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

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

發布時間: 2023-04-22 21:24:59

❶ 新民事訴訟法對訴訟管轄制度作了哪些修改

1、新增公益訴訟制度,保護群體性利益有路可走

【法條索引】:

新民訴法第55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新增第三人撤銷之訴,案外第三人權利受侵害的維權之道

【法條索引】:

新民訴法第56條:"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❷ 第三人撤銷之訴,對不予受理和駁回起訴的裁定可以上訴

法律主觀:

第三人撤銷之訴可以上訴嗎第三人撤銷之訴可以上訴。但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第三人撤銷之訴,是指案外第三人認為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損害其民事權益而在規定時限內向原審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撤銷他人之間已經生效的、錯誤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法院依法就第三人的申請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以確保第三人民事權益不受損害的一項訴訟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銷滾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民事訴訟法56條第3款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主體、管轄法院、提起時限、提起事由、適用客體、審理范圍等作出了規定,從該款規定可以看出,由於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在民事案件已經審理終結、文書生效之後,基於法律的規定,能夠成為適格申請人的第三人針對己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提出撤銷申請,要求全部或部分地改變所針對的判決、裁定或調解書所確定的法律狀態或權利義務關系而提起的訴訟,是一種非常事後救濟程序,所以根據民事訴訟的規定,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需同時滿足以下的條件。1、適用主體。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於「第三人」范圍的界定,是以「與訴訟標的或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為標准,不僅包括對於訴搏鬥告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又包括雖無獨立請求權,但其權利受到生效基明文書效力拘束,只有通過撤銷判決才能獲得救濟的情況;還包括被遺漏的必要共同訴訟人。2、管轄法院。民事訴訟法對於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管轄作了特別規定,由作出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不適用地域管轄、級別管轄的規定。3、提起時限。民事訴訟法規定,第三人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6個月內提起訴訟,逾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應予駁回。4、提起事由。根據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必須符合以下法定事由:(1)程序條件是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而未參加訴訟。即第三人未參加訴訟的責任不在於其本人,因自己的原因而沒有參加訴訟的,不能提出撤銷之訴。(2)實體條件是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也就是說提起時必須有證據證明,必須針對針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必須是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內容錯誤,內容包括部分內容和全部內容。(3)結果條件是民事權益受損害。也就是說,有損害民事權益的後果,第三人才得主張撤銷權利。5、適用客體。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訴訟客體是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未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因其所及的民事實體法律關系尚未得以確定,不具有終局性的法律效力,對第三人未構成實質的損害,就無從提起此訴。6、審理范圍。在審理該類案件時,應當圍繞原判決、裁定、調解書是否對第三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為審查重點,圍繞涉及第三人相關事項進行審理,對於不涉及第三人事項的原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不在審查范圍之列。

法律客觀: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訴訟第三人和第三人異議之訴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❸ 民事訴訟合並審理的法律法規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3條、第56條和126條的相關規定,合並審理的法律規定主要有以下這些:
1、共同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本條是關於共同訴訟的規定。共同訴訟分為兩種:一種是必要的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共同的,人民法院必須合並審理的訴訟;另一種是普通共同訴訟,又稱一般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人民法院桐仔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訴訟。
2、第三人參加訴訟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局滑汪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讓指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本條是關於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規定。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當事人已經開始的民事訴訟中來進行訴訟的人,屬於廣義的當事人范疇。
三、簽訂合同的注意事項
1、查清合同交易對象的情況
在簽訂合同之前,一定要調查好對方的底細,不能稀里糊塗的就簽字了。要拿出有效的身份證件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可以證明身份的文件,審查清楚可以防止對方泡路。尤其是要注意親朋好友或者是其介紹的人。
2、合同價款、違約責任明確
不要以為你把合同價款談妥了就完事,寫在合同里就舉得有保障。價款明確不僅要求數額明確,更重要的是付款方式以及是用美金付呢還是人民幣呢,這些都是很講究的,付款方式寫的不清不楚,容易讓對方鑽空子,最後價款很可能因此而改變。其次,違約責任是合同里邊很重要的一項條款,事關雙方履行合同的誠意。若一方違約,怎麼違,違約之後負怎樣的責任,是很考驗雙方在進行交易時自行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防範。因此,違約責任一定要寫的明確,講雙方的權利義務講明白。
3、爭議地點明確
如果雙方簽訂合同後,以後發生爭議,要打官司的話,一定要寫清楚是去哪裡打,是去法院還是仲裁,而且合同上的法院和仲裁機構要寫清是當地哪裡的法院和仲裁,簽之前,最好去查看一下當地是否真的存在該仲裁機構或者法院。
已經通過這篇文章給大家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解釋了。實際上還是按照合同中的約定來處理的,另外,多份合同也要根據引發糾紛的具體原因才好確定法院管轄地的,我建議,如果其中的利益瓜葛特別復雜的話,還是先問一下律師比較好。

