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行政法實踐教學探索
『壹』 廣東警官學院的法學專業怎麼樣啊
廣東警官學院法律系簡介
廣東警官學院法律系的淵源,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廣東省革命幹部學校,1956年該校並入原廣東省政法幹部學校,主要培訓法院、檢察、司法、民政、監察等部門的在職幹部,設有哲學教研組和政法教研組。1958年,廣東省委決定合並成立新的廣東省政法幹部學校,設政治理論教研室、政法教研室、公安教研室、武裝民警教研室,用於輪訓政法系統基層領導骨幹。1983年改為廣東省政法幹部學院,1984年更名為廣東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1988年更名為廣東省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設有法學基礎理論、刑法、民法經濟法等六個教研室。1988年3月,法學基礎理論、刑法、民法經濟法教研室合並組建法律系。法學專業自1983年開始招生,從事成人專科學歷教育,為廣東、海南等地輸送了大批優秀政法人才。
為適應廣東經濟的飛速發展,1992年底,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廣東省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的基礎上,增設廣東公安高等專科學校,1993年開始招收專科法學專業學生。1998年,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將廣東省人民警察學校並入廣東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合並後,資源得以整合,有濱江、嘉禾兩個校區。學院以普通專科、成人專科、業余大專、全日制學歷文憑班等教學培養為主。設法學、文秘(司法方向)、治安等專業。
2004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廣東警官學院。法律系下設法理學、刑法學、民法學、商法學四個教研室。9月,招收第一屆本科法學專業學生。目前,本科法學專業在校生1733人,專科法律事務專業在校生859人。
法律系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有一定科研水平、結構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4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講師21人;博士和在讀博士5人,碩士以上29人。擁有一批教學、科研方面的優秀人才:南粵教壇新秀1人,首屆廣州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1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2人,廣東警官學院首屆教學名師1人、學科帶頭人2人、中青年培養對象2人,西南政法大學兼職教授1人,中山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2人。此外,還有8人次在中國法學會各專業研究會、全國政法院校經濟法研究會等學術團體擔任副會長、副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等職。
法學專業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復合型法律通用人才和應用型公安法律專門人才的基本手段與措施。本專業根據普通高校本科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結合學院特點設計了較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充分體現了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措施,並取得較好成效。
一、設置了「專業主幹課、專業核心課、專業特色課」為中心的課程體系
首先,本專業開有法理、憲法、中國法制史、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經濟法、商法、知識產權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核定的法學專業14門專業主幹課程。
其次,還開有立法法、合同法、公司法、婚姻家庭法、金融法、侵權法、港澳台法、外國法制史、律師與公證、證據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海商法、環境法、司法職業綜合訓練等法學專業核心課程。
再次,結合學院資源優勢,另開有公務員法、警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許可與行政復議法、公安學基礎理論、治安管理學、國內安全保衛學、刑事科學技術概論、預審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警察警務戰術、涉外警務、公安機關偵查辦案程序等法學專業特色課程。
對於專業主幹課和專業核心課的設置,普通院校同類專業可能大同小異。但對於專業特色課的設置,不同類型的學校界定特色課的范圍亦不同,本專業依託公安高校的獨特資源,將公安類基礎知識課程作為特色課程,是普通院校同類專業所不具有的。
二、設置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素質教育課+畢業論文與實習」五大模塊的課程總體結構
升本前的專科教育階段,本專業主要按照「職業性、應用性和技能性」的培養模式設置課程體系,採取「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畢業論文與實習」四大模塊課程結構,公共基礎課程比例偏低。例如專科2004、2005、2006三個年級,公共基礎課的學分在總學分中所佔比例分別為29%、29%、20%,專業必修課及專業選修課的學分在總學分中所佔比例分別為63%、63%、71%,體現了「基礎夠用,職業培養」的觀念。升本後,本專業按照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進行了較大改革,採取「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素質教育課+畢業論文與實習」五大模塊課程結構,大大加重了公共基礎課程的比例。例如本科2004、2005、2006三個年級,公共基礎課程及素質教育課程的學分在總學分中所佔比例均為36%,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的學分在總學分中所佔比例分別為54%、56%、55%。不僅如此,任選課程和素質教育課程的開出門數也在逐年增加,本科2004級時只開設了30門,本科2006級時已開設70門,其中,涉警科目20門,體現了綜合素質培養的本科教育特徵
三、構建了 「課堂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相連接的實踐教學體系
本專業一貫重視本科生的實踐教學,依據本專業特點及「復合型法律通用人才和應用型公安法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了「課堂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相連接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計劃完善、要求明確、管理規范,實務實訓和實習基地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利用率高,教學效果好。
(一)課堂實踐教學
