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典三部曲編纂

行政法典三部曲編纂

發布時間: 2022-12-31 13:53:57

❶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是什麼

《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成書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後世設六部即本於此。共三十卷﹐近三十萬字。開元十年(722)唐玄宗李隆基召起居舍人陸堅修《六典》﹐並親自製定理﹑教﹑禮﹑政﹑刑﹑事六條為編寫綱目﹐由麗正書院(後更名集賢院)總其事。在中書令張說﹑蕭嵩﹑張九齡等人的先後主持下﹐徐堅﹑韋述﹑劉鄭蘭﹑盧善經等十餘人參與修撰。開元二十六年撰成並注釋後﹐於次年由宰相李林甫奏呈皇帝。所以﹐書題為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
《唐六典》始撰時﹐准備仿照周禮六官安排體例﹐但實際上是以唐代諸司及各級官佐為綱目。首卷為三師﹑三公﹑尚書都省﹔以下依次分卷敘述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然後敘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內侍等五省﹐以及御史台﹑九寺﹑五監﹑十二衛和東宮官屬﹔末卷為地方職官﹐分敘三府﹑都督﹑都護﹑州縣等行政組織。
《唐六典》的正文記敘唐朝中央﹑地方各級官府的組織規模﹑官員編制(定員與品級)及其職權范圍。約佔全書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記職官沿革﹐或作細則說明﹐或附錄有關詔敕文書。正文所敘諸官司的職掌﹐多直接取自當時頒行的令﹑式﹐均屬第一手資料。注文所敘職官的沿革﹐多取自先代典籍。由於這些令式和典籍至今多有亡佚﹐所以《唐六典》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一向為學者所重視。《通典》﹑《舊唐書》﹑《新唐書》的作者都採用《唐六典》的材料﹐其職官部分基本上是依據《唐六典》撰成的。
《唐六典》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元豐三年(1080)本﹐已佚。今存最古刊本為南宋紹興四年(1134)溫州刊刻殘本﹐僅存卷一至卷三第一頁﹐卷三﹑卷七至卷十五﹑卷二十八至卷三十﹐共計十五卷(內有缺頁)﹐分藏於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現有中華書局影印本。明代有正德十年(1515)和嘉靖二十三年(1544)兩種刻本。清代有嘉慶五年(1800)掃葉山房本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廣雅書局本。《唐六典》在國外流傳甚早﹐約在9世紀末成書的《日本見在書目》﹐即著錄有《唐六典》一書。日本現存古刻本有享保九年(1724)近衛家熙刻本和天保七年(1836)官刻本﹐以近衛本較好。1973年﹐日本廣池學園事業部影印《大唐六典》﹐系以近衛本為底本﹐吸收了玉井是博《南宋本大唐六典校勘記》的校勘成果﹐成為日刊《唐六典》的最佳版本。
唐六典詳目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省: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
一台:御史台。
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大府寺。
五監:國子監、少府監、軍器監、將作監、百工監、就谷監、庫谷監、太陰監、伊陽監、都水監。
十二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羽林軍,諸衛折沖都尉府。
東宮官屬:太子三師、太子三少、太子詹事府、太子家令寺、太子率更寺、太子仆寺、太子左右衛率府、左右率府親府勛府翊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
地方職官:親王府、親事府、帳內府、親王國、公主邑司、三府都護州縣官吏。

❷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

唐代 《唐六典》
《唐六典》是記載唐代封建國家職官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獻。唐玄宗於開元十年(公元772年)命令大臣以當時的國家行政體制為基礎,仿照西周〈周官〉一書依官職分類的體例編纂《唐六典》,至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完成,其內容主要記載了唐朝國家機構的設置、官員的編制、品級及職責、官員的選拔、任用、考核、監督、獎懲、俸祿、退休等制度和規定。[1]關於《唐六典》的編纂體例,尤其是《唐六典》的性質即《唐六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歷來為學者所爭議。律、令是中國古代傳統法制中的兩種基本文本,自戰國時代開始,歷經演變,至唐漸趨定製,成為唐代的主要法律文件。

❸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的內容是什麼

唐玄宗時期編纂的《唐六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一書共分30卷,其篇目為:卷一,三師三公尚書省;卷二,吏部;卷三,戶部,卷四,禮部;卷五,兵部;卷六,刑部;卷七,工部;卷八,門下省;卷九,中書省,卷十,秘書省;卷十一,殿中省;卷十二,內官侍中省;卷十三,御史台,卷十四,太常寺;卷十五,光祿寺;卷十六,衛尉寺、宗正寺,卷十七,太僕寺;卷十八,大理寺、鴻臚寺;卷十九,行農寺;卷二十,太府寺;卷二十一,國子監;卷二十二,少府監、軍器監、鑄錢監等;卷二十三,將作監、都水監等;卷二十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領軍衛;卷二十五,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左右千牛衛、左右羽林軍;卷二十六,太子三師、三少、太子詹事府、左右春坊內房內官;卷二十七,太子家令事率更寺仆寺,卷二十八,太子左右衛儲率府;卷二十九,儲王府公主邑司,卷三十,府、督護州。內容涉及封建國家機關所執掌的各項工作。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實況。可以稱之為唐朝行政法規大全。

《唐六典》的編纂始於開元十年,至二十六年完成。書前雖署「玄宗撰、李林甫等注」,但實際上是出於張九齡等當時知名學者之手。

在《唐六典》之前,歷代王朝雖有行政性質的立法,但並沒有匯編成一部綜合性的行政法典。《唐六典》的編纂在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自它以來,行政法從刑律中分離出來而自成一個法律部門,它的產生是我國封建法律制度完備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❹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歷代行政法規

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遼代司法體制,契丹部落很早就設有世襲決獄官,由軍事首領夷離堇兼理司法。契丹國建立後,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置夷離畢院,以夷離畢為北面官,「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專掌契丹等北方少數民族行政與司法事務。遼太宗以後,又仿效唐宋制度,置大理寺、御史台等南面官,「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調、車馬之事」,專掌漢族地區行政與司法事務。因此,其行政及司法制度都分為兩個系統。
遼聖宗時期,開始任用漢人執掌司法,試圖縮小契丹與漢人司法制度的差異,消除民族隔閡。
金代初期沒有專門司法機構,各級軍政長官兼理司法。熙宗改革後,司法制度大多仿效漢制,但又具有民族特色。中央設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司法機構,其官員分別由女真人、漢人、契丹人擔任,並設譯史充當翻譯,以解決斷案中語言不通的問題。地方仍沿襲宋制,由行政機關兼理司法。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各路設提刑司,作為中央的司法派出機構,執掌司法事務。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❺ 行政法典三部曲

法律分析:《行政強製法》與《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並稱「行政法典三部曲」,行政處罰法解決的是亂處罰,行政許可法解決的是亂審批,兩部單行法對規范政府權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五條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熱點內容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
山東省商品房預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2:18:23 瀏覽:480
司法棺材 發布:2025-01-15 21:56:51 瀏覽:811
小學生法律知識的小論文五百字 發布:2025-01-15 21:21:26 瀏覽:126
酒駕法官 發布:2025-01-15 21:10:57 瀏覽:59
法官弄丟關鍵證據 發布:2025-01-15 21:07:21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