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亮點論述

行政訴訟法亮點論述

發布時間: 2022-11-16 06:18:31

㈠ 法律優位原則在行政訴訟中如何運用該原則

現行行政訴訟法典修改在即,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問題也一直是行政法學界關注的熱點。其具體規定見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和最高人民法院幾個具體的「批復」中。在本文中,筆者通過對現行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存在的不足的分析,對修改行政訴訟法關於受案范圍的規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我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具體規定經歷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從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到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的《司法解釋》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確定的受案范圍摒棄了對具體行政行為下定義和正面肯定列舉的方法,而採用了概括加排除列舉的方式規定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該《司法解釋》第1條第1款將受案范圍總體上表述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該條第2款對六類不可訴行為進行列舉:《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的行為;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雖然該《司法解釋》被認為是相對比較成功的,[1]但難免仍有不足之處。
一、現行行政訴訟受案范圍規定的不足
第一,立法體例混亂。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立法體例問題學界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列舉式,列舉式又分為肯定列舉式和否定列舉式。肯定列舉式是從立法上採用正面肯定方式明確列舉行政相對人可以提起訴訟的案件范圍,否定列舉式是從反面排除行政相對人不可以提起訴訟的案件范圍。列舉式的優點在於使行政訴訟受案范圍邊界明確,用以指導審判實踐的實用性非常強。然而由於成文法固有的不周延性,也使得列舉式的缺點非常明顯,即該方式不能窮盡所有可訴行政行為和不可訴行政行為。尤其是當採用肯定列舉式時,由於不能窮盡可訴行政行為,從而產生了救濟的空白領域,相對人受到未窮盡部分行政行為侵害時不能及時獲得司法救濟。第二種是概括式,這種方式是通過立法明確規定一個行政相對人可以提起訴訟的抽象標准,該方式的優點是使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救濟領域得到充分拓展,有利於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全面監督與制衡。但是,「在一個實行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概括式的國家中,必須存在著一個能動的司法機關和成熟的判例法制度,否則,概括式的受案范圍就失去了可行性。因為,概括式的受案范圍只提供了一個行政相對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抽象標准,落實到一個具體的行政爭議是否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有時可能會引起爭議,不能由行政爭議任何一方當事人認定,這個裁決權應當由司法機關來行使。此時,這個司法機關應當具有相當的司法能動性,而不是只見法律條款、不見法律精神的適用法律的機器。」[2]第三種是混合式,又稱為折衷式,是指採用列舉式和概括式並舉的方法規定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我國現行立法體例即採用的混合式,而且是混合式中最為全面的一種,即概括式+肯定列舉式+否定列舉式。我們認為這種立法體例是存在明顯弊端的。在邏輯上,既概括又肯定又否定的方式是自相矛盾的。在實踐中,概括條款被束之高閣根本無用,法官在受案時對其視而不見;既未被明確肯定又未被明確否定的部分就成了真空地帶。鑒於1989年《行政訴訟法》剛頒布之初,我國依法治國理念的不到位和司法實踐經驗的缺乏以及公民權利意識的薄弱,做出這樣的規定是為了有利於審判實踐的具體操作還是符合情理之事。但是經過十五年的法治歷程,原有的立法體例早已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迫切需要根據我國法治發展水平並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對原有立法體例做出修改。
