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

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

發布時間: 2022-11-25 15:28:10

A. 法律上未成年犯罪怎麼處理

未成年犯罪怎麼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刑法 》規定: 1、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稱完全 刑事責任年齡 ;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 故意傷害致人重傷 或者死亡、 強奸、 搶劫 、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稱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3、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 處理原則: 一、從寬處理的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規定,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必須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也就是說,不滿十八歲是一個法定從寬處罰的情節。至於是從輕還是減輕以及從輕的幅度,則根據具體案件確定。根據這一原則,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原則上不應判處法定最高刑,在具體量刑時一般應將未成年人中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低齡犯罪者與已滿16周歲不滿 18周歲的高齡犯罪者區別開來,在同一年齡段內的犯罪,在決定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時,一般也要體現不同行為人年齡上的差別。只有這樣,才能完整地體現和實現我國刑法對 未成年人犯罪 從輕、減輕處罰的從寬原則。 二、不適用 死刑 的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49條:「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的規定,未成年人不論犯何罪均不應判處死刑。這是剛性要求,不允許有任何例外。所謂犯罪的時候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如果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即使審判的時候已滿18周歲也應適用本條規定。我國刑法之所以規定對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主要原因在於:死刑是一種最嚴厲的 刑罰 ,它關繫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不滿18周歲的人由於未成年,還處在生理與心理發育過程中,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都還比較弱,因此,尚未達到罪行極其嚴重、不堪改造的程度,故不宜適用死刑。 三、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原則 我國未成人保護法第38條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條也明確地規定:「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這就從法律上明確了司法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教育、感化、挽救原則要求司法人員在辦理未成人案件中要正確處理懲罰和教育的關系。要將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司法人員對未成人要堅持攻心為主,象父母對孩子、教師對學生一樣,針對其個人特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之認識到自已行為的危害性。 這一原則要求司法人員在處理未成人案件中既要注意查清事實,又要及時對未成人進行教育和感化。教育、感化在 訴訟 的各個階段都要受到重視,要正確處理查清事實與教育、感化的關系。查清事實是正確教育的基礎,事實不清,就無法以理服人,難以針對性的開展教育。但也不能專注於事實本身而忽視教育和感化。教育和感化是處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原則。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感化要注意挖掘犯罪發生的深層次根源,剖析未成人犯罪的根本動因,對症下葯,深入進行心理教育,使其真正認罪伏法,並能正確對待將要面臨的刑事處罰和履行。 貫徹教育、感化和挽救原則並不意味著對未成年人只重教育而忽視懲罰。未成年人犯罪同樣對社會造成了危害,對其依法予以處罰是正當的,也是必要的。忽視懲罰或不當的處罰難以使其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後果,對教育、感化方針的貫徹是不利的。但這種處罰要遵循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方針,可罰可不罰的盡量不處罰。 四、分案處理的原則 分案處理是指對未成年人案件與成年人案件實行訴訟程序分離、分別關押、分別執行。 訴訟程序分離是指未成人與成年人 共同犯罪 或有牽連的案件,只要不妨礙訴訟,要分案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第40條明確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並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第二十條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提起 公訴 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不妨礙案件審理的,應當分開辦理。」 分別關押是指對未成年適用拘留、 逮捕 等強制措施時,要將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分別關押看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第41條明確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對審前 羈押 的未成年人,應當與羈押的成年人分別看管。 」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條也明確地規定: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 分別執行是指對未成年人的已生效的判決、裁定的執行,要同成年人分開,不能放在同一場所,以防止成年罪犯對未成年罪犯產生不良影響。