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經濟行政法的探討

經濟行政法的探討

發布時間: 2023-01-01 22:39:38

⑴ 經濟行政法的抽象意義

從抽象復的意義上來講,制經濟行政法包括三個部分——國家責任、企業責任和共同責任。這涉及到我們如何來組織和建構經濟行政法。首先是國家責任。在現代社會,國家是有責任的,其責任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與此相對的是所謂的企業責任,即指企業通過相關的條例或合同,自行進行管理和活動。例如礦泉水瓶上的安全標志,它可能是通過商會來進行的;私人之間的問題,主要通過仲裁或調解來處理;而所謂的私人自治,即私人為自己的事務負責。介於以上兩者之間的是共同責任。這是一種夥伴型的關系,在這個體系中,國家和私人一起工作,遵守合作的原則。歸納而言,國家責任下是一種等級國家;在企業責任之下,國家是一種輔助性的作用;而共同責任則意味著國家是合作夥伴。其發展趨勢是從家長式國家向夥伴型國家邁進。例如,在中國2008年舉辦的奧運會中,國家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須吸納企業和社會的力量參與其中。

⑵ 什麼是經濟行政法

1.一種經濟法學理論。系統提出這一理論的是蘇聯法學家布拉圖西和阿列克謝耶夫。
2.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它調整國家在組織和管理國民經濟的活動中,與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公民之間形成的經濟行政關系或經濟管理關系。

1.經濟行政法論者給經濟行政法下的定義是:經濟行政法是調整國家經濟行政主體在運用行政權調控、監督、干預、管理市場經濟運行的活動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
2.經濟行政法主要是指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與管理的法律,這部分內容一直是經濟法學者在研究。是我國行政法學研究最少的部分實務部門曾對行政法學者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提出過意見。
3.經濟法與行政法有許多相似之處,以前曾有學者把經濟法稱為「經濟行政法」,二者相似性可見一斑。

⑶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一、經濟法與經濟行政法之間的區別

(一) 兩者規范的權力不同

經濟法規范的是國家主權對個體經濟行為的干預,而經濟行政法規范的是經濟行政權對行政相對方經濟行為的干預。我國憲法對此作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15條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 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該條明確規定了國家依法對個體經濟行為的干預權,該法就是經濟法,該權就是主權。憲法第3章第8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該條明確規定了政府(狹義的)掌握的權力是行政權。主權和經濟行政權有本質區別。

第一,兩者歸屬主體不同。國家主權屬於一個國家全體人民。有的西方國家憲法明確規定國家主權在民。例如,《法蘭西共和國憲法》(1958年10月4日公布,1976年6月18日最後修改)第3條規定:「國家主權屬於人民,由人民通過其代表和通過公民投票的方法行使國家主權。任何一部分人民或者任何個人都不得擅自行使國家主權。」《日本國憲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施行)序言部分這樣寫到:「日本國民通過正式選出的國會代表而行動,為了我們及我們的子孫,確保各國人民合作之成果及我國獲得自由之惠澤,決心根絕因政府行為而再度釀成戰禍,茲宣布主權屬於國民,並確定本憲法。」有的西方國家憲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國家主權在民,但可以從表述中推理出這個結論。《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序言規定:「我們,合眾國的人民,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確保我們自己及我們後代能安享自由帶來的幸福,乃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和確立這一部憲法。」既然憲法由人民制定,憲法所賦予的各項權力必然來源於人民。我國憲法第2條也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而經濟行政權屬於法律法規授權的具體的經濟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 例如,在我國現階段,關稅的徵收權就屬於海關,其他機關和組織都不能行使關稅徵收權,即使國務院也不能直接徵收關稅。

