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公務員評級給行政法的挑戰

公務員評級給行政法的挑戰

發布時間: 2023-03-17 16:52:17

㈠ 簡述我國公務員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地位

公務員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地位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行政法在實現國家行政職能過程中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是行政主體之間以及行政主體與其它各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行政法規范對一定社會關系(行政管理關系)調整後形成的特定的法律關系的總稱。[2]按不同的標准,行政法律關系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果以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隸屬關系為標准,可以將其分為外部行政法律關系和內部行政法律關系。

1.公務員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外部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因外部行政活動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公務員在外部行政行為中,既不是行政主體,更不是行政相對人,因而不具有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而僅是作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一的國家行政機關的代理人。因為:

第一,公務員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並能獨立地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組織,要成為行政主體,則必須具彎念世備以下條件:一是行政主體必須是社會組織,而不能是個人,公務員本身是分散的個人,所以公務員就不能成為行政主體。二是該社會組織擁有國家行政職權,其行政職權可以是依憲法、組織法或其它法律、法規的授權。三是能以自己的名義對外行使行政權,即能在法律范圍內依照自己的判斷作出決定,發布命令,並以自己的職責保障這些決定和命令的實施,獨立採取行政行為等,能否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它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主要標准。四是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而能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它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一個關鍵性條件。公務員是從事公共行政活動的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因此不能成為行政主體。

第二,公務員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行政相對人是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一方主體,相對於在行政活動中具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行政主體而言,行政相對人是不具有也不能行使國家行政權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一方,行政相對人在行政活動中所行使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都是其為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自身的權利或義務,這些權利、義務與行政主體權利義務即行政或職責相對應。且行政相對人是行政主體的外部行政行為所直接約束的對象,當其認為行政主體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損害了其合法權益時,有權以自己名義提起行政訴訟或申請行政復議以得到救濟。而公務員則不具有這些特徵,不能成為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

但是公務員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和行政主體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法律關系,因而擁有特殊的地位。第三,行政機關的職權、許可權和優先權涉及到公務員,即行政機關的職權由公務員履行,同時行政機關的優先權成為公務員當然的權利,行政機關的職權和許可權同樣約束著公務員。

第四,公務員在分享行政機關的職權、優先權和分擔行政機關的職責、許可權時,行政機關有權對分享和分擔物進行再分配。如行政機關對公務員的職責許可權進行進一步劃分,公務員不僅不能超埋肢越其所屬行政機關的許可權,而且同樣不能超越本機關內部公務員之間的許可權。

第五,公務員實施行政管理活動時,必須以行政機關的名義,按行政機關的意志進行,在符合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前提條件下,公務員的行為所引起的一切法律後果,都歸屬於行政機關,而公務員對外不承擔責任。行政機關對公務員的過錯行為承擔責任,支付行政賠償費用後再根據公務員的故意或過失程度,決定是否行使追償權,是否追究公務員的個人責任。所以公務員在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以行政主體名義,根據行政機關意志在行政機關的委託范圍之內,代錶行政機關對外行使政權,進行行政管理活動,其行政行為的法律後果由行政機關承擔,而在整個上部行政法律關系中,不享有屬於自己的權利,對外部不承擔法律責任,這實質上構成一種委託代理關系,公務員成為行政機關的代理人。

2.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內部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主體之間或者行政主體與所屬的公務員之間因內部行政管理活動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具有許多內部管理的特徵,如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及其公務員具有絕對的命令權,下級機關或公務員則有服從的義務等。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具有主體地位,這是因為:

第一,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特定的權利並承擔相高褲應義務,即這些權利和義務是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才能享有或履行的。當公務員作為普通公民或以公務員的身份進行對外行政管理活動時不能享有這些權利,也無須履行這些義務。