❹ 關於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法律效力

根據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三款規定,第三人撤銷之訴,即為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哪坦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6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由該規定可知,能夠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當事人既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亦包括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同時,第三人撤銷之訴這一制度的設立除了是賦予第三人在其因故未能參加訴訟而最終權利受損時的救濟訴權,其目的還在於遏制近些年來屢見不鮮的虛假訴訟。在這些大空虛假訴訟中,原、被告常常通過騙取法院的生效法律文書來侵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根據我國《民事訴訟證據規則》中所規定「當事人無需舉證已生效法律文書中所確認的事實」的內容,若第三人沒有撤銷損害其利益的生效法律文書的訴權,則其利益很難得到法律的保障。正是基於上述考慮,第三人撤銷之訴才得滾緩瞎以在修正案中被明確確認。

❺ 民訴法第五十六條解釋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然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是同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他人之間正在進行的訴訟的人。本條是關於民事訴訟第三人的規定。第三人因此可以分為兩種: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是與他人之間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且以申請參加或法院通知其參加的方式參加訴訟;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則是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主張獨立的請求權,並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參加訴訟。兩者比較突出的區別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訴訟中一般處於輔助人的地位,輔助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因而不享有與處分實體權利有關的訴訟權利,除非人民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才享有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訴訟中處於原告的地位,享有原告的訴訟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❻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

法律主觀: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一)必須到庭的當事人辯漏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 (二)當事人臨時提出迴避申請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 (四)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根據法律規定,延期審理只能發生在開庭審理階段,延期審理前已進行的訴訟行為,對延期後的審理仍然有效。但延期的時間不計算在審理期限內。

法律客觀: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攜運爛五條 證人因履行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費用,應當給予補助。證人作證的補助列入司法機關業務經費,由同級政悄知府財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單位的證人作證,所在單位不得剋扣或者變相剋扣其工資、獎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❼ 民訴法第56條規定第三人