第二,受案標准不適當。受案標準是行政訴訟案件能否被受理的判斷依據。受案標准決定著受案范圍,不同的受案標准劃定的受案范圍是不同的。一個較高的受案標准對應的是一個相對狹小的受案范圍,相反一個較為寬泛的受案標准對應的就是一個相對寬廣的受案范圍。因此,要擴大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就要首先變動行政訴訟的受案標准。以法國為例,「法國的行政審判許可權幾經變更,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隨著行政職能的不斷發展,舊的標准無法適應新的情況,行政許可權也必須隨之作出相應變動。法國最初的行政審判許可權標准為公共權力標准,而到了19實際中期以後,國家職能擴張,除了傳統的行使公共權力的活動之外,還提供一系列諸如文化、教育、交通、衛生等服務活動。在此情形下,公務標准取代公共權力標准成為法國行政審判許可權標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政府大量涉足工商業公務。由於行政職務日益廣泛,所使用手段日趨多樣化,此時任何單一標准都不能完全說明行政審判的許可權,從而產生多元標准。顯然,法國行政審判許可權標准幾經變更的同時,其行政審判的許可權也在不斷擴展。」[3]從現行《行政訴訟法》來看,我國行政訴訟受案標准有兩個,一是具體行政行為標准,二是人身權財產權標准。首先,根據該法第2條和第11條第1款以及第12條第2項的規定,只有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才有可能被法院受理。由此,與具體行政行為相對應的抽象行政行為被排除在受案范圍之外。其次,根據該法第11條第1款第八項及第2款的規定,可以推導出人民法院只受理行政機關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人身權、財產權的案件,除非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否則人民法院一般不受理對人身權財產權以外的其他合法權益造成侵犯的行政案件。可見,由這兩項受案標准所界定的受案范圍是相當有限的。由此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抽象行政行為不可訴、內部行政行為不可訴、准行政行為不可訴以及受保護的公民合法權益的范圍狹窄等等。最高法院充分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在現行司法解釋中作了變通規定,學界通常將《解釋》第1條內含的受案標准歸納為實際影響標准,即只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且不屬於應排除范圍的行政行為,均可對之提起行政訴訟。我們認為,實際影響標準是現行司法解釋的一大亮點,修改《行政訴訟法》時應考慮將該標准予以吸納。
二、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發展趨勢的理性分析
由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一直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甚至有學者稱,「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具有天然擴張性。」[4]可以預測,隨著行政訴訟法的修改,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應該會在吸納現行司法解釋合理規定的基礎上有所擴大,這種擴大從理論上講是有其必然性及可行性依據的。然而,這種擴大並不是無限的盲目擴大,而是在現有基礎上的有限擴展。
(一)受案范圍擴大的必然性
首先,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擴大是公民權利保護的必然要求。在西方,公民自古以來就有很強的權利意識,當對權利的維護不再滿足於私人間權益糾紛的解決而是運用私權利對抗公權力時,就產生了行政訴訟。西方國家行政訴訟范圍的廣泛性與其國民權利意識的強烈有著必然聯系,這是通過私權對公權進行監督制約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我國,權利意識和法治觀念雖屬舶來品,但經過百年的本土化過程,國人的權利意識已越來越強烈,尤其是當私人權利受到行政機關不法侵害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藉助司法救濟途徑通過行政訴訟維護自己的權利,這就必然會增加司法實踐中行政案件的數量,而行政案件數量的增加又必定會產生出一些新的案件類型,從而客觀上有助於行政案件受案范圍的擴大。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公民權利意識的增長對於行政案件受案范圍的擴大具有最根本的推動作用,是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擴大最深層的原因。
其次,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擴大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的一個標志,依法行政客觀上要求堅持法律保留原則和法律優位原則,行政權的運行必須依據法律和法律的授權,行政要受司法的制約,違法的行政行為必須接受司法審查。「行政權力的運用范圍在實踐中往往體現為行政行為的種類及數量。在不考慮其它影響因素的情況下,行政行為數量越多,則可能納入受案范圍的對象自然會更廣。」[5]依法行政的目標會在理論上推動對行政法學中行政行為類型化的研究,而對行政行為類型的科學劃分和比較研究又會對實踐中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擴大產生推動作用,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
