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國際人權公約我國刑事訴訟法

國際人權公約我國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2-12-27 05:16:19

『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51第2款是什麼意思

訴抄訟法51條只有一款,其內容為公檢法應該依法辦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 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必須忠實於事實真象。故意隱瞞事實真象的,應當追究責任。

『貳』 我國正式把人權保障規定在憲法當中的時間是哪一年

2004年。

2004年憲法修正案,明確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該修正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2004年3月14日通過施行。《2004年憲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條: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三款相應地改為第四款。

(2)國際人權公約我國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憲法確立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體系,相關法律法規從不同的角度構築起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保障;通過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和司法制度建設,建立起了完善的人權司法保障體系。陸續出台了保障人民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以及保障特定群體人權的各項政策措施,有力地起到保障公民各項權利的作用。

中國人權研究、教育、培訓與知識普及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公民的人權意識進一步提升。中國加入並嚴格履行國際人權公約,參加國際人權機構,開展了諸多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

『叄』 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包括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包括:憲法、刑事訴訟法典、有關法律、有關司法解釋、有關行政法規規定及有關國際條約。

『肆』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依靠群眾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審判公開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法律分析
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該原則是指,根據法律規定,只有公檢法三機關有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其他機關、團體、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且公檢法行使這些權力時只能分別行使各自的權力,不能混淆或相互取代,且必須依法行使,不能濫用職權。該原則分別規定在刑事訴訟法中:「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第5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2、依靠群眾原則,該原則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訴訟原則,是優良的司法傳統,對於准確、及時打擊犯罪,查明案件事實,在一定陳訴上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3、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以事實為依據,是指必須以已經查證屬實的證據為根據,禁止主觀想像和懷疑猜測;以法律為准繩,是指以刑事訴訟法、刑法等法律規定為准據,指導刑事訴訟進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必須緊密聯系,相輔相成。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4、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該原則是指,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全體公民同等適用,不存在任何例外,也不準搞任何特權或歧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5、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該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各機關處理相互關系的一項基本准則。分工負責,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分別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職權,各負其責,各盡其職,不可混淆也不可替代;互相配合,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檢法三機關應當通力合作、協調一致,共同完成刑事訴訟的任務;互相制約,是指三機關應對其他機關發生的錯誤和偏差予以糾正,到達互相牽制、互相約束的目的,防止因為權力的濫用導致司法腐敗。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6、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刑事訴訟法將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規定為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具有重大意義,人民檢察院對於刑事訴訟的監督貫穿於整個訴訟過程中,具體包括對公安機關的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對人民法院的審判監督與對執行的監督。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中:「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7、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保障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該原則的貫徹實施有利於實現民族平等、鞏固民族團結,有利於各民族訴訟參與人有效行使訴訟權利,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於司法機關准確、及時查明案件事實,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中:「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8、審判公開原則,審判公開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都必須公開進行,既要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又要允許記者采訪報道。但是,審判公開原則也有例外情況,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3條的規定,下列案件不公開審理:其一,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其二,有關個人隱私的案件,其三,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中:「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法律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並在制度上和程序上予以保障。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和剝奪其辯護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的方式是多樣的,在各個訴訟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可以自行辯護,也可以委託辯護人為其辯護。該原則在相關法文規定中「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10、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有以下兩點基本要求:一是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而是人民法院確定任何人有罪,必須依法判決。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也體現了國際上有關人權公約所確定的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零五條 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百零六條 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供、出示、引用的證人證言或者其他證據失實,不是有意偽造的,不屬於偽造證據。

