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第十九條

行政訴訟法第十九條

發布時間: 2020-12-17 14:28:20

❶ 有關行政訴訟法,管轄的法院和被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關於案件管轄的規定共計有11個條文:
第十四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五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二)海關處理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十六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八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第十九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二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二十三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四條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來源:http://china.findlaw.cn/

❷ 行政訴訟法怎麼解釋第八十一條第一款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只有二十七條,沒有第八十一條。

❸ 行政訴訟的管轄原則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五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二)海關處理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十六條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八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第十九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二條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二十三條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四條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❹ 物權法第十九條中異議登記登記部門不予變更,是十五天內提起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

應該是民事訴訟,因為登記部門已經做了異議登記,提起確認之訴,要求確認房產所有權。

❺ 關於一道行政訴訟法的司考真題

崔某不服的是市政府的行政復議決定吧,根據《行政訴訟法》17條:經復議的案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權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所以本案件由市中院管轄。至於17條中規定的「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第十九條 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情況則是在當事人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時適用的。但是我國《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說明本案屬於復議前置案件,必須先行復議才能向法院起訴,所以當事人也只能是對復議決定不服起訴甲市政府,那當然管轄法院就是甲市中院了,乙縣法院的級別就不夠了,故不能選A。
有點啰嗦,希望你能看明白。

❻ 行政訴訟法規定哪些機關可成為被告 詳細

行政訴訟法規定哪些機關可成為被告? 當下制度的設計:行政主體理論與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對應 1.行政主體概念以及我國的法律規定 自從行政主體理論在上世紀80 年代末提出以來,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現在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對促進和推動行政法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主體多元化,行政主體理論中主體范圍過窄、不利於相對人訴訟等弊端不斷顯現,已經落後於甚至阻礙了司法實踐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對現在的行政主體理論的價值、功能進行重新定位,通過對行政主體概念的新的理解來重新構建行政主體理論。關於行政主體的概念,學者們的表述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大同小異,基本一致。(5)有的學者認為行政主體特指能以自己的名義實施國家行政權(表現為行政管理活動),並對行為效果承擔責任的組織。有的學者認為行政主體是享有實施行政活動的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活動,並因此而承擔實施行政活動所產生責任的組織。人們普遍認可的說法是: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能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由其本身對外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組織。由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我國行政主體具有以下四個特徵:第一,行政主體只能是組織,而不是個人。盡管行政主體的各種行政管理活動都是由公務員做出的,但公務員是以行政主體的名義行使職權,公務員本身並不是行政主體。公務員以自己名義實施的活動屬於個人行為。第二,行政主體是實施國家行政權的組織。不是社會中的所有組織都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只有那些享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第三,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能夠在做出行政決定的法律文書上署名。行政機關的某些內設機構、派出機構和臨時機構以及受委託的組織雖然也能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但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不是行政主體。根據上述特徵,在我國,只有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予某種特定行政職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2、當下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法律規定 而關於我國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法律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行政訴訟被告包括兩種,即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6)從理論上來看,有關行政訴訟被告條件的說法雖然不少,但實質條件有三:1、必須是行政行為主體;2、必須是行政職權主體;3、必須是責任主體。按照行政法的理論,行政主體的法律資格要件一般有三:1、主體必須是享有行政職權的組織;2、主體必須是能夠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3、主體必須是能夠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組織。所以,筆者認為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權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地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這是對行政訴訟主體最基本的概括,也是比較確切的一個定義。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確認行政訴訟被告,二者聯系的紐帶就是責任承擔問題。因為根據現在的行政主體理論,必須是能夠對自己的行政行為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而「獨立承擔責任」的表現就是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也就是說行政主體承擔的是形式上的責任。二者聯系太過緊密又直接造成兩個弊病:一是不便於相對人訴訟。我國的行政組織系統龐雜,哪些是行政機關,哪些是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還有行政機關的各種內設機構、派出機構、臨時機構以及受委託的組織,甚至連專業人士也往往理不清頭緒,普通的相對人很難或者根本不可能辨清誰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因此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連應當起訴誰都無從知道。二是為法官討好政府,明哲保身提供了口實。行政系統一般是實行首長負責制,出於他們政績著想,官員們是非常不希望自己成為行政訴訟被告的,因此當他們受到起訴時,往往會通過各種渠道給法官實行壓力。由於我國司法組織體制的不健全,法官甚至法院的命運一般掌握在當地政府手裡,法官們迫於各種壓力和為了自己前途,就會抓住被訴機關不是行政主體,不能成為行政訴訟被告這根「救命稻草」,對相關案件不予受理。這是我國行政訴訟受到很大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面臨下列哪種情況時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面臨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7)行政訴訟法第十九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❽ 違章怎麼進行復議,在什麼情況下復議成功的機率會大