本專業學生的課堂實踐教學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專業課中的實踐教學,包括課堂討論、課堂演講、觀摩審判、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等等。目前,專業課中有實踐教學的課程達12門,共計116學時。二是專門開設了一門實務實訓課程《司法職業綜合訓練》,54學時。
(二)社會實踐
本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由入學軍訓和假期見習構成。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本專業通過入學軍訓、普法宣傳、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等活動,使學生深入了解國情、社情和民情,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信念和社會責任感。例如每年組織學生代表到廣東省雲浮市雲城區雲城街雲樓村進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青年自願者進行社區服務等。例如2007年9月,學生社團「法協會」部分會員在廣州市海珠區濱江街辦事處進行法律義務咨詢,深受社區群眾歡迎。
(三)專業實習
專業實習即畢業實習,本專業集中在第七學期進行,為期12周。專業實習是進行思想教育、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能訓練的重要環節。本專業高度重視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把專業實習當作一項最為重要的工作來抓,不斷拓展實習渠道,重點建設了一批高質量的實習基地。目前,與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檢察院、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深圳市公安局、廣東海雲天律師事務所等六家單位簽訂了《實習基地建設協議》。這些實習單位都是業內成績斐然、管理先進的單位。例如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檢察院曾於2001年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授予「模範檢察院」榮譽稱號,2002年和2007年被最高人民檢察院評為「全國基層檢察院建設示範院」。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2000年度、2001年度連續兩次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滿意的好法院」稱號等。
(四)畢業論文
本科生畢業論文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的、也是最後的實踐環節,是衡量教學水平、認證學生畢業與學位資格的重要依據。本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時間有8周,
法學專業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學院發展之根本。
法學專業圍繞「復合型法律通用人才和應用型公安法律專門人才」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牢固樹立「人才培養為根本、質量興校為基石、教學工作為中心」的理念,在師資隊伍、課程設置、學科方向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初步完成了由專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跨越。
1.初步形成不同學科方向的學術梯隊。包括譚玲教授領銜的民商法學學術梯隊,夏蔚教授領銜的訴訟法學學術梯隊,沈曉敏教授領銜的法理學法史學學術梯隊。
2.學科建設優勢逐漸顯現。本專業以訴訟法學、行政法學、刑事法學學科為重點,以民法學、商法學、經濟法學學科為優勢加強建設,在科研和教研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學科優勢漸顯。
3.專業特色逐漸形成。通用課程和特色課程合理設置,使本專業學生能夠較好了解法學專業知識和公安業務基礎知識,初步具備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科法學專業
法學是研究法或者法律這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
廣東警官學院法學專業三年的本科歷程,內源於十五年普通專科教育和半個多世紀成人教育的積淀。作為一級學科,法學專業承載著學院公安類主體學科的拓展空間,是建設合格普通公安院校的基礎和支撐。
法學專業現有學生1733人,專任教師45人,是一支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水平較高、結構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高級職稱33.4%,碩士以上68.9%,中青年教師86.7%,91.1%來自五大政法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等重點綜合性大學。專業負責人譚玲教授是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理事、全國政法院校經濟法研究會副秘書長、廣東省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首屆廣州「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廣東警官學院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
法學專業以「人才培養為根本、質量興系為基石、教學工作為中心」的理念,圍繞「復合型法律通用人才和應用型公安法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了科學合理的「公共基礎+專業主幹+專業核心+素質教育+畢業論文與實習」的課程結構體系,以及「課堂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專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相連接的實踐教學體系。
其中,廣東警官學院法律系主任譚玲現被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為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貳』 我要一篇法學的畢業論文和社會實踐
順便說一下格式:
一:實踐目的。
二:實踐內容。
三:實踐結果。
四:實踐總結或體會。
謝謝啦。。
最佳答案 電大法學專科社會實踐論文
最後一個假期,我去區檢察院實習,時間是從二00二年七月十六日至八月九日。實習期間努力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向實踐方面轉化,盡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習期間能夠遵守工作紀律,不遲到、早退,認真完成領導和檢察人員交辦的工作,得到院領導及全體檢察幹警的一致好評,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
