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具有辯論原則嗎
A. 急需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關系詳細點,謝謝!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均屬於程序法的范疇,都是為了保障實體法律關系的實現而規定訴訟程序的法律,二者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某些證據規則的通用性。但由於調整對象的不同,二者存在重大區別:⑴目的、任務不同。民事訴訟法是為了解決民事糾紛,保護民事合法權益。而刑事訴訟法則是為了查明犯罪事實,懲罰犯罪。⑵提起訴訟的主體不同。民事訴訟由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而刑事訴訟則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公訴,除了法律規定的自訴案件之外,被害人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⑶某些基本原則不同。民事訴訟涉及私權,採取處分權原則、辯論原則、法院調解原則等,而刑事訴訟的特有原則是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⑷具體程序制度不同。如民事訴訟法規定有特別程序、破產程序等,而刑事訴訟法規定有公訴程序、自訴程序以及死刑復核程序。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除了上述聯系外,還存在著交叉現象,即所謂的刑民交叉。刑民交叉是指同一當事人的同一行為或者同一法律事實,即需承擔民事責任,又應承擔刑事責任。如何處理這種交叉現象,世界各國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平行式,追究刑事責任的訴訟與民事責任訴訟互不影響,分別進行,不允許在刑事訴訟中附帶民事訴訟。英美法系採取這種模式。二是選擇附帶式,也是大陸法系的通常做法。即允許當事人選擇在刑事訴訟當中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獨立提起民事訴訟。不管採取哪種模式,原則上刑事判決與獨立民事訴訟所作出的判決二者所認定的事實互不影響,僅得相互為證據資料而已。其例外情形是具有對世效力的民事形成判決,刑事法院應當受其拘束。我國處理民刑交叉的做法是與大陸法系基本一致的,如《刑事訴訟法》第17條規定,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我國處理刑民交叉具有一些獨特之處:⑴我國過於強調刑事優先原則,一般採取先刑事後民事或者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做法。⑵在附帶民事訴訟中受害人不得就精神損失要求賠償,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後,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⑶民事判決與刑事判決的相互之間發生何種效力未有明確規定。我國司法實踐一般認為生效判決具有預決的效力,但允許當事人以相反的證據推翻,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規定。
B. 辯論原則是什麼
指法庭辯論。即在法庭調查的基礎上,控訴和辯護雙方就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問題提出各自的意見並互相爭論、辯駁的活動。法庭辯論是法庭審理的一拆悄個重要階段。其目的在於通過辯論,進一步弄清案件事實,有利於合議庭分清罪責,正確地適用法律,作出公正的判決。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法庭辯論的程序,首先由公凱賣訴人和被害人發言,然後由被告人陳述和辯解,並可以互相辯論。一案有兩名以上被告人的,一起參加辯論。法庭辯論必須依據事實和法律進行。在辯論中如果發現盯御逗與本案有關的新事實,法庭可以宣布停止辯論,重新進行法庭調查。在法庭辯論中,如果被告人拒絕辯護人繼續辯護,辯護人應停止辯護退出法庭;被告人要求另行委託辯護人的,應宣告延期審理。經過幾輪辯論,如果案件事實、性質已經清楚,雙方沒有新的意見,審判長即可宣布辯論結束。
C.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這二者有聯系又有區別。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均屬於程序法的范疇,都是為了保證實體法律關系的實現而規定 訴訟 程序的法律。因此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在形式上有許多相同之處。民事訴訟和 刑事訴訟 的主體、客體、訴訟程序都不一樣。 一、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這兩者具有很大的區別。 ①具體的目的和任務不同。民事訴訟法是為了解決 民事糾紛 ,保護民事法權益,維護民事實體法律。刑事訴訟法則是為了查明犯罪事實,懲犯罪,維護刑事實體法律。②起訴人主體不同。民事案件是由與本案有直接關系的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刑事案件除 自訴案件 外,是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 公訴 的,被害人不能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③某些基本原則不同。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同等原則、處分原則、法院調解原則、辯論原則、支持起訴原則、法院調解原則是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犯罪嫌疑人 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則是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④某些審判程序不同。民事訴訟法的第 一審 程序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刑事訴訟法的第一審程序則分為公訴程序和自訴程序。此外,民事訴訟法還有特別程序,而刑事訴訟法有 死刑復核程序 。⑤執行程序不同。民事裁判絕大多數當事人都能自動履行,少數由 法院強制執行 。刑事裁判除由法院執行外,還需由其他有關機關執行。刑事行的目的一般是限制或剝奪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或被告人的生命權。 二、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調整對象 1、刑事案件是公訴案件,由公安機關偵查,然後由檢察院起訴到法院,進行 刑罰 判決;民事案件是由受損害方的民事主體來起訴的,只限於民事案件,不進行刑罰。 2、民事訴訟調整民事法律關系,也就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和人身關系;刑事訴訟是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犯罪的活動,他所調整的是刑事法律關系。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以事件的嚴重情況和損失的嚴重情況來判定此類事件的屬性,這是錯誤的。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它們同屬於程序法,但是在目的、任務、起訴主體等等方面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在程序上也有很大的區別,具體的判定咨詢專業的 律師
D. 法學 刑事訴訟法
(一)彈劾式訴訟又稱「控訴式訴訟」。
其基本特徵是:
(1)控訴與審判職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
(2)案件一般均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由法院直接受理。公眾起訴作為私人起訴的一種補充形式。
(3)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對各自的訴訟主張負舉證責任。法官只能根據控告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審理,不主動追究犯罪。在聽取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訴訟主張和證據後作出判決。
(4)審判實行公開原則、言詞辯論原則和陪審原則。
糾問式訴訟可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
其主要特點是:
(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
(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
(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二)你的用詞不準確。是訴訟參與人。當事人是訴訟參與人的一種