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未成年罪犯的執行場所一般為少年犯管教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第41條第2款明確規定:「對經人民法院判決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服刑的成年人分別關押、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條後半段還明確規定:「未成年犯在被執行刑罰期間,執行機關應當加強對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對未成年犯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對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執行機關應當保證其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五、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的原則 未成年人在 刑事訴訟 過程中,除保障其享有 刑事訴訟法 所規定的作為任何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以外,還要注意認真落實其作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一些特別權利。從有關規定來看,主要有兩點: 1.法定 代理 人的在場權。我國刑事訴訟法14條第2款規定:「對於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 :「訊問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時,根據調查案件的需要,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外,應當通知其家長或者 監護人 或者教師到場」。《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告知其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十九條規定:「 開庭審理 前,應當通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出庭。法定代理人無法出庭或者確實不適宜出庭的,應另行通知其他監護人或者其他成年近親屬出庭。經通知,其他監護人或者成年近親屬不到庭的,人民法院應當記錄在卷。」依照上述規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接受訊問和審判時,可以提出要求,讓他的法定代理人到場。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法定代理人在訊問、審判時到場,有利於未成人的情緒穩定,也有利於訴訟的順利進行。為保障訴訟目的實現,司法機關在沒有妨礙訴訟進行的例外情況時,一般應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 2.獲得指定辯護的權利。刑事訴訟法34條第2款規定:「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 辯護人 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 律師 為其提供辯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7條第二款進一步明確規定: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為其指定辯護人。第38條還規定:「被告人堅持自己行使辯護權,拒絕人民法院指定的辯護人為其辯護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並記錄在案;被告人具有本解釋第三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即:盲、聾、啞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人;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人)拒絕人民法院指定的辯護人為其辯護,有正當理由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但被告人需另行委託辯護人,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為其另行指定辯護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法律援助條例 》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未成年人作為被告人時,不但其訴訟地位決定了其行使辯護權的困難,而且未成年人本身這一主體的特點就決定了獲得辯護人幫助的迫切性。刑事訴訟法的這一規定對於保障未成年人被告訴訟權利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六、 不公開審理 的原則 不公開審理原則是指法院在審理未成年案件時,不對社會公開,不允許旁聽和記者采訪。《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2款規定:14歲以上不滿16歲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16歲以上不滿18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對於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第三款還規定「 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13條進一步規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決前,審判人員不得向外界披露任何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訴訟案卷材料,除依法查閱、摘抄、復制以外,未經本院院長批准,不得查詢和摘錄,並不得公開和傳播。 對未成年人案件不公開審理有利於緩解未成年人的緊張情緒,防止公開審判可能導致的給未成人造成精神創傷、增加改造的難度等不利於其回歸社會的消極後果。 不公開審理原則只是指審判過程不公開,對判決的宣告應公開進行。但根據《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一條規定:「 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宣告判決應當公開進行,但不得採取召開大會等形式。」 七、全面調查的原則 全面調查原則是指司法人員在處理未成年人案件時,不能僅從處罰的目的出發,滿足於對案件事實和 證據 的調查。還要基於教育、挽救的目的,對未成年人的的生理、心理狀況及其生活環境進行全面的調查,必要時還要進行醫療檢查和心理學、精神病學判斷。 全面調查原則要貫穿刑事訴訟的始終,而不限於法庭調查。貫徹全面調查原則,可以全面把握未成的人生活、成長環境,了解其人格、素質等情況,查明犯罪的原因和條件。這不但有利於正確處理案件,而且對選擇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對其進行教育、改造也是很有必要的。 八、迅速簡約的原則 迅速簡約原則是指在辦理未成年案件中,在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要盡可能地縮短時間,提高訴訟效率,簡化程序,爭取早日結案。簡約是迅速的前提,迅速是簡化的客觀效果,二者相互聯系。 我國法律中對於未成年犯罪的處理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未成年引起的事件,造成了社會的不良風氣進而使得輿論巨大,而且負面影響難以消除,那麼國家在考慮到未成年的成長環境後,對於一些違反法律的未成年人,是可以採取少年 管制 的。

