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生權利與行政法律救濟
⑴ 現有學生權利的救濟機制是否充分和便利應如何改進和加強
對高校學生權利救濟實效性的探討
趙靜秋 ,周 海
(1.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分院,江蘇徐州221000;2.江蘇徐州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江蘇徐州22lOOO)
[摘要]高校學老肢正生合法權利保護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但實效性並不高。一方面是權利救濟的非訴訟保障機制不完善,
另一方面是訴訟救濟的渠道也不暢通。要提高學生權利救濟的實效性,需要進一步完善行政復議和行政申訴這兩大非訴訟
救濟制度,充分保障學生的訴訟請求權以及擴大高校學生權利救濟的途徑。
[關鍵詞]高校學生;權利救濟;非訴訟保障;訴訟保障
[中圖分類號]DF5l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311(2008)03-0037—05
2O世紀9O年代以來,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高
校學生的權利意識和法治觀念日益增強,出現了許多
大學生狀告母校案。高校學生權利保護曾一度成為
司法界和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立法上
對這一問題有了一定的回應,司法界對於此類案件也
已經從早期的無所適從到比較務實地確認了高等學
校行政訴訟被告的地位。高校學生的合法權利保護
似乎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現實生活中高校學生權
利救濟的實效性並不高,其合法權利受到侵害卻「投
訴無門」或「救濟不能。』』的現象仍然屢屢發生。
一
、高校學生合法權利救濟實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高校學生權利救濟的的非訴訟保障機制不
完善
根據《教育法》第四十二條和《行政復議法》第六
條的規定,解決高校與學生之間糾紛的非訴訟途徑
有兩種:行政申訴與行政復議。根據2005年教育部
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新
《規定》)第六十一至六十三條的規定,高校學生尋求
申訴救濟的途徑又分為校內申訴和行政申訴兩種。
新《規定》中的申訴制度與舊《規定》相比較,在實體
和程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行政復議法》的頒
布時日也已不短,但從實際發揮的作用來看,仍很難
令人滿意,反映出行政申訴和行政復議兩大制度在
高校學生權利救濟方面的局限。
1.校內申訴的規定有缺陷,且難以確保公正。
首先,校內申訴的規定原則性太強,給具體操作帶來
難度。新《規定》中對申訴制度受理申訴的組織、申
訴的范圍、申訴時效作出了一些規定,但一些細節性
的規定飢彎缺位,使高校擁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容易導
致高校權力的擴張。例如,新《規定》第六十條從原
則上規定了學校應當成立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以及
它的構成人員類型。具體到操作層面,「學申委」應
如何設置?其人員構成比例如何?特別是學生和未
兼行政職務的教師代表應佔多大比例?其在校內的
身份和地位是什麼?新《規定》對此都沒有作出明確
說明,為高校留下了過於廣闊的自主空間oD]其次,
校內申訴的程序有欠缺。新《規定》僅用兩個條文的
篇幅規定了校內申訴程序的基本步驟,實不足以滿
足實踐的需要。例如,新《規定》僅規定了學生對處
分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學申委」提出書面申訴。
「學申委」對學生提出的申訴應當進行復查,並將作
出的復查結論告知申訴人。但是,具體應當怎樣提
起申訴,「學申委」應當怎樣受理申訴,規定均未涉
及。而對申訴結果的執行程序,則完全沒有規定,成
為當前高校學生申訴制度的空白地帶oB]再次,缺少
法律責任以及確保公平公正的制度的規定。法律雖
然規定了申訴機構應當受理申訴並作出相應的結
論,卻沒有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這就為申訴機構推
諉責任、遲延履行職責提供了可能。教師作為學生
申訴委員會的組成成員,參與校內申訴,實質上是對
收稿日期:2008-04—23
作者簡介:趙靜秋(1969一),女,江蘇徐州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分院副教授。
· 37 ·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本校內同事作出的決定重新審理。試想一下,如果
沒有特別充分確定的理由,學生是很難推翻原有的
處分的,如果不規定迴避、聽證等制度,又如何能保
證校內申訴的公正性呢?