當事人就是當事人,是指在訴訟中的原告或者被告。范圍是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
當事人有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訴訟的權利,有對審判檢查人員控告的權利。有申請迴避的權利。有申請復議的權利。有參加庭審的權利。有申訴的權利。
其他訴訟參與人還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以及近親屬。
算了,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的話我也沒啥好說的了。看看法條吧。
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這些都是當事人
(三)本原則有兩個方面基本含義:
1. 只有人民法院才有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
在我國,參加刑事訴訟的機關有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它們都屬於控訴一方,在刑事訴訟中承擔控訴職能。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承擔審判職能。在刑事訴訟中,控訴與辯護、控訴方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相對立,審判居於二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確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任務,只能由人民法院來最後完成,否則就會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其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護。
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隨著訴訟的開始和進行,要作出各種各樣的決定,比如立案決定,拘留、逮捕決定,提起公訴決定。這些決定往往建立在公安、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基礎上。但是,應當明確,這里的「認為犯罪嫌疑人有罪」不是最終確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是一種暫時的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被確定為有罪,並不取決於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而是取決於人民法院的審判。人民法院可以否決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的有罪,在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其有罪之前,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的法律效力也只能是確定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而不是確定其罪犯的法律地位。
2.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這是吸收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內核。貫徹這一原則,立法上的表現如下:(1)區分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在原刑事訴訟法中,一般將受刑事追訴者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統稱為
「被告人」,甚至稱作「人犯」。修正後的本法將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加以區分。公訴案件在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前,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後稱為「刑事被告人」。同時去除「人犯」這一明顯帶有有罪推定色彩、易與罪犯概念混淆的稱謂;(2)明確由控訴方負舉證責任。要定罪,必須由控訴方舉證,被告人不負提供證明自己無罪證據的義務,不得因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便推定其有罪。控訴方履行證明責任必須達到法律的要求,否則當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處理;(3)疑案作無罪處理。本法規定,檢察機關對被告人提起公訴,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判決有罪,都必須建立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證據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罪判刑的根據。但在司法實踐中,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或出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有些案件不可能查得水落石出或一時難以查清。對於這些證據不足,「處斷難明」的疑案如何處理,本法本著疑案作無罪處理的精神,明確規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於經過兩次補充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仍然認為證據不足的,應當作不起訴的處理;在審判階段,對於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這項原則的要求:
1.只有法院有確定某人有罪行的權力。
2.在人民法院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宣告前,不能在法律上確定任何人有罪。
3.人民法院的一切判決都必須是依法作出的。
(四)立案管轄,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間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劃分。
審判管轄是人民法院系統內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職權分工。審判管轄包括普通管轄和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簡單地說,立案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機關管的,審判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級別或哪個地方的法院管。
法院享有立案管轄權的案件有:
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我國刑法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有: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侮辱、誹謗案,第257條第1款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虐待案,第270條規定的侵佔案。
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這類自訴案件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必須是輕微的刑事案件;(2)被害人必須有相應的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根據六機關《規定》,這類案件包括:故意傷害案(輕傷);重婚案;遺棄案;妨害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以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這類自訴案件有下列限制性條件:(1)被害人能提供證據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2)對被告人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是以刑事實體法對被告人行為衡量的結果。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是指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3)被告人的行為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4)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做出了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書面決定。
