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修改公益訴訟條款

行政訴訟法修改公益訴訟條款

發布時間: 2023-03-21 22:24:20

❶ 7月1日新行政訴訟法是否個人提起公益訴訟

不能,禁止。2017年7月1日行政訴訟法修正,只是允許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

(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決定:

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作出修改

第五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

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作出修改

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本決定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❷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20修正)

一、一般規定第一條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關於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制度的規定,結合審判、檢察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第二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辦理公益訴訟案件主要任務是充分發揮司法審判、法律監督職能作用,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督促適格主體依法行使公益訴權,促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第三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應當遵守憲法法律規定,遵循訴訟制度的原則,遵循審判權、檢察權運行規律。第四條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起訴人身份提起公益訴訟,依照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享有相應的訴訟權利,履行相應的訴訟義務,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五條市(分、州)人民檢察院提起的第一審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基層人民檢察院提起的第一審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由被訴行政機關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六條人民檢察院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查收集證據材料;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應當配合;需要採取證據保全措施的,依照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相關規定辦理。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第一審公益訴訟案件,適用人民陪審制。第八條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向人民檢察院送達出庭通知書。

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庭,並應當自收到人民法院出庭通知書之日起三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派員出庭通知書。派員出庭通知書應當寫明出庭人員的姓名、法律職務以及出庭履行的具體職責。第九條出庭檢察人員履行以下職責:

(一)宣讀公益訴訟起訴書;

(二)對人民檢察院調查收集的證據予以出示和說明,對相關證據進行質證;

(三)參加法庭調查,進行辯論並發表意見;

(四)依法從事其他訴訟活動。第十條人民檢察院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案件,由提起公益訴訟的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庭,上一級人民檢察院也可以派員參加。第十二條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案件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被告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應當移送執行。二、民事公益訴訟第十三條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擬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當依法公告,公告期間為三十日。

公告期滿,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英雄烈士等的近親屬不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人民檢察院辦理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也可以直接征詢英雄烈士等的近親屬的意見。第十四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二)被告的行為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初步證明材料;

(三)已經履行公告程序、征詢英雄烈士等的近親屬意見的證明材料。第十五條人民檢察院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及本解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登記立案。第十六條人民檢察院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被告以反訴方式提出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後,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

人民檢察院已履行訴前公告程序的,人民法院立案後不再進行公告。第十八條人民法院認為人民檢察院提出的訴訟請求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其釋明變更或者增加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等訴訟請求。第十九條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審理過程中,人民檢察院訴訟請求全部實現而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第二十條人民檢察院對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犯罪行為提起刑事公訴時,可以向人民法院一並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由人民法院同一審判組織審理。

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由審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

❸ 《行政法》-----公益訴訟

 一、提出主體:檢察院 【注意】在民訴中,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公益訴訟是首選,這些組織提起益訴訟時,檢察院只能夠"搖旗內成"(支持起訴),只有在這些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下,檢察院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

 二、適用領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

三、提起程序:第一步,檢察院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必經程序),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第二步,行政機關應當在收到檢察建議書之日起2個月內依法履行職責,並書面回復檢察院。出現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損害繼續擴大等緊急情形的,行政機關應當在15 日內書面回復。 第三步,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檢察院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

【注意】民訴是以公告為起訴前提,行政訴訟是以檢察建議為起訴前提

四、管轄法院:基層檢察院提起的第一審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由被訴行政機關所在地基層法院管轄。

 五、起訴材料:1.行政公益訴訟起訴書,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2.被告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證明材料;3.檢察機關已經履行訴前程序,行政機關仍不依法履行職責或者糾正違法行為的證明材料

六、庭前程序:1. 法院應當在開庭3 日前向檢察院送達出庭通知書;2.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庭,並應當自收到法院出庭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向法院提交派員出庭通知書

七、審理人員:可適用人民陪審制

 八、上訴:檢察院可上訴

九、二審程序:二審案件由提起公益訴訟的檢察院派員出庭,上一級檢察院也可以派員參加。

十、撤訴制度:審理中,被告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依法履行職責而使檢察院的訴訟請求全部實現,檢察院應當∶ 【 撤訴】 法院應當裁定準許; 【不撤】 檢察院變更訴訟請求,請求確認原行為違法,法院應當判決確認違法

十一、證據制度:檢察院可以調查收集證據材料,可以依法保全證據

十二、一審判決:1.與普通訴訟的判決相同;2.法院可以將判決結果告知被訴行政機關所屬的人民政府或者其他相關的職能部門。 「 注意】 不是檢察院告知,而是法院告知

十三、執行:被告不執行生效判決,法院應當移送執行。

❹ 2014行政訴訟法修改多少法條

您好抄,2014年修改《行政訴訟法》是該法實施24年來作出的首次修改,法律條文由75個條文增加至103個條文,修改條款的地方總共是61項,修改的內容涉及到整個制度體系具體包括:行政審判價值取向的調整,加強對當事人訴權保護,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完善行政訴訟管轄制度,完善行政訴訟證據制度,建立民事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確立行政訴訟簡易程序,確立行政訴訟有限調解,加大行政機關不執行判決責任等內容。

