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

刑事訴訟法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

發布時間: 2023-01-03 20:45:20

A. 論述檢察院對刑事訴訟的監督原則

我國憲法第129條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1條都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這一規定既表明法律監督是我國檢察制度的根本屬性和理論基礎,又表明檢察機關的監督權是國家權力機關授權性的法律監督權,是國家權力機關法律監督的延伸,具有國家法定性、權威性和專門性。但實踐中,檢察監督基本局限在訴訟領域,即所謂的訴訟監督。與民事訴訟監督和行政訴訟監督相比,立法機關對刑事訴訟監督更加重視,法律規定也相對比較完善, 但仍存在法律規定過於原則和寬泛,程序缺乏可操作性,措施缺乏強制性等問題。本文針對目前檢察機關刑事訴訟監督方面面臨的現實問題,談一談完善檢察機關刑事訴訟監督這個話題。

一、刑事訴訟監督的內涵和立法現狀
所謂檢察機關刑事訴訟監督,根據現有法律規定可以將其定義為檢察機關對參與刑事訴訟的各偵查機關(含檢察院自偵部門)、審判機關、執行機關、律師和其它訴訟參與人的活動進行調查,對其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判定,從而支持、反對並提出糾正意見(建議)、或者抗訴等檢察業務活動。刑事訴訟監督是一種刑事訴訟司法救濟程序,當出現刑事訴訟活動可能造成司法不公時,檢察機關將依法提供司法救濟。因此刑事訴訟監督的目的就是為了糾正刑事訴訟中的司法不公現象,確保刑事訴訟活動正確合法地進行,保障刑事案件當事人的正當權利,防止司法腐敗,維護司法公正,確保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地實施。《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將刑事訴訟監督分為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審判監督、刑事判決、裁定監督和執行監督。其中審判監督,專指對審判活動的監督,是程序性監督;刑事判決、裁定監督是對人民法院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的監督,是實體性監督,這兩項監督也可統稱為審判監督。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規定了刑事賠償程序,規定最終的賠償決定由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刑事賠償程序作為刑事訴訟程序的延續,有必要將刑事賠償程序納入刑事訴訟監督之中。因此筆者認為檢察機關刑事訴訟監督涵蓋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審判監督、執行監督和刑事賠償監督。
長期以來,檢察機關對刑事訴訟活動監督不力的問題引起法學界和立法機關的關注。1996年新刑事訴訟法在基本原則里,增加了第8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並且在分則中增加了相關規定,加強了法律監督的力度。分則中的相關規定主要有:審查批准逮捕中發現公安機關偵查活動有違法情況有權通知公安機關糾正(第76條);對公安機關不立案進行監督(第87條);對法院審判活動違法有權提出糾正意見(第169條);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有權提出抗訴(第181條);對確有錯誤的生效判決、裁定提出抗訴(第205條第二款);對死刑的臨場監督(第212條);對監外執行的監督(第215條);對不當減刑、假釋裁定的監督(第222條);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224條)。此外,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刑訴法的規定,在《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十章用66個條文對刑訴法的規定進行了細化,並就監督的措施進行了相應規定。

二、刑事訴訟監督立法缺陷和立法設想
雖然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相對刑事訴訟法修訂以前的法律和司法解釋對刑事訴訟監督的規定進一步完善,但在實踐中,刑事訴訟監督面臨一定的挑戰。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其一,立法容量太少,存在很多缺失和空白,造成了監督上的許多盲點,使得許多訴訟行為都游離於法律監督之外;其二,對被監督機關的監督措施缺乏強制性,往往只有建議權,沒有命令權。致使監督剛性不足、措施乏力;其三,監督程序不完善且過於原則和抽象,不易於實踐操作。

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四川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文清等100多名代表聯名提交議案呼籲完善立法,強化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 但對採取什麼形式來完善立法強化監督,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有學者認為應當對法律監督單獨立法,制定《法律監督法》;有學者認為可以修改《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明確監督的客體內容以實現完善立法強化監督的目的。刑事訴訟監督作為法律監督的一項重要內容當然需要立法完善的問題,但由於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獨特性和刑事訴訟監督的程序復雜性,使得《法律監督法》或《人民檢察院組織法》都難以將刑事訴訟監督的各項內容詳盡涵蓋。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制定專門的《刑事訴訟監督法》。通過《刑事訴訟監督法》,針對存在的問題,來健全和完善刑事訴訟監督。在未來在立法中應盡量將監督的內容具體化,明確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主體的權力,法律監督主體與被監督主體之間的關系,法律監督的程序和措施及監督措施的強制力問題。

三、刑事訴訟監督存在的具體問題和解決對策

(一)刑事立案監督。刑事立案監督是檢察機關對刑事立案主體的立案行為是否合法實施的法律監督。現有法律對檢察機關刑事立案監督制度的規定存在諸多問題 。

一是刑事立案監督的對象不夠全面。《刑事訴訟法》僅在第八十七條把刑事立案監督的對象局限於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將立案監督的對象擴展到檢察機關自偵部門。但刑事訴訟法第4條規定:"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第18條第三款規定:"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第225條第二款規定:"對罪犯在監獄內犯罪的案件由監獄進行偵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4條規定:"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履行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職責,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辦理"。由此可見,在我國具有刑事立案權的機關除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外,還包括國家安全機關、人民法院、監獄、海關。檢察機關是否擁有對這些具有刑事立案權的機關的立案活動的監督權,刑事訴訟法和相關法律都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因此,將立案監督的對象僅僅規定為公安機關的立案活動,大大局限了立案監督的范圍,明顯削弱了檢察機關的刑事訴訟監督職能。

二是刑事立案監督的客體界定過窄。《刑事訴訟法》第87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僅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立案"的行為進行刑事立案監督,即只規定了對消極立案行為的法律監督,對"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的積極立案行為的法律監督未作明文規定,使積極立案行為中的違法現象得不到及時糾正。雖然《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78條將"不應當立案偵查而立案偵查"也列入監督的的范圍,但《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164條還是只規定了公安機關接受檢察機關不立案監督的程序,可見檢察機關對不應當立案偵查而立案偵查的監督難以落實。此外,對刑事立案程序是否規范以及立案和不立案的決定是否合法等相關刑事立案活動的監督和對刑事立案主體接受的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案件,既不移送有主管機關處理,又不通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的行為的監督等也未作明文規定。

