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修改2018第七十九條

刑事訴訟法修改2018第七十九條

發布時間: 2023-05-06 13:20:45

Ⅰ 解除取保候審已經四年了,公安機關還沒有撤案怎麼辦

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對公安機關的行為進行監督。在取保候審期滿以後公安機關應當解除取保候審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撤案指需要撤銷案件或者對犯罪嫌疑人終止偵查,取保候審後,如果沒有犯罪事實、犯罪情節輕微不應當追究的就要撤案。
法律分析
當取保候審期限屆滿後,警方都會通知犯罪嫌疑人去解除取保候審,但是,由於有些人不知道解除取保候審有什麼後果,以致沒有積極配合辦理或心存憂慮。其實,無需太過擔心,解除取保候審通常都是好事,應該積極配合辦理相關手續。解除取保候審的兩大後果自己要知道在實踐中,犯罪嫌疑人被解除取保候審的原因,通常只有兩個,一是取保候審期限屆滿,二是司法機關要變更強制措施。而不同原因導致取保候審被解除的,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取保候審期限屆滿。按照法律規定,取保候審的期限是一年,當期限屆滿時,公安機關、檢察院或法院等司法機關,就會通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前去辦理解除取保候審的相關手續。這時,就說明司法機關沒有充分的證據資料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那麼在其搜集到新證據、新線索之前,是不會再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閉頌了。但是,解除取保候審並不代表就一定沒事了,只有收到公安機關的撤案通知書,才算真正沒事。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在偵查過程中,發現不應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撤銷案件。若解除取保候審後,長時間仍沒有收到銷案通知書的,可以向公安機關詢問、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投訴復議,或向同級人民檢察院、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投訴復議,盡可能保障自己的權益。變更強制措施。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如果發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撤銷或者變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七十九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於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轎辯鄭關單位。第六十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一)可能判灶稿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一百零七、 第一百六十三條改為第二百二十三條,修改為:「監獄和其他執行機關在刑罰執行中,如果認為判決有錯誤或者罪犯提出申訴,應當轉請人民檢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處理。」

Ⅱ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2018)

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二、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三、將第三十二條改為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四、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人民法院、看守所等場所派駐值班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法律援助機構沒有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的,由值班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詢、程序選擇建議、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等法律幫助。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看守所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約見值班律師,並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約見值班律師提供便利。」五、將第三十七條改為第三十九條,第三款修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在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查機關許可。上述案件,偵查機關應當事先通知看守所。」六、將第七十三條改為第七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的,經上一級公安機關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七、將第七十九條改為第八十一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批准或者決定逮捕,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等情況,作為是否可能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考慮因素。」八、將第一百零六條改為第一百零八條,第一項修改為:「(一)『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於刑事案件,依照法律進行的收集證據、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九、將第一百一十八條改為第一百二十條,第二款修改為:「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十、將第一百四十八條改為第一百五十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立案後,對於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技術偵查措施,按照規定交有關機關執行。」十一、將第一百六十條改為第一百六十二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的,應當記錄在案,隨案移送,並在起訴意見書中寫明有關情況。」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七十條:「人民檢察院對於監察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依照本法和監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查。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查,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

「對於監察機關移送起訴的已採取留置措施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對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動解除。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拘留後的十日以內作出是否逮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決定。在特殊情況下,決定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人民檢察院決定採取強制措施的期間不計入審查起訴期限。」十三、將第一百六十九條改為第一百七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對於監察機關、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作出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十五日;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符合速裁程序適用條件的,應當在十日以內作出決定,對可能判處的有期徒刑超過一年的,可以延長至十五日。」十四、將第一百七十條改為第一百七十三條,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聽取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意見,並記錄在案。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出書面意見的,應當附卷。

「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告知其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對下列事項的意見,並記錄在案:

「(一)涉嫌的犯罪事實、罪名及適用的法律規定;

「(二)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等從寬處罰的建議;

「(三)認罪認罰後案件審理適用的程序;

「(四)其他需要聽取意見的事項。

「人民檢察院依照前兩款規定聽取值班律師意見的,應當提前為值班律師了解案件有關情況提供必要的便利。」

Ⅲ 刑訴法第七十九條

法律主觀:

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了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的相關問芹閉衡題。根據規定,取保候審期限最長為12個月,監視居住不能超過6個月。並且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不影響案件正常審理程序,期限屆滿或者不應追嫌做究刑事責任的應當解除。

法律客觀:

《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態御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於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Ⅳ 刑事訴訟法七十九條