(五)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以及司法解釋,逮捕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
2、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可能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
3、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
E. 刑事訴訟法中辯論的原則
刑事訴訟的辯論原則從民事訴訟移植而來。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英國,首先實行辯論式訴訟,即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各方提出證據以支持本方的主張,就有爭議的問題作有利於自己一方的陳述和辯論;法官只負責主持法庭辯論,不主動調查證據,在陪審團作出有罪裁決後,法官負責適用法律判處刑罰。英國從1836年起,還取消了對辯護的限制,案件的預審和審判,被告人都可聘請辯護律師,採取辯論方式。美國獨立以後,聯邦和大多數的州也採用辯論原則。
大陸法系國家吸收了辯論原則,但又有別於英美法系國家,最主要的區別是,法官不象英美法系只是一個「消極仲裁人」,而是指揮整個審判,主動訊問訴訟當事人,主動收集調查證據,不受雙方當事人所提出傳喚的證人和證據的限制。法國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德國1877年《刑事訴訟法》、日本1890年《刑事訴訟法》,大致上都是這樣規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於1948年全面修訂《刑事訴訟法》,在很大程度上引進了英美法系的原則和制度,規定被告人或被疑人,可以隨時選任辯護人,並且強調訴訟雙方的辯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18條規定:「法庭調查後,應當由公訴人發言,被害人發言,然後由被告人陳述和辯護,辯護人進行辯護,並且可以互相辯論。審判長在宣布辯論終結後,被告人有最後陳述的權利。」但沒有把法庭辯論規定為辯論原則。
F. 我國訴訟法共同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
我國訴訟共同基本原則及制度: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3)適用法律平等原則。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5)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實行監督原則。
(6)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
(7)迴避制度。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8)合議制度。
(9)兩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我國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3)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4)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5)辯護制度。
(6)強制措施。
2.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l)調解原則。
(2)處分原則。
(3)支持起訴原則。
(4)辯論原則。
(5)財產保全。
(6)先予執行。
(7)訴訟費用。
3.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
(2)舉證責任。
G. 民事訴訟中的辯論原則,是指雙方當事人
法律主觀:
民事訴訟辯論原則是:當事人辯論的范圍既可以是程序方面的內容,也可以是實體方面枯陪含的亂培內容。辯論權是當事人進行辯論的基本權能。當沒笑事人行使辯論權的形式。經當事人辯論所形成的「材料」應當是法院作出判決的依據。
法律客觀: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一)律師;(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正在被執行刑罰或者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
H. 三、論述題 論述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這是網路百科中的描述,看了下還是比較全面,如果是考試,不用寫那麼多,找些重點即可,一般為前幾個原則:
基本原則概述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由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貫穿於刑事訴訟的全過程或主要訴訟階段,公、檢、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都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在日本、我國台灣地區刑事訴訟法學中,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往往被稱為「刑事訴訟之主義」。民國時期學者也有類似用法。
編輯本段特點
作為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行為准則,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具有以下特點:
1.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現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規律。這些基本法律准則有著深厚的法律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思想內涵。例如,審判公開原則要求法院的審判活動從形式到內容應當向社會公開,使得審判活動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這是審判程序公正的基本保證,也是司法審判活動的基本要求。
2.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由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的法律原則。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必須由法律作出明確規定,那些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應當遵循的政治或理論原則,只要沒有由刑事訴訟法作出明確規定,就不屬於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刑事訴訟和其他性質的訴訟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審判公開原則;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等等,我們稱之為一般原則。另一類是刑事訴訟所獨有的基本原則,如: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即刑事訴訟的特有原則。
3.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一般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規范和調整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原則,適用於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不僅國家專門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遵守,而且各訴訟參與人也應當遵守。一些具體的制度或原則,由於只適用於刑事訴訟的某一階段或僅對某一專門機關或訴訟參與人有約束力,只解決具體的訴訟問題,因此不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如:兩審終審、上訴不加刑等。