再次,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擴大是我國加入WTO後的客觀要求。WTO規則對行政機關行政行為接受司法審查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一些抽象行政行為都要接受司法審查。如《服務貿易總協定》第6條規定,在不違背一國憲政制度的前提下,每一成員國應當保持或者盡快建立切實可行的仲裁或者行政法庭或者程序,在受影響的服務提供者的請求下,對影響服務貿易的行政決定做出迅速審查。如認為根據受影響的服務提供者的請求對影響服務貿易的行政決定進行迅速審查的請求正當有理,應當提供適當的補償。這些規定表明,在《服務貿易總協定》中,行政機關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和命令,依據申請者的要求,可以提起司法審查,如果申請人的請求合理,成員國還將提供相應的救濟。這突破了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納入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此外,WTO還要求將行政終局行為轉變為司法終局行為,這也將突破現行法律的規定,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二)受案范圍擴大的可行性
結合前面對行政訴訟存在受案范圍的傳統理論根據的論述,行政訴訟之所以要存在一個受案范圍而非所有行政行為均可納入訴訟,是出於司法權與行政權的制衡和公民權與行政權的平衡兩方面考慮,是要防止司法權過度侵犯行政權,防止公民濫訴影響行政權的有效運行。那麼下面我們就仍從這兩個角度分析一下究竟傳統理論的擔心是否有必要,也即分析一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擴大的可行性問題。
首先,司法審查不會對行政權的運行造成侵犯。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從司法權的性質和司法審查的方式兩方面進行分析。從司法權的性質來看,司法權本質上是一種判斷權,具有被動性的特點,「司法部門的任務性質決定該部門對憲法授予的政治權力危害最寡,因其具備的干擾與危害能力最小。行政部門不僅具有榮譽、地位的分配權,而且執掌社會的武力。與此相反,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的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的行動。故可正確斷言:司法部門既無強制、又無意志,而只有判斷;而且實施其判斷亦需藉助於行政部門的力量。」[6]司法權的這些特徵表明司法權只會對某一行為合法與否作出判斷,而不會具體地干涉某一行為,替代行為主體作出該行為。由此,不必要擔心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擴大會使司法權替代部分行政權的行使,造成司法對行政的不當干預。所謂「當法院侵略性地使用它們的審查權力時,它們有可能破壞行政機關對公眾的願望作出合法反應的能力」[7]的擔心如果說在法官享有法律釋明權的西方國家還有必要的話,在我們國家則大可不必,因為在我國體制下司法機關只是法律適用機關,其享有的司法自由裁量權的餘地很小,利用司法權干預行政權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小。其次,從司法審查的方式來看,現行《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第54條第4項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由此,司法機關對爭議行政行為的審查以合法性審查為原則,以合理性審查為例外。也就是說,根據現行法律規定,除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情況外,對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只審查其作出是否有法律依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而且根據行政訴訟證據規則對行政機關先取證後裁決的原則要求,審理行政案件時的證據絕大部分都已在訴訟前存在,法院不需要像其他訴訟程序要求的那樣對每項案件事實進行審查,可以說行政訴訟中,主要解決的是法律問題而非事實問題。即便是將來修改《行政訴訟法》,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並對部分行政行為合理性進行審查,也不會改變司法審查法律審的本質屬性,從而不會造成司法權對行政權的逾越。
其次,對公民合法權利的保護不會造成對行政權的侵犯。從行政權的本質特點來看,「行政權以強制力為主要構成要素。迫使相對方不得不服從是最能反映其本質的外在特徵之一,行政相對方權利在這點上卻是相形見絀。其本身並沒有強制力,是一種純粹的『權利』,由此決定,行政權與行政相對方權利相比較談不上勢均力敵,後者對前者的抵抗往往舉步維艱,而前者對後者的侵犯註定輕而易舉。」[8]行政權相對於公民權利而言天然的強大性客觀上要求我們加大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從而在兩者間維持適當的平衡狀態,而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就是尋求平衡的有效途徑之一。從另一層面上講,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不僅不會侵犯行政權,還會促使行政權向著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使其在一個公開、透明的環境下運行,防止行政權暗箱操作產生的腐敗。
(三)受案范圍的擴大趨勢-有限擴展
盡管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具有天然擴張性,但在擴張的過程中伴隨而生的也有一種抑制其擴張的趨勢。從理論上而言,抑制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擴張的因素很多,美國判例(「救援軍訴洛杉磯市法院案」)將之歸納為五項:(1)在憲法案件中的司法功能的微妙性;(2)建立在憲法基礎之上的判決的相對終極性;(3)需要適當考慮「享有憲法權力的其他部門」;(4)需要維護憲法規定的權力分配,包括法院的權力分配;(5)「司法程序固有的限制」。[9]盡管我們不存在像美國那樣的三權分立與制衡的憲政體制,但我們仍然存在權力分配體系的優化配置問題,存在司法程序固有的繁瑣性、事後救濟性等的限制,此外由於行政領域與司法領域專業技術性的差異,一些行政案件交由行政機關比交由司法機關更易於獲得比較公正的評價。正所謂「由技術上文盲的法官對數學和科學證據所作的實體審查是危險和不可靠的。」[10]由此決定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並不是盲目的無限擴展,並不是受案范圍越大就越能體現法治的進程,而是要根據社會的發展程度對受案范圍作出有限擴展。
