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關於存疑
❶ 存疑不起訴是哪一條
存疑不起訴是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的第一百四十條和一百七十一條法律條款中明確規定的,人民檢察院對於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不應當提起公訴,應當繼續偵查,此時公安機關的偵查期間可以適當額進行延長,延長後找到新的證據,查明案件事實的,人民檢察院就可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一、存疑不起訴是哪一條法律規定的?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40條第4款規定:"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2、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71條第4款規定:對於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二、存疑不起訴具體是指什麼?
存疑不起訴,又稱證據不足的不起訴。存疑不起訴是檢察機關對於經過補充偵查的案件,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的不起訴決定。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40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71條第四款規定決定不起訴的,在發現新的證據,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提起公訴。這是檢察機關對存疑不起訴案件保留公訴權的行為規范。
三、存疑不起訴的情形有哪些?
存疑不起訴,又稱證據不足的不起訴。存疑不起訴是指檢察機關對於經過補充偵查的案件,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根據我國
《刑事訴訟法》
第171條第三款規定的精神,補充偵查的案件應在1個月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兩次為限。因此,經過兩次補充偵查,對於事實仍未查清、證據不足的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第四百零四條,
案件經過兩次補充偵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能確定犯罪嫌疑人構成犯罪和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屬於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
(1)據以定案的證據存在疑問、無法查證屬實的。
(2)犯罪構成要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的。
(3)證據之間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具有其他可能性而無法排除的。
人民檢察院在作出不起訴決定後,因新的證據證明案件符合起訴條件時,就可以撤銷原來做出的不起訴決定。應當注意的是,存疑不起訴只適用於刑事案件案件經過兩次補充偵查後,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如果在不起訴決定之後發現案件嫌疑人無罪的,應當立即釋放,不能無罪關押。
❷ 刑事訴訟法里存疑不起訴是多少條
存疑不起訴是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五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 證據 材料;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可以要求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說明。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二次為限。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檢察院後,人民檢察院重新計算審查起訴期限。對於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❸ 存疑不訴的案件怎麼處理
存疑不起訴後應該釋放當事人,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
【法律分析】
檢察院作出存疑不起訴的決定之後就應該馬上釋放在押人,如果之前有查封當事人的財產,還應當立馬解除相應的強制性措施。存疑不起訴的決定也會送給被害人,被害人對人民檢察院的決定有異議的話,可以向上級人民檢察院申訴。存疑不起訴後應該釋放當事人,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查封、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五條 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可以要求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說明。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二次為限。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檢察院後,人民檢察院重新計算審查起訴期限。對於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❹ 存疑不能認定,疑點利益歸於被告的法律用語
法律分析:「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原則又稱為「存疑時有利於被告」原則,是指在刑事訴訟中遇到事實無法查清或查清事實所需成本過高的情況,依有利於被告的原則判決,該原則是刑法通過限制國家的刑罰權從而保障行為人自由的機能的體現。這是由於相對國家機關的強大,被告人的力量要小的多,公安、檢察機關的偵察能力、執行力量都遠勝於被告人個人的辯護能力與保護力量,當公安、檢察機關所獲取的證據都不能達到使人們消除合理懷疑的程度,理所當然只能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判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三條 監獄和其他執行機關在刑罰執行中,如果認為判決有錯誤或者罪犯提出申訴,應當轉請人民檢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處理。
❺ 存疑不起訴的司法解釋
存疑不起訴,又稱 證據 不足的不起訴。存疑不起訴是檢察機關對於經過補充偵查的案件,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的不起訴決定。《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 》第40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根據 刑事訴訟法 第171條第四款規定決定不起訴的,在發現新的證據,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提起 公訴 。這是檢察機關對存疑不起訴案件保留公訴權的行為規范。司法實踐中,常有一些案件,由於關鍵 證人 短期內無法找到, 共同犯罪 案件其他 犯罪嫌疑人 在逃等原因,在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述的情況下,往往很難排除一些合理懷疑,而基於辦案期限,為保障人權,只能作出存疑不起訴決定,但這並不是說犯罪嫌疑人客觀上沒有犯罪,一旦相關證人找到,或者共犯被抓獲,案情就會顯得清清楚楚,此時如能證實原先被不起訴的犯罪嫌疑人有罪而不將其交付審判,實有悖「違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我國法律上明確規定了存疑不起訴原則,在 訴訟 案件中存在疑點或者犯罪事實不能明確認定的情況下,是可以不起訴的。當事人在遇到相關事項時,如果對存疑不起訴存在異議,可以向檢察機關提出申請,要求對存疑不起訴進行重新認定,還可以向上級司法機關申請行政復議,要求進行處理。
❻ 存疑不訴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存疑不起訴,又稱證據不足的不起訴。存疑不起訴是檢察機關對於經過補充偵查的案件,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的不起訴決定。補充偵查的案件應在1個月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兩次為限。因此,經過兩次補充偵查,對於事實仍未查清、證據不足的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法律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第六十四條 將第一百四十條改為第一百七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可以要求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說明。」第四款修改為:「對於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❼ 存疑不起訴案件的處理是怎麼規定的
1、在對存疑不起訴人宣布不起訴決定的同時,應解除對其適用的強制措施。《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 》第40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根據 刑事訴訟法 第171條第四款規定決定不起訴的,在發現新的 證據 ,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提起 公訴 。這是檢察機關對存疑不起訴案件保留公訴權的行為規范。 2、存疑不起訴的情形 (1)據以定案的證據存在疑問、無法查證屬實的。 (2) 犯罪構成 要件事實缺乏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的。 (3)證據之間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據證據得出的結論具有其他可能性而無法排除的。
❽ 刑事訴訟法原則存疑對誰有利
法律分析:刑事訴訟法原則存疑對被告有利。刑罰作為最嚴厲的制裁手段,只應在必要及合理的范圍內實施。在案件事實存在疑問時作出有利於被告人的認定,客觀上維護了司法的自由保障功能,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的時候,必須查明:(一)犯罪事實、情節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犯罪性質和罪名的認定是否正確;(二)有無遺漏罪行和其他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人;(三)是否屬於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四)有無附帶民事訴訟;(五)偵查活動是否合法。
❾ 存疑不起訴的法條規定
法律解析:
存疑不起訴,又稱 證據 不足的不起訴。存疑不起訴是檢察機關對於經過補充偵查的案件,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作出的不起訴決定。 包括兩個條件: (1)案件已經經過了補充偵查。這是對案件已經經過補充偵查,仍作不起訴決定的時機控制,也是作該決定的程序條件。一般而言,未進一步收集證據就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 (2)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這是指證據不足以充分證明 犯罪嫌疑人 的罪行,以至於即使提起 公訴 ,法院經過 開庭審理 ,也很可能會宣告被告人無罪。 《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 》第40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根據 刑事訴訟法 第171條第四款規定決定不起訴的,在發現新的證據,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提起公訴。這是檢察機關對存疑不起訴案件保留公訴權的行為規范。
法律依據: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二百八十七條人民檢察院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第四款規定決定不起訴的,在發現新的證據,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提起公訴。這是檢察機關對存疑不起訴案件保留公訴權的行為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