4.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具有法律約束力。基本原則雖然較為抽象和概括,但各項具體的訴訟制度和程序都必須與之相符合。各項具體制度、程序是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具體化,如果違背了這些制度和程序,就違反了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就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法律規范,是公安司法機關長期實踐經驗和優良傳統的總結,反映了刑事訴訟的客觀規律和基本要求,對於刑事訴訟立法和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首先,合理的刑事訴訟原則體系有利於促進我國刑事訴訟立法的科學化。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在司法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而為法律所明確規定的,對刑事訴訟立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完善的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系有利於指導立法機關合理設定公安司法機關的地位及相互關系,從而建立科學的程序機制,建立合理的刑事訴訟法律體系。其次,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還指導著刑事訴訟活動的開展,對公安司法機關及訴訟參與人正確理解刑事訴訟法,提高依法辦案和依法訴訟的自覺性,確保刑事訴訟活動的正確、合法、及時進行有重大作用。總之,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與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緊密相連的,是指導人們實現刑事訴訟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價值目標的重要保證。
編輯本段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偵查、檢察、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
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這一規定確定了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這一原則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專屬性,只能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等專門機關依法行使。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不得行使。當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4條和第225條的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對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可以依法行使公安機關所享有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權力;監獄對於監獄內發生的刑事案件可以行使偵查權;對於軍隊內部發生的刑事案件,軍隊保衛部門也可以行使偵查權。
2.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應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別行使,而不能相互代替和?昆淆。作為國家的治安保衛機關,公安機關負責對大多數刑事案件的偵查,並在偵查過程中享有拘留、執行逮捕和預審的權力。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在刑事訴訟中享有法律監督權,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活動、法院的審判活動和執行機關的執行活動進行法律監督;檢察機關有權對其直接受理的案件進行偵查,有權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作為國家的司法裁判機關,法院行使審判權,有權對刑事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
嚴格遵守法律程序
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這一規定確立了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則。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時,必須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規則,更不得侵害各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這里所說的「其他法律」,是指所有與刑事訴訟程序有關的法律,如刑法、法院組織法、法官法、檢察院組織法、檢察官法、律師法、人民警察法等。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訴訟活動中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規則的,有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權依法提出申訴和控告。有違反法律程序行為的機關,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91條的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審判有違反公開審判規定、違反迴避制度、剝奪或限制當事人法定訴訟權利、審判組織不合法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違法情形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61條的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於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刑事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一規定確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對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的刑事訴訟活動加以干涉。
這一原則所強調的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集體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而不是法官、檢察官個人獨立行使職權。由於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實行不同的領導體制,因此它們獨立行使職權的主體范圍有所不同。人民法院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是監督關系,而不是領導關系。每個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各自獨立,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的監督只能通過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以及審判監督程序來進行,上級法院不能直接指示下級法院如何辦理具體案件。就每個人民法院內部而言,獨任法官和合議庭成員對一般刑事案件有獨立判決權,但是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與人民法院不同的是,人民檢察院的上下級之間是領導關系,全國檢察機關作為一個整體獨立行使檢察權。在刑事訴訟中,上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下級人民檢察院的辦案工作作出指示,下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服從。就每個人民檢察院內部而言,批准逮捕、提起公訴和抗訴,均由檢察長決定,重大、復雜、疑難的案件由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盡管這一原則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作為整體獨立行使職權,但是近年來的司法改革實踐明確顯示,法官在法院的審判活動中正享有越來越大的審判權。
2.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的規定,不得實施違反法律程序和規則的行為。
3.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接受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並向其報告工作。這是由我國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
依靠群眾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特點之一,體現在第6條、第50條。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