此次實習,主要崗位是審查起訴科,因此主要實習科目是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也涉及一些其他私法科目。在實習中,我參加了幾起案件的開庭審理,認真學習了正當而標準的司法程序,真正從課本中走到了現實中,從抽象的理論回到了多彩的實際生活,細致的了解了公訴起訴的全過程及法庭庭審的各環節,認真觀摩一些律師的整個舉證、辯論過程,並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適用及適用范圍。跟隨幹警提審,核實犯罪事實,探詢犯罪的心理、動機。真正了解和熟悉了我國的公訴程序及法庭的作用和職能,同時還配合公訴人員做好案件的調查筆錄和庭審筆錄,做好案卷的裝訂歸檔工作。
實習期間,我利用此次難得的機會,努力工作,嚴格要求自己,虛心向領導和檢察幹警求教,認真學習政治理論,黨和國家的政策,學習法律、法規等知識,利用空餘時間認真學習一些課本內容以外的相關知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為以後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暫的實習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所學知識的膚淺和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的匱乏,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對一些工作感到無從下手,茫然不知所措,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在學校總以為自己學的不錯,一旦接觸到實際,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多麼少,這時才真正領悟到「學無止境」的含義。這也許是我一個人的感覺。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我們的法學教育和實踐的確是有一段距離的。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需要理論的指導,但是法學的發展是在實踐中來完成的。所以,我們的法學教育應當與實踐結合起來,採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具體說就是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的關系,以課堂為主題,通過實踐將理論深化;暑期實踐與平時實踐的關系,以暑期實踐為主要時間段;社會實踐廣度與深度的關系,力求實踐內容與實踐規模同步調進展。
在實習過程中,也發現法律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國政府為推進法治建設而進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們的法制觀念、法律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與廣度上還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時候,人們對有些法律條文是知道的,但卻不知道如何適用它,以至於觸犯法律;有時候人們對兩個以上不同法律對同一問題的規定不明白,不知道該適用哪一部法律,有一個案件就是這樣的,被告人原是某村會計,後來在改選中落選,這樣一些會計帳簿、會計憑證需要移交,但是他一直認為《會計法》是規定的要等帳目清算後再移交,所以就堅持不交出,結果被以隱匿會計帳簿、會計憑證罪逮捕。這一個案例就說明我們的普法活動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實際,真真正正的讓人們了解法律、法規的含義。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確立人們對法律的信仰,確立法律神聖地位,只有這樣法治建設才有希望。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青少年犯罪。在實習中所接觸的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案件的被告是八十年代以後出生的,甚至有兩個犯有搶劫罪的被告人是八七年的。不考慮被告人家庭和自身因素,從社會大環境來說,我覺得社會也有一些責任的。從八十年代初改革開始到八十年代末,這是一個重大變革的時期。這一段時間對精神文明建設有些放鬆,也就是說,有些犯罪人在童年時期就有可能已經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所以說,教育從娃娃抓起,不能只是一個口號,要真正落到實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近一個月短暫而又充實的實習,我認為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過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也是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著很大幫助。向他人虛心求教,遵守組織紀律和單位規章制度,與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都要在實際生活中認真的貫徹,好的習慣也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培養。這一段時間所學到的經驗和知識大多來自領導和幹警們的教導,這是我一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這次實習也讓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關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學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與人相處是現代社會的做人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對於自己這樣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人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他們就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很多知識、道理。
學習法律的最終目的是要面向群眾,服務大眾,為健全社會法治,為我們的依法治國服務的。高等法學教育在推進法治建設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其培養的具備一定基本理論知識,技術應用能力強、素質高的專業技能人才,將在社會上起到重要作用。現代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規則的社會,我們的國家要與世界接軌,高素質法律人才的培養必不可少。因此,對人才的培養,應當面向實際,面向社會,面向國際。法學教育本身的實踐性很強,所以採用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辦學模式是比較可行的,大學的法學院應當與公、檢、法、律師事務所等部門建立良好的關系,定期安排學生見習,讓學生更好的消化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對法學的興趣,避免畢業後的眼高手低現象,向社會輸送全面、合格、優秀的高素質法學人才。
『叄』 急求!!!!!!!《行政法學》學習心得
通過參加**縣人大法律培訓班學習,我對法律條文由表面理解到深層次內涵的深刻領悟,有了質的變化。對照所學的知識,結合本職工作,聯繫到執政為民、依法辦事上,真正覺得法律對一個基層幹部來說,既是護心鏡,又是當家寶。
——領悟學法的重要性
