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上欺騙的具體
⑴ 《行政法》------ 具體行政行為一般原理
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要件
主體違法 1、無許可權。2、縱向越權。3.橫向越權(事物越權)4.地域越權
事實依據違法
1、事實不清、證據不足;2、證據不真實;3、證據無關聯;4、非法手段獲取證據 法律依據違法 1.將行為人合法的行為認定為違法行為;2. 應適用甲法,卻適用了乙法; 3.應適用甲法的某些條款,卻適用了甲法的其他條款;4. 適用了尚未生效或已經失效的法律、法規;5.適用了被處理行為地以外的地方性法規及地方政府規章
程序違法 違反法律規定行政行為需要遵守的步驟、順序、方式與時限 明顯不合理 1.不正當的考慮;2.故意延遲和不作為。3.不一致的解釋和反復無常 注意:明顯不合理又被稱為顯失公正、濫用職權、畸輕畸重 注意 以上五要素均符合法律要求,具體行政行為才是合法的,反之,任一要素違法,均構成違法
二、具體行政行為效力 拘束力 一經生效即產生 行政相對人應服從和遵守;行政主體不得隨意改變或撤銷;其他機關和社會主體應尊重 確定力 爭議期過後產生 行政行為的權利義務具有不再不得更改的效力 執行力 履行期過後產生 使用國家強制力實現行政行為確定的權利義務安排
三、具體行政行為的無效和可撤銷。
(一)行政行為的無效 1、條件: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且重大違法: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依據;行政行為的內容客觀上不可能實施。 2、法律後果:實體法上--自始無效、當然無效、確定無效;相對人不受拘束。程序法上---利害關系人可以在任何時候主張無效;有權機關可以在任何時候宣告無效 注意:有權機關包括:行政機關自身、上級機關、法院、被越權機關。
(二)行政行為的可撤銷 1、條件:具體行政行為一般違法 2、法律後果:實體法上---撤銷前行為合法有效;撤銷後溯及既往失去效力;程序法上---利害關系人可以在起訴其和復議期內向有權機關(行政機關自身、上級機關、法院、被越權機關)申請撤銷。帶來的損失可獲得賠償,但因當事人行賄、瞞報等自身違法而導致被撤銷不賠償。
【關聯法條】《行政許可法》第69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職權,可以撤銷行政許可∶(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二)超越法定職權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三)違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四)對不具備申請資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行政許可的;(五)依法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 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
依照前兩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被許可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賠償。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的,被許可人基於行政許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護。 第78條 行政許可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許可,並給予警告;行政許可申請屬於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事項的,申請人在一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行政許可。 第79條 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取得的行政許可屬於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事項的,申請人在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行政許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具體行政行為的廢止
(一)條件:行為合法,但情況變化了∶ 1.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政策,已經修改、廢止或撤銷;2.行政行為所根據的客觀事實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或已經不復存在;3 行政行為所期望的法律效果已經實現,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二)法律後果:1. 被廢止的行政行為,自廢止之日起喪失效力;2.造成損失的,給予必要的補償 (三)補償程序1.由行政機關先行處理,行政機關不予答復或當事人不服補償決定的可以復議或訴訟;2.法院審理行政許可補償案件可以適用調解,具體程序參照行政賠償的調解(《關於審理行政許可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 16 條) (四)補償標准1. 法定標准∶單行法對補償標准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2.實際損失標准∶單行法沒有規定的,一般在實際損失范圍內確定補償數額。 3.實際投入標准∶特許被撤回的,一般按照當事人實際投入的損失確定補償數額(《關於審理行政許可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 15條)
五、行政行為違法性傳染
【關聯法條】《關於審理行政許可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7條 作為被訴行政許可行為基礎的其他行政決定或者文書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認可∶ (一)明顯缺乏事實根據;(二)明顯缺乏法律依據;(三)超越職權; (四)其他重大明顯違法情形。
⑵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的內涵
法律分析:
一.依法行政原則:依法行政原則,或稱合法性原則,是各國行政法的共同理念或基本原則,其基本含義在於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或者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其要求為:職權法定(國家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的行政職權,必須由法律予以規定或授予);法律優先(又稱為消極的依法行政,行政活動均不得與民意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相抵觸,即法律優先於行政);法律保留(又稱積極的依法行政,具體是指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授權,法律無明文授權即無行政;
