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監管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和規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是指工會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情況進行的群眾性監督。第三條市和區總工會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和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產業(行業)工會、基層工會負責指導、實施本產業(行業)、本區域、本單位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第四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應當遵循依法監督、依靠群眾、客觀公正、平等協商、密切合作的原則。第五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支持工會依法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落實並完善與同級總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在制定涉及職工勞動權益的重大政策,研究涉及職工勞動權益的重大問題時,應當聽取同級總工會的意見。第六條市和區人社部門應當會同同級總工會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工商業聯合會、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等企業方面代表組織,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
發展改革、公安、司法行政、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應急、市場監管、醫保等有關部門,應當與同級工會建立勞動法律監督協作機制,按照各自職責支持工會做好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第七條工會與用人單位應當建立集體協商制度,定期就涉及勞動者合法權益事項進行協商。
用人單位應當接受和配合工會依法實施勞動法律監督。
工會應當引導勞動者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依法表達合理訴求。第二章監督組織和職責第八條各級工會應當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在本級工會的領導下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具體工作,並接受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會員不足二十五人的基層工會,可以不設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但應當推選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承擔本單位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具體工作。第九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由主任和二名以上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組成。主任一般由工會主席擔任,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由同級工會從會員中推選產生,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任期與同級工會委員會任期相同。有女職工的單位應當有適當比例的女性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市和區總工會可以聘請兼職勞動法律監督員。第十條市和區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制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計劃;
(二)對本轄區內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實施監督,組織、指導、支持下級工會的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三)宣傳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四)培訓、考核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
(五)根據本條例規定,向用人單位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或者提請本級工會向用人單位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
(六)根據本條例規定,提請本級工會向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建議書》;
(七)協助、配合同級人社等有關部門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的檢查;
(八)辦理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第十一條產業(行業)工會、基層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對本產業(行業)、區域或者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實施監督,指導、支持下級工會的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二)宣傳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三)受本級工會委派,參與產業(行業)、區域或者單位安全生產、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職業病防治、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等相關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或者重大事項的決定;
(四)發生勞動糾紛時,組織、參與用人單位和職工的溝通協商,促成和解;
(五)提請本級工會同意後對監督事項依法進行調查;
(六)依照本條例規定,提請本級工會向用人單位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提示函》或者《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
(七)向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並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情況;
(八)辦理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
不設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前款職責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履行。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履行本條第一款第五項、第六項規定的職責確有困難的,可以提請上級工會代為履行。上級工會應當予以支持。
Ⅱ 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貫徹實施勞動和社會保障(以下稱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規范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根據勞動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對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進行勞動保障監察,適用本條例。
對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進行勞動保障監察,依照本條例執行。第三條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主管全國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支持、協助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四條縣級、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委託符合監察執法條件的組織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受委託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組織中的勞動保障監察員應當經過相應的考核或者考試錄用。
勞動保障監察證件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監制。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六條用人單位應當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接受並配合勞動保障監察。第七條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進行監督。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中應當注意聽取工會組織的意見和建議。第八條勞動保障監察遵循公正、公開、高效、便民的原則。
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接受社會監督。第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有權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舉報。
勞動者認為用人單位侵犯其勞動保障合法權益的,有權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投訴。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為舉報人保密;對舉報屬實,為查處重大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提供主要線索和證據的舉報人,給予獎勵。第二章勞動保障監察職責第十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實施勞動保障監察,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督促用人單位貫徹執行;
(二)檢查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
(三)受理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的舉報、投訴;
(四)依法糾正和查處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第十一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下列事項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一)用人單位制定內部勞動保障規章制度的情況;
(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情況;
(三)用人單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情況;
(四)用人單位遵守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規定的情況;
(五)用人單位遵守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六)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和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
(七)用人單位參加各項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
(八)職業介紹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遵守國家有關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考核鑒定的規定的情況;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保障監察事項。第十二條勞動保障監察員依法履行勞動保障監察職責,受法律保護。
