2020行政法規
① 遼寧省行政執法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保證法律、法規、規章的正確實施,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行政執法,是指行政執法機關和行政執法人員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執行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
行政執法機關是指行使行政執法職權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予行政執法職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
行政執法人員是指依法履行行政執法職權的工作人員。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從事行政執法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人民政府領導所屬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工作。
省、市、縣人民政府部門領導所屬機構的行政執法工作,並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指導或者領導下級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
省垂直領導的行政執法部門領導本系統下級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第五條省、市、縣人民政府負責本條例的貫徹實施。省、市、縣司法行政部門負責行政執法的綜合協調和督促指導工作。第六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在行政執法活動中應當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原則。
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在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法行使行政執法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執行職務,不得違法干預行政執法。第七條行政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經費統一由財政納入預算予以保障,並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第八條行政執法活動依法接受社會和有關國家機關的監督。第二章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第九條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由本級人民政府依法確認,並向社會公告。
省垂直領導的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由省人民政府依法確認,並向社會公告。第十條行政執法機關的派出機關或派出機構從事行政執法活動,應當以行政執法機關的名義,所產生的法律後果由行政執法機關承擔。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一條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制度,沒有取得執法資格的人員不得從事行政執法工作。
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對行政執法人員定期組織培訓,提高行政執法人員執法能力。第三章行政執法行為第十二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必須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法從事行政執法活動。第十三條憲法、法律、法規、規章是行政執法的依據。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一致的,以法律、行政法規為行政執法依據。地方政府規章與地方性法規規定不一致的,以地方性法規為行政執法依據。第十四條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執法機關不得作出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第十五條行政執法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對當事人的處罰應當與其過錯相適應,並應當在行政決定中說明依據和理由。第十六條行政執法應當遵守法定程序。法律、法規、規章對行政執法程序未作規定的,有關行政執法機關應當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制定體現公正和效率要求的行政執法程序。第十七條行政執法機關對管轄發生爭議的,應當報共同上一級行政執法機關指定管轄。第十八條行政執法機關應當建立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將本機關的職責范圍、行政執法依據、行政執法程序以及相關事項向社會公示。第十九條在行政執法活動中,行政執法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其迴避:
(一)系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人或本人近親屬有利害關系;
(三)與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執法的。
行政執法人員的迴避,由行政執法機關負責人決定;行政執法機關負責人的迴避,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主管部門決定。第二十條行政執法人員從事行政執法活動時,應當出示行政執法證件並說明依據和事項,否則當事人有權拒絕。第二十一條行政執法機關及其行政執法人員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不履行法定職責或者超越、濫用行政執法權;
(二)違反法定程序;
(三)違法委託行政執法;
(四)野蠻、粗暴執法;
(五)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
(六)徇私枉法;
(七)法律、法規、規章禁止的其他行為。
② 贛州市城市管理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優化城市環境,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內的城市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的具體范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城市管理,是指對城市規劃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市容環境衛生、園林綠化、污染防治等公共事務和秩序實施管理、服務的活動。第四條城市管理應當遵循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政府主導、公眾參與,依法管理、社會監督的原則。第五條本市城市管理由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實行屬地管理,建立以縣級人民政府為主,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為基礎,部門聯動、權責統一的管理體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城市管理工作的組織指導、監督檢查和考核獎懲,統籌協調解決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市、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應當劃分網格單元,對城市管理事項實行網格化管理。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管理,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和維護、園林綠化養護、環境衛生等城市管理社會化和公共服務市場化。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參與城市管理的權利,履行城市管理的義務,對違反城市管理的行為有權勸阻、舉報。第七條城市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公開職責范圍、執法依據、執法程序、監督方式以及其他有關行政執法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對城市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或者不當行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依法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開展城市文明宣傳教育,弘揚社會公德,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第二章管理職責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管理工作,應當建立城市管理協調機制,將城市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城市管理工作目標,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在所管轄區域內承擔縣級人民政府城市管理職責。