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這一規定確立了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訴訟原則。
「分工負責」的含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應按照法律的規定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安機關負責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和預審,人民檢察院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和提起公訴,人民法院負責審判。分工負責要求公安司法機關在法定范圍內行使職權,既不得互相代替,也不得互相推諉。
「互相配合」的含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應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互相支持和合作,互相協調,使刑事訴訟程序順利銜接,共同完成揭露犯罪、證實犯罪、懲罰犯罪的任務,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互相制約」的含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應當互相監督,互相約束,防止發生錯誤和及時糾正錯誤,正確執行法律。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的。其中,分工負責是前提,配合和制約是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順利進行刑事訴訟的保證。貫徹這一原則,有利於保證案件的正確處理,使法律得到准確有效的執行。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這一原則的基本內容有:
在我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有權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法院的審判和執行機關的執行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這種監督貫穿於刑事訴訟活動的始終。
在立案階段,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有權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發現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有違法情況,應當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補充偵查。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這是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進行監督的最後一關。
在審判階段,人民檢察院在代表國家提起公訴的同時,監督法庭審理活動。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應當向卜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人民檢察院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
在執行階段,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應當將批準的決定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認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的,有權以書面意見送交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接到人民檢察院的書面意見後,應當立即對該決定進行重新核查。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有權在收到裁定書副本後20日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糾正意見後1個月內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作出最終裁定。另外,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的情況,應當通知執行機關糾正。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這一原則包括以下內容:(1)各民族公民,無論當事人,還是辯護人、證人、鑒定人,都有權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陳述、辯論,有權使用本民族文字書寫有關訴訟文書;(2)公、檢、法機關在少數民族聚居或多民族雜居的地區,要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偵查、起訴和審判,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公告、布告和其他文件;(3)如果訴訟參與人不通曉當地的語言文字,公、檢、法機關有義務為其指派或聘請翻譯人員進行翻譯。
刑事訴訟是查明案件事實,適用刑法定罪量刑的過程。為保證這一過程正確而順利地進行,為保障在訴訟中不侵犯訴訟參與人,特別是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法律應保障各訴訟參與人有權了解與自己有關的訴訟活動的內容,保障被告有權知道自己所受指控,並在訴訟過程中發表意見,進行辯護。如果不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訴訟參與人就很難了解案情,無法有效行使訴訟權利。具體而言,實現這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訴訟意義:(1)有利於貫徹憲法規定的民族平等原則,保護各民族公民,特別是少數民族公民在刑事訴訟中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進而保護他們相應的實體權利,加強民族團結和合作,促進各民族人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2)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和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法律允許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陳述案情,提供證據和進行辯論,有利於公、檢、法機關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真實情況,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3)為刑事訴訟其他原則的實現提供保障。沒有這一原則.公開審判原則、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辯論原則等都很難實現。(4)有利於當地群眾了解案件和訴訟情況,對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從而加強公民的法制觀念,提高他們同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
審判公開除法定情形外,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都必須公開,既要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又要允許記者采訪和報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都有權為自己辯護。自審查起訴階段開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審判階段,被告人符合法律規定的相關條件的,法院應當指定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2.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6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根據這一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獲得律師提供法律幫助,從而有效地行使辯護權。
3.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人民法院在審判程序中,應當及時告知未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並在法定情形下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被告人進行辯護。在法庭審判中,人民法院應當保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依法辯護行為不受干擾。當然,這一規定對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同樣適用,這兩個機關也都有義務保障被告人獲得辯護。
