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試述公證制度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試述公證制度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3-04-07 19:10:10

㈠ 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區別

民來事訴訟法是調整源民事訴訟的法律規范,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法院和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形式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的專門性法律或法典,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廣義的民事訴訟法又稱實質意義的民事訴訟法,指除了民事訴訟法典外,還包括憲法和其他實體法、程序法有關民事訴訟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民事訴訟的規定。

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規定製定的法律。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的內容,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執行。

㈡ 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法律分析:民法屬於實體法,所謂的實體法就是在民事中、生活中作為一個民事主體享有哪些權利,承擔哪些義務。實體法主要規定的是具體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形。

而民事訴訟法是一步程序法,所謂的程序法就是在民事糾紛案件中為了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或者行使,義務或者責任得以履行應該經過哪些程序。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百八十四條原審人民法院審理依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原來是第一審案件,應當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判,所作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抗訴;原來是第二審案件,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案件,應當依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判,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對原審被告人、原審自訴人已經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再審案件,可以不開庭審理。

㈢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這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

1、概念上的區別。

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即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民事訴訟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

2、保障權利方面。

民法通則保障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則是從訴訟程序上保障公民通過司法獲得救濟的權利。

3、所屬的法律分類不同。

民法通則屬於實體法,民事訴訟法則屬於程序法。

二者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4、規定的義務和全力不同。

民法是規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義務和權利,而民事訴訟法則是規定公民通過怎樣的手段、方法、程序去保障權利的實現、義務的履行。

比如關於合同的問題,《民法》規定什麼樣的合同是有效的,而《民事訴訟法》就是根據民法的相關規定通過法庭審理等手段,以判決等形式明確某一具體合同是否合法。

5、解決的問題不同。

民事訴訟法解決的是程序方面的問題,而實體法解決的是現實的生活中遇到問題我們怎麼去解決。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民事訴訟法發是調整訴訟活動的。

(3)試述公證制度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與民法是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它們以體現民眾的基本意志為立足點,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共同目標,以民事訴訟為集中表現方式,互相銜接、互相影響、互相作用。

法的分類,就是以一定的標准將法與法之間的界限廓清,法的分類問題解訣的就是法與法之間的一種界限和邏輯結構的問題,是法理的一個基本內容。

目前我國學界上法的分類范圍從形式或技術上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法的一般分類;二是法的特殊分類。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就是一種法的一般分類方法,是以法所規定的內容不同為標准進行的分類。

所謂的實體法就是一般規定主體的權利、義務或職權、職責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

而所謂的程序法就是通常以保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或保證主體的職權和指責的履行所需的程序或手續為主要內容的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是基於他們的主要內容而成立的,這種分類並不是絕對的,一-方就不會設計另一方的內容,而是相對的。

同樣的道理,關於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關聯,民法和民事訴訟法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溝壑,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割開的內部聯系。

因此,正確把握二者這層關系對於正確認定他們的關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網路_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㈣ 公證與打官司有什麼區別

公證制度與審判制度都是我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證機關與人民法院各以不同的職能和方式來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公證是協助審判工作順利進行的有效手段。經過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一般不易發生糾紛,即使發生糾紛,也因為有公證書作書證,人民法院可以據此判明是非,作出判決,迅速解決爭議。但是,公證機關的證明活動,就其性質來說是一種非訴訟活動,它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訴訟活動有著明顯的區別:一、兩者的作用不同。公證機關的證明活動;一般是在發生民事糾紛之前,對法律行為或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事實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予以確認。目的是為了預防糾紛,減少訴說維護正當的法律關系。而人民法院的民事訴訟活動,則是在發生民事爭議之後進行的,是為了解決民事爭議而進行的調解、審理和判決活動。二、兩者的程序不同。公證機關的證明活動,是依照《公證暫行條例》規定的程序進行的,這種程序比較簡單,是公證機關所特有的喚穗。而人民法院進行的民事訴訟活動,是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的,這種程序是人民法院進行訴訟活動所特有的。三、兩者的法律後果不同。公證機關對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事實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加以確認,賦數脊予它在法律上的證明力;對於追償債款、物品的文書,認為無疑義的,可以賦予該文書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但需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由人民法院決定是否應當執行,公證機關無權直接強制執行;並且,公證活動不具有直接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強制效力。而人民法薯鏈滲院對有糾紛的法律關系進行審理,其所製作的判決書、裁定書或者調解書一經發生法律效力,就具有強制執行力,可以直接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㈤ 公證處和法律條例說的不一樣