【摘要】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第三人制度,規定了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這對實現訴訟,避免裁判矛盾起了很大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涉及第三人的訴訟並不少,有的原告起訴時在起訴狀中就直接列明第三人,有的在庭審過程中追加,本文試圖對我國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制度進行探索,剖析司法實踐中第三人制度的相關問題,並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民事訴訟 第三人 參加訴訟
先看一下一則案例:
原告許某起訴稱,被告青島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與城陽區上馬鎮某工業園一企業簽訂施工合同,作為該工業園區企業的施工單位,第三人孫某則是被告在該工程的項目經理,自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許某給被告提供勞務作業,被告欠原告許某人工費10萬元,由第三人孫某給原告出具10萬元的欠條,被告賀陪於2008年底支付5000元後未再付款。因欠條上沒有加蓋被告公司的公章,因此許某起訴被告要求償還所欠人工費95 000元及利息時,把孫某在訴狀中直接列為了第三人。
一、第三人的概念和分類
(一)第三人的概念: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可見,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參加到原被告業已進行的訴訟程序之中,對原被告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主張全部或部分獨立的實體權利,或不主張獨立的權利,而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的第三方面人。第三人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多數人御兄。
在訴訟理論上,他人之間正在進行的訴訟,稱為本訴;第三人參加的訴訟,稱為參加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就形成了本訴與參加訴訟的合並審理,可以使人民法院徹底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因為人民法院在審理原告與被告的訴訟爭議時,往往可能涉及第三人的民事權益,如果第三人沒有參加這一訴訟,就不利於人民法院全面查明案件事實,徹底及時地解決糾紛。由於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裁定對未參加訴訟的第三人是沒有拘束力的,如果應參加訴訟的第三人,由於未參加而提起獨立的訴訟程序,不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拖延糾紛的徹底解決,同時還可能造成人民法院對同一糾紛內容作出前後矛盾的判決,或由於前案終審後業已執行,而使新提起的案件終審後,在執行上造成困難。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避免上述種種不利後果,徹底解決同一標的相互關聯的問題,賦於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權利是十分必要的,而且第三人參加訴訟,符合訴訟經濟原則的要求,能夠節省時間和費用,簡化訴訟程序。
(二)第三人的分類
1、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該第三人既不同意原告的訴訟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答辯意見,對原被告的訴訟標的享有獨立的請求權。在民事訴訟中處於類似於原告的法律地位、而本訴中的原被告處於類似於共同被告的訴訟地位。
2、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該第三人對本訴中原被告的訴訟標的並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本訴中案件的處理結果對其有有利或不利的後果產生。其又可分為原告型第三人(第三人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協助原告的主張,幫助原告勝訴以維護自身的利益)和被告型第三人(第三人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協助被告反駁原告的訴訟主張,以維護自身的利益)。
二、 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法律地位,與本訴中原被告的區別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八十一條、第八十一條規定:
1、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法院提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提出調解或和解;申請撤訴;提交證據;進行答辯;申請迴避;提出管轄權異議;提出上鎮拍襲訴等,第三人與本訴中的原被告民事訴訟權利義務基本相同。但第三人行使這些權利的目的並不同於原被告,而是維護自身的權益。
2、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基本和本訴中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相同。不同的方面是:(1)只有當法院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時候,該第三人才能夠提起上訴;(2)無權提出管轄權異議;(3)無權變更或放棄訴訟請求;(4)無權申請撤訴。
三、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原告起訴時直接在民事訴狀中將第三人列在其中,對此,司法實踐中一直存在爭議,有的觀點認為,直接在訴狀中列明第三人剝奪了法院審查的權利;有的觀點認為在訴狀中直接列明第三人是當事人的權利,無需審查直接針對第三人送達即可。直到《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公布實行,這一爭議才得到解決。該解釋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原告在起訴狀中直接列寫第三人的,視為其申請人民法院追加該第三人參加訴訟。是否通知第三人參加訴訟,由人民法院審查決定」,因此第三人參與訴訟,審查權仍在法院。第三人參加訴訟不同於本訴中的原被告,應當進行嚴格審查。
1、對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由此可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須滿足以下條件:
(1)原告已經起訴到法院,且案件已經由法院受理;
(2)第三人主張的請求權必須針對是本訴的訴訟標的提出(但不是基於同一法律關系);
(3)第三人主動提出參加訴訟,法院不能依法追加第三人,否則違反民事訴訟法「不告不理的原則」;
(4)第三人認為對原被告訴爭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是否有請求權由法院最終裁決)。
法院無權追加或原被告無權申請追加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
2、對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如何參加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第二款的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八十一條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由此可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原告已經起訴到法院,且案件已經由法院受理;
(2)由訴訟當事人提出申請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民事訴訟法中對由那一方當事人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並無明文規定,筆者認為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分如下情況:A、原告申請追加第三人;B、被告申請追加第三人;C、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對於上訴三種情況,原告、被告、第三人申請後,法院應作初步的審查,如果法院認為案件的處理結果與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則同意其申請,否則法院可決定不予追加,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當事人濫用該權利,拖延訴訟;
(3)法院依職權追加第三人。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如發現案件的處理結果與案外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依職權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
因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是否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應該根據案件是否涉及第三人利益由法院最終進行決定。
四、對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的完善
因為第三人制度具有經濟性和便捷性的特點,故實踐中列第三人參與訴訟的例子並不少見,而我國民事訴訟法又沒有明確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而對第三人訴訟權利上的限制又決定了第三人的訴訟地位並不如在另案中明確作為被告有利,這樣為了保護不應當被列為第三人參與訴訟的案外人的合法權益,我們應當完善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第三人必須由人民法院審查後才能參加訴訟。
1、追加第三人的申請應當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齊全。申請人應向法院遞交追加第三人的書面申請,申請中應列明被追加的第三人的基本情況、追加理由,並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
2、被追加的第三人應符合嚴格的條件。對於第三人應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法律並非在什麼情況下都明確進行了規定,如何確定第三人主要依靠法官立法精神的理解,對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的認識。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1)被追加的第三人與原被告正在進行的民事訴訟的法律關系在主體、權利義務和法律事實上要有牽連;(2)被追加的第三人是造成原被告之間糾紛形成的主要過錯方,不追加其參加訴訟就不能分清當事人之間責任的大小;(3)被追加的第三人不參加訴訟,案件事實難以查清。
3、追加第三人的操作程序。申請人在合理期限內向法院遞交書面申請並提供相應證據後,法院應當進行認真的審查,必要時可以聽取當事人的陳述,認為申請人提供的證據證明案件有追加必要的,要及時追加,並以筆錄的形式告知原、被告,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同時將起訴狀、答辯狀、追加申請等應訴手續送達被追加的第三人。對遞交了書面申請,但沒有說明追加理由,也沒有提供相關證據的,或者提供了相關證據,但經法院審查,被追加的第三人與原、被告已經開始的訴訟沒有牽連,沒有追加必要的,應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七十三條的規定,裁定駁回申請人的申請,不予追加,而且該裁定法律沒有賦予當事人上訴權。

❽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撤銷之訴

下面是我整理推薦的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歡迎各位法學畢業的同學閱讀,同時為大家推薦 簡析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 !

摘要: 2012年8月31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次修正案,對於舊《民事訴訟法》修改多達80餘處。其中,第56條對於第三人訴訟制度進行了確立。該項制度借鑒了我國台灣地區和法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在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起主體、提起期限、程序、處理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規定。當然,我國的此項新制度,與國外相關制度存在一定的區別,系建立在我國民事訴訟實踐的基礎之上。另外,由於我國《民事訴訟法》對該制度的規定只有一個條文,所以有待進一步制定相關司法解釋來予以完善。

關鍵詞: 民事訴訟;第三人撤銷之訴

一、引言

民事訴訟制度是公權力對於私權紛爭的一種救濟,其目的在於解決私權的糾紛爭議。常態民事訴訟以對立的兩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為中心,即所謂的兩當事人主義。但在現代民事訴訟制度中,第三人訴訟主義被普遍認可。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復雜化和多元化,涉及到案外人的權益的訴訟日益增多,完全並且有效的第三人訴訟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民事訴訟第三人之概念的界定,法學界曾有不同表述。1982年民事訴訟法將第三人入法,並將其界定了明確的定義,即第三人為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由獨立的請求權,或者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他人之間已經開始的訴訟中去的人。其後的法學界,大致也以此為主流觀點。一般認為,民事訴訟第三人的成立,需要具備有以下幾點要素:第一,對於案件的處理結果與第三人有利害關系;第二,訴訟第三人參與到訴訟之中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而非維護他人的權益;第三,訴訟第三人參與到本訴中的時間是在本訴開始之後,判決裁判之前。