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司法權不獨立,司法審查的力度還遠沒有達到西方國家歷經幾百年的歷程而錘煉出的法治標准,既沒有英美法系國家普通法院進行司法審查所要求的司法獨立和司法最終裁決原則,也沒有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院對行政案件進行專門審查的專業化程度,因此,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擴展只能是隨著我們國家依法治國的發展進程而逐步擴展,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而不可能超越現階段的法治程度大踏步前進。
三、完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幾點具體建議
(一) 改變現行受案標准和立法體例
我們認為,應吸納現行司法解釋的合理規定,以實際影響作為受案標准,採用概括式+否定列舉式立法體例,對可訴行政行為予以肯定概括,對不可訴行為予以明確的否定列舉。這種立法體例也是與國際接軌的,「從有些國家及我國台灣地區行政訴訟的立法和判例看,規定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方法,一般採取的是列舉排除式加概括肯定式,即先通過立法或者判例確定法院不宜受理審查的行為,然後規定其餘的所有行政行為或者公法爭議均屬於法院受理和審查的范圍。」[11]如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第701條規定,司法審查不適用於:(1)法律規定不予司法審查的行政行為;(2)法律授權行政機關自由裁量的行政行為。其中,排除審查的自由裁量行為主要包括:第一,確定未來政策的行為;第二,有關國際和外交的行政決定;第三,行政結構純內部管理決定;第四,基於直覺和預感而作出的監督性管理行為。[12]之後,在該法第702條又對司法審查的范圍作了一個一般性的規定:因行政行為而致使其法定權利受到不法侵害的人,或受到有關法律規定的行政行為的不利影響或損害的人,均有權訴諸司法審查。當然,具體到我國而言,究竟哪些行為應當被排除在受案范圍之外,還應逐一做具體分析。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列舉了九種否定事項,分別是: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即學界通稱的抽象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即學界通稱的內部行政行為);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對於這九種行為,並非都應當被排除在受案范圍之外,我們將在下文作具體分析。
(二)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抽象行政行為可訴性分析
長期以來,理論界根據行政行為針對的事項是否特定、行為對象是否特定以及是否對相對人產生直接法律後果等為標准,將行政行為分為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兩類。對具體行政行為,相對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而抽象行政行為則因其事項的不特定性、對象的不特定性以及並不直接對相對人產生法律效果等因素而被排除在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之列。我們認為,隨著理論界對行政行為研究的進步和司法審判力度的加強,有必要對抽象行政行為的可訴性問題作一番分析,將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首先來看一下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的必要性。抽象行政行為相對於具體行政行為而言,可以反復適用,因此適用范圍非常廣泛,一旦抽象行政行為違法而又不能對之提起訴訟,則受其侵害的行政相對人的數量是很龐大的,導致多數人的利益受到損害,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當行政機關根據某一違法抽象行政行為而作出一項具體行政行為時,相對人只能針對該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事實上會造成累訴,增加訴訟成本,浪費司法資源。如市政府發布一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本市所有商店不得銷售外地某品牌啤酒,否則將受到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如果商家不服這個決定,按照現行法律規定是不可以直接對之提起行政訴訟的,而只能等到商家違反市政府這一決定銷售了某品牌的外地啤酒且因此受到本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企業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之後,對該行政處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在訴訟過程中,法院實際上顯然要對工商機關據以作出行政處罰的依據即市政府的這一決定合法與否進行審查,但卻不能在法律文書中作出確認或變更。