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學名詞解釋doc

行政法學名詞解釋doc

發布時間: 2023-01-05 02:17:36

A. 什麼是行政法

法律分析:(1)研究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和規范(2)研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規律(3)研究行政法的本質、內容和形式(4)研究行政法的制定、執行和遵守(5)研究人們關於行政法的觀念、學說的理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一條 為了防止和糾正違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B. 名詞解釋:行政法律事實

行政法律事實是指由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回客觀現象或事實答。

行政法律規范主要為了實施憲法和法律,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實現行政目標而制定和發布的。它是國家行政機關在組織和管理活動中把法律的原則、規定具體運用到行政管理中,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帶有普遍性問題的一種行政法律活動。



(2)行政法學名詞解釋doc擴展閱讀:

行政法律規范對行政管理行為發揮著必要的規范與控製作用,確保行政管理系統及其運行過程走上法制化道路。

實踐證明,不受制約的權力,或者說缺乏規范與控制的權力就是絕對的權力;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為此,把行政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政府發展的基本目標與趨勢所在。

這些行政法律規范也為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常常出現的各種組織與人事關系糾紛的解決提供了調節依據,有助於形成協調一致的行政組織關系與人事、人際關系。

C. 行政法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所謂行政來法,是指行自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為夢想而生^_^祝你學習進步!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不要追問的形式發送,另外發問題並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D.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名詞解釋是什麼

【法律分析】
1.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義,通常指國家行政機關執行國家法律、政策,管理國家內政、外交的活動。
2. 公行政:指公共組織,主要指國家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目的、任務而行駛的執行、管理職能。
3.國家行政:國家行政屬於公行政,但公行政並不等於國家行政。
4.靜態行政:是被賦予相應職能的組織單位和個人,指行政機關、行政機構、行政人員。
5.動態行政:是相應職能的運作,指行政活動、行政行為。
6.形式行政:是根據主體的性質界定的行政,即只有國家行政機關進行的活動為行政。
7.實質行政:是根據主體活動的性質界定的行政,即不論主體為何公權力機關,只要其活動具有執行、管理的性質,即為行政。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九條 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E. 行政行為的名詞解釋

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原則上自告知之時起發生法律效力,但在附款有規定時自規定之時起生效。受領之時生效和即時生效的規則,是不能成立的。行政行為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的發生時間,一般為告知之時。這是各國行政法上的通行做法。
行政行為是行政管理法律關系的客體,即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雙方當事人圍繞行政行為形成法律關系。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實施行政行為,行政相對人則負有服從的義務。行政行為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行政行為是指行政組織實施的所有「生效行政法律效力的行為」。狹義的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對行政相對人作出的法律行為。行政行為一般取狹義解。[1]
中文名
行政行為
外文名
Administrative act
定義
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
確立時間
1989年
快速
導航
特徵內涵責任概念生效要件基本原則歷史淵源行為失效行為分類告知生效附款生效受領生效即時生效
概念特徵
行政行為,行政主體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F. 行政法規的名詞解釋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內行政容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它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

(6)行政法學名詞解釋doc擴展閱讀:

