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告知制度行政法

告知制度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3-03-16 06:39:39

❶ 該條規定體現了現代行政的什麼原則

行政領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民主和法治。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我國行政領域連續進行了幾項重大變革,在民主和法治的道路上邁出了較大的步伐:通過《行政訴訟法》建立了「民告官」,司法權監督和制約行政權的司法審查制度;通過《行政復議條例》建立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服行政行為可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由行政機關內有相對獨立性的復議機構進行審查和向相對人依法提供救濟的行政內部監控制度;通過《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建立了以競爭考試、擇優錄用、職位分類、功績晉升制等為原則的現代公務員制度;通過《國家賠償法》建立了政府對其侵權行為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國家賠償制度;通過《行政處罰法》在行政處罰領域建立體現現代行政法基本原則,如參與、公正、公開、公平和權力制約原則的初步的行政程序制度。所有這些制度和其他有關制度的建立,反映出我國行政領域開始現代化。

建立公正的、科學的行政程序制度是行政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實現行政現代化,就必須通過立法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公正、科學的行政程序制度。

現代行政程序究竟有哪些制度?或者說為推進行政現代化,我們究竟應建立哪些行政程序制度?對此,學者們的看法很不一致。筆者認為,下述行政程序制度可以作為我們優先考慮的范圍:

(一)情報公開制度

情報公開是現代行政程序的一項重要制度。它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行政法規規章、行政政策、行政決定及行政機關據以作出相應決定的有關材料,行政統計資料,行政機關的有關工作制度,辦事規則及手續等。所有這些行政情報資料,凡是涉及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只要不屬於法律、法規規定應予保密的范圍,都應依法向社會公開,任何公民、組織均可依法查閱和復制。美國《情報自由法》第1 條明確規定,每個行政機關對其中央和地方的組織、辦公地點、依法制定的實體、程序規則及其修正、修訂、廢止、公眾向其提出意見、請求及獲取情報的地點,都必須在《聯邦政府公報》上公布;每個行政機關對其尚未公布的政策聲明和解釋,對公眾有影響的行政人員手冊以及其裁決案件的最終意見以及行政命令,均應依法允許公眾查閱和復制。〔1 〕澳門《行政程序法典》第60-64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私人要求,應向其提供與之有直接利害關系之程序進行情況的資訊;私人有權獲知對該等程序作出之確定性決定;利害關系人有權查閱非保密卷宗、行政檔案及記錄或取得有關復制、影響資料。〔2 〕我國法律目前尚未對情報公開制度作出詳細規定,但有關法律文件對其有一些零星的規定。如國務院批准發布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規定》要求,行政法規必須公開發布,在《國務院公報》上登載;〔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4條規定,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等等。

情報公開制度在整個行政程序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價值在於:其一,有利於公民參政。因為知政是參政的前提,而公民要知政,政府活動的情報就必須依法公開,公民能依法獲取有關政府的資訊。其二,有利於公民行使和實現自己的權利。公民要行使自己的權利,如申請許可證執照,領取撫恤金、補貼、救濟或者申請遊行、集會、示威等,都必須先了解有關這些方面的實體和程序規則。否則,其權利的實現就會遇到各種麻煩,從而造成時間耽擱或人力、財力的無謂損耗,甚至導致相應權利根本無法實現;其三,有利於防止行政腐敗。「暗箱操作」是腐敗的溫泉,有了情報公開,雖然不能完全杜絕腐敗,但無疑能減少腐敗;其四,有利於公民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行政侵害和在權益受到侵害時及時有效地尋求救濟。舊時專制者最喜愛的統治方式是「愚民政策」(情報不公開是其基本特徵之一)。情報不公開,公民對政府的運作全然無知,這樣,專制者便可任意侵犯人民的權益而人民無以對抗,無以獲得救濟。有了情報公開制度,專制就難以存在。公民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政府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以及政府做了不該做的事,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他可以通過何種途徑控告政府和取得救濟。這樣,公民的權益就會獲得比較切實地保障。

(二)告知制度

告知制度是一種基本的行政程序制度,其具體要求是:行政主體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應事先告知該行為的內容,包括行為的時間、地點、主要過程,作出該行為的事實根據和法律根據,相對人對該行為依法享有的權利等。告知制度通常只適用於具體行政行為,對於抽象行政行為則適用前述情報公開制度。此外,告知制度主要為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前程序,事中、事後程序中有需要告知相對人的事項,行政主體自然也應告知。但是有關行政行為內容及根據的重要事項,必須事前告知。告知可採用書面形式,也可採用口頭形式,但對於重要事項的告知,一般應採用書面形式。如事後相對人與行政主體是否告知發生爭議,行政主體應負舉證責任。