第二,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有無自己的權利義務,是判斷有無主體資格的根本性標准。如我國《公務員暫行條例》第7條第7項規定公務員有權「依照本條例規定辭職」,即有辭職的權利,即當公務員由於主觀或客觀原因不願意繼續擔任公職,可要求重新選擇職業。這種權利,普通公民是無法享有的,他們並未在國家行政機關中擔任公職,連辭職的前提條件都不具備,又何來辭職權?而作為公務員,要辭職也只能向其所在的行政機關提出,而不能向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提出。由此可見,公務員的辭職權是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一項特有權利。以其義務而言,暫行條例規定了公務員有公正廉潔、克已奉公的義務。公正廉潔、克已奉公作為道德要求,對任何公民都適用,但作為一項法定義務,卻僅是對於特定身份的人提出的,公務員就是其中一類。進一步規定了不得「經商辦企業及參與其它營利性的經營活動」。這一些義務都體現了公務員與普通公民的差異。由此可見,公務員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第三,公務員是內部行政法律關系的實際參加者,並受內部行政行為的約束,在內部行政法律關系中,公務員是以個人名義與行政機關之間各享權利,互相承擔義務,如行政機關要保障公務員獲得勞動報酬和享受保險福利待遇的權利和參加培訓的權利,相對國家行政機關而言,公務員須要對國家行政機關履行忠於職守、勤奮工作、盡職盡責、服從命令的義務,而這些義務需要由公務員自己去實際履行,不可放棄。

第四,當公務員認為國家行政機關對其合法權益造成侵害的時候,可以向有權機關尋求救濟。當行政機關給予公務員行政處分,如給予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或扣除其薪金等,而公務員認為行政機關的這些行為損害了其合法權益,公務員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向主管行政機關或專門的行政監察機關申訴解決。

二、 公務員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地位

監督行政,即對行政的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群眾組織、民主黨派、公民等對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及其公職人員遵守法律、執行法律的情況進行監督的活動。監督行政法律關系則是指在對行政的監督過程中,監督主體與被監督者之間受行政法規范調整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行政監督中,監督者的范圍是極為廣泛的,其中有公民、政黨、社會組織、國家機關等,然而,公民、政黨及社會組織等主體的監督卻不會必然地產生法律效力,而國家專門機關,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對公務員執行公務的行為的監督卻會產生法律效力,這類監督被稱為行政法制監督。在這一類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公務員處於當事人的地位。

監督者監督的是行政機關行為和公務員的職務行為,作為專門監督機關實施的行政監察,其監督范圍甚為廣泛,要監督一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遵守政紀、法紀的情況,而不受行政管理部門的限制,且不僅僅限於行政機關和公務員的公務活動。根據我國《行政監察法》第18條的規定,監察機關的以下許可權將會直接涉及到公務員的權利和義務:

第一,受理對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和國家機關任命的其它人員違反行政紀律形式的控告檢舉。

第二,調查處理國家行政機關、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它人員的違反行政紀律的行為。

第三,受理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它人員不服主管行政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決定的申訴。這三方面的規定對公務員的權利和義務帶來直接影響,使公務員在行政監督法律關系中具有自己的特定權利與義務。

三、 公務員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行政訴訟法律關系,是由行政訴訟法確定和調整的,法院因解決行政爭議同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存在的訴訟權利義務關系。公務員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能夠成為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之一,但與訴訟主體的主體地位有極大差異。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行政訴訟權利義務的承擔者,即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享有訴訟權利承擔訴訟義務的人。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凡是參加行政訴訟活動的組織和個人,都是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主體,但主體之間存在著極大差異。法院是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當事人一方,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後,還必須有法院的受理、審理、執行等審判活動,行政訴訟法律關系方能發生。

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主體中,訴訟主體是參加行政訴訟活動的主體,他們的訴訟行為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化和發展。其它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主體不能夠直接引起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發生、變化和發展。訴訟主體包括法院、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和第三人。公務員不能成為訴訟主體,這是因為:行政訴訟是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受理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在雙方當事人和一切訴訟參與人參加下,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的制度和活動,以及這些訴訟活動產生的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原告只能是作為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公務員在外部行政管理活動中,是作為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不可能是行政管理的相對人。

第二,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權力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公務員雖然是以其所在的行政機關的名義進行行政管理活動,但由於公務員與行政機關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委託代理關系,其活動的後果最終歸所屬行政機關承擔,而公務員並不對外承擔行政責任。由於公務員失去了對外承擔行政責任的基礎,所以不可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第三,共同訴訟人只能是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第三人則是與被訴具體行為有利害關系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公務員亦不能成為共同原告、共同被告或第三人。而當公務員加入到行政訴訟中來時,不具有訴訟主體身份,而只能以其它訴訟參加人的身份加入進來,具體而言,可以作為行政訴訟中的證人或(被告的)訴訟代理人。

㈡ 請教關於行政法的問題~

你題的問題很好,與行政相關的法律問題一直是難點。因為除人大及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外還有很多其他規范性文件。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各個地方對這些「國務院各部委、直屬機構根據法律、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以及本部門的規章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和發布」都在適用。而在就具體案件適用時要把握好上下位之間的關系,以及是否沖突的問題。就你問題2所說的情況,個人認為此時公務員應當以行政相對人論。行政上很多東西都有探討的價值,只能在實踐中摸索提高,不知道是否有用

