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2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

2012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

發布時間: 2022-11-21 07:35:29

㈠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抄事訴訟法》是以襲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民事訴訟法原則包括以下:

(一) 當事人訴訟平等原則;

(二)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

(三)法院調解自願和合法的原則;

(四)辯論原則;

(五)處分原則;

(六)檢查監督原則;

(七)支持起訴原則。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八條,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㈡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誠信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法》的誠信原則適用的范圍是比較廣的,不僅包括當事人還包括證人、鑒定人以及法官等。一般來說,民事訴訟的立法旨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公平和正義,而誠實信用原則又是公平、正義的基石。因此,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是十分重要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㈢ 誠信原則要求我們在社會上要怎麼辦

每一部法律都會有自己的法律原則,法律原則是整部法律的靈魂。了解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對於我們參加訴訟是很有幫助的。那麼,作為民事訴訟法第一大原則的誠信原則到底是什麼呢?今天,大家就和律圖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什麼是誠實信用原則

1、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簡稱誠信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誠實、守信用,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范。誠實信用原則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合同法第6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2、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民社會必然的道德信條,必然關系著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法律系統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度。它在當代法律中的作用呈不斷加強的趨勢,成為整個民法領域得「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也因此成為當今世界具有特殊意義的法律問題。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種民事立法的價值追求,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體具體的權利義務,其性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自然也就會產生模糊性。誠信原則的內涵和外延因此也都不具有確定性。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

1、一般條款該說認為誠信原則及外延不確定但具有強力的一般條款,其作為一般條款來指導當事人正確進行民事活動,來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以填補法律空白。

3、雙重功能其認為,究其本質,誠實信用原則由於將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合為一體,兼具有法律調節和道德調節的雙重功能,使法律條文具有極大的彈性,法院因而享有較大的裁量權,能夠據以排除當事人的意思自治,而直接調整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也就是說誠信原則具有法律調整和道德調整的雙重功能。

3、利益平衡徐國棟先生認為,誠信原則要求民事主體應當以善意心理狀態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在進行民事活動,履行民事義務時,既要維護各方面當事人的利益平衡,還要維護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那誠信原則謀求的是民事活動中當事人之間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的平衡。而這三方利益平衡的實現,有賴於人們以誠實之理善意的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並通過法官之公正的創造性的司法來最終加以維護。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規定

(一)在民法中的表現

1、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誠實,不弄虛作假,不欺詐,進行正當競爭;

2、民事主體應善意行使權利,不以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方式來獲取私利;

3、民事主體應信守諾言,不擅自毀約,嚴格按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履行義務,兼顧各方利益;

4、在當事人約定不明確或者訂約後客觀情形發生重大改變時,應依誠實信用的要求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二)在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我國2012年8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十三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惡意訴訟嚴重浪費了司法資源,擾亂了正常的訴訟秩序,有損司法權威。此次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草案擬增加當事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循誠實信用這一原則,體現了立法者順應社會普遍關注和審判實踐中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維護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同時保障了正常的審判秩序。

以上就是對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的解釋了。民事訴訟法的誠信原則適用的范圍是比較廣的,不僅包括當事人還包括證人、鑒定人以及法官等。一般來說,民事訴訟的立法旨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公平和正義,而誠實信用原則又是公平、正義的基石。因此,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是十分重要的。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咨詢律圖日照律師

㈣ 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如何適用於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主體是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以及審判人員,主觀上是誠實、善意,目的主要在於規范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行為,防止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同時規制審判權的行使,保障民事訴訟順利進行。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規范整個民事訴訟活動,貫穿於民事訴訟的始終。具體體現表現有:112條: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法院應當駁回其為訴訟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13條 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誠實信用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實現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以及雙方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平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理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常被奉為「帝王條款」的效力。