許多國家的行政程序法規定了告知制度。如《葡萄牙行政程序法典》第55條規定,由行政主體依職權實施可能損害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應事先告知相對人,告知應包括程序的實體內容,程序的開始日期,進行程序的部門與程序標的。日本《行政代執行法》第3條規定, 行政機關擬作出代執行處分,必須事先以文書告知相對人代執行的宗旨,相對人仍不自行履行義務時,應向相對人發出代執行令書,告知其代執行的時間,執行負責人的姓名以及代執行的費用概算。我國《行政處罰法》也明確規定了告知制度,該法第31條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告知相對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相對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告知制度的主要價值在於:其一,盡可能防止和避免行政主體違法,不當行政行為的發生,給相對人權益造成既成的不可彌補的損害。相對人事前得到行政主體將採取某種行為的信息,如認為其違法、不當,就可能依法採取措施,阻止其行為的發生。其二,有利於減少行政行為的障礙或阻力,保證行政行為的順利實施。許多行政行為的實施,如收稅、徵用財產、代執行、強制拆遷等,均需相對人的一定配合,事前告知相對人,可使之有一定準備,以便減少行政行為實施的困難。否則,既可能導致行政行為的目標實現不了,也造成相對人利益的不必要的或過分的損害。其三,事前告知也體現了行政主體對相對人利益和其人格的一種尊重。

(三)聽取陳述和申辯

聽取陳述和申辯制度是與告知制度緊密相銜接的一項行政程序制度。行政主體擬實施一定行政行為,在告知相對人後,相對人可能認為相應行為違法、不當,根本不應實施該行為;也可能認為相應行為雖應實施,但所持事實、法律根據不當;或者雖認為行政行為不存在瑕疵,但其對行為實施的時間、地點、方法有所建議、要求。無論屬何種情況,行政主體都應認真地聽取相對人的意見,並加以認真的、充分的考慮,如其合理、適當,則應予以採納;如不合理、不適當,雖不應予以採納,但應向相對人予以解釋、說明。行政主體聽取相對人的陳述和申辯一般應記錄在案,以作為行政復議和司法審查的證據。

在現代行政程序制度中,聽取陳述和申辯制度是一項較常見的制度,許多國家的行政程序或其他行政管理法均規定了這一制度。如德國《行政程序法》第58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涉及當事人權利的行政行為,應給予當事人陳述與相應行為有關的重要事實的機會。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3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對相對人不利的處分時,應依法履行讓相對人陳述意見的程序。我國《行政處罰法》第32條規定,行政機關對相對人實施行政處罰,相對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認真聽取,對相對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進行復核,經復核認為成立的,應予採納。該條並且規定,行政機關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我國即將出台的《公務員法》及其相關條例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分的行為,亦將規定類似的程序。

聽取陳述和申辯制度的主要價值與告知制度的價值基本相同,其一在於保證行政決定的正確性,盡量避免行政錯誤的發生;其二在於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其三在於尊重相對人的人格尊嚴。聽取陳述、申辯制度是告知制度價值實施的保障,沒有聽取陳述、申辯制度,告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失去意義。

(四)職能分離制度

職能分離制度與前三項制度有所區別,其直接調整的不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而是行政機關內部機構和人員的關系。該制度要求將行政機關內部的某些相互聯系的職能加以分離,使之分屬於不同的機關或不同的工作人員掌管和行使。例如,法律在規定行政機關對相對人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時,將調查控告職能與作出處罰裁決的職能分離,要求此兩種職能分離屬於不同的機構或不同的工作人員行使。負責調查違法行為事實和提起指控的機構或工作人員不能同時作出行政處罰裁決,行政處罰裁決應由相對獨立於調查違法行為和提出指控的機構或工作人員作出。