普法教育已經開展了十幾個年頭,隨著法律知識的不斷普及,公民法律意識的明顯增強,各級幹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覺性不斷提高,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聯系自身工作經歷,我認為,法律知識的匱乏,法律運用的不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極大程度地阻礙著經濟發展,引發著各種矛盾。無論在工作方式上,還是在決策領域上,總是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去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而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雖然認識到學法的重要性,但知識准備不足;雖然對法的公正價值有了認識,但樹立信心不足;雖然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依法辦事的能力低下。隨著公民法制觀念的普遍增強,領導幹部的思想、言行,毫無掩飾地接受著群眾的裁判。所以說,作為基層的一把手、大當家,不僅要自己學好、用好法律知識,還必須引導群眾學好法律知識,運用法律去溝通思想、交融感情、理順工作、維護正義、實現和諧、謀求發展。尤其是在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窮富懸殊的差異,急功近利的貪欲打破了心態平衡,盲目的發展,使土地、水資源、森林、能源等出現了嚴重的生態赤字,私慾的膨脹占據了法律的位置。當我面對愚昧的做法,面對貪婪的糾纏,面對苛刻的質疑,面對辦一件事得不到理解,面對辦一個企業是如此艱難時,深深感到:法律意識淡薄和執法的蒼白,是那樣毫不留情地阻礙著發展。因此,這一個多月的法律知識學習,對我是個很大的鞭策,更是一個很大的收獲。我不僅一掃缺少法律知識帶來的困惑和迷惘,更收獲了增長法律知識帶來的巨大財富。所以說,學法重要,用法必然,執法關鍵。
——堅持學法的自覺性
作為一名基層領導,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法律法規學習,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自身法律素質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是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黨委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形象的大事。我深深體會到,當人大代表要學好《代表法》;搞行政事務要學好《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抓生產要學好《農業法》、《土地法》;植樹造林要學好《森林法》;項目引進要學好《環保法》;優生優育要學好《計生法》;調解糾紛、維護穩定要學好《民法》和《刑法》,如此等等,每一項工作都涉及到法律法規。要學深學透,靠上級安排不行,必須形成自覺的、有序的、重點的學習風氣和習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不斷領悟,依法履行職責的觀念才能得到增強,自身法律素質才能明顯提高。
——提升用法的技巧性
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法。通過從書本學到實踐學,我深深感到,只有把學習法律知識與依法辦事緊密結合,與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與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緊密結合,在涉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決策時,才能做到充分論證,依法決策,才能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去用法?我認為:
一是思想上綳緊「一根弦」。計劃辦什麼事,首先要在思想上打問號,符合法律的就去預謀、策劃;計劃說什麼話,先想想群眾願不願聽,聽了是什麼反映,會有什麼效果和後果,用換位思路反復去想,自己先和自己過不去,直到說出來公平、公正、依法為止。
二是工作中穿好「二根線」。作為書記、鎮長一肩挑,又是一名人大代表,必須撲下身子,深入基層,從群眾的角度去審視問題,以發自內心的真情與群眾溝通交流。在今年「七一」煤礦60萬噸甲醇項目征地補償的問題上,群眾一時不能理解,我就堅持「換位思考」,除親自接待來訪群眾外,多次走田間、進農戶、坐坑頭,講《土地法》,講國家征地補償政策,一次講不通多次講,口頭講不清用書本,一條條列印出來,發到群眾手中,經過反復宣傳、講解,群眾解除了疑慮,最終達成了合法、合情、合理的佔地補償協議。通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自己有法律知識還不夠,還必須讓群眾有法律意識。群眾和國家這二根線,針眼再小也得穿過去,並成一根線。
三是決策上把好「三道關」。我始終認為為民辦事、辦民謀利,必須依法執政、依法決策。面對虒亭「地大、物稀、財薄、民困」的現狀,也曾想放「三把火」燒個通紅,砍「三板斧」來個痛快,強建基礎,調產增收,招商引資,開發旅遊一步到位。想法是好的,但做起來不易。在不斷的強化法律意識上,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符合實際,體現民意,只要是依法決策,再硬的石頭也去啃。我體會到,要想辦成一件大事,還必須把握好「三道關」。即:
——法律關。法律是准繩,法律至上、法律至尊、法律至貴;學法律充實自己心中有數,用法律保護群眾深得民心,依法律辦事得心應手。
——公開關。公開是依法行政的窗口。近年來,國家補償政策多,農民實惠大,但要把握不好,就會造成不穩定因素和違法事件發生,把各項補償政策、標准公布於眾,接受廣大群眾的監督,才能保一方穩定。
——行政關。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最有效的行為。幹部在工作中的每個具體的行為都能反映政府的形象。在具體工作中,作為領導、班子,必須做學法榜樣,當用法先鋒,行法定職權。行政權的運用,最經常、最廣泛、最密切地關系著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崇尚法制權威,是實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克服以言代法、以權執法的有效途徑。
『肆』 請談談行政法基本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將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一部規范我們各級政府行為的重要法律,也是世界上以單行法形式頒布的第一部行政許可法。因此,行政許可法的制訂和實施還沒有現成的、成熟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借鑒,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不斷的探索和完善,這是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法律在制訂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客觀情況。當然,在實踐過程中,從屬於行政法部門的《行政許可法》在制訂和實施的過程中必然要受到行政法原則的指導,以更好的體現出制訂該法的價值取向,彌補法律制訂中的疏漏,協調法律實施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
