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政案件訴訟法
❶ 行政訴訟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在常委會第11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中國封建時代,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封建時代,中國的皇帝代表統治階級依靠封建法律統治和壓迫老百姓。當時的法律,是民、刑、行政不分;實體、程序不分的。由於長期以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形態,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不存在提起「民可以告官」的訴訟制度。
二、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未形成規范的行政訴訟制度
1989年4月4日《行政訴訟法》的制定與實施,打破了幾千年傳下來的傳統觀念,建立起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訴訟制度。因此,人們普遍地把這部法律叫做「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它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中國行政訴訟法,除《行政訴訟法》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外,還包括其他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
三、行政訴訟法,是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的國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單行法律,如美國的《聯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訴訟法》、德國的《聯邦行政訴訟法》等。有的國家還設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把程序法同實體法逐步分開來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已成為當代行政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❷ 行政訴訟法的最主要目的是
中國制定行政訴訟法法典的目的明確、具體地規定在第一條中,即: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我國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主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於行政案件不同於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是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而民事案件是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兩類爭議的性質有很大差別,完全用解決民事爭議的程序規則去解決行政爭議,必然會影響案件的審理效果,也容易忽視行政訴訟的特點,達不到解決行政爭議的目的。鑒於民事訴訟法有諸多方面不適於解決行政爭議,而行政訴訟本身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這就要求在民事訴訟法之外設計一套適合於處理行政爭議的訴訟制度。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實施為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提供了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如法院的受案范圍、管轄、證據制度、審理程序、審理方式和期限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等內容,對於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法的最主要目的是為遭受行政機關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救濟途徑,通過訴訟方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隨著現代行政管理活動日趨廣泛和復雜,行政侵權現象時有發生,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如何為受害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濟,是現代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眾多的救濟途徑中,行政訴訟可謂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行政訴訟法的許多規定,如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受案范圍、案件管轄、起訴和受理、賠償訴訟、判決等內容,均充分體現了行政訴訟法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行政訴訟法是一部人權保障法,它不僅為公民人身權、財產權遭受損害提供救濟,而且在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對於公民勞動權、受教育權、政治權利和自由也提供了有效的保護和救濟。法院通過撤銷違法具體行政行為、改變顯失公正行政處罰行為、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承擔賠償責任等多種方式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救濟。
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行政訴訟法是司法機關對行放機關實施監督的法。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法院通過審理行政案件,有權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權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僅意味著對行政行為的否定評價,而且也是防止行政機關再犯同樣錯誤的重要監督方式。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其實質是通過司法裁判的形式肯定正確合法的行政行為,並使之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就這一點而言,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機關合法行使職權起到維護支持的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lawtime.cn/faguizt/131.html
❸ 關於日本法律的一些問題...
1、日本在除奴隸社會的氏族法以外,沒有自己創設的法律。奴隸制時期,日本使用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現為不成文的命令和習慣。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廢除了奴隸制,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創建了以唐朝法律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制度。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因此,日本法同時具有兩大法系的特徵。