『伍』 國際人權公約中刑事司法准則有哪些積極意義

【正文】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表明中國已融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從而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入世,其意義決不限於經濟貿易,它必將對中國的政治、社會與法律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本文僅就國際刑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的互動關系略述己見。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指在聯合國的主導下,國際社會形成的有關刑事法律的制定、實施和遵行的標准、規范和政策。國際刑事司法准則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國際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世界各國所奉行的最低限度的刑事司法的標准、規范和政策。毫無疑問,各國均有各自的刑事司法准則,這種刑事司法准則是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在同犯罪作斗爭中形成的,具有本國的特色。但隨著國際交往的加強,全球一體化同樣會對刑事司法帶來重大影響,在聯合國的主導下,形成了國際刑事司法准則。這些刑事司法准則為各國所遵循,因而成為刑事司法的最低標准。2.刑事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指與刑事有關的標准、規范和政策。刑事司法涉及對犯罪的懲治,因而與一個國家的刑事政策是有密切聯系的。刑事司法活動涉及刑罰權的行使,以往被認為是一個國家主權的重要內容,他國是不能幹涉的。但隨著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形成,國家刑罰權的行使同樣要受到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限制。3.選擇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作為國際化的規范,並不具有對各國天然的強制性。各個國家可以自主地決定是否加入某一國際公約以便決定是否受這一公約的約束。但一旦加入某一國際公約,就要遵守其所規定的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刑事司法准則具有選擇性。聯合國通過發布為數眾多的示範性和建議性的刑事司法准則,便於幫助各國根據各自的需要和可能作出適當的選擇。國際刑事司法准則往往是經國內立法確認以後才發生法律效力的,因而國內法對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確認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刑事司法目前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就是逐漸地擺脫以專政為核心的刑事司法理念,向以人權保障為歸依的刑事司法理念演進。在這一過程中,我認為借鑒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十分必要的。歷史的教訓值得汲取。清末,中國曾經開展過一場法律改革運動,引入大陸法系的法律制度,吸收當時先進的法律文化。在刑法改革中,就是廢除中國封建專制社會殘酷的刑罰,引入罪刑法定原則等體現法治的刑法觀念。但這些先進的法律文化受到當時專制的法律文化的排斥。如罪刑法定原則的實質在於限制國家刑罰權,保障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它導致中國傳統法律株連家族這類極其野蠻的制度的廢除。但罪刑法定原則所確立的「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精神,是頑固的保守派所不能接受的。當時的御史吳思敬就認為,法無明文規定的行為一概不予處罰,會「縱惡長奸,莫恥為甚,駭人聽聞。」可見,其抵觸與反應是十分強烈的。正因為如此,清末的法律改革運動雖然宣告了中華法系的死亡,引入了大陸法系文化,而其價值內容與精神實質卻並未獲得。從這個意義上講,清末的法律改革運動不能說是成功的。正如我國學者指出:清末歷史留下的結論是:以本國文化特殊性去抗拒外來文化中所包含的普世性因素,實質是以中世紀的宗法專制否定現代性。[1]轉瞬間,又一個世紀過去了。值此世紀之交,中國又迎來了一場司法改革運動,而且同樣面臨是排拒還是引入世界上先進的法律文化的重大選擇。應該說,經過百年發展,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不僅做好了在經濟上迎接全球化的准備,而且在法律上同樣做好了這種准備。因此,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推動中國刑事司法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內容是極其廣泛的,在中國刑事司法改革中,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我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價值上的轉換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不僅是一種規范體系,更重要的是一種價值體系。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第一,實現司法公正,保障基本人權;第二,控制犯罪滋長,維護法律秩序。我國學者指出,國際社會對這兩個目標的不懈追求是推動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體系不斷發展的動力,而保持這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記載聯合國刑事司法准則的各項文件,有的側重於司法公正和人權保障,有的側重於控制犯罪和維護秩序。但是,國際公認的原則是不得以犧牲司法公正或威脅基本人權為代價來控制犯罪或建立秩序[2]。上述兩個價值目標,司法公正和人權保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保障機能;控制犯罪與維護秩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保護機能。就中國當前的社會狀況而言,兩者都十分重要。一方面,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中國逐漸地建立起一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相對開放的現代社會。由於社會迅猛發展,流動人口大量增加,中國目前正在面臨巨大的犯罪壓力。因此,控制犯罪是當務之急。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我國一直奉行「嚴打」的刑事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治安問題。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民社會正在形成,對自由與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人權保障的觀念逐漸地成為社會共識。因此,刑事司法的保障機能與保護機能都應受到重視。但在兩者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如何選擇,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確認的以人權保障為主導的價值觀念,同樣應當成為中國刑事司法的價值選擇。長期以來,中國受到封建專制思想的影響,對於個人的權利是較為淡漠的,沒有將其放到應有的重要位置上。因此,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強調保護機能而輕視保障機能,往往以犧牲個人的權利與自由為代價而保護社會整體利益與維護社會秩序。隨著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引入,中國司法改革首先要完成價值觀念上的重大轉換。惟此,才能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制度上的改革
