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刑事訴訟法第8條
1. 我國刑事訴訟奉行的是什麼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貫穿於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規范和調整整個刑事訴訟活動,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包含著豐富的訴訟原理,體現了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規律,有著深厚的法律理論基礎,也有著豐富的思想含量,認真學習、研究、體會,有助於刑事辯護律師更好的為當事人服務,實現當事人合法利益的最大化。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十項,這些原則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任何一項原則的實現均以其他原則的正確執行為前提,破壞其中一項原則,其他原則的貫徹實施也會受到影響。今天,筆者就為大家介紹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這十項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下一篇,會為大家介紹我國刑事訴訟的五項基本制度,敬請期待。
說明:對於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的理解及劃分,是筆者基於自己多年的理論學習及實踐經驗所進行的歸類及解釋,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留言方式:發送郵件[email protected]。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
該原則是指,根據法律規定,只有公檢法三機關有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其他機關、團體、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且公檢法行使這些權力時只能分別行使各自的權力,不能混淆或相互取代,且必須依法行使,不能濫用職權。
該原則分別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3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第5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依靠群眾原則
該原則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刑事訴訟原則,是優良的司法傳統,對於准確、及時打擊犯罪,查明案件事實,在一定陳訴上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6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以事實為依據,是指必須以已經查證屬實的證據為根據,禁止主觀想像和懷疑猜測;以法律為准繩,是指以刑事訴訟法、刑法等法律規定為准據,指導刑事訴訟進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必須緊密聯系,相輔相成。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6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
該原則是指,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全體公民同等適用,不存在任何例外,也不準搞任何特權或歧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6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該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各機關處理相互關系的一項基本准則。分工負責,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分別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職權,各負其責,各盡其職,不可混淆也不可替代;互相配合,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檢法三機關應當通力合作、協調一致,共同完成刑事訴訟的任務;互相制約,是指三機關應對其他機關發生的錯誤和偏差予以糾正,到達互相牽制、互相約束的目的,防止因為權力的濫用導致司法腐敗。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7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將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規定為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具有重大意義,人民檢察院對於刑事訴訟的監督貫穿於整個訴訟過程中,具體包括對公安機關的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對人民法院的審判監督與對執行的監督。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8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
保障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該原則的貫徹實施有利於實現民族平等、鞏固民族團結,有利於各民族訴訟參與人有效行使訴訟權利,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於司法機關准確、及時查明案件事實,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9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審判公開原則
審判公開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都必須公開進行,既要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又要允許記者采訪報道。
但是,審判公開原則也有例外情況,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3條的規定,下列案件不公開審理:其一,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其二,有關個人隱私的案件,其三,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1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我國法律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並在制度上和程序上予以保障。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和剝奪其辯護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的方式是多樣的,在各個訴訟階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可以自行辯護,也可以委託辯護人為其辯護。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1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有以下兩點基本要求:一是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而是人民法院確定任何人有罪,必須依法判決。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也體現了國際上有關人權公約所確定的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
該原則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12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耕耘自己,步履不停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規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2)中華民國刑事訴訟法第8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的案例: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及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將於6月7日至8日舉行。
高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它是大部分的考生的人生轉折點,對孩子的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月11日,鄂州市華容分局蒲團派出所轄區學校學生任某、徐某、孟某三人尋釁滋事。
蒲團派出所民警立案調查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之規定,對上述三人進行刑事拘留處罰,同年5月2日被華容區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
但高考對於高中生來說可以說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在得到領導允許三人高考的指示後,蒲團派出所精心組織迅速與市局治安支隊上級部門聯系。
經過市局治安支隊與教育部門聯系後,鄂州教育部門同意在不影響高考秩序的前提下,讓三名在押學生參加高考,並給押解民警製作了出入考場證件。
在得到上級部門的同意後,蒲團派出所將情況向華容分局領導匯報,並按照秘密進行,精心組織,確保安全的原則組織實施押解。
按照上級指示,蒲團派出所安排8名警力,製作相應的押解方案,並要求全部著便裝,採取兩對一,秘密押解的方式讓三名學生參加高考。
2018年6月7日上午,蒲團派出所民警到鄂州市看守所將三名學生押解出所分赴鄂州三中、五中兩個考點,在市局領導關心下,在華容分局精心組織下,三名在押學生順利進行了高考並及時還押。
人民網_三人尋釁滋事被抓 湖北鄂州警方助在押生順利高考
3.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內容是,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1、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2、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3、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4、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5、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四條