對此,有學者指出,現行行政訴訟法禁止對抽象行政行為提起訴訟,事實上只能放縱違法和不當的抽象行政行為,只能增加受到侵害的當事人糾正違法抽象行政行為的成本,因為要求所有人在適用了抽象行政行為並且等到損害結果發生後再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尋求救濟是不公平的,而且這種救濟只能是個別的,無法改變違法抽象行政行為對普遍人的侵害事實。所以,只有將所有抽象行政行為全部納入行政訴訟的范圍,並且賦予法院撤銷、確認違法抽象行政行為的權力,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抽象行政行為違法,損害大眾利益的混亂局面,才能維護法制統一,保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13]
其次來看一下抽象行政行為可訴性的范圍。抽象行政行為按其效力等級可分為行政法規、規章和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三類。是否這三類抽象行政行為均可被訴?我們認為,從法治要求來看,有必要將上述三類抽象行政行為均納入受案范圍;但是從法治的進程來看,目前將所有抽象行政行為納入訴訟受案范圍並不現實我們認為,應將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抽象行政行為界定為規章以下(不含規章)規范性文件。理由如下:第一,這與現行法律關於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法規為依據,參照規章的規定相符。《行政訴訟法》第52條第1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第二,是因為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即所謂紅頭文件的大量存在,各級各類行政機關均可以紅頭文件的方式將自己機關的意志強加給行政相對人,紅頭文件的法律地位不高但影響卻非常廣泛,甚至可以違反法律、法規或規章的規定而大行其道卻又完全可能規避審查。行政機關集立法、行政於一身,本機關既制定紅頭文件又執行紅頭文件,而且排除了司法審查,這顯然是行政權高度膨脹和極端擴張的表現。孟德斯鳩說:「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14]紅頭文件的不可訴性使得行政機關的越權和濫用職權行為更加肆無忌憚,因為現有的對紅頭文件的監督機制根本無法做到真正的監督和審查,對紅頭文件合法性的約束力度不大。無論是立法機關的備案審查還是上級行政機關的復議監督,都不能對規范紅頭文件產生直接的有效的影響。現行體制下通過人大宣布同級政府的某一規范性文件違法進而將其撤銷的概率是極小的,就連「孫志剛案件」所引發的學界人士上書全國人大對《收容遣送條例》進行違憲審查一事,最終結果也是國務院自行廢止該條例,而不是全國人大撤銷該條例。因此,在現有救濟渠道不暢通的情況下,確有必要啟動司法機關對紅頭文件的審查機制,一旦紅頭文件違法將受到司法機關的審查,司法機關可以確認其違法或將其撤銷,這樣做並不是司法權侵犯行政權的表現,而是有利於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實現。第三,之所以考慮將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納入受案范圍而不包括行政法規和規章,是基於兩點。其一,維持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三權之間權力架構的平衡。將對行政法規及規章的違憲違法審查權保留給立法機關,將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的違憲違法審查權賦予司法機關,立法權與司法權合理分工、共同監督行政權運行。其二,由於行政法規及規章在行政法律規范中的層級較高,規范事項較復雜、規范區域較廣泛,要將之納入受案范圍,就要相應地改變現行法院的級別管轄規定,賦予相應級別的法院以管轄權,這樣做不僅不利於重大行政決策的實施,會影響行政效率的實現,而且要改變現行的法院管轄體制,這在目前來講並不可行,需要有一個逐步的完善過程。
將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納入受案范圍的方式,通說有兩種。一種是獨立審查方式,另一種是附帶審查方式。獨立審查式以美國為代表,指相對人認為規章違法的,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審查申請,而並不以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侵權為條件,法院受理後對該規章是否違法作出審查判斷。附帶審查式指法院對抽象行政行為的審查必須附帶於具體行政行為之上,相對人必須等到「該行政命令具體地適用於行政處分或其他行政行為後,方得以該行政處分或其他行政行為為標的,提起行政爭訟,主張該行政處分或其他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行政命令為違法。」[15]具體到我國應採用哪張方式,有學者認為「鑒於我國抽象行為數量大,范圍廣,違法頻率高,加之具體與抽象行為的區分標准不明確,所以,應當允許相對人直接對抽象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而不宜採取『附著』的方法。」[16]我們認為,可以將《行政復議法》的有關成功經驗移植到《行政訴訟法》的修改中,即採用「附著」的方式,使相對人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同時,一並提起對相關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的司法審查,這是考慮到我國的現行立法狀況及與現行法律相銜接而提出的建議。