二、2012年《民事訴訟法》之前的第三人權利救濟制度

在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在民事訴訟案件審理的過程中,第三人往往通過兩種方式參與到訴訟中去。一方面,案外人自主發現案件的訴訟標的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由案外人自己申請的方式參與;另一方面,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發現案件的訴訟標的或者案件的處理結果與案外的第三人有利害關系,依職權通知當事人參加訴訟。另外,根據我國相關的民訴法司法解釋,案外第三人若原本沒有參加原告與被告之間的訴訟,在該訴訟的裁判生效且進入執行程序之後,可以通過案外人異議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案外人執行異議,是指在人民法院已經開始的執行程序中,無論是案件的執行內容或者是執行的標的物對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將產生損害,第三人均可以依法提出執行異議,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執行異議制度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當事人通過人民法院的執行而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減少執行回轉。但在確認判決或形成判決、或者裁決未進入執行程序的情況下,第三人將無法通過此項制度來維護權益。

案外第三人提出執行異議之後,如果執行法院對此異議進行了駁回,第三人若不服此駁回裁定,仍然具有兩種權利救濟方式:第一,第三人的不服若與原裁判有關、認為原裁判錯誤的,可以通過審判監督程序解決,案外第三人可以針對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及調解書提起再審,以減少不利後果。第二,第三人的不服若與原裁判無關,則可以提起一個新的訴訟,即案外人異議之訴。司法解釋的此種立法體系,實際是基於如下理念:為了確定判決的既判力以及第三人權益保障的正當性基礎,任何法律制度中均需要對於第三人的權益保障建立一套完整的事前保障系統和事後保障系統。

但是,上述機制存在不完善之處。

再審程序的啟動相對而言比較復雜並且程序要求非常嚴格,啟動周期以及訴訟消耗時間較長,可能會造成訴訟標的物的毀損,對於當事人而言是不利的,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對於再審程序的選擇也是少之又少。新民訴法賦予利益因本訴受損的第三人不經過審判監督程序,且不必經過執行程序中的第三人異議程序,可以直接提起訴訟的權利。筆者認為,這對於少當事人的訴累,提高司法糾錯的效率等具有積極意義。

三、2012年《民事訴訟法》設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入法的背景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現代社會經濟賴以存續的民事法律關系日趨復雜化,導致訴訟實踐中存在大量虛假訴訟的存在、當事人惡意串通以損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權益,並且司法實踐中執行異議之訴對錯誤形成判決和確認判決及未進入執行程序的給付判決的救濟無力。

此類判例的產生會使得法院的裁判喪失其公信力,使得人們對於司法救濟喪失信心,並且使得受損害的案外人利益救濟成為難題。

根據我國舊民訴法的相關規定,對於生效的判決、裁定,除非依法定程序,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改判或撤銷,否則具有強制性的通用力,任何法院、仲裁機構不得作出與生效裁決相悖的裁決。如有一個生效判決因第三人未參加訴訟,而做出了錯誤判決,該第三人只有在法院啟動再審程序,並經過重審審判程序(僅再審案件的重審就可能經歷一審、二審)將原判決改判或撤銷,方可再提起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比打“兩個官司”更為復雜的訴訟過程,往往會持續數年以上。

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借鑒了法國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立法,規定了與再審訴訟相並列的一種新的特殊的救濟訴訟程序——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其中,第56條新增加了第3款的規定:“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6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基本特點

通常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是指對於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或者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是其與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案外人對於本訴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提出改變或者撤銷的訴訟。第三人撤銷之訴有以下特點:(1)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訴訟主體是對於本訴的訴訟標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2)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訴訟標的是改變或者撤銷本訴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3)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被告是本訴的原被告。(4)第三人撤銷之訴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是本訴的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被撤銷。 基於案外人撤銷之訴的啟動方式,第三人撤銷之訴在理論上大體上分為以下兩種類型:一是再審型第三人撤銷之訴。二是獨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新民事訴訟法中新增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獨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案件審理結束之後,案外人發現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則可以不通過審判監督程序直接以原訴的原被告作為撤銷之訴的共同被告對於原判決請求法院進行撤銷或者改判獨立的案外人撤銷之訴。獨立的案外人撤銷之訴不依附於任何已有的程序或者判決結果,獨立於原訴是一個新的訴訟,有利於減輕當事人的訟累。

(三)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構成要件

1.主體要件

提起撤銷之訴的主體應當被限於應當或可以參加原訴卻未參加的第三人。實務中,由於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原訴的訴訟標的其享有獨立的請求權,所以由其提起的撤銷之訴較容易理解。但對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學界的界定較為模糊。在實務中,為查明案件事實的輔助性第三人因其不承擔義務而不能成為提起撤銷之訴的主體,而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則可以成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