傳統中國行政法理論把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歸納為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然而近些年以來,行政公開原則以及信賴保護原則等行政法原則也越來越被國內行政法學界所認同。我國以單行法的形式頒布了《行政許可法》,其目的正是要規范我國各級政府的行為,限制政府權力的濫用,以更好的保護起行政相對人的權利。而作為行政法原則之一的信賴保護原則,其出發點就在於限制政府行為的隨意性,督促政府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保護公民基於對政府的信賴所產生的利益。因而,我們不難看出,信賴保護原則對於行政許可法的制訂和實施有著固然的指導性價值,將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政府實施行政許可行為方面,將會有助於更完善的保護起公民的利益,並有助於誠信政府的構建。可喜的是,在我國即將實施的行政許可法中已經在很多方面體現出了信賴保護原則,盡管在有些方面體現的還不是特別充分、完善。本文寫在《行政許可法》即將實施之時,更多的是希望信賴保護原則及其理念能被學界和政府部門所認同和理解,並能使信賴保護原則被貫穿並運用於政府的行政許可之中,從而更好的保護起公民的信賴利益,樹立誠信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行政法學理論中的信賴保護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最早出現在德國197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中,《聯邦行政程序法》第48條第2款規定:「提供一次性或連續性金錢給付,或者以此為條件的行政行為違法的,不得撤銷,但以受益人信任該行政行為存在,並且該信任在權衡撤銷的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值得保護為限。如果受益人已經使用給付,或者財產處理不能恢復原狀,或者恢復原狀會造成受益人無法預料的損失的,原則上應當保護信賴。」韓國1996年《行政程序法》第4條對信賴保護原則有了新的發展:「1、行政機關執行職務時,應本於誠實信用為之。2、法令之解釋或行政機關之慣例為國民普遍地接受後,除對公共利益或者第三者的正當利益有明顯危害之慮外,不得以新的解釋或者慣例溯及而為不利之處理。」我國台灣地區於2001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程序法》吸收並發展了信賴保護原則,於第8條規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 [1] 以上可見,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法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並不是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其外延呈現出越來越大寬泛的趨勢。一般認為,狹義的信賴保護原則只限於運用在授益性行政行為中,即若行政機關要撤消先前的授益性行政行為,而行政受益人又存在值得保護的信賴利益,則行政機關不得撤銷先前的受益性行政行為,除非不撤消將明顯損害到公共利益,則只能在給予合理補償的前提下才能撤銷。廣義上的信賴保護原則擴展到了保護由一切行政行為引起的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失。行政許可作為一種典型的授益性行政行為,信賴保護原則顯然應該成為行政許可行法的基礎性的真理和原理,並成為實施行政許可行為的指導性原則。
為了更好的理解信賴保護原則,我們需要知道在哪些情況下行政相對人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可以適用信賴保護原則尋求保護。一般來說,使用信賴保護原則需具備以下三個要件:首先,信賴對象為行政行為,至少具有公權力行為的外貌,至於它是合法還是非法不成問題,除非它因重大明顯之瑕疵而無效;其次,相對人因信賴該行為而作出一定的安排,而不止有信賴的意思表示;再次,對行政行為的信賴是正當的、有生活經驗上的根據的。根據各國的行政法理論,一般來說下列行為是不能尋求信賴利益保護的:1.行政行為因為相對人採用欺詐、脅迫、賄買或者其它不正當手段作出;2.相對人對重要事項為不正確或者不完全的說明;3.相對人明知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應知其違法但因重大過失而不知其違法;4.行政行為顯然錯誤;5.行政機關預先保留變更權。 [2]
二.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許可法》中的體現和不足
我國行政法學理論的發展起步較晚,至今仍未給予信賴保護原則以足夠的重視。我國目前還很少開展對信賴保護原則的研究,立法中也沒有信賴保護原則的明確規定,實踐中自然也就不可能將其作為行政主體進行行政活動的要求,這與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
值得慶幸的是,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2003年8月27日通過,並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開始關注起信賴利益保護的問題,並實際上已經把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其中。該法第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該法第六十九、第七十條明確規定了行政許可可以撤消和注銷的幾種情況及限制條件,並確立了行政機關由於撤消行政許可給相對人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
當然,在這部行政許可法中信賴保護原則還沒有得到完全的、充分的體現和運用。首先,行政許可法在總則中只把公正、公平、公開以及便民作為行政許可設定和實施的的原則,並沒有明確的提出信賴保護的原則。顯然,行政許可法中的這些原則只注重了在行政許可設立和授予過程中對政府行為的規范和對公民利益的保護,然而,這些原則是很難運用於行政許可授出後的實施階段的,這很容易造成政府在行政許可實施階段行為的隨意性,使得行政許可的喪失穩定性,從而造成對相對人信賴利益的損害。如果能把信賴保護原則運用於其中,則這些原則基本可以貫穿行政許可行為的整個過程之中,從而對行政許可行為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其次,行政許可法第六十九條,對於行政機關自身的違法、越權等情況下作出的行政許可籠統的規定為可以撤消,而不管相對人是否善意、有過錯,這樣的規定明顯有違於信賴保護原則。依據信賴保護原則,只要被許可人是基於合理的信賴並善意的取得該利益,那麼行政機關自身的錯誤或者是違法行為的後果就不能由行政相對人來承擔。因此,關於許可法中的這一條款,本人認為還值得商榷。再次,行政許可規定了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的唯一情形——即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這樣的規定不僅過於單一,而且由於對公共利益沒有統一、明確的解釋,很容易造成行政機關對公共利益的濫用。但是,如果能夠合理利用信賴保護原則的幾種排除保護情形,在行政許可法中賦予行政機關預先保留變更或撤銷行政許可的權利,通過聽政、協商等方式與相對人約定具體、明確的變更、撤消情形,這樣做不僅可以事先給予相對方以合理的預期並減少其信賴利益受損的可能,也可以通過這樣的保留使行政機關在許可實施過程中有了一種對被許可人更為有效的監督手段。此外,行政許可法也沒有完全確立起信賴利益保護的途徑。