中國刑事司法制度經過這些年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1996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和1999年刑法的修訂,使中國的刑事司法制度得以完善。但是,對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中國刑事司法制度還存在著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勞動教養制度就是亟待改革的一項制度。中國目前實行的勞動教養是指對嚴重違反治安管理,屢教不改,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人或者構成犯罪但不需要判處刑罰的人,收容於勞動教養場所,實行強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種措施。關於這種措施的性質,在理論上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非刑罰性的強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處罰。但實際上,勞動教養比某些刑罰還要嚴厲,對勞教人員實行收容關押剝奪人身自由,有時長達三年之久,必要時還可以延長一年。顯然,勞動教養是違反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條第一項規定:「除非依照法律所確定的根據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剝奪自由」。根據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任何公民被剝奪自由,必須經過司法程序,經由法院判處。而勞動教養作為一種剝奪公民人身自由長達三至四年的措施,沒有納入司法程序,它名義上由各地勞動教養委員會決定,實際上是由公安機關決定的。這種制度的存在,使得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得不到司法的切實保護,使刑事法治建設取得的一些成果化為烏有。因此,在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以後,勞動教養制度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選擇。我國學者提出,參照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改革中國勞動教養制度的途徑有兩種選擇:一是基本上取消勞動教養制度,將其中某些需保留的部分整合到其它法律之中(如行政處罰等);二是保留勞動教養制度,並作如下的改革:(1)更名為「保安處分」或者「公共安全處分」,或者其他更適合的名稱,先制定單行法,條件成熟後再納入刑法典;(2)時間應縮短,一般半年,最長不超過一年;(3)決定機關為法院,即由公安機關提出,法院經聽審程序決定是否採取;(4)允許上訴,遭受錯誤保安處分者有權得到賠償;(5)加強檢察機關對此制度的法律監督[3]。對於勞動教養制度不宜採取一廢了之的方法,因為中國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存在數量因素,勞動教養的大多是輕微的犯罪行為,這些行為在世界各國一般都是作為犯罪處理的。因此,我贊同對勞動教養制度進行改造。無論如何改造,關鍵的一點就是司法化,即經法院依照法定程序決定。只有這樣,才能與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保持一致,充分保障勞教人員的訴訟權利。由此可見,隨著國際刑事司法准則引入中國,中國現有的刑事司法制度有其相關制度都面臨著需要改革的問題。
(三)規范上的更新
中國的刑法與刑事訴訟法雖然先後在1996年和1997年進行了修改。在修改後的刑法中確立了罪刑法定原則,在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中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但同時應看到,在刑事法規范中體現罪刑法定原則與無罪推定原則都是不徹底的。從關於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來看,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我國學者將前半段稱為積極的罪刑法定;後半段稱為消極的罪刑法定。這些學者認為,積極的罪刑法定的基本精神是嚴肅執法,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消極的罪刑法定的基本精神是要用刑法來防止國家刑罰權的濫用,以保障人民的權利不受其非法侵害。根據這些學者的觀點:積極的罪刑法定原則與消極的罪刑法定原則的統一,運用刑罰權,懲罰犯罪,保護人權與約束刑罰權,防止濫用,保障人權的統一,這就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全面的正確的涵義。[4]應該說,這是對中國刑法第3條規定的正確詮釋。但問題在於:罪刑法定原則是否應當包括所謂積極的內容。縱觀世界各國刑法,罪刑法定都是在消極意義上規定的,其基本蘊含在於「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因此,罪刑法定原則的精神是限制機能,即通過限制國家刑罰權(包括立法權與司法權)而達到人權保障之目的。由此可見,中國刑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並非建立在對罪刑法定含義的正確理解之上。同樣,在刑事訴訟法關於無罪推定原則的規定中也存在缺陷。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一規定的內容雖然類似於西方國家關於無罪推定的規定,但刑事訴訟法第93條又規定了犯罪嫌疑人具有如實回答的義務。這一規定與無罪推定所包含的被告人享有沉默權顯然是對立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學者指出:由於未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法律並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有如實回答偵查人員訊問的義務,在偵查、起訴、審判各階段均有關於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設置,因此很難說在中國刑事訴訟中已經完全確立了無罪推定原則。[5]]因此,在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以後,中國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和刑事訴訟法中的無罪推定原則都有待進一步完善。由於是刑事法規范,還需要根據國際刑事司法准則進行更新。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是國際社會在聯合國的主導下,經過長期努力形成的,是世界各國先進的與文明的刑事司法經驗的總結,也是國際社會在刑事司法上達成的共識。中國通過加入WTO,融入國際社會,不僅經濟制度存在一個與國際接軌,而且刑事司法制度也存在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問題。我認為,在正確處理國際刑事司法准則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關系的時候,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國際化與本土化
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意味著在刑事司法制度上向國際標准靠攏,這是一種全球化的努力。但任何一個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畢竟是與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相關因素密切相聯的,是根植於本土的。因此,在移植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中國的特色。例如,國際上對於死刑一般都持否定態度,廢除死刑已經成為國際趨勢。但在中國,由於存在嚴重的犯罪問題,對於那些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人,需要適用死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相當一個時期內不可能採納廢除死刑的政策。當然,對於死刑加以限制是必要的。總之,只有立足於中國本土,才能使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發揮作用。
(二)積極與穩妥
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之引入,實際上是一種法律的移植。在進行移植的時候,我們既要抱著一種積極的態度,又要切忌急躁,而應當逐漸地消化。中國刑事司法改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完成,而應當緩慢地推進。我們首先要根據中國的實際狀況,引入那些國際上通行的刑事司法的最低標准。在此基礎上,逐漸地提升中國刑事司法的水平。只有以一種穩妥的、適當的方式,才能使中國刑事司法制度接近國際刑事司法水平。
(三)引入與融通
引入國際刑事司法准則,並不是機械地照搬,而是要對國際刑事司法准則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加以融通。這里的融通,是指融會貫通,因而包含一種創造精神。尤其要注意利用現有的刑事司法制度資源,經過改造,使之適應刑事法治的要求。