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依照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市管理的具體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開展城市管理工作。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市容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依法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領域行政處罰權。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商務、文廣新旅、生態環境、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共同做好城市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十二條供水、供電、供氣、郵政、通信、廣播電視、公共交通等單位,應當在各自經營服務范圍內提供公共服務,保障各項設備設施的安全使用和正常運行,配合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第三章管理規定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管理部門應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組織編制綜合交通、環境衛生、戶外廣告、景觀亮化、綠地系統、地下綜合管廊、停車場所等專項規劃,經依法批准後公布實施。但是,法律、法規規定不得公開的內容除外。
城市新區開發、舊城改造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城市規劃要求,優先安排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第十四條新建、改建、擴建建築物、構築物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城市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二)臨街建築物及其防護設施保持整齊美觀,風格、造型、色調相協調;
(三)外觀保持整潔完好,出現結構損壞、牆面剝離的,及時修繕、維護。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城市管理工作目標,依法實施臨街建築物、構築物的綜合改造。第十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對建築物、構築物實施下列行為:
(一)改變、破壞外立面或者在外牆面新開門窗,改變原有門窗位置、大小和形狀;
(二)在屋頂、樓道、架空層、地下室等部位及住宅小區其他共用部位搭建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
(三)下挖建築物、構築物底層或者周邊地面;
(四)拆除或者變動建築主體和承重結構。
安裝防盜網、護欄等防護設施,應當符合國家、省規定的城市容貌標准,不得超出牆體安裝。
③ 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20)
一、對7部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附件1)二、對10部行政法規予以廢止。(附件2)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國務院決定修改的行政法規
2.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
附件1
國務院決定修改的行政法規
④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2020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保障公安機關在辦理行政案件中正確履行職責,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行政案件,是指公安機關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對違法行為人決定行政處罰以及強制隔離戒毒等處理措施的案件。
本規定所稱公安機關,是指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公安派出所、依法具有獨立執法主體資格的公安機關業務部門以及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第三條辦理行政案件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第四條辦理行政案件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的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第五條辦理行政案件應當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覺守法。第六條辦理未成年人的行政案件,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保障其合法權益。第七條辦理行政案件,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應當使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詢問。對不通曉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當事人,應當為他們提供翻譯。第八條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在辦理行政案件時,對涉及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應當保密。第九條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在辦案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二章管 轄第十條行政案件由違法行為地的公安機關管轄。由違法行為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管轄更為適宜的,可以由違法行為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管轄,但是涉及賣淫、嫖娼、賭博、毒品的案件除外。
違法行為地包括違法行為發生地和違法結果發生地。違法行為發生地,包括違法行為的實施地以及開始地、途經地、結束地等與違法行為有關的地點;違法行為有連續、持續或者繼續狀態的,違法行為連續、持續或者繼續實施的地方都屬於違法行為發生地。違法結果發生地,包括違法對象被侵害地、違法所得的實際取得地、藏匿地、轉移地、使用地、銷售地。
居住地包括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戶籍所在地最後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在醫院住院就醫的除外。
移交違法行為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管轄的行政案件,違法行為地公安機關在移交前應當及時收集證據,並配合違法行為人居住地公安機關開展調查取證工作。第十一條針對或者利用網路實施的違法行為,用於實施違法行為的網站伺服器所在地、網路接入地以及網站建立者或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網路及其運營者所在地,違法過程中違法行為人、被侵害人使用的網路及其運營者所在地,被侵害人被侵害時所在地,以及被侵害人財產遭受損失地公安機關可以管轄。第十二條行駛中的客車上發生的行政案件,由案發後客車最初停靠地公安機關管轄;必要時,始發地、途經地、到達地公安機關也可以管轄。第十三條行政案件由縣級公安機關及其公安派出所、依法具有獨立執法主體資格的公安機關業務部門以及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章授權和管轄分工辦理,但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由設區的市級以上公安機關辦理的除外。第十四條幾個公安機關都有權管轄的行政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機關管轄。必要時,可以由主要違法行為地公安機關管轄。第十五條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級公安機關指定管轄。
對於重大、復雜的案件,上級公安機關可以直接辦理或者指定管轄。
上級公安機關直接辦理或者指定管轄的,應當書面通知被指定管轄的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的公安機關。