B. 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的保護程序是怎樣的

一、 刑事訴訟法 對未成年的保護程序是怎樣的? 第二百六十六條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 訴訟 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並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承辦。 解讀:辦理未成年人案件應當將未成年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少年權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將重心放在教育、感化、挽救上,使其順利健康回歸社會。這體現了我國對未成年人的關愛,為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新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是由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決定的。 未成年人犯罪 的動機相對簡單,犯罪行為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很多是由於意志薄弱或者是情感沖動造成的,主觀惡性不深,再加之未成年人智力、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對外界事物的重新認識和對內心世界的自我評價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未成年人犯罪,從一定意義上講更多的是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方面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未成年人本身就是受害者。同時,相對於成年人,未成年人社會經驗不足、對法律了解相對欠缺,自身的保護意識和防禦能力較弱,因此,他們在訴訟中弱勢地位非常明顯。這也決定了其在訴訟中更加需要關照和保護。 明確規定了「辦案人員專業化。應當設立專門機構或者設立相對穩定的專門人員辦理未成年人案件,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與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要求辦案人員熟悉未成年人的特點、善於做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這一要求與聯合國司法准則是一致的。 第二百六十七條未成年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沒有委託 辯護人 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 律師 為其提供辯護。 解讀;明確規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強制辯護。由於未成年人年齡、智力發育程度的限制,通常很難理解控辯雙方爭辯的實質內容,不知道如何行使訴訟權利。有辯護人的參與,就能為其及時提供需要的法律幫助,有效保護其合法權益。只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公安、司法機關就必須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辯護。 第二百六十八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 解讀;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綜合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屬於初犯,歸案後是否悔罪,成長經歷、一貫表現和監護教育條件等因素。這一規定也是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的要求。進行社會調查不僅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挽救,還可以促使其認罪悔改。社會調查報告還是偵查機關對涉罪未成年人採取 取保候審 ,檢察機關決定 逮捕 、起訴,法院定罪量刑以及 刑罰 執行和 社區矯正 的考量依據。 第二百六十九條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人民檢察院審查 批准逮捕 和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 解讀:「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是指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盡量不適用逮捕措施,可捕可不捕的不捕。「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是強制性規定,指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時,不僅必須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還需要聽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律師的意見。之所以要聽取律師意見,是因為律師作為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更了解與未成年人案件相關的事實中哪些情形對採取非 羈押 措施更有意義。新刑事訴訟 法規 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嚴格適用逮捕措施並與成年人分別處理,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有利於減少關押帶來的弊端,使未成年人能順利回歸社會。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這是分案處理原則的要求。應當強調的是,分案處理原則不應僅是辦案機關在採取拘留、逮捕時應當遵守的原則,而應當是貫穿 刑事訴訟 始終的原則性規定。 第二百七十條對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 代理 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並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閱讀或者向他宣讀。 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 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其法定代理人可以進行補充陳述。 詢問未成年被害人、 證人 ,適用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 解讀;新刑事訴訟法將原來的「可以通知」改成「應當通知」,並擴大了到場人的范圍。需要注意的是,這里「也可以通知」含義是,訊問、審判未成年人案件,應當首先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場,在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的情況下,應當通知其他的合適成年人到場。「也可以通知」並不是授權性規范,而是強制性的。確立合適成年人在場制度,不僅可以幫助未成年人與訊問人溝通,根據新 刑訴法 第270條第2款規定,還可以對訊問過程是否合法、合適進行監督,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需要指出的是,根據新刑訴法第270條第5款規定,如果被害人、證人是未成年人,詢問時也應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法定代理人無法到場時應通知合適的成年人到場。 隨著社會的發展,未成年人的犯法頻率越來越高,未成年人由於缺少 法律知識 在法律上會存在許多誤區,許多人會問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的保護程序是怎樣的?本文列舉了許多法律條文將會從法律的角度為您解答,在未成年人犯罪這個問題上法律有明確的條文。