㈡ 論述題我國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

我國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
1、選擇復議原則;
2、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
3、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訴訟而停止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被告復舉證責任原則;
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㈢ 論述題 論述我國行政訴訟的特有原則。

我國的行政訴訟分三個環節完成:
1、審理:《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訴訟期間,除該法規定的情形外,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外,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
2、判決:我國實行二審終審制。
3、執行: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可申請強制執行)

㈣ 論述我國行政訴訟的特有原則

我國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
1、選擇復議原則;
2、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
3、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訴訟而停止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被告復舉證責任原則;
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一、行政訴訟時效的意義
1、有利於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2、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正確地處理民事糾紛。
二、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1、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2、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
三、民事訴訟法上的期間
三日:
1.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2.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公開審理的,應當公告當事人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3. 人民法院決定受理申請,應當同時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並在三日內發出公告,催促利害關系人申報權利。
公示催告的期間,由人民法院根據情況決定,但不得少於六十日。
4. 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四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㈤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十大亮點
◆ 擴大受案范圍
增加可提起訴訟的情形:對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等。
◆ 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 應當登記立案
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 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涉及不動產的可延長至二十年。
◆ 增加調解制度
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
◆ 完善審判監督
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審理、執行等問題要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行政訴訟合同的監督,檢察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 行政首長應當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 可跨區域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 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 可拘留拒不執行的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望採納~~~

㈥ 行政訴訟履行法定職責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行政主體履行法定職責的規定有:一是第十一條第(五)項「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相對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這是履行法定職責案件受案范圍的規定;二是第五十四條第(三)項「被告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職責,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這是法院對履行法定職責案件處理方式的規定。. 從本質上說這種爭議是關於我國司法權與行政權界限的爭議,涉及到一個司法權介入行政權的深度及廣度問題,涉及到立法者對司法權與行政權的權力配置問題。. 本文將從我國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原則出發,闡述履行法定職責判決的內涵、適用標准,並結合審判實務,論述對行政相對人不服行政主體不履行法定職責案件如何進行司法審查。. 二、 履行法定職責判決的蘊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八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㈦ 行政訴訟法學 法律效力包括哪些

主要目的

中國制定行政訴訟法法典的目的明確、具體地規定在法典第一條中,即:
①為了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②為了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③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主要特點
中國行政訴訟法的主要特點是:
①規定被告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政案件是當事人控告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案件。
②它解決的糾紛,是政府機關進行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同行政管理相對一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行政糾紛。
③它規定的行政訴訟,是法律規范明文規定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控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訴訟。
④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所爭議的,只能是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
⑤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

「民告官」更加暢通 明年5月1日起施行

2014年11月1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全文共計61條,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這是行政訴訟法自1989年制定後作出的首次修改。修改的最大亮點,是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表現在:一是具體列舉了除人身權、財產權以外的其他一些社會權利,比如社會保障權、公平競爭權等等;二是把部分行政合同也納入到受案范圍;三是把「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更加便利了立案難問題的解決。此外,對於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也就是俗稱的紅頭文件,《決定》規定可以在提起具體訴求時提出審查請求。

另外,《決定》明確提出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起訴的權利,擴大原告資格,延長起訴期限等等,進一步加強對公民訴訟權利保護,切實解決立案難問題;提出要適時解決行政爭議,避免程序空轉,並增加了調解制度;加強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明確復議機關維持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和作出原行政行為的機關作為共同被告,並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完善管轄制度,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可以確定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一審行政案件;完善判決形式,增加了確認違法判決和確認無效判決等判決形式,切實強化了法院審判權力,等等。

行政訴訟法是一部「民告官」的法律,實施以來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公民權利意識、法律意識的增強,行政訴訟案件逐漸增多,一些行政機關千方百計不當被告,導致很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信訪不信法」情況。統計顯示,近年來全國法院年均受理行政案件僅有十幾萬件,佔全部案件總量的比例很低。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對於拓寬「民告官」法律渠道,完善依法維權和化解行政糾紛機制,改進和完善行政訴訟起訴、審理、判決、執行等機制,強化對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監督,均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

㈧ 行政訴訟最明顯的特點什麼

一,行政訴訟的一方當事人是行政主體。二,行政訴訟解決的是行政爭議。三,行政訴訟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當活動。四,行政訴訟的目的是為行政相對人提供法律救濟,保護公民法人其它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㈨ 2019年行政訴訟法的修改亮點與不足