三是刑事立案監督的措施不力。檢察機關的刑事立案監督活動缺少法律保障。如:沒有調查權,控告申訴部門在履行刑事立案監督職能過程中未有調查、核實權的法律依據,不能隨時介入有關司法、執法活動對其進行檢查監督;沒有調卷權,想調閱有關案卷材料時,常常遭到拒絕;沒有處罰權,對濫用職權而又尚不構成犯罪的違法責任人沒有一種給予處罰的資格權,使其沒有得到相應的處罰,依然我行我素,達不到刑事立案監督的實際效果。
因此,針對當前的立法對刑事立案監督制度規定得不夠具體,可操作性較差的現狀,完善刑事立案監督制度應採取如下對策: 其一完善刑事立案監督對象和范圍的法律規定,將所有擁有刑事立案權的機關都納入監督范圍,將對積極立案行為的監督同對消極立案行為的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嚴密的刑事立案監督體系,對所有的刑事立案行為進行全面監督。其二,賦予人民檢察院在刑事立案監督活動中的相應權力,主要有:刑事立案監督調查權,包括:有權調取和審查刑事立案主體的案卷材料,有權審查刑事立案主體受案、立案、破案的登記表冊,有權審查刑事立案主體的立案、不立案和撤案決定書,有權對刑事立案活動中的違法行為作進一步調查;刑事立案監督決定權,包括:有權作出變更刑事立案主體應當立案而不立案決定的決定,有權作出變更刑事立案主體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的決定的決定,有權作出變更刑事立案主體的違反立案程序的決定,刑事立案主體在接到決定書後應當遵照執行;刑事立案監督處罰建議權,包括:人民檢察院發現刑事立案主體工作人員在刑事立案活動中存在違法行為時,在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進行糾正後,對方仍然拒不改正的,人民檢察院有權依照監督處罰程序,建議刑事立案主體停止其職務活動,由刑事立案主體另派辦案人員,並將處理結果書面告知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在糾正違法過程中,認為需要給予違法責任人員行政處罰時,有權提出行政處罰意見書,刑事立案主體接到意見書後,應當對違法責任人員給予相應的處罰,並將處理結果書面告知人民檢察院。

(二)刑事偵查監督。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80條將刑事偵查監督定義為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的監督。《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90條將對偵查監督的對象擴展到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刑事偵查監督相對刑事立案監督,其規定更加籠統,導致對刑事偵查活動的監督非常乏力,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偵查監督的對象不全,如立案監督一樣,擁有刑事偵查權的機關沒有全部列入監督范圍。

二是偵查監督的客體過窄,法律只是規定偵查活動合法性為客體,而沒有明確將審查適用法律是否正確納入偵查監督的范圍。

三是偵查監督的措施軟弱無力,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公安機關應當將檢察機關所提糾正意見和執行檢察機關所作決定的情況通知檢察機關,而未進一步明確公安機關拒不糾正違法,或者拒不執行檢察機關所作決定的法律後果。

四是未明確賦予檢察機關引導、指揮偵查權。具體表現為:法律未賦予檢察機關在自行偵查、補充偵查時有調動公安機關的刑警協助偵查的權力;法律未規定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偵查案件的隨時調閱案件材料權和隨時親臨現場監督權;法律未規定檢察機關有權命令知道案情的刑警出庭作證權。

五是一些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偵查監督方式還沒有在立法上予以確認,如提前介入的一些可行性做法。
針對我國目前偵查監督機制的缺陷,強化偵查監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借鑒國外"警檢一體化"的偵查監督經驗,在立法作如下完善:其一,改適時介入為偵查活動介入,強化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監督,引導偵查機關合法取證。其二,賦予檢察機關對於適用延期拘留、捕後改變強制措施的審查決定權和非訴訟處理審查權。其三,明確檢察建議和糾正違法通知書在偵查監督中的法律強制力,以保證偵查監督的實施效果。其四,對基於集體迴避、嚴重不作為、嚴重違法等情況,賦予檢察機關代位偵查權。

(三)刑事審判監督。刑事審判的監督,是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刑事審判活動的合法性以及裁判結果的正確性進行的法律監督。按照法律規定,檢察機關主要是通過參加法庭審判、庭外調查、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審閱案卷、受理申訴等方式履行刑事審判監督職能。刑事審判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刑事審判監督的事後性制約了監督效力的發揮。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六部委1998年頒布的《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3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違反法定程序的庭審活動提出糾正意見,應當由人民檢察院在庭審後提出"。《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31條、第360條和第394條也規定,出席法庭的檢察人員對法庭審理中有無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情況,只是記明筆錄,發現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應在休庭後及時向本院檢察長報告,由檢察院在庭審後提出。監督的事後性決定了監督是被動的、彌補性的法律監督,不能及時和有效地制止和糾正法院的違法審判活動。

二是刑事審判監督缺位,空區多。刑事審判監督應貫穿刑事審判的全過程涵蓋各個環節。不僅應包括對一審審判活動的監督,而且包括對二審、再審活動及死刑復核活動的監督;不僅應包括對刑事公訴案件的監督,而且包括對刑事自訴、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和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進行監督;不僅應包括對庭審活動監督,而且包括對庭外活動監督;不僅應包括對判決、裁定的監督,也應包括對決定的監督。 而現行法律對刑事審判監督的規定空區很多:沒有將人民法院的第一審程序的自訴案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對上訴引起的二審案件、對審判監督程序中法院引起的再審案件以及對死刑復核程序案件的監督納入監督范圍;沒有將法院作出的決定列入監督范圍等。

三是監督手段缺乏剛性,只是一種彈性監督。《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94條規定對法院或審判人員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但如果法院對檢察機關發出的糾正違法意見,既不提出異議,也不執行,檢察機關也只能無可奈何,被監督者的行為沒有因檢察機關的監督而扭轉到法律規定的軌道上來,檢察監督失去了其應有效力。
因此,針對刑事審判監督存在的缺陷,進一步強化刑事審判監督,完善刑事審判監督立法當屬必要。其一取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3條將《刑事訴訟法》第169條規定限制解釋為人民檢察院對違反法定程序的庭審活動提出糾正意見應當由人民檢察院在庭審後提出的規定,恢復原《刑事訴訟法》第112條對庭審活動可當庭提出的規定,並構建相應的程序內監督體制。程序內監督是對裁判權監督和制約最適於採用的方式,是解決現存矛盾的一個建設性思路。 改變現有庭審後監督的現狀,將檢察監督貫穿審判訴訟程序之中。其二補充和修改刑事審判監督的有關規定,將第一審程序的自訴案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對上訴引起的二審案件、對審判監督程序中法院引起的再審案件以及對死刑復核程序案件的監督以及法院作出的決定納入監督范圍。其三強化監督措施,賦予檢察機關相應監督權力。如在庭審中發現審判可能造成國家或公民個人合法利益損害的,有權責令中止審判,要求重新進行審判活動;賦予檢察機關再審檢察建議的強制性,積極通過個案再審檢察建議,督促法院啟動再審程序; 賦予檢察機關監督警告權和提請懲戒權;對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監督程序提起抗訴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後作出的判決裁定仍然錯誤,最高人民檢察院有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等。