2.程序要件

一個要件是第三人沒有參加訴訟,另一個要件是為參加訴訟的原因是不能歸責於自己的事由。對於第二個要件,應當明確以下兩點:(1)關於舉證責任。要求第三人對不能歸責於自己的事由承擔全部舉證責任,要求極高,應確定為有初步證據證明即可。(2)關於何種事由可以認定為不可歸責於自己。一是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原訴的存在;二是雖然知道或應當知道但因客觀原因不能參加訴訟。

3.實體要件

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調解書的全部或部分內容有錯誤的部分,包括一、二審生效的法律文書。目前對於再審主要是給予原審當事人的'救濟程序,撤銷之訴是給予第三人的救濟程序,雖然兩者都是對錯誤裁判的糾正程序,但不能排除再審裁決有損害第三人權益情況的發生。在此情況下,不準許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其只能通過另兩種程序救濟,會發生對再審案件再次申請再審的情況。

4.結果要件

即損害第三人民事權益。第三人民事權益是否局限於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規定的民事權益以及法律明確規定給予特殊保護的債權(法律規定的享有優先受償權的債權以及享有法定撤銷權的債權)。

5.時間要件

法律規定,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6個月。此期間應為除斥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初步舉證責任歸於第三人,被訴當事人承擔反駁的舉證責任。

四、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其他國家的比較

就目前的世界范圍內的立法情況看來,給予第三人更便利的救濟途徑的理念雖然已經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但是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並未在各國立法中有所體現。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世界上僅有《法國民事訴訟法》、《義大利民事訴訟法》以及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中有明確的規定;此外,我國澳門的《民事訴訟法》中對於這一制度也有零散規定。[1]因此,新民訴法第56條第3款的增加對我國的現行民事訴訟法律制度而言不僅是案外第三人權益保障制度的完善,更是使我國的第三人訴訟制度達到了比較先進的水平[2]。

案外人撤銷之訴最早起源於法國,台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對這一制度進行了移植。在此,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就我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相關制度展開比較。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

法國的《民事訴訟法》第583條規定:“任何於其中有利益的人均允許提出第三人異議,但以該人在其攻擊的判決中既不是當事人,也未經代理人進行訴訟為條件。”由該條法律規定可見,法國的民事訴訟法體系中對於第三人的定義與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中的第三人的定義基本一致,並且其范圍實質上更廣。

法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需要符合以下三個要件:1)應當具有可能利益,所謂可能利益則不一定是既得利益,也可能是具有可期待性的利益。2)非本案的當事人。3)不曾有過他人代理訴訟。而我國台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中定義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則范圍較為模糊。

比對和借鑒法國與台灣地區的立法與司法實踐經驗,我國對於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要求實則更接近於台灣地區條文規定:(1)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應為除本案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這是第三人撤銷之訴成立的最根本要件。並且新《民事訴訟法》對於第三人的范圍作了明確的限定,則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2)必須有撤銷之訴的利益,“並非所有的爭議都能夠憑借主體的起訴行為而當然的進入到國家司法評價的領域,而是在制度上預先設置一道關口,使得那些符合某種要求的訴請才能夠得到法院的確定判決。而這一‘關口’就是訴的利益[3]。”啟動第三人撤銷之訴這一程序的條件一定要包括訴的利益的存在。不同於法國民訴法中對於訴的利益的范圍,既包括了現實利益,也包括了潛在利益;既包括物質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訴的利益要求是物質的,可見的,現實的利益。(3)非歸責於個人的原因導致未能獲得適當的程序保障。如果是因為第三人個人的原因導致其怠於行使權利未參加訴訟程序,那麼第三人則不再享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權利。

(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

法國民事訴訟法中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范圍規定的十分寬泛,一般而言,第三人對於所有的判決、仲裁都可以提出撤銷之訴。相對而言,台灣地區雖然對於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范圍並沒有具體的規定,但是根據其第507條的規定可以推理出該法所規定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只承認了生效判決的客體屬性。

而我國的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三款對於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屬性也作了相關的明確規定,由於生效的裁決書與調解書可能對第三人造成的侵害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所以新民事訴訟法在限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時,規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不僅僅限於生效判決,對於生效的裁決和調解書也同樣適用。 (三)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提起期限

《法國民事訴訟法》對於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期間的相關規定較為完善,根據不同的情況,設立了不同的期間:(1)以本訴訟提出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正常期限為30年,自判決生效之日起計算,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2)對另一訴訟過程中產生的判決,如果針對某人援引該裁判,那麼該人可以沒有期間限制地針對該判決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3)如果判決結果及時通知了第三人,並且在通知書中明確地指出第三人可以提出異議,那麼該第三人就只能在兩個月內提出。而在我國台灣地區,則規定自判決確定之日起或送達前已經確定的從送達之日起計算,30日內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如果第三人申請撤銷原判決的理由是在送達作出之後或者在送達之後才知悉的,自知悉之時起算。但自判決確定後超過5年的,不得提起。

可見,我國台灣地區與法國的民事訴訟法對於第三人權益保護制度的理念的不同。法國相關的法律規定體現出法國法律對於第三人權益的保護十分注重,但是卻疏於對於原判決既判力的維護和法律權威的維護,而台灣地區雖然兼顧了對於原判決既判力的維護,但給予第三人權利救濟的期間不僅是不變期間,而且較短,不利於第三人行使救濟權,且沒有體現法律的能動性。