《行政訴訟法》修改的主要內容:

(一)擴大行政訴訟被告、可訴行政行為和原告及第三人范圍

(二)完善起訴期限和形式制度,強化法院受理職責,破解「立案難」

(三)完善管轄制度,強化行政機關應訴職責,破解「審理難」

(四)進一步完善行政訴訟證據制度

(五)強化行政機關執行職責,破解「執行難」

(六)修改後《行政訴訟法》進一步強化了行政訴訟法律監督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❺ 2014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是否有公益訴訟條款

2014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沒有公益訴訟條款,但根據實際情況及法律規定,以下法律有涉及公益訴訟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八十四條 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有明確的被告;
(二)有具體的訴訟請求;
(三)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百八十五條 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
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百八十六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應當在十日內書面告知相關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百八十七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依法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在開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請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准許參加訴訟的,列為共同原告。
第二百八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不影響同一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
第二百八十九條 對公益訴訟案件,當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調解。
當事人達成和解或者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將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進行公告。公告期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公告期滿後,人民法院經審查,和解或者調解協議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出具調解書;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調解書,繼續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依法作出裁判。
第二百九十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辯論終結後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第二百九十一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資格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就同一侵權行為另行提起公益訴訟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❻ 如何定義行政不作為 行政公益訴訟

一、 行政不作為的概念

行政不作為與不履行法定職責有一定的聯系,但兩者不是一個概念,行政不作為所包含的范圍遠大於不履行法定職責。(1)行政義務的外延遠大於法定義務的外延,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行政主體不履行法定職責,行政相對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2)不履行法定職責既包括行政主體程序上的不作為,也包括實體處理上的不作為。程序上的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對行政相對人申請保護人身權或財產權的法定職責不予理睬或拖延履行;實體上的不履行法定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對行政相對人認為符合條件的申請明示拒絕的行為,以及行政主體在接到行政相對人的求助申請或依職權發現行政相對人需要立即獲得救助的情形後,不實施救助義務或借故拖延實施救助義務的行為。而行政不作為則不包含行政主體明示拒絕的行為,因為明示拒絕體現在行政程序上,行政主體已經履行了受理、審查、答復等一系列行政程序,它表現出來的是積極的作為狀態,並且行政不作為的法律後果與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明示拒絕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也是不同的,行政不作為由於行政主體沒有做出行政行為,所以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而只是維持了現有狀態,明示拒絕行為由於行政主體做出了拒絕的答復,所以會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產生不利的影響,它從實體上否定了行政相對人從事某一特定職業、生產某種產品、注冊開辦某一企業的資格,所以明示拒絕行為應當屬於行政作為行為。

綜上所述,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負有積極作為的行政義務,並且具有作為的可能性,但卻在程序上超過法定期間或合理期間消極的有所不為的行政違法行為。它包括以下幾層含義:1、不作為行為主體是指在該行政不作為中,應該為一定行為而沒有行為的主體。2、行政不作為的不作為行為主體必須是對行政作為義務的不履行。3、行政不作為的不作為行為主體在一定范圍內有合法的職責許可權。5、行政不作為必須是應為,也可能為的情況下之不為。6、行政不作為是實質不為的違法行為。是否屬於實質不為的違法行為應以一定的法律義務為評價標准,即基於社會生活中具體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一定要求。這種法律義務如果是要求行為主體應為,而行為主體竟不為,則構成行政不作為。

二、行政不作為的構成要件。
行政不作為的成立必須具備相應的構成要件:
1、行政不作為的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成為行政主體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其一必須享有行政權力;其二必須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其三必須能夠承擔由於實施行政活動而產生的責任;其四行政主體必須是組織,個人不能成為行政主體。

2、行政主體具有作為的行政義務。行政不作為義務應符合以下條件:其一,必須是與行政主體的行政職責相關的行政為義務,而非其他性質的作為義務。其二,必須是在行政法規、行政規章中有明確、具體規定的作為義務而非道義上的要求。

3、行政主體有履行行政義務的可能性。雖然行政主體負有行政義務,但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意外事件以及不可抗力,導致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由於非主觀的原因而不能及時履行行政義務,便不能認定為行政不作為。只有在行政主體具有履行義務的可能性,而由於故意或過失沒有在法定的或合理的期間作為的,才能構成行政不作為。

