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中的經濟型性裁員
① 經濟性裁員補償金要怎麼算
一、經濟性裁員如何進行 根據《勞動法》第二十七條和《企業經濟性裁減人員規定》(勞部發〔1994〕447號)第四條的規定,經濟性裁員應按下列程序進行: (1)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全體職工說明情況,並提供有關生產經營狀況的資料; (2)提出裁減人員方案,內容包括:被裁減人員名單、裁減時間及實施步驟,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集體合同約定的被裁減人員的經濟補償辦法; (3)將裁減人員方案徵求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並對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 (4)向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報告裁減人員方案以及工會或者全體職工的意見,並聽取勞動行政部門的意見; (5)由用人單位正式公布裁減人員方案,與被裁減人員辦理 解除勞動合同 手續,按照有關規定向被裁減人員本人 支付經濟補償金 ,並出具裁減人員書。 根據《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支付 經濟補償金 。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二、經濟性裁員的補償金怎麼算 經濟性裁員,是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為改善生產經營狀況而辭退成批人員。經濟性裁員必須 符合法律規定 的條件:即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生產經營狀況發生了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 在我國經濟性裁員,一般指辭退成批人員。根據原勞動部發布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規定,用人單位經濟性裁減人員,應發給被裁減人員經濟補償金。具體標準是: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時間,每滿1年(不足1年的按1年計),發給1個月相當於被裁減人員解除勞動合同前12個月的月平均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多少年就發給多少個月的經濟補償金。若本人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的月平均工資,按企業的月平均工資計發。
② 勞動法規定的經濟性裁員的條件有什麼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1條第1款規定,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如下:(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③ 經濟裁員勞動法補償規則是什麼
企業處出於各種理由會出現裁員的情況,這時那些被裁的職工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其中大額經濟裁員 勞動法 補償規則。所謂的裁員專指經濟性裁員,就是因僱傭勞動者的公司、企業等的理由解除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合同的情形。具體指的是僱傭勞動者的公司、企業等在法定的特定期間依照法律規定進行的集中主動辭退職工的行為。當然這種行為並不是無節制的。如果要公司辭退職工就必須要有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否則就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一、《勞動法》的相關規定: 勞動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僱傭勞動者的公司、企業等面臨將要滅亡進行法定整頓期間亦或是生產或者是經營情況發生嚴重困難確實需要裁減人員的,應該提前30日及時給工會亦或是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職工代表會亦或是職工的建議,經及時給有關部門報告之後。可以裁減人員。」 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第五條規定:「經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 合同當事人 協商一致,由僱傭勞動者的公司、企業等解除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合同的僱傭勞動者的公司、企業等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到一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 工資 的 經濟補償金 ,最多不大於12個月。工作時間小於或者等於1年的按1年的規則發給經濟補償金。」 再根據《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 合同法 》第四十一條規定,出現下面幾種情況,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亦或是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全部人數百分之十以上的,僱傭勞動者的公司、企業等提前三十日及時給工會亦或是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職工代表會亦或是職工的建議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及時給有關部門報告之後,才可以裁減人員: (一)第一種是依照 企業破產法 規定職工所在單位要進行新整頓的情形; (二)第二種是職工所在單位生產和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情形; (三)第三種是對於企業轉產、或者是重大技術革新亦或是經營方式調整情形,要經過變更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合同之後,還是需要裁減人員的; (四)兜底規定,對於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 合同訂立 的時候根據的經濟情況出現變化的情況來說,又或者是對於致使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合同無法履行的情形。 同時,在該法的第四十六條規定,僱傭勞動者的公司、企業等應該及時給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其中的第(四)點規定僱傭勞動者的公司、企業等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可以解除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合同的; 綜上,符合上述條件的員工在企業裁員時可以依照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合同 法規 定請求經濟補償大的。裁員的僱傭勞動者的公司、企業等應該給予補償。
④ 經濟性裁員補償標准
一、經濟性裁員補償標準是什麼
根據《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的規定,對於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應當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後,未按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除全額發給經濟補償金外,還須按該經濟補償金的50%支付額外經濟補償金。
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准應當以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合同前12個月的月平均工資。如果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月平均的,按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標准支付。
二、經濟性裁員的條件
經濟性裁員作為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方式,必須滿足法定條件。這些法定條件包括實體性條件和程序性條件,只有同時具備了實體性條件之一和全部的程序性條件,才是合法有效的經濟性裁員。
(一)實體性條件
勞動法下經濟性裁員的實體條件
1、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2、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3、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4、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二)勞動法下經濟性裁員程序條件
1、業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企業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才可以裁減人員。