行政法上的誠實守信原則與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外觀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二者在基本理念上是不同的。民法上的誠信是雙向的,即民事活動的當事人都應當對其他當事人保持誠信;而行政法上的的誠信則是單向的,僅指行政機關應當對相對人保持誠信。誠實守信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1、誠實,即信息真實。要求行政機關無論面對特定對象,還是普通公眾,它所提供的信息都應當是真實、有效的,行政機關不能通過提供虛假信息對當事人或社會公眾加以欺騙。2、信用,即依賴保護。行政決定具有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行政決定一旦作出,法律要求相對人對此予以信任和依賴。基於這種依賴因素的存在,法律也理應充分認可並保護相對人基於依賴所生之利益。行政機關的規定或者決定一旦做出,就不能輕易更改,如果確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必須改變它們時,除了必須有充分的法律依據並遵循法定程序之處,還應當給予權益受損人以一定補償。依賴保護的核心在於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基於政府的權威,其行為一旦做出往往能夠獲得公民的依賴,而公民基於這種依賴又可能採取相應行動並產生一定利益,一旦這種依賴因政府行為的變更而受到損害,就可以要求政府補償。

㈤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有什麼作用

誠實信復用原則在民制事訴訟中,可以作為彌補民事法律制度的滯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等弊端。

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使得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能主動干預民事活動,調整當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關系符合正義的要求。

另一方面,法院可以根據該原則作出相關司法解釋,以填補法律的漏洞。

(5)2012民事訴訟法誠信原則擴展閱讀:

誠實信用原則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合同法第6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市民社會必然的道德信條,必然關系著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法律系統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和基本態度。它在當代法律中的作用呈不斷加強的趨勢,成為整個民法領域得「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也因此成為當今世界具有特殊意義的法律問題。

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種民事立法的價值追求,本身不直接涉及民事主體具體的權利義務,其性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自然也就會產生模糊性。誠信原則的內涵和外延因此也都不具有確定性。

㈥ 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和履專行民事義務時,應本屬著善意、誠實的態度,即講究信譽、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實、行為合法、不規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條款等。
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古老的道德戒律和法律原則,是大陸法系民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則,被稱為「帝王規則」。誠信原則起源於古羅馬裁判官採用的一項司法原則,即在審理民事糾紛時考慮當事人的主觀狀態和社會所要求的公平正義。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最初將其作為債務履行的原則,後來逐漸擴展適用於債權行使乃至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和民事義務的履行。
在我國,誠實信用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從近代學說發展與比較法實踐來看,誠實信用原則也逐漸擴展到私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門。比如我國《民事訴訟法》也增加了誠實信用原則。

㈦ 淺談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在現實生活中,虛假廣告泛濫成災,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絕,暴利現象極為嚴重。“三角債”問題久拖不決,各種民事糾紛逐年遞增。種種現象表明:惡性的經濟現象,不僅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的經濟秩序,而且阻礙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因此,重視誠實信用原則的社會功能及其實現,對於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促進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誠實信用原則內涵的界定

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法中的“帝王條款”,也是所有法律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的宗旨,是為了維護某一種秩序,這種秩序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基礎上的。就內涵而言,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進行社會活動時必須具備誠實、善意的內在狀態。就外延而言,誠實信用原則有一定的擴張性,可以補救法律規定的不敷使用。誠信是一個社會道德規范的核心,在一個不講誠信,投機成風的社會里,法律規定的再細致也是徒勞的。這因為法律不可能細致到對現在已經出現,將來可能發生的所有的情況做出規范。所以,誠實信用是一個人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今在西方國家,無論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大家都承認誠實信用原則適用於民事訴訟法領域,誰也不會否定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基本原則之一的存在價值。有些國家已經將對此問題的回答滲入到法律條文中。筆者認為隨著社會觀念不斷的進步以及人們對權益保護認識的不斷深入,誠實信用原則因其獨特的道德性和法律性的融合必定能在民事訴訟法領域發揮獨特的作用。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淵源

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但在當時僅有“善意”(bona fide)的概念,並未明確確認誠信原則。一些學者認為,它起源於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所謂“一般惡意抗辯”是指在民事活動中如果因一方的欺詐行為而使另一方受害,對這種欺詐行為任何人都可以提起抗辯。同時依市民法規定,當事人如因錯誤而履行債務時,得提出“不當得利之訴”。中國有學者認為,古代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淵源。在羅馬法上,誠信契約是嚴正契約的對稱。在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承擔契約規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誠實、善意的補充義務。就誠信契約發生的糾紛按誠信訴訟處理,在誠信訴訟中,審判者不受契約的字面含義的約束,可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契約進行解釋,並可根據公平原則對當時人的契約進行干預,以消除某些契約的不公正性,按照通常人的標准增減契約義務。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與“誠信契約”都反映了道德與倫理的要求,體現了衡平與公正的精神,因此可以說他們都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最早起源。