(四)刑罰執行監督。刑罰執行監督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執行機關執行刑事判決、裁定的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的監督。 包括刑事判決、裁定執行和變更執行。刑罰執行監督是檢察機關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進行法律監督的最後環節,它對刑事裁判能否完整、科學、規范的執行起到終結性、實現性的保障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立法及相關制度的不健全防礙了刑罰執行監督效用的發揮。主要表現在:
一是刑罰執行監督的范圍過窄。《刑事訴訟法》第22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 因此,刑罰執行監督的范圍應包括所有刑罰執行活動。但在實踐中,由於種種原因,只有對監禁刑、生命刑和剝奪政治權利的監督落實的比較好,對管制、徒刑緩期執行、財產刑和驅逐出境沒有很好的進行監督。

二是刑罰執行監督的法律規定簡單、原則,實踐中難以操作。除《刑事訴訟法》第224條規定檢察機關對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的概括性規定外,《刑事訴訟法》中只有4條提到刑罰執行監督問題,分別是對死刑臨場監督、監外執行決定的監督、減刑假釋裁定的監督和受理執行中申訴的規定,而沒有對監督對象如何實施監督進行詳細規定。

三是當前檢察機關對刑事判決、裁定變更執行的監督,只能在接到有關機關決定或者裁定書之後,才能對認為不正確的決定或者裁定提出書面意見。由於是事後監督,檢察機關即使提出糾正意見,也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

四是監督措施只是臨場監督、提出書面意見和提出書面糾正意見。受理申訴,手段單一,缺乏剛性。
因此保證檢察機關刑罰執行監督落到實處,建議在以下幾方面進行立法完善和制度建設:其一針對非監禁刑和財產刑的執行,公安機關或法院執行是否合法,法律沒有落實人民檢察院如何監督的現狀,法律有必要規定執行機關執行這類刑罰或者變更執行措施時,應當隨時接受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有權根據申訴或者自行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檢查。這樣,可以減少和防止執行中發生違法問題,確保裁判正確實施。其二對刑事判決、裁定變更執行的監督,為保證監督權落到實處,保證檢察機關能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督,刑事訴訟法和監獄法有必要補充規定:凡是執行機關認為依法應當適用任何一種變更執行的措施時,均應將建議書提交人民檢察院審查,不論兩者意見是否一致,必須同時將建議書和人民檢察院的意見一並報送有權決定的機關。這樣有助於建議機關及時撤回不當建議,並有利於提高有決定權的機關所作決定或者裁定的正確率,防止不應有的放縱犯罪,保證這些法定措施公正適用;法律應當賦予檢察機關隨時了解各類刑罰的執行情況和向執行機關提出適當變更執行的建議權,從而提高執行機關及時維護罪犯的合法權益的力度。其三強化檢察機關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執行效力,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被糾正違法的刑罰執行機關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糾正違法,且及時將糾正情況向檢察機關通報。

(五)刑事賠償監督。刑事賠償監督是檢察機關對刑事賠償義務機關或刑事賠償最終決定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目前檢察機關對刑事賠償的監督基本處在空白狀態。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了復議制的刑事賠償程序,規定最終的賠償決定由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缺少必要的監督。這種把公正性寄託在一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上的體制,必然使人們對刑事賠償公正性產生懷疑。在國家賠償法頒布後,檢法兩家都試圖改變這種狀況,出台了一些司法解釋,但司法解釋的力量難以動搖法律的根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程序的暫行規定》第23條,"賠償委員會決定生效後賠償委員會如發現原認定的事實或適用法律錯誤,必須改變原決定的,經本院院長決定或上級人民法院指令,賠償委員會應當重新審理,依法作出決定。"《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工作規則》第2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對不服高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的決定的申訴決定提審。這兩條規定解決了對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所作賠償決定進行內部監督的問題。《人民檢察院刑事賠償工作規定》第36條規定,"賠償義務機關如果認為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的賠償決定確有錯誤,可以向作出賠償決定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確有錯誤的事實和理由,並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報告,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或省級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建議。"這條規定無疑為解決存有爭議的賠償決定提供了一條途經,同時也體現了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賠償監督作用的虛弱,無法彌補刑事賠償程序上的缺陷。現在立法機關正在醞釀對國家賠償法進行修改。筆者建議在新法刑事賠償程序中確立人民檢察院的監督地位。可以作如下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的賠償決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的賠償決定,提出確有錯誤的事實和理由,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應當重新審理或指令下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重新審理,作出決定。

B.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原文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的通知
(2007年8月28日法發[2007]2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現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學習,貫徹執行。
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

