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中積案
❶ 公安局破不了案的情況下,案子就不了了之了是嗎
公安機關破不了的案件,一般會繼續調查,不會過時效的,這時破不了的案子叫做積案。
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時效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刑事立案監督有關問題的規定(試行)》第十一條規定:公安機關對人民檢察院監督立案的案件應當及時偵查。犯罪嫌疑人在逃的,應當加大追捕力度;符合逮捕條件的,應當及時提請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偵查終結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及時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監督立案後三個月未偵查終結的,人民檢察院可以發出《立案監督案件催辦函》,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向人民檢察院反饋偵查進展情況。
(1)刑事訴訟法中積案擴展閱讀:
刑事偵查終結的條件:
刑事訴訟法第129條規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並且寫出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根據法律規定和實踐中的做法。
1、犯罪事實已經查清。犯罪事實已經查清,這是偵查終結的首要條件。犯罪事實已經查清是指對於犯罪人、犯罪時間和地點、犯罪動機和目的、犯罪手段、犯罪後果都已經查清,並且沒有遺漏犯罪罪行,沒有遺漏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人。犯罪事實沒有查清,偵查不能終結。
2、案件的證據確實、充分。證據的確實、充分是偵查終結的一個重要條件,證據確實、充分,是指案件的證據材料來源可靠,經核對無誤,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的聯系,案內各種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足以確實證明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已經構成犯罪。
3、法律手續完備。偵查終結時,各種法律手續必須齊全、完備。法律手續是偵查機關辦案的依據,也是對偵查工作的一種監督,是偵查工作質量的保證,所以,只有法律手續完備,才可偵查終結。
❷ 自訴訴訟案件范圍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70條規定了自訴案件的范圍
(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法律咨詢:
您好,自訴人的刑事訴訟權利有哪些?
律師解答:
自訴人就是依照法律規定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自訴案件的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自訴人在刑事案件中,有權申請撤銷案件,有權就損害賠償問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有權申請調取證據和傳喚證人,有權申請審判員、書記員、鑒定人發問,有權參加法庭辯論,對法院的判決、裁定不服時,有權上訴和申訴。
相關法律知識:
方當事人舉證相互矛盾,難以認定
證據是案件審理的靈魂,證據是案件勝敗的命脈,作為自訴案件,被告人是否有罪的舉證責任完全在原告一方,獨立地執行控訴職能,因此原告人的舉證對於案件的審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審判實踐中,由於當事人的文化程度,法律意識等各方面的欠缺,嚴重影響了案件審理的效率和公正。
主要表現在
1、當事人文化程度低、法律知識欠缺,證據意識較差,不知何為證據,怎樣舉證,部分案件雖有自訴人受侵害的客觀事實存在,卻無相關證據印證,致使受損害一方難於在訴訟中取勝。
2、證人素質底下或者由於對證人的人身、物質權益保護不夠,證人怕得罪人,因此其證言真實性不強、可信度不高,甚至隱瞞、歪曲實事,故意作偽證或者直接不願出庭作證,證人無法當庭接受原被告雙方的詢問,無法當庭質證。
3、有的案件在訴訟過程中,雙方當事人你爭我往,相互攀比,各方證人眾多,且證言相互矛盾,難以認定或者反復申請補充證據,開庭審理一次又一次,反而導致證據間矛盾越來越多、案情越來越復雜,真偽難辯,變成了難案、積案,嚴重影響了辦案的效率和質量。
❸ 訴訟的優缺點是什麼
【法律分析】:優點:一是客觀性。其是基於法院代表國家作為糾紛處理的主體主持民事訴訟活動,保證了解決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處理過程與結果均不受當事人的干擾,相較在其他糾紛處理方式中發揮重要影響作用的一些傳統習俗、觀念等因素而言,其對訴訟過程及結果的干擾降至最低。二是公平性。由於訴訟活動嚴格依照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制度規定程序進行案件審理,追求程序公平,保證了糾紛的有序公平解決,而其他方式在這一點上略微有所不足。
缺點:一是高成本。從國家層面來說,整個訴訟過程的順利進行到結果的最終執行,國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從當事人層面來說,不管糾紛處理結果如何,當事人均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財力。二是費時間。程序嚴格,保證了公正,但同時由於其繁瑣和死板,環節過多,甚至由於目前各級法院案件過多造成「積案」等原因,耗費大量時間,導致訴訟效率低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❹ 如何貫徹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1、理念先行:完善人權保障 堅持嚴格司法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不僅僅是制度設計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理念的創新,只有理念創新,制度和程序的改革才能實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制度創新、理念先行」。誠如《意見》所指出的那樣,改革過程中要處理好「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等關系,摒棄傳統的「重打擊、輕保護」、「重實體、輕程序」等落後的司法觀念,從而確保改革穩步推進。