㈢ 試論我國行政主體的內涵、種類、構成要件以及目前面臨的挑戰

分睜昌類: 社會民生 >> 法律
解析:

行政主體的內涵:

一、行政主體概述

(一)行政主體的概念及特徵

1、行政主體的概念及特徵

概念:是指享有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

特徵:

(1)行政主體是社會組織;

(2)行政主體是享有行政權力的組織;

(3)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

(4)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

2、行政主體概念的意義

(1)依法行政的需要;

(2)確立行政行為效力的需要;

(3)確立行政訴訟被告的需要;

(4)保證行政管理活動連續性、統一性的需要。

行政主體的構成要件:

(二)行政主體的行政職權

1、行政職權的概念和特徵

概念:是國家行政權的轉化形式,是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資格及權能。一般分為固有職權和授予職權兩大類。

特徵:行政職權作為行政權的法律表現形式,除了具有權力的一般屬性,如強制性、命令性、執行性等以外,還具有以下特徵:公益性、優益性、支配性、不可自由處分性。

2、行政職權的內容

(1)行政立法權。法定行政機關以外的其他行政主體,均不享有行政立法權。

(2)行政決策權。行政決策權指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對其所轄領域和范圍內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項進行決策。

(3)行政決定權。具體表現為行政確認權、行政獎勵權、行政處分權、行政物質幫助權、行政指導權、行政合同權等。

(4)行政許可權。行政許可權指行政機關根據行政相對人的申請在法定許可職權范圍內,以書面證照或者其他方式允許相對人從事某種行為、確認某種權利、授予某種資格和能力的權力。

(5)行政命令友早陵權。每一項命令的直接結果,產生一項或數項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

(6)行政執行權。行政主體行使行政執行權,有關組織或個人有協助執行或提供方便的義務,而行政主體負有嚴格依法履行公務的義務。

(7)行政檢查權。即行政主體依法對相對人履行法定義務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的權力。

(8)行政強制權。包括即時強制權和強制執行權。

(9)行政處罰權。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主體可實施訓誡罰、財產罰、行為罰和人身罰等行政處罰行為。

(10)行政司法權。包括行政調解權、行政仲裁權、行政裁決權和行政復議權。

行政主體的種類:

二、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一)行政機關,指依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設置的,行使國家行政職權,負責對國家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的國家機關。

(二)中央行政機關與地方行政機關

1、中央行政機關:包括國務院、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及國務院辦事機構。

2、地方行政機關:包括地方各級人民 *** 、地方各級人民 *** 的職能部門、地方人民 *** 的派出機關。

(三)行政機關中的工作人員

也稱國家公務員。國家公務員接受國家的委託,擔任國家行政職務,與國家之間形成職務關系。在外部行政管理關系中,國家公務員代錶行政機關,以所在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其行為的結果歸屬於相應的行政機關。

對國家公務員執行職務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由國家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但國家行政機關保留對公務員的追償權,即可以要求有重大過失或故意造成損害的公務員承擔部分或全部賠償費用。

在行政訴訟中,國家公務員既不能作原告,也不能作被告,不具有訴訟當事人的地位。根據規定,行政訴訟中的被告,只能是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通過行政復議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

三、其他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

(一)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是指依法律、法規授權而行使特定行政職能的非國家機關組織。包括以下幾類:

1、行政機構。根據我國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目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機構主要有內部機構、派出機構、臨時機構。

2、企業組織。一般情況下,企業作為行政管理的對象,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是以相對人的身份出現。但在特定情況下,法好戚律法規也可授權其行使一定行政職能,而成為行政主體。

3、事業單位。教學科研單位和從事某種專門技術檢驗或鑒定的事業單位等,經行政法律、法規的授權可成為行政主體。

4、社會團體。

5、其他組織。

(二)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是指接受行政機關委託行使一定行政職權的社會組織。被委託的組織只能根據委託行使一定的行政職權。

1、委託條件及規則

(1)委託必須有法律依據;

(2)委託必須在法定許可權內;

(3)必須履行書面委託手續;

(4)必須對受委託組織的行為加強監督。

2、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應具備的條件,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在具體實施行政行為時也要遵循一定規則

(三)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與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區別

1、權力來源不同;

2、權力性質不同;