第二,兩者受制的法律種類不同。國家主權受國際法和憲法規制。在國際范圍內,國家主權受國際法規制。經濟全球化導致一些有關經濟、環保、人權、宇宙空間以及國際犯罪等共同問題,單靠一個國家無力解決,於是,國家之間簽訂了許多國際合作的條約和協定,為了保證獲得國際合作和有效地解決問題,國家就必須遵守這些條約和協定。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所說:「國家主權,從它的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正在全球化和國際合作的影響下被重新定義。……我們對國家主權的概念已經不在與過去一樣了。」在國內,國家主權受憲法規制。憲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對客觀上已經形成的民主事實的法律確認。」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權力和公民的權利,相對應的也規定了國家和公民的義務。國家可以按照憲法的規定行使權力,但同時也必須按照憲法的規定履行義務。而經濟行政權除了要受國際法和憲法規制之外,還要受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制。

第三,兩者的可分性不同。國家主權是抽象的,具有不可分性。而經濟行政權具有可分性。經濟行政權只是國家行政權的一部分。不同的經濟行政權由不同的行政主體行使。例如,征稅權由征稅機關行使,產品質量的監督權由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行使。而且,同樣一種經濟行政權還可以由不同的機關來行使。例如,中國征稅機關有三個:海關負責徵收關稅,財政機關主要負責徵收農業稅和契稅,除此之外的其他大部分稅由稅務局負責徵收。

第四,兩者的地位不同。國家主權是一個國家內的最高權力,在我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來行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受它監督,對它負責。而經濟行政權作為行政權的一部分來源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監督,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

第五,兩者適用的地域不同。國家主權適用於一切國家領土。而經濟行政權按照行使的主體不同,適用的地域不同。中央行政機關的經濟行政權適用於一切國家領土,而地方行政機關的經濟行政權只能適用於國家領土的一部分。

綜上,國家干預經濟是國家主權的運用,而不是行政權的作用。所以,王文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本質是公權力(行政權)的作用」的結論是將主權和行政權混同了。

(二)兩者調整的社會關系性質不同

雖然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表述存在分歧,但在國家是主體一方這個問題上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例如,徐傑教授倡導的國家管理和協調說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對經濟運行進行管理和協調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楊紫烜教授主張的經濟協調關系說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李昌麒教授提出的需要干預經濟關系說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漆多俊教授倡導的國家調節關系說認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國家運用主權干預經濟形成的社會關系是國家干預經濟關系,和政府運用行政權干預經濟活動所形成的經濟行政管理關系有本質區別。

第一,兩者主體不同。國家干預經濟關系主體中的個體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主體中的行政相對方的范圍一致,但國家干預經濟關系主體中的國家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主體中的行政主體有根本區別。經濟行政主體包括財政機關、稅務機關、海關、環保機關、質量檢驗檢疫機關、工商機關等政府機關以及法律授權的其他執法機關。一般來說,經濟行政主體只是政府的一部分,而且是狹義政府的一部分。狹義的政府僅指國家的行政機關,廣義的政府除了包括行政機關外,還包括其他國家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我國的國家機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組成的權力機關、國家主席、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成的行政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組成。國家機構就是廣義上的政府。國家是包括廣義的政府的一個組織體。

國家與狹義的政府不同。(1)兩者產生方式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恩格斯對國家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之內;這種從社會產生但又自居於社會之上並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及其他革命階級戰勝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產物。而政府是國家實現其職能的工具,依附於國家,在正常狀態下,它的產生方式同國家採取的政體有關。例如,在君主制國家,政府由君主指派產生;而在民主制國家,政府由民主選舉產生。在非正常狀態下,政府還有可能通過政變產生。在我國,政府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2)兩者持續的時間不同。國傢具有恆久性。一個國家在存續時間上並無限制,只要不被吞並消滅,它就會持續存在。而政府則不然。以民主制國家為例。政府皆有任期,由選舉來決定政府的輪替。(3)兩者所享受的權力不同。國家是一個抽象的人群集合體,它享受的權力是抽象的主權。在民主制國家,主權在於全體人民,無法轉移。而政府享受的權力是行政權力,來自國家主權的賦予並且受到主許可權制,且有一定的行使范圍,可以隨著政府的更迭而轉移。(4)國家有領土疆域的固定性,而政府則無此局限性。國家的成立以一定的領土為要件,此領土可以分割或讓與他國,甚至,同一領土可以分割成兩個國家。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方式,國家能夠宣示主權的范圍是其擁有的領土范圍。而政府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移動。只要該國人民同意,它可以在國家內的城市之間移動,在戰爭期間,外國入侵或領土被佔領時,政府還可以移至它國,組成流亡政府。