2.教侍悔育行政申訴與行政復議並存帶來困惑。新
《規定》第六十三條規定:「學生對學校的復查決定有
異議的,在接到學校復查決定書之日起15個工作日
內,可以向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書面
申訴」。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接到學生書面申訴之
日30個工作日內,對申訴人的問題給予處理並答
復。新《規定》承接《教育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明
確了學生申訴的有關部門為「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
行政部門」。由此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受理
教育行政申訴與教育行政復議的行政機關是什麼關
系?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的規定,行政復議機
關的種類主要是作出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
主體、作出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的上
一級行政機關、作出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
主體所屬人民政府。L2 通常情況下,人們選擇復議的
機關是作出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的上
一級行政機關。如果要求復議的學生所在的學校是
部屬院校,那麼行政復議的受理機關是教育部,如果
是省屬院校,那麼其受理機關是省級教育行政部
門。【3]據此推斷,受理教育行政申訴與教育行政復議
的行政機關是同級機關,也有可能是同一機關,或者
兩者是上下級關系。若是同級關系或同一機關,則
兩者並存是否多餘?若是上下級關系,學生對申訴
結果不服,能否再提起復議? 申訴結果與復議結果
不一致時,其法律效力如何認定?二是行政申訴的
性質是什麼,如何處理?哪些人具有申訴的主體資
格?申訴處理決定的法律效力如何認定?三是行政
復議的范圍是「申請行政機關依法履行保護人身權
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而行政機關
沒有履行的」。如果行政機關針對學生的申訴作出
了處理決定,而學生對該決定不服,那麼學生是否可
以申請復議?如果不可以,那麼教育行政復議存在
的意義有多大呢?
3.申訴和復議的范圍受限制,不能形成對學生
的全面保護。新《規定》第二章第五條第五款規定,
「對學校給予的處分或者處理有異議,向學校或者教
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職員工侵犯其人身
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
訟」。由於該文的規定不明確,一般情況下,學校和
教育行政部門僅受理學生對學校侵犯其重大人身權
· 38 ·
和財產權的,如取消其入學資格、退學等嚴重處分、
處理的案件,而對一般的民事侵權,如品行評價、考
試的評分等和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密切相關的決定不
予受理。《行政復議法》僅明確將行政機關沒有履行
相對人申請保護受教育權的法定職責的情形納入行
政復議的受理范圍,教育法及其實施意見亦沒有明
確規定可以提起行政復議申請的情形和處理機制,
更沒有對教育糾紛的行政復議如同人民銀行那樣規
定一個具體的實施細則;教育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
只能是教育行政機關而不包括高校;復議的范圍僅
是「申請行政機關依法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
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而行政機關沒有履行
的」:一是局限於教育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
為,而不包括高校對學生的管理工作,二是局限於只
能對行政機關的不作為提出復議。
(二)高校學生權利救濟的訴訟保障渠道不暢通
在訴訟過程中,造成大學生在訴訟方面遭遇的
困難很多,筆者認為以下兩個方面是主要原因。
一是傳統理論的困厄。首先是「特別權力關系」
對司法救濟的排除。在特別權力關系的內部,如果
雙方發生糾紛,那麼外部的救濟不僅難以公平裁量,
而且還會損害組織的內部自主管理權,所以當行政
主體對相對人的限制引起相對人的反抗時,相對人
不能尋求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外部救濟,而只能求
助於內部的解決。其次,「高校辦學自主權」排除外
部力量的干涉。高校是一個高度自治的學術團體,
外部力量的干涉無異於會對學術自由產生消極的影
響,造成對其自治性的破壞,因此不能允許通過司法
審查等救濟途徑對學校的活動進行監督和制約。以
上兩種理論致使司法權力長期不介入高校這一特殊
領域,從而放任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權的恣意行使,
導致高校學生權利的救助無門。
二是學生權利司法救濟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
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受案范圍一般僅限於公民
的人身權與財產權,而在我國的《民法通則》中,關於
人身權、財產權的規定有很多缺位之處,如關於隱私
權的規定。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的規定,對人身權
和財產權之外的其他權利,行政訴訟不予保護。受
教育權作為學生最主要的權利,屬於人身權、財產權
以外的其他權利,而教育法律、法規對此類權利是否
應受司法保護,沒有立法上的明確規定。《教育法》
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是「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
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這其中的「等合法權益」包括的范圍在理論上和實踐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中都有爭議。
傳統理論的困厄、教育法律規定的不足,致使司法
實踐對高校與學生之間的訴訟案件出現了兩種截然不