3、法律地位不同。

參考資料:ah-n-tax.gov/wsxt/kjsks/t***********_123234

行政主體目前面臨的挑戰:

(一) 思想意識方面,行政工作人員觀念陳舊

龐大的行政執法隊伍,在法律意識方面的水平和修養極為參差不齊;要使所有的行政領導都樹立起在做出重大決策和決定以前都問一問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和要求;使廣大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明白作出任何一項涉及公民權益的規定和具體行為都必須有法律依據等等,決不是一件輕易的事,便何況許多行政行為與金錢利益直接關聯, *** 曾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統比較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的系統的建立保障人民民 *** 利

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①人民的法制觀念淡薄,而人治觀念,治民不治官的觀念,法律工具主義觀念卻根深蒂固。

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必須加大法律宣傳力度,首先要樹立法制觀念,即憲法至上,法律具有極大權威,法大於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 *** 行使權力時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則,它反映了社會從人治走向法治轉變的歷史進程,不奉行法治原則,談不上依法行政。人治與主觀隨意性相聯系,權力的行使由個人意志決定;依法行政與法治相聯系,權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為依據和評判標准。其次要樹立權力制約觀念,如前所述,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被授予較大的自由載量權,若不對其進行約束,必將造成權力膨脹,以權代法現象的出現,無論是行政工作人員還是普通公民都要樹立起權力制約的觀念,為依法行政提供良好的法律意識前提。

(二) 行政立法方面的缺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已初步形成了較完備的法律體系,但有些法律規定太原則,缺乏可操作性,並且法律的龐雜造成規定的不統一、不協調。此外,行政機關被授予的自由載量權過大,嚴重影響了行政機關的依法行政,行政立法需進一步完善和統一,只有依法行政所依之法完善協調,依法行政才可能真正徹底地得以貫徹,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得以建立。

因此,首先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改變某些領域無法可依可有法難依的狀況;其次要注意立法質量,糾正片面追求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的傾向;再次必須抓緊制定行政程序法,改變行政程序缺乏法律規范的現狀。

(三) 執法體系不順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仍然存在;執法部門縱向集權,有關部門缺乏有效的協調與互相;管理交叉,導致重復管理和管理空白現象的出現,這些都是執法體系不順的表現。理順執法體系,不但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還有助於依法行政的實現。

因此,必須理順現行行政執法體制,按照條塊結合、適當分權、便於執法、

講究實效的原則,走綜合執法之路。要積極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執法責任制的核心是通過明確 *** 機關法定行政執法職責,健全行政法評議考核體系,落實行政責任追究機制,實現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的目的,①同時,要提高行政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

(四) 監督力度不夠

我國目前已具備相對全面的監督體系,但仍有有法不依,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等現象在存在,這其中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監督機制上的原因。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監督的法律規定,以致使人民群眾監督等一些社會監督流於形式而得不到落實,監督機制上,主要表現為有些監督缺乏必要的獨立性,直接影響其監督作用的發揮。

因此,必須強化和完善行政執法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嚴格、公正執法。首先,加強權力機關對行政執法工作監督;其次,民主黨派的監督,社會團體、人民群眾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也必須落到實處,使他們共同服務於人大監督這個中心,並形成監督合力,我們應當重視行政復議這一監督機制,行政復議不僅是行政機關監督自身行使行政權力的一種手段,也是其改正自身錯誤的一種途徑,所以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貫徹依法行政的過程中應重視這一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㈣ 如何做個依法行政的公務員