C.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維護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懲罰和教育未成年罪犯,保障無罪的未成年人不受刑事追究,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國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司法實踐,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本規定有特別規定的,適用本規定。第三條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執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第四條人民法院應當加強同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的聯系,堅持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以保證公正、及時地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第五條人民法院要加強同政府有關部門、共青團、婦聯、工會等人民團體以及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等有關社會團體的聯系,共同做好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挽救工作。第六條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可以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庭。條件尚不具備的地方,應當在刑事審判庭內設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議庭或者由專人負責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高級人民法院可以在刑事審判庭內設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議庭。
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庭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議庭統稱少年法庭。
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設立少年法庭指導小組,指導少年法庭的工作,總結和推廣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少年法庭指導小組應當有專人或者設立辦公室負責具體指導工作。第七條審判第一審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議庭,可以由審判員或者由審判員與人民陪審員組成。依照法律規定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除外。第八條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議庭的審判長,應當由熟悉未成年人特點、善於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審判員擔任,並且應當保持其工作的相對穩定性。
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人民陪審員,一般由熟悉未成年人特點,熱心於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工作,並經過必要培訓的共青團、婦聯、工會、學校的幹部、教師或者離退休人員、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工作人員等擔任。第九條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注意掌握未成年被告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依法准確,及時地查明起訴指控的案件事實;對於構成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幫助其認識犯罪原因和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做到寓教於審,懲教結合。第十條少年法庭受理案件的范圍:
(一)被告人在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
(二)被告人在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並被指控為首要分子或者主犯的共同犯罪案件。
其他共同犯罪案件有未成年被告人的,或者其他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是否由少年法庭審理,由人民法院院長根據少年法庭工作的實際情況決定。第十一條對在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
對在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如果有必要公開審理的,必須經過本院院長批准,並且應限制旁聽人數和范圍。第十二條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證人是未成年人的,除法律規定外,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不出庭。第十三條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決前,審判人員不得向外界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訴訟案卷材料,除依法查閱、摘抄、復制以外,未經本院院長批准,不得查詢和摘錄,並不得公開和傳播。第十四條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在訴訟中享有申請迴避、辯護、發問、提出新的證據、要求重新鑒定或者勘驗、提出上訴等訴訟權利。在未成年被告人最後陳述後,經審判長許可,法定代理人可以發表意見。第十五條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保證未成年被告人獲得辯護。
開庭審理時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在審判過程中,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拒絕辯護人為他辯護。

D. 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有何特殊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五編第一章「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自己網路一下

E. 對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

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具體規定

《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五十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在司法活動中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第五十一條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理,並適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在司法活動中對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機構或者人民法院應當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繼承案件,應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和受遺贈權。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撫養問題的,應當聽取有表達意願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見,根據保障子女權益的原則和雙方具體情況依法處理。

第五十三條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被撤銷監護資格的父母應當依法繼續負擔撫養費用。

第五十四條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五十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第五十六條訊問、審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到場。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

第五十七條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關押。

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應當對其進行義務教育。

解除羈押、服刑期滿的未成年人的復學、升學、就業不受歧視。

第五十八條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路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第五十九條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與犯罪行為的預防,依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執行。

F. 刑事訴訟法未成年的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如調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成長經歷、不公開審理等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七十八條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第二百七十九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

第二百八十條 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

第二百八十五條 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但是,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