同的結果:一是類似於田永者,幸運地受到司法陽光的
普照,同時,還有相當多的案件尚未進行審理即被法院
拒之門外,如「重慶女大學生懷孕被勒令退學處分
案」。[4 當權利救濟的最後一道閘門無法為高校學子開
啟時,高校學生合法權利保護根本無從談起。
二、提高高校學生權利救濟實效性的對策
(一)完善高校學生權利救濟的非訴訟保障機制
1.健全校內申訴制度。根據現時的高校內部申
訴制度,筆者認為校內申訴制度應在以下幾方面作
進一步的完善。首先,要細化校內申訴制度的原則
性規定,方便實踐中的操作。例如,在學生申訴委員
會的人員組成上,應明確各部分人員的比例,保證教
師代表、學生代表和法律專業人士的參與。其次,要
重視校內申訴制度的具體程序性規定。一是明確申
訴程序的詳細步驟,二是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細化
各個程序的規定,如「學申委」逾期未對申訴人的申
訴作出復查結論、學校不履行「學申委」作出的復查
決定等情形宜作出詳細的規定,以利於實踐中的操
作。再次,要明確申訴機構的法律責任,引入適當的
保障制度。可在新《規定》或相關法律、法規中規定
「學申委」違法操作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為了確保公
平和公正,引入迴避、聽證等制度。申訴處理小組成
員中與申訴人、被申訴事項有利害關系的職能部門、
老師和領導以及學生要求迴避的人員應該迴避。將
聽證制度以法律強制的手段納入校內申訴,無疑會
增加申訴的透明度,給學生更多的申辯機會。目前,
一些高校已經在聽證方面進行了嘗試。
2.合並教育行政申訴與行政復議,統一設置教
育行政復議制度。可以在新《規定》或其他法律、法
規中規定,對校內的處分決定或申訴結果不服的,直
接提起行政復議。在機構的設置上,各級教育行政
機關內專門設立一個處理學校與學生之間糾紛的復
議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中的組成人員包括教育行政
機關代表、學校代表、學生家長代表、學生代表。從
程序的角度,適用《行政復議法》的規定,規范程序,
包括提起、受理、調查、決定、送達。從許可權的角度,
明確教育機關對於學校決定的監督強度,在學校自
主權和教育行政機關法律監督之間維持一種平衡,
教育行政機關的監督,原則上限於合法性監督,避免
對於學校自主權的侵犯。[53
3.擴大校內申訴和行政復議的范圍。教育行政
爭議是由學校單方面行使處分權從而影響學生受教
育權而產生的爭議,這一爭議理應納入學校申訴機
構處理的范圍。而與教育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爭
議,如學校侵犯學生的財產權或其他人身權利,等
等,也應該納入到申訴機構的處理范圍中。根據這
一原則,學生無論是對學校有關受教育權益所為之
受到處分,或是有其他不當行為而損及其權益,都可
以向學校的申訴部門提出申訴,請求得到合理的解
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內申訴機制
的優勢,以較低的成本維護學生的利益。[ 對《行政
復議法》中規定的復議范圍作擴充。《行政復議法》
第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
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
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這里的「行政機關」
應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也包括進去。行政復
議機關不僅受理對於學生的申訴不作為的案件,而
且也應該受理申訴機關進行了處理而學生不滿的案
件,即只要學生認為應當復議的,都可以向復議機關
提出來。
(二)充分保障學生的訴訟請求權
無論法律規定的條文多麼完美,如果沒有相應
的訴訟權作為保障,學生的實體性權利也是紙上的
權利。要解決高校學生的訴權問題,一要突破傳統
的思維模式,二要在立法上有明確的支持。
1.重新認識「特別權力關系」理論。雖然「特別
權力關系」曾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是它的存在形成
了法治國家的空白,與法治國家所要求的「法治給予
國家的各個領域」的理念相悖,而且在「特別權力關
系」的糾紛中,導致了「法律保留 被限制使用以及救
濟途徑的缺失,因此自從它創立以來,就受到過多方
的責難。當前,「特別權力關系」理論基於對公民基
本權利的漠視,即使在其起源國德國也已遭到摒棄,
而我們如果依然抱殘守缺,那麼這不僅不利於特別
相對人基本權利的保護,而且整個國家的法治進程
都將受到影響。因此,這一傳統觀點不應再成為公
民尋求法律救濟的障礙。按照行政救濟的基本理
論,行政主體實施的大多數公務行為均應接受法院
的司法審查,無論這些行為是對特別相對人作出的,
還是對一般相對人作出的,只要此類行為對相對人
的合法權益產生不利影響,均可以被訴,這既是由行
政訴訟目的決定的,也是法律平等保護原則在行政
· 39 ·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訴訟領域的體現。[6 因此,當高校與學生發生糾紛,
尤其是涉及到學生身份的取得與喪失以及學生作為
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時,都應得到司法救濟。
2.正確理解「高校辦學自主權」。我國《教育
法》、《高等教育法》等都賦予了高校辦學自主權。這
一概念也體現了大學自治的原則。但是,大學自治
並不是絕對的,它強調的是對政府權力干涉大學的
抵制,而不能成為大學排除一切司法審查的借口。
相反,司法介入高校學生管理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
正當的。首先,司法介入是保障學生合法權益的必
然要求,也是最權威的糾紛解決方式和權利救濟渠
道。保障公民權利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作為傳
播知識、弘揚文化的高等教育領域更需要體現出對
人權的維護和實現,因此要求學校更加謹慎地對待
學生的權利問題;在法治社會中,司法裁決是實現社
會公正的最後一道屏障,司法介入高校學生管理對
於糾紛的解決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是其他途徑不
可替代的。其次,高校管理權的行使離不開司法的
監督和審查。任何不受制約的權力都是危險的,高
校在行使辦學自主權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法律的監
督和制約,權力就更容易變質。將高校的辦學自主
權置於法律的監控下,高校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就