作為公務員,如何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設立、並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權力,對其行政行為的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原則。其本質是依法規范、約束行政權力。在實踐中提高國家公務員的依法行政能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轉變觀念,培養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根據法律意識主體和水準的不同,法律意識可分為一般性法律意識、理論性法律意識和職業性法律意識。一般性法律意識主體是普通公民,是由普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據個人生活經驗和所受法律教育的影響,自然形成的法律意識。理論性法律意識是從事理論研究者通過對國內外法律進行研究而形成的較為全面和深層的法律認識。而職業性法律意識是指具體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國家公務員的法律意識屬於上述職業性法律意識的一種類型。國家公務員的法律意識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廣泛影響於社會,形成一種無形力量,作用於眾多的普通公民,從而影響著人們對法律的態度和看法。由於行政活動幾乎遍及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行政機關的形象和國家公務員的法律意識對社會一般法律意識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既有助於樹立法律的權威和良好形象,強化人們對法律和行政機關的信任,也同樣會削弱以至銷蝕公民對法律和行政機關的信賴。因此,轉變不符合依法行政的陳舊觀念,培養國家公務員的法律意識至關重要。
1、轉變「官貴民賤」觀念,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識。
封建時代「官貴民賤」,行政機關及其成員與普通百姓之間無平等可言。近代民主和法制社會的建立,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使行政機關及其成員和公民處於平等的地位。在我國社會中,國家公務員與公民地位平等,主要表現在:一是,法律平等地對待國家公務員和公民。國家公務員與公民一樣,必須同等地受法律的制約和限制。國家公務員也必須遵法守法,而不能游離於法律之外。二是,國家公務員與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並不要求國家公務員與公民享有和承擔完全一致的權利和義務,既然政府要管理社會,它就必須擁有特別的權力。現代法治要求的並非是國家公務員與公民完全無差別的待遇,而強調的是「國家公務員不應當在普通法律上享有不必要的特權和豁免權」。三是,公民享有對行政機關的決定提出異議,並因行政行為違法而獲取國家賠償的權利。面對居於優勢地位的行政機關,公民必須獲得與行政機關相抗衡的權利和途徑。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就是現代社會中公民尋求保護和對抗行政機關的兩條重要途徑。雖然國家公務員與公民平等的思想和制度已在現代社會生根開花,但由於「官貴民賤」的封建思想殘余仍然存在,加之國家公務員手握權力,在行政活動中往往處於管理者地位,也容易形成管理——服從思維定勢。這種不平等觀念既阻礙行政機關與公民之間的正常交往和交流,也影響行政公正和行政效率,甚至可能使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惡化。因而轉變「官貴民賤」觀念,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識至關重要。
2、轉變「權大於法」觀念,樹立「職權法定」意識
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現象如:家長作風,以權壓法,以權棄法,徇私枉法等等都是「權大於法」觀念的體現。因此轉變「權大於法」觀念,樹立「職權法定,權力有限」意識刻不容緩。
職權法定是依法行政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根據。「行政機關是法律的產兒。」行政機關的創設源於法律的規定,國家公務員的權力源於法律的授予,法律是國家公務員賴以生存的基礎。與「法無明文規定即為公民自由」相反,對國家公務員而言,凡法無明文規定即為禁止。國家公務員只能行使法律明確授予的職權,否則就是超越職權,所做出的行政行為違法。因此,其權力具有有限性。職權法定和權力有限是國家公務員必須樹立的法律意識。要行使權力,做出決定,必須首先看法律上是否有明確授予;同時,即使有行使權力的法律依據,還必須按法律所設定的權力范圍和要求去行使,而不能為所欲為。現代社會中,行政機關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和國家公務員享有的權力日益膨脹的現實,並不能否認「職權法定,權力有限」這一基本行政法治規則。其一,國家公務員因社會發展、社會需要而擴大了的權力,並不是自然取得的,仍然是通過法律的授予才享有的。社會對國家公務員的要求是以法律為中介得以實現的。其二,盡管國家公務員享有越來越大的權力,但並不能說國家公務員可以享有無限權力。任何社會必然有公民個人可自由生存而不受任何權力干預的空間;同時每一個國家公務員的權力無論多大,都有明確的法律界域,只能在此范圍內活動。其三,雖然代議機關常用籠統的法律語言授權行政機關,但也不說明行政機關及國家公務員可以對該權力任意行使、任意解釋。因為「不論授權法用了什麼樣的籠統語言,任何權力都應有限制」。同樣,行政機關有權制定行政法規這一事實,也不能說明國家公務員可以為自己設定權力。其一,制定行政法規的權力是被代議機關關系委任的權力,本身具有派生性。其二,它尤其要受法律優先、法律保留規則的限制。即行政法規范必須與法律規范相一致,而某些涉及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等重要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只有法律授權,行政機關享有一定的設定權。
3、轉變「人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
