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農村行政法規論文

農村行政法規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2-13 04:51:30

Ⅰ 關於行政法的論文!非常緊急!拜託大家幫忙!

就用下邊論文的格式
[摘要]

[關鍵詞]

一、行政主體的概念

二、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的缺陷分析
三、我國行政主體在執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四、我國行政主體的改革設想

[參考文獻]
[1] 江永清.《行政處罰》.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35-51頁
[2] 江永清.《行政處罰法適用手冊》.中國方正出版社,1996年:63-82頁
[3] 徐繼敏.《行政處罰法的理論與實務》.法律出版社,1996年:109-133頁
[4] 馬懷德.《中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26-48頁
[5] 皮純協.《行政處罰法原理與運作》.科學普及出版社,1996年:94-107頁
[6] 應松年、馬懷德.《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學習輔導》.人民出版社,1996年:94-106頁
[7] 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92-117頁
[8] 雷新華.《論依法行政與行政監督》載《行政法研究》.2001年,第7期:29頁
[9] 龐京城.《論行政監督》載《海南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32-34頁
[10] 石東坡 《論行政法制監督機制的完善》載《雲南行政學院報》.2001年,第1期:45-46頁
[致謝]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劉春萍老師的精心指導,劉老師從開題的論證直到最後論文的撰寫都給予了特別細致、耐心的指導,使本人得以順利的完成此論文。在次,我對劉老師在次論文撰寫期間給予的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

Ⅱ 村行政管理畢業論文(2)

村行政管理畢業論文篇2
淺析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完善對基層行政管理的積極作用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學生“村官”從無到有,再到快速發展,經歷了長時間的積累發展過程。四川省選派大學畢業生到村工作始於1999年,當時主要是各地自行挑選部分大學生到村工作。2005年,四川省正式啟動“一村一居一大學生”計劃,並主要結合“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志願者服務西部”計劃和“社工人才百人”計劃,選派部分大學生到村(社區)工作。

一、大學生“村官”制度的現狀

大學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門正式發文、篩選的專科以上學歷應屆或往屆畢業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兩委”職務的工作者。然而大學生“村官”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第一,大學生“村官”思想不穩定。大學生“村官”雖人在農村,但心系城市,沒有做好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思想准備。第二,大學生“村官”流失嚴重。大學生“村官”一般服務完兩年就離開農村。截至2007年,四川省大學生“村官”的流失率高達70%以上,特別是條件艱苦的民族地區幾乎留不住人才。第三,大學生“村官”實踐能力不足。很多大學生村官從事的大多是文秘工作,與農民的接觸甚少,缺乏處理農村事務的實踐經驗。第四,農村社會對大學生“村官”的認同感不足。農民對於大學生“村官”是否有能力替自己辦事持懷疑態度。

二、基於大學生“村官”制度現狀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村官”計劃的實施,總體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上述不可忽視的問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大學生“村官”的選聘機制不健全

目前大學生“村官”的選拔主要看考試,只要筆試,面試通過就可以了,這樣就使得很多把“村官”視為人生跳板的大學生混入該隊伍,而他們進入這個隊伍後,就忙著復習考公務員或研究生,沒有把精力放在推動基層民主行政的進程上。而那些真正想服務農村的大學生可能因為考試分數不夠而被拒之門外。當前大學生“村官”的選聘機制無法識別虛情假意者和真情奉獻者,使得大學生“村官”隊伍魚目混雜,這也是導致大學生“村官”隊伍思想不穩的原因之一。

(二)大學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不高

現在,大學生“村官”的待遇並不高,比如,四川省規定選聘到村任職的大學生幹部,研究生每月補助1500元,本科生每月補助1100元,專科生每月補助900元(民族地區每月分別增加200元)。這樣的補助實際上是比較少的,尤其是在目前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時期就顯得更少了。很多大學畢業生是沖著考公務員或研究生可以加分的政策去的,藉助村官這一跳板,考取功名。

(三)大學生“村官”的培訓體系未形成

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初出茅廬,閱歷甚淺。很多地方在大學生“村官”上任前組織集體培訓,此後在工作過程中就沒有定期的培訓,只有崗前培訓,沒有崗中培訓,對於工作過程中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這樣會造成大學生村官被“放養”,得不到有效的指導和培訓,更別說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對於基層民主行政的作用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大學生“村官”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提高基層行政管

理民主化的人才資源。因此要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以促進農村基層民主行政的 發展。

(一)完善大學生“村官”選聘機制,有助於優化基層行政 管理的人才隊伍

我們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准,完善大學生“村官”的選聘機制。可以在選聘中通過延長服務農村年限,簽訂服務 合同等方式來區分濫竽充數者和真情實意者,以此來凈化大學生“村官”隊伍。選聘思想堅定的大學生,有 助於優化基層行政管理的人才隊伍,使農村幹部的結構更加年輕化。通過大學生“村官”的創新才能,影響農村幹部的思維,共同致力於提高基層的行政管理水平。

(二)完善大學生“村官”激勵機制,有助於留住基層農村的行政管理人才

完善激勵機制,對於大學生村官隊伍的穩定有著重要意義。麥格雷戈曾提出X理論和Y理論,認為人既是理性的 經濟人,也是復雜的 社會人,要使人的價值效用最大化,就必須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為此,首先要改善大學生“村官”的經濟待遇。如果大學生“村官”的待遇跟當地公務員的待遇一樣,那麼就能留住廣大人才。其次,要明確大學生“村官”的 政治待遇。如四川遂寧市就從大學生村官中採取直選方式產生村支部書記,使村級黨 組織班子更加年輕化、專業化和知識化。此外該市還將通過從大學生“村官”中定向公選副科級領導幹部、公開考錄鄉鎮公務員、事業人員等多種方式留住人才。

(三)完善大學生“村官”培訓機制,有助於解決基層農村干群對立矛盾

地方政府要對大學生“村官”進行崗前培訓和崗中培訓。如可以開展人大相關知識的培訓,大學生“村官”一方面可以把培訓的相關知識傳達給廣大農民,使農民了解國家的最新政策。另一方面,大學生“村官”也可以用自己所學影響農村幹部的陳舊觀點,提高農村幹部對政策的領悟力與執行力。同時,農民權利意識的提升,反過來又會制約農村幹部權力的過大,使村幹部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進而有助於解決農村干群對立的矛盾。

(四)完善大學生“村官”與村民的良性互動交流機制,有助於推動農村民主制度建設

大學生“村官”要對事關基層選舉 工作的法律法規進行宣傳,讓群眾“零距離”接觸人大制度。此外,還可以採取每周隨機到村民家中談心的形式,做到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只有形成村官與村民間的良性互動交流機制,才能共同推進農村民主制度建設。具體而言,第一,對於推動農村民主管理水平而言。大學生“村官”可以通過知識影響農村幹部的固有辦事作風,提升其民主管理的意識。第二,對於推動農村民主決策水平而言。大學生村官通過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識,使村民積極參與農村決策,保證村級民主決策符合村民利益。第三,對於推動農村民主監督水平而言。大學生“村官”可以通過完善村務公開的機制,讓村民獲得更快速真實的村務信息,同時加強村民對村務的監督力度,促進基層民主行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國慶.公共行政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人學版社,1998.

[3]張曉梅.中國農村入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M].中國 農業出版社,2005.

[4]許文興.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5][美]戴維.羅森布洛姆.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 [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1. 農村行政畢業論文

2. 村級行政管理論文

3. 鄉鎮行政管理論文

4. 關於農村行政管理論文

5. 行政管理專業論文範文

6. 有關基層行政管理論文

Ⅲ 4千字關於行政法的論文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版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權)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和致謝。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題目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署名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Ⅳ 求行政法相關論文

你這篇中國知網也好,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網路文庫都有!
==================論文寫作方內法容===========================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通讀一遍,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Ⅳ 有沒有關於農村養老保險問題方面的論文呀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整個人口的60%以上,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目前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踐上存在許多問題,積極推進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解決好農民的養老問題,對於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探索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6年開始,民政部根據「七五計劃」關於「抓緊研究建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並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試點,逐步實行」的發展目標,開始了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行積極的探索,第二階段是1991年國務院決定農村(含鄉鎮企業)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由民政部負責。並於1992年印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確定了「從我國農村的實際出發,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為目的,堅持資金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堅持自助為主、互濟為輔;堅持社會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堅持農村務農、務工、經商等各類人員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的方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相關工作。第三階段是199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民政部《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意見》,為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健康發展,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相繼頒發了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和文件,將這項工作提上議事日程,擺上重要位置。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將農村社會保險管理職能劃入新組建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實行社會保險的統一管理。農村社會保險管理機構逐步從民政部門並入勞動保障部門。從目前來看。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實踐上並不成功,許多地區沒有建立農村社會養老體系,已建立的地區也存在很多缺陷,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缺少法律保障
從整體發展過程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還缺乏法律性規定,大多是以政策、通知、會議決定等形式進行制度落實,缺乏穩定性和持續發展性。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基本都是在1992年民政部頒布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規定性,法律制度的欠缺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對象不明確,保險資金來源不穩定,保險管理方面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等,使農村養老保險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依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認真做好當前農村養老保險工作的通知》出台的地方性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專項制度,標志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立法向專項化方向發展。如廣東省頒布了《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實施細則》和《廣東省社會工傷保險條例實施細則》,明確規定農民輪換工應參加社會養老和工傷保險。深圳、珠海、東莞等城市還專門就外來務工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訂了具體的實施細則和辦法。