會自覺地依法辦事,從而避免了高校管理權運行的
無序性和隨意性。再次,高校管理權的法律性質決
定了司法介入的正當性。高校的性質決定了高校可
以享有其他組織所無可比擬的自主管理權,但其進
行管理所依據的規章和管理制度的精神都不能與法
律相違背,並且應當自覺接受法律的監督和審查。
3.明確學生訴權的依據,界定高校學生訴訟的
范圍。立法上的明確性規定是高校審理的的依據。
首先要擴大《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受案范圍,不僅限
於對侵犯公民的人身權與財產權受理,而且只要高
校作出的行為影響到學生的權益,包括教育權、人身
權、財產權等一系列權利,都可以納入司法審查的范
圍。其次對《教育法》第四十二條中的「等合法權益」
規定出具體的權益,如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等。
最後,出台專門的法律文件或司法解釋,就高校的兩
類爭議予以審查的確切范圍。一類是行政性爭議,
它是高校基於管理性權力所作出的行政處分,往往
涉及到學生的基本權利事項,如學生身份資格的取
得、開除學籍等。對於這類爭議,不僅可以審查其程
序,而且可以審查其實體。一類是學術性爭議,它是
基於學術自由所做的學術評價,如考試評分、學位評
定等。對於這類爭議,法院可以審查其程序是否合
· 40 ·
法,而不能審查實體,學生通過申訴、復議途徑來
解決。
(三)建立多元化的學生權利救濟制度
1.構建新的權利救濟制度—— 教育仲裁。這一
制度的構建將有利於高校學生權利保障體系的完
整。教育仲裁製度是指當學生與高校發生糾紛時,
要求專門設置的教育仲裁委員會依據法律規定進行
調節、裁決的一系列活動。教育仲裁有申訴、復議和
訴訟無法比擬的的優勢,其方便快捷,有利於及時解
決教育糾紛、化解矛盾;教育糾紛發生後,雙方當事
人在協商不成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提起教育仲裁,仲
裁委員會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內迅速處理;大學生基
本上都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舍訴訟而選仲裁無疑
會節約成本、減輕經濟負擔;仲裁裁決也因其人員組
成的合理性更容易被雙方接受。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高校都有完善
的教育仲裁製度保障,我國在這方面幾乎還是空白。
借鑒國外的經驗,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教育仲
裁製度應作如下建構:教育仲裁委員會作為教育行
政機關的常設機構,但獨立於教育行政機構和司法
機關;教育仲裁要有專門的規則,其受案范圍應當比
訴訟的受案范圍要廣;當學生未能或不願通過申訴
解決糾紛時,可以在申請仲裁和提起訴訟之間選擇,
除非有法定的事由,教育仲裁是一裁終局;仲裁委員
會的成員要具有高度的法律和相關專業知識,其人
員由三方代表組成:教育行政部門代表、高校代表、
學生聯合組織的代表,學生聯合組織的代表所佔的
比例要大;教育仲裁也要有迴避制度,以保證仲裁的
公平、公正。
2.把行政法的一般原則納入行政審判依據的范
圍,以彌補法律規定的缺陷和不足。依靠法律的基
本原則彌補法律規定的缺陷和不足,解決實踐中單
純的法律條文無法解決的問題是各國通行的做法。
筆者認為,將以下兩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引入司法
實踐中非常有助於解決高校訴訟糾紛。
一是正當程序原則。正當程序原則是指行政主
體在做出影響相對人權益的行政行為時必須遵循正
當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相對人,向相對人說明行
為的根據和理由,聽取相對人的陳述、申辯,事後為
相對人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以保證所做出的行為
公開、公平、公正。這一原則在世界許多國家被確立
並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我國在1996年的《行政處罰
法》中也將其正式予以明確的規定。在教育領域,學
校給予學生紀律處分的行為也適用正當程序原則。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高校訴訟的被提起很大一部分是由高校沒有履行正
當的程序引起的,著名的田永、劉燕文案中的被告都
存在嚴重的程序違法現象,最後也成了被告敗訴的
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國的行政程序法沒有出台以
前,在教育行政管理領域引入正當程序原則作為審
判的依據,是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依法治校的必
然要求。
二是行政比例原則。行政比例原則是行政法的
重要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
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果行政目標的
實現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不利影響,那麼這種
不利影響應被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之內,
二者應有適當的比例。這一原則實質上是通過對行
政目的和實現目的所採取的措施之間、公民權利與
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以最大限度地保護
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行政比例原則對我國目前
的行政法理論和行政審判實踐,尤其是對教育審判
實踐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等方面
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
校作為教育、培養、輸送高層次人才的基地,其教育
理念和價值追求應當是以學生為本。學校所採取的
一切措施,包括對違紀學生的處分,都應當符合此目
的,除非學生有極為嚴重的錯誤,造成了不可挽救的
損失,甚至觸犯了刑法,如吸毒、故意殺人等刑事犯
罪時,才可以適用退學、開除學籍等剝奪學生身份權
的處理。但事實上,許多高校的做法嚴重背離了教
育的目的,與行政比例原則不相符合,如學生因為考
試作弊、不及格課程太多、同居懷孕等被清除出校園
的為數不少。當這些學生帶著人們異樣的目光生活
在社會時,有可能會走上更極端的道路,給社會帶來
惡劣的影響。
基於高校對學生一般違紀行為的「小題大做」,