公務員要尚法,執政過程要把法放在首位,一事當前,先考慮符合法的要求與否。心中有法,意識才能建立起來。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出現的「長官意志」、「個人專斷」、「一言堂」等,都是「人治」觀念的表現或變種。不徹底擯棄這種舊觀念,嶄新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就無法形成。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我國法治的基本要求。國家公務員在進行行政活動時必須銘記在心。豐富的社會主義法治實踐是培養和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的直接前提條件。因為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糾正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甚至以權壓法、以權棄法的不正常現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一切按法律辦事,才能建立嚴明公正的法律秩序,實現依法管理的治國方略;才能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社會氛圍,從而為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學法懂法,提高依法決策能力
1、學法懂法,依法思維
如前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紛繁復雜的經濟、社會活動必須運用法律手段來規范、引導和調整。我國的法律法規絕大多數都是由行政機關來實現的,國家公務員能否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直接關繫到依法治國進程。因此,行政機關領導幹部及執法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採取有效措施學法、知法、懂法。
鄧小平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對於國家公務員而言,同樣要通過教育的途徑來提高其法律素質。一是,對國家公務員進行深入的法制宣傳教育,使其理解認識到法的本質和精神、權力的來源與本質、依法治國的意義及途徑、依法行政的內涵及重要性等內容,從而提高其思想認識,增強其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由於歷史及現實原因,這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二是,對國家公務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集中而有序、短期而持久的依法行政能力培訓。通過培訓,增強法制觀念,使國家公務員知法、懂法,進而守法,特別是按法定許可權、程序和規則實施行政活動。三是,廣大國家公務員還需自覺刻苦鑽研法律,提高依法行政素養。
2、統攬全局,依法決策
依法決策是依法行政的根本。決策正確有利於行政活動的順利進行,決策一旦失誤,所有的行政活動將歸於無效,甚至帶來負面效應。
實行依法決策,關鍵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決策程序法定化。依法決策程序過程必須有法律的明文規定,確保決策在程序上具有過程的公開性和公眾的廣泛參與性。二是決策內容透明化。決策內容透明化就是行政機關及其國家公務員按照法律制度、法規和程序行使權力,決定涉及整個社會的公共事務或其他有關事務時使社會全體成員可以有效地了解行政體系的活動,明白重大決策的產生機制、原因和條件,從而有效地監督行政活動。每做一項重要決策,都要採取一定方式,在一定公眾范圍內予以告示,廣泛聽取意見,集思廣益。這樣對行政權力實行有效的外部監督,避免權力膨脹。三是決策過程高效化。行政機關及其國家公務員在進行決策時一定要嚴守時限要求,使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從而避免以權謀私,侵權瀆職等現象,減少行政管理工作發生失誤、國家利益遭受損失,避免可能產生拖拉推諉、互相踢皮球之類的官僚主義現象,維護國家行政管理的權威性和效力。四是民主參與制度化。凡重大決策都要注重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特別要征詢有關法律專家的意見,以保證決策的長遠效應。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是不可分的。民主參與制度化,從而使所定決策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個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有利於決策的穩定性和權威性。五是決策科學化。科學的決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決策要符合實際情況。具體說來,科學的決策,首先是應有明確和正確的目標;其次是決策的結果能夠實現;再次是實現決策目標所耗費的代價最小;最後是決策執行後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六是決策責任明確化。誰的責任誰承擔,可以引導決策機關加快和完善決策立法,明確決策范圍和決策責任,從而避免「首長工程」、「獻禮工程」、「鬍子工程」、「樣板工程」等。七是健全決策反饋機制。對以往的決策進行定期反饋,可以滿足修正和完善決策的需要,而且更可以為後來者提供經驗教訓。
三、恪守行政道德,打造「責任行政」
1、遵守行政道德,奉行公正廉潔
行政道德是指行政人員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它是維持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方之間的合理、正當關系的原則和規范。在現階段,出現了國家公務員知法犯法和行政失當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公務員缺乏必要的道德修養,行政道德意識淡薄。由於行政主體行使的是國家權力,因此人們對其期望和要求都很高,他們也理應承擔更多、更高的義務。行政主體對行政道德規范的違背,可能招致黨紀、政紀的處分甚至民法、刑律的制裁,因此,推進行政道德規范法制化進程迫在眉睫。行政道德規范法規的內容應包括:國家公務員行政道德規范;國家公務員行政道德教育、培訓制度;監督行政道德規范執行的專門機構;違反行政道德規范的責任方式等。