法律主觀:

刑事訴訟法九十七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改如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如果認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有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人民法院、核模啟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不同意變更的,應當向申請人說明不同意的理由。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碼槐或者辯護人有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收到申請後,應當在三日以內作出決定;不同意變更強制措施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不同意的理由。

Ⅳ 檢察院拒絕逮捕

法律分析: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批准逮捕決定的情形: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逮捕條件。

沒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偵查機關查獲的犯罪嫌疑犯罪的證據達不到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實的程度,或者根本沒有證據,或者雖有證據,但證據不能相互印證,也不能查證屬實,無法得出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實的唯一結論,不符合"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條件,應當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決定。

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的。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不是犯罪行為,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犯罪嫌疑人的行為雖有社會危害性,但依照刑法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如不滿14周歲的人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精神病人在不能控制或不能辨認自己行為時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等;犯罪嫌疑人的行為雖有社會危害性,但依照刑法規定不認為是犯罪的,如由於不可抗力或不能預見的原因而造成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就不應負刑事責任;雖有犯罪事實,但不是犯罪嫌疑人所為的,上述四種情形,均屬於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嫌疑人沒有犯罪事實的情形,不符合"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的條件,應當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決定。

雖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但不可能判處犯罪嫌疑人徒刑以上刑罰的,也應作出不批捕的決定。

雖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犯罪嫌疑人徒刑以上刑罰,但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方法,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沒有逮捕必要的,也應作出不批捕的決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七十九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於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Ⅵ 解除指定監視居住的法律條款

法律主觀:

監視居住期限屆滿,可以變更為取保候審,也可以解除監視居住等。法條鏈接:解除監視居住的法律條款根據《刑事訴訟法》1、第七十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於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2、第九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有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收到申請後,應當在三日以內作出決定;不同意變更強制措施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不同意的理由。3、第九十六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芹閉衡本法規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釋放;需要繼續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4、第九十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被採取強制措施態御法定期限屆滿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釋放、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或者依法變更強制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對於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

法律客觀:

《刑事訴訟法》嫌做第七十九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於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Ⅶ 第七十九條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

重大犯罪嫌疑人應當依法予以逮捕羈押。逮捕,是指檢察院、法院批准或決定,公安機關執行的,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時間內完全剝奪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逮捕的三大要件:1、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2、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這是逮捕的量刑條件、罪責條件或稱之為法律條件。3、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其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修正)

第一編總則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第一條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第四條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第五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第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第十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第十七條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第十八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第二章管轄第十九條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第二十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第二十一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

(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

(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Ⅸ 刑事訴訟法79條第二款規定

規定: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會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於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會及時解除其強制性措施,也會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七十九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於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第八十條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
第八十一條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決定逮捕,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等情況,作為是否可能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考慮因素。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第八十二條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Ⅹ 怎麼看待逮捕與羈押應該分離

逮捕是刑事訴訟中最嚴厲的強制措施,逮捕後將剝奪公民的人身自由,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產生較長時間的羈押。如果逮捕措施適用不當,則會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權造成嚴重侵害。因此逮捕措施的適用及其產生的羈押後果應當嚴格遵守相當性(比例性)和必要性原則,即是否採取逮捕措施以及應否繼續予以羈押,要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輕重及其人身危險性程度相適應。對此,修改後刑訴法除了對逮捕措施的適用條件和程序進行修改完善,以規范司法人員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外,還作出了一項重大改革,就是增加丁第九十三條「捕後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根據這一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被逮捕後到法院作出生效判決之前的整個羈押過程中,人民檢察院均有義務依職權或者當事人申請對羈押必要性進行跟蹤審查,以確定被羈押人是否應當繼續被羈押,認為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依法建議有關機關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這一新制度的設置,以保障公民基本人身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打破了「一捕了之」的實踐困局,加大了司法機關對未決羈押的審查力度,將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審查從逮捕這一起點延伸到捕後羈押全過程,在保障訴訟的同時控制和減少羈押,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捕、押的適當分離,成為本次刑訴法修改的一大進步與亮點。

一、我國羈押制度的現狀與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意義

從我國刑事訴訟法來看,羈押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強制措施,而是由刑事拘留和逮捕的適用所帶來的持續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當然狀態和必然結果。[1]羈押必要性審查中的羈押指未決羈押,不包括已決羈押,即對尚未被法院判決確定有罪的人被剝奪人身自由後所持續的一種狀態。