筆者認為,法院在審查此類案件時,應當以比例原則
來衡量校紀校規以及對學生處分行為的合法性和合
理性。如果校紀校規規定的太嚴厲,或者學校的處
理行為與教育的根本目的相離太遠甚至違法,法院
理應予以駁回或宣告無效。
⑵ 教育法律行政救濟制度包括
教育法律救濟是指通過一定的程序和途徑裁決教育法律糾紛,從而使相對人受到損害的權益獲得法律上的補救。從教育法律救濟的概念而言,法律救濟就是在權益受到傷害後的補救。在教育領域中主要運用的法律救濟方式包括教師申訴制度、受教育者申訴制度、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和民事訴訟。
1.教育申訴制度: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向國家機關申訴理由,請求處理或重新處理的制度。如某老師對於學校處分不服,認為該處分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可以提出教育申訴。從申訴主體來說,教育申訴主要分為教師申訴和學生申訴,從形式上來看,申訴制度可以分為訴訟上的申訴制度和非訴訟上的申訴制度。訴訟上的申訴是訴訟當事人認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錯誤,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請,要求依法重新審理,給予糾正。非訴訟上的申訴制度,是指不以生效的判決、裁定(即未判決要求改正)為必要前提向司法機關以外的機構(行政機關)提出不服各種處分、處罰,要求改正的申訴。各位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申訴和學生申訴屬於非訴訟上的申訴制度。
2.教育行政復議: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對人認為教育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向作出該行為的原行政機關或其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的申請。例如國家財政機關就屬於教育行政機關,如果財政機關向學校亂攤派、亂罰款時,學校可以提出行政復議。通俗來講就是民去行政部門告官。
3.教育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教育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而以行政機關為被告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進行審理作出判決。各位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行政訴訟需要有人民法院的參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打官司」。例如如行政財政機關沒收了學校的財物,學校去人民法院訴告財政機關。
4.教育行政賠償:是指教育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違法行使職權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損害,依照《國家賠償法》由國家給予的賠償。從通俗意義上來說,也就是我們在要求國家賠償的時候屬於教育行政賠償。例如當城管違法執法時砸毀了公民的東西,那就需要行政賠償,如教育主管部門違法攤派費用,則也需要行政賠償。
5.教育民事訴訟: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訴訟。(民告民)。即平等主體之間打官司(民與民),例如小紅把小明打傷了,小明去法院告小紅。
⑶ 教育行政救濟的法律特點有哪些
您好:
行政救濟行為是行政法上的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而教育行政救濟的內容決定了教育行政救濟具有如下幾個特徵:
1.教育行政救濟具有因行政相對人提起的補救性
教育行政救濟由教育行政相對人提起,由有行政救濟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對教育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實現對教育行政相對人損失的補救。教育行政救濟主管機關的審查和補救行為是在相對人提起補救申請之後發生的。這種補救是責令責任主體通過不作為停止侵害或通過作為彌補其所造成的損失來實現的。教育行政救濟的根本作用在於保護教育關系主體特別是教師、學生及學校在教育活動中的合法權益,這種保護作用是通過對合法權益確受損害者的補救來實現的。
2.教育行政救濟具有爭議性
教育行政救濟是國家有權機關依法處理和裁決教育行政爭議的過程。教育行政爭議,也叫教育行政糾紛,是教育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而侵害其合法權益,不服行政行為所形成的法律爭議。說其是爭議,是因為究竟該行政行為是否違法或不當,僅是教育行政相對人一方的主觀認定,因而表現為法律糾紛。有權國家機關處理與裁決教育行政爭議,成為教育行政救濟制度的核心內容。然而,教育行政救濟過程中對行政爭議的解決,不是平等地對雙方當事人的行為均加以審查,而是以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為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爭議的解決是對行政主體行為的責任有無及大小的認定,如果行政主體給教育行政相對人造成了實際損害,則其對自己的違法或不當行為,必須負相應的行政責任。這時的救濟就轉化為對行政責任的不同承擔方式,如教育行政機關宣告不當行為無效、撤銷和變更、停止侵害、返還權益等。因而,教育行政救濟的整個過程,體現了行政爭議的解決過程。
3.教育行政救濟具有程序性
由於教育行政救濟所要撤銷或變更的行為涉及的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爭執關系,因此各國法律往往對行政救濟都規定了極為嚴格的程序法。通常做法是將行政機關救濟的程序與司法機關行政救濟的程序法相分離,我國《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的制定實施正表明了教育行政救濟的程序性,而且它和行政行為相比,行政救濟的程序意義更為嚴格。通常,非經法定程序提起,有關機關不主動受理救濟案件,行政救濟不會自動發生;非經法定程序審理,不得認定行政主體之行為違法或不當,並進而承擔行政責任。法律對行政救濟的規范和調整,多是根據行政救濟活動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一系列活動過程的特點,從程序上加以規范,使行政救濟成為依次連貫進行的法定的程序性活動,因此,也有人將「行政救濟」稱為是「程序性法律行為」。我國目前施行的《行政復議條例》、《行政訴訟法》以及一些教育法律、法規也都對教育行政救濟的程序作出了明確規定。