國家公務員行政道德要求的核心就是公正廉明。國家公務員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公僕,對於人民賦予的行政權力,國家公務員只有用其為人民謀利益的義務,而絕不能以權謀私,濫用職權。因而,這就需要國家公務員應具有公正廉明意識。所謂「公」,是指大公無私,勤儉奉公,嚴於律己,秉公執法;所謂「正」是指為人正派,剛正不阿,執法正確,公允持平;所謂「廉」,是指廉潔自律,見利思義,反貪拒賄,廉潔自守;所謂「明」,是指光明磊落,辦事公開,盡職盡責,練達明職。這是公正廉明意識的基本含義。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說明,國家公務員要有效地行使人民所賦予的權力,就需加強自身修養,具備公正廉明意識。這就要求國家公務員以身作則,帶頭公正廉明,做出表率。凡是該辦的快辦,辦好;凡是不該辦的堅決不辦;不講人緣,不拉關系,杜絕「走後門」等不正之風;凡是要求別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凡是禁止別人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2、堅持政務公開,積極接受監督
提高國家公務員的依法行政能力必須有有效地制度相匹配。在外部環境上給予有利條件,需要推行政務公開制度,落實各種監督制度。政務公開的目的是公正、便民、廉政、勤政。推行政務公開要做到依法公開,真實公開,注重實效,便民利民。要把政府及其部門的法律、法規、政策、程序以及工作中應遵守的行政紀律等公布於眾,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和熱點問題,作為政務公開的重點,把辦事的依據、程序、結果以及監督投訴途徑公開,解決「暗箱操作」問題,以取得公眾對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總之,凡需公眾知曉的內容,都應向社會公開;凡需一定范圍知曉的事情,要在一定范圍公開;凡需當事人知曉的事項,要讓當事人查詢。通過政務公開將政府各部門及其國家公務員履行職能,辦理政務,執行公務,處理事務的運作情況置於有效地監督之下,有助於促進政府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同時,政務公開有利於規范國家公務員的行政行為,促使他們依法行政,杜絕和減少工作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促使國家公務員認真學習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質量。
孟德斯鳩早已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當前,我國監督弱化的主要問題表現是柔性監督多,剛性監督少;對事監督多,對人監督少;對下監督多,對上監督少。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國家公務員缺乏應有的接受監督的思想,不習慣於有人對自己做出的決定或行為提出異議,不願意作被告,因而想辦法阻礙當事人起訴,侵犯了當事人的權利,妨礙了司法工作的正常進行。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行政機關和國家公務員作為行政權的享有者和行使者就必須接受監督。因此,要進行有效監督可以採取下列措施:一是健全監督工作網路。通過黨風監督、人大監督、行政機關內部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群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等全方位的工作監督網路,置所有國家公務員的行政活動於監督之下,達到規范執法行為的目的。二是強化政府法制監督。主要是採取規范性文件備案,重大行政處罰備案,常規性的執法檢查、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追究制等手段強化政府法制監督。通過對重大行政處罰案件、行政復議案件、行政訴訟案件的剖析和評議,圍繞案件找問題,圍繞問題查原因,圍繞原因追責任。對一般問題,要督促整改和糾正;對重大問題,應及時向有關部門發出行政執法改進意見書,限時報告糾正結果。顯然,上述措施仍主要靠國家公務員落實。
3、嚴格執法責任,杜絕違法行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不嚴格執行,都只能是一句空話。目前我國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有些執法人員認為行政機關只要是與違法現象做斗爭,只要是處理違法個人或組織,就是履行職責而不管自己是否有權力管理和處理這些違法現象。殊不知行政機關和國家公務員在同違法現象做斗爭時,也必須有法定職權;即使有權管理和處理,還必須按法律規定的方式、程序進行,否則也是違法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公務員不能以非法對抗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違法,不能因相對人的違法而使自己的違法行為合法性。某些國家公務員責任意識淡薄,總以為職權為自己所享有,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因此,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追究行政違法者的責任勢在必行。
行政執法責任制,就是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要求,確定負責實施的行政機關,明確執法責任。行政執法責任制包括:明確劃分行政執法機關的職責許可權,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職能部門、崗位和執法人員;將執法任務、執法標准和執法程序具體化,明確考核標准和獎勵辦法;建立執法過錯追究制度,廉政勤政制度,執法人員考核獎懲制度等。對不依法行政和違法行政的,不僅要追究當事人的責任,而且要追究執法部門領導的責任,該批評教育的批評教育,該給紀律處分的給予紀律處分,該追究法律責任的堅決追究法律責任,確保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