國家干預經濟不同於政府幹預經濟。國家干預經濟是主權的作用,設定的是個體的經濟行為模式,為了保證個體依法經營,就要有具體的行政主體來執法,這時就是政府幹預經濟,是行政權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規定:「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該條體現的主體是國家和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國家禁止其實施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行為。當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實施了國家禁止的行為時,該法第23條規定:「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該條體現的主體是國家授權的工商行政管理局下設的公平交易局和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公平交易局作為行政主體有權在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實施違法行為時對其進行行政處罰。

第二, 兩者產生時間不同。在法治國家,國家干預經濟關系先產生,經濟行政管理關系後產生。以中國遺產稅的徵收為例。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也日益發展,民營企業家越來越多,民營企業家的財富也越來越多,再加上歌星、舞星、律師、職業經理人等高收入職業,出現了高收入群體,為了調節社會貧富差距和增加財政收入,有學者和實務工作者提出徵收遺產稅。在遺產稅法沒有頒布施行之前,稅務機關不可能徵收遺產稅。只有當遺產稅頒布施行,產生了國家和遺產稅納稅義務人之間的國家干預經濟關系時,才可能產生稅務機關依照遺產稅法和具體的遺產稅納稅人之間形成稅收徵收關系。

第三, 兩者消滅的邏輯順序不同。在法治國家,國家干預經濟關系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在時間上應當是同時消滅,但在邏輯順序上,應當是國家干預經濟關系先消滅,經濟行政管理關系後消滅。以農業稅的徵收為例。國家在沒有宣布廢止之前,負責征稅的財政機關就不能不征稅。只有當國家宣布廢止時,負責征稅的財政機關才能停止征稅。

第四, 兩者的抽象性不同。國家干預經濟關系是國家和不特定的個體之間形成的抽象性的關系。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有抽象性的關系和具體性的關系。當經濟行政管理機關為了有效地執行經濟法而實施行政立法行為和制訂其他行政規范(或稱為其他規范性文件)時,形成的是經濟行政主體和不特定的行政相對方之間的關系,具有抽象性。這只是經濟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是經濟行政主體和特定的行政相對方形成的關系,是具體的關系。因為法律的生命在於執行,在於落實。不管是廣義的法律,還是行政規范,最終都由經濟行政主體落實到具體的行政相對方身上。

第五, 兩者的穩定性不同。國家干預經濟關系是穩定的,只要國家通過了相關經濟法,規范了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沒有被修改之前,關系不會發生改變。而經濟行政管理關系具有變動性。(1)法律明確授權地方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而制訂具體的實施條例,從而使不同地方的經濟行政關系體現出差異性;(2)根據法律的授權,一個地方可以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勢,執行不同的標准;(3)不同的執法人員對法律的理解不同,在執法過程中會體現出差異性;(4)有的行政主體和執法人員是依法執法,而有的行政主體和執法人員是違法執法,也會造成差異。

根據上述分析,王文的「凡基於國家公權力(行政權)作用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本質上皆屬於行政關系,為行政法的調整對象」的結論本身成立,但以此認定經濟法的調整對象也是行政關系不能接受。