就理論上來講,對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主要有兩種保護方式,即存續保護和財產保護。所謂存續保護,即因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不論其是否合法,一律要穩定行政相對人所信賴的法律狀態。所謂財產保護,即在必要時則打破原有法律狀態,而對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行政行為而遭受的損失予以財產上的保護。我國目前的行政許可法對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還是主要採用不完全的財產保護,對於存續保護還沒有明確的、有效的救濟途徑。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一直強調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國家而言,在行政許可中能將私人合法權益置於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同等地位予以考慮,能開始注意到對公民信賴利益的保護,這表明我國行政法治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可是,在行政許可法中只靠幾條簡單的法律規定並不能使我們對信賴保護原則擁有足夠的理性認識,無法自覺而又全面地運用信賴保護原則。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行政法學中信賴保護原則的研究。我們在行政立法中,沒有信賴保護原則這樣一個核心思想的貫穿,對公民信賴利益的保護將會是鬆散的不成體系的;同時,信賴保護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理念,我們在行政活動過程中,需要信賴保護這樣的理念的貫穿,從而使每一個公民,包括行政機關人員,自覺全面地運用信賴保護原則來行政、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主要運用:
(一) 運用信賴保護原則可以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進行事前的控制:
信賴保護原則其意義不僅在於提供事後的權利救濟,保護公民的信賴利益不受損害;信賴保護原則的運用也給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提出了要求——不得隨意作出、不能任意變更,否則就有可能承擔起由損害公民信賴利益而產生的責任。因此,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許可中的運用可以增強行政機關的責任感,通過明確的責任承擔機制來反響約束和監督行政許可行為,使得行政機關在設立行政許可時不得不三思而後行,由此起到事先規范行政行為,防止行政許可的隨意性的效果。
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許可時必須審慎,不僅僅要考慮到作出的行政許可是否合法、合理,筆者認為,還必須要考慮以下這些方面。第一,行政機關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和協調,行政許可在設立時就要防止不同部門之間的行政許可相互交叉、矛盾、沖突,以避免因為今後不斷的調整而可能給相對方造成的信賴利益的損害;第二,由於行政許可是基於對普遍行為禁止為基礎的,所以行政機關在設立行政許可時還要考慮是否在將來一定時期內有必要進行這種禁止,可禁可不禁的或者只是為了短期目標的,就盡量避免使用行政許可的方式,以提高行政許可的穩定性和信賴度;第三,應該將只能一次性授出、無法收回的行政許可(如對自然資源開採的許可)和可以收回的行政許可(如對特許經營權的授予)作出區別對待。對於前者行政許可的授予必須特別慎重,採用諸如潛在的被許可人競爭性的方式和綜合評判的方式予以授權(如招投標方式);而對於後者則應對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及撤消情形作出合理的、明確的規定,在給相對人合理預見的基礎上,利用信賴保護原則本身排除損害賠償的例外情形——預先保留變更許可變更權,來妥善解決行政許可中對將來情況難以預計的難題,當然這種方式要求行政機關和相對人之間的互動,單方面的允許行政機關保留許可變更權必然會造成權力的濫用,因而可以採取諸如聽政、協商等方式來解決。
(二) 信賴保護原則要求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行為不得損害相對方的即得利益:
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許可,是基於對普遍行為禁止的基礎上的。行政許可當然的對許可實施以後的未經許可的行為具有禁止的效力,然而信賴保護原則的存在又要求行政許可不得任意禁止行政許可施行前已經存在的合法行為,不得隨意限制或者損害相對人已經依法取得的利益,除非該行為與利益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公共利益,否則應該優先對該行為作出許可的追認。雖然政府的行政行為必然要與社會發展變化相適應而不斷調整,然而政府的行為如果割斷歷史,沒有連續性,不注意對合法的即得利益的保護,則社會生活必然處於不穩定狀態,也就談不上公民對政府的信賴。實際上,這也是法治國家普遍信奉的「禁止不利變更」原則的又一體現。在法國,信賴保護主要是通過限制立法機關制定具有溯及力的法律規范、保護既得權益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3] 因此,在我們行政許可法即將開始實施的階段,特別要注意行政許可在對於普遍行為進行限制之時,對於過去已經存在的合法的即得利益的保護,有條件給予許可的,就應該優先對其承認並給予其許可;由於公共利益的需要不能再允許其存在的,就應該予以適當的補償。這種「禁止不利變更」的做法也應該是對信賴保護原則的一種擴展。
(三) 行政許可的撤銷必須受到限制
「行政機關與人民事務往返之間,往往使人民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持續性產生信賴。當無明顯的事由足以證明此信賴與公共利益相違背時,應對其予以適當保護。信賴保護原則固然在許多公法領域都有適用的餘地,但於行政行為的撤銷最具直接關系」。 [4] 從依法行政的角度講,行政機關如果作出了違法的行政行為,有權機關應當依其職權並經正當程序予以撤銷。但是,基於信賴保護原則,「是否撤銷違法的行政處分,應衡量行政合法性的公共利益與人民信賴該行政處分的信賴利益,而非一意維護合法性」。具體地說,在一般情況下,對違法的不利具體行政行為(或稱負擔行政行為),有權機關可隨時依法撤銷。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撤銷不利具體行政行為通常不發生相對人既得利益或信賴利益的保護問題。 [5] 然而行政許可在一般來說都是授益性行政行為,撤消該行為通常會損害到相對人信賴利益,因此行政許可的撤消必須受到嚴格限制。只要被許可人是善意的、無重大過失的,那麼由於行政機關自身的原因,如違法、超越職權、或者疏漏而作出的行政許可就不得任意被撤消。除非如果不撤消將會嚴重損害到公共利益,然而即使這樣也應該給予相對人信賴利益損失的賠償。
(四) 行政許可的廢止應受到限制