(二)管理體制存在漏洞
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體制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既有商業保險的技術難度,又有依法實施的政策難度,因而對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由於缺乏專業人才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之機構設置不健全,使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上出現了很多漏洞,如由於財務統計制度的滯後性和專業金融財務人員的匱乏,無法通過財務信息了解農保基金運營的真實狀況,無法對基金運營進行有效監控。此外,不少地區的農保統計工作甚至從一開始就沒有固定的組織人員、工作流程,從來就沒有月、季、年的報表,導致相當一部分基礎數據嚴重失真,無法通過統計數字制定準確的年度工作計劃,也無法對以往的基金運營成果進行有效總結、考核。

(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太小,覆蓋對象有缺陷
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75%在農村。據統計,未納入社會保障的農村人口還很多。建立社會保障網路的鄉鎮1998年僅佔全國鄉鎮總數的41%,建立社會保障基金會的村委會不到村民委員會總數的20%。基本方案中沒有體現出對留在農村的農民和進城務工的農民給予區別對待,進城務工的農民既沒被納入到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中,也沒被納入到城市養老保險體系中,處於法律保護的空白地帶。

(四)農村養老難於完全依賴土地保障,但是土地對於有的農民來說仍然是重要的生產資料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從1978年到1998年,全國農民平均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純農業收入僅占總收入的42.9%。由此可見,來自土地的農業收入已難以保證農民的基本生活,以之養老更是奢望,有的農民已經擺脫土地的束縛,參與到現實的社會保障中。但是,土地對於有的農民來說仍然是很重要的生產資料。近年來農產品的價格日益下降,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非常微薄。而且農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徵用,對價是極少的土地補償費。所以完全依靠土地來養老的選擇也是不可行的。

(五)資金籌集與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農保資金現有的保值增值渠道亟待拓寬
農村養老保險需求水平相對較低,許多貧困村民無法投保,而少數村、鄉幹部利用職權、巧立名目、利用公款為自己投保,養老保險成了這些人為自己謀私利的工具,影響了養老保險的運行和群眾投保的積極性。一些地區還出現了強制保險。籌集的養老保險金不能專款專用,少數地方以種種借口,擅自挪作他用,引起風險,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最終必將影響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推行。基金的管理級別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按照現行制度設計,農保基金只能存入銀行和購買國債,保險基金增值范圍太小。

二、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是導致養老保險現狀的根本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提出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戰略思想,在工業化的驅動下,相關制度體系逐步建立,政府通過戶口遷移,糧油供應,勞動和社會福利、教育等一系列制度安排,逐步形成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1)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我國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始於1958年的戶口登記條例,它是我國二元社會結構得以形成和強化的制度保證,也成為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大障礙,這種以農村和城市身份為標志的城鄉分割戶籍制度,使農村人口不能自由地向城市遷移,它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與市場經濟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原則相背,二元戶籍制度直接造成並維持了城鄉居民之間過大的收入和消費差距;(2)政策主導的城市部門過度吸取農村剩餘:在工業化過程中農業部門為工業部門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建國後照搬蘇聯模式建設社會主義,實施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優先發展,實行「挖工補農」的戰略。1953年開始實行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人為實行工農產品的不等價交換,以剪刀差的形式從農村吸收資金支持工業和城市發展,造成農村的貧困和城鄉經濟的進一步拉大。

(二)農村經濟落後是導致農村養老保險現狀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由於農業本身是第一產業,創造生產力的效果沒有其他產業那麼明顯,所以國家對其管理與監督的力度不夠。另一方面,由於農業的發展主要在農村,國家的管理可能會因管理層級太多而導致管理的失靈。所以,由於農業產業的弱勢,在剛剛實行市場經濟要求大力發展經濟的時候,國家就制定了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的政策。國家有關研究表明,從1952年到1990年,中國農業通過稅收方式、「剪刀差」方式和儲蓄方式為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總量達11.594億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設用地,而建設用地的主要來源即是對集體土地的徵用。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太多,地區發展的速度快慢不一,所以,國家進行干預,規定政策為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後帶動較為貧困的地區,政策的傾向對於農村的發展極為不利。

(三)立法的滯後,直接導致無法可依
關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推行,只有1992年1月3日民政部公布實行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國家沒有根據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及時地對法律做出調整。農村社會保險各地規定不一,沒有法律約束力,基層無法操作,農民無法可依,參保積極性也就大打折扣。

(四)管理體制沒有理順
農村社會保險工作有的仍然留在民政部門,有的已經劃歸勞動保障部門管理,造成工作脫節,管理混亂。手續繁瑣,領取不便。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一般都是斷斷續續的,繳費不定時也不定額,每到符合退休條件需要辦理領取養老金手續時,要進城確認身份、年齡、繳費、時間等,農民費時費力費錢;而達到退休條件辦理退休手續後,還得進城領取養老金。這些,參保人員意見很大,從而影響了農民的參保積極性。

三、改革和完善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問題的思考

(一)基本原則
1 城鄉統籌原則。即使在城鎮化發達地區,二元結構依然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性痼疾,城鄉分割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之一。50年來,城鄉居民之間的種種不公平福利政策和障礙待遇,使注重人本社會的中國已處於尷尬境地。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無疑是扭轉中國失衡的城鄉居民福利制度的機會。

2 因地制宜的發展社會養老保險,強制性與自願性相結合。即應該立足於我國國情,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各地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繳費能力的不同適時、適當地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只有當地區經濟的總體實力能夠提供剩餘積累,而且從積累中提取的資金用於社會養老保險對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當前的生活消費沒有影響時,建立社會保險才具有可能性,在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時就談建立社會養老保險是不現實的。
3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與其他保障制度的協調發展原則。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自我保障層次:家庭保障,體現為成年子女對老年人「反哺」;個人儲蓄,以青壯年時的個人儲蓄養老;土地保障還可以發揮其有益補充作用。政府負責層次:財政與政策支持;集體保障層次,傳統的或新型的經濟組織給予補助。逐漸從以家庭養老為主體的保障模式過渡到以社會養老保險為主體的保障模式。
4 循序漸進原則。第一,逐漸擴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第二,資金的籌集在現階段堅持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財政與政策支持。今後,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集體和國家支持的份額逐漸減少。第三,逐漸與城鎮社會養老保險體系銜接,實現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第四,現階段應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與家庭養老等保障制度相結合,今後慢慢過渡到完全的以社會養老保險解決養老問題。