(三)兩者的法律行為的性質不同

王文認為:「如果將經濟手段理解為國家運用經濟杠桿間接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把行政手段理解為國家運用行政權直接作用於管理對象的手段話,那麼,無論是經濟手段還是行政手段都僅是行政權作用於經濟活動的不同方式,它們都屬於行政法手段,在法律屬性上它們都屬於行政法律行為,其中頒布規范性文件、制定產業政策和經濟計劃、調節產業結構、稅收、利率、匯率、價格的決定等宏觀調控措施(經濟手段)在法律屬性上為抽象行政行為,而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檢查、行政強制措施、行政處罰等直接的管理措施(行政手段)則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以,無論是經濟手段還是行政手段都只不過是行政法律行為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王文認為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都是行政法律行為表現形式的結論可以接受,但王文將行政主體運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干預經濟的方式等同於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不能接受。經濟法學界雖然在經濟法范圍的界定上存在分歧,但在有的方面已經取得一致意見,都認為市場管理法和宏觀調控法屬於經濟法范圍。筆者下面就以市場管理法為例來具體分析國家主權干預經濟的方式和國家行政權干預經濟的方式的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到第15條規定欺騙性市場交易行為、商業賄賂行為、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等11種行為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目的是為了保證市場競爭機制的正常運行,屬於國家主權干預經濟方式之一:禁止個體實施損害市場競爭機制正常運行的行為。為了保證國家的干預能夠實現,該法第16條到19條賦予了執法機關工商管理局的監督檢查權,第21條到第30條賦予了執法機關工商管理局的行政處罰權。 行政主體執行反不正當競爭法時可以制定規范性文件,這個任務主要由有行政立法權的機關來擔當;也可以採取行政強制和行政處罰措施,這個任務主要由沒有行政立法權的機關來完成。例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為了貫徹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制定了《關於禁止有獎銷售活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關於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等這樣一些規范性文件,制定這些規范性文件的目的是為了將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進行具體化,同時規定具體的處理程序和方法,指導各級工商機關有效地執法。各級工商機關在執法的過程中要對具體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理時,所作出的行政決定書必須註明授權其進行執法的條文。例如,如果工商行政管理局要查處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行政處罰的決定書必須寫明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1條對違法經營者進行處罰。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從理論上我們可以分析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與經濟行政法律行為兩者之間的區別。

第一, 兩者主體不同。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的主體是國家,經濟行政法律行為的主體是經濟行政主體。

第二, 兩者法律後果不同。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的後果是設定了個體的經濟行為義務,是抽象的,不針對具體的個體。而經濟行政法律行為中的抽象行政行為的後果一般是將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設定的義務具體化。經濟行政法律行為中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後果是將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設定的義務落實到個體身上,針對具體的行政相對方。

第三, 兩者表現形式不同。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的表現是設定市場主體不得實施的行為。而經濟行政法律行為的表現是將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的結果具體化的抽象行政行為和落實到具體行政相對方身上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四, 兩者責任不同。國家干預經濟法律行為,如果有錯誤,給個體造成了損害,在我國目前現階段不需要承擔責任。而經濟行政法律行為如果違反了法律的規定,給行政相對人造成了損害,實施違法行為的行政主體要作為賠償義務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國家還可以向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實施違法行為的公務人員追償。

(四)兩者涉及的救濟途徑不同

王文認為「在經濟管理活動過程中,凡行政權的行使所引起的爭議都屬於行政爭議,都只能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這個結論本身就不能接受,王文以此推論經濟法沒有相應的救濟途徑的觀點就更不能接受。