對於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
(一)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通緝在案的;
(三)越獄逃跑的;
(四)正在被追捕的。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條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請及時採納,謝謝!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八十二條: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三條
公安機關在異地執行拘留、逮捕的時候,應當通知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予以配合。第八十四條
對於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
(一)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通緝在案的;
(三)越獄逃跑的;
(四)正在被追捕的。
6.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規定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規定的內容為:
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1、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2、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3、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4、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5、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在刑事案件偵查中,對現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暫時採取的強制措施。公安機關對於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
公安機關執行拘留時,應持有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簽發的《拘留證》,向被拘留人出示,並宣布對其實行拘留。然後責令被拘留人在拘留證上簽字、蓋章或按捺指印。被拘留人拒絕簽字、蓋章或按捺指印的,執行人員應在拘留證上註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 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第八十三條 公安機關在異地執行拘留、逮捕的時候,應當通知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被拘留、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予以配合。
第八十四條 對於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
(一)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通緝在案的;
(三)越獄逃跑的;
(四)正在被追捕的。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修正)
第一編總則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第一條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第四條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第五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第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第十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第十七條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第十八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第二章管轄第十九條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第二十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第二十一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
(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
(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8. 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這一規定確定了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這一原則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專屬性,只能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等專門機關依法行使。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不得行使。當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4條和第225條的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對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可以依法行使公安機關所享有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權力;監獄對於監獄內發生的刑事案件可以行使偵查權;對於軍隊內部發生的刑事案件,軍隊保衛部門也可以行使偵查權。
2.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應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別行使,而不能相互代替和?昆淆。作為國家的治安保衛機關,公安機關負責對大多數刑事案件的偵查,並在偵查過程中享有拘留、執行逮捕和預審的權力。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在刑事訴訟中享有法律監督權,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活動、法院的審判活動和執行機關的執行活動進行法律監督;檢察機關有權對其直接受理的案件進行偵查,有權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作為國家的司法裁判機關,法院行使審判權,有權對刑事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 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這一規定確立了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則。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時,必須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規則,更不得侵害各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這里所說的「其他法律」,是指所有與刑事訴訟程序有關的法律,如刑法、法院組織法、法官法、檢察院組織法、檢察官法、律師法、人民警察法等。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訴訟活動中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規則的,有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權依法提出申訴和控告。有違反法律程序行為的機關,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91條的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審判有違反公開審判規定、違反迴避制度、剝奪或限制當事人法定訴訟權利、審判組織不合法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違法情形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61條的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於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刑事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一規定確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對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的刑事訴訟活動加以干涉。
這一原則所強調的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集體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而不是法官、檢察官個人獨立行使職權。由於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實行不同的領導體制,因此它們獨立行使職權的主體范圍有所不同。人民法院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是監督關系,而不是領導關系。每個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各自獨立,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的監督只能通過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以及審判監督程序來進行,上級法院不能直接指示下級法院如何辦理具體案件。就每個人民法院內部而言,獨任法官和合議庭成員對一般刑事案件有獨立判決權,但是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與人民法院不同的是,人民檢察院的上下級之間是領導關系,全國檢察機關作為一個整體獨立行使檢察權。在刑事訴訟中,上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下級人民檢察院的辦案工作作出指示,下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服從。就每個人民檢察院內部而言,批准逮捕、提起公訴和抗訴,均由檢察長決定,重大、復雜、疑難的案件由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盡管這一原則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作為整體獨立行使職權,但是近年來的司法改革實踐明確顯示,法官在法院的審判活動中正享有越來越大的審判權。