2、濟性裁員,應優先留用三類人員: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企業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上述被裁減人員,被裁減人員在同等條件下具有優先就業權。
勞動法為了衡平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不對等地位,就對勞動者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傾斜,比如在大部分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都要對勞動者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金,並且用人單位要承擔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律後果。即使在經濟性裁員的情況下,因為也是屬於提前終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補償才行
⑤ 勞動法經濟性裁員補償金如何給
一、 勞動法 經濟性裁員補償金如何給 《中華人民共和國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條第(三)規定:「 勞動合同 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 解除勞動合同 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 經濟補償金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 工資 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 合同解除 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根據以上規定,個別裁員的經濟補償計算方式為等同於規模裁減人員為:一個月提前通知金加工作年限乘月平均工資,其中月平均工資和工作年限均有上限。 二、用人單位裁員需要注意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七條規定: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這里的「報告『僅指說明,無批準的含義。」優先錄用「指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用人單位進行經濟性裁員的法定條件有兩個,只要滿足其中一個條件即可以實行經濟性裁員: 1、因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瀕臨破產,被人民法院宣告進入法定整頓期間。 「法定整頓期間」指的是企業為了恢復清償 債務 的能力,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和《 民事訴訟法 》的破產程序進行債務調整和企業整理的一種再建型破產制度。如企業經營不善,難以清償到期債務,就可能被 債權人 申請破產 。如企業只是遇到暫時的困難,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就可以恢復清償能力,則企業可以和債權人達成和解協議,並由法院宣布進入整頓期。在我國整頓由被申請破產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提出並負責主持。如整頓期限結束,企業仍不能清償債務,則由法院宣告企業破產。「進入法定整頓期間」說明企業經營十分困難。 2、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達到當地政府規定的嚴重困難企業標准,確需裁減人員的,可以裁員。 裁員是集中的辭退員工,所以某些與個別員工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不在適用。同時由於裁員往往牽涉面較大,因此在程序上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 用人單位裁員後,勞動合同解除後,用人單位對符合規定的勞動者應支付經濟補償金。不能因勞動者領取了失業救濟金而拒付或剋扣經濟補償金, 失業保險 機構也不得以勞動者領取了經濟補償金為由,停發或減發失業救濟金。另外對於 公司裁員 的對象,也不是說可以隨心所欲的想裁減誰就可以的,在這方面法律上也是有嚴格的要求。
⑥ 企業經濟性裁員的規定是什麼
企業經濟性裁員的規定: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二十七條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⑦ 經濟性裁員還有哪些規定
企業經濟性裁員法律規定有,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企業應給予被裁減人員一次性的經濟補償金,其標準是在本單位工作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本人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二十七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
用人單位依據本條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二十八條
用人單位依據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⑧ 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程序是什麼
(一)實體性條件勞動合同法規定,在四種情形下用人單位可以進行經濟性裁員:第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第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市場經濟中的企業無時不面臨著激烈競爭,一旦對市場需求判斷失誤或者決策偏差等,企業的生產經營可能就會發生困難。在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時,應允許用人單位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自救,而不是進一步陷入破產、關閉的絕境。第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第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二)程序性條件為了盡量緩減經濟性裁員對勞動者和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造成的沖擊,勞動合同法延續了勞動法關於經濟性裁員的程序性規定,要求用人單位進行經濟性裁員必須履行一套法定程序。這些法定程序是有順序的,須全部履行。第一、必須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在國務院提交全國人單常委會審議的勞動合同法草案中關於經濟性裁員的人數標准只規定了五十人,在全文公開徵求社會意見過程中,不少意見認為規定一個固定數不全面,有些企業規模較小,一次性裁減十五人對企業和職工來講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建議在規定一個固定數的同時再規定一個比例。因此裁減人數有兩個相對的標准:二十人以上或者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第二、必須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並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第三、裁減人員方案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用人單位經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對原裁減人員方案進行必要修改後,形成正式的裁減人員方案。
⑨ 怎麼理解關於勞動法中經濟性裁員的相關問題
法律分析:關於勞動法中經濟性裁員的相關問題是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
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七十二條 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後,可以裁減人員。
⑩ 經濟性裁員主要范圍是什麼
法律分析:經濟性裁員主要包括主要包括三類情形:
1.用人單位瀕臨破產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整頓期間,需要裁減人員的;
2.用人單因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需要裁減人員的;
3.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後,仍需要裁減人員的;
除了以上三種情形,《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一條第四項還規定了「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作為兜底條款,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其他經濟性裁員問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