在我國現階段,只有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大訴訟制度,還沒有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所以,我國學者在考慮權利救濟途徑時往往遺漏了憲法救濟途徑。行使行政權引發的爭議的救濟途徑並不是只有行政救濟途徑。因為行政權的行使所引起的爭議並不都是行政爭議,而是分成兩種,一種是憲事爭議,一種是行政爭議。行使行政權在兩種情況下可以引發憲事爭議:一是當擁有行政立法權的行政機關制訂的法規、規章,發布的決定和命令損害了行政相對方的憲法基本權利時;二是當政府首腦、內閣部長以及其他高級官員越權或濫用權力而違反憲法時。當然,行使行政權在一般情況下引發的是行政爭議,通過行政途徑來救濟。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目前雖然沒有建立憲法訴訟,但並不等於我國沒有憲法救濟的途徑。我國憲法第62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第67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第89條規定: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第99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第104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不適當的決議」。當個體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了損害,而不能通過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獲得救濟時,可以向有關的國家機關提起撤銷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決定和命令等。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憲法沒有規定具體的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在憲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初步建立了較具操作性的違憲審查機制。該法第88條規定了改變或者撤銷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許可權:「(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不適當的法律,有權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66條第2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66條第2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第91條規定了憲法監督的程序。

當個體認為國家干預經濟行為不符合憲法,要想不受經濟法約束,除非提出證據證明經濟法的規定違反了憲法,侵害了其憲法基本權利,只能通過憲法救濟途徑來進行救濟,而不可能通過行政訴訟來進行救濟。例如,上引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規定:禁止公用企業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公用企業如果認為依據憲法它有許可權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它要想實施這樣的行為,而不受處罰,就可以通過提起憲法訴訟,要求有權機關宣布該規定違憲,使其無效。在該規定沒有被宣布違憲無效之前,執法機關有權依據該規定對一個涉嫌實施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公用企業進行行政處罰,該公用企業如果認為自己沒有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就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在於公用企業是否實施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而不可能就公用企業依據憲法是否有權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禁止實施的行為展開爭論。在我國目前現階段,在憲法訴訟制度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可以按照憲法和立法法建立的憲法監督制度尋求救濟。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經濟法的救濟途徑是憲法救濟途徑,而經濟行政法的救濟途徑包括憲法救濟途徑和行政救濟途徑。

⑷ 試辨析經濟法商法經濟行政法的概念

法律分析:名商法是民法、商法的總稱,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適用民法的一般規定。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 行政法是調整涉及行政權的行為的法律的總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⑸ 經濟法與行政法有什麼聯系與區別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有許多也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質,版經濟法對經濟關權系的調整,必要時也採用行政手段,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它們之間的聯系,否則也無助於經濟法理論的建立,同時也必須看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

⑹ 經濟行政法的制約因素

經濟行政法實際上與環境法關系密切。但事實上,經濟行政法與環境法通常是分開的,這對於環境法來說未必是好事。因為經濟必須利用環境,同時也是環境措施的對象,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於環境。因此,經濟與環境必須緊密結合在一起,環境是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

⑺ 急求:經濟行政法的性質是什麼最好能具體點~

經濟行政法本質是行政法的分支,主要是研究行政權力對經濟事務干預的學內科。
從學理上看,行容政權涉及到的范圍非常廣泛,其中經濟事務是重要一個方面,經濟行政法主要就是從事研究行政法怎樣去規范經濟運作的,特別是其中對市場經濟制度的主體、設立、運行、分配、制裁等方面的研究。
如果說性質,當然是行政法,只不過內容側重經濟研究。

⑻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及其作用

1、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經濟法具有自己獨立的調整對象主要指經濟法所干預、管理和調控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2)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3)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4)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此種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2、經濟法的作用
(1)從法律組成的形式講,經濟法是一系列單行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是一種帶有綜合性特點的法律
(2)從法律內容上講,經濟法同社會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與經濟基礎更為直接,是一種具有經濟性特點的法律。
(3)從調整對象的特殊性講,經濟法同科學技術、自然規律的關系十分密切,是一種具有效益性特點的法律。
(4)從經濟法的功能與作用講,經濟法具有明顯的限制性和促進性兩種功能,貫徹懲罰和獎勵相結合是一種帶有指導性特點的法律。
(5)從實施上講,經濟法的實施是由國家經濟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共同負責的,遵循經濟司法與經濟立法相結合,實體法和程序法相結合,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