『陸』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一)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三)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四)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五)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六)審判公開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柒』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修正)

第一編總則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第一條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第四條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第五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第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第十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第十七條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第十八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第二章管轄第十九條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第二十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第二十一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

(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

(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捌』 我國刑事訴訟奉行的是什麼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貫穿於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規范和調整整個刑事訴訟活動,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包含著豐富的訴訟原理,體現了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規律,有著深厚的法律理論基礎,也有著豐富的思想含量,認真學習、研究、體會,有助於刑事辯護律師更好的為當事人服務,實現當事人合法利益的最大化。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十項,這些原則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任何一項原則的實現均以其他原則的正確執行為前提,破壞其中一項原則,其他原則的貫徹實施也會受到影響。今天,筆者就為大家介紹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這十項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下一篇,會為大家介紹我國刑事訴訟的五項基本制度,敬請期待。

說明:對於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的理解及劃分,是筆者基於自己多年的理論學習及實踐經驗所進行的歸類及解釋,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留言方式:發送郵件[email protected]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

該原則是指,根據法律規定,只有公檢法三機關有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其他機關、團體、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且公檢法行使這些權力時只能分別行使各自的權力,不能混淆或相互取代,且必須依法行使,不能濫用職權。

該原則分別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3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第5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依靠群眾原則

該原則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訴訟原則,是優良的司法傳統,對於准確、及時打擊犯罪,查明案件事實,在一定陳訴上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6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以事實為依據,是指必須以已經查證屬實的證據為根據,禁止主觀想像和懷疑猜測;以法律為准繩,是指以刑事訴訟法、刑法等法律規定為准據,指導刑事訴訟進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必須緊密聯系,相輔相成。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6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

該原則是指,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全體公民同等適用,不存在任何例外,也不準搞任何特權或歧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6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該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各機關處理相互關系的一項基本准則。分工負責,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分別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職權,各負其責,各盡其職,不可混淆也不可替代;互相配合,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檢法三機關應當通力合作、協調一致,共同完成刑事訴訟的任務;互相制約,是指三機關應對其他機關發生的錯誤和偏差予以糾正,到達互相牽制、互相約束的目的,防止因為權力的濫用導致司法腐敗。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7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將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規定為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具有重大意義,人民檢察院對於刑事訴訟的監督貫穿於整個訴訟過程中,具體包括對公安機關的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對人民法院的審判監督與對執行的監督。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8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

保障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該原則的貫徹實施有利於實現民族平等、鞏固民族團結,有利於各民族訴訟參與人有效行使訴訟權利,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於司法機關准確、及時查明案件事實,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9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審判公開原則

審判公開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都必須公開進行,既要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又要允許記者采訪報道。