為進一步嚴格執行刑法、刑事訴訟法,正確貫徹黨的刑事政策,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刑事審判職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根據第五次全國刑事審判工作會議精神,結合當前刑事審判工作實際,作出如下決定。
一、充分認識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刑事審判作出了重要歷史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人民法院積極開展刑事審判工作,在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人民法院忠實履行審判職責,正確執行刑事法律,依法懲處刑事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積極穩妥地推進刑事審判制度改革,不斷提高刑事司法水平,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不受侵犯,保障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刑事審判工作取得了新成就和新進展。刑法、刑事訴訟法修訂實施以來,各級人民法院牢固樹立科學的刑事司法理念,努力踐行「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全面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依法有力懲罰犯罪,強化人權司法保護,保證了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的正確貫徹執行,刑事審判質量和效率明顯提高。切實加強監督指導,促進了刑事司法統一。不斷深化刑事司法改革,刑事審判制度逐步完善。穩步推進法官職業化建設,刑事審判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3.刑事審判工作的歷史經驗必須長期堅持。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刑事審判工作的發展歷程,必須堅持以下基本經驗:
——必須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依法辦案,維護法律權威。
——必須堅持遵循司法規律,既要依法懲罰犯罪,又要保證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全面發揮刑事審判職能。
——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中國國情,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善於借鑒人類司法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必須堅持服務大局,做到執行刑事法律與賃徹刑事政策緊密結合,確保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保證刑事審判工作的社會主義正確方向。
4.新的形勢對刑事審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在關鍵時期,同時也是人民內部矛盾凸顯、刑事犯罪高發、對敵斗爭復雜的時期。人民法院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繁重。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我國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全社會的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對刑事審判工作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5.刑事審判工作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新的歷史時期,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工作的發展具備現實的有利條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各項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的目標和任務,強調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中共中央對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作出重要決定,優化了司法環境,有利於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刑事審判權;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由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死刑核准權,有利於維護法制統一,為刑事審判工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6.充分認識刑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意義。刑事審判擔負著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維護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安定的司法職能,是改革、發展、穩定、和諧的重要保證,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正視面臨的復雜形勢,勇於應對挑戰,准確把握歷史機遇,振奮精神,銳意進取,狠抓各項工作任務和措施的落實,不斷開創刑事審判工作的新局面。
二、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7.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公正司法,一心為民」指導方針和「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樹立科學的刑事司法理念,繼續深化刑事審判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全面理解和正確執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依法懲罰犯罪,依法保障人權,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8.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寬嚴相濟是黨和國家一項基本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我國在懲治犯罪、維護穩定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經驗,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政策在新時期的繼承、發展與完善。正確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核心是實行區別對待,目標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在新形勢下,必須更加註重貫徹執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根據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和犯罪的具體情況,依法准確懲罰犯罪,做到該嚴則嚴,當寬則寬,寬嚴適度,效果良好,以打擊、孤立極少數,教育和挽救大多數,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
9.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既要充分發揮刑事審判懲罰犯罪的職能作用,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又要把依法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保障人權貫穿於刑事審判的整個過程。通過公正、文明的辦案活動,保障被告人在刑事審判中依法行使各項訴訟權利,保證被告人受到合法、公正的審判,確保無罪的人不受追究。切實保護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依法保障被害人民事賠償權利,做好被害人的安撫上作。積極履行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不斷提高人權司法保障水平。
10.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統一。嚴格按照法定的原則和程序開展刑事審判活動,依法准確認定案件事實和公正適用刑罰。程序公正是實現實體公正的前提,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目標。要將實體公正作為刑事審判工作的價值取向,將程序公正作為實現這一價值取向的根本保障,堅持兩者的有機統一。
11.堅持司法公正優先,兼顧刑事訴訟效率。在刑事審判工作中必須堅持司法公正優先、兼顧訴訟效率,效率必須服從質量。嚴格遵守案件審理期限的法律規定,在確保案件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辦案效率,防止案件久拖不結。
12.堅持依法獨立審判,保證裁判公正。嚴格執行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憲法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獨立公正審理刑事案件。正確理解、切實貫徹公檢法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刑事訴訟原則,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國家刑事法律。
13.堅持「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裁判原則。確定被告人有罪,必須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法定證明標准。認定犯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特別是影響定罪的關鍵證據存在疑問,不能排除合理懷疑得出唯一結論的,要依法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14.堅持罪責刑相適應,量刑適當。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做到輕罪輕罰,重罪重罰,輕重適度,罪刑相當,罰當其罪,不枉不縱。既要保障法官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行使自由裁量權,也要注意總結審判經驗,完善制度和機制,加強指導和監督,確保量刑均衡,維護司法統一。
三、充分發揮刑事審判職能作用
15.繼續堅持依法嚴厲懲罰嚴重刑事犯罪。始終堅持把維護穩定作為刑事審判工作的首要任務,積極參加各種專項斗爭,突出打擊重點,針對特定時期比較突出的某一類或某幾類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刑事犯罪,依法嚴厲懲罰,在法律規定的量刑幅度內從重判處,在確保辦案質量的前提下,在法定期限內努力提高辦案效率。
16.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依法嚴厲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犯罪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依法嚴厲懲處爆炸、殺人、搶劫、綁架等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保障社會安定。依法嚴厲懲罰毒品犯罪、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組織賣淫等犯罪、依法打擊搶奪,盜竊等多發性侵犯財產犯罪以及開設賭場、聚眾賭博和網路犯罪,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17.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從嚴懲處金融、財稅、證券、期貨等領域內的嚴重犯罪,依法懲治生產活動中的重大責任事故犯罪,堅決打擊制售偽劣商品、走私、侵犯知識產權等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依法懲處重大環境污染、非法采礦、盜伐林木、非法佔用農用地等各種危害環境和破壞資源犯罪,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
18.依法從嚴懲處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依法嚴懲貪污、賄賂、瀆職等職務犯罪,依法懲治商業賄賂犯罪,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准確適用法律,促進反腐敗斗爭和廉政建設深入開展。
19.繼續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判工作。對構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通過適用緩刑、適時減刑、假釋等措施,促使其早日回歸社會。積極探索健全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組織機構,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
20.嚴格依法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准確把握減刑、假釋的條件和標准,進一步改進和規范減刑、假釋案件的審理方式。對服刑人員符合法定假釋條件,假釋後監督管理條件具備的,依法適用假釋,促進罪犯改過從新。
21.堅持貫徹「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貫徹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專群結合、依靠群眾的方針,圍繞刑事審判活動,落實綜合治理各項措施,支持和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和基層平安創建活動,把打擊、預防、教育、管理、建設、改造等各項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22.加強司法建議工作。針對審判中發現的容易誘發犯罪的隱患和管理漏洞,積極向有關部門和單位提出司法建議,重視反饋意見,注重建議實效,促進有關部門和單位健全制度,加強管理,預防和減少犯罪。
23.加強刑事審判的法制宣傳。把堅持依法公開審判制度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結合起來,注重組織群眾旁聽刑事案件開庭審理,特別注意繼續做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旁聽工作,接受監督,增進了解。通過公開審判、庭審直播等形式,以案講法,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提高全社會的法治意識。
四、確保刑事審判質量與效率
24.堅持貫徹刑法、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始終堅持貫徹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適用法律人人平等和程序法定、審判公開、「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等原則,充分體現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刑事司法規律的基本要求,確保刑事審判嚴格依法進行。
25.依法准確定罪量刑。對審理的每一起刑事案件,特別是新類型案件,嚴格依法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被罪的界限,做到一要堅決,二要慎重,務必搞准,准確定罪,依法公正裁判。對符合刑法規定,構成犯罪的,堅決依法判處;對不構成犯罪的,堅決依法宣告無罪。在准確定罪的基礎上,依法科學、適度裁量刑罰。對疑難復雜案件,慎重下判。
26.依法正確適用量刑情節。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損失以及具有法定從重處罰情節的犯罪分子,必須依法嚴厲懲處;對輕微犯罪以及被告人具有自首、立功、從犯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依法予以從寬處罰;對於具有酌定從寬處罰情節的,也要依法予以考慮;對於刑事附帶民事被告人積極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的,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27.依法正確適用非監禁刑。對輕微犯罪以及初次犯罪、偶然犯罪、過失犯罪等主觀惡性不深,人身危險性較小,有悔改表現,積極賠償損失取得被害人諒解,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分子,依法從寬處理,盡可能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對具備條件的依法適用緩刑、管制、單處罰金等非監禁刑罰,配合做好社區矯治工作,加強教育、感化、挽救、改造,促進重新回歸社會。
