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9條規定體現了
⑴ 欠條在有爭議的情況下,有親戚朋友作證能否被認可
欠條在有爭議的情況下,有親戚朋友作證法律效力非常弱,還要提供其他證據來補強證據才能被法院採信。
欠條是個人或單位在欠款、欠物時寫給有關單位或個人的憑證性應用文。欠條今天也有人稱作「白條」。 欠條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為證明一方欠另一方財物而立下的字據,一種憑據類應用文體。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方式改革問題若干規定》第27條第2款規定「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一方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低於其他證人證言。」
司法審判中,衡量證人的證言,應當對他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這一點,加以斟酌,採納他的證言時需要慎重,真實可靠的證言仍可採用。這種完全由法官在個案中進行判斷的做法對法官的素質要求很高,在我國目前條件下,可能導致司法不統一甚至司法不公,故而還是規定了一個大致的標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9條規定,「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該規定第77條規定,「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於其他證人證言。」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⑵ 什麼是民事訴訟的代理人民事訴訟代理人的資格範圍是哪些
民事訴訟委託代理人范圍有哪些
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被委託的近親屬在參與訴訟活動時,應向人民法院提供近親屬關系證明。近親屬的關系證明應由公安機關出具,可以提供結婚證、出生證、戶口簿等官方文件證明,也可以由受委託近親屬戶籍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出具親屬關系的身份證明。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不是所有的親戚都可以作為委託訴訟代理人,而必須是「近親屬」,「近親屬」是個法定概念,「親戚」不等於「近親屬」。
委託訴訟代理人的代理許可權,來源於當事人、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理人的委託,因此委託訴訟代理人只能在被代理人授權的范圍內實施訴訟行為。只有在被代理人授權范圍內實施訴訟代理行為,其行為的法律後果才能由被代理人承擔。當事人在訴訟中的權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實體權利或與實體權利密切相關的訴訟權利,如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另一類是純粹的訴訟權利或與實體權利關系不密切的訴訟權利,如申請迴避。對於前一類權利,由於與當事人的利益關系密切,因此民事訴訟法規定,對這類權利,需要被代理人特別授權。所謂特別授權,是指被代理人對涉及自己的實體權利的處分事項,專門、明確地授予訴訟代理人特定許可權。在訴訟代理實務中,有的委託書只籠統地寫上「代理訴訟」、「特別代理」、「全權代理」,這都是不正確的。對此,《民訴意見》第69條專門規定,授權委託書僅寫「全權代理」而無具體授權的,訴訟代理人無權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
⑶ 民事訴訟中,被告親人代為出庭要寫委託書嗎
要寫委託書。
1、被告親人,只能是近親屬,而不是所有的親人。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
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2、民事訴訟中近親屬的范圍: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第12條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3、授權委託書(全權代理)
委託人:XXX,身份證號碼:XXXX;住址:XXXX;聯系電話:XXXX;
受託人:XXX,身份證號碼:XXXX;住址:XXXX;聯系電話:XXXX;
受託人XXX系本人之親屬(具體說明是什麼關系),現委託XXX在本人與XXX因XXXX糾紛一案中,作為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
代理許可權為:代為陳述事實,參加辯論,代為承認、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進行調解與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
拓展資料:
民事訴訟是訴訟的基本類型之一。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審理解決民事案件的活動以及由這種活動所產生的訴訟關系的總和,特點:
⑷ 民事訴訟一般代理許可權有哪些
委託訴訟 代理 人許可權來源於委託人的授權,因此其代理的事項和代理許可權的范圍都取決於委託人的授權。 委託人的授權有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兩種。 (一)一般授權是指委託訴訟代理人完成一般的 訴訟 行為,這些行為一般不直接涉及委託人實體利益,如調查收集、提供 證據 ,申請迴避,提出 管轄權異議 等。 (二)特別授權是指訴訟代理人完成某些重要的、涉及委託人實體利益的訴訟行為,如代理當事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等。 (三)委託人作特別授權時,必須在授權書上寫明具體的事項,若委託人在授權書上僅寫明「全權代理」而無具體授權的,應視為一般授權。 (四)委託訴訟代理人只能在當事人授權范圍內代理進行訴訟活動,其超越代理許可權所實施的訴訟行為,除非得到被代理人的事後追認,否則便屬於無效訴訟行為,由其自行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民事訴訟委託代理人的許可權是委託人授予的,那麼自然代理的許可權取決於委託人的授權。對於民事訴訟一般代理的許可權,委託人需要在授權書上進行確認,並寫明相關具體的事項。如若委託代理人行使的許可權,是在規定的范圍內的,則其造成的後果應由委託人自行承擔。所以委託人在寫授權書的時候,務必要慎重。 有關委託代理的相關法律規定如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事訴訟法 》第59條規定:委託他人代為訴訟,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簽名或者蓋章的 授權委託書 。授權委託書必須記明委託事項和許可權。訴訟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必須有委託人的特別授權。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授權委託書,應在 開庭審理 前送交人民法院。授權委託書僅寫「全權代理」而無具體授權的,訴訟代理人無權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者上訴。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民事訴訟一般代理許可權具體情況,對於許多當事人來說,委託他人進行代理是不得已的行為,因為事件的處理有著時間的限制,一旦與當事人的其他事情發生沖突,委託代理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從而減少對於生活的影響
⑸ 民事訴訟法第69條內容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69條內容是: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⑹ 知識產權訴訟如何取證