職能分離制度最先源於英國的自然正義原則,該原則要求任何與爭議有利害關系的人不得參與爭議的裁決。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第557條規定, 為行政機關履行調查和起訴職責的官員或其代表不得參與該案或與此案事實上有聯系的案件的裁決,對這類案件亦不得提咨詢性意見或建議性裁決。我國過去僅在司法領域實行職能分離制度,直到近年才將這一制度引入行政領域。去年全國人大通過的《行政處罰法》在規定處罰的聽證程序和執行程序時確立了職能分離制度,規定行政處罰案件的調查人員不得主持行政處罰的聽證程序;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除某些當場處罰外,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不得自行收繳罰款。〔4〕職能分離制度的主要價值在於:其一,建立權力制約機制,防止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腐敗和濫用權力;其二,防止執法人員的偏見,保證行政決定公正、准確;其三,有利於樹立行政機關在公眾心目中的公正形象和消除公眾對行政機關偏私的疑慮。

(五)不單方接觸制度

不單方接觸制度是調整行政主體與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利益沖突的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的行政程序制度。該制度要求行政主體在處理某一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有利益沖突的當事人的行政事務或裁決他們之間的糾紛時,不能在一方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單獨與另一方當事人接觸(如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宴請,單獨約見一方當事人等),聽取陳述,接受和採納其證據等。不單方接觸主要適用於行政裁決行為。例如,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第554條規定, 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裁決應為所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提供機會,使他們能提出和研究各種事實、證據和解決辦法;主持接收證據的職員不得與某個當事人就有爭議的事實單獨征詢意見,如需行征詢意見,必須向各方當事人發出通知,使所有當事人都有機會參加。除行政裁決外,在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行為時,如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為取得同一事項的有競爭性的許可證而向行政機關同時提出申請時,行政機關應為之舉行聽證,同時聽取各方當事人的申請理由和接受、審查其證據,而不能單獨與其中一方當事人接觸。目前我國涉及行政程序的法律文件中尚未明確規定不單方接觸制度,只在司法程序中有這種要求,如法官審理案件不能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宴請,不能在一方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單獨與另一方當事人在庭外討論案件的處理,案件的證據都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法官不得採納由一方當事人提供而未經雙方質證的證據。司法程序的這些要求在今後行政程序立法中應予借鑒,當然其嚴格性和適用范圍應加限制。

不單方接觸制度有近似於職能分離制度的價值。職能分離制度是通過行政機關內部分權而對其權力行使進行制約;不單方接觸則是通過分隔行政機關與外部當事人的不合理聯系而對其權力行使進行制約。該制度的目的在於:其一,防止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與一方當事人進行私下交易而導致行政腐敗;其二,防止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受一方當事人不實或情緒化陳述及虛假或片面性證據的影響而形成偏見,導致對其他當事人的不利,損害其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其三,維護行政機關在各方當事人心目中的公正形象,減少其對行政決定公正性的疑慮。

(六)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包括三項內容:〔5〕其一, 具有法律規定的某種親屬關系的公職人員不得在同一行政機關任職或者不得在同一行政機關內擔任雙方直接隸屬同一行政首長的職務或有直接上下級領導關系的職務。此外,公務員如有某種法定親屬關系的人員在某行政機關擔任領導職務,其不得在該機關內從事某些特定工作,如人事、財務、審計、監察工作等。此種迴避稱「任職迴避」。其二,一定級別、一定職務的公務員不得在原籍縣、鄉、鎮任職。此種迴避稱「地區迴避」。其三,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如相應事項與本人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的,不得參與該事項的處理。此種迴避稱「公務迴避」。行政程序迴避制度中的迴避,主要指公務迴避。例如,奧地利《行政程序法》第7條規定,行政人員執行公務有下列情形者, 應自行迴避並請求代理:(1)本人、配偶、血親、姻親之尊卑親屬, 同祖兄弟姊妹或其他更近之血親或同等之姻親參與之案件;(2)養父母或義父母, 養子女或義子女、被監護人或責任撫養人之案件;(3 )曾為一方當事人之授權代理人或尚在代理中之案件;(4)如有其他重要理由存在, 足以懷疑其完全公平性時;(5)在訴願中, 曾參與被聲明不服之下級官署的裁決者。其他國家,如日本、西班牙、德國、葡萄牙等的行政程序法亦有類似的迴避規定。我國行政法規定的迴避范圍較窄,法定迴避事項限制較嚴。例如,《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迴避情形僅有一項:執法人員與當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6 〕《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的公務迴避的范圍亦限於:涉及本人或者涉及與本人有法定親屬關系人員的利害關系情形。〔7〕迴避制度的主要價值在於防止偏私,保障公正。既保障實體的結果公正,又保障程序的形式公正。因此,迴避制度是行政程序的一項基本制度,在各國行政程序法中有普遍的規定。