(二)具體制度建議
1 加快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
(1)法律地位亟待確立。從依法行政的角度來看,一種政府行為,應當有其相應的法律依據通過立法建立和健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是世界各國開展社會保險工作的通行做法。經過1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國已經建立起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並基本形成城鄉社會救助制度的雛形。目前正在起草的《社會保險法》等有關法律,將促進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健康發展。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將離開土地,需要進入到社會保險體系中來。農村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明確其法律地位。應當從法律上明確,不僅城鎮要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農村也可以搞社會養老保險,特別是有條件而又自願開展這項工作的地區。
(2)制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法。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健全社會保險與社會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目前學術界關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立法模式的選擇有兩種模式設計:其一是在《社會養老保險法》中單列一章;其二是專門制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立法應當結合國家目前正在制定的《社會保險法》專門制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第一,總則部分。對立法的依據和目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等進行詳細的規定,立法的目的要著重把農村社會養老上升到「保障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險權」的高度。第二,養老保險的適用對象和范圍。應該包括非城鎮戶口的農村人口,堅持農村社會人員的養老保障的一體化,投保年齡按取得勞動收入的時間起算,一般為年滿18周歲的公民,但16至18周歲以自己的勞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也可以納入其中。第三,養老保險待遇的享受中規定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條件、養老金的確定、領取,個人賬戶存儲額的繼承,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第四,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運營應當包含基金管理機構、基金的管理、基金的解散,周轉資金的計息,基金的運營原則、增值收益:監督管理、管理費用,稅收優惠;第五,爭議的處理及法律責任中應當包括爭議裁決機構,對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不繳、漏繳、少繳行為的處罰等內容。
(3)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完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使其上法律體系升為國務院行政法規,制定出全國通行的行政法規。同時根據《社會保障法》建立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律體系。具體包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條例》、《農村養老基金管理條例》、《農村養老基金運營條例》、《農村養老基金運營條例》、《農村養老基金稅收減免辦法》、《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監督辦法》、《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彩票管理辦法》等
2 合理規劃養老資金的籌集與運作
(1)資金的籌集以及各主體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應負的責任。基金的籌集現階段堅持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財政與政策支持。個人從自己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積累個人賬戶,以備養老。集體補助中所指的集體主要是傳統地域性的土地集體所有制組織和鄉鎮集體企業,但現在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集體產權制度的進一步改革,農民自願聯合創建的合作經濟組織已基本萌芽並呈良好發展態勢,所以集體補助部分的作用在逐步改革的過程中將逐步淡化。鄉鎮企業向股份合作制的轉軌已大面積展開,對原來鄉鎮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有一定的改善,為鄉鎮企業的創收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集體經濟組織對於農村的養老保險也應該負責。國家給予政策支持主要針對鄉鎮企業,集體提供的補助部分可以稅前列支,其次國家可以從財政中撥款,給予農村一定的補償;對於農業各稅應該予以減免,減輕農民的負擔與從土地上獲得收益的難度,另外,還可以發行農村養老保險特種國債。但是城鎮社會養老保險中存在的「隱性債務」問題也需要解決,因此要與此協調。
國家在農村養老社會保險體系建構中必須擔負的責任有三:一是政策責任。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是建立該項制度的根本前提。二是財政責任。該項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證每一個農民基本生存的必然舉措,政府有義務根據國家財政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來推動其實行。三是法律責任。對農村養老保險進行立法,就是要通過法律規范和調整農村養老保險關系,加強這項立法工作非常重要,對農村以及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都具有促進作用。
(2)健全我國的證券法律制度,保障基金的運行與保值增值的渠道。現在農民的投保積極性不是很高,提高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可以說是吸引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一個重要途徑。現在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以縣為單位統一管理和運營的現實,不僅形成了過度分散管理帶來的不合理管理費用和基金被擠占挪用的風險,而且投資形式單一,只是儲蓄的形式或購買國家債券,增值的效果很差。國外許多國家的法律都明確規定了養老金可以用於投資股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可見,把農村養老資金投入證券市場是一條不可忽視的保值增值途徑,因此,必須修改《證券法》,為農村養老資金的人市營造規范,安全的投資氛圍。
(3)加強農村養老資金的監管,進一步明確養老保險的法律責任制度。我國《刑法》第273規定「挪用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情節嚴重,致使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受到重大損害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里並沒有把農村養老資金列在其保護的范圍之內,因此,必須修改該條款,使得農村養老資金能在《刑法》刑法的保護下得到最優化的使用。
3 在管理體制方面
(1)基本政策要穩定。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案的基本思想是:堅持低標准起步,堅持個人交納資金為主,集體補助為輔的原則,堅持以個人賬戶為主的儲備積累的保險方法,堅持自願參加與政策鼓勵相結合的政策措施,堅持社會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保障相結合的制度。這些政策總體上看是合乎實際情況的,應當繼續堅持,並逐漸完善。國家關於農村養老保險的方針政策變化無常,不利於這項工作的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最早提出按商業保險運行,但商業保險公司因成本高、保費難徵集而失去積極性。
(2)改變觀念,理順管理制度,我國農村養老保險的本質特徵是社會政策,而不是經濟政策,是社會保險而不是商業保險,因此不應該走純粹的商業化路子。在觀念層面,國家應確立以社會性和公平性為原則的城鄉一體化的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長遠目標,在行動層面,在該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政府應真正承擔起國家保障的社會責任,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的資金投入。應通過制度的完善明確規定集體和國家對農民養老保險的投入最低限額,並落到實處,從而確立以國家、集體為主,個人為輔的養老基金籌集模式,這是制度建立的關鍵所在。
(3)加強土地保障。土地是農民生存的根本,也是目前農民所擁有的最可靠的保障資源,因此,在我國的一些保障項目在農村不能充分的實施和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加強土地的保障作用。首先,提高農用征地的補償水平。我國現行的征地補償基準是「按原來用途的收益」進行補償。也就是以原耕地上的農作物的收益為標准。以現在的農產品價值計算,這種補償是很少的。要提高農地徵用補償水平,必須切實從農民自身利益出發,採用按市價補償的新原則,並改革轉讓機制。使農民參與到轉讓土地的價格談判,充分行使自身權利,發揮自主性。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特殊社保。被征地農民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政府應當在政策上給予照顧,將他們納入保障范圍,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將征地補償費的一部分為農民建立社會保險,政府給與政策和資金支持,以國家信用確保失地農民享有養老保障。這種思路是目前較具操作性的農村社會養老的過渡辦法,符合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趨勢。
(4)繼續發揮家庭在養老問題上的重要作用。贍養和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我國《憲法》和《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對贍養老人問題都有明確的規定。雖然,隨著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推行,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養老保障的功能有所削弱,但是贍養老人仍是一種責任、一種美德。同時,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收入上的提高也為家庭養老提供了經濟基礎。此外,家庭養老還可以避免西方國家那種由於過度推進社會保障而帶來的家庭危機,從而有利於維護良好的社會道德規范,促進農村社會進步。
4 制度改革的目標
現階段實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具有明顯的身份特徵,以是否有城鎮戶口為劃分依據,如此對待農村社會問題,顯然違背一個基本常識,因為中國政府是全民政府而不是市民政府。消除城鄉差別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不公平待遇是發展趨勢,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未來發展的必然結果。
總之,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個復雜的艱難的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的扶持,也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我國在幾十年的探索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也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相關政策,這些制度中有很多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是基於有限的經濟發展條件,還不能在農村順利地實施。但是我們應該在了解現實的基礎上創造條件,加強立法和制度准備,使這項工作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學習和借鑒各地區的成功經驗,做好准備工作,一切從解決農民的實際困難出發,深入基層切實做好信息的調研,進行可行性分析,著眼於現實,本著為農民作實事的精神,避免人力和資源的浪費。同時,我們也要幫助農民轉變思想,努力推進農村社會保障的現代化進程。

Ⅵ 法律論文答辯

論文答辯最重要的是聽清、記清老師的問題,以免答非所問。如果一次沒聽清,一定要請老師重復,不要裝懂,但盡量避免多次勞煩老師,否則印象分會下降。針對老師的問題作答時,要按重點精要回答,回答有層次、有條理,切勿東拉西扯、過分啰嗦、講太多不必要的東西,否則老師會打斷你的回答,你想說的內容可能就說不完了。還有,回答的時候小心一些,不要輕易涉及你不清楚的領域,避免老師拉住一點進行蘇格拉底式追問,否則就慘了……
可能提到的問題,我可以提出幾個建議:
1、總結出幾個論文的創新點;
2、看看你文章的語言表述、邏輯層次是否合理,特別是標題的表述,是否有命名不當,或者邏輯層次不對的地方,有的老師會抓住這種瑕疵要求解釋的……
3、看看概念、理論有沒有基礎性錯誤,有的話老師可能會抓住提問;
4、如果上述瑕疵都沒有,那麼老師會就你論文的專業性問題提問,可能涉及的方向有:(1)農村土地承包法律關系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可能的比較法和我國法律、實踐中的做法和缺陷;(2)你論文中自己的觀點、創新觀點的合理性;(3)有些老師會就注釋和引用文獻進行提問,不過可能性不太大,保證學術規范就可以了。
上述提問的重點在於4(1)(2)。
就這些方向自己好好斟酌准備一下。一般答辯的時候會留有準備時間的,不要慌張,自信回答,良好的風貌可能給你加分。
最後,不知你是本科答辯還是研究生答辯。如果是前者的話,我覺得上述這些你看一下有個概念就行了,本科答辯都很水的,不會問那麼多專業的東西,好多時候跟老師隨便聊幾句就結束了,這時,第2、3、4(3)可能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總之,不要緊張,加油吧~

Ⅶ 跪求論文《土地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急!急!急!

現在的人們很難想像,30年前,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泱泱中國,沒有一部專門規范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法律。

30年過去,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土地管理法律體系已初步建立,土地權利保護、土地登記、土地用途管制等諸多重要方面,均從法律上得以規范。

在市場化配置土地資源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廣袤的城鄉土地激情擁抱法治

零的突破:選擇市場,選擇法治,土地管理和利用步入有法可依的軌道

土地管理法制建設,合著改革開放的節拍而動。

改革始於土地,改革喚醒了對法治的需求。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的包干協議一舉掀開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新的歷史,農村土地從人民公社的集體化大生產轉變為以戶為單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1982年1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土地管理法制化進程不斷加快。1982年,國務院決定在農牧漁業部內設置土地管理局,作為依法統一管理全國土地的職能機關。同時,《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建設用地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法規出台、實施。

然而,這些規定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土地分散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198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高達100萬公頃,喚醒了人們對耕地資源的嚴重稀缺及加強耕地保護緊迫性的認識。

1986年是新中國土地管理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占濫用耕地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規」,「抓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4月,農業部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後提請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6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於6月25日公布,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依據這部法律,我國對城鄉土地集中統一管理。1986年8月1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誕生,代表國務院對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土地實行統一管理。隨後,省、市、縣、鄉四級地方土地管理機構也相繼建立,我國土地管理隊伍不斷壯大。

我國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1987年12月,深圳經濟特區敲響了土地拍賣第一槌,突破了當時《憲法》對出租土地的禁令。法隨事變。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同年12月29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修改後的《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

這次適憲性修改,一舉掃清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面臨的法律障礙,為土地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開辟出一條法治之路。

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後,以《土地管理法》配套法規建設為中心,形成以《土地管理法》為基本法律的法規體系框架。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86年8月到1992年年初的5年多時間里,國務院先後制定頒布了《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外商投資成片開發經營土地暫行管理辦法》、《土地復墾規定》等;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制定頒布了《土地違法案件處理暫行辦法》、《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審批管理暫行規定》、《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土地登記規則》等。

土地管理有法可依,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土地管理面臨嚴峻挑戰。法律規定的分級限額審批制度,在現實生活中大打折扣。各地通過「化整為零」、「下放土地審批權」等辦法,大量佔用耕地。據統計,1986年到1996年,因各項建設佔用、農業結構調整以及災毀等原因全國共減少耕地約1.02億畝,而同期開發復墾的耕地只有7368萬畝,10年間,耕地凈減少2898萬畝。