㈤ 近期正在准備公務員中新發現的幾個行政法有關問題~

一、1、請注意講的是政府的工作部門,如政府下面的各個局如公安局、民政局等,而鄉鎮一級政府的工作部門是內設部門,沒有承擔各種行政職能的對應部門,就是沒有各種局。所以才講縣級以上而且指的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門,不包括中央政府的工作部門。
2、請注意這里講的是省級以下各級政府,不是講工作部門,所以與1沒有重復。
二、你舉的例子很好。公安局沒有把行政拘留權授權給派出所,但有把200元以下罰款和警告的決定權授權給派出所。所以如果派出所作出行政拘留處罰的,就適用(8),如果作出罰款300元的行政處罰,那麼就適用(9)。
三、那句話本身的意思就是說人民法院可以駁回行政行為合法但不合理的訴訟,才說存在合理性問題。

㈥ 為什麼說公務員法是行政法

公務員法是普通(一般)行政法,
拓展: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中各種社會關系的內法律規范的總和。容主要包括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
行政法泛指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之分。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權和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獎懲;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別行政法:指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統計、郵政、財政、海關、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

㈦ 公務員法晉升級別規定

新公務員法對職級晉升的規定如下:第四十五條:公務員晉升領導職務,應當具備擬任職務所要求的政治素質、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職經歷等方面的條件和資格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野備歲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滾旅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頌睜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㈧ 關於行政法中公務員的問題,謝謝大家

市人大辦公室主人是公務員,你這道題錯了。
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回行政編制、答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包括了中國共產黨機關的工作人員 人民代表大會機構的工作人員 ,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 政協機關的工作人員,審判機關的工作人員,檢察機關的工作人員, 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

㈨ 公務員法與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的關系

1
1
科學精神在於尋求事實,尋求真理的意思
AI
科學精神是一種用於探究現實世界的態度和方法,它強調基於實證證據的思考、實驗方法的使用、邏輯推理的運用,以及對錯誤假設的排除。科學精神的目標是發現自然界存在的真實規律和事實,而不是根據主觀想法和信念來構建想像中的現實。

在科學領域,探究事實和真相需要採用一種開放、批判、實證的態度,認真地分析並排除錯誤觀點和假設。這就需要科學家們遵循科學精神,對證據和數據進行認真的驗證和檢驗,不斷追求更完整的真相和更深刻的理解。通過科學精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復雜性和奧秘,並能夠獲得更深刻、更准確的知識。

1
中國的行動取向是強調發展的嗎
AI
是的,中國的行動取向強調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國的發展方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技、人才等為支撐,不斷推進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等各個領域的發展。近年來,中國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戰略,如「一帶一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進一步強化了發展的重要性,以實現國家現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

1
主語省略句和連動句的區別
AI
主語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了主語的句子,依靠上下文語境來確定主語,例如:「吃過飯了嗎?」「吃過了。」這個句子中的主語「我」被省略掉了。主語省略句可以使句子簡潔明了,但需要上下文語境的支持。

連動句是由兩個或多個並列的動詞構豎州悉成的句子,每個動詞都有自己的主語,例如:「她洗了個澡,然後去睡覺了。」這個句子中的「她」是第一個動詞「洗」 的主語,「她」也是第二個動詞「去睡覺」 的主語。連動句通過多個動詞跡如的並列,使句子的表達更加豐富,具有連貫的層次余乎感。

1
公務員法與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的關系
AI
公務員法、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是三個密切相關的法律體系,它們之間有多方面的關系:

公務員法是公務員制度的基本法律,規定了公務員的職務、許可權、職責、薪資、晉升等基本制度。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則規定了公務員的行政行為和行政爭議的解決程序,具有實現公務員法所確定製度的作用。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是公共管理領域的基本法律,規定了公共管理機構的行政權力和依據,以及行政訴訟的程序和原則等。公務員作為政府管理機構的一部分,其行為應當受到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的規范和限制。

公務員法、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一起構成了國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框架,彼此補充、協調,形成了完整的法律制度,共同維護著國家行政管理的公正、公平、透明等原則。

總之,公務員法、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是互為補充、相互聯系的法律體系,共同構成了國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框架,對於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穩定、推進政府公正執政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㈩ 公務員在行政法中的地位

其實法律中有單獨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等。《公務員法》屬於行政法中的一種。

熱點內容
最新貨車法規 發布:2025-01-13 10:48:54 瀏覽:907
考法院書記員 發布:2025-01-13 10:41:50 瀏覽:733
2016並購基金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3 10:30:11 瀏覽:110
員工安全責任書有法律效應嗎 發布:2025-01-13 10:29:49 瀏覽:685
法院團委 發布:2025-01-13 10:08:27 瀏覽:680
檢察院和法院領導班子成員 發布:2025-01-13 09:25:05 瀏覽: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3 08:34:39 瀏覽:19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