復議的成功率是不可確定的,但復議的進行方法有一定流程。復議的基本流程是:

1、在去申請復議之前,先要把身份證和處罰決定各復印一份。駕照不需要復印。之後帶上原件和復印件前往機構辦理。

2、在填寫行政復議申請書時,應把違章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並把有疑問的地方著重描述。如果能找到處理不當的法律依據,那更是極好的,可以提高成功幾率。此外,如果你有其他證據,比如視頻或第三者的證詞等,也可以一並提交。

3、收到復議回執,等通知。

4、行政復議提交後,你就可以回家等著最終決定下來了。是否能成功,還需辦事機構的定奪。

5、但你在申訴時提供的資料和證件,也是有助於申訴成功的幾率的,所以最好准備周全後在去申請復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二條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後十五日內,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重新認定;上一級公安機關在接到重新認定申請書後三十日內,應當作出維持、變更或者撤銷的決定。

(8)行政訴訟法第十九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

第十九條 一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違章行為的一方應當負全部責任,其他方不負交通事故責任。

兩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大的一方負主要責任,另一方負次要責任;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基本相當的,兩方負同等責任。

三方以上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據各自的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劃分責任。

❾ 行政訴訟中如何權衡訴權保障與起訴期限的關系

一、《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是對不須以申請復議為前提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起訴期限的規定。如果法律規定的起訴期限不足三個月的(如十五日、三十日),可按其規定辦理。但法規及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起訴期限不足三個月的,因其與行政訴訟法的該條規定相抵觸而無效。 如果行政機關規避法律,向當事人告知的起訴期限少於法律的規定,當事人在行政機關告知的期限外,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內仍有權提起訴訟。如果當事人超過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但在三個月以內起訴的,人民法院仍不能認為其超過了起訴期限。因為當事人可能會因行政機關的告知錯誤而失去在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提起訴訟的機會,所以有必要對其起訴期限予以適當延長,但不能超過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三個月的期限。如果行政機關因失誤向行政相對人告知的起訴期限長於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相對人起訴時即使超過了相關法律的規定,只要未超過行政機關告知的期限,人民法院也應認為其起訴有效。因為相對人超過了相關法律規定的期限,是行政機關告知錯誤造成的,其責任不在相對人。 二、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復議法》第十九條規定,復議機關不予受理或在收到復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不作答復的,復議申請人可以在收到不予受理決定之日起或行政復議期滿之日十五日內,提起訴訟。 需要注意的有兩點:①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必須先申請復議,應當是法律、法規的規定。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對當事人和人民法院不具約束力,當事人可直接起訴;②復議期限為自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從及時解決糾紛,提高復議效率角度出發,法律、法規及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復議期少於六十日的,應當認定其有效;如果超過六十日的,因其與復議法第三十一條相沖突,應為無效。 三、《最高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行訴法解釋》)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訴權或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應當知道訴權或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其期限為三個月或該具體行政行為所適用的相關法律規定的時間。但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兩年。這里的兩年是絕對期限,超過兩年起訴的應為無效。 行政機關作出的事實行為和復議決定書未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起訴期限的,也適用該規定。 四、《行訴法解釋》第四十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從知道或應當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其起訴期限應按相關法律規定執行,不能一概按三個月計算;並且此種情況下不再適用上條有關起訴期限的規定。 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是有關行政案件最長訴訟時效的規定,無論何種理由,當事人超過這個期限起訴的,人民法院不再受理。該條規定不僅適用於《行訴法解釋》施行後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而且適用於該解釋和行政訴訟法施行前的具體行政行為。因為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是有關利害關系人決定是否提起訴訟的前提和基礎。雖然具體行政行為是在該解釋或行政訴訟法施行前作出的,但有關當事人在其施行後才得知,其原因在於行政機關未向有關利害關系人履行告知義務。為充分保護有關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允許其對該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 五、《行政法解釋》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期限內拒不履行、拖延履行或不予答復的,申請人可以在期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有關法律及規范性文件未規定履行有關職責的期限的,行政機關應當在該條規定的六十日的期限內履行。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應遵從上述期限。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拖延履行的,申請人當即就可起訴。 六、《行訴法解釋》第四十三條規定,由於不屬於起訴人自身的原因超過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訴訟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間內。不屬於起訴人的原因不僅包括被告的行為,而且還包括自然災害、戰爭及其他人的行為。同樣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僅指被告實施的,而且還包括其他機關。 《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第三款規定,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所以對原告超過起訴期限的起訴,人民法院也應受理,庭審查證無法定理由的,裁定駁回起訴。