(七)記錄和決定製度

記錄和決定製度的內容是:行政主體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其過程應有記錄,其最終形成的意見表示應有書面決定,並送達相對人,為相對人所受領。例如,西班牙《行政程序法》規定, 凡屬(1)限制相對人權利的行為;(2)處理提出訴願的行為;(3)與以前行政行為不一致的行為;(4)由法律規定的行為;以及(5)成為訴願對象的行為的中止協議,行政機關必須作記錄(第43條)。即使行政機關以口頭方式行使職權(非作出裁決),如有必要,亦應由口頭接受的下級機構作出書面記載並簽字(第41條)。澳門《行政程序法典》第9 條規定,行政機關對於私人向其提出屬其許可權之所有事項,有作出決定之義務。我國過去在行政程序中不重視記錄和決定製度。行政主體對其行為是否予以書面記載和作出書面決定,隨意性很大。這種情況隨著行政訴訟制度和行政復議制度的建立而開始有所改變。去年全國人大通過的《行政處罰法》明確規定,行政機關為實施行政處罰而進行檢查、調查、舉行聽證等均應製作筆錄;最後決定對當事人給予處罰,必須製作行政處罰決定書,並送達當事人。〔8〕記錄和決定製度的主要價值在於:其一,保證行政行為的嚴肅性、穩定性,防止行政機關朝令夕改,反復無常,損害相對人的權益;其二,為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行政救濟制度提供順利進行的條件。主要由行政記錄和決定等構成的行政程序案卷是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證據的基本來源。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缺少這些主要證據就難以給予行政相對人有效的救濟;其三,規范化的行政程序記錄與行政決定書本身體現著現代行政的文明,是行政現代化的標志。

(八)說明理由制度

說明理由制度的內容是:行政主體作出涉及相對人權益的決定、裁決,特別是作出對相對人權益有不利影響的決定、裁決,必須在決定書、裁決書中說明其事實根據、法律根據或行政主體的政策考慮。除了具體行政行為以外,行政機關在制定行政法規、規章或發布其他規范性文件時,在可能的條件下,也應在有關政府公報中說明其事實和法律根據。

許多國家和行政程序法均明確規定了說明理由制度,如德國《行政程序法》第39條規定、行政機關的書面行為或書面確認的行為,得書面說明理由。行政機關應說明其決定所考慮的事實上和法律上的主要理由。行政機關在裁決中,亦得說明其進行裁量時所持的觀點。日本《行政程序法》第14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對相對人不利處分時,應向相對人說明有關處分的理由。葡萄牙《行政程序法》第124條規定, 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法律規定應說明理由的,應說明理由,對於下列行為,不論法律有無規定,均應說明理由:(1 )以任何方式全部或部分否認、消滅、限制或損害相對人的權利或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課予或加重義務、負擔,或給予處罰;(2)對相對人聲明異議和申訴人作出決定;(3)作出與相對人要求、建議相反的決定;(4)作出不同於慣常做法的決定;(5)廢止、變更或中止以前的行政行為。 其他國家的行政程序法,如荷蘭的《基本行政法典》第31條,西班牙的《行政程序法》第43條等亦明確規定了說明理由制度,法國還制定了專門的《行政行為說明理由法》〔9〕。 我國沒有統一的法律規定行政程序的說明理由制度,但個別法律中有所規定,如《行政處罰法》第39條規定,行政機關給予相對人行政處罰,應在處罰決定書中載明當事人違法的事實和證據,以及處罰的依據。這實際上是在行政處罰領域確立了說明理由制度。

說明理由制度的主要價值在於:其一,體現對相對人權利和人格的尊重;其二,使相對人明了行政行為的根據、理由,以便於相對人理解相應行為和配合相應行為的實施;其三,體現現代行政文明,有利於樹立政府的文明形象。

(九)時效制度

時效制度的基本內容是: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特別是涉及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法律、法規要對之確定明確的時間限制。如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許可行為,法律法規要規定其申請的時限、審查的時限、決定的時限、送達的時限等;對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行為,法律法規要為其規定調查相對人(外部相對人,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或內部相對人,即公務員)違法行為的時限,審查違法違紀事實,證據或聽證的時限,作出處罰、處分決定的時限,向相對人送達處罰、處分決定書的時限,執行的時限,等等。澳門地區《行政程序法典》共167條,其中有時效、時限、期間規定的即有40條〔10〕。 可見時效制度在行政程序法中的重要地位。我國過去對時效制度不太重視,有關行政法律法規很少明確規定行政行為的時限,這種情況到九十年代以後有所改變,如去年通過的《行政處罰法》共64條,其中有時效、時限規定的有7條〔11〕,如第29條規定行政機關追究違法行為的時效為2年;第37條規定行政機關對調查檢查中登記保存的證據作出處理決定的期限為7日; 第40條規定行政機關向作出處罰時不在場的當事人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的期限亦是7日,等等。