嚴峻的現實,迫切要求土地管理法制與時俱進。

關鍵之舉:確定用途管制的法律地位,土地管理思想發生根本性轉變

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為法制變革打下堅實基礎。

1996年初,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下達了11個重點調研課題,其中之一就是耕地保護問題。原國家土地管理局黨組十分重視,舉全局之力開展這項調研。經過對廣東等13個省(區)和上海等12個城市歷時10個多月的調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向中央提出了保護耕地的政策性意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修改和制定有關法律。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即中央11號文件下發,明確提出,必須從體制、機制和法制上採取治本之策,扭轉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大量減少的失衡趨勢。

此時,《土地管理法》的修訂也正式啟動。1997年5月成立修改小組, 8月18日修訂草案上報國務院。經國務院第64次、第65次常務會議討論審議原則通過後,形成了《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1998年4月11日,由國務院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4月26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聽取國務院就《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作的說明。8月29日上午,出席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的141名代表按動了表決器,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以139票贊成獲高票通過。

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以立法形式明確肯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從保障建設用地供應為主轉到切實保護耕地為主;在土地管理方式上,從分級限額審批制度轉到用途管制制度;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從外延粗放型轉到內涵集約型;在各級政府土地管理職權分配上,從土地管理權主要集中在市、縣轉到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合理劃分;在執法監督工作上,從傳統的土地監察轉到建立現代土地執法監察體系;在調整范圍上,從單純調整行政管理關系轉到既調整行政管理關系又調整財產關系。

1999年1月1日,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實施,作為其重要配套法規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同步施行。速度之快,在中國立法史上前所未有。

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繼續向前推進。2001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出台,明確規定四類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征地規模不斷擴大,涉及征地問題的土地信訪數量不斷攀升,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矛盾和糾紛日益突出,社會各界對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的呼聲十分強烈。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決定將《憲法》第十條第三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這一修正,不僅將原來的土地徵用區分為土地徵收或者徵用,而且從《憲法》層面上強調無論徵收或者徵用都要給予補償,體現國家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障。

同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對《土地管理法》的部分條款進行了第三次修正,主要是將總則第二條第四款的「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同時,將《土地管理法》中的「土地徵用」全部修改為「土地徵收」。

隨著土地管理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國土資源部門依法行政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以《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徵求全民意見的成功嘗試為起點,國土資源部對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草案,積極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形式多方聽取意見,奉行「開門立法」。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立法,認真組織專家咨詢論證。《徵用土地公告辦法》、《國土資源信訪規定》等規章在出台前,都全文公布,向社會徵求意見。

作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的重要內容,《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是第一部嚴格規范國土資源系統聽證工作的規章。2004年1月9日經國土資源部第12次部務會議通過後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它是最早的由部門制定的聽證規定。頒布並實施《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是國土資源系統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以層級監督和行政救濟為重點的國土資源行政復議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探索建立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裁決制度,有效化解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群體性糾紛和社會矛盾,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法律的創新和變革,使我國土地管理走上法治軌道。

新的起點: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面臨新形勢,土地管理法制建設擔負新使命

進入新世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提速,土地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

2004年6月,國務院領導批示要求,在抓好土地清理整頓的同時,著手研究制定管理制度。7月,國土資源部先後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和專家座談會,專題研討國土資源制度建設,繼而成立了加強土地管理制度建設領導小組,保證《土地管理法》確立的各項制度真正得到執行。當年10月,《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出台,決定重申,要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出現新增建設用地供應量過大、工業用地低成本過度擴張、土地地方違法用地比例很高、出現新的違法形式如「以租代征」等。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央下定決心,要運用土地政策,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2006年8月31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發,從調整利益機制、完善責任制度和健全法律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經過多年的積極摸索,土地管理改革方向越來越明晰,就是法律、經濟、行政手段並舉,建立土地管理的長效機制。與中央的部署相一致,國土資源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2007年10月1日起實施的《物權法》,作出了許多有重大意義的規定。如: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完善了土地徵收補償制度,構建了以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為主要內容的土地物權體系;依據憲法,按照黨和國家關於征地補償安置必須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對土地徵收補償制度進行了完善;貫徹平等保護的原則,在土地物權體系方面作出了多項創新性規定。

結合《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國土資源部部署開展了相關部門規章的制定工作。2007年12月30日,《土地登記辦法》正式向社會公布,並於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規定》等規章的制定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決定》同時明確,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

積極穩妥和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務迫切,《土地管理法》已進入新一輪修訂。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擬將《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國土資源部黨組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土地管理法》修改工作方案和修改思路,目前,《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的起草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據部有關負責人透露,起草工作堅持四項原則。一是既要全面總結和回顧現行《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取得的經驗、成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又要展望未來土地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為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提供法律武器。二是注重將黨的政策上升為法律。黨中央、國務院在土地參與宏觀調控、完善征地制度、提高新增用地成本、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已經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將通過法律修改使之上升為法律制度。三是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被實踐證明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共同責任制度、國家土地督察制度等上升為法律制度。四是堅持開門立法、民主立法。這是我部立法工作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保證立法質量的關鍵環節。起草《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除了由部機關主要司局參與起草外,還特別委託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起草專家建議稿,委託廣東等省廳聯合起草地方建議稿。最終報送國務院法制辦審議的送審稿,將綜合考慮專家和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意見,並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

30年銳意改革和不斷創新,我國土地管理法制建設正站在一個嶄新的起點上,我國土地法治之路必將走得越來越順暢。(

Ⅷ 關於農業政策與法規的論文

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法規政策是確保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效開展和有序進行的保障。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農業政策與法規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於農業政策與法規的論文 範文 一:關於農村政策與法規 教學 方法 的思考

摘 要:學習掌握並切實貫徹實施我國農村基本政策和法律,對從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幹部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關鍵詞:農村政策與法規;教學方法;教師專業素質;教學效果

為了鞏固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業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維護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合法權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科學 文化 素質,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03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公布施行,奠定了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首要地位。自2004年以來,我國連續9年將中央一號文件鎖定“三農”,並不斷出台了有關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政策與法規,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的快速穩定發展。臨夏農校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需求,提升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不斷轉變工作思路,將單一的中專 教育 轉變為農業中專教育、成人繼續教育和農民短期培訓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並將《農村政策與法規》作為主要課程之一。但如何上好這門課程,讓學員在工作實際中發揮更大的主體作用,本人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 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是提高農村政策與法規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證

一般來說,《農村政策與法規》的授課教師,沒有進行專門的學歷教育,或者說在大學沒有進行該專業的深造研修,而是從農業專業教師或政治專業教師中派生出的,對農業和政策的掌握與理解難免偏頗。而農村政策與法規的制定、頒布、實施和完善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領域、多部門、多學科的一門課程。所以,要上好該課程,要求教師具備極高的專業素養。

1.1 教師要潛心學習農村政策與法規的相關知識,不斷提升專業水平。農村政策與法規不僅涉及到農學、社會學、心理學,也涉及到我國農業法、土地法、環境保護法、婚姻法及其我國農村經營體制等諸多學科領域,而且,新的 政策法規 又不斷出台。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廣泛學習各門學科相關知識及 其它 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同時,必須掌握農村政策與法規的最新動態,給學員講授最新政策,切實指導實際工作。

1.2 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種與農村政策有關的師資培訓,加強交流和學習,拓寬自己的視野,不斷充實教學內容。

1.3 任課教師要在具體的工作生活中,深入農村一線,了解農業、農民、農村中對國家出台的相關農業政策的執行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存在該問題的原因,尋求更好更有效的方式方法,為農村貫徹執行政策法規提供參考和建議,以提高自身專業實踐水平。

2 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是提升農村政策與法規教學效果的有效 措施

2.1 採用參與式教學,加強師生溝通,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參與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自主創新的課堂教學,要求做到“學生積極參與,師生雙向互動”。筆者在對村幹部學員講授農村土地經營權這一章節時,根據村幹部生產 經驗 豐富,整體素質高的特點,本人大膽採用了參與式教學法。先讓學員分組討論當地農村土地的經營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學員紛紛發言。比如:一家一戶的生產規模小,勞動力生產效率低;土地條塊分割很細,農業機械很難使用;部分農民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同時也有農民無地可種;城郊農村土地被強行開發修建商品房而補償很低等等,課堂氣氛非常熱烈。緊接著我趁熱打鐵又提出了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答案五花八門。這時我提出了有一項政策能較好的解決這些矛盾,那就是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給學員講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含義、流轉方式,以及安徽省通過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涌現出全國種糧大戶的典型案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有所提高。更是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

2.2 應用換位教學,為學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提升學員的綜合素質。換位教學法是指在特定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臨時充當和扮演教師的角色,走上講台講課,老師坐在學生座位聽課,學生講完後,由講課學生先做 自我評價 ,然後其他同學和老師進行點評 總結 。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利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思考、自我實踐、自我激勵,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在村幹部大專班的教學中,本人選取了關於如何促進農民增收這一與學生直接相關的主題,採用了師生換位法教學,將七縣一市的學員分成八個小組,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學員代表,通過小組討論、代表主講、大家評定、老師總結四個環節,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本人對當地的農村經濟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村幹部帶頭致富的急切心理有更多的理解,使我對服務三農更加堅定了決心和信心。同時也發現個別村幹部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等方面存在嚴重障礙,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鍛煉和提高學員全方位的能力。參與式教學不但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挖掘學生潛能的作用,而且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展示了學員才能,加強了同學及師生之間的交流,提升了學員的組織表達能力。