未經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
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在刑事訴訟中,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利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在刑事訴訟中,審判權依法只能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審判權包括定罪權與量刑權。人民法院是惟一有權確定某人有罪和判處刑罰的機關。在刑事案件的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中,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可以對犯罪嫌疑人移送起訴和提起公訴,但它們對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認定,只會帶來訴訟程序意義上的效果,而不是終局的有罪判定。只有人民法院依法所作的定罪判決,才是國家對被告人有罪結論的權威宣告。
2.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依法作出。在刑事訴訟中要確定被告人有罪,人民法院必須按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經過開庭審理查明事實,以法律為依據作出有罪的判決,並且將其公開宣告。未經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人民法院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
我國刑事訴訟法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這一原則的精神:廢除了人民檢察院原來曾長期擁有的以免予起訴為名義的定罪權,使定罪權由法院專門行使;受到刑事追訴的人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一律稱為「犯罪嫌疑人」,而從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之後,則改稱為「被告人」;檢察機關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有權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合議庭經過開庭審理,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
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對於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這項原則的含義是:
1.訴訟權利是訴訟參與人享有的法定權利,法律予以保護,公安司法機關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剝奪。不僅如此,公安司法機關還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對於刑事訴訟中妨礙訴訟參與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各種行為,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採取措施予以制止。
2.訴訟參與人在其訴訟權利受到侵害時,有權採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護自己的訴訟權利,如控告或請求公安司法機關予以制止,有關機關對於侵犯公民訴訟權利的行為應當認真查處。
3.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應當得到保護,並不意味著訴訟參與人可以放棄其應承擔的訴訟義務。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也有權力要求訴訟參與人履行相應的訴訟義務,否則,刑事訴訟就無法順利進行。
依法保障公民的訴訟權利,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貫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民主、公正和文明的標志。只有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才能使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才能使訴訟參與人積極參加訴訟,保證刑事訴訟順利進行,保證刑事訴訟的任務和目的得以實現。同時,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還有利於促進公、檢、法機關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從而充分行使職權,有效查處和打擊犯罪。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刑事訴訟法第15條確立了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具體說來,法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主要有: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根據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刑法規定了對於刑事犯罪的追訴期限: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超過上述法定追訴時效的,一般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決定特赦。這種特赦命令具有終止刑事追究的法律效力。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以被害人提出告訴為前提。被害人沒有提出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對這類案件的追究就失去了法律基礎。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刑法實行罪責自負、反對株連的原則,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責任已經沒有意義,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對於上述法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具體說來,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發現自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受理。公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對於上述第一種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以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其他幾種情形,一般應以裁定終止審理。不過,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認定的證據材料,能夠確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項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里的外國人包括具有外國國籍的人、無國籍人以及國籍不明的人。我國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在我國司法管轄權范圍內,外國人應與中國人一樣,應遵守中國法律。當外國人的行為觸犯刑法,應當受到刑事追究時,公安司法機關應當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立案、偵查、起訴及審判活動。
2.依據國際慣例,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外交途徑解決。依據1986年9月5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包括:外國駐中國使館的外交代表以及與他們共同生活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來中國訪問的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及其他具有同等身份的官員;途經中國的外國駐第三國的外交代表和與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持有中國外交簽證或者持有外交護照來中國的外交官員;經中國政府同意給予外交特權和豁免的其他來中國訪問的外國人。上述人員在中國犯罪的,不受我國法律刑事管轄,而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解決方式可以是建議派遣國將其召回,依法予以處理;或者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令其限期出境;或者由我國政府宣布將其驅逐出境。