原受理案件的公安機關自收到上級公安機關書面通知之日起不再行使管轄權,並立即將案卷材料移送被指定管轄的公安機關或者辦理的上級公安機關,及時書面通知當事人。第十六條鐵路公安機關管轄列車上,火車站工作區域內,鐵路系統的機關、廠、段、所、隊等單位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以及在鐵路線上放置障礙物或者損毀、移動鐵路設施等可能影響鐵路運輸安全、盜竊鐵路設施的行政案件。對倒賣、偽造、變造火車票案件,由最初受理的鐵路或者地方公安機關管轄。必要時,可以移送主要違法行為發生地的鐵路或者地方公安機關管轄。
交通公安機關管轄港航管理機構管理的輪船上、港口、碼頭工作區域內和港航系統的機關、廠、所、隊等單位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民航公安機關管轄民航管理機構管理的機場工作區域以及民航系統的機關、廠、所、隊等單位內和民航飛機上發生的行政案件。
國有林區的森林公安機關管轄林區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海關緝私機構管轄阻礙海關緝私警察依法執行職務的治安案件。
⑤ 廣州市依法行政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規范行政權力運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實施行政行為應當遵循合法合理、程序正當、公開公正、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的原則。第三條行政機關以自己的名義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並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法定授權范圍內,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承擔法律責任。
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應當以其隸屬的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由該行政機關承擔法律責任。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議事協調機構不得行使行政機關的職權。第四條市人民政府負責全市的依法行政工作,並對其行政管理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實施監督。
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依法行政工作,並對其行政管理部門和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依法行政工作實施監督。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依法行政的具體工作。第五條市司法行政部門組織實施本條例,負責本市依法行政的規劃、協調、指導、監督、考核等工作。
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依法行政的規劃、協調、指導、監督、考核等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做好本條例實施的相關工作。第六條依法行政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行政首長是本行政區域或者本部門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第七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優化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第八條市、區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和承擔行政管理職能的組織應當依法編制權責清單,由本級人民政府審核並向社會公布。
權責清單應當根據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解釋、廢止情況以及機構和職能調整情況及時調整。第九條為了公共管理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將部分行政職權委託給其他行政機關或者符合下列條件的組織行使:
(一)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二)具備行使受委託行政職權的基本設備和條件;
(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條件。
受委託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應當在委託的行政職權范圍內,以委託機關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由委託機關承擔法律責任。
行政機關委託其他行政機關或者組織行使部分行政職權之前,應當對委託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進行評估,行政委託實施一年後應當對受委託行政機關或者組織行使受委託行政職權的情況進行評估。經評估認為,行政職權由原行政機關實施更為恰當,或者委託後造成公共管理混亂、社會資源浪費的,不得進行委託;已經委託的,應當及時解除委託關系,相應的行政職權由原行政機關行使,並向社會公告。
行政委託應當採取書面形式,明確委託的對象、范圍、許可權、責任、期限及相應的要求,並向社會公布。
委託機關應當加強對受委託行政機關或者組織行使受委託的行政職權的監督,受委託行政機關或者組織應當定期向委託機關報告行使受委託的行政職權的情況、存在問題以及整改措施。
受委託的行政機關或者組織,不得將受委託的行政職權再委託給其他行政機關、組織或者個人行使。第十條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不得撤銷、變更。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廢止,或者作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可以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撤回或者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行為,因此導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補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補償的,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應當對其財產損失進行評估,按照法定標准確定補償額度,沒有法定標準的,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確定補償額度,及時予以補償。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統一信息採集、錄入、更新、使用機制和信息數據共享格式、標准,建立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平台、面向社會公眾的政府數據開放平台和政府信息公開、管理、服務平台,完善網上政務辦理和服務信息系統,維護網路信息安全,為行政審批、行政執法、事中事後監管、公共服務等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
⑥ 上海市公路管理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本市公路的建設和管理,促進公路事業的發展,發揮公路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公路,是指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和納入公路規劃的村道,包括公路橋梁、公路涵洞和公路隧道。縣道、鄉道和村道統稱農村公路。
本條例所稱的公路附屬設施,是指公路的防護、排水、通風、照明、養護、管理、服務、交通安全、監控、通信、收費、綠化等設施、設備以及專用建築物、構築物等。第三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公路的規劃、建設、養護、經營和使用以及公路、公路用地、公路附屬設施和公路建築控制區的管理。第四條本市加強公路管理工作,持續提升公路安全通行條件,增強交通保障能力。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聚焦突出問題,完善政策機制,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第五條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市公路的規劃、建設、經營等管理工作,並依法實施行政處罰;市道路運輸行政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履行公路養護、使用等管理職責。
區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其職責許可權,負責所轄區域內公路的具體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鄉道、村道的相關工作。
本市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實施本條例。
村(居)民委員會在鄉(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協助做好村道相關工作。第六條本市公路的建設和發展應當遵循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確保質量、保障暢通、保護環境、保護耕地、發展綠化、建設改造與管理並重的原則。
