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223條規定

刑事訴訟法223條規定

發布時間: 2023-02-01 17:00:43

⑴ 判刑完之前同一件事又不認為是范法的還會背判刑嗎

不會。
對錯判的反映和申訴的處理《刑事訴訟法》第223條和《監獄法》第24條規定,監獄和其他執行機關在刑罰執行中,如果認為判決有錯誤或者罪犯提出申訴,應當轉請人民檢察院或原判人民法院處理。

⑵ 刑事訴訟法第223條判多久

第二百二十三條抄 【錯案、申訴襲的處理】監獄和其他執行機關在刑罰執行中,如果認為判決有錯誤或者罪犯提出申訴,應當轉請人民檢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處理。來源武漢找律師http://china.findlaw.cn/wuhan

⑶ 依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對什麼案件不得實行書面審理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23條規定,對於以下案件不能進行書面審理,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一是,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可以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二是,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三是,人民檢察院抗訴案件 ;四是,其他人民法院認為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

⑷ 刑事案件中發現新罪應怎樣處理

刑事案件中對新罪和申訴的處理新罪是指罪犯在服刑期間實施的犯罪。漏罪是指執行過程中發現的,罪犯在判決宣告以前所犯的尚未判決的罪行。刑事訴訟法第221條第1款規定:罪犯在服刑期間又犯罪的,或者發現了判決的時候所沒有發現的罪行,由執行機關移送人民檢察院處理。

刑事訴訟法第223條規定:監獄和其他執行機關在刑罰執行中,如果認為判決有錯誤或者罪犯提出申訴,應當轉請人民檢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處理。根據規定,執行機關如果認為判決有錯誤,應提出具體意見,並附有關材料,轉送原起訴的人民檢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處理;如果認為事實出入比較重大或者確有必要的,也可以轉送原起訴人民檢察院的上級人民檢察院、原審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處理。

監獄和其他執行機關對於罪犯提出的申訴應當及時轉遞,不得扣壓。罪犯的申訴材料已明確要求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的,可按其要求轉遞。如無明確要求,則由執行機關根據案件情況決定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轉遞。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收到執行機關意見和材料或罪犯的申訴後,應當認真進行審查。如認為原判決或裁定在認定事實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應按審判監督程序予以處理。

如認為原裁判正確,應及時答復執行機關或申訴人。監獄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監獄提請處理意見書之日起6個月內將處理結果通知監獄。

相關知識延伸閱讀:怎樣算是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國家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而進行立案偵察、審判並給予刑事制裁(如罰金、有期徒刑、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等)的案件。基本特點:

(一)外在表現為直接侵害形態;

(二)多數案件存在明顯的犯罪現場;

(三)案件因果聯系復雜多樣;

(四)案件形成具有階段性與突發性。

民事案件一般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即當事人不主動向國家司法機關請求,國家司法機關一般不介入干預當事人之間的糾紛。而刑事案件一般都有國家刑事司法機關主動介入,受害人或者群眾報案、舉報後,公安、檢察機關即會介入偵查。然後由檢察院代表國家對被告人提起公訴,由法院作為法律的裁判者進行公正的審判從而達到制裁犯罪人和保護人民的刑法目的。

⑸ 怎樣解讀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是上訴及抗訴的審理期限。具體規定是:第二審人民版法院受權理上訴、抗訴案件,應當在二個月以內審結。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因特殊情況還需要延長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上訴、抗訴案件的審理期限,由最高人民法院決定。

⑹ 上訴可以適應刑事訴訟法223條 開庭審理嗎

要看具體情況。如果本案符合《刑訴法》第二百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應回該按照本條規定開庭審答理。

《刑訴法》第二百二十三條原文規定: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下列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