刑事司法協助
刑事訴訟法第17條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互相請求刑事司法協助。這一規定確立了刑事司法協助的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中的司法協助,是指我國司法機關與外國司法機關之間。根據相互締結的條約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以及互惠原則,互相協助,代為進行某些刑事訴訟行為的活動。
刑事司法協助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刑事司法協助的主體是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這里的司法機關是廣義的,包括雙方法院和檢察機關。我國於1984年加入了國際刑警組織,因此我國公安機關與外國警察機關的協作通常通過國際刑警組織進行。司法部司法協助局作為我國對外進行司法協助的中央機關負責對外聯系。
2.刑事司法協助的法律依據包括我國與外國締結的條約或者協定、我國參加的載有司法協助內容的國際條約以及國際公認的互惠原則。
3.刑事司法協助的內容主要包括代為送達文書,代為調查取證,互相委託進行鑒定、勘驗、檢查、搜查和扣押,互相代為通知證人、鑒定人出庭,互相移交物證、書證等證據。另外,刑事司法協助還包括引渡這一重要的內容。所謂引渡,是指一國將當時在其境內而被他國指控犯有罪行或者判過刑的人,根據他國的請求,移送該國進行審判或者處罰的制度。我國與外國的引渡以與外國簽訂的引渡條約為依據。
I. 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有哪些
一、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包括包括哪些
(一)基本原則
民事訴訟的原則通常分為兩類:
1)共有原則,即與憲法、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及行政訴訟法同時共有的原則。
2)民事訴訟法本身特有的原則
民事訴訟法特有的原則主要有:
1、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是指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一律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不得因任何原因而限制任何當事人的權利或賦予其特權。
2、法院調解原則
法院調解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對能夠調解解決的案件,在當事人自願的前提下,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基礎商,可以促使當事人以協議的方式解決糾紛的准則。
3、同等原則與對等原則
同等原則,是指在我國人民法院起訴或應訴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或組織,同我國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一樣享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具有同等的訴訟義務。
對等原則,是指如果一國法院對在其法院進行民事訴訟的我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訴訟權利給予限制的,我國的法院也可以對在我國法院進行民事訴訟的該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給予同樣限制。
4、辯論原則
辯論原則是指訴訟過程中,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都有權就案件所涉及的事實與法律問題,陳述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證明,相互反駁及辯論,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處分原則
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由支配自己依法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
(二)基本制度(合議制度、迴避制、公開審判制度、兩審終審的制度)
1、合議制度
合議制度是指由3名以上呈單數的審判人員組成的審判組織,行使審判權,對案件審理裁判的制度(合議制)。
2、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是指審判人員或者與案件審理有關的法院其他人員,遇到法律規定的迴避情形時,應當退出審判活動的制度。
3、公開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的活動,除合議庭評議的程序外,原則上依法應當向當事人和社會公開的制度。
法律規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有:
1)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
2)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
當事人申請不公開:離婚案件和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
4、兩審終審的制度法律
兩審終審的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法院審理即告終結的制度。
二、刑事訴訟法特有的原則有哪些?
1、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
2、審理刑事案件實行專門機關與群眾相結合的原則;
3、刑事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
4、保障刑事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訴訟權利的原則;
5、刑事審判實行陪審制度。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具哪些特點?
1、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現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規律。
2、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由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的法律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刑事訴訟和其他性質的訴訟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如: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等,我們稱為一般原則。另一類是刑事訴訟所獨有的基本原則,如: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原則等,即刑事訴訟的特有原則。
3、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一般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一些具體的制度或原則,由於只適用於刑事訴訟的某一階段或僅適用於某一專門機關或訴訟參與人,解決具體的訴訟問題,因此不是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如:兩審終審原則,上訴不加刑原則等。
4、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具有法律約束力。
三、如何理解人民法院獨立行使職權?
1、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大的監督,在此前提下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2、檢察院上下級之間是領導和被領導關系,其獨立使檢察權體現於檢察系統的獨立。
3、法院上下級之間則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其獨立使審判權在法院系統獨立前提下,主要體現於審級獨立。
杭州律師:網頁鏈接
4、我國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司法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