2、而中國的現代法律,是在民國時期,效仿法租界和德租界的大陸法系建立的,後來也借鑒吸收了英美法系同時也難免具有封建思想的殘余。新中國的法律也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剔除了封建思想的殘余,經歷了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過程。
由於近代以來法的現代化方式的影響,加上建國後引入的前蘇聯法律模式也是受民法法系的影響,所以,我國總體上仍然傾向於民法法系,但吸收了普通法系的一些經驗,如審判程序等。
日本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組織
1.近代司法組織的形成
明治維新初期,日本還沒有系統的法院組織體系,司法與行政不分。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權統一由其監管,地方則由地方行政官兼任司法官。1875年制定《大審院各級法院職制章程》,規定大審院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下設上等法院、巡迴法院、府縣法院,廢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實現了司法與行政的分離。
明治憲法頒行後,按法國和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系統,並於1890年頒布了《裁判所構成法》和《行政裁判法》。《裁判所構成法》參照德國法院組織體系制定而成,規定全國設區法院、地方法院、控訴院、大審院,實行四級三審制。《行政裁判法》規定了行政法院組織以及行政訴訟原則和制度,共4章47條。法律規定在東京設立行政法院,只負責審理依法律、敕令及有關行政裁判文件所規定的行政違法案件。
1893年制定了《律師法》,規定律師須在各地方法院的名簿上登記,而且要加入所在地的律師會,地方律師會則須接受地方檢事局首長的監督。
2.戰後司法組織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日本國憲法》的原則和精神,制定、頒布了《法院法》、《檢察廳法》和《律師法》,從而使日本的司法組織發生了很大變化。
1947年頒布實施的《法院法》廢除了明治憲法體制下設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實行單一的法院體系;法院為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簡易法院四個審級。
1947年頒布實施的《檢察廳法》按法院審級設置獨立的檢察廳,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和區檢察廳四級;作為統一執行國家檢察工作的機關,下級檢察廳受上級檢察廳領導,法務大臣有權對檢察廳進行一般的指導監督;檢察官不再是司法官,而是國家行政官吏,其地位受法律保護。
1949年頒布的《律師法》確立律師自治原則,改變了日本律師處於國家機關嚴密監督之下的的舊體制,並規定:律師的主要使命是維護人權、伸張正義,在地方法院轄區內設立律師會,在全國設立日本律師聯合會;律師聯合會是所有律師都必須參加的團體,它是指導、聯系及監督全國的律師及律師會的最高機關;律師有權設置律師事務所,但須向所在地的律師會辦理申報手續。現在日本的律師事務所分單獨事務所和共同事務所兩種,大部分的律師都集中在日本的大城市,其主要業務活動是參加法庭訴訟。
日本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的社會地位很高,均有嚴格的考試、錄用、培養制度,對日本法學理論的發展和法律實踐的完善都有很大的貢獻,三者一起構成日本的「法曹三者」,被譽為「法制建設上的三根支柱」。
(二)訴訟制度
1.近代訴訟法典的制定
(1)《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90年,日本參照德國刑事訴訟法,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它分為8編15章,共 334條,其基本特點是:將訴訟分為公訴與私訴,公訴由檢事提起、以證明犯罪和適用刑罰為目的,私訴由被害人提起,以返還贓物及得到因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賠償為目的;具體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把預審作為公判審理前必須的訴訟程序;規定了4種上訴形式,即控訴、上告、非常上告、抗告。
(2)《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80年日本曾仿照1807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制定過一個草案,但因政府已准備改效1877年的德國民事訴訟法而未能交付審議。1884年聘請德國專家幫助起草民事訴訟法典,經法律調查委員會的幾度修改,於1890年4月獲得通過並公布,次年1月開始實施。該法典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分為8編12章,共805條,主要特點有:貫徹當事人進行主義、法院不幹涉的原則;肯定了通過和解解決民事糾紛的傳統做法,訴訟提起前可以申請法院和解,在第一審程序中的任何階段法官都有權進行和解嘗試,若和解不成再進行判決;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時,只限於在原審提出的請求和上訴申請的范圍內進行。
2.戰後訴訟制度的變化
二次大戰以後,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1)1948年日本《刑事訴訟法》體現出新的特點:① 規定各種強制處分都須有令狀,新設宣告拘留理由制度,體現了保障人權的原則;② 明確刑事案件的追訴權專屬於檢察官和檢察官根據罪犯的情況享有起訴或不起訴的裁量權,但又規定職權濫用罪,以防止檢察官行使職權的不公正;③廢止預審,擴大辯護制度,限制被告人自供的證據能力,體現了對被告當事人地位的尊重;④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只向法院提交一份起訴狀,而不移送案卷和證據材料,貫徹了以庭審為中心和辯論原則;⑤廢除了對被告人不利的再審,對被告有利的按其請求可以再審,第二審的控訴從原來的復審制改為事後審查制。總之,這個法典體現了大陸刑訴制度與英美刑訴制度相結合的特點。
(2)1929年開始實施的《民事訴訟法》在二次大戰後並沒有被全面修改,但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和受美國法律制度的影響,對《民事訴訟法》作了部分修改,頒布了單行法規,在減輕訴訟雙方的負擔、削弱父權干涉主義及訴訟程序民主化等方面有所改進。後又出現將本來屬於《民事訴訟法》的事項分離出來的趨勢,如1979年制定了《民事執行法》、1989年制定了《民事保全法》等單行法規,使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戰後廢除了行政法院的設置,行政訴訟案件也由普通法院審理,但由於行政訴訟案件的特殊性,1948年制定《行政案件訴訟特例法》。現行的行政訴訟制度則主要體現在1962年制定的《行政案件訴訟法》中。行政案件的訴訟程序有其相對獨立性。
❹ 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正、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而制定的法律,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據。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❺ 關於私權制公權的問題.