(一)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

(二)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

(三)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

(四)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

⑺ 刑法224條的內容

根據刑訴法223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下列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 (一)、被告人、自訴人及其 法定代理人 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 二、)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 (三)、人民 檢察院抗訴 的案件; (四)、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決定 不開庭審理 的,應當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 訴訟代理人 的意第二審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上訴、抗訴案件,可以到案件發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原《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合議庭經過閱卷,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對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從《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看,抗訴案件,二審必須開庭審理。上訴案件,以開庭審理為原則,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不開庭審理是例外。但實踐中,二審開庭審理的刑事案件是很少的。法院不開庭的理由很簡單: 1、法官工作量太大。 2、法律規定可以不開庭審理。律師對這種局面意見很大,二審不開庭,怎麼判斷事實是否清楚?二審不開庭新的證據證明質證?田文昌、陳瑞華主編的《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律師建議稿與論證》建議將此條改為:「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但被告人、辯護人、公訴人一致同意不開庭審理的除外。」2013年實行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沒有完全接受律師的意見,只做出了部分修改。《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將第一百八十七條改為第二百二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下列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 (一)、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 (二)、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 (三)、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 (四)、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決定不開庭審理的,應當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司法解釋增加了一條:」對上訴、抗訴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具有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的違反法定訴訟程序情形,需要發回重新審判的,可以不開庭審理。「法院對中國文字有獨特的理解。既然法律規定了應當開庭審理的四種情況,其他都是不應當開庭審理的。既然最高法院規定了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況,此類案件就一定不能開庭審理。哪個案子屬於應當開庭審理的情況,哪個案子屬於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況,法院一家說了算。新刑訴法223條規定的應當開庭審理的第一種情況」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決定權屬於被告人,只要被告人對一審認定的事實和證據提出異議,二審就應當開庭審理。被害人上訴要以被告人的名義進行,辯護人提出異議,也就等於被告人提出異議。被害人提出異議的,二審法院也應當開庭審理。但法院不這么理解,法院認為被告人提出的異議必須可能影響定罪量刑才需要開庭審理,是否可能影響定罪量刑以他們的判斷為准。但是通過對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和原刑事訴訟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出,雖然刑事訴訟法之中規定了二審必須開庭的案件,但是開庭審理的情況在現實中並沒有那麼理想。認為不開庭審理的話極有可能會影響審判結果。

⑻ 什麼是刑事二審程序,法院審理刑事案件二審的

第二審程序又稱上訴審程序,是指由於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不服第一審內法院未生效的容第一審裁判而在法定期間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而引起的訴訟程序,是第二審級的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所適用的程序。它是刑事訴訟中一個獨立的訴訟階段。
《刑事訴訟法》第223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下列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一)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第一審認定的事實、證據提出異議,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上訴案件;(二)被告人被判處死刑的上訴案件;(三)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四)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案件。