我國民事訴訟法則規定了第三人應在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六個月內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給予了第三人較為充分的時間,但也不會過長導致司法權威的喪失。但是由於這一制度在中國法律制度中並不成熟,所以相關法條中並未明確規定最長保護期限,對於不知情的第三人而言是不利的。

(四)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管轄法院

法國民事訴訟法對於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管轄也針對不同的情況作了不同的規定。根據我國台灣地區的相關法律規定,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則上是由做出原判決的法院專屬管轄。根據我國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的相關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上定義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由做出原判決的人民法院管轄,與台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中的規定類似。但是如何避免原訴法院受到原訴判決結果的影響而導致判決不公的問題,在日後司法實踐中值得探索。

五、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完善

由於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是新民事訴訟法新增加的部分,世界范圍內也並不普遍入法,無論是在立法技術上,還是在司法實踐中均無豐富的可參考經驗,相對其他法律制度而言也不是那麼成熟,因此尚有許多有待解釋或完善的地方。

(一)對原裁判錯誤的理解

法律規定,因有證據證明生效裁判、調解書的部分或全部內容錯誤且損害第三人的民事權益,第三人可以對此提起撤銷之訴。筆者認為,對這一部分應該作狹義的理解。第一,除主文外,法律文書的其他內容,不論是對事實還是對糾紛的性質、當事人過錯的認定,對第三人的民事權益不會造成實質性的損害;第二,他案中,雖然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無須當事人舉證證明,但是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第三人無須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第三,允許第三人就法律文書的其他內容提起撤銷之訴,基於上述,對於當事人而言,會造成訟累和司法資源的浪費。

(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訴訟請求

第三人在撤銷之訴中是否可以附帶提出原訴之外的實體訴訟請求?在司法實踐中,第三人獲知原訴的結果侵犯其權益,往往是正在發生或已經產生結果後。此種情況下,第三人可否在撤銷之訴中一並提岀要求返還財物、賠償損失等實體訴請呢?對此,筆者認為應當對於其予以許可。首先,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設立的宗旨應是給予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以更好、更方便地保護,如不允許第三人在撤銷之訴中一並提岀實體訴請,勢必造成當事人的訟累,違背了該宗旨,同時也必然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其次,雖然第三人撤銷之訴為形成之訴,並不妨礙與其他給付、確認之訴構成復合形態之訴。在原訴出現一些侵犯所有權、物權類的情況,如以第三人所有之物抵償債務等,應當給予第三人如其他撤銷之訴一般的可以合並提起給付、確認之訴的訴權。例外的情況是,經執行的生效法律文書,可以通過執行回轉程序的,應當適用執行回轉程序,以避免訴訟的復雜性和裁判的再申請執行。

(三)第三人對救濟程序的選擇權

第三人因民事權益受到損害,對前述三種救濟途徑,應有選擇權,但僅應擇其一而行使,否則為其對權利的濫用,不應得到支持。惟有在第三人因暫時的證據不足而撤回撤銷起訴,在6個月內又不能重新提起訴訟的,在其有新的證據支持下,應當賦予其另外的救濟權的選擇。但需指出的是,原裁判確有錯誤但不涉及第三人權益時,法院應作出駁回訴訟請求的判決,否則與撤銷之訴的法理和立法初衷相悖。此時,糾正原裁判錯誤,完全可以通過再審程序進行。

注釋:

[1]胡軍輝:《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建構——以法國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經驗為參照》,載《政治與法律》2009年第1期。

[2]楊榮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專家建議稿)》,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頁。

[3]王學棉:《論案外人撤銷之訴》,載《法學雜志》2011第9期。

參考文獻:

[1]蒲一葦.民事訴訟第三人制度研究[M].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2]楊榮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胡軍輝.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建構——以法國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經驗為參照[J].政治與法律,2009,(1).

[4]季蓉.案外第三人申請再審問題研究.[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4).

[5]董露.第三人撤銷之訴探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2,(6).

[6]王學錦.論案外人撤銷之訴[J].法學雜志,2011,(9).

[7]李潔.論我國設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必要性[J].韶關學院學報,2008,(2).

[8]周艷波.民事訴訟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定位[J].法治論叢,2009,(1).

[9]胡軍輝.論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J].政治與法律,2007,(5).

[10]陳賢貴.論第三人撤銷之訴——以台灣地區立法例為中心[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2,(4).