⑷ 行政法對大學生的影響
行政法在教育單位的落實是這幾年教育界越來越重視的問題,行政法的定位,表現了高校對法律法規的重視和踐行程度,也是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的一個進步,行政法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主要是為了實現管理的有效性,主要包過行政管理關系和行政法制監督關系、行政救濟關系、內部行政關系。主要是為了管理、監督和協調這四種關系,從校方管理者來說主要協調和管理學生之間的的管理,如行政行為是否符合行政法規,對於學生主體來講,主要是行政監督關系,要意識到行政法在高校中不只是管理者用來管理高校制度的工具,更是學生相互監督的工具,也是管理者約束自身行為,提高自我的法律意識的工具。所以行政法規的設定在管理中就一定應當起到相互的作用,有學校與教師間的法律關系、學校與學生間的法律關系,也有教師與學生間的法律關系等,包括了民事法律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我們要用這些法律法規融入管理,並保證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這將會有利於高校的管理,有利於教育的有序和高質量的發展,也有利於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於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具有社會道德和遵守公民的行為規范的高質人才。社會法律意識以及被管理者個體法律意識增強,導致高校管理法律糾紛在近年來呈迅速上升趨勢,高等學校不斷地被推上被告席。面對高校學生管理所面臨的這種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建立並不斷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規范高校學生管理秩序,引導推動實踐的健康發展。下面從行政法角度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其行政法定位和思考三個方面作一探討。
⑸ 以羅彩霞案為例分析對學生權利的法律救濟 寫一篇論文
大學生,永遠是個敏感的詞彙;大學生權利一直以來更加備受人們關注。無論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創建,還是法治主義語境中的「高校自治」的推進,都表明學生權利保護的迫切性與必要性。廣受關注的羅彩霞案卻在法院立案後因管轄權異議拖延一年,至今未能開庭。羅彩霞被人冒名頂替上大學,一直沒有得到個法律上的說法,這引起公眾的諸多議論。拋開一些情緒化的評論,我們注意到:僅為處理管轄權異議,就用去了8個多月時間。看似沒有失去多少利益的羅彩霞奮起抗爭的勇敢行為展現了一種新的法律理論:她既是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又是在維護國家、社會和更多學生的合法利益。如果羅彩霞進入訴訟程序,那麼,這一訴訟顯然不同於一般的民事訴訟,也不同於國外的公益訴訟,這將是一個復合訴訟。王佳俊的冒名頂替行為,不惟涉嫌直接侵犯羅彩霞的民事權利這一合法利益,而且涉嫌直接侵害國家行政管理秩序這一合法利益。從法學研究的角度看,王佳俊冒名頂替羅彩霞,涉嫌侵犯其姓名權和大學入學權,同時,其偽造學籍檔案的行為,又涉嫌違反有關教育行政管理法律和國家公文、檔案管理法律。因此,冒名頂替行為既涉嫌侵犯他人民事權利,又涉嫌違反國家管理秩序利益,是兩種性質違法行為的競合,可能需要同時承擔兩種以上不同的法律後果。王佳俊的冒名頂替行為,是一個共同合謀的行為。因此,參與共同合謀的人應當同時承擔行為的法律後果,這包括王父、以及其他參與其中的人。而王父等官員的行為,在涉嫌違反民法和教育等行政法的同時,還存在以權謀私、賄賂等違反公務員紀律和刑事法律的嫌疑。由此可見,這一冒名頂替行為涉嫌侵害羅彩霞的姓名權、考試和入學權以及國家教育考試秩序、國家公文檔案管理秩序、黨員紀律、公務員紀律等多種法律利益。因此,就羅彩霞事件而言,羅彩霞的權利、國家教育考試秩序、媒體報道權利以及公務員紀律、執政黨黨內紀律,都是法律應當維護的利益,而唯獨王佳俊父女等人的造假利益、人情和面子利益,是最不應被保護的利益。而時刻注意甄別各種利益的正當性、合法性,已經成為我們這個利益多元化時代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活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羅彩霞以勇敢的起訴為千萬考生爭取公平的受教育權樹立了榜樣,精通法律、手握裁判權的法官們更應該考慮到這一案件的社會影響,進一步提高訴訟效率,更自覺地承擔起實現公平正義的責任。更加關鍵的是,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時期,有雙重身份,其一,他們是國家公民,其二,他們是正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大學生既享有作為公民應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權利,又享有作為受教育者應享有的特殊的法定權利。大學生的權利是由國家法律、法規規定賦予的,是受法律保護的。高校學生權益的法定性,既要求高校學生依法實現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要求高等學校在教育管理中,保障並實現高校學生的合法權益包括學生的教育救濟權。大學生權利救濟主要有兩種路徑,一是行政救濟,二為司法救濟 。高校是事業法人,但是經法律、法規授權或行政機關委託行使行政職權時,亦可擔任行政主體角色,也應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和程序,高校與學生之間的管理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政管理關系,應當納入行政訴訟的范圍。然而,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法律和有效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高校的行政訴訟被告資格,這就成為許多法院仍不受理的這類行政案件的直接原因,成為當前學生對其權利被侵害時尋求司法救濟時遇到的一個重要障礙。