G. 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有哪些

很多為成年人由於沒有關鍵階段接收到正確的教育而是他們走向了犯罪的境地,為了防止他們鑄就更大的錯誤就必須將他們用適當的處罰來進行嚴格的教育,尤其是那些犯有重罪的未成年人一般都會被 羈押 服刑。那麼,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有哪些? 一、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的司法保護有哪些? 根據2012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具體的司法保護包括: (一)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 未成年人犯罪 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二)訊問、審判未成年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詢問未成年 證人 、被害人,應當依照 刑事訴訟法 的規定通知其法定 代理 人或者其他人員到場。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 (三)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關押。 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應當對其進行義務教育。 解除羈押、服刑期滿的未成年人的復學、升學、就業不受歧視。 (四)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路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對審前羈押的未成年人,應當與羈押的成年人分別看管。對經人民法院判決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服刑的成年人分別關押、管理。」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對被拘留、 逮捕 和執行 刑罰 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未成年犯在被執行刑罰期間,執行機關應當加強對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對未成年犯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對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執行機關應當保證其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三條規定:對未成年犯應當在未成年人管教所執行刑罰。 《 監獄法 》第三十九條規定:「監獄對成年男犯、女犯和未成年犯實行分開關押和管理,對未成年犯和女犯的改造,應當照顧其生理、心理特點。」 綜上所述,只要是需要服刑並且已經被羈押的未成年人就應該得到相應的保護以免受到其他人的侵害,尤其是作為還有發展空間的未成年人應該以教育的形式為主而不是懲罰。

H. 未成年人監護人刑事訴訟法是怎樣的

一、未成年人監護人刑事訴訟法是怎樣的? 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訴訟 程序 第二百六十六條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並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承辦。 第二百六十七條未成年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沒有委託 辯護人 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 律師 為其提供辯護。 第二百六十八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 第二百六十九條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 逮捕 措施。人民檢察院審查 批准逮捕 和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 刑罰 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 第二百七十條對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 代理 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並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閱讀或者向他宣讀。 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 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其法定代理人可以進行補充陳述。 詢問未成年被害人、 證人 ,適用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 第二百七十一條對於未成年人涉嫌 刑法 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 有期徒刑 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檢察院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以前,應當聽取公安機關、被害人的意見。 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公安機關要求復議、提請復核或者被害人 申訴 的,適用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定。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人民檢察院決定附條件不起訴有異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起訴的決定。 第二百七十二條在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內,由人民檢察院對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監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監護人,應當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強管教,配合人民檢察院做好監督考察工作。 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為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從人民檢察院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之日起計算。 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 法規 ,服從監督; (二)按照考察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三)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准; (四)按照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矯治和教育。 第二百七十三條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撤銷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提起 公訴 : (一)實施新的犯罪或者發現決定附條件不起訴以前還有其他犯罪需要追訴的; (二)違反治安管理規定或者考察機關有關附條件不起訴的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 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沒有上述情形,考驗期滿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第二百七十四條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 不公開審理 。但是,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 第二百七十五條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 第二百七十六條 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除本章已有規定的以外,按照本法的其他規定進行。

I.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給予了哪些的特殊的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四條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五十五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並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
第五十六條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護人到場。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
第五十七條
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關押。
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應當對其進行義務教育。
解除羈押、服刑期滿的未成年人的復學、升學、就業不受歧視。
第五十八條
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路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第五十九條
對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與犯罪行為的預防,依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條對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司法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並根據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犯罪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制教育。
對於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未成年學生,在人民法院的判決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學籍。
第四十五條人民法院審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應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員或者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依法組成少年法庭進行。
對於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
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第四十六條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未成年犯在被執行刑罰期間,執行機關應當加強對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對未成年犯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對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執行機關應當保證其繼續接受義務教育。
第四十七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對因不滿十六周歲而不予刑事處罰、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或者被判處非監禁刑罰、被判處刑罰宣告緩刑、被假釋的未成年人,應當採取有效的幫教措施,協助司法機關做好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可以聘請思想品德優秀,作風正派,熱心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離退休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協助做好對前款規定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第四十八條依法免予刑事處罰、判處非監禁刑罰、判處刑罰宣告緩刑、假釋或者刑罰執行完畢的未成年人,在復學、升學、就業等方面與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

J. 刑事訴訟法解釋未成年有什麼規定

法律分析: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並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承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七十七條 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幫助,並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承辦。

第二百第十八條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熱點內容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
社會責任適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9:20:39 瀏覽:418
司法考試歷屆真題 發布:2025-01-16 09:07:25 瀏覽:473
民事訴訟法二十四條 發布:2025-01-16 09:00:50 瀏覽:791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