我認真搜索了一下,這篇文章講的最為透徹,樓主可以仔細了解之
梁慧星:開放納稅人訴訟 以私權制衡公權
一、傳統理論和傳統做法:以公權制衡公權
法律上有所謂公權與私權的劃分,而私權的行使應受司法審查。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已經證明,對私權行使的司法審查制度,對
協調私
權行使中的利益沖突,制止、糾正濫用私權以損害私人利益和
公共利益的行為,維護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法律秩序,發揮了極為重
大的作用。
相對於私權的行使而言,公權(以下僅限於行政權)的行使原則
上不受司法審查(損害私人合法權益時為例外)。傳統的法理和
做法
是:某個政府機關被授權行使某項行政權(如行政審批、行政許可),
就相應設置或授權另一個政府機關來予以制衡、控制。而對於被授權
的另一個政府機關的行為,又需要再設置、再授權第三個政府機關予
以制衡、控制。此即゛用公權制衡公權�的法理,蓋源於所謂分權與
制衡的學說。此在學說上和法理上均能自圓其說,不能謂不合理。
但是,從公權制衡公權的實踐,我們看到的仍然是:一方面,行
政權的不斷膨脹、不斷擴張、益發強大;另一方面,行政權的行使並
未受到適當的制衡、控制。特別是,使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遭受重大
損害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很難得到糾正。人民所期盼的小政府、效率
政府、廉潔政府,並未實現。
二、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可以
分為三類:政府機關的不當行政行為;政府機關以行政權為根據的民
事行為;政府機關行政權行使的不當事實行為。
(一)政府機關的不當行政行為,可再分為:其一,不當抽象行
政行為,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違反憲法、法律、法規的地方性規
章,規定゛行人違章撞了白撞″;規定民事合同必須公證、必須經過
批准、許可;規定抵押權登記以標的物評估價值收費,登記一次期限
一年,期滿須再登記再收費,等等。其二,不當具體行政行為,包括
作為的不當具體行政行為和不作為的不當具體行政行為。前者如批准
鐵路春運漲價30%,許可在城市規劃的禁止建築的區域內建商業性
建築物,許可破壞風景、名勝、文物的建築等;後者如對於違章建築
不予強行拆除等。
(二)政府機關以行政權為根據的民事行為,包括出讓土地、出
售企業、政府采購、公共工程發包等等。現在的嚴重社會問題,如國
有資產流失,官員從中收受回扣、紅包、賄賂,及許多゛豆腐渣工程″
,均與政府機關的這類行為有關。
(三)政府機關行政權行使的不當事實行為,如各地建設的各種
゛面子工程″、゛紀念碑工程″及高檔豪華辦公大樓,各種不當巨額
投資行為,及各種不當公費開支,等等。此外,還有與行政權行使相
關的公務員的不當行為,如公務員住房超標准豪華裝修、開超標准高
檔汽車、出差住五星級飯店甚至總統套房,公費旅遊等揮霍公款的行
為及其他違法行為。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極為嚴重的。但基於以公權制衡公權的法
理,它們不在司法審查的范圍之內。傳統的對策是:人民群眾有權向
上一級政府機關揭發檢舉,由上一級政府機關通過行政權行使,予以
審查、查處。這是以上一級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與受檢舉的下級政
府機關及其公務員無任何利害關系,均人格高尚、忠於人民、忠於法
律、清正廉潔、秉公執法的理想模式為前提條件的。經驗已經證明,
這樣的理想模式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多麼巨大的差距!因此,我們
不能不對公權制衡公權的法理產生懷疑。我們不能不思考:如果行政
權的行使也受司法審查,如果憑納稅人的一紙訴狀,法院就可以審查
某個政府機關的某項行政權行使行為的合法性,就可以審查某個政府
機關公務員與行政權有關的某項行為的合法性,其結果將會如何?