⑼ 經濟行政法的介紹

經濟行政法是調整國家經濟行政主體在運用行政權調控、監督、干預、管理市場內經濟運行的活容動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主要是指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與管理的法律,這部分內容一直是經濟法學者在研究。是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最少的部分實務部門曾對行政法學者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提出過意見。同時,經濟法與行政法有許多相似之處,以前曾有學者把經濟法稱為「經濟行政法」,二者相似性可見一斑。

⑽ 經濟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法與市場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
中國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年代,行政法很不發達,很不完善,甚至可以說,那時實質上沒有行政法。誠然,在計劃經濟時代,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也很不發達,很不完善。但不管怎樣,那時的法院還是設置著民事審判庭、刑事審判庭,依據著某些很不完善的法(主要是政策)審理著民、刑事案件;公民違法,要被追究相應的民、刑事責任。而行政法的情況就不是這樣,不僅法院未設置行政審判庭,不受理公民控告政府機關違法、侵權行為的案件,就是在行政系統內部,也沒有專門受理公民不服行政行為的復議機構和制度;政府機關行為違法,沒有正式的法律途徑追究責任。在那時,既沒有法(或幾乎沒有法)規范政府的行為,也沒有追究政府違法責任的機構和制度,因此可以認為在計劃經濟時代不存在行政法。
自八十年代起,中國開始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行政法才真正生長、發展起來。首先,國家開始制定法律、法規規范各行政領域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其次,或與此同時,國家也開始制定法律、法規規范政府機關的行為,包括以行政組織法規規范政府機關的組織、職權;以行政行為法規范政府機關的活動原則和活動程序;以行政監督和責任法規范政府機關違法、侵權行為責任的追究。進入九十年代,中國更是通過人大正式制定了《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由國務院發布了《行政復議條例》、《行政監察條例》、《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相應地建立起了行政監督、行政責任、行政救濟等行政法制度,特別是「民告官」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制度。中國行政法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走過了外國一些行政法發達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程。
以上事實說明了什麼問題呢?為什麼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法那樣不發達,甚至不存在,而一旦步入市場經濟,行政法就以如此決的速度生長和發展起來?這說明行政法與市場經濟存在某種特殊的聯系。
行政法就其實質而言,是規范和控制政府權力,調整政府與公民(公民個人與公民組織)之間關系的法律。在封建時代,君權至上,統治者的權力不受控制,從而不可能有行政法。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政府權力有限,其所介入的領域和所干預的事項有限,公民與政府打交道的場合不多,故社會對行政法的需要程度不大,因此,那時雖有行政法,但行政法很不發展。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社會、經濟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進步有了迅猛的發展。科技進步和經濟高速發展一方面給人類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也給社會帶來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不正當競爭與壟斷、通貨膨脹、失業、吸毒等。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提出了加強政府權力的需要。行政權從而開始廣泛介入人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至到後來人們從搖籃到墳墓都離不開政府,離不開行政權。政府對社會、經濟的管理、監督、指導、協調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緩解了社會矛盾,為社會各群體共同相處和經濟活動的進行及發展提供了秩序,但行政權的加強又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社會間題: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濫用權力,貪污****、以權謀私、侵犯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人們為解決社會問題、消除社會弊害,保護自己生存、發展而創立起來的控制機制(政府及其行政權)在消除社會弊害的同時卻製造出新的社會弊害,給人們帶來新的災難。為此,人們不得不改造舊的機制,在舊的機制中增加新的控制系統,以使原控制機制既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對社會實施有效的調控,保障社會秩序,又使之不致或盡可能少地產生負作用,給公民個人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這個新的控制系統就是行政法及其制度。