⑼ 認罪認罰金額什麼時候提出

一、認罪認 罰金 額什麼時候提出 庭前控辯協商結果提出幅度相對明確的主刑和金額確定的罰金刑量刑建議;辯護 律師 則從 自首 、積極退贓、自願認罪認罰等方面闡述量刑意見,並在 公訴人 量刑建議幅度內提出較輕的量刑意見。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內涵定位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體內涵 隨著對權利保障與個人尊嚴的重視,現代法治國家的 刑罰 觀念與刑事法治理念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單純的 刑法 報應觀、重刑主義受到了否定與批判。世界各國普遍意識到,單純對犯罪行為人實施嚴苛的刑罰,也許能在短期內形成強大的威懾,但從長期來看並不一定能夠達到控制及預防犯罪的效果。相反,基於刑法謙抑、刑罰輕緩及人道主義觀念來決定是否適用刑罰、是否從寬適用刑罰,反而可以更好地獲得控制犯罪、預防犯罪、矯正犯罪的社會效果,並達到修復社會關系與法律秩序的目的。從我國的刑法觀念來看,「有罪必罰、疑罪輕罰」的思想觀念占據主導地位,可能會造成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誤讀。因此,構建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必須首先擺脫傳統刑法觀念的束縛,真正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區分不同的犯罪情況,實行區別對待,做到「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 1、對「認罪」的理解。對於認罪的內涵,實務部門、專家學者的觀點並不一致。有學者認為,認罪就是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承認被指控犯罪的基本事實,只要承認被指控犯罪的基本事實,不問這種事實行為的性質。 第二種觀點認為認罪應當是對主要犯罪事實和 罪名 的承認,如果只承認其具有犯罪事實,但是並不承認 公訴 機關指控的罪名,被告人不能構成認罪。只有對指控的犯罪事實和罪名均無異議才能認為是認罪。另外,被告人對影響主要犯罪事實認定的 證據 有異議的,不能構成被告人認罪,對不影響主要犯罪事實認定的證據有異議的,不影響對其認罪的認定。 第三種觀點認為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刑 法規 定的「坦白」與「自首」以及其他可能之情形都屬於被追訴人的認罪。坦白是被動供述,自首是主動供述,但「坦白」與「自首」均包括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此處認罪的概念是「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也即被追訴人既要承認「行為」,也要承認「犯罪」。陳光中教授認為,被追訴人的認罪應當是被追訴人自願承認被指控的行為構成犯罪,但不包括被追訴人對自己行為性質包括罪名、犯罪形態等的認識,可將之簡稱為「概括認罪」。「概括認罪」的積極要求是被追訴人自願承認被指控的行為,且認為已經構成犯罪;消極要求是被追訴人對行為性質的誤判不影響認罪。被追訴人對已經發生的案件進行回溯性考察屬於事實判斷,判斷標准為主觀認識是否符合客觀真相。而同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屬於價值判斷的范疇,具有主體性、時間性等特點,被追訴人的誤判是較為正常的。筆者認為上述觀點較全面的概括了認罪的內涵,即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承認被指控的行為且構成犯罪,對罪名和犯罪形態的誤判不影響其認罪的性質,且對證明犯罪基本事實的主要證據予以認定。 2. 對「認罰」的理解。認罰是指犯罪嫌疑人對量刑建議或即將判處刑罰的認同。在司法實踐中,無論是起訴前依據法律規定或者先前判決可預測的量刑結果,還是起訴後公訴機關「就量刑種類和量刑幅度向法院提出的法律意見」,均非通過審判程序得到的量刑結果。由於主觀認識隨著 訴訟 程序的運行而深化,對是否不起訴和判處刑罰預測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最終的刑罰只有經過裁判者的最終處理才能確定。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在「完善 刑事訴訟 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部分提出:「明確被告人自願認罪、自願接受處罰、積極退贓退賠案件的訴訟程序、處罰標准和處理方式,構建被告人認罪案件和不認罪案件的分流機制,優化配置司法資源。」在此,最高人民法院將被告人「自願認罪」、「自願接受處罰」和「積極退贓退賠」並列,作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可能形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辦法》第 13 條也將「被告人自願認罪」 同「退繳贓款贓物、積極賠償損失、賠禮道歉」 並列。因此,「認罰」並不是對最終量刑結果的認同,而是對公訴機關的量刑建議或可預期刑罰的認同。認罰需體現其悔罪性,而主動退贓退賠作為悔罪性的體現,是被追訴人「認罰」的一種特殊表現。 3. 對「從寬」的理解。從寬應該包含程序上的從簡和實體上的從寬量刑,程序上從簡從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角度考慮,在下文將會闡述。實體上的從寬量刑指法院在最終裁判結果上予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罰處罰上的實體利益為考量標准。英美法國家的辯訴交易制度在從寬上有時還包括公訴機關在起訴時將重罪更換成較輕罪名,考慮到我國刑法規定犯罪與英美法的刑法罪刑等級差異較大,因此,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選擇認罪認罰,也不得在協議過程中降格指控,將重罪協商成輕罪或協商減少指控改變罪數。在依法認定被追訴人符合認罪認罰條件的同時,保障被追訴人獲得與之相符的從寬處理結果,是這一制度得以正確實施的關鍵。