一、 知識產權 訴訟 如何取證 1、自行取證和 委託律師 調查取證 由於知識產權案件專業性較強,由權利人自行取證,對取證的方向和范圍把握的十分准確會有一定的難度。 律師 是專業從事法律工作的,以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為職業。律師不僅具有豐富的 法律知識 ,而且具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和熟練的訴訟技巧,能在不同的訴訟階段為當事人作出適當的選擇。 一般說來,律師調查取證要比當事人調查取證方便得多,收集 證據 的范圍也更加廣泛、精確。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往往也會對律師另眼相待、提供更多的方便。 2、申請公證機關進行 證據保全 公證機關的法定業務之一便是「保全證據」。公證證據具有推定為真的效果。《 民事訴訟法 》第69條規定:「人民法院對經過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應當確認其效力。但是,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公證機關對證據進行保全,其效果與法院依職權所進行的保全,是相等的。在訴前,當事人能夠充分運用公證機關收集、保全證據,是一個做好訴前准備的有效措施。 3、申請法院進行訴前證據保全 2002年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5條:「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證據保全的,依照其規定辦理」。這就為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向法院申請訴前證據保全確定了一個合法依據。 最高法院2002年1月實施的司法解釋《關於訴前停止侵犯 注冊商標 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規定了在 商標權 侵權案件中,可以申請訴前證據保全。 最高法院2001年7月1日實施的《關於訴前停止侵犯 專利權 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16條也規定了訴前證據保全。 最高法院2002年10月15日實施的《關於審理 著作權 民事糾紛 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以下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其中有一項就是:「申請訴前 財產保全 、訴前證據保全案件」。可見,申請訴前證據保全在 知識產權侵權 案件中是大量存在的。 保全措施後,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應在法定時間段里提起訴訟。如果沒有向法院提起訴訟,則此種保全措施應當予以解除,或者將有關證據予以銷毀或發還,同時申請人還要就此所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4、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及其 代理 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取得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基於此當事人往往在提起 專利侵權 , 商標侵權 和著作權侵權訴訟的同時,提出一份調取證據申請,調取的證據通常又分為三類: 第一,保全被控侵權產品; 第二,調查被控侵權單位的財務賬冊,以便確定賠償額; 第三,調取被控侵權人存在侵權的證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及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有兩種運作方式:一是主動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在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以及有關程序事項時,法院應當主動依職權調查和收集證據,而無需當事人提出取證申請。二是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取證。 在法院主動依職權調取證據的范圍被縮小了以後,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的申請變得日益重要。如果缺乏當事人及時提出的證據調查申請,法院一般不主動調查證據。在當事人提出證據調查申請後,法院是否啟動調查取證的機制還取決於法院的審查判斷,只有在當事人提出的該項申請符合法院取證范圍之時,法院才有義務調查取證,否則法院應當駁回該項申請。 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取證應當注意兩點: 一是申請調查的證據范圍,必須符合法定情形; 二是此項申請必須注意舉證時限。 法院通常採取的措施是對易拍照的被控侵權產品採用拍照的方式,或採用記錄下被控侵權產品的技術特徵的方式,對易於調取的書籍、 商標 實物等採用扣押、提取等手法,而對於被控侵權人的財務賬冊往往因侵權人的阻撓或隱藏而極難得到。 5、申請行政機關調查取證 我國的《 專利行政執法辦法 》第五章對調查取證有專章規定。管理 專利 工作的部門在查處案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依職權調查收集有關證據。可以查閱、復制與案件有關的合同、帳冊等有關文件;詢問當事人和 證人 ;採用測量、拍照、攝像等方式進行現場勘驗 在很多案件中,都是需要證據的,沒有證據,整個案件就不能夠審判。在刑事案件中,證據的取證是由偵查機關來進行的,然後將證據移送給檢查機關,提出 公訴 。所以證據是非常關鍵的。在訴訟過程中,作為當事人的 辯護人 是可以申請調取證據的,可以申請法院,或者是公安機關。
⑺ 民事訴訟中的證人迴避有哪些法律依據
根據我國《 民事訴訟法 》第72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另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44條之規定,民事訴訟中的迴避制度適用於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同時,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 證據 的若干規定》第69條規定,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 代理 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因此,證人不適用迴避制度,但是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一、在司法活動中實行迴避制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國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封建歷史的文明古國,人們的宗法觀念、家族觀念深厚,各種親屬關系和人際關系的交錯重合,重親情文化的傳統對於權力濫用、徇私枉法的滋生,有著很深的歷史影響和廣泛的社會根源。在我國這種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情況下,為保證依法履行職責,秉公辦案,清正廉潔,在司法實踐中科學設計和嚴格執行迴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其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法律上為司法機關清正廉潔創造有利條件。 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任職和執行公務時如何處理與親屬之間的關系,法律有了明確的規定,使其在工作時有所依據,便於擺脫各種關系的干擾,客觀公正,嚴肅執法,秉公辦案。 2、有利於杜絕不正之風。 廣大群眾對利用職權為親友謀私利,「官官相護」,辦「關系案」、「人情案」的現象十分不滿。依法實行迴避,可以有效地防止「父子兵」、 「夫妻店」的裙帶網形成,為杜絕各種不正之風和不良傾向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於維護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公正形象,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3、有利於建立健康的組織人際關系,創造良好的執法環境。 沒有嚴格的迴避制度,容易造成單位內部各種裙帶關系的產生,派系叢生,相互傾軋,機關陷入復雜的權力之爭,出現嚴重的庸俗作風。同時也為辦理各種「人情案」、「關系案」開了方便之門。有了健全的司法迴避制度,就可以有力保證嚴肅執法,排除各種人際關系的干擾。 這類證人在我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不適用於迴避制度。因為他么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法律不予許這類人的迴避。但與案件有直接關聯的人,可以使用迴避制度。