一個完整的刑事羈押期限,既包括偵查階段的羈押期限,又包括審查起訴和法院審理階段的羈押期限。根據修改後刑訴法的規定,對我國目前的羈押時間作一粗略計算,犯罪嫌疑人被拘留後最長可達37天的拘留時間,其中,職務犯罪嫌疑人拘留期間最長為17天;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為二個月,經過檢察機關各種許可權的延長審批,最多可延長至七個月(這里尚不包括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而未計算偵查羈押期限,以及發現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而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的情形)。偵查階段的羈押期限是有法律明文規定的,從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起,法律則沒有對羈押期限作出規定,而是與辦案期限合二為一,辦案時間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時間。根據修改後刑訴法的規定,審查起訴最長為一個半月,其間可以退回補充偵查二次,每次有一個月的時間;一審階段審限為三個月,其間可以退回補充偵查二次,每次有一個月的時間;二審階段除了正常的審限二個月外,還可以發回重審,發回重審將重新計算消喚審限,等等。也就是說,一個案件有法律依據的訴訟過程可能會經歷一二年的時間。而實踐中還存在有些辦案人員違法辦案、無視羈押與辦案期限的情況,這就造成了超期羈押、違法羈押、久押不決的現狀,並最終導致刑期倒掛等情形的出現,嚴重侵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

從以往法律來看,我國逮捕羈押制度呈現的特點為:一是逮捕與羈押一體化。逮捕即產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後果,羈押狀態是逮捕決定後的自然延續,羈押是逮捕產生的當然狀態。二是羈押期限與辦案期限合二為一。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後,法律就沒有規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羈押期限,被羈押人的羈押拿慶凱期限長短是與辦案期限一致的。三是羈押過程中沒有再次審查程序。除了逮捕時檢察機關審查差並作出逮捕決定外,此後在整個羈押過程中則再沒有規定對於羈押的審查,被羈押人基本被「一押到底」。

西方國家的羈押制度則與我國有所不同。其羈押與逮捕是相分離的,適用不同的條件和審批程序,產生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時間長短也有很大區別。西方國家所稱的逮捕是對犯罪嫌疑人臨時採取的強制到案措施,分為有證逮捕和無證逮捕,時間通常較短,多為24小時或48小時。如德國要求不遲於逮捕後的次日、法國為48小時、美國要求在24小時以內將被羈押人帶至司法官面前,由司法官裁決對犯罪嫌疑人予以羈押或者保釋、無保釋放。西方國家的羈押則是指司法官對偵查人員申請羈押犯罪嫌疑人的案件進行審理後,對認為可能會有礙偵查或者再次實施犯罪等需要關押的犯罪嫌疑人作出正式羈押的裁決或命令,並由此啟動一段較長時間羈押的措施。西方國家還設置了羈押復審和撤銷的機制,司法官在裁決或簽發羈押命令後,在執行羈押期間,要依職權或者申請對是否需要繼續羈押進行審查,認為不需要羈押時,即撤銷羈押。如德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向羈押法官提出羈押審查之申請,羈押法官應對是否解除羈押進行審理;如果被羈押人在羈押三個月時仍未提出申請,也未聘請辯護人,則羈押法官應主動依職權進行羈押審查;羈押超過六個月的,聯邦高等法院或聯邦最高法院需依職權主動進行羈押審查。[2]韓國刑事訴訟法規定,決定羈押後,發現沒有羈押事由或羈押事由消滅時,法院應依職權或根據檢察官、被告人、辯護人等的請求,決定撤銷羈押。[3]

為解決我國逮捕制度中「一押到底」的問題,借鑒西方國家實行的羈押復審制度,並結合中國實際,修改後刑訴法增加了捕後對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的條款,規定由人民檢察院對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該項制度的建立旨在探索逮捕與羈押二者的適當分離,釐清辦案需要與羈押必要性的界限,跟蹤監督未決羈押全過程,革除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捕了之、辦案期限不滿羈押不終止的積弊,有利於降低羈押率,節約司法資源,落實尊重與保障人權原則,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利,促進全面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三個基本問題

(一)羈押必要性的審查判斷標准

羈押必要性審查,首先必須解決審查判斷標准問題。由於我國目前總體上仍維持了逮捕與羈押一體的體制,因此,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基本判斷標准應是法定逮捕條件,換句話說,逮捕的條件也就是羈押的條件。因此,在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時,要以犯罪嫌疑人是否仍符合逮捕條件為基本的審查判斷標准。