4、行政主體在客觀上具有在法定的或合理的期限內不履行行政義務的事實。行政主體不履行行政義務在司法實踐中一般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行政主體在接到相對人的申請或依職權發現相對人的人身權或財產權需要獲得保護的情形後,根本沒有啟動行政程序,屬於完全的行政不作為。另一種形式是行政主體雖然啟動了行政程序,但在在法定的或合理的期限內沒有全部完成行政程序,屬於不完全的行政不作為,也可以說拖延履行義務。行政主體為一定行為的時間,少部分法律法規已作出規定,包括《行政復議法》在內的大多數法律法規未作出規定。雖然《行政復議法》沒有對行政作為的合理期限或行政不作為的成熟期限作出明確規定,但是相關司法解釋作了規定。由於法律並未規定行政不作為案件必經復議前置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不作為不服的,是先復議還是直接起訴,任由當事人選擇。為了使復議機關與人民法院認定行政不作為的成熟期限標准一致,修訂或解釋行政復議法時,有必要與行政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相協調,規定行政不作為的成熟期限以60日為原則,以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為補充,以情況緊急的不受限制為例外。
三、 行政不作為的特徵
1、違法性。違法性是行政不作為的本質特徵。由於行政主體沒有在法定期限或合理期限內履行其行政義務,所以,行政主體一旦被認定構成行政不作為,就意味著這種行政不作為必然違法,從理論上講根本不存在合法的行政不作為,合法的行政行為必然不構成行政不作為。行政不作為在本質上是對其應該保護的法益的一種放棄,必然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後果,因此,行政不作為只能是一種違法行為。

2、消極性。行政不作為是行政主體對其職權職責的放棄,客觀上表現為怠於履行職責的消極性。行政不作為的消極性在主觀上表現為行政主體對其行政職權的放棄,在客觀上表現為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所承擔的行政義務。

3、程序性。判斷行政主體的行為是作為還是不作為,最基本的是要看其是否啟動並完成了行政程序。只要行政主體啟動並完成了行政程序,行政主體的行為都屬於法律意義上的積極作為行為,不構成行政不作為。

4、非強制性。行政作為一經作出就產生法律上的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相對人若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起訴,又不自動履行,行政主體可依法強制執行或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而行政不作為本身不具有明確設定義務或剝奪權利的內容,相對人沒有履行義務的約束,不存在強制執行的效力。

四、行政不作為的遏制及救濟
盡管行政不作為表面上表現為行政主體無動於衷式的沉默狀態,但這種狀態並不能逃避和豁免其應承擔的法定責任。為了規制行政不作為,宜從建構和完善責任行政機制、建構和完善司法審查機制這兩方面著手,建構遏制和懲治行政不作為的剛性屏障。其一,建構剛性的責任行政機制。其二,建構和完善剛性的司法審查機制。在建構和完善剛性的司法審查機制的過程中,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採取一定的改進措施:1、著力完善行政立法,抑制部門利益傾向。2、修改行政訴訟法,放寬原告資格。設定原告資格的實質是對起訴進行限制。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原告資格這方面的限制是越來越寬松,有些國家已經把起訴人是否與被訴行為有利害關系排除在原告資格的條件之外。根據我國的行政訴訟現狀,應適當放寬原告資格,將諸如公益訴訟等關系大多數利益的訴訟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3、修改《國家賠償法》有關條款,將現行國家賠償范圍從僅就違法行使職權侵權賠償擴大為除了原來已有的賠償范圍外,還包括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以保證合法利益受到損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得到切實有效的司法救濟。

建立行政不作為的救濟方式,使受到損害的權益得以法律補救是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目前有行政救濟和訴訟救濟兩種救濟方式:
(一)、行政救濟方式:1、依申請行為的不作為,申請人對不作為行為可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提出行政賠償等。2、依職權行為的不作為,由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或由監察部門給予行政處分。
(二)、訴訟救濟:
1、確認違法判決。人民法院作出確認判決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不宜作出維持或者駁回訴訟請求的判決。行政主體不履行法定職責,但判決責令其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只能判決確認行政不作為違法,對造成相對人合法權益損害的,判令行政主體承擔賠償責任。另一種情形是行政主體履行作為義務的時機尚不成熟,但未明確告知相對人,相對人起訴的,人民法院應判決行政主體不予答復的行為違法,並責令行政主體告知相對人暫不履行的理由。
2、責令履行判決。行政主體沒有履行其作為的義務且該義務還有履行的可能和必要,應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義務的救濟方式。從救濟的目的來看,責令履行判決是使受到侵害的權益得到法律補救,只有責令行政主體全面履行其程序上和實體上的義務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3、賠償損失判決。一種情形是認定行政主體不作為違法並給相對人造成損失,應判決賠償損失。另一種情形是對於不能責令行政主體履行的但給相對人造成損失的不作為,也應判決行政主體承擔賠償責任。

總之,行政不作為是相對於行政作為的一種行政行為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行政不作為是行政上的另一種腐敗。對於行政不作為的研究還需長期的過程。

❼ 2014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中有公益訴訟的條款嗎

沒有公益訴訟的條款。
在中國目前的制度設計中,尚沒有關於「公益訴訟」的統一架構,在實定法上找不到明確的依據,即「公益訴訟」不是法規范上的概念。

熱點內容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
增資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05:29:32 瀏覽:666
法律碩士輔導班招生 發布:2025-01-13 04:50:05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