❾ 第三人與案外人的區別

為遏制司法實踐中頻現的惡意訴訟和虛假訴訟,以及對此類訴訟侵害的第三人提供更為有效的權利救濟,2012年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新增加了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申請區別是什麼?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申請區別
第三人撤銷之訴是針對法院的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內容錯誤,有損害未參加或茄原訴審理程序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情形,賦予該案外第三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6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法院提起訴訟,以撤銷或者變更生效裁判保護自己權益的訴訟程序。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特殊的程序,它以撤銷或者變更確有錯誤的生效裁判為目的,以救濟未參加訴訟的高帶原訴第三人的權益為功能,與審判監督程序具有較多相同或者相似的法律價值和功能。

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在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第204條有所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15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於該規定將案外人申請再審限定在“執行過程中”,並以執行異議為前置程序,故第三人能夠啟動再審程序對權利進行保護的,只能是進入執行程序的案件,才能適用該程序予以救濟。實踐中,一些當事人惡意串通虛假訴訟案件的當事人自願履行了債務,由於沒有進入執行程序,也有的案件無需進入強制執行程序,這些案件的第三人一旦因生效裁判受到損害,則無法得到救濟。

因此,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對第三人權益救濟的規定。從形式上看,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全新的獨立訴訟制度,但就其內容看,以生效裁判錯誤作為實體條件,與再審的條件一致;從實質上看,第三人撤銷之訴是與再審並列的糾錯程序。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將第三人撤銷之訴規定在第56條,而沒有規定在審判監督程序部分,也沒有對原《民事訴訟法》第204條進行修改,是基於保護案外第三人權益的目的,且均為了撤銷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故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申請再審這兩種程序為並存關系。那麼,在審判實踐中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筆者認為,在民事訴訟現有的規定下,案外第三人同時享有兩種程序權利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但不能同時適用,兩者之間只能選擇其一。關於兩種程序具體如何協調,有待於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釋中予以明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程序,應當屬於一般民事訴訟與再審程序相結合的特殊程序,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未出台之前,可以參照當事人申請再審案件的有關程序性規定進行審理。
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含義
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起源於法國,法語表達為“tièrce opposition”,我國學者將其譯成第三人提出取消判決的異議。[1]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不是一項各國立法普遍確立的訴訟制度。就目前的立法情況來看,僅有法國《民事訴訟法》、義大利《民事訴訟法》、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我國澳門地區《民事訴訟法》等少數幾部法律對其進行了規定。依據法國新《民事訴訟法》第582 條的規定,“第三人提出取消法院判決的異議是指,攻擊判決的第三人為其本人的利益,請求撤銷判決或請為改判之;第三人異議,對提出該異議的第三人,是指對其攻擊的已判爭點提出異議,使之在法律上與事實上重做裁判”。[2]我國台灣地區在2003 年確立了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依據其“民事訴訟法”第507 條的規定,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非因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而未參加訴訟,致不能提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攻擊或防禦方法者,得以兩造為共同被告對於確定終局判決提起撤銷之訴,請求撤銷對其不利部分之判決。我國台灣地區設立這一制度“旨在提供受判決效力所及之第三人(事後之程序保障),而與新民訴法第67 條之一所增設之法院依職權為訴訟告知之制度相結合,共同配套形成(糾紛戚團蘆解決一次性)及(程序保障)之調和機制。[3]我國有學者提出,所謂第三人撤銷之訴,是指因訴訟當事人進行訴訟詐害,或因受確定判決效力影響而受到不利的原訴訟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因不可歸責(於)己的原因未能參加原訴訟,以致於不能提出有利於自己並影響判決結果的事實或法律主張,從而向法院提起要求撤銷原確定判決的再審之訴。[4]就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實質而言,其是通過賦予案外第三人啟動一定訴訟程序的權利和主體資格,使該案外第三人獲得對抗生效判決不利影響的事後救濟手段。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不一定就是指第三人啟動再審之訴。因此,筆者認為,所謂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是指在法律上有利害關系的案外第三人,因不可歸責於己的事由而未參加原案審理,但原案生效判決使其權利受到損害或者損害威脅且無其他救濟手段,可以請求法院撤銷或改變原案生效判決中對其不利部分的訴訟程序。這種訴訟程序屬於事後救濟程序,與事前救濟程序相對應並形成互補,並且只有在各種事前保障程序不足以為判決效力向第三人擴張提供充分正當性時方能啟動。
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法理基礎
1、既判力相對性原則的弱化

所謂既判力相對性原則,是指既判力的范圍受到當事人、原因和標的三方面同一性的限制,只有這三各方面相同,才產生既判力。如果一項請求從原因、標的、當事人資格三方面考查都是新的,就能起訴,不觸犯原判決的既判力,反之則不能起訴。[5]這種相對性對案外第三人特別重要,案外第三人可據此免受當事人之間裁判的拘束。因此,對案外第三人而言,最優厚之程序保障方式,乃為貫徹(判決效力相對性)之原則。[6]然而大陸法系國家常常允許當事人提出前訴判決作為證據,從而使既判力相對性原則逐步弱化。這種現象在我國表現得尤為突出,《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9 條第4 款明確規定,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效力的裁判文書所確認的事實為無需舉證證明的事實。這一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既判力相對性原則,給第三人利益的保護帶來了困難。