修改後刑訴法第七十九條分三個層面規定了逮捕的條件,第一類是逮捕的一般性條件,也即通常所把握的逮捕三條件,即事實證據條件(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刑罰條件(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和社會危險性條件(採取取保候審不足以防止發生五種法定的社會危險性情形之一);第二類是徑行逮捕的條件,即對於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無需考慮是否具有五種法定社會危險性情形之一,即應予以逮捕;第三類是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而可以轉為逮捕的情形。羈押必要性審查應以上述第一類即一般逮捕條件為基本判斷標准,經過審查,如果發現逮捕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發生了變化,被羈押人已經不再符合逮捕的一般條件,即應認為不再符合繼續羈押的條件;如果被羈押人仍符合逮捕的一般條件,則仍應繼續羈押。

對於根據上述第二類條件而徑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在徑行逮捕的條件發生變化後,仍應當對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一般逮捕條件進行審查。如根據新取得的證據,犯罪嫌疑人已不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或者身份已經查清,不再符合徑行逮捕條件,也並不能當然地認為不再具備羈押必要性,而應當再以逮捕的一般條件進行審查,如果符合逮捕的一般條件,則仍具備繼續羈押的必要。對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而予以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也應參照逮捕的一般條件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這類案件特別是原採取取保候審的案件,往往犯罪情節不很嚴重,有的可能不符合「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條件,之所以轉為逮捕,是因為犯罪嫌疑人違反了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表現出嚴重的社會危險性,因此,在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時,應結合具體案情,側重於對犯罪嫌疑人是否仍具有妨害訴訟的社會危險性的審查,如果涉嫌的犯罪比較輕微,案情已基本查清,再次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能夠保障訴訟,則可認定為不再具備羈押的必要。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內容

逮捕以後,隨著偵查的進展,原決定或批准逮捕所依據的事實證據條件、刑罰條件、社會危險性條件都可能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羈押的必要性。如審查批准逮捕時據以證明有犯罪事實的重要證據,隨著偵查工作的深入,被新的證據所否定;立案時認定的犯罪數額,經過進一步調查核實,大為縮小,影響到對可能判處刑罰的預期;實施新的犯罪、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可能性已被排除的等。[4]這就要求檢察機關根據新的情況對羈押必要性重新進行審視。根據司法實踐,筆者認為,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應當重點關注以下內容:

一是犯罪嫌疑人有無不適宜繼續羈押的疾病或者特殊情形。如在羈押期間,犯罪嫌疑人是否出現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發現懷孕以及是生活不能自理之人的唯一扶養人等情況。修改後刑訴法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將這些情形列為可以實行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條件。因此,出現這些情形時,對犯罪嫌疑人一般不再適宜繼續羈押。二是雙方當事人是否進行了刑事和解。刑事和解是以犯罪嫌疑人真誠悔罪、賠償損失、取得諒解為前提的,當事人雙方達成刑事和解的,被羈押人犯新罪和毀滅證據等有礙偵查和訴訟的可能性將大幅下降,一般情況下也可以認為無須繼續羈押。三是逮捕時所依據的案件事實、證據條件是否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因案件事實、證據發生變化而導致對犯罪嫌疑人不能認定構成犯罪,或者不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則該被羈押人不再具備繼續羈押條件。四是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危險性是否發生變化。社會危險性條件在逮捕後容易因取證進展等而發生變化。如查清案件事實並固定證據後,犯罪嫌疑人通過串供、毀滅證據而妨礙訴訟的社會危險性就會降低乃至消除。當然,社會危險性表現在多個方面,僅消除某一方面的社會危險性,還不能表明犯罪嫌疑人已失去羈押必要性,而應對法律規定的五個方面的社會危險性全面進行審查評估。有的犯罪嫌疑人在案件已被突破後妨害證據的社會危險性降低,但自殺或逃跑的可能性上升,仍有羈押之必要。五是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是否已經查清。對於因身份不明而徑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經過偵查其身份已經明朗,且其涉嫌的犯罪較輕,又不具有社會危險性的,可認為沒有繼續羈押的必要。

應當明確的是,上述所列具體情形的出現並非一定會導致羈押必要性發生變化,而還應以逮捕條件作為標准進行全面審查判斷,進而決定是否需要繼續羈押。例如,雙方當事人雖已經進行了刑事和解,但並不當然地導致犯罪嫌疑人不再具備羈押必要,而還應依照逮捕條件特別是社會危險性條件進行綜合判斷。如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較重,雖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但有證據表明其遷怒於舉報人而可能進行打擊報復的,仍具有社會危險性,而需要繼續羈押。同理,如果上述所列審查內容之外的情況導致羈押條件特別是社會危險性條件發生變化,也可以認為無繼續羈押的必要性。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貫穿的訴訟階段