公證處和法律條例說的不一樣公證的法律效力是指公證在法律上的效能和法律作用。對公證的法律效力,我國《民事訴訟法》和《公證暫行條例》均作了明確規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法定證據效力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明確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2、強制執行效力
是指對公證機構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如債務人不履行,債權人可持公證書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而不再經過訴訟程序。對公證的這一效力,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八條作了明確規定。
3、法律行為成立要件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某些法律行為必須採用公證形式設立、變更或終止時,公證即成為相應的法律行為設立、變更、終止的必備要件。另外,如果按照國際慣例或當事人之間的約定,某些法律行為設立、變更或終止必須辦理公證,則公證也成為其成立的要件。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公證機構按照法定程序依槐態薯法出閉芹具的公證文書具有相同的證明力和強制執行效力。《公證暫行條例》和《公證程序規則》規定,公證處依據事實和法律,獨立辦理公證事務,不受其他單位、個人的非法干涉。公證處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在法定的許可權內依法出具的公證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就是說,所有的公證處,不論大小、級別高低,都是獨立的法人,享有獨立辦理公證的權力,其依法出鉛者具的公證書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㈥ 公證

所謂公證,是指公證機關依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公證法律、法規規定的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和過程。

關於公證活動、程序、組織等規范內容構成了公證制度。公證制度是國家預防糾紛、維護法治、鞏固法律和社會秩序的一種法律手段。公證機構辦理公證,應當遵守法律,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司法行政部門依照本法規定對公證機構、公證員和公證協會進行監督、指導。

全國設立中國公證協會,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地方公證協會。中國公證協會和地方公證協會是社會團體法人。中國公證協會章程由會員代表大會制定好衫裂,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備案。公證協會是公證業的自律性組織,依據章程開展活動,對公證機構、公證員的執業活動進行監督。

按照公證法的規定,公證機構從事以下公證活動:

一、證明合同(契約)、委託、遺囑等法律行為;

二、證明法律行為以外的法律文書:一切在法律上有效的文書均可公證證明,書面形式的法律行為也是法律文書。三、證明法律事實:凡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均可公證證明。法律事實分行為和事件兩類:行為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公證證明法律事實主要是證明法律事件,指的是事實的發生與人們意志無關但可引起一定法律後果的事件,如死亡;

四、證明非爭議性事實:某些事實並不一定發生法律後果,但為避免日後可能發生爭議,亦得公證證明。如證明某人的住所地或居所地,證明親屬關系;

五、對於追償債款、物品的文書,認為無疑義的,在該文書上證明有強制執行的效力;

六、證據保全:在當事人提起訴訟之前,出現了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當事人為准備將來進行訴訟的需要,可以申請公證處採取措施,保全證據;

七、保管遺囑、保管文件;

八、辦理與公證行為有關的輔助性工作,代當事人起草申請公證的文書;

九、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和國際慣例辦理其他公證行為。

一、公證文書在民事訴訟中的證明效力

1、《民事訴訟法》和《公證法》規定,對於公證證明的事項「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表明公證證明具有約束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效力,由此也產生了法院在認定事實方面的作為義務。

如果當事人在訴訟中提出了與案友閉件主要事實或要件事實有關聯的經公證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法院就有將其作為事實認定的義務。在沒有否定該公證證明的例外情形時,法院不予認定的,法院的審理就違反了民事訴訟法和公證法,構成事實認定上的錯誤,是當事人上訴和再審的理由。(《民事訴訟法》第153條第3項;第179條第1款第2項)一旦原審存在這樣的錯誤,上訴法院就應當撤銷原判發回重審或自行改判;再審法院應當根據申訴人的申訴提起再審,通過再審程序加以糾正。檢察機關也可以就此提起抗訴要求法院啟動再審。原審法官沒有根據法律規定對公證證明作為案件事實依據的,屬於錯案,按照現行的錯案追究制,應當予以追究,審理法官應承擔相應的錯案責任。