時效制度的主要價值在於:其一,保障行政行為及時作出,避免因行政行為的拖延耽擱造成對相對人權益的損害;其二,防止和避免官僚主義,提高行政效率;其三,督促行政主體及時作出行政行為,防止因時間拖延而導致有關證據散失、毀滅,或環境、條件變化,影響行政行為作出的准確性;其四,有利於穩定行政管理秩序和社會秩序。

(十)救濟制度

救濟制度雖然不完全是行政程序制度,有實體的內容;不完全是行政內容的制度,有司法的內容,但由於該制度與行政程序緊密相聯系,是對行政行為違法、不當造成的後果進行補救,故仍在整體上被視為行政程序制度。行政救濟包括聲明異議、行政復議(或稱「行政訴願」)、行政復核(含復查、復審),以及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即行政訴訟)等。聲明異議是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不服,向作出相應行為的行政主體提出異議,要求其重新審議和作出決定。行政復議是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不服,向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的上級主管部門(或行為機關所在的政府)申請復議,要求其對被申請的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並根據審查結果作出相應救濟的決定(如撤銷或變更相應行為,給予相對人以損害賠償等)。行政復核(含復查、復審)是公務員對行政機關所作出的涉及本人的人事處理決定或行政處分決定不服,向作出處理或處分決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核(行政復查是公務員不服主管行政機關的行政處分決定,向監察機關申訴,請求作出復查決定;行政復審是公務員不服監察機關的給予其行政處分的監察決定,向作出相應監察決定的監察機關申請復審),要求其重新審查,撤銷或改變原決定。司法審查是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對被訴訟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為其依法提供相應的救濟,如撤銷或改變被訴行政行為,責成行政主體重新作出行政行為,責成行政主體賠償相對人因被訴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失,等等。

救濟制度作為行政程序制度的組成部分,通常均在行政程序法中作出明確規定。但大多數國家在行政程序中僅規定行政機關本身實施的救濟,而不規定司法審查,司法審查另通過行政訴訟法規定。如《葡萄牙行政程序法典》、荷蘭《基本行政法典》、奧地利《行政程序法》、西班牙《行政程序法》等均無對行政行為司法審查的規定,但美國的《聯邦行政程序法》以專門一章的篇幅規定司法審查。我國尚沒有制定行政程序法,行政復議、司法審查等均通過制定專門法律、法規規定。〔12〕行政救濟制度作為行政程序制度〔13〕的主要價值在於:其一,為行政行為提供內部和外部的控制機器,以隨時發現行政行為的錯誤和糾正錯誤;其二,為行政相對人的權益提供保障機制,在相對人權益受到違法、不當行政行為侵害時隨時給予救濟;其三,為行政程序系統提供信息反饋機制,使行政主體能根據其反饋的社會信息,隨時對系統進行調節,以保證行政系統不斷處於有序、有效的運轉狀態。

❷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

行政程來序法的基本制度主自要有:聽證制度、迴避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時效制度和救濟制度。
其他制度,如說明理由制度、教示制度、代理制度、合議制度、辯論制度等,也是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但是可以列入具體制度,理由是它們只體現在某些行政行為,或體現在行政行為的某個階段,但對整個行政程序並不產生直接的影響。還有一些制度,如審裁分離制度,僅僅屬於某些行政行為的程序,不屬於整個行政程序法的制度,而是某類行政行為的程序制度。有些制度,如調查制度,則是屬於具體的行政程序規則。

❸ 如何理解正當程序法律原則(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這門課里的)