❿ 《行政訴訟法修改稿》全文在哪裡可以找到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1989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6號公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四條 人民法院審查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七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八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九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條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二章 受案范圍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三章 管轄

第十三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四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事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第十五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七條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八條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九條 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章 訴訟參加人

第二十四條 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第二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2人以上,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樣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為共同訴訟。

第二十七條 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第二十八條 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1至2人代為訴訟。
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第三十條 代理訴訟的律師,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和公民調查,收集證據。對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材料,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保密。
經人民法院許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代理人可以查閱本案庭審材料,但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除外。

第五章 證據

第三十一條 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 書證;
(二) 物證;
(三) 視聽資料;
(四) 證人證言;
(五) 當事人的陳述;
(六) 鑒定結論;
(七) 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三十二條 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第三十三條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三十四條 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

第三十五條 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認為對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

第三十六條 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第六章 起訴和受理

第三十七條 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十八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十一條 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 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 有明確的被告;
(三) 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 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四十二條 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七章 審理和判決

第四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第四十四條 訴訟期間,不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
(一)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
(三) 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第四十五條 人民法院公開審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

第四十七條 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第四十八條 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四十九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千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有義務協助執行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協助執行通知書,無故推拖、拒絕或者妨礙執行的;
(二)偽造、隱藏、毀滅證據的;
(三)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
(四)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或者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六)對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訴訟參與人、協助執行人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罰款、拘留須經人民法院院長批准。當事人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

第五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第五十一條 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區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第五十四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
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職權的;
5、濫用職權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四)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

第五十五條 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五十六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認為行政機關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違反政紀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該行政機關或者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認為有犯罪行為的,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第五十七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九條 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認為事實清楚的,可以實行書面審理。

第六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在收到上訴狀之日起2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第六十二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但判決、裁定不停止執行。

第六十三條 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再審。
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六十四條 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第八章 執行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必須履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行政機關可以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帳戶內劃撥;
(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履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處50元至100元的罰款;
(三)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
(四)拒不履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六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第九章 侵權賠償責任

第六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有權請求賠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單獨就損害賠償提出請求,應當先由行政機關解決。對行政機關的處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第六十八條 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
行政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

第六十九條 賠償費用,從各級財政列支。各級人民政府可以責令有責任的行政機關付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十章 涉外行政訴訟

第七十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七十一條 外國人、無國藉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七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七十三條 外國人、無國藉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應當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機構的律師。

第十一章 附則

第七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收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由敗訴方承擔,雙方都有責任的由雙方分擔。收取訴訟費用的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七十五條 本法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www.patentcabin.com/frfg.html

熱點內容
民法於飛老師 發布:2024-11-17 10:58:58 瀏覽:944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
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4-11-17 10:03:42 瀏覽:690
怒江州司法局 發布:2024-11-17 10:02:14 瀏覽:696
勞動法是如何規定用工環境的 發布:2024-11-17 09:07:22 瀏覽:152
鄧州市法律咨詢 發布:2024-11-17 09:02:40 瀏覽:713
條例准則案例試題 發布:2024-11-17 08:49:27 瀏覽:256
有關經濟法小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7 08:48:38 瀏覽:858
該公司產生法律訴訟 發布:2024-11-17 08:42:29 瀏覽:476
漢堡店規章制度 發布:2024-11-17 08:22:08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