28.重視運用非刑罰處罰措施。要注意發揮非刑罰處罰措施的教育懲戒作用。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或者建議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
29.加強財產刑的適用和執行。注重發揮財產刑懲罰和預防犯罪的作用,依法適用財產刑,使犯罪分子受到經濟上的懲罰,剝奪其重新犯罪的條件。加大贓款贓物的追繳力度,盡可能減少國家和被害人的損失。加強刑事審判庭與執行機構的協調配合,逐步將財產刑的執行工作納入人民法院的統一執行體系中,真正將財產刑的執行和贓款贓物的追繳落到實處。
30.進一步落實公開審判制度。嚴格實行死刑二審案件開庭審理,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刑事第二審案件開庭審理。進一步提高庭審質量,注重把庭審作為查清案件事實、證據的主要渠道,真正通過庭審解決事實、證據認定中的疑點問題,法律適用中的難點問題。進一步提高裁判文書的質量,強化說理性,詳細闡明裁判理由,辨法析理,增強裁判的公信力。
31.嚴格證據採信制度。認真審查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重證據,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對於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被告人供述、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不得作為定罪的根據。健全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落實證人、鑒定人等出庭作證的經濟補償措施,加強對證人、鑒定人的人身保護。
32.依法充分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刑事案件實行繁簡分流,對被告人認罪的案件依照有關規定積極適用普通程序簡化審理方式,簡化相關案件裁判文書的製作,不斷提高刑事審判效率。
33.充分發揮審判組織的作用。合議庭要在審查和認定事實、證據、適用法律等方面全面負起責任,認真審查把關。人民陪審員依法參加審理案件,享有與法官同等的權利,要保證依法履行職責。審判委員會審理案件,要認真聽取合議庭關於事實認定、證據採信、法律適用等方面的意見,審慎研究,正確決定。院長、庭長必須依法履行監督、審核職責,保證審判組織公正、高教審判案件。
34.加強刑事審判質量管理。建立符合刑事審判規律和特點的刑事案件質量考核體系,實行科學、有效的審理質量管理制度,保證案件審理依法進行,確保審理的每一起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准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
35.加強審判流程管理。健全刑事案件審判流程管理的各項制度,嚴格審判各個環節的責任,做到權責分明。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案件審理期限的規定,完善防止超期羈押的審理工作機制,嚴格審限管理,嚴禁超期羈押,保證案件依法及時審判。
五、深化刑事審判制度改革
36.推進刑事審判制度改革。認真落實《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對人民法院刑事司法改革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各項措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從解決群眾關心的司法公正和效率問題入手,不斷提高刑事司法能力,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刑事司法制度。
37.深化刑事審判方式改革。進一步完善刑事一審、二審程序和死刑復核程序,確保刑事案件依法規范審理。改革和完善刑事庭前程序,明確庭前程序與庭審程序的不同功能,推動和規范庭前證據展示等活動,繼續深化庭審改革,提高庭審效率,保證庭審效果。
38.重視做好調解工作。加大對刑事自訴案件和其他輕微刑事案件的調解力度,盡可能促進當事人和解,力爭輕罪案件一審終了。注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民事調解,盡最大努力調解解決賠償被害人損失,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
39.研究制定刑事證據規則。規范舉證、質證、認證活動;規范和完善刑事鑒定製度,健全和強化對認定案件事實和量刑有關鍵作用的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並積極探索健全相關配套措施;規范排除非法言詞證據的程序、舉證責任、證明標准等問題,完善刑事證據制度。
40.改革完善審判指導制度和法律統一適用機制。針對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制定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規范性文件,明確適用范圍和標准;制定死刑案件和其他刑事案件的量刑指導意見,建立和完善相對獨立的量刑程序。探索建立刑事案例指導制度,及時發布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等問題上具有指導意義的典型、疑難或者新類型的刑事案例,理論聯系實際地准確詮釋刑事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提供有針對性、權威性的業務指導與參考。
41.改革和完善審判委員會工作機制。審判委員會審理、決定案件,可以採取審判委員會委員直接參加合議庭或者旁聽合議庭庭審等形式,更好地體現其作為審判組織的特徵。
42.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積極開展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對因犯罪行為導致生活確有困難的被害人及其親屬提供適當的經濟資助,努力使被害人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六、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
43.必須高度重視死刑案件的審判。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最嚴厲的刑罰。必須嚴格執行法律,准確懲治犯罪,慎重適用死刑,統一死刑適用標准,確保死刑案件審判質量,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44.堅持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正確處理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與依法嚴厲懲罰嚴重刑事犯罪的關系。充分考慮維護社會穩定的實際需要,充分考慮社會和公眾的接受程度,對那些罪行極其嚴重,性質極其惡劣,社會危害極大,罪證確實充分,必須依法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堅決依法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45.貫徹執行「保留死刑,嚴格控制死刑」的刑事政策。對於具有法定從輕、減輕情節的,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一般不判處死刑立即執行。對於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激化引發的案件,因被害方的過錯行為引起的案件,案發後真誠悔罪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的案件等具有酌定從輕情節的,應慎用死刑立即執行。注重發揮死緩制度既能夠依法嚴懲犯罪又能夠有效減少死刑執行的作用,凡是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行的,一律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46.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審理死刑案件。提高死刑案件第一審、第二審的質量,切實把基礎工作做好。
——第一審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死刑案件,應當切實做到所有事實、證據的認定都必須經過庭審質證、認證,切實保證查清案件事實,准確適用法律,科學裁量刑罰。
——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真執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死刑第二審案件開庭審理程序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所有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案件都必須經過開庭審理,針對抗訴、上訴的理由,突出重點,確保取得預期的效果。嚴格執行死刑二審案件開庭審理全程錄音錄像的工作要求。
——第一審人民法院和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死刑案件,合議庭應當提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審理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案件,對於疑難、復雜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應當提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審理決定。
47.嚴格依法復核死刑案件。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對原審裁判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訴訟程序進行全面審查。合議庭成員應當閱卷,並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對證據有疑問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到案發現場調查。認真聽取被告人委託的辯護人提出的意見,辯護人提出書面意見的應當附卷。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原則上要訊問被告人,切實保證死刑復核案件質量。
48.公正、及時地審判死刑案件。切實把好死刑案件的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適用法律關,把每一起死刑案件都辦成鐵案,經得起歷史檢驗。定罪的證據確實,但影響量刑的證據存有疑點的刑事案件,處刑時應該予以考慮。在確保辦案質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審理死刑案件的效率。
49.切實做好社會穩定工作。對於因判處死刑或者不判處死刑而引發的纏訴、上訪和群體性過激事件,要緊緊依靠黨委,積極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認真聽取來訪人的訴求,及時做好疏導、安撫、制止工作,防止事態擴大。建立死刑案件上訪鬧訪應急處置工作機制,上下級法院要及時通報情況,努力把問題解決在當地,切實維護司法權威,確保社會穩定。
七、加強對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和監督
50.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總結審判實踐經驗,針對刑事審判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典型性的新情況、新問題,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實踐,深入基層,掌握客觀、真實的素材、數據、案例,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研究,提出建設性的、前瞻性的、符合實際的對策和建議,注重調研成果轉化為規范性指導文件。
51.加強司法解釋工作。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各地人民法院在刑事審判工作中遇到的具體應用法律問題,通過適時制定司法解釋,統一法律適用和裁判尺度,努力做到不同地區法院對同類案件裁判結果基本一致和不同法院對同一法律適用意見基本一致,保證准確適用法律,維護法律的統一。
52.切實加強對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建立健全加強刑事審判工作指導的制度和相關配套措施,改進指導方式,著眼於提高辦案質量和水平,統一和規范辦案標准和程序。規范下級人民法院向上級人民法院的請示制度,除法律適用問題外,對案件事實和證據認定不得向上級人民法院請示。
53.加強對重大、敏感、社會關注刑事案件審判工作的指導。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報告制度的要求,及時逐級向上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報告。上級人民法院要加強監督指導,及時掌握案件進展,幫助解決審判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嚴格依法審判,保證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54.加強刑事審判監督工作。積極探索提高監督質量和效率的方法,健全刑事審判的內外監督機制,改革和完善審判監督。進一步提高刑事審判監督的有效性、准確性、權威性。做好刑事案件審查申訴、再審工作,依法受理刑事申訴案件,及時妥善處理當事人的申訴。堅持依法糾錯,確保再審質量。加強刑事賠償工作,切實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55.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依據憲法和監督法自覺接受監督,依法認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人民法院的工作及專項工作,嚴格按照決議的要求執行;接受執法專項檢查並認真進行整改;接受詢問和質詢;執行司法解釋備案制度。
56.依法接受檢察機關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認真審理抗訴案件,對原判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確有不當,抗訴理由成立的,依法予以改判。完善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理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受檢察長委託的副檢察長均可列席會議。
57.正確對待輿論和社會各界監督。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社會各界包括新聞輿論的監督,加強與新聞媒體的溝通聯系,進一步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規范和加強案件發布制度,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注重宣傳的社會效果,通過媒體廣泛准確及時地傳播審判活動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滿足公民對審判程序和結果的了解,對法律精神的理解,為依法獨立公正審判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八、加強刑事審判隊伍建設
58.充實加強刑事審判力量。根據形勢和任務的需要,不斷充實政治可靠、作風正派、專業水平高和業務能力強的人員從事刑事審判工作。選調刑事法官要堅持高標准、嚴要求,對於不適合人員要堅決予以調整。要保證刑事審判人員在法院工作人員中的適當比例,注意保持刑事審判隊伍尤其是業務骨乾的穩定。
59.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進一步增強刑事法官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不斷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培養剛正不阿、實事求是、嚴謹細致、廉潔自律的優良作風和品格。
60.加強業務能力建設。刑事法官應當加強學習,努力鑽研刑事法律,准確掌握刑事政策,關注法學理論的前沿動態,注重司法經驗的積累和交流,不斷提高法學理論水平和駕馭庭審、適用法律和判決說理等司法能力和水平。有計劃地組織業務學習和專業培訓,刑事法官每年接受培訓的時間累計不少於15天。對各級人民法院尤其是高級和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的委員進行集中培訓,每3年輪訓一次。
61.加強紀律作風建設。建立健全隊伍管理制度體系,逐步形成紀律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強職業修養,約束言行舉止,嚴格審判紀律,改進司法作風,進一步規范司法行為,著力培養刑事法官嚴謹求實、公正司法、無私奉獻的職業操守,不斷提高職業化水平。