2.3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農業發展成果,提高學員的帶頭創新意識。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在過去的三十年裡,我國逐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現代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著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強化政策、科技、設施裝備、人才和體制支撐。在講授現代農業時,採用多媒體課件,讓學員了解“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取得的成績,講述了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要素,通過圖片展示了國內外現代農業的模式和類型,使空洞的說教變得有聲有色,激發了學員的學習熱情。作為村幹部,不但要承擔起農村政策的執行落實,也要成為現代農業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力軍,更要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的帶頭人。

2.4 組織開展調查研究,增強學生的使命感,提升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學中,本人介紹了近年來中共中央關於“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讓學員了解新農村建設提出的歷史背景,系統講述了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闡述了五個方面的要求及其內在聯系。在幹部進修班和大專班都布置了作業――根據當地實際,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過兩周的深入調查,村幹部提出了許多好思路、好辦法,而對 調研 報告 的撰寫很吃力,進修班學員倒是完成了任務但是內容大多都比較空洞,甚至只是從網上下載列印的。對此狀況本人經過反復思考,在村幹部大專班講授了調研報告的基本格式和寫作方法,並讓各縣鄉的進修幹部與該鄉村的村幹部組合結對,使宏觀政策與具體措施相結合、縣鄉規劃與農村實際相結合,撰寫出了一篇篇有骨有肉的優秀調研報告。通過這次活動,拉近了幹部與群眾的距離,增進了溝通,使學員發揮了專長,彌補了不足,使兩個班學員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2.5 邀請專家開展專題講座,開闊眼界和思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自願參加的,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以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互助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組織農民進入市場的重要措施。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既要立足當地實際,更要放眼世界發展趨勢。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新型產業,本人了解不全面不系統,就邀請省上專家開展專題講座,系統講解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涵、特徵及其功能和類型,同時介紹了在國內外的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當地開展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應注意的問題。通過這次專題講座,不但讓學員清楚了怎樣去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更是為教師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

關於農業政策與法規的論文範文二:國外農業政策法規分析

摘 要:本文解析了韓國、美國和歐盟的農業政策,以期為我國農業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政策;國外;糧食安全;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312 文獻標識碼:A

城鎮化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國,城鎮化應該著眼以下3個問題,即發展重點為中小城市;將新生代農民工等已經在城市就業的農民視為主體;解決就業、社保、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農民工的主要關注的關鍵問題。城鎮化的推進不能以損害農業這一國民根基為前提,而應該以發展好農業為前提。因此,國家在制定相關政策,特別是農業政策上應該重點考慮到城鎮化與農業如何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如何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收入,如何保障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確保我國糧食供給安全問題等等。國家在制定農業政策的時候,從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著眼,應該將重點放在價格政策、補貼政策和金融 保險 政策上。如果從改革的方面來講,應該從以下方面著眼,即深化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新經營主體的培育以及解決農業從業者日趨減少的問題。在歐美和韓國等國家,農業發展水平較高,其農業政策法規或許對我國的農業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啟示,本文將對其進行概述。

1 韓國農業政策法規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不但依靠工業的騰飛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也實現了農業的較快發展。早在1950年,韓國就開始制定計劃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並加快了將農業人口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速度。韓國農業現在已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之列,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生產水平都可以同歐美農業發達國家相比較。

韓國國土面積小,且農業人口大規模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在這種情況下,實現農業現代化成為一個需急切解決的問題。韓國農業之所以能夠快速實現現代化,主要是5方面的合力造成的,即流通體系、農業科技、新村運動、農業政策和土地制度。

在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為了避免耕地分散帶來的弊端,在尊重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促使土地聯合使用。並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通過了法律來保護農地的流轉,從而為土地規模化經營奠定了基礎。韓國農業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保護本國農業,從環境政策、價格政策和生產政策入手,綜合運用補貼等手段,確立了稻米作為生產政策的最核心部分;新村運動通過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進一步激發其建設農村的積極性;在農業科技方面,60%以上的農業科技人員屬於國家政府人員,從而保證了科技隊伍的穩定性;通過建立完善的流通體系,將銷售同生產充分結合起來,保證了生產和流通效率。

應該為農業發展提供科學性的宏觀管理;完善市場經濟,保證農村經濟的活力;確保農業科技隊伍的穩定性,為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推動力。

2 美國農業政策法規分析

作為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美國的農業政策是緊跟市場的。農場主會根據相應的市場價格變化情況,以利潤最大化為指導原則,這是其農業發展的主基調。美國政府會根據其中存在的不足,出台相應政策來彌補市場的不足,主要是宏觀方面的政策調整。美國政府對於農業的調控從原先的流通領域拓展到了生產領域,這是基於美國農業巨大的生產力導致糧食生產過剩的情況。羅斯福新政開始後,美國政府開始實施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與農產品生產縮減政策。隨後開始了縮減生產金融政策,進而設立了土地銀行,為休耕土地提供補助金。這些政策主要是為了防止農產品過剩可能導致的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從現在的效果來看,達成了宏觀調控的目的。

從1985年~1995年這段時間,美國的農業政策開始調整向農業生產的市場化。這是因為歐洲農業快速發展導致全球農產品市場的變動,而且美元開始大幅度升值,引發了其農產品競爭力下降的狀況。隨後,美國政府不斷地削減其預算支出,降低受補貼面積,讓農場主根據自身狀況與市場狀況自主調整 種植 面積與種植品種,從而增強農產品競爭力。不但如此,美國還積極開展農業方面的關稅與貿易談判,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隨後的《1990年食品、農業、資源保護和貿易法》更是繼續放鬆對生產的管控,推進了農業的市場化。從1996年以後,政府幹預農業生產進一步減少。但是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安全,開始重視農場安全,建立了一系列措施,如反周期支付與農作物平均收入選擇計劃等,並為農業災害提供救援等等,構建起來一個完善的農場安全網路。

對於農業支持的手段應該更加多元化;集中財力重點補助糧食生產;農業支持政策應該網路化和體系化,避免盲目出台政策;對於農業的支持不應該只停留在行政層次,更應該法律化,進而實現項目化。

3 歐盟農業政策法規分析

在歐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共同農業政策是很重要的一環,雖然備受爭議,但是歐盟農業的發展成果卻是有目共睹的,其在奶製品、禽肉和糖的出口量上已經超過了美國,擺脫了主要農產品處於凈進口的不利狀態。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正在轉化重點方向,走農業與農村並重的道路,將關注焦點投向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上。《建立農產品統一市場折中協議》著眼於提升農業效率並達成農業市場穩定的目的,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在1992年共同農業政策變動中,開始強調對農業結構的調整。在《走向2020共同農業政策―應對未來糧食、自然資源和區域挑戰》中,提出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對自然資源進行最優化管理,進而維持農村發展的平衡。歐盟開始利用多種措施對農業支持,如價格支持、農業發展支持以及收入補貼等,並進一步提升其農產品市場的自由度。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放棄了原來的封閉狀態,進入到開放狀態。

必須以糧食自給為核心制定農業政策;立足於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多功能農業;基於多邊貿易協議框架,加大對國內糧食產業的支持力度;可以適當放棄一些低效且處於壟斷狀態的農業生產領域,來獲得農業談判的主動權;學習歐盟的雙邊合作策略。

4 總結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政策對於農業發展的走向至關重要。雖然我國農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應借鑒世界農業先進國家的經驗,汲取精華,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制定最合理的農業政策。

參考文獻

[1] 白文周,吳義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及實現途徑[J].經濟問題探索,2008,5: 52-55.

[2] 蔡海龍.美國農業政策支持水平變化特點分析[J].浙江農業學報,2013,

25(5): 1124-1129.

關於農業政策與法規的論文相關 文章 :