在行政法上,行政行為的撤銷是針對違法行政行為而言的。而行政行為的廢止則是針對合法行政行為而言的,它是指因客觀情況的變化,原行政行為不再適應新的情況,有權機關決定終止該行為往後的效力。一般情況下,對合法的不利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裁量是否廢止。對合法的授益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為,除非法律上有特別規定,原則上不得廢止。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在下列情況下行政許可不得廢止:1.如果行政機關在廢止該行政許可後又有義務作出內容相同的行政許可的(例如由於城市道路擁擠,提高發放車輛牌照標准,對已申請到牌照,符合原來發放標準的許可就不應該廢止);2.行政機關曾對第三人承諾不廢止該行政行為的;3.按法律、一般法律原則、行政先例或行政行為的特徵等要求,不得廢止的。但當出現了下列情形時,可以部分或全部廢止:1.行政許可在作出時就附有廢止保留條款;2.行政許可附有履行義務,而相對人未及時履行該義務或未在法定期限內履行該義務;3.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規或事實基礎發生了變化,如不廢止該行政行為,則將會給公共利益造成危害,且該危害大於相對人將會受到的信賴利益的損失。在上述三種情形中,前二種是可歸責於相對人的事由所造成的。如第一情形,相對人明知或應知行政機關將來要在一定條件下廢止該行政許可,因而不產生信賴保護的問題。第二種情形是因相對人的過錯造成的,也不符合信賴保護原則的構成要件。但是第三種情形實屬情勢變更所致,故行政機關在廢止行政許可時,應充分考慮信賴保護原則,對被許可人的信賴利益進行補償。
--------------------------------------------------------------------------------
[1] 朱麗琴:《試論行政程序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選自《法學雜志》2003年,第二期
[2] 何海波:《通過判決發展法律――評田永案件中行政法原則的運用》,摘自上海法律與經濟研究所網站:http://www.sile.org.cn/zlk/list.asp?articleid=288
2 王名揚著:《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5月版,第145、第158-167頁。
[4] 黃學賢:《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研究》《法學》2002年第5期
[5] 城仲模:《現代行政法學發展的新趨勢》,載《行政法專集》(一),台北市公訓中心印行,1990年版,第126頁。
(邵俊: 同濟大學法律系憲法與行政法碩士研究生)
『伍』 「法制副校長」如何開展學校法制教育的思考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日益突出,形勢嚴峻,現狀堪憂。面對嚴峻的現實,作為防範打擊青少年違法犯罪重要職能部門的公安機關,如何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優化社會環境、關愛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一個必須面對、務必深思的問題。當前,公安機關以民警擔任「法制副校長」為抓手,依託《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強化學校、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法制教育,從源頭上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高發態勢。 一、因人而異,法制教育要貼合實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格健全、有所作為的人,需要從早、從細、從實抓好學生階段的法制教育。作為「法制副校長」,應區分不同的年齡、對象,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確保教育效果。 (一)區分不同年齡,法制教育要有針對性。人的認知水平和年齡是呈正比的。學校法制教育,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不能一概而論,千篇一律。一是注重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對他們的法制教育應立足於「養成教育」,以培養良好習慣、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為重點,側重於學生養成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作風和習慣。在法制教育過程中,通過加強交通法規和安全意識的宣傳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中養成文明交通的習慣,避免因違章、玩火或戲水等易引發的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傷亡的事故;針對小學生防範意識差的特點,通過加強安全防範教育,通過宣傳犯罪分子搶劫、敲詐、勒索等侵害人身財產的案件,提高他們辨真識偽能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二是加強初中學生的日常教育。應當認識到,初中學生的心理發育處於一個人思想和人格的定型時期,對一生發展至關重要。作為「法制副校長」,要充分認識到他們模仿心理強、好奇心理足、哥們義氣重、認識能力低、辨別能力差、自控能力弱等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制教育,避免出現「問題」少年。法制教育要側重利用易發於初中學生中的盜竊、敲詐、打架等案例,闡明危害後果,起到警示效果,但同時又要力戒過多地涉及作案細節,避免負面效果冊態掘;對學生中存在的戀愛等不健康現象,要協同教師把學生的思想引導到以學業為重的道路上來,但同時要杜絕工作簡單化,絕不能用簡單的訓斥、諷刺、嘲弄對待學生,防止產生逆反心理;對學生沉溺於網吧、游戲機廳等不良傾向,要堅持堵、疏結合,防止其滲透蔓延,在開展校園周邊秩序整治的同時,建議學校多舉辦一些文明健康的活動,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總而言之,對初中年齡階段的學生,「法制副校長」應側重於法制、人生、價值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正確辨別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惡的,糾正片面認識,杜絕不當「哥兒們」義氣。三是強化高中學生的理性教育。學生的自控能力和認知水平比初中學生有了很大進步。筆者認為,法制教育的重點應當結合「十八歲」成人這一特點,逐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他們自覺認識到遵守法律法規、尊重道德輿論的重要性。要針對學生具備辯證思維的實際,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貧富不均、分配不平衡等社會閉洞現象,保持健康心態。對發現的各種不健康傾向,要及時溝通、疏導,絕不能聽之任之、放任不管,以免形成偏激固執、仇世嫉俗的畸形心理。 (二)區分不同對象,法制教育要找准問題。從本質上講,法制教育主要是針對不良傾向,解決潛在隱患。因此,開展法制教育,除了日常性的普法教育外,應有所側重,重點是差生、經常違紀學生、單親家庭子女和父母有前科劣跡等易受不良環境影響的學生。作為「法制副校長」,要更多地給予關愛,絕不能有絲毫歧視心態。要多協同學校、教師和家長開展工作,加強對重點學生的跟蹤觀察,動員家長注意孩子日常交往、消費支出是否正常,通過教師掌握學生成績是否大起大落,及時發現引發學生思想波動的蛛絲馬跡,採取有效措施,防患於未然。對於單親家庭子女或父母有前科劣跡的學生,「法制副校長」要協同教師開展經常性的談心活動,堅持不歧視、不冷漠、不諷刺,消除陰暗心理,鼓起學習生活勇氣。對待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要協同學校杜絕教師「惟分是舉」、「變臉教育」方法,找准症結,倍加關懷,多開「小灶」,讓他們跟上團隊。