2.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的規定,不得實施違反法律程序和規則的行為。
3.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接受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並向其報告工作。這是由我國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 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都有權為自己辯護。自審查起訴階段開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審判階段,被告人符合法律規定的相關條件的,法院應當指定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2.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6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根據這一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獲得律師提供法律幫助,從而有效地行使辯護權。
3.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人民法院在審判程序中,應當及時告知未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並在法定情形下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被告人進行辯護。在法庭審判中,人民法院應當保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依法辯護行為不受干擾。當然,這一規定對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同樣適用,這兩個機關也都有義務保障被告人獲得辯護。 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在刑事訴訟中,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利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在刑事訴訟中,審判權依法只能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審判權包括定罪權與量刑權。人民法院是惟一有權確定某人有罪和判處刑罰的機關。在刑事案件的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中,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可以對犯罪嫌疑人移送起訴和提起公訴,但它們對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認定,只會帶來訴訟程序意義上的效果,而不是終局的有罪判定。只有人民法院依法所作的定罪判決,才是國家對被告人有罪結論的權威宣告。
2.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依法作出。在刑事訴訟中要確定被告人有罪,人民法院必須按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經過開庭審理查明事實,以法律為依據作出有罪的判決,並且將其公開宣告。未經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人民法院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
我國刑事訴訟法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這一原則的精神:廢除了人民檢察院原來曾長期擁有的以免予起訴為名義的定罪權,使定罪權由法院專門行使;受到刑事追訴的人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一律稱為「犯罪嫌疑人」,而從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之後,則改稱為「被告人」;檢察機關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有權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合議庭經過開庭審理,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對於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這項原則的含義是:
1.訴訟權利是訴訟參與人享有的法定權利,法律予以保護,公安司法機關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剝奪。不僅如此,公安司法機關還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對於刑事訴訟中妨礙訴訟參與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各種行為,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採取措施予以制止。
2.訴訟參與人在其訴訟權利受到侵害時,有權採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護自己的訴訟權利,如控告或請求公安司法機關予以制止,有關機關對於侵犯公民訴訟權利的行為應當認真查處。
3.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應當得到保護,並不意味著訴訟參與人可以放棄其應承擔的訴訟義務。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也有權力要求訴訟參與人履行相應的訴訟義務,否則,刑事訴訟就無法順利進行。
依法保障公民的訴訟權利,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貫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民主、公正和文明的標志。只有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才能使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才能使訴訟參與人積極參加訴訟,保證刑事訴訟順利進行,保證刑事訴訟的任務和目的得以實現。同時,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還有利於促進公、檢、法機關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從而充分行使職權,有效查處和打擊犯罪。 刑事訴訟法第15條確立了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具體說來,法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主要有: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根據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刑法規定了對於刑事犯罪的追訴期限: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超過上述法定追訴時效的,一般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決定特赦。這種特赦命令具有終止刑事追究的法律效力。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以被害人提出告訴為前提。被害人沒有提出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對這類案件的追究就失去了法律基礎。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刑法實行罪責自負、反對株連的原則,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責任已經沒有意義,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對於上述法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具體說來,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發現自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受理。公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對於上述第一種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以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其他幾種情形,一般應以裁定終止審理。不過,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認定的證據材料,能夠確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項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里的外國人包括具有外國國籍的人、無國籍人以及國籍不明的人。我國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在我國司法管轄權范圍內,外國人應與中國人一樣,應遵守中國法律。當外國人的行為觸犯刑法,應當受到刑事追究時,公安司法機關應當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立案、偵查、起訴及審判活動。
