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行政訴訟法調解

新行政訴訟法調解

發布時間: 2023-05-10 05:17:21

Ⅰ 2014年《行政訴訟法》的修改中關於調解制度的內容在哪一條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調解制度,是第60條。

《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條 人民法回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答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Ⅱ 我國行政訴訟法哪三類案件可以適用調解

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回解。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條人民法院答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Ⅲ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1條解讀尚需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1條解讀:本條是關於調解失敗後的措施的規定。調解是法院在徵得雙方同意,根據自願合法原則在訴訟過程中進行的,旨在在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基礎上解決糾紛的機制。在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的意思得到更大程度的尊重和體現,法律不強迫雙方必須達成調解協議。所以法律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調解程序相當於自行終結。此時,法院應當及時判決。飢粗法院判決應當根據法律和事實作出,至於在調解過程中當事人為達成協議所作出的承認或讓步,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行政訴訟法在我國促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行政訴訟法是我國法治政府建設的第一個起點。
行政訴訟法促進了我國行政法律體系的完善。行政訴訟法明確提出:合法的行政行為必須符合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三個條件,而後兩項在當時都不完備。考慮到當時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條件尚不成熟,全國人大即在首先完善行政救濟法律體系,即制定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和國家賠償法之後,確定了先行制定各行政機關都要適用的四部規范行政行為的法律:即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製法和行政收費法,再在此基礎上制定行政程序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九十一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不予立案或者駁回起訴確有錯誤的;
(二)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未經質證或者系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的;
(五)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六)原判決、裁余肢塌定遺漏訴訟請求的;
(七)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豎圓者變更的;
(八)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Ⅳ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調解

法律分析:調解,在民事訴訟中是指訴訟當事人在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和協調下就案件爭議的問題進行協商,從而解決糾紛所進行的活動。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進行調解,這是基於民事訴訟中當事人雙方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這與民事訴訟不同。在行政訴訟中,由於被告是依法行使國家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其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法律賦予的權力,是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因此,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沒有隨意處分的權力。同時作為執法機關的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就應當判決維持,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就應當判決撤銷或依法予以變更。也就是說,針對具體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沒有「商量」的餘地,只能由人民法院判決。這是行政訴訟有關調解的基本原則。所以,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Ⅳ 行政案件可以調解嗎

按實際情況,如果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解決糾紛。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Ⅵ 行政訴訟法關於調解的規定

從《行政訴訟法》第50條中的規定來看,一般在對行政案件進行審理的時候,並不適用調解。但在該法第67條中又有格外的規定,若是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話,那還是可以就行政賠償部分進行調解。因而,說行政訴訟是否能夠調解,還是要區分不同的情況。
一、行政訴訟能否調解
不可以,但行政賠償部分可以調解。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第六十七條第三款規定,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此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7條規定和《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條都明確規定,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原告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被告有權提供不予賠償或者減少賠償額方面的證據。
二、超過行政訴訟時效怎麼辦
行政訴訟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超過了這一期限,則當事人喪失了勝訴權。一般訴訟時效和法定訴訟時效的規定。《行政訴訟法》第46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行訴法規定的一般訴訟時效為六個月。法定訴訟時效即法律有規定的訴訟期限從其規定。中國行政法律所規定的行政起訴期限有5天、10 天、15天、30天等不同期限的規定。
訴訟時效的效力就是指訴訟時效屆滿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根據民法通則第138條、民法總則第188條的規定,這種法律後果表現在:
1、行政訴訟時效屬於消滅時效
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是消滅了權利人享有的勝訴權,即權利人喪失了獲得法律強制保護的權利。
2、行政訴訟時效消滅勝訴權,而不消滅起訴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9條的規定,權利人在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後起訴的,人民法院仍應予以受理,不得以訴訟時效屆滿為由不予受理。因為人民法院在受理之後才能查明訴訟時效是否屆滿。當然,如果有人民法院受理後查明沒有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則依法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如果人民法院查明權利人確有正當理由的,則依法認定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予以延長,以便保護權利人的權利。
3、行政訴訟時效屆滿並不消滅實體權利
這就是說,訴訟時效屆滿,導致權利人的勝訴權消失,人民法院不再予以強制保護。但是,權利人基於民事法律關系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實體權利)仍然存在,所以,義務人在訴訟時效屆滿之後自願向權利人履行義務的,權利人仍然有權接受。不受訴訟時效限制(民法通則第138條)。而且基於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存在,義務人在自願履行義務後,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反悔的,人民法院也不予以支持。但是,如果有證據證明實體權利本身已因其他原因而消滅的,則履行義務的義務人可以不當得利為由要求返還。
一般行政訴訟中被告一方都是國家機關或者部門,也就是享有一定行政職權的部門。結合法律的規定,在提起行政訴訟的時候是不能就抽象行政行為起訴的,也就是說抽象行政行為並不可訴。另外,提起行政訴訟也要注意時效問題,不要超過法定時效起訴。