《意見》還指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是堅持嚴格司法的必然要求。所謂嚴格司法就是要嚴格貫徹、落實憲法和法律的規定。1996年刑事訴訟法正式確立了「疑罪從無」原則,現行刑訴法第一百九十五條對疑罪從無原則再次作出了確認。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曾指出,要想推進嚴格司法,「必須確立庭審在刑事訴訟中的『中心地位』,由過去的以偵查為中心向以審判為中心轉變,切實發揮法庭審判應有的終局裁斷功能及其對審前程序的制約引導功能」。易言之,以審判為中心是實現嚴格司法的重要路徑。而實際上,嚴格司法與以審判為中心是互相影響的關系,以審判為中心是實現嚴格司法的重要保障,與此同時,只有嚴格貫徹刑訴法中關於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規定,避免「重配合、輕制約」的錯誤認知,才有可能實現以審判為中心。
2、夯實基礎:打好庭前基礎 抓好庭審關鍵
法庭審判是整個審判程序的中心。因為定罪權是刑事審判權的核心,相對於庭前准備等程序而言,法庭審判是決定被告人罪之有無、罪之輕重的關鍵環節,但這絕不意味著庭前程序不重要。庭審實質化的實現離不開庭前工作的夯實,要想將庭審資源集中於核心爭議問題的解決,避免將庭審時間浪費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之上,就需要充分發揮庭前會議的重要作用。
《意見》指出,要規范庭前准備程序,確保法庭集中審理。因為法庭集中審理意義非凡,自由心證和直接言詞原則的實現就離不開法庭集中審理的保障。只有證據調查和辯論一舉完成,才能保證法院是以庭審審理結果所獲得的新鮮心證作為裁判的基礎。相反,如果審判程序拖延過久或頻繁中斷,法官難以就直接審理過程中對證據調查產生的印象形成心證,轉而依賴書面筆錄。簡言之,只有在庭前做了充分的准備,才有可能實現法庭的集中審理。《意見》指出了庭前會議可以處理排除非法證據,簡化庭審舉證、質證,處理管轄、迴避、程序爭議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預處理,可以規避庭審程序被頻頻打斷的現象,提高庭審效率與質量。2012年刑訴法及有關司法解釋初步構建了庭前會議的基本程序,但由於規定過於原則,沒有就庭前會議的效力等問題進行細致的規定,導致實踐中出現庭前會議適用率低、庭前會議與庭審相割裂、庭前會議效力不明的現象。針對於此,《意見》強調在法庭調查開始前法庭應當宣布庭前會議報告的主要內容,實現庭前會議與庭審的銜接。因為如果庭前會議不能與庭審程序相銜接,並對此後的訴訟程序產生法律約束力,那庭前會議就不僅不能為庭審節省資源,還會徒增時間、精力上的耗費。《意見》還明確了庭前會議對控辯雙方的效力,如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可以決定撤回有關證據;撤回的證據,沒有新的理由,不得在庭審中出示」,有助於嚴肅、規范庭前會議的開展。、
3、證據裁判:貫徹法治原則 防止冤假錯案
《意見》為證據裁判原則提出了五點具體要求。第一,要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審查證據能力。庭審中審查認定證據應審查證據的兩個方面,一是審查證據能力,確認其是否具有證據資格,能否進入訴訟的大門。二是要審查證明效力,即審查證據是否具有充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明力。但我國在證據審查中卻一直存在忽視審查證明能力的問題,這就造成一種非常尷尬的局面,一方面,法律明令禁止刑訊逼供等非法取證手段,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手段獲取的證據卻大行其道,成為法庭定罪量刑的依據,等於變相縱容了非法取證行為。《意見》重申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通過否定非法證據的法律效力,遏制刑訊逼供行為的發生。第二,完善證據合法性調查程序。《意見》中關於偵查終結前訊問合法性核查制度的規定將核查制度與庭審階段證據合法性調查制度有機結合,有助於配合檢察機關依法落實核查制度,充分發揮核查制度在減少和解決證據合法性爭議方面的積極功能。第三,細化有關證據採納規則,如瑕疵證據的排除規則,為偵查取證、法庭審判提供必要的指引。第四,明確證明標準的具體要求。《意見》重申疑罪從無原則,同時對量刑證據存疑的情況作出規定,回應了實踐中的困惑。第五,強調了當庭舉證、質證、認證的重要意義,如「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鑒定人在輔助審查證據、查明案件事實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督促鑒定人出庭作證有利於貫徹直接言詞原則和證據裁判規則,凸顯審判在證據審查、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定罪量刑方面的終局性作用,克服庭審虛化、走向庭審實質化。
4、簡繁分流:程序寬嚴相濟 優化資源配置