二.行政合理性原則: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主體不僅應當在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范圍內實施行政行為,而且要求行政行為要客觀、適度,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其要求為:比例原則(適當性--對行政行為的目的所作的要求,即行政行為的作出要適合於目的的實現,或者說不得與目的相悖離、必要性---為達成目的面對多種可能選擇的手段,須盡可能採取對人民利益影響最輕微的手段、衡量性--又稱狹義比例原則或平衡原則,指手段應按目的加以衡量);平等對待(行政主體應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國家應平等對待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正當原則(系指行政主體在作出行政行為時,應當符合一般的道德標准與生活價值觀。或者說,應當符合人們公認的「情理」標准。)
三.程序正當原則:程序正當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益的決定,尤其是不利決定時,必須遵循正當、公開的程序。具體要求為:行政公開(行政過程公開透明也是預防行政主體恣意、濫權和腐敗的有效手段);程序公正(在救濟程序領域,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有兩個: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對待時應當給予其陳述和辯護的機會);公眾參與(信息公開透明、充分保障公眾的參與機會、給予當事人陳述與申辯的機會)
四.誠信原則:誠實信用,基本內涵主要包括誠實守信和信賴保護兩個方面。具體為:1、誠實守信:行政主體不得為了自身的利益、欺騙行政相對人,違反法律、法規、政策的初衷和目的。政府在制定法律、政策、決定和作出承諾前,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復雜的情形,聽取多方意見,在慎重考慮的基礎上作出決定。行政主體必須依法行政,不得任意反悔。法治要求法律規范具有穩定性與連續性、可靠性與可預測性。行政活動應具有真實性與確定性。行政主體作出行政活動,應出於真實的目的和意圖,意思表示真實、准確,真實性不只適用於行政法律行為,也應包括行政事實行為,如咨詢、信息提供等。虛假、錯誤的行政行為造成公民合法權益損害的,行政主體負有賠償義務。
2、信賴保護信賴保護原則指人民基於對國家公權力行使結果的合理信賴而有所規劃或舉措,由此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應受保護。信賴前提:須有信賴基礎、信賴表現以及信賴值得保護具體要求: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既得利益和合理期待。
五.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應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人民和實現行政管理的目標。具體要求:1、高效原則,即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成果。
2、便民原則:是指民眾能夠方便獲得行政主體提供的公共服務。
六.監督與救濟原則
1、所謂監督原則,即監督行政的原則,是指有權國家機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的行政活動有權進行監督與問責。基於「權責一致」和「有權力必有監督」的要求,監督原則主要包括監督與責任兩個方面的內容。監督主要表現為:
(1)自覺接受「他律」監督。
(2)加強行政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責任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行政機關有責任依法行使職權。
(2)對違法、不當行為及其他造成公民或組織權益損害的行為應當承擔責任。
(3)問責。
2、救濟原則處於行政相對人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救濟權利,主要包括申請行政復議權、提起行政訴訟權、要求賠償權或補償權以及救濟過程中的相應權利等。這些救濟權的行使及實現,在我國主要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與補償等制度來保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四條 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
第五條 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原則。
有關行政許可的規定應當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實施行政許可的依據。行政許可的實施和結果,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未經申請人同意,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參與專家評審等的人員不得披露申請人提交的商業秘密、未披露信息或者保密商務信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涉及國家安全、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除外;行政機關依法公開申請人前述信息的,允許申請人在合理期限內提出異議。
符合法定條件、標準的,申請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許可的平等權利,行政機關不得歧視任何人。
第六條 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便民的原則,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
⑶ 有關詐騙的法律法規
你好,詐騙罪(刑法第266條)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回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答的行為。
詐騙罪是一種違法行為,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詐騙是一種違法行為,遇到詐騙首先不能慌亂,當事人應該保存好證據,同時立即報案,另外,當事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