編者按: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目前的《行政訴訟法》逐漸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和缺陷,盡管我國目前《行政訴訟法》的相關思想和理念還在,不過其中很多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社會政治發展的需求,因此應該對其進行有效的完善和修改。本文從行政訴訟法所作出的修改亮點與缺陷兩個方面進行了闡釋。

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表決的方式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相關提案,這也是行政訴訟法實施多年來首次的修改,可以說意義非常重大。其不僅能夠對當前的百姓同公僕之間的關系進行改變,同時從另外一方面也有助於國家機構機制的重建,進而也表明了我國國家治理模式的變化。

一、行政訴訟法的不足與完善

(一)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受案范圍的規定存在的問題。

具體來看,當前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利用列舉的方法來明確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不科學。雖然法律可以羅列無數能夠進行受理的法律案件,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紕漏,所以該手段對於受理案件的范圍而言,非常的明確;其次一些基本權利無法被行政訴訟進行有效的保障。當前的受案范圍中,其並沒有把憲法同行政訴訟法所必須保障的權利進行有效的融合,因此進而使得權利保護不力的情形。這對於司法機關而言,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在受理案件中會不斷的額外增設法律障礙,同時也讓行政機關找到了逃避司法監督的環境和方法。因為《行政訴訟法》在受案范圍的規定方面存在著相關的缺陷和不足,所以迫切需要進行修改和健全。

2.修改了受案范圍,將受案范圍擴大。

這次修改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以及攤派費用的等其他相關的行政行為歸入了受案范圍。另外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發展趨勢,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巨大進步。其中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進而確保了普通大眾的切身權益。

(二)行政訴訟法的管轄制度

1.行政訴訟法管轄的現行規定和存在的問題

在《行政訴訟法》中,其涵蓋的管轄制度囊括了非常多的類別,譬如地域管轄以及其他相關的管轄類別,具體來分析,大致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當事人在進行訴訟過程中,以及法院行使審判權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很難被解決;其次是較多的延續使用了《民事訴訟法》中有關管轄的具體內容。在行政訴訟制度剛剛建立的時候,這一規定不僅順應了當時的發展潮流而且發揮了當時應有的作用,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它開始逐漸顯露出與現實的不符合性和不適應性。因此管轄制度必須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入手,全面的考量;再其次司法地方化現象逐漸偏激化。眾所周知,因為管轄原則其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法院嚴明的審判做保障,其僅僅只是實現官員相互之間的勾結而確立的。最嚴重的是出現了司法地方化,因為行政機關的審判受到了地方政府、人大、黨委的非法干預和其他阻礙,這不單單在很大程度上會干擾到行政案件的審判公正性,同時其他相關的群體的合法利益也會受到巨大的損失。所以這對我國行政訴訟管轄的規定進行改革和完善是相當有必要的。

2.建議完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的基本內容

首先能夠進行跨區域管轄。在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之後,高級人民法院就能夠按照審判工作過程的具體情況,來明確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的行政案件。行政審判所面臨的難題就是關於行政的干預。由於一些基層法院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受到了地方和行政機關的制約,所以導致了一些案子判不好和判不來。本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可以說,極大的降低了法院的地方化缺陷對於公正審理的負面干擾;其次行政機關不能越權,影響或者干擾到法院立案以及其他方面的類似條款。盡管這沒有較強的限制性,不過這在某種程度也表現了在新修訂的行政訴訟中,對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吶喊。如果想要該條款成為現實的話,那麼必須著手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以期能夠更好的將權利落實。

(三)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規定

1.現行的起訴期限規定存在的弊端和不利

一般來說,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機制具有下面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是對於行政效率的需求進行了不必要的考量,同時時間非常簡短;其次規則內容含糊不清,在《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起訴期限的條款的規定非常少,因此其並沒有充分的考量到其他一些繁雜和難以解決的問題,譬如在不了解的情形下,必須明確多長的時間,確定何種起訴期限最為合適等等其他類似的問題;再其次是法律規則相互之間的內容存在矛盾,具體來說,涵蓋了起算點沖突,不同的期限規則所表現的期限含義,以及提起行政訴訟的期限出現內在矛盾等內容;最後法律基本機制的不完善,譬如在行政訴訟法中,並沒有具體的明確行政訴訟時效的中斷等其他一些相關情況。