目前我國刑事訴訟中主要有普通程序、簡易程序、刑事和解程序、速裁程序。強調訴訟以審判為中心、審判以庭審為中心,並非要求所有案件都必須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誠如波斯納法官所說:「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不得不考慮成本」,司法資源具有稀缺性,必須思考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司法資源。根據《中國法律年鑒》統計顯示,2006年至2015年,全國各地法院一審刑事案件收案數、積案數都大幅增長。在此背景下,要想更好地推行「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改革,更要集中資源解決疑難案件,簡繁分流,輕其所輕,重其所重。《意見》對司法實踐有兩點非常切合當下的啟發:第一,繼續推進速裁程序改革。各試點地區司法實踐數據證明,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能極大地加快訴訟進程,提高訴訟效率。第二,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無論是速裁程序、簡易程序還是普通程序,如果被告人認罪認罰具有自願性,又符合相關法律規定,就有可能獲得程序上的從簡和實體上的從寬。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以被告人自願認罪認罰為前提,簡化審判的程序與步驟,有助於減輕訟累、提高訴訟效率,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分流案件、解決積案難題、緩解司法機關壓力,節省更多的司法資源來處理疑難案件。
❺ 刑事立案不破案 多久撤銷
法律分析:公安機關立案後,會進入偵查階段,如果一直無法找到有利證據,無法破案,是不會自動銷案,且並不存在這種說法。符合條件,公安機關才會做出銷案的決定。如果不符合,會成為積案。如果公安機關已經查明了事實,並且有相關的證據,如果不構成刑事犯罪的,公安機關就會銷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第一百一十四條 對於自訴案件,被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訴。被害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❻ 簡要回答無罪推定原則的要求
任何受刑事控告者,在被證實和判決有罪之前,應推定無罪。無罪推定是為確定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據此設定被告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設定控辯對抗的現代訴訟機制。「被告人不等於罪犯」,這是無罪推定的首要之義。
即在刑事訴訟中,無論何人,哪怕是現行犯,在未經法院依法審判確認有罪之前,其身份只能是「嫌疑人」、「被告人」;關於案由,只能是「涉嫌」作什麼。只有確立無罪推定原則,被告人才成為訴訟主體,享有與原告對等的訴訟地位,享有以辯護權為核心的各項訴訟權利。
2018年10月26日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意味著,在法院依法判決之前,任何人都不處於有罪公民的地位。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被追訴者在被起訴前處於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訴後則處於被告人的地位,從而避免將其視為「有罪者」、「人犯」或「罪犯」。
2、在法庭審判過程中,公訴人負有提出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有罪或無罪的義務。
3、疑罪從無,即公訴人不能提出確實充分的證據證實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經過庭審和補充性調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實,那麼就只能判定被告人無罪。
(6)刑事訴訟法中積案擴展閱讀
造成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對無罪推定原則持猶豫態度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首先,由於我國的刑法以及刑事訴訟法是保障國家安全、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為主要目的的。故維護社會正常、安全的秩序便成為我國刑訴法追求的重要價值。這種法的價值觀使中國的法文化中缺少一種普遍的寬容精神。
於是立法者總是從嚴厲打擊犯罪的角度出發來確定刑訴法的基本原則。而無罪推定原則於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個人權利有利,於打擊犯罪、保障安全不利。故刑訴法對該原則雖接受但有所保留。
其次,我國的刑訴制度中有一條「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所謂事實應該是指客觀存在的真實情況,所謂根據是指判斷當事人是否有罪的標准。這一原則體現的是一種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但是,我們應該分清楚法律所追求的真實,只能是一種證據的真實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種客觀上的真實。但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真實便是一種客觀的真實。
因此,當一些證據可以證明被告人有犯罪嫌疑,但又難以將其定罪時,司法人員往往遵循「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對犯罪嫌疑人持一種懷疑的態度,而不會適用無罪推定原則將其視為無罪。
這種在證據難以證明被告人有罪時,不適用無罪推定原則,而對其是否有罪持懷疑態度的作法,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造成很多積案、陳案。同時由於案件遲遲不能了解,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將長期受到一些強制措施的約束,如:被監視居住、取保候審、被羈押等。
這種對公民權利的嚴重侵害在司法實踐中也是屢見不鮮。這種情況對司法部門而言是浪費了大量司法資源,犧牲了法所追求的訴訟效率。對犯罪嫌疑人而言則是被剝奪了自由權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罪推定原則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淺議我國的無罪推定原則