一些即使由於主觀原因無法彌補的,也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成才不局限於讀書升州核學的道理,切忌一棍子打死,防止自暴自棄,淪為「問題」少年。 (三)區分不同層次,法制教育要全面深入。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群體,人的素質也良莠不齊。因此,「法制副校長」的施教對象也是寬泛和廣義的,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學生。對少數生養不教的父母、師德不佳的教師進行法制教育也是客觀必要的。古有言: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就算盡了職責,至於教書育人則是老師的責任。部分家長對孩子放任不管,任由孩子用青春、前途與法律、正義作較量,一旦誤入歧途,悔之晚矣。作為「法制副校長」,在加強對學生法制教育的同時,要通過座談,了解掌握有關情況,充分利用學校家長會議,積極開展法制教育進校園活動,利用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事)例,提高家長責任意識,真正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條「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負有直接責任」落到實處。必須正視的是,極個別教師違背了歷代教育家所倡導的為人師表、躬行實踐、誨人不倦的宗旨,或金錢至上,或道貌岸然,影響了教師這一崇高職業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作為「法制副校長」,應協同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黨政組織,對這部分教師進行必要的法制教育,確保不因為個別教師不負責任的言行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因地制宜,法制教育要形式多樣 形式不拘,重在實效。「法制副校長」作為一種載體,並不是要求公安機關利用其特定的工作性質將法制教育強加於學生頭上。要清醒地認識到「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危害,空洞說教或強制灌輸只能讓學生對法制教育不感興趣。要通過採取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動員學生主動參與,寓教於理、寓教於樂,確保教育效果。 (一)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認識來源於實踐。「法制副校長」要協同學校,適時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為敬老院打掃衛生、清潔公共場所等社會公益活動,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讓他們認識到作為公民對社會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讓學生主動參與一些社會管理工作,結合實際進行法律知識的講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哪些行為是法律所認可的,什麼是社會所不能容忍的,自覺接受法律熏陶,逐漸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如通過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駐地部隊等活動,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組織開展警示教育活動。親身感受勝過簡單說教。「法制副校長」要協同學校,適時組織學生參觀監管看守場所,利用失足青少年的親身講述,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得到感觸,受到警醒。要建立健全重點學生基礎台帳,實行重點學生「一人一卡」制度,協同學校建立一支由政治素質強、思想品德好、辦事熱心的在職或退休教師隊伍,加強對逃學、打架等「異類」學生的結對幫教,強化法制教育,使他們避免誤入歧途。同時,對一些在學校中稱王稱霸等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和侵害師生合法權益並已觸犯刑律的人員,要堅持依法嚴厲打擊,充分體現法律的震懾作用,以示警戒,以儆效尤,從而減少和杜絕學生犯罪。 (三)組織開展法律知識講座。持久正面的宣講影響和規范人的行為。「法制副校長」要通過在學校設立《法制教育專欄》,定期宣講法律,必要時也可邀請有關執法部門對學生進行具體、生動的法律知識講授,讓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聯系實際,在實際的案例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使他們受到啟發和教育。通過講授,使廣大學生在知法、懂法、守法的同時,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有效避免在遇有不法侵害時,錯誤地採取以非法對非法、以暴力制暴力的不當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在宣講過程中,「法制副校長」要注意拿捏尺度,把握分寸,堅持正面教育,少講社會陰霾,不宜講授或不宜公開的要守口如瓶,以免適得其反。 贏得未成年人,就贏得主動,更贏得未來。「法制副校長」既是一種稱號,更是一種責任。面對日趨嚴峻的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公安民警如何擔負起學校法制教育的重任,如何無愧於「法制副校長」這一光榮和責任並重的稱號,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問題。我們唯有用心思索、善於借鑒、勇於實踐,才能走出學校法制教育的新路,才能為創建「平安校園」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為構建「和諧順義」做出更大的貢獻。 順義公安分局團委 姚翔
『陸』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石家莊院校) ~~~~~急 急 急 請知道實情的專業人事進, 謝謝.
1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是一所專科層次的普通高等院校,隸屬於河北省公安廳。
2 專業設置
一、治安管理專業
主要課程設置:公安學概論、公安文書寫作、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警體技能、計算機應用、治安管理基礎理論、道路交通管理、危險物品管理、場所與行業管理、戶政管理、出入境管理、社區警務、安全防範應用技術、巡警防暴、治安案件查處、查緝戰、偵查概論等。
二、刑事偵查專業
主要課程設置:公安學概論、公安文書寫作、刑法、刑事訴訟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警體技能、計算機應用、偵查學總論、現場堪查、偵查措施與手段、各類犯罪案件偵查、偵查訊問、犯罪情報、刑事技術、經濟偵查、刑事邏輯、查緝戰術、治安管理學等。
三、法律專業(非公安類)
主要課程設置:政治理論、英語、體育、計算機應用、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律師與公證、犯罪學、法律邏輯、司法文書製作、國際法、國際私法、經濟法概論、中國法制史等。
3 大專3年,實習半個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