三、誠實信用原則運用於民事訴訟的可行性

(1)權利本位思想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變的必然產物。

19世紀以前,個人本位思想盛行,但進入19世紀以後,工業發展帶來了社會關系巨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密切,人們之間的權益沖突和糾紛日益增多,權利本位思想逐漸由個人本位讓位於社會本位。“社會本位這種權利本位思想反對將社會的邏輯元點和價值元點看作是個人,認為社會的基礎和元點其實是團體,個人只是處於社會共同體之中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個人在行使權利之際,應當同時增進社會福祉、鞏固國家安全和維持公共秩序的義務,不得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的私力救濟逐漸被文明的公力救濟所代替即國家最終通過民事訴訟來解決糾紛。作為道德要求的誠實信用原則也開始滲透到法律條文中,成為司法原則之一。誠實信用原則為法院依職權干涉當事人實體意義上的訴訟權利提供了條件和依據。

(2)追求訴訟法律基本價值即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的基本要求。

公正和效率是法律追求的基本價值。民事訴訟作為解決糾紛的最終手段必然要求它能夠公正和快速的解決糾紛,使不穩定的社會關系盡快恢復穩定。但實現訴訟的公正和效率並不只靠白紙黑字的法律條文,它是在法官、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和義務的享有和履行中實現的。盡管“平等武裝”是在當事人之間分配訴訟權利的一個公認的原則,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是平等的,但是訴訟實踐中存在的種種不平等的因素回滲透到訴訟中來,如果沒有特別有效的制約手段,這些因素會在無形中阻礙訴訟公正。另外,當事人雙方的對抗是民事訴訟最基本的特徵,訴訟中當事人之間形成利害對立的緊張關系,在私利的驅動下,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很可能不擇手段、 鋌 而走險採用諸如偽造證據、濫用訴訟權利或隱瞞案件事實等手段,使法官產生誤解。法官在當事人的“迷霧”下不能查明案件事實,更談不上正確適用法律解決糾紛了。如果民事訴訟中不適用誠實信用原則,放任上述不當行為甚至違法行為,一方面增加法院負擔,另一方面將導致訴訟程序的復雜化和訴訟的延遲,更多的是出現增加訴訟費用支出的情況,這樣不僅損害了他人利益,還浪費了國家的司法資源,這種不誠信最終影響了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

(3)解決民事訴訟實踐中已經暴露的問題的需要。

在民事訴訟實踐中經常出現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甚至法官不誠實信用的行為,但我國並沒有規定相應的處理辦法。例如我國採用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的模式,由於對當事人舉證的時機未作限制,一些當事人即藉助此程序上的空檔。在法官、對方當事人及律師毫無准備的情況下提出始料不及的證據,發起突然襲擊,使得對方當事人不能有效質證。即使是虛假的證據,對方當事人在此種被動情況下亦無從揭露,這對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造成障礙。這一弊行在遭到立法的規制之前,往往便是由法官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作出不利於提出證據一方的決定:或駁回其訴訟,或拒絕對遲延提供的證據予以審查,或直接認可對怠於披露證據一方不利的事實主張為正當。其後,各國亦在總結上述司法實踐的基礎上,在立法中依據維護誠實信用的理由,針對此類“證據突襲”而設置了證據披露制度。如果發現一方當事人訴訟中出示了偽證或進行虛偽陳述,或者證人提供偽證,法官將對該證據不認可外,亦可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對其所提供的其餘證據的效力等級考慮其不誠實性給予相應降級。在學理上,這被歸納為“非誠信降級規則”。當前立法雖未就此進行確認,但這卻是實踐中通行的作法,亦為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沒有規定如果證人不出庭將如何處理。導致不誠實信用的行為屢屢出現。