可見,社會經濟發展所引發的各種.矛盾、問題導致了加強行政權的需要,行政權加強所引發的各種新矛盾、新問題則導致了加強行政法的需要。行政法所確立的一系列原則、制度,保障行政權依授權者的目的、授權者規定的方式、程序行使;使行政權行使者難於濫用權力,一旦濫用即要受到責任追究。
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法為什麼發展不起來呢?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權不可謂不強大,濫用行政權的情況不能說不存在,甚至不能說不嚴重,然而行政法卻幾乎處於空白狀態。可見行政法的發展還需要其他條件,其中之一就是行政權的相對一方一一公民和公民組織(包括企業組織、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要在法律一L具有完全獨立的人格,在經濟上有獨立的財產利益,真正在法律權利義務上成為與行政機關相對應的一方主體。法律對於一方依附於另一方的關系是沒有多少用武之地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民個人幾乎均從屬於一定的組織、單位,各組織、單位又均從屬於一定的行政機關。那時不要說國營企、事業單位不具有真正獨立的法人地位,就是當時的集體組織,也不享有完全獨立的經營自主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不是獨立享有法律權利義務的雙方主體,而是一方從屬於或依附於另一方。
對於從屬、依附關系來說,其維系所依靠的是命令、服從,而不是法律。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當時作為被管理者的企業和其他組織絕大多數是國營或國有的,它們沒有屬於本身自己所有的財產,至於公民個人,其財產僅限於有限的生活資料和微薄的工資收入,這種經濟狀況自然不可能使行政相對人成為與行政機關平等爭論法律是非(是否違法,是否侵權等)的一方法律主體,從而管理者也就不需要,被管理者也不會要求制定行政法來規范雙方的關系。
市場經濟體制則不同,在這種體制下,企業獲得了獨立的經營自主權,它們在市場競爭中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它們的生存和發展要求有法律保護它們免受行政權的任意支配和干預,它們不願意聽命於政府機關及其行政長官反復無常不斷變化的命令、指令、指示,然而市場經濟又需要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相對人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以法律規定政府和被管理者各自的權利、義務,以法律規范它們的相互關系。不僅政府可以依法制裁違法的相對人,相對人也可以依法對政府的違法行為提起訴訟,要求政府承擔違法責任。政府和被管理者均成為了獨立的法律關系主體。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和其他組織有了自己的財產,公民個人也不僅擁有生產資料,甚至還舉辦私人企業和其他經濟實體,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它們有信心作為與政府相對應的法律主體;同時,其所擁有的屬於它們自己的大筆財富也深感到需要法律保護,以避免被政府以各種非法手段(如濫罰款、濫攤派、違法徵收、沒收等)拿走。這樣,行政法就成了全社會的個人、組織,特別是擁有財產權、經營權的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的迫切需要。中國行政法正是在這種需要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由此可見,社會經濟發展所引發的矛盾而導致的加強行政監控的需要以及行政權加強,行政權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廣泛干預所引發的新的矛盾(權力濫用和對被管理者權益的侵犯)而導致的對行政權控制的需要是行政法產生的社會基礎。而行使行政權的政府與作為行政管理相對方的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均成為獨立的法律權利義務主體(這就是首先要求政企分開,政府與其他行政相對人分開,使企業和其他行政相對人脫離與政府的依附關系)是行政法存在和運作的前提條件。此前提條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可能具備而只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才能成就,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市場經濟是行政法生長和發展的土壤,行政法植根於市場經濟體制之中。