Ⅶ 行政調解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行政調解的法律依據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規定了行政復議機關可以調解的情形。《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單獨就損害賠償提出請求,應當先由行政機關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應當充分聽取賠償請求人的意見,並可以與賠償請求人就賠償方式、賠償項目和賠償數額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規定進行協商。」《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五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復議機關可以按照自願、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
(二)當事人之間的行政賠償或者行政補償糾紛。
當事人經調解達成協議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製作行政復議調解書。調解書應當載明行政復議請求、事實、理由和調解結果,並加蓋行政復議機關印章。行政復議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字,即具有法律效力
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前一方反悔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及時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Ⅷ 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情形有哪些

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如下:
1、行政自由裁量權案件。具體行政行為以行政機關為行為時受法律、法規約束的程度為標准,分為羈束行為和自由裁量行為兩種。
2、行政裁決案件。行政裁決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授權,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並做出裁決的行政行為。
3、行政合同案件。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體以實施行政管理為目的,與行政相對一方就有關事項經協商一致而達成的協議。
4、行政指導案件。行政指導是指行政主體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為實現特定行政目的,遵循法律位階原則,制定誘導性法律規則、政策;或者依據法律原則、法律規則與政策,針對特定相對方,採用具體的示範、建議、勸告、警告、鼓勵、指示等非強制性方式,並施以利益誘導,促使相對方為或不為某種行為之非強制性行政行為。
5、行政不作為案件。根據行政法律、法規的規定,每個行政機關都有其特定的行政職權和責任,作為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既不能放棄,也不能濫用。
6、行政許可案件。《行政許可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7、行政徵收案件。所謂行政徵收,是指行政主體憑借國家行政權,根據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行政相對人強制地、無償地徵集一定數額金錢或實物的行政行為。
8、行政補償案件。所謂行政補償是行政主體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在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合法行使公權力的行為以及該行為的附隨效果而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財產及合法權益遭受特別損害,以公平原則並通過正當程序對所遭受的損害給予補償的法律制度。
9、被訴行政行為有瑕疵,但不宜判決變更或撤消的案件。有些具體行政行為,存在違法之處或有瑕疵,但判決改變或撤消具體行政行為代價過大,也可以考慮通過平衡當事人的利益,通過調解予以解決。
一、行政訴訟是否可以調解
行政訴訟一般不適用調解。與審理民事案件不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行政賠償事宜外,不得採用調解方式,也不得以調解方式結案。
原因有兩個,一是行政訴訟的核心是審理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此合法性的判斷有明確有事實標准和法律依據,不容爭議雙方當事人相互協商。因此,具體行政行為要不合法,要不違法,在合法與違法之間或存在其他可能性,也就不存在法院調解的空間和餘地。第二,調解的前提是當事人雙方必須對其權利享有實體上的處分權,而在行政案件當事人中,雖然原告可能享有一定的實體處分權,但被告行政機關因為行使的是國家管理權,這些職權同時也是其法定職責,不允許其隨意處分。
二、行政訴訟當事人的權利是什麼
根據《行政訴訟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主要有:
1、原告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在訴訟中還有放棄、變更和增加訴訟請求的權利;
2、被告對原告的起訴,有應訴答辯的權利;
3、申請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迴避的權利;
4、委託訴訟代理人進行訴訟的權利;
5、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6、經人民法院許可,向證人、鑒定人和勘驗人員發問的權利;
7、經人民法院許可,查閱、復制本案庭審材料及有關法律文件的權利,但涉及國家秘密或個人隱私的除外;
8、查閱、改正庭審筆錄的權利;
9、在審判前,原告有撤訴的權利,被告有發跡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權利;
10、在訴訟過程中有申請人民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五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復議機關可以按照自願、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
(二)當事人之間的行政賠償或者行政補償糾紛。
當事人經調解達成協議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製作行政復議調解書。調解書應當載明行政復議請求、事實、理由和調解結果,並加蓋行政復議機關印章。行政復議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字,即具有法律效力。 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前一方反悔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及時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Ⅸ 行政調解能不能提起行政訴訟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能對行政調解行為提起行政訴訟。所謂的行政調解行為是指在國家行政機關主持下、以爭議雙方自願為原則,通過行政機關的調解,促使爭議當事人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爭議的活動。行政調解行為有兩大特點:一是,行政機關沒有行使行政權以強迫雙方或一方接受特定內容的協議,在調解過程中行政機關類似普通的第三人;二是,作為行政調解結果的協議內容的達成是雙方自願接受的結果,行政調解協議也不具有強制執行力,如果一方或雙方反悔,任何一方都可以將爭議提交法院,作為普通的民事案件處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

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