1. 探討我國農業產業政策存在的問題及法律對策論文

2. 中國農業貿易政策論文

3. 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分析論文

4. 農業法律論文

5. 關於新農村建設論文

Ⅸ 關於農村土地流轉方面的資料,或論文 5000字左右 謝謝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的現狀分析與對策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政策的調整,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勞動力的轉移,特別是國家關於扶持糧食生產、減免農業稅等政策的出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許多外出務工的農民紛紛季節性返鄉耕種土地,農村土地的供需矛盾開始突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速度較前明顯加快。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非農收入的增加和對土地的依賴性,但是,仍有85%以上的農民基本依靠土地的種植或養殖收益維系生活,隨之而引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也隨之日漸增多,影響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的社會穩定,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為此,筆者利用工作和參與調解的便利條件對綦江縣安穩地區進行了調研,走訪了各村主要幹部以及50位農戶,現對調查的情況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現狀
(一)流轉特點
調查表明,我縣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呈現速度快、類型多、行為欠規范以及少量違法流轉行為存在等4個方面的特點。
1、流轉速度加快,漸具規模。自1996年土地二輪承包以來,安穩鎮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速度呈逐年遞增之勢,流轉的土地面積不斷擴大,所涉農戶不斷增多。目前,各村流轉的土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比例約10%以上,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戶數約占總農戶數的30%。
2、流轉類型多樣,比例不均。按照不同的標准,可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型。
以流轉主體為標准,以農戶與農戶之間的流轉為主,流轉面積約占總流轉面積的90%。
以流轉對象為標准,可為耕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荒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其中以耕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主,約占總流轉面積的80%。
以流轉方式為標准,可分為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投股或參與股份合作等其他方式流轉。其中以轉包、出租為主,約占總流轉面積的70%以上。轉包中又以外出打工或經商農戶,將土地轉包給親友或本村其他農戶居多。出租中又以租給個體工商戶開辦採石場為主。
以流轉是否簽訂協議為標准,可分為協議流轉和無協議流轉。其中協議流轉農戶略占總流轉農戶數的60%左右。協議流轉又分為書面協議流轉和口頭協議流轉,其中口頭協議流轉占協議流轉的絕大多數,簽訂書面協議流轉的農戶不足總流轉戶的10%。
以流轉是否有償為標准,可分為有償流轉和無償流轉。其中以無償流轉為主,約占總流轉戶的60%以上,有償流轉的比例正呈上升趨勢。 以流轉是否履行報批准、備案或辦理土地使用權證書變更登記程序為標准,可分為批准流轉、備案流轉、登記流轉和自行流轉。其中以自行流轉為主,占總流轉面積的98%。
3、流轉行為欠規范,缺少管理。
流轉行為嚴重不規范,表現為自行流轉多,報批准、報備案的少,申請變更登記的根本沒有;口頭協議多,書面協議少;約定不明的多,約定明確的少;書面協議內容不規范的多,規范的少等。鎮、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缺乏嚴格規范的管理.
4、部分耕地被非農業化,有少量的非法流轉行為存在。
我鎮有極少部分耕地被轉為非農用途,主要用於煤礦、非煤礦山、住房、小城鎮項目建設等。這些建設用地只有大多數履行了批准手續。其中,非煤礦山建設採取向農戶租賃的方式,將土地使用權流轉到自己名下,用於非農生產。
(二)流轉原因分析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大致有下4方面的原因。
1、農戶之間買賣房屋後,為了耕種土地的方便,買賣房屋的農戶絕大部分都要發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比如,住在甲社的農戶不便於跑到乙社去耕種土地。這是過去幾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2、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勞動力的轉移。土地二輪承包時「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原則,使得農村原本存在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導致大量勞動力紛紛向本地農村二、三產業或向外地轉移,轉移的勞動力中有一部分帶動全家轉移,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他人。
3、非農建設項目的需要。如:布衣山寨的建設、螢石礦廠、鄉村公路以及大量開辦的採石場都是以租賃的方式從農戶手中流轉出來。高速公路、210國道和松藻煤矸石火力發電廠的非農建設項目用地需要,屬於國家依法征地不屬於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范疇。
4、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村鼓勵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種植大戶,由於地理條件的原因,這種現象在我鎮很少。
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情況的分析
(一) 流轉糾紛特點分析
從調查的情況看,我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主要存在以下特點:
1、糾紛數量大,遞增趨勢明顯。自1996年土地二輪承包至2003年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總體比較穩定,流轉雙方當事人大體能夠保持現狀,相安無事。因此產生糾紛的微乎其微,糾紛所涉土地面積占流轉總面積大約2%左右。近年來,由於高速公路、松藻煤矸石火力發電廠的建設征地以及採石場的臨時佔地,引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數量巨增,還有煤礦采空區對地面的影響而引起的糾紛數量日益增加,流轉糾紛所涉面積占各類土地糾紛所涉面積的30%。
2、當事人之間矛盾激烈,易引發其他糾紛。
流轉糾紛,是流轉當事人之間基於流轉合同的履行或解除而產生的關於承包經營權的歸屬或相關費用等方面的糾紛,屬於合同類糾紛。此類糾紛由於涉及農民「命根子」利益,一旦形成糾紛,當事人之間對立情緒大,互不相讓。如得不到及時、有效地處理,很容易引發以下糾紛、事件。
一是民事糾紛,主要是財產損害、人身損害類侵權糾紛。當事人之間因爭搶土地,搶種搶收,導致毀壞莊稼,甚至打架斗毆,引發財產、人身損害糾紛。這種因流轉糾紛引發的財產、人身侵權糾紛日漸增加,目前約佔到流轉糾紛總農戶數的30%,此類糾紛往往形成當事人之間的財產損害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訴訟。如上壩村村民張某和劉某之間為了兩小塊耕地(約0.3畝)的承包經營權發生糾紛,不服調解,劉某將張某種植的白菜撤了,張於2005年5月起訴綦江縣人民法院,因未登記確權而撤訴,但至今雙方的糾紛仍未解決。 二是行政糾紛,如,崇河村六社的村民王某一家,因高速公路建設征地而引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歸屬和土地補償數量發生的爭議,行政訴訟經過了兩次一審、一次二審才告結束;古南鎮的居民張某原是大堰村三社的村民,因松藻煤矸石火力發電廠的建設征地而引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歸屬糾紛,行政訴訟經過了兩次一審,仍不服,現正在民事再審之中。
三是上訪事件,如,松藻煤矸石火力發電廠的建設征地時,由於農民對相關法律、法規和地方規章規定的補償土地的面積和標准不理解,曾上訪到了建設部,又如張某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歸屬不服,上訪到了重慶市人大常委會。
3、糾紛調處難度大,難以從根本上化解矛盾。很多糾紛當事人擺出不爭到土地誓不罷休的架勢。不僅鎮、村組織難以調處,形成訴訟後,法院的調解往往也很難奏效。作出判決後,敗訴方當事人也常常堅持上訴,甚至上訪,將矛盾不斷擴大升級。
4、糾紛隱患大,基層幹部憂慮重,對策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存在先天不足,加之後天管理失缺,絕大多數流轉行為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糾紛的隱患.農村幹部雖然深感憂慮,但還沒有足夠的預防和應對措施。 (二)糾紛形成原因分析
上述流轉糾紛的形成,既有宏觀上政策和立法的原因,也有微觀上行政管理、流轉行為自身欠缺的原因。
1、政策的調整。1996年農村土地二輪承包以來,國家徵收農業稅和按事一議方式籌資籌勞,2005年調整為免徵農業稅,並實行糧食直補,糧食最低保護價收購.這使得農民承包經營土地所負擔的費用日益減輕,收益隨之提高。我市從2003年逐步減少並從2005年起免徵農業稅,以及退耕還林的補貼,原本因為承包經營土地成本高收益低,外出謀生而將承包經營權流轉給他人的農民紛紛返回,要求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這部分農民都是爭議土地的原承包經營權人,但由於當初流轉時與對方約定不明,受流轉方理解為無償轉讓並在土地上作了大量投入,或者因當初對承包經營權無所謂或著急外出打工一時找不到受流轉人而將土地拋荒後,經村安排給其他人種植的,但土地使用權證書上的權利人仍記載為原承包人等原因,受流轉方不讓出爭議的土地而形成糾紛。特別是,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漲,以及糧食直補的發放到位,土地承包可以獲得較大收益,因此許多以前撂荒棄耕的土地現在又有人要求耕種。一些自行將土地進行流轉的農戶也紛紛將土地收回,而一些在二輪土地承包中沒有分到土地的農民,也都開始要地。有的村民小組進行了合並,由於合並前的小組每戶承包土地面積不同,合並後的小組有的村民要求重新分地。加上集鎮建設、廠礦建設等征地面積的增加,導致土地資源緊張。農民之間為爭奪土地承包權、確定承包土地的界址、承包土地被徵用後補償費的分配等問題,經常會發生糾紛。土地仍然是農民的基本生產資料和最主要的生活來源,這樣,曾經一度緩和的土地承包糾紛又再度突出。
2、立法方面的不足。目前我國法律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面的規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簡稱《土地承包法》)的第五節第三十二條至第四十三條,共十二個條文。內容比較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對於各種流轉方式應當履行的程序性要求,缺乏具體詳細的規定。如第三十七條中「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的規定,在實踐中沒有起到約束當事人流轉的作用。原因是《土地承包法》中對不依法履行上述程序性要求,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沒有相應的規定。所以農民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很隨意且不受拘束。2005年1月19日國家農業部公布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均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作出了比《土地承包法》更為細化的規定,但對本文提及的上述問題仍未能給出具體的解決依據。 3、證據方面的尷尬。在面對大量湧出的、直接關繫到所涉當事人「命根子」的利益和農村社會的穩定的這一類糾紛,鎮、村領導盡管非常慎重,但仍然難以避免這樣的尷尬:純粹要求當事人舉證就難以保證結果公正,因為很多流轉戶之間根本沒有流轉協議,舉不出證據來,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是也難以保證事實公正和法律公正的社會效果,同時考慮基層社會穩定又可能侵害農民的合法權益,還可能因基層組織的不理解不配合導致裁判難以順利執行;有些案件盡管法院裁判並無不公,但敗訴的當事人會不斷上訴、申訴、上訪.這樣一來,法院不僅沒有解決糾紛,還成了被信訪的對象.而且當事人也因為自身的行為,使糾紛解決的成本不斷上升,成為基層穩定的隱患.