㈧ 應怎樣理解民法總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總則》7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此即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要求人們從事民事活動應當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善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按《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誠實信用即是懷有善意、誠實、公開、忠誠沒有欺騙或欺詐,具有真實、實際,沒有假裝或偽裝的。誠實信用原則,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待他人誠信不歁,二是對自己的承諾要信守不怠。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地位突出。「誠信原則之作用力,世罕其匹,為一般條項之首位」,因此,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債法的最高指導原則,甚至被稱為「帝王原則」。亞當·斯密說過,「與其說效用、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信用、誠信、正義是這種基礎……,而信用、誠信、正義則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支柱松動的話,那麼人類社會這個大廈就會頃刻間土崩瓦解。」早在羅馬法時期,誠實信用原則已經確立。根據羅馬法的誠信契約,債務人不僅要依據契約條件,而且要依據誠實觀念完成契約規定的給付;依裁判官法的規定,當事人因誤信有發生債的原因而承認債務,實際上該原因並不存在時,可以提起「詐欺之抗辯」,以拒絕履行。近代以來,由於19世紀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誠實信用原則逐步確立為民法契約的基本原則。1804年《法國民法典》1134條規定,「契約應依誠信方法履行。」1863年《薩克森民法典》第158條規定,「契約之履行,除依特約、法規,應遵守誠信,依誠實人之所應為者為之。」1900年施行的《德國民法典》第157條規定,「契約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誠信以解釋之」。第242條規定,「債務人負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信義,以為給付之義務。」19世紀末葉以後,法律從個人本位向團體本位發展,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適用范圍逐漸擴大。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信為之。」首次以法典的形式將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由債權債務關系,擴充到民法中的一般權利義務關系,從契約的原則上升為整個民法的基本原則。隨之,日本民法典第1條第2款規定,「權利行使及義務履行必須遵守信義,以誠實為之。」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48條第2款規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美國統一商法典》亦采此原則,第1-304條規定,「履行或執行本法范圍內的每一合同,應負誠實信用義務。」《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205條規定,每一合同的每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與執行中負有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義務。國際法律文件如《國際商事合同通則》(PICC)第1.7條、《歐洲合同法通則》(PECL)第1:201條、《歐洲民法典草案》(DCFR)第一編總則第1∶103條,受《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及《統一商法典》影響,將公平與誠實信用合稱為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義務,或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原則(good faith and fair dealing)。
中國歷來強調誠信原則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的道德律。新中國民法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首見於《民法通則》,其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1999年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此後相關民事立法大多明確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特別是交易法中的基本原則地位已經確立下來。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在第13條增加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擴展適用於民事訴訟法領域,成為民事法律的通用原則。
但目前,我國誠信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契約精神不足、合同欺詐、電信詐騙、金融詐騙、假冒偽劣食品葯品、過期疫苗、股市虛假信息、虛假廣告、山寨產品、仿冒知識產權、老鼠倉、上市文件造假、虛假訴訟、逃避債務執行等等不誠信、嚴重失信的問題很多,現象較為普遍。在國家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已經發布失信被執行人信息689萬例,限制628萬人次購買機票,限制229萬人次乘坐高鐵。依法懲治拒不執行裁判行為,司法拘留1.6萬人,追究刑事責任2167人,讓司法裁判真正成為懲治違法失信的利劍。因此,民法總則規定誠實信用原則,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認同。
當然,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則。從私法到公法的擴張誠實信用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也是一項以道德為內核而具有強制力的法律規范。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也始終處於變動的發展之中,不僅從道德上升為法律,而且從最初僅作為債之履行規則,擴展至私法上一切權利義務履行之規則,從僅僅規制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原則,擴展至調整當事人與整個社會利益的平衡,現在已經延伸到公法領域。我國古代荀子從誠實信用對國家強弱的影響角度,強調了誠實信用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1931年德國帝國法院在一項判決中明確宣稱「誠實信用的原則,對於一切法律界,且包含公法在內,皆得適用之。」公法學者拉邦德也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一如其在私法之領域,可以支配公法之領域。苟無誠實與善意,立憲制度似難實行。誠實與善意,為行使一切行政權之准則,同時亦為其界限。」

㈨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原則

法律分析: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市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道德規范,後來上升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由該規范對規范商品交易行為,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極端重要性所決定的。理解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原則有以下作用:1、有助於民事訴訟效益的實現;2、有助於民事訴訟公正的實現;3、司法實踐的需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熱點內容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 發布:2025-01-16 11:17:46 瀏覽:401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
社會責任適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9:20:39 瀏覽:418
司法考試歷屆真題 發布:2025-01-16 09:07:25 瀏覽:473
民事訴訟法二十四條 發布:2025-01-16 09:00:50 瀏覽:791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