犯罪嫌疑人被執行逮捕後,即進入被羈押狀態,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這一狀態將會一直持續到判決確定,其間將經歷偵查、起訴、審判三大訴訟階段,其中還可能包括退回補充偵查、重新計算偵查羈押期限、二審以及發回重審等多個環節。可見完整的未決羈押期限,包括偵查階段的羈押期限、審查起訴階段和法院審理階段的辦案(羈押)期限。判決確定之前的羈押,性質上屬於未決羈押,未決羈押設立的理論基礎,是為了保障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及時到案,而非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懲罰和刑罰預支。因此,人民檢察院對羈押必要性的審查,應貫穿執行逮捕後判決確定前各個訴訟階段的羈押。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審判環節仍應當並有必要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刑事訴訟法關於逮捕條件的規定,同樣適用於審判階段,保證被告人不妨害訴訟並能夠及時到庭接受審判,是審判階段羈押被告人的主要目的。審判階段雖然案件已經偵查終結,檢察機關認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但是由於控方仍可以進行補充偵查,辯護方也可以向法庭提交犯罪嫌疑人罪輕、無罪的證據,法官也有一定的調查權,因此案件的事實、證據仍處於可能的變動當中,被告人妨害訴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其中,有社會危險性的,應予以羈押,反之則不需要羈押。這表明,審判階段也應當對被告人的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以確定是否逮捕被告人或繼續羈押被告人。修改後刑訴法第九十三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人民檢察院仍應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而被告人是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訴後的稱謂,對被告人決定逮捕則是人民法院的職權,可見,檢察機關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不僅應審查檢察機關批准或決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在各個訴訟階段有無羈押必要,還要審查人民法院決定逮捕的被告人在審判階段有無羈押必要。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的程序構建

(一)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啟動

羈押必要性審查既是檢察機關履行的一項法律監督職責,也是保障被羈押人合法權利的一種司法救濟機制。因此,羈押必要性審查程序的啟動,可以分為依職權主動啟動和依申請被動啟動。

主動啟動是檢察機關從保障被羈押人權利的角度,依照法定職權主動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活動。對被羈押人的羈押理由會隨著案情不斷變化,在被羈押人已經不具備羈押條件時,及時變更或者撤銷羈押措施,是最大限度地保障被羈押人的人身權利。因此,檢察機關應當重視主動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從實踐來看,主動審查可以通過以下渠道啟動:一是對報請延長偵查羈押期限的案件,同時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批准延長偵查羈押期限從本質上講,是對犯罪嫌疑人重新批准逮捕,一旦不批准延押,原羈押期滿就必須釋放犯罪嫌疑人,而羈押必要性審查則是在逮捕後法定羈押期限內再度審查是否仍須羈押,認為不需要羈押的,建議辦案機關予以釋放或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不釋放或變更,仍可繼續羈押犯罪嫌疑人。可見,二者的性質和效力是不同的,但二者又有密切聯系。首先,都是檢察機關對羈押的法律監督權的一部分,其保障訴訟和維護人權的目的是一致的;其次,二者可以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在審查延押的過程中,審查犯罪嫌疑人是否仍具備羈押條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刑事訴訟法關於延長偵查羈押期限的條件中雖未明確規定有羈押必要,但延押的前提是逮捕,而逮捕的條件之一是犯罪嫌疑人具有必須羈押的社會危險性,因此審查延押時也必然要審查是否仍具有社會危險性。對於已經沒有社會危險性而不符合繼續羈押條件的,應依法作出不批准延長偵查羈押期限的決定。將審批延押與羈押必要性審查緊密結合起來,有利於增強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剛性。二是在審查起訴時,對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審查起訴階段案件已經偵查終結,與偵查階段的不確定性相比,這時的事實證據情況已相對穩定和明朗,在羈押必要性上往往會發生變化。此時再次對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不僅必要,而且會更加客觀和准確。此時審查的重點主要是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輕重和能否到案接受審查並出庭受審,發現有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及時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變更羈押措施與是否提起公訴不存在必然聯系,是否提起公訴應以案件是否符合起訴條件來判定,不受犯罪嫌疑人是否羈押的影響,但犯罪嫌疑人能否及時到案和按時出庭應當作為羈押必要性審查的重要內容之一。三是在監管期間發現被羈押人有不適宜羈押的重大疾病等特殊情況的。羈押期間,發現被羈押人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以及懷孕等特殊情況時,應當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對解除羈押不致危害社會、妨礙訴訟的,應當建議變更強制措施。四是定期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作為對犯罪嫌疑人羈押情況的動態跟蹤監督,負責審查羈押必要性的部門應當定期提起對犯罪嫌疑人的羈押必要性審查。間隔時間的設定不宜過長,否則不利於及時變更逮捕措施和保障被羈押人合法權利;也不宜過短,否則取證尚沒有新進展,審查將會流於形式。從近年來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對實行附條件逮捕的案件進行捕後跟蹤監督的經驗看,通常以捕後一個月審查一次為宜。主動審查在案件進入公訴、審判環節後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案件在偵查階段,通常會有延長偵查羈押期限的審查。而進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後,通常會當然地認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被羈押候審,而容易忽視對羈押必要性的審查。尤其是審判階段,被羈押人可能歷經一審、二審、補充偵查、發回重審、延期審理等等環節,被羈押期限往往會較長,其羈押期限是否與其所犯罪行的嚴重程度相當,需要隨時跟蹤判斷,在沒有羈押必要性時及時變更,才更符合保障人權的司法理念。因此定期主動審查的設置這時更顯必要,也更符合修改後刑訴法第九十三條的立法本意。