按照傳統的以公權制衡公權的法理,行政權的行使原則上不受司
法審查,僅在行政權的行使直接損害具體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
法權益時,如果受害人起訴,行政權的行使才受司法審查。關鍵在是
否゛直接損害″具體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如果沒有,
法院將駁回起訴,理由是原告不具有訴之利益,因此不具有當事人資
格。其結果是,行政權行使行為,即使嚴重違法、即使嚴重損害國家
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也不受司法審查。
既然行政權的行使直接侵害私人權益的情形,採用私權制衡公權,
將行政權的行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已經收到良好的效果,為什麼不
可以進一步將整個行政權的行使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發揮私權制衡
公權的優越性呢?這樣做,在合理性上不存在任何障礙。直接侵害私
人權益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可以納入司法審查,為什麼直接侵害國家和
社會公共利益,從而間接侵害私人權益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就不可以
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呢?
如果說存在障礙的話,只是程序法上所謂訴之利益、所謂當事人
適格的理論。理論既然是人提出的,當然應根據實踐檢驗的結果,予
以修正。
三、發達國家的經驗
英美法上有所謂公益訴訟,包括三類訴訟:其一,相關人訴訟;
其二,市民提起的職務履行令請求訴訟;其三,納稅人提起的禁止令
請求訴訟。
(一)相關人訴訟,指在私人不具有當事人資格的法域,原則上
允許私人以相關人名義起訴。例如,1901年紐約州曾有一判決,
允許私人以相關人的身份起訴,對於批准在道路上經營報亭的行政行
為給予處分。
(二)市民提起的職務履行令請求訴訟,指在公務員未履行其職
務的情形下,允許私人以市民的身份向法院提起請求發布職務履行令
的訴訟。最初這類訴訟是作為相關人訴訟提起的,後來私人被允許以
當事人的身份起訴。到1965年,美國有28個州明確承認此種形
式的訴訟。
(三)納稅人提起的禁止令請求訴訟,簡稱納稅人訴訟,指美國
各州普遍承認私人以納稅人的身份,有請求禁止公共資金違法支出的
訴訟提起權。至1965年,幾乎所有的州都承認以州屬縣、市、鎮
以及其他地方公共團體為對象的納稅人訴訟,甚至有34個州明確承
認以州為對象的納稅人訴訟。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納稅人訴訟不僅針
對公共資金的違法支出行為,同時也針對造成金錢損失的違法行為。
例如,新澤西州的市民和納稅人以違憲為由,請求法院對公立學校強
迫學生讀聖經發布禁止令。承認納稅人訴訟的根據在於:公共資金的
違法支出,意味著納稅人本可以不被課以相應部分的稅金,在每一納
稅人被多課稅的意義上,納稅人有訴之利益。
日本法上有所謂民眾訴訟。昭和23年(1948年),日本地
方自治法第242條之2規定了居民訴訟。昭和37年(1962年)
日本行政訴訟法第5條規定了民眾訴訟,指為糾正國家或公共團體的
違法行為,以選舉人資格提起的訴訟,屬於行政案件的一種。日本最
高裁判所昭和37年1月19日判決,認可浴池營業者提起的確認批
准浴池營業許可無效的請求,因為違反公共浴池的設置必須距其他浴
池250米以上的規定。東京地判昭和43年2月9日判決,認可鎮
名變更無效的請求。東京地判昭和45年10月14日判決,關於過
街橋設置可能妨害道路通行權、侵害環境權並損害健康,認為存在侵
害法定權利的事實,認可原告的請求。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進入九十年代初,日本興起一類以納稅人身
份提起的要求公開交際費開支的訴訟。縣知事、市町村長的交際費開
支情況,引起居民的極大關注,紛紛要求予以公開。有的市町村長滿
足居民的要求,全面公開交際費的開支情況,而都道府縣知事則大抵
作出不公開或僅一部公開的決定。這樣一來,就引發了請求法院判決
取消都道府縣知事關於交際費開支不予公開或僅一部公開的決定的訴
訟。其中針對大阪府知事交際費案和針對厲木縣知事交際費案,一直
打到最高裁判所。兩案的高等裁判所判決,傾向於要求全面公開交際
費的開支情況,但最高裁判所卻傾向於限定公開的范圍,撤銷了兩案
的高等裁判所判決、發回重審。此後,東京高等裁判所就東京都知事
交際費案,在最高裁判所判決的范圍內,作出盡可能多公開的判決。
九十年代中,又發生針對政府機關招待費、接待費的訴訟。如日本高
知縣的律師以納稅人的身份,要求縣政府公布有關招待費的具體開支
情況,遭到政府的拒絕後,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依據地方政
府情報開示法,命令高知縣政府公開有關開支情況。法理根據是:每
個納稅人有權了解政府如何支出公費的情況。但縣政府只願意公布招
待費總的開支數額,而起訴的律師要求公布究竟請了些什麼人等具體
情況。日本的招待費稱為食糧費,通常是由出面招待人的主管簽字就
可以報銷。原告在訴狀中提出,公務員的工資中已包含了本人的生活
費用,原則上公務員吃飯應該自己付錢,如果是必要的公款宴請必須
公布被宴請客人的姓名,這樣才能讓納稅人判斷公費請客是否合理。
法院判決原告勝訴,由於有關公務員不願意公布被宴請客人的姓名,
這些費用在財務上就不能報銷,只能算是公務員自己請客,因此,最
後依據本判決從相關的公務員處追回了四、五億日元的金額。再如日
本秋田地方裁判所民事一部1999年6月25日判決。秋田縣居民
代位縣作為原告,以秋田縣召開的六次懇談會所開支的費用中,有2,
091,245日元餐費屬於違法支出,對時任教育長等職的6名被