⑻ 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權利
民事權益包括民事權利和利益。權利是指為了保護主體和某種利益而賦予的法律上的力,它是利益與法律治理的結合。而民亊利益則是指因由民法保護的,因缺乏必需的構成要件而尚未上升為權利的利益。總體而言,法律明確規定的民事權益可以分為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
一、人身權益
(一)人身權利
人身權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與其人身不可分離、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人身權包括人格權與身份權。
1.人格權。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給予其法律人格而享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為維護其獨立人格所必需的權利。主要包括向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需要特別之處的是,《民法總則》在第109條規定了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享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等權利。這表明法人和非法人足以亦享有人格權。
2.身份權。身份權,是指民事主體依一定行為或相互之間的關系所發生的一種民事權利。包括向然人榮譽權,因婚姻、家庭關系產生的監護權、親厲權、配偶權,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名稱權、榮譽權、名譽權等。
(二)人格利益
隨著侵權責任保護范圍的擴大,受保護的對象除了特定的人身權等外,還包括一些合法的人格利益。一般而言,這些利益因缺乏必需的構成要件而尚未上升為權利。但它們是人權的淵源,是對權利的補充,應為法律所保護。對於這些人格利益,學理上一般稱之為「一般人格權」。同時,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亦在人格權糾紛項下將「一般人格權糾紛」作為獨立的案件受理事由。《民法總則》第109條規定,向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此即為對一般人格權的規定。其中,人身自由廣義是指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人身不受侵犯和自主行為的自由,包括結社自由、住宅自由、通訊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婚姻自主等;人格尊嚴是指公民基於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地位、聲望、工作環境、家庭關系等各種客觀條件而對自己或他人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識和尊。除此以外,《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的對肉然人個人信息的保護,亦屬於一般人格權的規定。
二、財產權益
財產權利主要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知識產權、股權、繼承權等權利。其中,所有權是對標的物充分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用益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圍內使用、收益的權利。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我國用益物權種類包括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海域使用權、礦業權等等。擔保物權,是指為了擔保債務的履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特定的物或權利上所設定的物權。知識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所創作的成果享有的財產性權利,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等。股權,是股東基於其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取經濟利益並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繼承權,是向然人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被繼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遺囑承受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o需要指出的是,知識產權、繼承權除了具備財產權的屬性,還具備一定的人身權屬性。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和利益
(一)死者人格利益
自然人死亡後,盡管不再享有權利,但其名譽、姓名、肖像中的社會性利益因素仍應當予以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69條規定,「對侵害死者遺體、遺骨以及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等行為提起訴訟的,死者的近親屬為當事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於英雄人物名譽的保護,已經涉及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保護范疇。
(二)經濟利益
主要包括純粹經濟損失利益。所謂純粹經濟損失,是指除了因對人身的損害和對財產的有形損害而造成的損失以外的其他經濟上的損失。®例如,因某人違章駕駛導致交通堵塞,後車司機因此耽誤航班造成的財產損失。由於純粹經濟損失往往不能為侵害人所遇見,實際受害人的范圍難以確定,損失大小難以認定。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侵權責任對這類財產利益難以確定,損失大小難以認定。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侵權責任對這類財產利益損害不予保護,以維護社會主體的行為自由。但在行為人能夠預見乃至故意導致純粹經濟損失或是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下,行為人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除了純粹經濟損失利益外,佔有利益亦疏於應當保護的經濟利益。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對於侵害因合同關系產生的佔有,佔有人有權請求侵害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三)環境權益
環境是公民作為生物個體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和空間,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從有關國際組織宣言和域外立法來看,普遍強調人類有權享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負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庄嚴責任。目前,世界各_均廣泛接受了環境保護的理念,逐漸實現環境權益的法定化,並規定相應的程序保障機制。所謂環境權益,就是指民事主體對良好環境品質享有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