被動審查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等提出申請為條件。修改後刑訴法第九十五條賦予了被羈押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辯護人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的權利,有關辦案機關經審查後不同意變更強制措施的,申請人有可能依據修改後刑訴法第九十三條的規定,申請檢察機關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因此,受理上述申請也是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啟動的基本方式之一。上述人員在提出申請時,應當要求其提供不適宜羈押的相關證據材料或說明理由。檢察機關應當認真、全面地進行審查,不限於被羈押人一方提出的線索和證據。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方式和步驟

羈押必要性審查應當指定專人負責,可以通過向偵查機關(部門)了解或要求偵查機關(部門)報送繼續偵查取證情況,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辯護人意見,聽取辦案機關意見,查看被羈押人身體狀況等方式進行,必要時也可以進行聽證。經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和證據,判斷犯罪嫌疑人有無繼續羈押的必要,製作羈押必要性審查意見書,經本部門集體討論,並徵求院內相關業務部門意見後,報檢察長決定。相關部門不同意釋放或變更意見的,報檢委會討論決定。其中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屬於公安機關偵查中的案件或者人民法院審判中的案件,應以院名義向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法院提出書面建議,屬於檢察機關自行偵查中的案件或者審查起訴中的案件,可以由負責審查的部門報分管副檢察長同意後,以部門名義向自偵部門或者公訴部門提出建議,自偵部門或者公訴部門不採納的,可以提請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對於自偵案件中由上級檢察院決定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應由下級院向上級院書面提出建議,由上級院審查決定。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結果的處理

根據修改後刑訴法第九十三條的規定,檢察機關在審查後,認為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向有關機關「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既然法律規定的是「建議」,就意味著羈押必要性審查結果的處理存在著或然性,即是否採納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由被建議的有關機關自行決定,檢察機關不能越俎代庖。這體現了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程序性特徵,即法律監督的決定主要是啟動相關自行糾錯的程序,而不能代替相關機關糾正錯誤。對待檢察機關的建議,法律規定「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雖然檢察機關的建議非強制要求或者命令,但立法機關的學理解釋認為,檢察機關是依法提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意見,其他機關應當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建議的要求及所根據的事實、證據等進行研究和考慮,從而就羈押必要性進行全面審查,及時作出正確決定。[5]這是對立法本意的闡釋,有關機關應當就檢察機關的建議認真進行審查並依法作出處理,按期書面回復,對於沒有採納檢察機關建議的,應當說明理由和根據。

熱點內容
法學解說 發布:2024-11-18 15:32:26 瀏覽:844
中國人大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4-11-18 15:24:50 瀏覽:544
南陽離婚律師 發布:2024-11-18 14:48:11 瀏覽:952
網上那種法律咨詢公司正規嗎 發布:2024-11-18 14:48:07 瀏覽:885
勞動法強制轉崗 發布:2024-11-18 14:43:21 瀏覽:698
建築工程質量保修條例 發布:2024-11-18 14:28:10 瀏覽:482
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 發布:2024-11-18 13:46:06 瀏覽:598
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背誦 發布:2024-11-18 13:43:29 瀏覽:38
北京海淀區海淀街道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11-18 13:27:49 瀏覽:247
同謀罪刑法 發布:2024-11-18 13:20:20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