告請求損害賠償。法院認可原告請求,判決被告向秋田縣支付現金2,
091,245日元及利息,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四、結語:我的建議
面對如此嚴重的各種行政權行使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
社會問題,建議我國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開放納稅人訴訟,將行政
權行使內容納入司法審查。據報載,青島市民告政府許可企業在按照
城市規劃禁止建築的區域建商業建築,被告以原告無訴之利益進行抗
辯,法院已經認可原告當事人適格。如果法院認可市民請求的判決,
這將是我國第一例獲得勝訴的納稅人訴訟,標志著我國朝向以私權制
衡公權、將行政權的行使納入司法審查,邁出關鍵一步。據悉國家正
在起草行政許可法,建議在該法規定,公民可以納稅人身份就政府機
關的行政審批、行政許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最後,建議修改行
政訴訟法,規定公民可以納稅人身份就政府機關的行政權行使行為及
公務員與行政權行使有關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註:引自人民法院報2001年04月13日。
❻ 行政訴訟流程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的流程可分為四個階段:起訴、受理、審判、判決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和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法律依據:
一、《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
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裁定書應當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接收起訴狀。
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三、《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章。
四、《行政訴訟法》第八十條,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和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
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
宣告判決時,必須告知當事人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的人民法院。
❼ 行政訴訟法訴訟時效
行政訴訟法訴訟時效為6個月。
行政訴訟法的受案范圍具體如下:
1、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2、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3、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4、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5、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6、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7、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8、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9、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10、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11、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12、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❽ 什麼是第三人撤銷之訴講義或課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新增加了對於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規定版。
該法第五十六條權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❾ 2015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導讀: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提起訴訟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第六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
❿ 行政訴訟時效法律是怎麼規定的
行政訴訟時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的規定如下:
第三十八內條公民、法人或者其容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