❼ 案件立案後無充分的證據證明其犯罪事實,也從未找到過犯罪嫌疑人的,公安局該怎麼辦
這種情況會被公安撤銷立案。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
在偵查過程中,發現不應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撤銷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應當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並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檢察院。
(7)刑事訴訟法中積案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16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撤銷案件,公安機關應當報經上級領導審查批准,然後寫出撤銷案件報告。檢察機關在辦理直接受理偵查的刑事案件,對依法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被告人,可以決定撤銷案件。
對決定撤銷的案件,應製作撤銷案件決定書。公安機關對決定撤銷的案件,應寫出「撤銷案件通知書」,報送檢察機關。
撤銷案件決定書
公安機關對案件經過偵查,發現不應該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依法撤銷案件是製作的文書,稱為撤銷案件決定書。
❽ 刑訴法147條的內容是什麼
一、 刑訴法 147條的內容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對 犯罪嫌疑人 作 精神病鑒定 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 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意見,並且簽名。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 證據 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二、可以進行重新鑒定的機構有哪些? 在我國 刑事訴訟 中,重新鑒定程序的啟動主體不僅有法院,還有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有關啟動重新鑒定程序的法律條款,散見於我國《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部委規章中。如: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了「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結論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該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 代理 人有權申請通知新的 證人 到庭,調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檢查。法庭對於上述申請,應當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五十九條規定:「對鑒定結論有疑問的,人民法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或者鑒定機構,對案件中的某些專門性問題進行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該條款確定了人民法院有權逕行決定對案件的某些專門問題重新鑒定。 三、刑事重新鑒定的條件是什麼? 檢察機關啟動重新鑒定程序的條件是: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對鑒定結論有異議提出申請,經檢察長批准即可啟動重新鑒定程序;公安機關啟動重新鑒定程序的條件是: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對鑒定結論有異議提出申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即可啟動重新鑒定程序,兩者並不強調審查有異議的理由是否成立。 綜上所述,刑事訴訟法中對鑒定做出了相關規定,其中第147條件明確進行精神病鑒定的時間不能算到司法機關的辦案期限內。司法機關在辦案的時候,對犯罪嫌疑人精神狀態認定非常關鍵,這會影響到最終的定罪量刑。如果犯罪嫌疑人家屬提出,可以做精神病鑒定。
❾ 二審法院只能發回重審一次嗎
近來,為了清理積案,消除「超期羈押」現象,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聯合發出了《關於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 切實糾防超期羈押通知》,最高人民法院也發出了《關於推行十項制度 切實防止產生新的超期羈押的通知》,這兩個通知都對案件發回重審制度進行了嚴格地規定,要求「第二審人民法院經過審理,對於原判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案件,只能裁定撤銷原判一次,嚴格禁止多次發回重審。」這一規定據稱是因為在司法實踐中有些案件在人民法院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被二審人民法院反復發回重審,導致案件在人民法院久拖不決、遲遲不判。最高司法機關為防止這一現象而制定了此規定。 筆者認為,這一規定是對刑事訴訟法中關於人民法院審判權的一種限制性司法解釋。對於限制國家機關的權利的解釋當然是一種積極的、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這一解釋卻是沒有法律依據,在司法實踐中也難以執行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刑訴法對第二審人民法院案件應當如何處理是怎麼樣規定的吧。