2.依據國際慣例,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外交途徑解決。依據1986年9月5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包括:外國駐中國使館的外交代表以及與他們共同生活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來中國訪問的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及其他具有同等身份的官員;途經中國的外國駐第三國的外交代表和與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持有中國外交簽證或者持有外交護照來中國的外交官員;經中國政府同意給予外交特權和豁免的其他來中國訪問的外國人。上述人員在中國犯罪的,不受我國法律刑事管轄,而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解決方式可以是建議派遣國將其召回,依法予以處理;或者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令其限期出境;或者由我國政府宣布將其驅逐出境。 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這一規定確立了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訴訟原則。
「分工負責」的含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應按照法律的規定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安機關負責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和預審,人民檢察院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和提起公訴,人民法院負責審判。分工負責要求公安司法機關在法定范圍內行使職權,既不得互相代替,也不得互相推諉。
「互相配合」的含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應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互相支持和合作,互相協調,使刑事訴訟程序順利銜接,共同完成揭露犯罪、證實犯罪、懲罰犯罪的任務,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互相制約」的含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應當互相監督,互相約束,防止發生錯誤和及時糾正錯誤,正確執行法律。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的。其中,分工負責是前提,配合和制約是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順利進行刑事訴訟的保證。貫徹這一原則,有利於保證案件的正確處理,使法律得到准確有效的執行。 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這一原則的基本內容有:
在我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有權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法院的審判和執行機關的執行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這種監督貫穿於刑事訴訟活動的始終。
在立案階段,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有權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發現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有違法情況,應當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補充偵查。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這是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進行監督的最後一關。
在審判階段,人民檢察院在代表國家提起公訴的同時,監督法庭審理活動。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應當向卜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人民檢察院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
在執行階段,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應當將批準的決定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認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的,有權以書面意見送交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接到人民檢察院的書面意見後,應當立即對該決定進行重新核查。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有權在收到裁定書副本後20日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糾正意見後1個月內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作出最終裁定。另外,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的情況,應當通知執行機關糾正。 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這一原則包括以下內容:(1)各民族公民,無論當事人,還是辯護人、證人、鑒定人,都有權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陳述、辯論,有權使用本民族文字書寫有關訴訟文書;(2)公、檢、法機關在少數民族聚居或多民族雜居的地區,要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偵查、起訴和審判,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公告、布告和其他文件;(3)如果訴訟參與人不通曉當地的語言文字,公、檢、法機關有義務為其指派或聘請翻譯人員進行翻譯。
刑事訴訟是查明案件事實,適用刑法定罪量刑的過程。為保證這一過程正確而順利地進行,為保障在訴訟中不侵犯訴訟參與人,特別是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法律應保障各訴訟參與人有權了解與自己有關的訴訟活動的內容,保障被告有權知道自己所受指控,並在訴訟過程中發表意見,進行辯護。如果不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訴訟參與人就很難了解案情,無法有效行使訴訟權利。具體而言,實現這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訴訟意義:(1)有利於貫徹憲法規定的民族平等原則,保護各民族公民,特別是少數民族公民在刑事訴訟中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進而保護他們相應的實體權利,加強民族團結和合作,促進各民族人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2)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和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法律允許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陳述案情,提供證據和進行辯論,有利於公、檢、法機關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真實情況,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3)為刑事訴訟其他原則的實現提供保障。沒有這一原則.公開審判原則、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辯論原則等都很難實現。(4)有利於當地群眾了解案件和訴訟情況,對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從而加強公民的法制觀念,提高他們同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 刑事訴訟法第17條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互相請求刑事司法協助。這一規定確立了刑事司法協助的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中的司法協助,是指我國司法機關與外國司法機關之間。根據相互締結的條約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以及互惠原則,互相協助,代為進行某些刑事訴訟行為的活動。
刑事司法協助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刑事司法協助的主體是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這里的司法機關是廣義的,包括雙方法院和檢察機關。我國於1984年加入了國際刑警組織,因此我國公安機關與外國警察機關的協作通常通過國際刑警組織進行。司法部司法協助局作為我國對外進行司法協助的中央機關負責對外聯系。
2.刑事司法協助的法律依據包括我國與外國締結的條約或者協定、我國參加的載有司法協助內容的國際條約以及國際公認的互惠原則。
3.刑事司法協助的內容主要包括代為送達文書,代為調查取證,互相委託進行鑒定、勘驗、檢查、搜查和扣押,互相代為通知證人、鑒定人出庭,互相移交物證、書證等證據。另外,刑事司法協助還包括引渡這一重要的內容。所謂引渡,是指一國將當時在其境內而被他國指控犯有罪行或者判過刑的人,根據他國的請求,移送該國進行審判或者處罰的制度。我國與外國的引渡以與外國簽訂的引渡條約為依據。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規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二條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1、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2、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3、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4、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5、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注意事項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10. 國民政府《刑事訴訟法》確定的原則有哪些
中華民國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自,刑事訴訟法在證據制度方面採取的是以下哪一原則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刑事訴訟法在證據制度方面採取的是以下哪一原則_ 學歷類-中國法制史 以下試題來自:綜合課中國法制史-9 單項選擇題中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