本市公路的管理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負責相結合的原則。第七條本市交通、道路運輸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會同公安、住房城鄉建設等行政管理部門依託「一網通辦」平台,加強業務協同辦理,優化政務服務流程,為行政相對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本市公路管理納入「一網統管」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實現集成、協同、閉環管理,確保公路安全暢通。第八條本市公路規劃、建設、養護和管理應當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生態防護技術,優先使用綠色環保材料和清潔能源。
本市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公路信息採集、出行引導服務、路車協同、安全監測和風險預警等方面,提升智能化水平。第九條市交通、道路運輸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與長江三角洲區域相關省、市有關部門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公路規劃、建設、養護和管理的協同,提高省際公路通達能力,推進形成便捷高效的區域公路網路。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損壞或者非法佔用公路、公路用地以及公路附屬設施。第二章規劃和建設管理第十一條公路專項規劃按照下列規定編制:
(一)省道規劃,由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國道規劃和本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防建設的需要,聽取公路沿線的區人民政府和市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後編制,經市規劃資源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並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
(二)縣道(含鄉道、村道)規劃,由區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根據省道規劃和區城市規劃,並聽取區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有關鄉(鎮)人民政府的意見後編制,經區人民政府和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初審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備案。
(三)專用公路規劃,由專用公路的主管單位編制,報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專用公路規劃應當與省道規劃、縣道(含鄉道、村道)規劃相協調。
公路專項規劃主要包括公路發展的指導原則和目標,路網規模和總體建設安排,公路等級、選線、重型車輛通行等功能布局以及保障措施等內容。公路規劃應當與城市道路規劃有效銜接,農村公路規劃應當與特色產業、鄉村旅遊等發展相協調。第十二條經批準的省道規劃、縣道(含鄉道、村道)規劃和專用公路規劃需要修改的,應當由原編制單位提出修改方案,經原審批機關審查批准。第十三條規劃村鎮、開發區等建築群,應當與公路保持規定的距離。不得在公路兩側對應建設村鎮、開發區等建築群。
規劃和新建省道、縣道應當合理避讓已建成的村鎮和開發區等建築群。
⑦ 農業行政處罰程序規定(2020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規范農業行政處罰程序,保障和監督農業農村主管部門依法實施行政管理,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農業農村部門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實施行政處罰及其相關的行政執法活動,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是指依法行使行政處罰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第三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應當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做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程序合法,定性准確,適用法律正確,裁量合理,文書規范。第四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採取指導、建議等方式,引導和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第五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農業行政執法人員應當主動申請迴避,當事人也有權申請其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近親屬;
(二)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
農業行政處罰機關主要負責人的迴避,由該機關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該機關主要負責人決定。
迴避決定作出前,主動申請迴避或者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對案件的調查處理。第六條農業行政執法人員調查處理農業行政處罰案件時,應當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農業行政執法證件,並按規定著裝和佩戴執法標志。
農業行政執法證件由農業農村部統一制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本地區農業行政執法證件的發放和管理工作。第七條各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推進信息共享,提高行政處罰效率。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依法設立的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承擔並集中行使行政處罰以及與行政處罰有關的行政強制、行政檢查職能,以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名義統一執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在沿海、大江大湖、邊境交界等水域設立的漁政執法機構,承擔漁業行政處罰以及與行政處罰有關的行政強制、行政檢查職能,以其所在的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名義執法。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執法機構,應當在派出部門確定的許可權范圍內以派出部門的名義實施行政處罰。第十條上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依法監督下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實施的行政處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監督本部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漁政執法機構或者派出執法機構實施的行政處罰。第十一條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在工作中發現違紀、違法或者犯罪問題線索的,應當按照《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向紀檢監察機關移送問題線索工作辦法》的規定,及時移送紀檢監察機關。第二章農業行政處罰的管轄第十二條農業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
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行政處罰機關應當按照職權法定、屬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則,結合違法行為涉及區域、案情復雜程度、社會影響范圍等因素,釐清本行政區域內不同層級農業行政處罰機關行政執法許可權,明確職責分工。第十三條漁業行政違法行為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適用「誰查獲、誰處理」的原則:
(一)違法行為發生在共管區、疊區;
(二)違法行為發生在管轄權不明確或者有爭議的區域;
(三)違法行為發生地與查獲地不一致。第十四條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和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路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的農業違法行為由其住所地縣級以上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