2、公證證明的法律效力對案件事實的認定而言是一種義務,對提出公證證明的當事人而言就具有免證的法律效果。

免證效果是從當事人提出證據行為的責任(主觀證明責任)和當事人證明的結果責任(客觀證明責任)兩個方面來講的。這一點可以從《民事訴訟法》第67條和《公證法》第36條的規定邏輯地推出。主觀證明責任強調的是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提出證據證明自己主張的要求(《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而客觀證明責任強調的是當作為裁判依據的事實處於真偽不明時,應當由哪一方承擔由此產生的不利後果。為了進一步予以明確這一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9條第6項中作出了規定。該司法解釋第9條第1款規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一)眾所周塌槐知的事實;(二)自然規律及定理;(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六)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第2款規定:「前款(一)、(三)、(四)、(五)、(六)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最高人民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9條第1款是從行為意義上證明責任的角度強調行為意義上證明責任的免除。針對公證證明的情形,也就是說,當事人只要向人民法院提出了經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就應當將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而無須當事人再提出證明該爭議案件事實的其他證據。這就免除了根據《民事訴訟法》第64條的規定要求——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從當事人的事實主張和提供證據的關系來看,當事人的事實主張一旦有了公證證明,即使當事人沒有為此提供證據證明,也不會因此導致該主張不能成立。

3、公證證明的效力還體現為,法院對公證證明事實的實質審查判斷的自由裁量權的限制或排除。

眾所周知,在訴訟中,法官面對當事人提出的各種證據都具有審查判斷的權力,通過審查判斷該證據與所要證明的案件事實之間的客觀聯系,確定該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或證據資格(確定什麼的證據事實或證據材料能夠進入司法程序或審判程序),確認該證據證明力的大小(判定特定證據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程度)。對於證據關聯性、證據能力的有無和證明力大小,法官的判斷原則上根據經驗法則予以心證裁量,在理論上稱為自由心證原則。但各國也根據具體情形對法官的這種自由裁量進行限制,尤其是在證據能力方面,限制更多一些。這種根據法律規定明確確定其證據能力、證明力的原則也稱為法定證據原則。從法律規定的公證證明的效力來看,應該說法官對於公證證明的事實審查判斷受到相當的限制,即只要公證證明的事實與案件事實有關聯,其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大小就沒有多少自由裁量的餘地,一般地說是排除了法官的自由心證。

㈦ 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的區別

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的區別如下:
1、訴訟的目的不同:民事訴訟所要解決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爭議;刑事訴訟所要解決的是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確實犯罪和犯什麼罪以及應處何種刑罰的問題;
2、提起訴訟的主體不同: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都可以提起訴訟,原告起訴後,被告可以反訴;刑事訴訟除自訴案件有自訴人提起訴訟外,均有人民檢察院提起訴訟;
3、舉證責任不同:在民事訴訟中,誰主張權利誰負責舉證;在刑事訴訟中,只有被告(行政機關)負責舉證,公訴人負有提供被告熱有罪的證據、並加以證明的責任,被告人不負舉證責任,但可以提供自己罪輕或無罪的材料為自己辯護;
4、適用的法律不同:民事訴訟主要適用《民法典》和《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主要使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十六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熱點內容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
增資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05:29:32 瀏覽:666
法律碩士輔導班招生 發布:2025-01-13 04:50:05 瀏覽:336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 發布:2025-01-13 04:28:41 瀏覽:789
勞動法里的工作時間包括 發布:2025-01-13 04:13:12 瀏覽:436
調節的法律效力和強制執行力 發布:2025-01-13 03:50:18 瀏覽:183
劃清與西方司法獨立 發布:2025-01-13 02:53:22 瀏覽:469
法院進家 發布:2025-01-13 02:51:46 瀏覽:239
喪家產假陪產假在勞動法中屬於 發布:2025-01-13 02:40:24 瀏覽:65
法治歌歌曲 發布:2025-01-13 02:40:17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