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限制出境
㈠ 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不能出境
法律分析:主要負責人限制出境的四種情形:1、申請人書面申請法院對被執行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2、申請人提出被執行人曾經有過出國經歷,並有可能出國逃避債務的;3、被執行人為單位,未經清算且有債務未履行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出國後影響案件執行的;4、執行員認為不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有可能影響案件執行的其他情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一十六條 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第二百三十一條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㈡ 民事限制出入境要多久才能解除
民事限制出入境一般在7日內就可以解決了。申請解除限制的前提條件是案件已經進行了裁定,其他特殊情況除外。
法律分析
解除限制出境措施的,執行法院應當經合議製作裁定書,經執行局長簽批,層報省法院審批。省法院應當在7日內審批完畢。審批後應將裁定書分別送達有關當事人和協助義務機關,並及時發還扣留的出入境證件。解除限制出境一般在特定的期限內進行解除。如果實在是由特殊原因的,也可以向法院提起申請,並且有人為你作出擔保。但是最後的裁定還是有法院決定。申請解除限制出境的情形:(一)案件所涉債務清償完畢;(二)被執行人提供確實有效的擔保;(三)申請執行人同意解除;(四)裁定終結執行;(五)執行法院認為可以解除的其他情形。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一般是在法院有未完結的訴訟才會被限制出境,須待訴訟完結。具體時間依法院而定了。案子拖得長,時間也就長。但是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國人,不準出境:(一)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認定的犯罪嫌疑人;(二)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離境的;(三)有其他違反中國法律的行為尚未處理,經有關主管機關認定需要追究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㈢ 什麼情況下的民事糾紛被告人會被限制出境
法律分析:在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並且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限制出境是指不允許有關涉案的當事人離開國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㈣ 民事糾紛被起訴能不能出國
法律分析:有民事訴訟不可以出國。當事人有未執行民事案件的,向當事人口頭通知或書面通知,在其案件(或問題)執結之前,不得離境;人民法院可作出限制出境協助執行通知,責令當事人不準出境,並扣留其身份證或者護照,註明不準出境的原因。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㈤ 有民事訴訟能出國嗎
法律分析:不能,人民法院對中國公民可根據通報備案對象的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禁止、限制、控制出境的措施。
一是當事人有未執行民事案件的,向當事人口頭通知或書面通知,在其案件(或問題)執結之前,不得離境二是人民法院可作出限制出境協助執行通知,責令當事人不準出境,並扣留其身份證或者護照,註明不準出境的原因三是人民法院未能扣留其身份證或者護照的,可要求公安機關協助收繳、吊銷其證件,或請公安機關宣布作廢四是對未持有護照或者其他出入境證件的,可要求公安機關在限制出境期限內不予批准通報備案對象的出國(境)申請五是如未能扣押被限制出境人員的證照,需在邊防檢查站阻止出境的,可要求公安、邊防機關協助邊控。控制措施主要有:掌握出入境動態、阻止出境、阻止出境且扣留證件、阻止入境、阻止入境且扣留證件、扣留人員。對需要掌握出入境動態的邊控對象,控制期最長不得超過1年。對需要採取其他控制措施的邊控對象,控制期限一般為1個月,最長不得超過3個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二)被判處刑罰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㈥ 有民事訴訟官司在身,可否出國
可以出國。
如果民事案件法律生效後,被告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該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執行法院有權對義務人的高消費、出國、出境作出限制。
根據《關於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出國、出境的暫行規定》:
一、民事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該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執行法院有權對義務人的高消費、出國、出境作出限制。
二、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出國、出境的措施,適用於執行法院採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全部強制執行措施之後,仍不能清償債務的被執行人。
三、被執行人是法人的,其法人組織和法定代表人是限制高消費對象,法定代表人是限制出國、出境對象。
被執行人是其它組織的,其他組織和其負責人是限制高消費對象,負責人是限制出國、出境對象。
被執行人是私營、個體或合夥經營組織(包括以掛靠、聯營等形式獲得國有集體所有制經濟性質的私營、個體或合夥經營組織),其業主或合夥人是限制高消費、出國、出境對象。
被執行人是自然人的,該自然人是限制高消費、出國、出境對象。
(6)民事訴訟法限制出境擴展閱讀:
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本質區別:
1、性質不同。民事案件主要是關於民事權利、義務性質的糾紛,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性質。而刑事案件則是危害社會、觸犯刑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犯罪,屬於階級矛盾性質。
2、適用的實體法不同。民事案件所適用的實體法是民法通則、婚姻法、海商法等。而刑事案件所適用的法律是刑法。
3、適用的程序法不同。審理民事案件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而審理刑事案件則適用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進行審理。
㈦ 民事經濟糾紛是否可以向法院申請限制被告出境(如果可以的話是否有時間限制)請明白的人來回答
民事糾紛一般不會被限制出入境,但如果有法院的通知,有可能限制出境,尤其是有法院的民事生效判決、被告拒不履行判決確定的給付義務的,會被法院通知有關機關限制出入境。