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G. 行政法學的專有名詞解釋

行政行為以其對象是否特定為標准(有人以相應行為是一次適用還是多次適用作為補充標准),分為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其行為形式體現為行政規范性文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法規和規章)和一般行政規范性文件(具有普遍約束力和能多次適用的行政措施、決定、命令等)。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針對特定的行政管理對象實施的行政行為。其行為形式主要表現為具體行政決定,如行政處罰決定、行政強制執行決定,授予相對人某種權益或剝奪其某種權益的決定,拒絕相對人某種申請、請求的決定,等等。 行政徵收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國家與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以強制的方式無償向相對人徵集一定財物或勞務的行政行為。(多指金錢、動產;無償的)
行政徵收特徵:(1)單方性;(2)公益性;(3)強制性;(4)法定性;(5)無償性。
行政徵收的種類:稅收徵收(收稅);行政性收費(收費)。
行政徵收的原則:1)、法定原則;2)、公平、公開原則;3)、尊重相對人財產權原則。
行政徵收與行政徵用的區別:多指動產、不動產,不包括金錢;大多是有償的。 概念: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行政許可是依申請的行政行為,是外部管理性的具體行政行為,是要式行政行為。
行政許可的原則:(1)許可法定原則。應當依法定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設定行政許可。(2)許可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公開:A、設定行政許可的過程公開,B、實施行政許可的法定依據公開,C、實施行政許可的過程和結果公開;公平公正:A、設定行政許可的條件和標准要公平合理、統一,B、公正平等地對待所有申請人,不得實行歧視性待遇,C、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不得收受財物、謀取不正當利益,D、重大行政許可應聽證。(3)效率和便民原則。A、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經國務院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B、一個窗口對外;C、並聯審批;D、一站式審批;E、便民的多種申請方式(信函等);F、公開辦事程序和制度(及時辦理);G、行政許可的法定期限;H、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辦事效率。(4)當事人權益保障原則。A、申請人享有陳述權、申辯權、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B、因行政許可權益受到損害,有權要求賠償。(5)信賴保護原則。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機關依法變更或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造成相對人權益損害的,行政機關應依法給予補償。信賴保護原則的基本涵義,是公民因為信賴既存的法律秩序而安排其生活或處置其財產,則不能因為後來法規或行政行為變動而使其遭受不能預見的損害;其目的在於保障私人的既得權,並維護法律的安定性以及私人對其的確信。(6)被許可的權利不得轉讓的原則。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一律不得轉讓;(7)許可不予收費的原則。財政保障,依法收取的上繳國庫;(8)監督與責任原則。A、對行政機關的監督,B、對被許可人的監督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 1、概念:是指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政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行政處理。
違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2、特徵:1)、行政處罰的主體是行政主體;2)、行政處罰是針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政相對人的行政制裁;3)、行政處罰對象是作為外部相對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4)、行政處罰是一種行政制裁措施。
3、原則:1)、處罰法定原則;2)、處罰公正、公開、公平原則;3)、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4)、處罰救濟原則;5)、處罰職能分離原則;6)、一事不再罰原則。
4、程序:
(1)簡易程序(當場處罰程序)
(2)一般程序(基本程序:立案、調查、當事人陳述和申辯、作出書面處罰決定)
(3)聽證程序(一般程序中的特殊程序,只限於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的罰款)
(4)執行程序(申訴不停止執行、裁執分離、罰繳機構分離) 1、概念:行政指導是指行政主體在其法定的職權范圍內,為實現特定的行政目的,依據國家的法律或政策,適時靈活地採取引導、勸導、建議、協商、示範、制定導向性政策、發布有關官方信息等非強制性手段,指導行政相對人自願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之非強制行政行為。
2、行政指導的作用及意義:
(1)行政指導是對「依法行政」的有效補充。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引起政府職能的擴張,立法不可能完全滿足現代行政的需求,而採用及時、靈活、成本較低的非強制性的行政指導手段,以其作為法律不完備的及時補充,能更好地滿足現代公共行政的客觀需求。
(2)行政指導是協調政府與公眾關系的有效手段。行政指導作為一種新型的行政手段,因其具有較多的民主性、柔和性、非強制性,較大程度地體現了平等、獨立、民主、責任、寬容的人文精神,它以其制定時的公民參與、官民協商、以及執行時的靈活、簡捷、便利、柔和等特性,調動了「官民」雙方的積極性,有助於減少磨擦、降低行政成本,有效地實現行政目標。
(3)行政指導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增強政府服務功能的重要手段。行政主體通過行政指導,主動為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信息、咨詢、建議等,引領和啟發相對人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這是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服務功能的重要形式。
(4)行政指導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種理性選擇,可以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市場經濟必然要求靈活性而非僵硬性、民主性而非專制性的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指導以其柔和的、富含民主的色彩,既體現了政府行為的目的性,又兼顧了市場經濟的自由性,既是現代行政法中合作、協商的民主精神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市場調節失靈和政府幹預失效雙重缺陷的一種補救方法,對促進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行政指導主要存在的問題是:(1)觀念上對行政指導缺乏正確的認識;(2)制度上行政指導處於嚴重失范、無序的狀態。
因此行政指導應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
(1)政府信息發布、告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級各種行政信息發布、告示制度,為相對人提供全面、准確的信息服務;(2)行政協調、審議制度。結合實際,建立行政政策審議會制度;(3)行政建議、勸告、告誡制度。對相對人提出建議、勸告、告誡,以促使其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4)建立與行政指導相配套的獎勵制度。對接受行政指導的相對人予以獎勵;(5)建立、完善對行政指導的救濟制度。對因接受行政指導蒙受損害的相對人提供廣泛的救濟途徑,如行政指導導致其權益損害的,被指導人應有權依法申請國家賠償。 概念: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時所應當遵循的形式、方式、步驟、順序和時限。
特徵:(1)是規范行政權行使過程的程序;(2構成要素包括:形式、方式、步驟、順序和時限;(3)是一種法律程序。
主要功能和作用:
(1)行政過程的民主化功能。就是容許相對人參與行政過程,創設一種「行政權——相對人權利」的互動和制衡關系;(2)行政決定的理性化功能。行政權作用的結果必須是符合理性的,理性化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程序所具有的「工具理性」。(3)行政活動結果的正當化功能。行政權對相對人作用的效力不能僅僅依靠其「強制力」,還需要一種能使相對人願意接受和認可的效力,就是行政的「正當性」。行政程序使相對人的主張和異議可以得到充分的表達,各種不同的利益和價值得到更充分的權衡,最後的決定因而有理由被認為是基於給定的條件和標准而作出的最妥當的方案。(4)「行政權——相對人權利」的平衡功能。通過承認或規定相對人充分的程序性權利,而將行政權的行使置於相對人的監控和司法審查的監督之下,這意味著行政主體在擁有實體權力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程序義務,這同時也意味著相對人可以通過行使程序性權利,對抗和抵制恣意或違反程序規則而活動的行政權。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1)參與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作出行政行為的過程中,應該吸納相對一方的參與,允許和鼓勵利益可能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相對一方表達意見,並認真考慮這些意見。(2)程序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機密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等不能公開的情形外,行政活動應當以公開方式進行,行政活動的有關信息應當向行政相對人和社會公開。(3)程序中立原則。主持程序或作出決定的機構或個人是中立的、沒有偏見的;程序活動中的當事人應當受到程序上的平等對待。(4)程序理性原則。其核心意義在於防止和限製程序活動的恣意。法律程序的一個重要價值即理性。A、不論是行政機關還是相對一方,在主張某種事實和理由時都必須提供有說服力的論證和推理;B、對於各種意見和主張,行政機關作為程序的主持者必須無偏私地予以客觀、全面的考慮;C、決定方案的形成應當基於理性討論的基礎之上;D、行政機關應當為自己所作的決定說明理由;E、行政機關在主持程序的進行和作出決定時,應當遵循形式理性的要求,即行政決定內容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應當體現同樣情況同樣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一致性要求。(5)程序自治原則。行政程序的自治原則至少有以下兩方面的要求:1)就空間意義上講,制定行政決定的依據必須來自於在行政程序活動過程中被認可和論證了事實和理由,而不是來自於程序之外。2)、就時間意義上來講,行政決定必須產生於所有程序活動結束之後,而不是產生於程序開始之前或者程序正在進行之中。 (6)、程序效益原則。在行政程序中,程序效益性原則在於表達這樣一種思想:受到程序保護的相對一方的利益、行政機關提供這種程序保護以及相對人參與該程序所要投入的成本、程序所涉及到的政府利益以及程序可能產生錯誤結果的風險這四個因素應當得到平衡考慮。程序效益性原則要求通過程序活動而產生的利益,包括實體結果所帶來的利益和程序過程所產生的利益應當小於操作程序所必須投入的成本。 概念:行政復議是指行政相對人不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依法向有復議權的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由受理申請的行政機關對引起爭議的行政行為依照準司法程序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特徵:(1)是有復議權的行政機關的職權行為;(2)以相對人申請為前提;(3)是一種裁決行政爭議的活動;(4)具有準司法性(按照法定的准司法程序進行);(5)具有監督行政和行政救濟性。
特有規則:(1)一級復議規則[一級復議為原則,二級復議為例外,上一級復議為原則,本級復議為例外];一級復議規則指行政復議決定一經作出和決定書一經送達,行政復議程序即告結束,即使當事人不服也不得再向上級國家行政機關要求再復議。《行政復議法》第十四條規定:「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2)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進行審查的規則[附帶審查部分抽象行政行為的合法性];(3)不適用調解的規則;(4)不停止執行的規則;(5)書面審查為主的規則。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
行政賠償義務機關是指代表國家依法履行行政賠償義務、接受行政賠償請求、支付行政賠償費用、參加行政賠償訴訟程序的行政機關。行政賠償義務機關不同於行政賠償責任主體,國家是行政賠償責任的主體,是行政賠償責任的最終承擔者。
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1)損害必須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造成的;(2)損害必須是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造成的[公務行為];(3)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必須具有違法性;(4)損害是現實已經產生或必然產生的,不是想像的、預見的,是直接的、不是間接的;(5)賠償必須是法律規定的。
行政賠償訴訟不完全採取「被告負舉證責任」原則
民事:誰主張、誰舉證(原告)
行政:行政主體舉證(被告)
行政賠償訴訟:參照民事訴訟規則,要求行政賠償請求人(原告)對其訴訟請求和主張負一定舉證責任。