2、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

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是指既判力可以向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擴張。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有著非常復雜的原因。首先,由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產權形式重組,所有人與佔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相分離,同一財物上的利益主體多元化現象日益增多,為了保障資產流動的安全性,司法需要盡量讓與爭議有密切聯系的當事人能進入訴訟程序或者受到判決的拘束,以一並解決相關的利益沖突。這是既判力主觀范圍擴張的經濟基礎。其次,“糾紛一次性解決”的理念為既判力主觀范圍擴張奠定了思想基礎。“糾紛一次性解決”的理念要求盡量擴大確定判決所能產生拘束力的事項,並使該拘束力盡可能地擴及所有與此紛爭有關的當事人,以擴大訴訟程序解決糾紛的功能,以達到紛爭解決一次性的理想。再有,使判決效力及於對該紛爭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有利於減少後訴提起的必要性,亦可達到有效地運作司法制度、節省法院審判資源、減低當事人訴訟成本、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的功能。由於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案外第三人受到判決影響和拘束的現象非常普遍,為了維護第三人的權益亦有必要建立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

3、審判的反射效力

所謂審判的反射效力,是指“第三人雖非確定判決之既判力所及,但因與當事人間存有一定之特殊關系,致使當事人因受既判力拘束,而反射地對該第三人發生利或不利之影響之效力”。[7]雖說法院判決必須嚴格遵循既判力的相對性,只對判決書上所列明的訴訟參加人有拘束力,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設想。任何法律事實,任何法律行為,即使表面上僅僅涉及一兩個人,但在實質上往往有更大的輻射范圍。[8]審判的反射效對於第三人而言,既可能是有利的影響也可能是不利的影響。反射效不利地及於第三人的情況很多,例如“合明公司承受的判決效力及於公司股東的情形以及債務人獲得的判決之效果及於其一般債權人的情形等”。[9]因此,從審判的反射效對第三人所帶的影響來看,也有必要確立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

4、以意思自治為基礎的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存在缺陷

所謂的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是指對當事人訴訟行為實行意思自治的民事訴訟模式。[10]當前,當事人主義已經成為了絕大多數國家民事訴訟的基本模式或者努力靠近的方向。根據主流觀點,以意思自治為基本理念指導的當事人主義包括辯論主義與處分權主義兩項核心內容。辯論主義要求:直接決定法律效果發生或消滅的必要事實必須在當事人的辯論中出現;法院應將當事人之間無爭議的事實作為判決的事實依據;法院對證據的調查只限於當事人雙方在辯論中所提出來的事實。處分權主義在訴訟中具體體現為:“民事訴訟只能因當事人行使訴權而開始,因當事人自主的撤訴行為而結束;訴訟程序開始後,原告可以放棄訴訟請求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雙方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提請調解;提出什麼樣的訴訟請求以及請求的范圍由當事人自己決定”。[11]由於辯論主義和處分權主義是以意思自治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擁有很大的決定權,而法官對當事人的監督和約束受到限制。在這樣一種訴訟環境中,當事人很容易以自由處分的名義避開法院的約束而損害第三人的利益。例如當事人雙方很容易通過虛偽自認、訴訟欺詐等方式損害第三人的利益。由此不難看出,建立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對於克服當事人主義所固有的缺陷,從而使第三人利益免受不當侵害也是非常重要的。

5、第三人利益事前保障措施不能滿足正當程序的需要

為了奠定判決效力擴及案外第三人的正當性基礎,各國訴訟法一般都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套包括事前保障措施和事後保障措施在內的第三人程序保障體系。第三人程序保障體系包括以下一些措施:[12]第一,賦予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機會,使該第三人有機會進入他人之間的訴訟程序,並提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的訴訟材料,以維護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及權益。第二,賦予第三人派代表參加訴訟的機會,即所謂的代表訴訟。通過代表訴訟,受判決效力拘束的第三人可以通過代表人表達其基本的立場、觀點,並適時地提出主張和證據材料,從而使其利益獲得程序保障。第三,法院站在公益的立場,通過限制處分權的行使以及職權探知主義的採用等方式進行職權介入,以確保裁判的正確性,並以此來維護受判決拘束的第三人利益。第四,賦予第三人事後爭執前訴判決正確性的機會,亦即在前訴判決確定後,使受該判決某種拘束力所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將該確定判決的部分或全部加以撤銷,並提出攻擊防禦方法,以變更確定判決的內容,事後賦予其程序保障。上述四種手段中,前三種屬於事前保障程序,最後一種屬於事後保障程序。如果事前保障程序能夠給予案外第三人足夠的程序保障,那麼事後保障程序的設立就顯得沒有必要。然而,無論哪種事前保障程序總有不能完全保障第三人利益得到恰當保護的時候,例如法院常常不能明確哪些人屬於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而不能保證受判決拘束的第三人都能獲得參加訴訟的機會;代表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不一定都能真誠地維護第三人的利益,雙方當事人相互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時有發生;法院通過職權介入維護第三人利益僅限於公益案件,作用非常有限。因此,事前保障措施並不能代替事後保障措施,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事前保障措施的必要補充。

猜你喜歡

1. 經濟仲裁第三人要怎麼界定

2. 行政案件起訴狀中對羅列第三人的意見

3. 什麼是第三人自願出具還款承諾書的行為的定性

4. 打借條有第三人簽字需注意的案例

5. 第三人在欠條上簽字的法律後果

6. 優先保護第三人利益

熱點內容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
法學解說 發布:2024-11-18 15:32:26 瀏覽:844
中國人大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4-11-18 15:24:50 瀏覽: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