4、流轉行為的不規范。《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實踐中,流轉行為存在嚴重不規范的現象:
(1)以農戶自行流轉為主,極少履行報批、報備案或申請變更登記等法定手續,流轉任意性大. 按照《土地承包法》報村裡同意或備案的流轉只佔到全部流轉面積的不足5%。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多次,幾經轉手,原承包經營權人外出回來後不知向誰要地,而村裡也不盡了解,容易產生矛盾。
(2)農戶流轉以口頭約定為主。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承包人在流轉時原本對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太重視,所以一般情況下流轉約定都不是很明確。有些流轉雖有明確的口頭約定,但因沒有書面記載,流轉雙方容易產生矛盾,一旦形成糾紛,還難以查證約定內容。
(3)為數不多的書面流轉協議,大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概念不清、約定不明、權利義務不確定等問題。如不少協議上有某甲將土地「給」某乙種植或養殖的條款,形成糾紛後,雙方當事人對這些含糊的文字,均按照有利於自己的原則進行解釋,流轉方解釋為「轉包」或「代耕」,受流轉方則解釋為「轉讓」。
5、鎮、村管理服務的欠缺。
我鎮沒有行之有效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制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的服務組織,相關管理部門和人員因為身兼多職無法履行這方面的管理職能,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處於一種無序、失控的狀態。鎮幹部忙於本職工作,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既無管理服務的動力亦無壓力,因而使組織形同虛設。而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面的管理也近乎空白,不少村幹部沒有管理的意識, 認為村裡中心工作都忙不過來,群眾自願流轉不必操那閑心。因此也就沒有這方面的管理措施和管理行為.調查中鎮、村幹部對所在鎮、所在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際流轉面積和農戶的情況,心中無數,沒有一個村建有完整規范的土地流轉情況台帳。鎮、村調委會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的調處也是草草的應付了事。
6、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不到位。土地二輪承包時,農村集體土地使用證上記載的土地沒有清晰的四至界畔,2004年完善土地二輪承包後,有的村因農戶相互之間存在矛盾也將矛盾戶的證書暫且扣留後又忘了發放,這些情況在各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7、農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的嚴重缺乏。調查中有100%的農民不知道法律規定的流轉方式有哪幾種,其法律後果怎樣,絕大部分農民認為土地三十內承包權是自己的,流轉與村裡沒有關系,不必報村裡批准或備案,認為流轉無需簽訂書面協議,都是鄰里家邊的,平時相互也了解,口頭說一下就行了,立書面協議顯得見外,甚至認為,只要自己持有證書,無論簽訂什麼樣的協議,土地使用權都是自己的。
8、村級幹部法律素質較低。各村幹部對《農村土地承包法》一知半解,不完全知道法律規定的流轉形式及其相應的法律後果。90%的村幹部認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農戶自己的事,村裡不必管,不必建立流轉台帳。有些村幹部對農戶報到村裡的流轉行為的管理也不依法進行,既不要求農戶簽訂書面協議,也不按規定辦理批准轉戶或備案手續。 9、沒有土地仲裁機構發揮糾紛仲裁作用。我縣今年才設立土地仲裁機構,幾乎沒有群眾知道發生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可以申請仲裁以及向誰申請仲裁,各村幹部對如何申請仲裁也說不清楚。這使得流轉糾紛集中在基層政府和法院。
三、預防和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的對策思考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能否有效地預防和處理好流轉糾紛,關繫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因此有必要從立法、行政、村民自治以及司法各個層面,思考應對策略。
(一)立法建議
1、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盡快制定《土地承包法實施細則》,對《土地承包法》中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面的規定進行細化,特別是增加對違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定的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方面的具體內容。
3、建議農業部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進行必要的增補和修正,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費用的計算標准和方法以及違反法律、法規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
4、建議國務院制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仲裁辦法》,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的設立、仲裁的范圍、仲裁的程序、仲裁的原則及其他仲裁事項作出明確的規定。該辦法所設定的仲裁程序應簡便、快捷於訴訟程序,既便於當事人解決糾紛,也減輕法院受理案件的壓力。
5、建議省人大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在充分調查本地區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糾紛狀況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地方性法規。
(二)行政對策
在目前流轉糾紛較多的情況下,應充分發揮並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以達到減少和處理糾紛的目的。
1、依法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縣級人民政府對尚未發證的農戶,應盡快進行調查核實,並填寫證書向農戶發放。縣級人民政府若委託村委會具體負責發證,應明確下列要求:
(1) 確保戶戶有證。無論過去基於何種原因,現在有什麼理由,一律不得扣留農戶證書。
(2)保證土塊、面積、承包合同及承包經營權證書四者的記載內容要相一致。
(3)加強糾紛調解。對發證過程中發現的因流轉或其他原因產生的農戶間或農戶與村之間的矛盾,要加強調解,保證補發證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2,有關農業主管部門要加強指導和管理,規范土地承包行為,對承包中發生的各種糾紛及時協調解決。指導村組公開發包、合理確定承包基數。規范承包合同內容,必要時可採用格式合同,但格式合同的起草要符合法律和政策的規定,條款要平等、具體、全面。加強對承包合同的管理,堅持穩定和完善相統一的原則,制止隨意撕毀合同的現象。
3、加強對流轉行為的管理。在對流轉行為的管理中,縣、鎮人民政府應各司其職。
縣人民政府對變更、撤銷、更換、補發承包經營權證書的申請,應依法及時審查辦理。我鎮大堰三社2005年8月向綦江縣府法制辦申請撤銷居民張某的承包經營權證書,至今半年多了仍無任何結果。
鎮人民政府應當明確專門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部門,做到人員、經費、制度、工作成果四保障,不流於形式。
縣、鎮兩級人民政府和村委會均應加強對流轉糾紛的調解,充分發揮矛盾糾紛調解的作用,及時化解糾紛。應重視流轉糾紛引起的上訪接待工作,及時妥善安排調處。兩級政府同時還應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的調查研究,以全面掌握流轉情況,並制定有效預防和處理糾紛的相關措施。 4、大力宣傳法律。縣司法行政部門和各鎮、村應充分發揮法制宣傳的作用,不能流於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土地流轉及流轉糾紛處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規規定,盡可能做到家喻戶曉。讓農民真正了解農村承包經營權的性質、流轉的方式及相應的法律後果,懂得流轉應當簽訂書面合同,合同應當載明流轉標的、流轉用途、流轉方式、流轉期限及流轉費用等內容,告知農民該報批准、備案的要報批准、備案,不能自行其事,倡導農民多採取轉包、出租方式流轉,少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為防止將來情況發生變化時產生矛盾,多進行短期流轉,少進行長期流轉。
法制宣傳的另一個重點,應當提高村級幹部的法律素質。對其中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較為薄弱的以及經常處理土地問題的村幹部,要組織專門培訓。這對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健康運行,預防和減少流轉糾紛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5、糾正違法流轉行為。對在承包期內違法收回農民承包經營權,或未經發包方同意,將其承包經營的轉讓給其他人的行為,應當予以糾正。 (三)村民自治對策
流轉糾紛大多發生在同一村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之間,因此應當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通過村民自治規范管理好流轉行為,以減少流轉糾紛的發生。並盡可能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減輕農民解決矛盾的成本負擔。村民委員會要在提高村幹部自身法律素質和加強法制宣傳的基礎上,建立完整的流轉台帳,完善流轉批准和備案手續。
1、完善並登記已發生的流轉行為,建立台帳。對本村內部已經發生的流轉行為,要進行詳細的調查摸底。調查中發現未簽訂書面合同的流轉戶,動員並指導其按約定內容補簽流轉合同,補辦報村批准可備案手續。流轉合同應一式三份,流轉雙方各執一份,另一份由村收執存檔。村委會根據當事人補簽的合同的補交的申請,辦理批准可備案手續,並將上列情況記入台賬。調查、補辦手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弄清本村流轉情況,也可發現並調處部分已經發生的糾紛,還可消除許多糾紛隱患,可謂一舉三得。
2、規范並登記今後的流轉行為。對今後發生的流轉行為,村委會應當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指導流轉戶簽訂書面流轉合同,批村批准功備案或向縣人民政府申請變更登記。做到每一起流轉均符合手續,每一起流轉均有帳可查。這樣必然大大減少糾紛的發生率,即使發生糾紛也處理有據。 (四)司法方面的對策 司法部門加強對土地承包關系的法律調整。對破壞、干擾新一輪承包的犯罪行為要依法嚴懲。對發包過程中產生的民事糾紛,妥善處理,維護農村穩定。對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本著穩定農村生產關系的原則認真處理,維護生效合同的嚴肅性,通過辦案,保護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Ⅹ 關於生活中的行政法的論文3000字