平台內經營者的農業違法行為由其實際經營地縣級以上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住所地或者違法物品的生產、加工、存儲、配送地的縣級以上農業行政處罰機關先行發現違法線索或者收到投訴、舉報的,也可以管轄。第十五條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兩個以上農業行政處罰機關都有管轄權的,應當由先立案的農業行政處罰機關管轄。
⑧ 公務員行政處分條例實施細則2020
行政機關公務員違反法律、法規、規章以及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應當承擔紀律責任的,依照本條例給予處分。
法律、其他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對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有規定的,依照該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的規定執行;法律、其他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對行政機關公務員應當受到處分的違法違紀行為做了規定,但是未對處分幅度做規定的,適用本條例第三章與其最相類似的條款有關處分幅度的規定。
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可以補充規定本條例第三章未作規定的應當給予處分的違法違紀行為以及相應的處分幅度。除國務院監察機關、國務院人事部門外,國務院其他部門制定處分規章,應當與國務院監察機關、國務院人事部門聯合制定。
除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國務院決定外,行政機關不得以其他形式設定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事項。
第三條行政機關公務員依法履行職務的行為受法律保護,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受處分。
第四條給予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應當堅持公正、公平和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的原則。
給予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應當與其違法違紀行為的性質、情節、危害程度相適應。
給予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應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程序合法、手續完備。
第五條行政機關公務員違法違紀涉嫌犯罪的,應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拓展資料:
行政機關公務員受開除以外的處分,在受處分期間有悔改表現,並且沒有再發生違法違紀行為的,處分期滿後,應當解除處分。解除處分後,晉升工資檔次、級別和職務不再受原處分的影響。但是,解除降級、撤職處分的,不視為恢復原級別、原職務。
法律依據:
為了嚴肅行政機關紀律,規范行政機關公務員的行為,保證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依法履行職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制定本條例。
⑨ 甘肅省建設行政執法條例(2020修訂)
第一條為了規范建設行政執法活動,依法查處違法行為,維護建設市場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城鄉建設、勘察設計、工程建設和安全質量、建築市場、住房建設、標準定額和建築節能等建設行政執法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省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城鄉建設行政執法工作;市(州)、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建設行政執法工作。
省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以及市(州)、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行政執法機構(以下簡稱執法機構)負責具體行政執法工作。
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城市管理等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做好建設行政執法工作。第四條上級執法機構應當對下級執法機構的行政執法活動進行指導和督查,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第五條執法機構依法履行下列建設行政執法職責:
(一)對轄區內的建設活動進行定期檢查、隨機抽查;
(二)受理對違法建設活動的投訴、舉報;
(三)對違法建設行為進行調查取證;
(四)制止違法建設行為,對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情節輕微的違法行為,可以當場處罰;
(五)對已查明的違法建設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六條執法機構應當公開執法程序,接受社會監督。設立便捷的投訴舉報渠道,受理公眾對行政執法違法行為的投訴和舉報。第七條執法機構對執法檢查中查出的違法行為應當按照法定程序立案。對投訴、舉報經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立案。第八條執法機構查處違法案件,應當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程序合法。第九條執法機構及其執法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應當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公正執法,誠實守信,不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第十條執法人員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遵紀守法、忠於職守、客觀公正、清正廉潔;
(二)經過法律基礎知識和建設執法業務知識培訓;
(三)取得國家或者省人民政府頒發的行政執法證;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十一條執法人員進行執法活動時,應當持證上崗,主動出示執法證件,並不得少於兩人。第十二條執法人員與當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當事人認為執法人員有前款情形的,可以向執法機構申請其迴避。執法機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並答復當事人。第十三條執法人員進行執法活動時,可以採取下列方式:
(一)依法責令停止違法行為;
(二)查閱、復制和攝錄與案件有關的台賬、日誌、憑證、合同等有關資料;
(三)進入與建設活動有關的生產經營場所、施工現場、貨物存放等場所進行檢查;
(四)詢問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與建設活動有關的情況並調查取證;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第十四條執法人員履行職責,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妨礙當事人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二)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三)收受賄賂或者謀取不正當利益;
(四)參與當事人安排有礙公正執法的活動;
(五)泄露當事人的商業秘密或者其他不宜公開的信息;
(六)泄露舉報人的相關信息;
(七)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第十五條執法人員進行檢查和調查取證時,應當符合以下規定:
(一)製作調查詢問筆錄並要求被調查詢問人簽名或者蓋章;
(二)進入現場進行檢查的,應當經執法機構負責人批准,並做好執法記錄;
(三)現場勘驗檢查應當通知當事人到場,當事人不到場的,應當由兩名以上現場人員見證;
(四)製作的現場勘驗檢查筆錄,應當載明時間、地點、對象、內容,並由當事人或者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第十六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依法採取先行登記保存證據的措施。
採取先行登記保存證據措施的,應當填寫先行登記保存證據通知書。先行登記保存證據通知書應當填寫保存物品的名稱、種類、規格、數量和完好程度,由執法人員和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拒絕簽名或者蓋章的,執法人員應當邀請見證人見證並予以註明。先行登記保存證據通知書由執法人員和當事人各執一份。
對先行登記保存的證據應當妥善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