H. 什麼是行政法什麼是行政法學二者有什麼區別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以及行政相關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學科。

1、分類不同

行政法是法律規范。

行政法學是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

2、涵義不同

行政立法的涵義:行政立法是一種抽象的行政行為,其所針對的對象具有不特定性。行政立法是委託立法或叫准立法。

從行使職能的機關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是形式意義上的行政。從國家職能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則是實質意義上的行政。

(8)行政法學名詞解釋doc擴展閱讀:

許可權

(1) 國務院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a) 為領導和管理各項行政工作制定和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b) 尚未立法的事項先行制定行政法規。

c)憲法和法律規定范圍內批准。

(2)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3)地方政府的行政立法權:

依據地方組織法和相關法律,深圳、汕頭、珠海和廈門有地方規章的制定權。

(4) 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制定行政政策,發布行政命令和制定行政法規並頒布執行。

熱點內容
追究商業秘密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20:46:49 瀏覽:630
新婚姻法要坐牢么 發布:2025-01-15 20:24:31 瀏覽:739
注冊會計師和司法考試 發布:2025-01-15 19:42:55 瀏覽:259
19經濟法基礎第四章 發布:2025-01-15 18:14:41 瀏覽:188
勞動法工資結算方式 發布:2025-01-15 18:06:43 瀏覽:147
勞動法解釋停職員工待遇 發布:2025-01-15 17:40:35 瀏覽:399
國稅局政策法規科職責 發布:2025-01-15 17:37:38 瀏覽:457
勞動合同法三到五年 發布:2025-01-15 17:24:42 瀏覽:478
毆打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17:22:22 瀏覽:578
縣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發布:2025-01-15 16:40:42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