但是,審判公開原則也有例外情況,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3條的規定,下列案件不公開審理:其一,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其二,有關個人隱私的案件,其三,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1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我國法律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並在制度上和程序上予以保障。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和剝奪其辯護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的方式是多樣的,在各個訴訟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可以自行辯護,也可以委託辯護人為其辯護。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1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有以下兩點基本要求:一是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而是人民法院確定任何人有罪,必須依法判決。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也體現了國際上有關人權公約所確定的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2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耕耘自己,步履不停

『玖』 刑事訴訟法產生和修改的原因及背景

2003年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被納入了本屆人大的立法規劃,盡管這是一個政治決策行為,但我個人認為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是充滿著廣闊的歷史背景與深刻的發展動因的,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剖析此次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理由,特別是回答為什麼在短短的10年時間內兩次修改刑事訴訟法這一國家基本法律。
第一,在過去的近10年時間里,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GDP連年以9%以上的速度遞增。這種經濟發展的驚人成就也必然會推動著中國的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前發展,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逐步走向前台,成為了決策機關與社會公眾越來越關系的一個問題。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均著重強調了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司法改革在我國未來社會發展、改革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因此在過去的十年間,司法改革已經成為了推動中國法制狀況前行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司法改革如何改,風險最小、成本最低,最能為政治決策機關所認同?我個人認為,訴訟法的修改是首選的方案,訴訟法是關於訴訟程序、訴訟步驟的基本法律,其中更多地強調糾紛的程序化解決,與劇烈的司法體制、人財物等國家財政體制變革不同,通過修改三大訴訟法可以逐漸、安全地推動我國司法改革的進程。這也是為什麼刑事訴訟法等三大訴訟法要進行再修改的第一個背景與動因。
第二,尊重程序的理念在社會公眾與法律人當中越來越受到認同,這為刑訴訴訟法的修改創造了另一基礎。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後,學術界對程序獨立價值的研究逐步開始深化,新聞媒體也通過不斷的宣揚程序的價值、功用來提高社會公眾對程序獨立性、正當程序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認知程度。觀念的轉變為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創造了良好的「軟環境」。
第三,刑事訴訟法自身存在著若乾重大弊端與疏漏,亟待「大修」。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刑事訴訟法實施狀況進行了一次認真、細致的執法大檢查,檢查的結果暴露出我國刑事訴訟中長期存在三大痼疾:刑訊逼供、超期羈押、律師辯護難。近年來理論界與實務界圍繞著這三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整治,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對策,但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要依賴於立法中對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2005年頻頻發生的一系列冤假錯案使得通過立法修改,遏制長期困擾中國刑事司法的三大痼疾這一社會實踐要求顯得更加突出。要切實解決中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避免冤案重演,是此次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又一背景。
第四,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也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走向現代化與國際化的必然之路。坦誠地講,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盡管有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但尚處於起步階段,與世界法治先行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實際上,中國近年來法律制度的發展,在民商事方面進展較大,我們的民商事法律制度與世界法治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正在縮小,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更為先進。但是我們的刑事訴訟制度、刑事訴訟法的發展、發達程度卻不容樂觀。這一推論可以從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兩個角度來證明:從「質」的角度來看,國際人權公約以及法治國家通行的一系列基本准則與制度在中國目前的刑事訴訟法中都處於缺失狀態,最簡單的例子是西方國家200多年前就已經確立的無罪推定原則,在21世紀的中國刑事訴訟法中仍然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定,這恐怕很難用「中國的國情」這一借口就能解釋得通;從「量」的角度來看,中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只有225個條文,2萬字多一點,這樣的一種條文規模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見的,須知刑事訴訟法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法,它的功能就是告知執法人員、相關人如何操作,作為一部操作性質濃厚的法律必須完備、詳細,其條文數量應當多於實體法的條文數量,而我國刑法現在的條文數量都有448個,可見刑事訴訟法的條文真是少得可憐。由於條文數量少,規定粗,導致目前刑事司法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各個機關的司法解釋、內部規定,這種狀況與刑事訴訟的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大趨勢是嚴重相悖的。總之,保質保量的推動刑事訴訟制度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也呼喚著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

熱點內容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
網路法院宣判 發布:2025-01-16 01:20:30 瀏覽:721
十八屆四中全會一手抓法治 發布:2025-01-16 01:11:56 瀏覽:457
孫斌律師 發布:2025-01-16 01:06:55 瀏覽:432
法院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 發布:2025-01-16 01:04:02 瀏覽:158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