2.完善行政訴訟期限的建議

通常情況下,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起訴期限應當延長到六個月。並且直接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修改和完善之後的行政訴訟法,其不但加長了公民以及其他相關群體的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從之前的三個月加長到了六個月,另外對於這些情形,也進行了非常具體的規定,其能夠在很大程度為原告進行提起訴訟,爭取了時間;其次能夠通過口頭的形式進行起訴。同時在具體的起訴過程中,必須向法院遞交起訴狀,如果在撰寫起訴狀存在阻礙的話,那麼才能夠進行口頭起訴。這一規定不僅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也豐富了起訴方式的多樣化。比如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比較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該手段在具體的 實踐 過程中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採取口頭還是書面的形式,起訴都應該滿足相關的法定條件,譬如存在法定的事實等相關內容;最後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於一些滿足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案件,必須進行登記立案。如果很難及時進行審判的,必須接收起訴狀,同時進行書面的證明,七日之內決定應不應該立案。通過這樣的手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對於原告起訴的阻礙的期限。之前立案絕大多數都是進行實體審查,不過之後法院在進行立案過程中,更多的是考量原告的起訴有沒有滿足形式要件要求,以此作為依據。新修改的內容同時也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解釋明白,再給予相應的指導。雖然這會給法院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權益保障。

二、行政訴訟法修改的其他亮點

(一)行政首長應當出庭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員應該出庭進行應訴。假如無法進行出庭,那麼應該安排行政機關其他想關聯的工作人員進行應訴。行政訴訟法修改之後,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應訴的情形,進行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以看出法律在保障老百姓的權利。盡管不管行政機關安排誰去法院進行應訴,這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不過利用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模式,不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降低官民沖突的發生幾率,同時還能夠加快案件的處理速度和效果。

(二)對於不執行的,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一般對於一些行政機關拒絕執行裁定等具體判決的情況,法律還額外添加了這樣一條規定,對於一些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行政負責以及相關聯人員,可以對其進行拘留。應該可以說,該項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執行效果,盡管存在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不過其拘留對於某些人員而言,可以產生非常大的威懾力。

(三)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通常情況下,對於歷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之前的行政行為的,這在某種程度表明,進行之前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以及復議機關屬於共同被告;對於復議機關更改之前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屬於被告。不過在具體的實際生活中,復議機關為了逃避這種情況,出現了較多的維持之前行政行為的情況,這就使得行政復議機制沒有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這一修改不僅有利於改變行政機關公信力的下降幅度,也有利於讓行政權力逐漸明朗化,實現官民一家親。

(四)明確提出了要解決行政爭議這個問題

目前隨著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其中在立法目標中額外添加了處理修改行政爭議的內容。一般情況下,行政訴訟存在以下幾種作用:譬如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處理行政爭議等相關的內容。之前人們只不過都是注重了行政訴訟的監督以及救濟作用,卻忽略其處理糾紛的作用。因此將處理爭議納入到行政訴訟目標,這是對行政訴訟特點以及作用進行科學認知的效果,同時也為擴寬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行政訴訟法所作出的修改亮點與缺陷兩個方面進行重點的介紹。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最終實現行政糾紛解決從信訪機制向司法程序機制的戰略性轉移,是我國依法治國道路上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只有這樣才能在法治化進程中書寫新的篇章。

熱點內容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
簡述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9:01:22 瀏覽:77
偽造處罰單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20 08:45:10 瀏覽:534
法院傳票委託 發布:2024-11-20 08:27:38 瀏覽:88
關於娛樂場所的使用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20 08:17:17 瀏覽:297
農村土地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20 08:03:31 瀏覽:215
刑事訴訟法219 發布:2024-11-20 07:28:08 瀏覽:80
廣東省16個地級市立法權 發布:2024-11-20 07:25:19 瀏覽:98
道德不良行為 發布:2024-11-20 07:10:00 瀏覽:735
交通事故撞死牲畜法規 發布:2024-11-20 07:02:52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