高校對學生的學籍、學歷和學位管理,涉及到學生最重要的權利,一個公民因違反交通法規被罰款時尚能提起行政訴訟,而涉及到學生最重要的權利反倒不能提起行政訴訟,這似乎有些不可理喻。法律應當對這種社會關系的調整做出明確規定,即賦予受教育者更多的救濟途徑。適用司法程序解決大學生權利爭議,可以有效地監督高校依法行使法律、法規賦予的管理職權,有利於化解學生與高校的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在行政法治中,行政相對人除了可通過行政訴訟獲取救濟,還可通過另一種事後救濟途徑——行政復議維護自己的權益。行政復議是我國主要的行政救濟途徑,也是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和糾錯機制。行政復議對處於相對人地位的學生尋求法律救濟來說是十分有利的,不僅能減少各方當事人的訴累,更能保障行政管理秩序的持續和穩定。為了結束高校侵權救濟無門的現狀,應盡快建立教育行政復議制度和將教育行政行為明確規定在行政訴訟法中。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在作出對相對人影響重大的決定時,既受行政法律基本原則和行政程序的規范,也受上級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和司法機關的司法審查約束;也只有這樣才不至於放任高校隨意侵犯受教育者的基本權利,才能保證行政法治原則的順利實現。
⑹ 當今大學生享受哪些權利,又承擔哪些義務
義務
1、有義務完成教學計劃內的學習作業任務,遵守作息時間,按時上下課;
2、有義務遵守各級各類法律法規和學校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
3、有義務維護國家、民族及學校的尊嚴;
4、有義務維護學校的穩定、團結和利益; (6)論大學生權利與行政法律救濟擴展閱讀
5、有義務繳納規定的學費、住宿費及其它費用;
6、有義務承擔本人經手的工作、文件簽署、財務收支及言論所帶來的責任和後果;
7、有義務承擔因自己的過錯、失誤而造成的直接或間接責任、損失;
8、有義務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尊嚴、安全、隱私及財產;
9、有義務愛護學校公共財產安全;
10、有義務保守學校保密、機密及絕密的'文件、圖文信息及談話內容不外傳;
11、有義務接受軍事國防教育和訓練;
12、有義務檢舉不正當的違法違紀行為;
13、有義務對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教學進行年度評議;
權利
1、有權利拒絕參與或執行危及生命、財產安全的違法、違紀或不道德的行為;
2、有權利對學校教學計劃提出異議或合理化建議;
⑺ 作為當代大學生,你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你
必須更加堅定維護憲法尊嚴和權威,必須更加堅決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指導地位,把憲法精神內植於心、外踐於行,做憲法的忠實崇尚者、嚴格遵守者、自覺運用者、堅定捍衛者,我們就一定能不斷開創全面依法治國新局面,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合法權益遭到不法侵害時,維權:
1、協商和解
消費者的權益遭到侵害後,可在自願的基礎上,達成和解協議,使糾紛得以解決。消費者可帶發票及實物找消費場所負責人,陳述自己所購物品發生的質量問題及受到的損失,提出索賠要求。
2、向消費者協會投訴,通過第三方達成和解協議
投訴以文字材料為准。需把投訴人的姓名、地址、郵政編碼及被投訴單位的名稱、地址、受損害事實等情況寫清楚,並提出自己的要求。需要提醒的是,未經消費者協會同意,不要郵寄票證、單據和實物,以防丟失。
3、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消費者受到侵害後,若協商不成,亦可選擇向行政部門申訴,如工商管理部門。這需要直接向經營者的行政主管部門或所在地行政執法部門出示證據,提出賠償請求。
4、提起訴訟
消費者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5、向有關部門舉報犯罪
當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舉報人可以到消費者協會、工商執法、煙草專賣、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等部門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
(7)論大學生權利與行政法律救濟擴展閱讀
健全社會主義法治,不僅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而且要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要積極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要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確保政法工作的社會主義方向,不斷提高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能力。
要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做好普法工作。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兩者不可分割。只有堅持和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才能有效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⑻ 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 淺議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
【摘 要】隨著人們法制觀念的進一步增強,高等學校與大學生之間的糾紛層出不窮,兩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便成為眾多學者研究和考察的對象。本文從我國現存的有關兩者法律關系的學說出發,進一步明析了兩者間的多重法律關系。
【關鍵詞】高校;學生;法律關系