淺議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幾個問題

近幾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機動車輛的增多。起訴到法院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也逐年增多。但有關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法律法規卻沒有隨之健全,還只是停留在原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上,而《民法通則》對這類案件的處理只作原則性的規定。《處理辦法》雖作了較具體的規定,但又存在許多界定不明確的地方,這就造成人民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無法准確把握尺度,使各地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做法不一,產生分岐。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確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訴訟主體

訴訟主體應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

原告就是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他人發生爭執而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原告,就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使其人身或者財產受到損害的公民、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死亡人的權利繼受人以及死者生前、殘者殘前撫養的被撫養人。對於根據根根據根據把受害人列為原告,這不會產生異議。但對權利繼人以及被撫養人作為原告的,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只把權利繼受人被撫養人中的一人作為代表,列為原告,而有的地方則把所有的權利繼受人和被撫養人全部列為共同原告。由於各權利繼受人和被撫養人的權利是各個人享有的,其權利范圍也不一樣,如同一順序的財產繼承人中,只有16歲或者已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才享有請求賠償扶養費的權利,因此,應把所有的權利繼受人和被扶養人列為共同原告,而不能只列其中的一人為原告,而又對全案的權利人的權利都做出處理。

在審判實踐中,權利繼受人的范圍不難確定,但對於被扶養人的范圍的確定,卻爭議很大。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7條第九項的規定,被扶養人以死者生前或者殘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的,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人為限。從文字上看,似乎已規定得很明確,但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在實際操作中還是不好把握,如非婚生子女、外生肓的子女,非法收養的子女,以及雖沒有撫養義務,但為死者生前或者殘者殘前所實際撫養的人,這些人是否屬於被撫養人呢?筆者認為,被撫養人應是死者生前或者殘者殘前有撫養義務並實際撫養的人,即扶養人與被撫養人存在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9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因此死者生前或殘者殘前對非婚生子女負有撫養的義務,因而未滿16周歲或者因殘疾而不能獨立生活的非婚生子女應屬於被撫養人。2、計劃外生育的子女,雖然計劃外生育違反了《計劃生育條例》以及我國政策的規定,但違法者不是該子女,而是其父母,政府應對其父母按照規定作出處罰。而超生子女本身並無過錯,其與其他人享有同樣的權利,如果不把未滿16周歲外生育的子女列為被撫養人,實質上是剝奪了該子女的被撫養的權利。3、對於非法收養的子女則應視不同情況做出處理,如非法收養的子女的生父母還健在並有撫養能力的,應由其生父母領回撫養而不屬於死者生前或者殘者殘前撫養的被撫養人。如該非法收養的子女的生父母已去世,或者下落不明,或者已無撫養能力的,則應視為被撫養人。4、而對於那些沒有撫養義務,但為死者生前或者殘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撫養的人,因為他們之間沒有法律上的撫養與被撫養的權利和義務,不能作為被撫養人參加訴訟,他們的生活問題應通過民政部門解決。

被告,被告就是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主體。由於《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對賠償主體規定的不明確,導致人們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確定賠償主體的被告上很不一致。有的不管是什麼樣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都只列駕駛員為被告,有的只把車主作為被告,有的把駕駛員,車輛所有人列為共同被告,有的把與肇事車有一定關系的人全部列為共同被告。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法律關系是比較復雜的對賠償主體被告的確定應做到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不宜統一定論。

筆者認為,要正確確定賠償主體,首先應弄清何為機動車所有人。所有人就是車輛的所有權人,即對車輛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的人。而這四種權能又是可以分離的,對於汽車在承包期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於承包人只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不具有處分權,而發包人因發包而暫時讓渡佔有、使用權,也不完全具備四項權能,因而只有承包人與發包人相結合才能構成完全所有權,因此應把承包人與發包人都視為機動車的所有人。機動車已轉讓他人,但未辦理過戶手續,根據規定,汽車買賣必須辦理過戶手續,未辦理過戶手續的視為買賣尚未成立。但實際又已交付他人使用經營,這種情況則應把買賣雙方視為共同所有人。掛戶車主是否是車輛所有人,爭議最大。目前,大多數地方政府為了便於汽車的管理和各種規費的收取,都要求把個體運輸戶組成車隊,在交警的車管檔案里,車輛的所有人都登記在車隊的名下,而實際上汽車又全部由個人出資購買,也是由個人單獨經營,而車隊只是代辦保險、代繳養路費等,也只收取少量的代辦費或管理費,而且這些車隊本身沒有經營車輛,也沒有辦理營業執照,不具備訴訟主體資格,也不具有承擔賠償責任的能力。象這種情況,是車隊為車輛所有人還是個人呢?從所有權的四項權能看,車輛掛戶後,車隊仍然不參與經營,不享受收益,這種車隊的實質是個體運輸行業的行政管理部門,而個人仍然對車輛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至於對車輛的處分權,只要不欠繳法定的各種規費,也仍然由該個人享有,並不因掛戶而受限制。因此,如把這種車隊做為車輛所有人而列為被告顯然是不妥的,而應以實際所有者的個人為所有人。如是車隊與個人合資購買的汽車,掛在車隊名下,在經營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則應把車隊和個人作為車輛的共同所有人。

在弄清車輛所有人後,對賠償主體被告的確認就容易多了。1、如果駕駛員同時又是機動車所有人的,肇事駕駛員理所當然就是被告。2、如果駕駛員是在接受所有人或所在單位的指派,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車輛所有人或者駕駛員所在單位作為被告,而應把駕駛員列為第三人,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規定,駕駛員所在單位或機動車的所有人在賠償損失後,可以向駕駛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因此案件的處理結果與駕駛員是有利害關系的,這樣既有利於查清案件事實,又有利於案件的處理。3、如機動車在租用或借用期間發生交通事故,則應把出租人租用人或者出借人借用人列為共同被告。如果汽車是在被盜,被搶期間發生交通事故,則應列盜竊犯,搶劫犯為被告,而車輛所有人不作為被告,因為此時的車輛所有人對車輛已失去控制,無法支配車輛的運行。

二、財產損壞的賠償標准及范圍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四十條規定,因交通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應當修復,不能修復的,折價賠償。牲畜因傷失去使用價值或者死亡的,折價賠償。但是賠償恢復到這些物品損害前的價值,還是簡單地賠償維修費;折價賠償是賠償重置價,還是賠償損壞前的價值,對造成車輛報廢的是否還應包括車輛掛牌、保險等損失,各地的做法不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17條第二款規定,損壞國家的。集體的或者他人的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折價賠償。但是物品損壞後經過修理,是不可能恢復原狀的,其價值都會發生變化。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但由於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很復雜的,過錯責任人在主觀上都是出於過失,而且間接損失又難於認定和計算,因此在賠償損失時應就直接損失進行賠償。直接損失的計算應是有關部門評估的物品,車輛損壞前與損壞後的價值差。因此,1、對於物品,能夠修復的應賠償修理費和修理前與修理後的差價,不能修復的,應按損害前的價值折價賠償。對於車輛損壞,能夠修復的,應賠償修理費、施救費、車輛損壞前與損壞後的差價,以及車輛在修理期間原已繳納但不能退回的保險費等各種規費。2、不能修復的,應按車輛損壞前的價值折價賠償。包括車輛的本身的價值,車輛的購置費、掛牌費,以及已繳納但尚未到期又不能退回的保險費、養路費等各種規費,而不能只簡單地賠償修理費或汽車本身的價值。

三、賠償責任的承擔

對於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賠償責任由誰承擔怎麼承擔,各地做法不一。有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車輛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僅承擔連帶責任;有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車輛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不承擔任何責任;有的只由駕駛員承擔賠償責任,車主不承擔責任。根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它體現的是過錯責任原則。而《處理辦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發生交通事故的,造成對方人員死亡或者重傷,機動車一方無過錯的,應當承擔10%的經濟損失。這體現的是無過錯責任。因此,《處理辦法》採取的是以過錯責任為主,以無過錯責任為補充的歸責原則。我們在審判實踐中也應根據這種歸責原則來確定賠償責任的承擔。發生交通事故的過錯責任主要在於駕駛員,除非該駕駛員可以證明是車子所有人或者其所在單位,強令其違章駕駛,或者可以證明由於車輛的機械問題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因此在確定賠償責任時應按誰過錯誰承擔的原則承擔。

駕駛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如因駕駛員違章駕駛而發生的交通事故的,根據民法的轉承責任原則,駕駛員的過錯責任先轉由僱主車輛所有人或者駕駛員所在單位承擔,但車輛所有人及駕駛員所在單位仍可根據過錯責任原則主張追償。因此,對於駕駛員沒有履行能力的,可先由車輛所有人或駕駛員所在單位承擔賠償責任。對於駕駛員有履行能力的,而且車輛所有人或駕駛員所在單位又有主張由駕駛員承擔賠償責任的,也可把駕駛員列為第三人,直接判由駕駛員承擔責任。這樣既不影響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又可減輕追償的訟累。如果車輛所有人或駕駛員所在單位強令駕駛員違章駕駛或者車輛的機械問題而發生交通事故的,由車輛所有人或者駕駛員所在單位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不承擔責任。如果機動車方無過錯,但根據無過錯責任而承擔的賠償責任,就只能由車輛所有人或者駕駛員所在單位承擔。

受雇駕駛員擅自將車借給他人駕駛,發生交通事故的,無論是因過錯責任還是因無過錯責任而承擔的賠償責任,都只能由肇事駕駛員承擔賠償責任,擅自出借車輛的受雇駕駛員承擔連帶責任。

機動車輛在出租期間發生交通事故,駕駛員有過錯責任的,由駕駛員承擔賠償責任,由出租人和承租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駕駛員沒有過錯的,由承租人和出租人按一定比例承擔賠償責任。

車輛被盜、被搶期間發生交通事故,由盜竊搶劫者承擔賠償責任,車輛所有人因已對該車失去監控,其對發生交通事故無任何過錯,因而不承擔任何責任。

熱點內容
雙方簽字的備忘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08:03:05 瀏覽:494
什麼叫做道德綁架 發布:2024-11-19 07:48:45 瀏覽:541
南師大經濟法博士 發布:2024-11-19 07:43:29 瀏覽:874
房產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 發布:2024-11-19 07:36:21 瀏覽:910
道德口舌 發布:2024-11-19 07:18:38 瀏覽:747
2019年上海勞動法產假 發布:2024-11-19 07:09:56 瀏覽:53
模糊條例 發布:2024-11-19 06:35:00 瀏覽:423
合同法關於延遲付款的違約金 發布:2024-11-19 05:32:38 瀏覽:489
經濟法基礎聽誰的課 發布:2024-11-19 05:24:02 瀏覽:718
經濟法中帶薪休假期限 發布:2024-11-19 05:15:58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