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中規定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必須堅持嚴格依法辦案,切實貫徹落實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依照法律規定準確定罪量刑。從寬和從嚴都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做到寬嚴有據,罰當其罪。因此,從寬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處以較輕的刑種或者較低的刑期,或者 緩刑 ,甚至對於輕罪的不起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寬應針對不同案件類型、不同時間節點、不同認罪認罰的具體方式應體現不同層級的差異性。譬如審前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的幅度應明顯高於審判庭審階段認罪認罰可獲得的從寬處理幅度;積極退賠退贓的認罪從寬處理的幅度應相應加大。 4. 認罪認罰的證明標准。從 1979 年《 刑事訴訟法 》制定到 1996 年、2012 年兩次修改,我國《刑事訴訟法》始終堅持「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公安司法機關不僅應審查被追訴人的自願性、合法性,而且要基於客觀真實原則審查判斷被追訴人的有罪供述和其他證據是否達到了法定證明標准。只有達到證明標准並符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規定的,才可以作出相應的從寬處理。未達到法定證明標準的,即便被追訴人作出了自願、合法的有罪供述,也不能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刑事訴訟法》和相關法律解釋中,所謂「犯罪事實清楚」是指與定罪量刑有關的能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罪輕、罪重,從輕、減輕或者免除刑罰的事實和情節必須查清。2012 年《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時,在保證「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有罪證明標準的同時,對「證據確實、充分」作了三點解釋:一是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二是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三是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為了防止「被迫認罪」和「替人頂罪」,特別是冤假錯案的發生,必須對滿足犯罪基本構成的相關事實的證明達到確定無疑的程度。但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堅持「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有罪證明標准,並不意味著一些次要的事實、情節都要達到此種程度。就司法實踐經驗來看,「基本事實」清楚和「基本證據」確實、充分,就可以認為達到了《刑事訴訟法》所要求的證明標准。「基本事實」是指影響被追訴人定罪量刑的主要犯罪事實和情節。「基本證據」 是指能夠證明案件基本事實存在的證據。另外,認罪認罰的證據規則應適當從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 295 條規定:「公訴人、 辯護人 、審判人員對被告人的訊問、發問可以簡化或者省略;對控辯雙方無異議的證據,可以僅就證據的名稱及所證明的事項作出說明;對控辯雙方有異議,或者法庭認為有必要調查核實的證據,應當出示,並進行質證;控辯雙方對與定罪量刑有關的事實、證據沒有異議的,法庭審理可以直接圍繞罪名確定和量刑問題進行。」 5. 上訴權的限制。上訴權是被告人的核心訴訟權利之一,不能因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就剝奪被告人的上訴權,但是同樣也不能在適用此制度的同時還放任被告人隨意上訴,違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初衷,增加司法機關的壓力。陳光中教授認為,可參照現有法律制度設立認罪認罰案件的上訴審查程序。《刑事訴訟法》第 223條第 2 款規定:第 二審 人民法院決定不 開庭審理 的,應當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 代理 人的意見。《刑事訴訟法》為認罪認罰案件的上訴審查確立了基本規則,可以參照法定程序處理被告人上訴案件。具體而言,被告人提出上訴後,二審開庭前以閱卷的形式審查認罪認罰的事實、證據基礎。如果有證據證明 一審 案件事實確有重大錯誤的,應當正式開庭審理。否則,可直接駁回被告人的上訴。另外,對上訴進行審查時,應將認罪認罰的自願性和相關的程序問題作為重點審查對象。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程序構建 從程序法的角度分析,「認罪」並且「認罰」是犯罪嫌疑人適用「從寬」的前提,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主要表述為「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以及「被告人自願接受公訴機關或審判機關的量刑建議」。因此,「認罪認罰」在程序法中具有啟動認罪認罰從寬處理制度的功能,而從寬在程序上的適用應當有嚴格的訴訟節點。 1. 偵查階段一般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偵查階段,辦案機關的主要任務是適用法定的各種偵查措施,依法全面收集證據材料、查明案件事實、抓捕犯罪嫌疑人歸案等。只有在案件經由公安機關偵查終結,滿足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法定條件,公安機關將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檢察院審查決定,檢察院在審查起訴階段通過審查案件後才能確定是否採用認罪認罰制度處理此案。