C. 如何完善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 馬玉東

檢察長可以通過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的方式來監督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各級檢察長卻極少列席同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從而使得這一制度幾近虛設。從我院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實踐來看,當前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在執行上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導致實踐中難以很好地落實和執行。

1、法律規定的不確定性。《人民法院組織法》中只規定了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而不是「應當」列席審判委員會,這是一種法律授權性規定,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在實踐中,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在理解和適用這條規定上往往發生分歧。人民法院主要的觀點在於檢察長是否列席審判委員會應該由法院決定,也即檢察長能否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取決於人民法院的態度,主動權掌握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觀點在於檢察長是否列席審判委員會檢察院提出要求即可,也即人民法院在接到人民檢察院要求列席審判委員會後即應安排檢察長列席,從而主動權掌握在人民檢察院。正由於法律對該項規定的不確定性,在具體案件的啟動程序上,檢法兩院有時難以形成一致意見,導致實踐中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很難得到切實執行。

2、列席監督的范圍不明確。《人民法院組織法》只規定了檢察長可以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但是,哪些案件檢察長要列席審判委員會,檢察長監督案件的范圍、程度、職責等等,都沒有具體明確的法律規定。從我院實踐的情況來看,因為沒有具體的規定,在案件的可否監督上,在具體的監督范圍上等等,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而人民法院也因為沒有具體的硬性規定而以此消極應付,使得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難以順暢有效地開展。

3、缺乏列席的必要程序規定。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是一項嚴肅的法律行為,需要檢法兩院的密切配合,而這必然涉及到程序規范的問題。《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法律法規沒有規定具體的列席程序,如檢察長列席審委會的啟動程序、由誰最後決定、人民法院何時通知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列席、通知的方式、檢察長在審判委員會上發言的次序和內容等等。因為沒有程序規定,檢法兩院在實踐中就難以協調一致,導致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在客觀上影響了實施效果。

4、缺乏列席人員主體范圍的界定。按照《人民法院組織法》關於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規定的字面理解,似乎唯有檢察長才可以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而其他人包括副檢察長是不可以參加的。但事實上,根據檢察機關的性質和檢察長的職權,檢察院副檢察長根據檢察長的授權是可以依法履行檢察長職權的,但《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法律並沒有明確界定這種情況是否可以。還有,檢察長是否可以帶助手、案件承辦人列席會議等等,因為沒有規定明確,法檢兩院很容易產生分歧,影響列席的順利開展。

在當前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機制改革的情況下,應不斷健全和完善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努力促進司法公正。筆者認為,要完善這一制度,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完善法律法規。由於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所具有的獨特功能,要在司法實踐中真正發揮這一功能,則在立法上必須作出一定的完善。2005年9月至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相繼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檢察改革的三年實施方案》和《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將落實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作為"兩高"改革的共同任務。這為立法完善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制度提供了改革動力和方向。在具體法律的修改完善上,《人民法院組織法》的修改完善是必要的。比如,在修改完善中,在「 應當」和「可以」的問題上,可以原則規定檢察長在何種情形下「應當「列席審判委員會,哪種情況下」可以「列席審判委員會,等等,使得法律具有明確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減少和避免因對法律的不同理解而影響制度的執行效果。另外,還應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性法律法規,保證實施這項制度的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

(二)加強法檢兩院的認識與配合。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有效執行,必然要求法檢兩院的協調與配合。對於執行這項制度,首先應當統一法檢兩院對該項制度的認識,尤其是檢察機關更要主動與人民法院進行溝通,使人民法院在主觀上認識到應該依法接受監督,從而在行動上主動接受監督。更重要的是,筆者認為,應當制定有關執行這項制度的相關規定,從而便於法檢兩院執行這項制度的規范性和長效性,這就要求法檢兩院要有很好的溝通和配合。在列席的程序、監督的范圍、列席人員的確定等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便於實踐中操作和執行。在這方面,一些地方的法檢兩院已經有了探索和實踐。比如,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聯合出台了《關於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的暫行規定》,對檢察長列席同級法院審判委員會作了硬性規定。該規定適用於刑事案件、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明確了審判委員會討論的必須通知檢察長列席的五類案件,以及可以通知檢察長列席的六類案件,同時,還就檢察長列席審委會的具體程序等方面作了規定。這種嘗試和探索是有利於該項制度在實踐中的操作和執行的。

