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程序瑕疵
㈠ 行政法有什麼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1)行政法程序瑕疵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行政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調整的主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權力的規范與約束,在國家的變遷中承擔著促使傳統「行政國」向現代「法治國」轉型的功能。就中國而言,依法治國的核心環節,在於如何實現對強大的政府權力的依法治理。
對龐大的行政組織系統進行有效的規制。不同於其他邦聯制國家,我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格局,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律為行政組織提供行為指引,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國情背景。
傳統觀點認為,行政法很難生成一部統一的法典,因為生活中的行政關系太過廣泛多樣且穩定性低,很難以一部法典進行格式化規范。這樣的理由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有說服力,政府主導的改革不僅讓社會始終處在不斷轉型之中。
也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治理方式處在變換之中,從而讓制定統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顯徒勞。這樣的認知突出反映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立法轉向上,學者們一開始也試圖勾勒出類似《民法通則》一樣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隨後的改革與治理實踐使得這一探索困難重重。
㈡ 行政法原則與目的的關系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准則,其他基本原則都是合法行政的延伸和擴展。
(1) 法律優先(法已規定不可違)
第一,在行政立法方面,行政機關的任何規定和決定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機關不得作出不符合現行法律的規定和決定。行政機關的規定和決定違法,就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第二,在行政執法方面,行政機關有義務積極執行和實施現行有效法律規定的行政義務。行政機關不積極履行法定作為義務,將構成不作為違法。
例:《行政許可法》第58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提供行政許可申請書格式文本,不得收費。」甲市國土局對許可申請書收取每份1元的工本費,違反了該條款的規定。
(2)法律保留(法無規定不可為、法無授權即禁止)
第一,在行政立法方面,立法機關保留對某些事項的立法許可權,行政立法不能以消極地不抵觸法律為滿足,還需法律的明確授權。依法只能由法律規定的事項,行政機關除非獲得授權,否則不得作出任何規定和決定。
第二,在行政執法方面,如果沒有立法文件進行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行為。
例:《立法法》第8條規定了11項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項,其中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屬於絕對法律保留,其他事項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相對法律保留。1982年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及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規定對無身份證,無暫住證,無用工證明的「三無人員」實行收容並遣返原籍,該規定違反了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法律保留,在2003年「孫志剛案」引起廣泛爭議後,國務院自行廢止。
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追求公正、權利、平等、正義,屬於實質行政范疇。
1、3個子原則
(1)公平公正對待原則。行政機關要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同時,面對同等情況應當同等對待,不同情況應當區別對待,不得恣意地實施差別待遇。
例:某市一項重大工程項目向社會公開招標,某投標人甲雖並非最合適的承包人,但因與該市委領導存在親戚關系而中標。
(2)考慮相關因素原則。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時,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相關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3)比例原則(禁止過分原則、最小侵害原則)。
①合目的性。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
②適當性。指行政機關所選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應當為法律所必需,結果和手段之間存在著正當性。
③損害最小。行政機關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
例:某甲在自家原有的三層樓房頂層違章增建一層樓房,影響了附近居民的採光權,有關部門拆除了某甲的整棟樓房。
程序正當原則
(1)行政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做到信息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
(2)公眾參與。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和決定,尤其是作出對公民不利的決定時,應當聽取公民的陳述和申辯,公民的參與主要包括:①獲得通知權;②參與權;③表達權,即陳述和申辯權;④監督權。
例:某服裝廠因超標排放污水,環保部門擬作出責令停產停業的行政處罰,該廠有權申請處罰聽證。
(3)迴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高效便民原則
(1)行政效率原則。
①行政機關應當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不完全作為。
②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定時限,禁止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
(2)便利當事人原則。行政機關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的程序性負擔的,是行政侵權行為。
誠實信用原則
(1)誠實公開原則。即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2)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回、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對於違法或不當的行政決定依法需要撤銷或變更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賠償。
例:某市政府為推動招商引資,向社會公開承諾,中間人每促成外商在當地投資滿100萬,給予2萬元獎勵。某甲成功促進外商在當地投資500萬,向某市政府請求支付10萬元獎勵,遭到拒絕。某市政府的行為即違反了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
(1)行政效能。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管理職責,要擁有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強制執行手段,用國家強制力作保障,行使行政優益權,保證政令有效。
(2)行政責任。是指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㈢ 什麼是行政亂作為
「行政亂作為」是指行政主體做出的一種錯誤行為方式,即行政主體在履行提供公共服務、承擔行政責任等職責過程中,未盡到應有的義務或管了不該管的事,導致國家政令不通、執行不力,同時還損害國家的全局發展和影響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表現形式有行政「錯位」、行政「越位」等。「亂作為」 濫用法律賦予的權力謀取私利,是一種瀆職行為,具有明顯違法性的特點。
㈣ 合法性原則
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運用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行政主體必須嚴格遵守行政法律規范,不得享有行政法規范以外的特權。違法行政行為依法應予以追究,違法行政主體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合法性原則主要有下列五點:
1、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由法律設定並依法授予。
一切行政行為以行政職權為基礎,無職權便無行政。然而行政職權必須合法產生,或由法律、法規設定,或由國務院或者其他上級行政機關依法授予;
2、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必須依照和遵守法律、法規等法律規范。
它要求每一個行政機關既要依法管理行政相對人,又應在其他行政機關的管理中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行政機關不得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
3、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違法無效。
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必須合法,違法的行政行為不具有法律效力,無論是實體上的違法,還是程序上的違法,都使行政行為歸於無效;
4、行政機關必須對違法的行政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是違法必究精神的體現;
5、行政機關的一切行政行為必須接受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
任何行政行為必須受到監督和救濟,否則任何責任都是空談。無救濟便無權利,無監督便無行政。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同級人民政府行使職權的監督制度、行政復議制度以及行政訴訟制度等,都是這一內容的體現。
行政合法性原則與合理性原則有什麼關系?
1、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合法性原則為前提,違反任何一條均是不被許可的。
2、只有在行政合法的存在和成立的條件下,行政合理性原則才會被允許施行。
3、行政合法性原則是多面手,行政合理性原則是單面手。合法性原則可用於羈束政府行為,也可用於自由裁量。而合理性原則只能「生存」在合法的自由裁量權的「樹蔭」下。
4、行政合法性原則既適用於行政管理,又適用於行政訴訟。而行政合理性原則不適用於行政訴訟。
5、違反行政合法性原則構成行政違法,違反行政合理性原則構成行政不當。行政違法和行政不當合稱為行政瑕疵。
總之,行政合法性原則與行政合理性原則的關系十分密切,兩者的基本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規范行政活動的基本准則。但是行政合法性原則是根本,是法律確定的原則;合理性原則是延伸,是適用法律演化的原則。它們都是行政法公認的基本原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第五條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第六條 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