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認罪認罰制度並不會對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產生影響,相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推行,可以使處於偵查階段的犯罪嫌疑人積極配合偵查機關的偵查,主動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以利於偵查機關順利收集有關證據,通過後續審查起訴程序、審判程序實現認罪認罰的從寬處理。同時,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有認罪認罰意思表示的,偵查機關在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時也可以將其記錄在偵查意見中。由於偵查機關公權力的天然優勢、偵查活動的秘密性等特點,一旦偵查機關在辦案過程中承擔此項職能,可能會出於減輕辦案壓力或者其他目的,而採取威脅、利誘等方式迫使犯罪嫌疑人選擇認罪認罰,進而造成冤假錯案。因此,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啟動程序應主要始自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 2. 在審查起訴階段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案件移送至檢察院後,負責案件的檢察官在審查案卷材料的基礎上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向其充分說明適用認罪認罰制度的法律後果,包括審理程序的差異、上訴權利的限制等,在核實確認犯罪嫌疑人選擇的自願性後檢察官應當提出可能的量刑建議,並與犯罪嫌疑人協商。在此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有獲得律師的權利。對於沒有聘請律師但犯罪嫌疑人選擇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應當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律師通過閱卷、會見犯罪嫌疑人,知曉其對認罪認罰的意見和態度,在獲得犯罪嫌疑人首肯的前提下,可以代表犯罪嫌疑人與檢察官共同協商。 控辯雙方的協商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 一是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承認檢察院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 二是犯罪嫌疑人接受檢察院提出的量刑建議或與檢察院達成量刑協議; 三是犯罪嫌疑人自願選擇適用某一訴訟程序來審理本案如速裁程序、簡易程序等; 四是犯罪嫌疑人自願接受因適用認罪認罰制度後的法律後果。協議書需要經過控辯雙方的簽字確認。 在協商過程中,檢察官應當保證律師充分閱卷並了解案件情況,所提出的協商建議應當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符合法律、司法解釋的規定。 3. 在法院審理確認階段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檢察院將適用認罪認罰制度的案件材料移送至法院,向法院移送程序適用建議和認罪認罰協議時,法院需全面審查該案件是否達到適用認罪認罰制度的條件,對認罪認罰協議的合法性、正當性予以審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願性。結合被告人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的綜合表現,並聽取其辯護律師的意見。 二是被告人是否滿足認罪認罰制度適用的條件,包括是否構成認罪、認罰,且符合相應案件類型的特殊要求。 三是控辯雙方達成認罪認罰協議的合法性。重點審查案件事實與協商認定事實是否相一致、認罪認罰協議是否違反刑法實體法律的規定。 四是檢察院移送程序適用建議的合法性。由於認罪認罰制度的適用在速裁程序、簡易程序中均有體現,法院應著重審查是否滿足不同程序類型的條件,有無存在程序轉換的可能。 五是是否存在其他不得適用認罪認罰制度的因素。對於審查符合認罪認罰從寬條件的,法院應對認罪認罰協議予以最終確認,賦予其最終的法律效果。 綜上所述,想要得到從寬處理,那麼還是要達到法律的適用標准才可以的,對於一些犯罪性質惡劣的嫌疑人有認罪的態度那麼也是得不到從寬處理的,而對於一些特定的嫌疑人主動認罪的情況,在處理認罪忍法的時候都會選擇從寬制度。

⑽ 共犯異議民未達,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民事事項未調解或和解。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共犯異議民未達出自《刑事訴訟法》第223條,是指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對指控的事實、罪名、量刑建議或者適用速裁程序有異議的;被告人與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沒有就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等事項達成調解或者和解協議。

熱點內容
民法新關 發布:2025-01-14 19:47:49 瀏覽:714
稅收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4 17:39:12 瀏覽:198
勞動法公休假規定怎麼休 發布:2025-01-14 17:21:06 瀏覽:614
勞動法單休雙休 發布:2025-01-14 17:18:44 瀏覽:784
州地區法院 發布:2025-01-14 17:09:53 瀏覽: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第六批 發布:2025-01-14 16:16:23 瀏覽:444
本辦法規定了 發布:2025-01-14 16:15:44 瀏覽:664
公司律師管理 發布:2025-01-14 16:06:04 瀏覽: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5-01-14 15:57:29 瀏覽:155
藝術品成交確認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15:53:25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