行政法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如此:行政法離不開市場經濟,沒有市場經濟,行政法就不可能或者難以生長和發展。同樣地,市場經濟也離不開行政法,沒有行政法對行政權的規范和控制,沒有行政法對政府與公民、法人、其他組織關系的適當調整,市場經濟不可能正常運行和發展。
市場經濟體制下行政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賦予政府權力,確定政府權力的界限
市場經濟一方面需要政府權力的一定介入,以保障秩序;另一方面需要排除政府權力的過度干預,以保障市場主體的自由和活力。為此,就必須健全、完善行政組織法,明確規定各行政機關的職權、職責。行政組織法確定行政機關的職權、職責的意義在於:第一,明確各行政機關有權干什麼,它能夠對行政管理相對人作出什麼行為,行政相對人對行政機關哪些行為有服從的義務;第二,明確各行政機關應該干什麼,它應該對社會實施哪些管理行為和為相對人提供哪些管理服務,行政機關不實施相應行為和提供相應服務,行政相對人可以以其「不作為」為由提起申訴、控告或向法院起訴相應行政機關;第三,明確各行政機關只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根據依法行政的原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首先必須有法定職權、職責的依據,行政機關超越職權、職責對相對人實施的行為,相對人沒有服從的義務,行政機關要求相對人服從,相對人可以以其「越權」為由提起申訴、控告或向法院起訴相應行政機關。由此可見,法定職權、職責既是行政機關對社會實施管理,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依據,也是行政相對人防止行政機關行為不確定而任意所為,保護其合法權益不受行政越權或行政不作為侵犯的武器。
二、規范政府權力的行使,確定政府行為的方式
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制約。政府權力過大,什麼都管,什麼都干預,就會使市場失去生機,使經濟失去活力,就可能走計劃經濟的回頭路。但是要保障市場經濟的運行,防止政府對市場主體權益的侵犯,光靠限制政府權力是不夠的,甚至是很不夠的。政府權力即使以法律明確界定了並且界定得較為合理、適當,但是政府如果在行使這些權力時隨心所欲,以權謀私,貪污****,同樣會使市場失去秩序,使市場主體失去對平等競爭的信心,從而把經濟搞亂、搞垮。因此,還必須制定完善行政程序法,以法規范政府行為的方式,確定政府行使行政權的基本原則(如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行政程序法的意義在於:第一,保障民主,防止專斷。行政雖然不同於立法和司法,實行首長負責制,但現代行政同樣要求一定的民主程序,如制定法規、規章、政策,必須保證行政相對人的一定參與,行政機關作出影響行政相對****益的行為,事前要通知相對人,讓相對人獲得必要的情報,並聽取相對人的意見,等等。第二,保障廉政,防止****。行政程序中最重要的程序有公開程序、聽證程序、職能分離程序、不單方接觸程序、說明理由程序等。「公開」包括法規、規章、政策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公開,有關涉及相對****益的信息、情報公開,有關影響相對****益的決定、行為公開。凡對於公眾保密,不能讓公眾了解、查閱、復制的文件、信息、材料,應該有法律、法規的根據。「聽證」指行政機關作出與行政相對****益有關的決定時,應當聽取相對人的意見、申述、建議,接受其提供的證據和有關材料,並根據需要組織當事人辯論、質證,行政機關在充分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和權衡各種意見後再作相應決定。「職能分離」是為了加強權力制約,防止某些機構、個人專權,濫用權力而將行政機關內某些相互聯系的職能(如調查職能與裁決職能,執行職能與監督職能等)加以分離使之分屬不同的機構和人員掌管。「不單方接觸」是指行政機關就某一行政事項同時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人作出行政決定或裁決,不能在一方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單獨與另一方當事人接觸(包括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宴請,在家接待一方當事人求見等)。「說明理由」指行政機關作出涉及相對****益的決定、裁決,特別是作出對相對****益有不利影響的決定、裁決,必須在決定書、裁決書中說明法律、事實根據及相關理由。所有這些程序顯然有利於促進廉政,防止****。三,保障相對****益,防止侵權。行政程序包括事前程序,事中程序,事後程序。

熱點內容
雞情法院 發布:2025-01-16 00:07:58 瀏覽:104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
山東省商品房預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2:18:23 瀏覽:480
司法棺材 發布:2025-01-15 21:56:51 瀏覽:811
小學生法律知識的小論文五百字 發布:2025-01-15 21:21:26 瀏覽:126
酒駕法官 發布:2025-01-15 21:10:57 瀏覽:59
法官弄丟關鍵證據 發布:2025-01-15 21:07:21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