(三)提高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能力。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本質是檢察機關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監督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確保司法公正。要使該項制度真正起到應有的監督效果,除了在制度上作一些創新和規定外,提高檢察機關自身的法律監督能力是必然的要求。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不是一般的參加會議,也不是到會隨便聽聽審判委員會的討論內容,更不是走走場的形式,而是在於檢察機關進行事前監督,盡早發現和避免審判過程中影響公正裁判的問題,確保裁判的公正。這就要求參與列席的檢察長具備較強的法律監督能力。列席檢察長不僅要對討論案件的事實、證據、法律以及案件的疑點、難點做到了如指掌,而且對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程序、列席發言的內容、發言時機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很好的把握力,力爭列席監督取得最好的效果。

(作者系安徽省鳳台縣檢察院檢察長)

D. 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實施辦法

檢察長列席法院審判委員會是檢察機關履行檢察職能的手段。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
第四條監察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監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監察機關辦理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應當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法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制約。
監察機關在工作中需要協助的,有關機關和單位應當根據監察機關的要求依法予以協助。
第五條國家監察工作嚴格遵照憲法和法律,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權責對等,嚴格監督;懲戒與教育相結合,寬嚴相濟。
第六條國家監察工作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強化監督問責,嚴厲懲治腐敗;深化改革、健全法治,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加強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

E. 法院的審判委員會是幹嘛的什麼人有資格可以進入這個委員會呢

1、審判委員會是人民法院內部對審判工作實行集體領導的組織形式,主要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

2、審判委員會的委員:

1)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2)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3)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主持,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

4)審判委員會的會議由法院院長主持,成員由院長1人,副院長、庭長、資深審判員若幹人組成,組成人數是單數


(5)刑事訴訟法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擴展閱讀

審判委員會不同於合議庭,它不直接開庭審理案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以下合議庭難以作出決定的疑難、復雜、重大的刑事案件,才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1、擬判處死刑的

2、合議庭成員意見有重大分歧的

3、檢察院抗訴的

4、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的

5、其他需要由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

6、獨任審判的案件,開庭審理之後,獨任審判員認為有必要的,也可以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應當在合議庭審理的基礎上進行,並且應當充分聽取合議庭成員關於審理和評議情況的說明。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時,如果有意見分歧,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表決。少數人的意見,應當記入筆錄。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行。

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的判決書和裁定書,應當以審理該案件的合議庭成員的名義發布。

F. 審判委員會議事規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審判委員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審判決策的公正、高效、權威,切實加強審判經驗總結、審判規則提煉和法律適用研究工作,充分發揮審判委員會的職能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完善全省法院司法責任制的實施細則》及有關規定,結合我院審判工作實踐,特重新修訂本規則。

第二條 審判委員會是本院的最高審判組織,由審判委員會委員組成。

第三條 審判委員會議事和決定問題,實行民主集中制,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第四條 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必須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實事求是,公正決斷。

第二章 召集、召開

第五條 審判委員會例會由審判管理辦公室負責通知委員、會議記錄、紀要編發和審理報告的收發等具體事宜。

第六條 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主持。院長因故不能主持會議時,可以委託副院長主持。

第七條 審判委員會討論下列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或者受檢察長委託的副檢察長可以列席:

(一)可能判處被告人無罪的公訴案件;

(二)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

(三)其他需要檢察長列席的案件。

第八條 審判委員會委員應當自覺執行迴避制度,遇有法定迴避情形的,應當自行迴避。院長或會議主持人發現委員有法定迴避情形的,應當要求其迴避。

第九條 審判管理辦公室應於審判委員會會議前三日,將會議討論事項的書面材料送達審判委員會委員,同時告知會議日期,但特殊情況除外。

第十條 審判委員會委員應按通知准時到會,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參加或不能按時到會的,必須提前向會議主持人請假。

第十一條 審判委員會會議必須有過半數審判委員會委員參加時才能召開。

第十二條 審判委員會記錄應妥善保管並按時歸檔,未經批准不得借閱或傳閱。

第三章 職責、許可權

第十三條 審判委員會的職責是:

(一)總結審判工作經驗;

(二)討論決定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法律適用;

(三)討論決定本院已發生法律效率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是否應當再審;

(四)討論決定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重大問題。

第十四條 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重大問題是:

(一)需向上級法院請示的有關審判工作的重大問題;

(二)統一本院裁判標准;

(三)有關本院審判工作制度、規則的制定和修改;

(四)院長認為需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的其他事項。

第十五條 下列案件應當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一)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案件;

(二)擬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或者免於刑事處罰的案件;

(三)擬宣告被告人無罪的案件;

(四)法律規定不明確,存在法律適用問題的案件以及擬就法律適用問題向上級法院請示的案件;

(五)認為應當判處無期徒刑、死刑,需要報請移送中級法院審理的刑事案件;

(六)認為案情重大,需要報請移送上級法院審理的案件。

下列案件,合議庭(承辦人)可以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

(一)合議庭意見有重大分歧、難以作出決定的案件;

(二)案件處理結果可能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

(三)對審判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新類型案件;

(四)其他需要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的重大、疑難、復雜案件。

合議庭(承辦人)沒有建議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院長、主管副院長認為有必要的,可以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

需要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由合議庭(承辦人)層報庭長、主管副院長提請院長決定。院長、主管副院長或者庭長認為不需要提交審判委員會的,可以要求合議庭(承辦人)復議。

需要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合議庭(承辦人)應當提出並列明需要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法律適用問題,並歸納不同的意見和理由。

第十六條 需要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審判委員會委員應當事先審閱合議庭(承辦人)提請討論的材料,了解合議庭(承辦人)對法律適用問題的不同意見和理由,根據需要調閱庭審音頻視頻或者查閱案卷。

審判委員會委員討論案件時應當充分發表意見,按照法官等級由低到高確定表決順序,主持人最後表決。審判委員會評議實行全程留痕,錄音、錄像,作出會議記錄。所有參加討論和表決的委員應當在審判委員會會議記錄上簽名。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承辦人)應當執行。

第十七條 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合議庭(承辦人)對其匯報的事實負責,審判委員會委員對其本人發表的意見及表決負責。

案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構成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情形時,根據審判委員會委員是否故意曲解法律發表意見的情況,合理確定委員責任。審判委員會改變合議庭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合議庭(承辦人)不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維持合議庭(承辦人)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合議庭(承辦人)和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

合議庭(承辦人)匯報案件時,故意隱瞞主要證據或者重要情節,或者故意提供虛假情況,導致審判委員會作出錯誤決定的,由合議庭成員(承辦人)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委員根據具體情況承擔部分責任或者不承擔責任。

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導致審判委員會決定錯誤的,主持人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第十八條 審判委員會委員的職責為:

(一)會前仔細審閱審理報告及案卷材料,在審委會會上認真詢問、客觀有據發表意見。

(二)認真研究審判工作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並加以總結,提出意見和建議,以議案形式提交審判委員會。