刑訴法第189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過審理後,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三)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即第二審人民法院只能按上述三種情況對第二審案件進行處理。其中規定對「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案件,「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78條第(2)項也規定,對於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復核案件,「認為原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應當裁定發回重新審判。」從上述規定來看,刑訴法沒有第二審(或者復核的)人民法院對「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案件可以發回重新審判次數的限制。在整個刑訴法中,有次數限制的僅僅是補充偵查次數的限制,刑訴法第第139條第2、3款分別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二次為限。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檢察院後,人民檢察院重新計算審查起訴期限。」即刑訴法只對補充偵查的次數有限制,而沒有任何限制發回重新審判限制的規定。 第二,刑訴法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的案件,「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這就是說,在二審人民法院能夠查清事實的情況下,當然不存在撤銷原判決,發回重新審判的問題;而在第二審人民法院無法查清事實的情況下,就只能發回重審。如果第二審人民法院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了一次,第一審人民法院又根據現有的事實、證據材料作出了判決,第二審人民法院仍然無法查清楚事實,是不是一定要進行判決呢?如果一定要作出判決也只能是一個有罪的糊塗判決,這就是為什麼第二審法律總是作出一些「留有餘地」的判決的原因,如「杜培武故意殺人案」。因為,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 案件,法律沒有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法院有權直接作出無罪判決。二審法院只能作出實體有罪或者實體無罪的判決,而不能作出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無罪判決。刑訴法只規定了第一審人民法院「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即嚴格地說,第二審人民法院只要認定了原判決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就只能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而別無他途。 第三,多次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是不是多拖不決、遲遲不判呢?筆者認為不是。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本身就是一種判、一種決,是刑訴法賦予二審法院的一種判決權,二審法院只要作出了裁判,無論是有罪判決還是無罪判決還是裁判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就是一種結案方式,就不能認為是未決、不判。 因此,二審法院對於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裁判撤銷原判,發回重審是沒有次數限制的。理智和合法的做法是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在作出撤銷原判,發回重審後,第一審人民法院不得在沒有新的補充查證的事實和新的補充查證的證據的情況下作出同樣的判決,對於第二審人民法院二次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應當作出「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而不能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多次作出有罪判決。
❿ 刑事案件立案一年多,沒有一點進展,我們該怎樣做
刑事案件立案一年多還未審判,一般來說超過了審結時限。當事人可以向立案法院了解情況,或者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投訴,督促審理辦結。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應當在受理後二個月以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三個月。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上一級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長三個月;因特殊情況還需要延長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變管轄的案件,從改變後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計算審理期限。
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的案件,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法院後,人民法院重新計算審理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