中國高校與大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學術界與教育界研究和爭議的一個熱點問題。有關於高校畝棚和學生的法律關系理論學說有以下幾種:1.民事法律關系說。根據《教育法》的規定,當學校侵犯學生的人身、財產權益和其他合法權益時,學校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在這種法律關系中,高校與學生是平等的民事主體的身份。2.內部行政法律關系說。高等學校在學科專業的設置、教學科研活動的開展以及學生社團的組織和管理方面均具有自主權。對違反校規校紀的學生,學校可視其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或紀律處分。由此,高校對學生、教師等內部人員行使管理權力,從而形成內部行政法律關系。3.綜合說。該種觀點主張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僅限於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應包括公務法人與其利用者之間的公法關系。公務法人與利用者之間的關系取決於公務法人的身份和地位。4.特別權力關系說。此觀點認為「特別權力關系說構築了以強者帶動弱者的權利義務體系,應合了教育目的一致性和正當性」,「學生與高校之間存在公、私法多種救濟,兩者關系的復雜性,遠遠超越於一般行政法關繫上的概括」。「高校處於主導地位,學生處於從屬地位,高校與學生之間法律地位具有相對不平等性,雙方爭訟方式特別性」。5.教育法律關系說。教育法律關系說是在否定學校與學生之間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基礎上提出的,認為兩者關系是由「教育法律規范對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後的產物」。
筆者認為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應當簡單的割裂,綜合的看其內部關系可以分為三種,即行政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和特別權力關系。
1.行政法律關系。法律法規可以授權行政機關以外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權,高校的行政權力主要表現在授予學生學位證書,對學生學籍進行管理等等。當然,由於我國目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全面,高校哪些行為可以定性為行政行為還沒有一個明確鬧源的界定。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應當援引行政法學上的一條規則,即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為之,只有當法律法規明確授權時,學校的行為才能認定為行政行為。
2.民事法律關系。當高校以單純的教育教學組織者的角色出現時,它是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獨立民事主體。大學生因教育教學活動與高校發生法律關系時,這種法律關系只能是民事法律關系。在學生沒選擇高校之前,高校與大學生之間毫不相干,也不存在任何法律關系。招生期間,高校是一個要約人,大學生按照自己的分數和意願選擇學校,被高校錄取後,二者之間便建立了一種帶有教育服務性質的合同關系,雙方關系的建立過程完全符合民法上平等自願原則。雖然它們之間的合同關系有「格式合同」之嫌,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被動狀態,但這並不能否認高校與大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平等的民事關系。
3.特別權力關系。在司法實踐中,高校與大學生的糾紛很大一部分是不被人民法院受理的,依據是什麼呢?解答這個疑問,還應從高校的法律地位著手,當高校充當集體法人時,它代表集體的利益,有維護集體公共秩序、管理內部事務的職責。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高校有「依法自主辦學」和「按章程自主管理」的權力,這種自主管理權實際上是法律賦予學校為保證其機構目的的實現而對其內部事務處理的「自由裁量權」。當學生不服學校命令時,學校有權對學生做出警告、記過等處分,而高校對大學生做出的這種處分行為屬於集體內部的管理行為。此時兩者關系就是德國公法上所講的特別權力關系。對此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都是給與支持和認同的,如規定受教育者應當遵守所在學校或其它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受教育者享有「對學校給與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申訴」的權利,這都明確地表明了我國高校與大學生之間存液耐態在著一種特別權力關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當高等學校獲得國家授權,對大學生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時,它們之間建立的是行政法律關系,即我國行政法學上所講的外部行政法律關系;若二者因教育教學活動而締結法律關系時,則具備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屬於民事法律關系;當高等學校作為集體法人利益的代表,以維護學校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角色出現時,它與大學生之間發生的法律關系則構成特別權力關系,這種法律關系不受行政法調整,當事人不得據此訴至法院。
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要努力實現的目標之一,吸收國外有借鑒意義的理論與實踐,明確我國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才能使高校的學生權利救濟制度研究逐步走向規范化,這也是新體制下高校管理模式應有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馬懷德.公務法人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00(4):40-47.
[2]梁京華,趙平.淺議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1(9):64.
[3]周彬.直論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J].教學與管理,2001-10:37-38.
[4]黃東東,任敏傑.高等教育與法律規制——論高等學校與大學生之法律關系[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