(三)審判委員會委員、列席人員、應當遵守保密規定,不得泄露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事項。

(四)監督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事項的落實。

第四章 提交、討論

第十九條 需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要填寫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報告表,由合議庭(承辦人)報分管領導申報,經院長審批認為確需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合議庭(承辦人)應在會期前五日向審判管理辦公室提交審理報告。

審判委員會委員提交的指導審判工作的意見、建議議案,應在仔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說明理由,並提出解決方案。

第二十條 審理報告應當行文流暢、邏輯清晰、符合規范要求,並詳細闡明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合議庭(承辦人)對案件的事實認定、質證意見、擬處理意見及法律依據,及其它需要向審委會說明的情況。不符合要求的審理報告或書面材料,不予討論。

第二十一條 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議案,按照聽取匯報、詢問、發表意見、表決的順序進行。

第二十二條 普通程序的案件,由承辦法官匯報,合議庭其他成員作補充。承辦法官因故不能匯報的,由合議庭其他成員(陪審員除外)匯報。合議庭意見有重大分歧的,應由合議庭成員共同匯報。

第二十三條 審判委員會委員和列席人員有疑問或不清楚的地方可向匯報人詢問。

第二十四條 審判委員會委員應充分闡述個人意見,表明個人觀點,獨立發表意見,不受其他委員影響,不得棄權。

第二十五條 審判委員會列席人員應積極發表意見,為審判委員會決策提供參考,但不參加表決。

第二十六條 審判委員會委員意見如有分歧,應當按多數人的意見做出結論,少數人的意見可以保留,但應當寫入筆錄。

第二十七條 主持人最後對委員意見進行歸納,作總結發言,形成審委會意見。

第二十八條 審判委員會的決議事項,以《審判委員會會議紀要》的形式下發相關部門,並作為本院的審判工作的指導性規范。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九條 本規則由審判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三十條 本規則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本院此前制定的相關審判委員會議事規則同時廢止。

G. 檢察長列席審委會實施細則

法律分析: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同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檢察長不能列席時,可以委託副檢察長列席同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下列案件或者議題,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可能判處被告人無罪的公訴案件;可能判處被告人死刑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與檢察工作有關的其他議題。人民法院院長決定將本意見第3條所列案件或者議題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的,人民法院應當通過適當方式告知同級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決定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將會議議程、會議時間通知人民檢察院。對於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的議題,人民檢察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邀請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

法律依據:《人民法院組織法》 第十條 第三款 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主持,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

《關於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實施意見》

第一條 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同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檢察長不能列席時,可以委託副檢察長列席同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

第三條 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下列案件或者議題,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可能判處被告人無罪的公訴案件;可能判處被告人死刑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與檢察工作有關的其他議題。

第四條 人民法院院長決定將本意見第3條所列案件或者議題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的,人民法院應當通過適當方式告知同級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決定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將會議議程、會議時間通知人民檢察院。對於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的議題,人民檢察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邀請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會議。

H.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有什麼審理制度

法律分析:(1)迴避制度。即訴訟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於他認為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的公正審判的法庭組成人員、書記員、公訴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有權提出申請迴避;上述人員,如果認為自己對本案有利害關系或其他關系,需要迴避時,也應自行迴避。

(2)合議制度。即除簡單的民事、經濟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之外,均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由審判員與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合議庭一般由三至七人組成,有一人擔任審判長。合議庭成員權利平等,決定問題時,少數服從多數。

(3)審判委員會制度。即各級人民法院依法設立由院長、庭長和有經驗的審判員參加的審判委員會,作為集體領導審判活動的組織形式。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決定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問題。它由院長主持,實行民主集中制。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審判委員會對具體案件作出的決定,合議庭必須執行。

(4)兩審終審制度。即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服,有權上訴,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也可以上訴。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刑事判決、裁定有錯誤,應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這些上訴和抗訴案件,由上一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二審進行審理。其判決和裁定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

(5)審判監督制度。即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必須提交本院審判委員會處理,經討論決定後,可進行再審。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或者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四條 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查詢、凍結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已被凍結的,不得重復凍結。

第一百四十五條 對查封、扣押的財物、文件、郵件、電報或者凍結的存款、匯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經查明確實與案件無關的,應當在三日以內解除查封、扣押、凍結,予以退還。

I. 刑事訴訟法學 簡述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體現在哪些方面

1、立案偵查職務犯罪案件,對於控告、檢舉、自首等材料審查,判明是否存在犯罪事實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是否立為刑事案件而進行偵查(專門調查工作和採取有關強制性措施)。

2、要求說明不立案理由和通知立案,人民檢察院認為偵查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以及被害人認為偵查機關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後,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偵查機關說明原因,即要求偵查機關說明不立案理由;人民檢察院在立案監督工作中,認為偵查機關說明的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時,直接通知偵查機關立案。

3、審查批捕,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提請批准逮捕的案件進行審查後,依據事實和法律作出逮捕人犯的決定。

4、審查起訴,人民檢察院對於偵查終結需要提起公訴的案件依法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

5、提起公訴,人民檢察院代表國家,對偵查終結的刑事案件,經過審查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給被告人以刑事處罰。

6、支持公訴,人民檢察院在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公訴案件時,派員出席法庭,進一步闡明和維護公訴意見,揭露、證實犯罪,協助法庭查清事實和作出正確判決。

7、量刑建議(求刑權),公訴人在出庭支持公訴的過程中,在發表公訴意見時,根據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代表人民檢察院建議和要求人民法院對被告人處以某一特定的刑罰(或免予刑罰),即在刑種、刑期、罰金數額及執行方法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意見。

8、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人民法院討論重大疑難案件,與檢察院意見有重大分歧時,檢察長列席審判委員會,發表檢察機關的意見,供審判委員會參考。

9、抗訴,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決或裁定,認為確有錯誤時,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審理要求。

10、糾正違法通知,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檢察業務過程中,發現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審判機關的審判活動、執行機關的執行活動有違法行為,依法通知偵查、審判、執行機關糾正其違法行為。

11、檢察建議,人民檢察院在辦案過程中,發現有關單位存在影響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內部管理方面的問題,以及認為應當追究有關當事人的黨紀、政紀責任,向有關單位正式提出的建議。

熱點內容
楊文案交法院 發布:2025-01-15 23:26:41 瀏覽:568
溫州市城市市容和衛生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3:04:53 瀏覽:128
汕尾市城區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15 22:49:34 瀏覽:880
管理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名稱 發布:2025-01-15 22:43:35 瀏覽:786
山東省商品房預售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22:18:23 瀏覽:480
司法棺材 發布:2025-01-15 21:56:51 瀏覽:811
小學生法律知識的小論文五百字 發布:2025-01-15 21:21:26 瀏覽:126
酒駕法官 發布:2025-01-15 21:10:57 瀏覽:59
法官弄丟關鍵證據 發布:2025-01-15 21:07:21 瀏覽:323
未成年生子的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5 21:06:39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