時間期限,以法院的通知為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五條規定: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規定:一般情況下,限制出境措施主要在申請執行人提出書面申請時採取,情況緊急等必要情況下,法院可依職權採取。
限制出境的對象:不僅包括被執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法定代理人,而且還包括對債務履行有一定影響的直接責任人員。
(7)民事訴訟法限制出境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中的限制出境措施並非訴訟保全(財產保全)。從實施目的上來說,限制出境屬於行為保全性質,與訴訟中的保全措施目的相同,都是為了保障判決的順利進行。
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6條「關於訴訟保全和其他強制措施」中對限制香港、澳門當事人出境的規定,該司法解釋是將限制出境作為訴訟保全措施之外的其他強制性措施,未將其歸類為訴訟保全。
限制出境的解除:在限制出境期間,被執行人履行完全部義務的,執行法院應及時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或者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也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㈧ 公司法人限制出境的規定是什麼
一、公司法人限制出境的規定是什麼?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境入境管理法 》 第十二條 中國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準出境: (一)未持有效出境入境證件或者拒絕、逃避接受邊防檢查的; (二)被判處 刑罰 尚未執行完畢或者屬於刑事案件被告人、 犯罪嫌疑人 的; (三)有未了結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決定不準出境的; (四)因妨害國(邊)境管理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被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遣返,未滿不準出境規定年限的; (五)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決定不準出境的; (六)法律、行政 法規 規定不準出境的其他情形。 二、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性質 《 民事訴訟法 》第92條對於 財產保全 的被申請人沒有進行國籍區分,所以《民事訴訟法》第92條和《民事訴訟法》第十章之規定並不能作為限制出境的依據,限制出境在我國現行立法中還沒有形成明文規范,筆者認為應當作為一種獨立的保全制度加以規定。考慮到限制出境的特殊法律性質,有必要對限制出境與財產保全和對妨害民事 訴訟 的強制措施進行區分。 1、限制出境與財產保全。 《民事訴訟法》第92條規定了財產保全,顧名思義,財產保全措施是針對被申請人的財產做出的,而限制出境措施是針對被申請人做出的,所指向的對象不一樣,顯而易見,限制出境不屬財產保全措施范疇。審判實踐中,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關於財產保全的規定做出限制出境的裁定是錯誤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 經濟糾紛 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6條「關於 訴訟保全 和其他強制措施」中對限制香港、澳門當事人出境做出規定,從該規定可知,該司法解釋是將限制出境作為其他強制性措施,與訴訟保全有所區別。 2、限制出境與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保障民事審判活動和執行活動的順利進行,對實施妨害民事訴訟行為人採取的強制手段。從保障民事審判活動和執行活動順利進行的目的分析,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與限制出境的目的相同,但二者的區別也是很明顯的:法院是依職權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採取強制措施,而限制出境措施的採取一般是以當事人的申請為依據;強制措施的採取可針對任何妨害民事訴訟的人,包括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案外人,而限制出境措施一般只能針對案件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章的規定,人民法院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所採取的強制措施並不包括限制出境。 三、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程序 1、當事人的申請 限制出境措施的採取,應以當事人的申請為原則,以法院依職權採取為例外。申請應書面提出,載明申請保全的事項、事實和理由,並應附有相關 證據 (護照號、 身份證 號等信息資料)。 2、申請人的擔保 若錯誤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可能會導致被申請人遭受損失,因此,當事人在向法院提出申請的同時,應向法院提供擔保,申請人拒不提供擔保的,法院可以裁定駁回其申請。至於擔保的方式、數額等,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由法院審查決定。 3、審查與執行 法院應對申請是否符合條件進行審查,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應符合: (1)被申請人與未了結民事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2)有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必要性,被申請人有借出境逃避 民事責任 的可能,如不限制其出境,將導致案件無法順利審理,或有效裁判無法執行。 但限制出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甚至有時會在國際上造成一定的影響,宜依法從嚴掌握。對境外企業法人在我國有尚未了結的經濟糾紛案件,可對該企業法定代表人和業務的主管人員依法限制出境。對在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如果該企業資不抵債,應當按照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有關法律處理,不應限制外方的代表人和投資者出境;只有在外方股東利用投資蓄意欺詐的情況下,方可限制外方股東的有關人員出境;確需限制外方當事人出境的,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規定執行。具體執行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有理、有利、有節。另外還應當注意: 1)凡能盡早處理的,不要等到當事人臨出境時處理; 2)凡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處理的,不要採取扣留證件的辦法; 3) 凡能在內地處理的,不要到出境口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