正當程序作為行政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同樣源於它從根本上承載了現代行政程序的基本價值追求——程序正義, 是確保程序正義在行政權力的運行中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具體而言, 所謂行政法上之正當程序原則或簡稱"行政正當原則", 即行政權力的運行必須符合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標准。根據前述行政程序正當性的三項最低要求——程序中立性、程序參與性和程序公開性, 行政正當原則可具體導出避免偏私、行政參與和行政公開三項基本內容。
1、避免偏私原則
避免偏私原則, 即要求行政主體在行政程序進行過程中應當在參與者各方之間保持一種超然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和地位, 不得受各種利益或偏私的影響。它是程序中立性這一最低限度的程序正義要求在行政程序中的具體體現。中立性原則是現代程序的基本原則, 其本意是要求糾紛的裁判者應當在對抗的雙方當事人之間保持一種超然的、不偏不倚的態度和地位,使當事人受到同樣的對待。因而最初只是司法程序的一個基本原則, 後來才移用到行政程序中來的。程序中立的實質是要求行政主體排除利益的干擾, 居於客觀的立場, 從而做出符合法律規定的公正決定。可以說, 其核心要求是"避免偏私"。顯然,這樣的要求, 無論對於司法性程序還是對於非司法性的程序都是適用的。
2、行政參與原則
參與原則是指受行政權力運行結果影響的利害關系人有權參與行政權力的運行過程, 表達自己的意見, 並對行政權力運行結果的形成發揮有效作用。參與原則是現代社會中民主參與理論發達的產物。長期以來, 議會制度及其與此相關聯的選舉、罷免等制度是民主的標志, 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基本形式。然而, 這種代議民主制畢竟是一種間接民主制,是對民主妥協的結果, 在其實際運行實踐中也存在著諸多弊端, 為了彌補這一不足, 直接民主制無疑成了民主制發展的重要內容。而行政參與即公民直接參與行政權的運作過程, 正是直接民主制的重要體現。同時, 隨著20 世紀後行政權力的急劇擴張,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權力結構已經發生變化, 行政而非議會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 政府的行政權力控制每個公民"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因而, 從法律上保證公民積極地參與行政過程, 也是公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 監督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行政參與的核心是公平聽證, 即"被聽取意見的權利"。
3、行政公開原則
"沒有公開則無所謂正義",公開原則的主旨在於讓民眾親眼見到正義的實現過程。因此公開原則長期以來就一直被視為是程序正義的基本標准和要求。行政公開即行政的公開化, 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中, 應當依法將行政權力運行的依據、過程和結果向行政相對人和社會公眾公開, 以使其知悉並有效參與和監督行政權力的運行。如果說參與原則是使相對人實現"為"的權利的話, 公開原則便是滿足相對人"知"的權利。"知"是"為"的前提,"為"是"知"的目的, 兩者具有緊密聯系。

❹ 行政告知行為的法條

法律分析:行政告知制度是指行政主體在作出行春族卜政行為時,應當將有關事項告訴行政相對人的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穗埋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扒穗證的費用。聽證依照以下程序組織: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後三日內提出。

❺ 行政法上保證行政公開 公正的制度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一條明確規定: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制定本條例。


以《行政處罰法》為例:信息公開,行政處罰程序的公正原則要求在實施行政處罰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步驟和方法上,都要以公正為核心,以保證行政處罰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1、行政處罰法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這一規定表明,公正的原則體現在嚴格依法實施行政處罰,必須查明事實,以事實為根據,處罰結果做到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過罰相當」。做到這一點,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才是公正的。

2、行政處罰法確立了聽證制度。聽證制度是行政程序中體現公正原則的一個重要制度。建立聽證制度,是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重要法律保障。行政處罰法在行政處罰程序中規定了聽證程序,給予在行政處罰過程中處於相對弱小地位的當事人進行申辯和提出意見的機會與場合,規定在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之前聽取當事人的意見,並使受行政決定影響的一方為自己行為辯護的權利。聽證制度的確立,使我國的行政處罰程序具有了極大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行政處罰程序公開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增加行政活動的開放度和透明度,讓當事人了解行政處罰全過程,了解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證據、法律依據、法律救濟途徑等,以確認自己是否違法以及處罰是否合法、公開。

1、有關行政處罰的規定要公布,使公民和組織能夠知道。行政處罰法規定,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2、實施行政處罰要公開,以便人民群眾進行監督。行政處罰的公開原則主要就是體現在表明身份、出示依據、說明理由、告知權利等程序中。行政處罰法規定,執法人員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身份證件,填寫行政處罰決定書,並當場交付當事人。

3、行政處罰法還規定,行政機關組織聽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

熱點內容
2016並購基金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3 10:30:11 瀏覽:110
員工安全責任書有法律效應嗎 發布:2025-01-13 10:29:49 瀏覽:685
法院團委 發布:2025-01-13 10:08:27 瀏覽:680
檢察院和法院領導班子成員 發布:2025-01-13 09:25:05 瀏覽: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3 08:34:39 瀏覽:19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