勞動保障監察員應當忠於職守,秉公執法,勤政廉潔,保守秘密。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勞動保障監察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有權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有關機關檢舉、控告。第三章勞動保障監察的實施第十三條對用人單位的勞動保障監察,由用人單位用工所在地的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管轄。
上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調查處理下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管轄的案件。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勞動保障監察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指定管轄。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勞動保障監察的管轄制定具體辦法。第十四條勞動保障監察以日常巡視檢查、審查用人單位按照要求報送的書面材料以及接受舉報投訴等形式進行。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為用人單位有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需要進行調查處理的,應當及時立案。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實施勞動保障監察的組織應當設立舉報、投訴信箱和電話。
對因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行為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根據應急預案,迅速會同有關部門處理。
Ⅲ 安徽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和規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本條例所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是指工會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規章,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情況進行的有組織的群眾監督。第三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應當遵循依法監督、客觀公正、依靠群眾、平等協商、密切合作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和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產業工會、開發區(工業園區)工會組織、鄉鎮(街道)工會組織負責指導、協調和實施本產業、本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基層工會負責實施本單位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完善政府與同級工會聯席會議制度,支持工會依法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涉及職工勞動權益的政策及處理涉及職工勞動權益的重大問題時,應當聽取同級地方總工會的意見。
對開展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成績顯著的單位、工會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公安、司法行政、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支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與同級地方總工會實現勞動法律法規執行和監督工作情況的信息共享。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地方總工會和企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企業代表組織,組成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有關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的重大問題。第七條工會與用人單位應當建立集體協商制度,定期就涉及職工合法權益事項進行溝通和協商,加強對勞動糾紛的事前預防和協商解決。第八條用人單位應當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接受和配合各級工會依法實施勞動法律監督。
工會應當教育職工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引導職工依法依規表達訴求。第九條新聞媒體應當宣傳與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實施情況,加強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犯職工合法權益行為的輿論監督。第二章監督組織及其職責第十條各級工會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在同級工會領導下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具體工作,並接受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
會員不足二十五人的基層工會,可以在工會會員中推選二至三名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組成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小組,承擔本單位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第十一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由主任和二名以上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組成。主任由同級工會主席或者副主席擔任,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從工會會員中推選產生,應當有適當比例的女性。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任期與同級工會任期相同。
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產業工會、開發區(工業園區)工會組織、鄉鎮(街道)工會組織可以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律師等作為本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特邀監督員,參與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第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產業工會、開發區(工業園區)工會組織、鄉鎮(街道)工會組織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開展勞動法律法規宣傳,指導和支持下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二)受理、交辦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職工合法權益行為的投訴和舉報,根據情況及時組織調查、協商和處理;
(三)提請地方總工會向同級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建議書》;
(四)對職工依法申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和提起訴訟提供幫助;
(五)向同級工會和上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監督工作情況,辦理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第十三條基層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開展勞動法律法規宣傳,對所在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
(二)受理對所在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職工合法權益行為的投訴和舉報,接受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的報告,組織調查、協商和處理,必要時向同級工會提出處理建議;
(三)提請同級工會向用人單位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
(四)向同級工會和上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監督工作情況,辦理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
未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基層工會,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小組參照前款規定履行職責。
Ⅳ 南昌市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規范和促進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和諧穩定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是指工會依法對各類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與勞動者建立了勞動關系的機關、團體、事業單位(以下稱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情況進行的有組織的群眾監督。第三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適用本條例。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工會負責本地區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產業工會、基層工會根據本條例對本系統、本單位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根據本條例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具體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第五條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遵循依法監督、實事求是、依靠群眾、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原則。第六條 工會有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下列情況進行監督:
(一)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保障;
(二)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終止;
(三)勞動定額管理;
(四)工資報酬支付、最低工資標准執行;
(五)工作時間、休息休假;
(六)勞務派遣、非全日制用工;
(七)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考核;
(八)勞動者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和福利待遇;
(九)勞動保護、勞動安全衛生、職工傷亡事故和職業病防治以及危害處理;
(十)女職工、未成年工和殘疾職工特殊權益保護;
(十一)勞動者參與用人單位民主管理;
(十二)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情況。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支持工會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各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工會建立勞動保障行政監察與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協調配合工作機制。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工會對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 監督機構第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工會、產業工會以及職工200人以上的基層工會應當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職工不足200人的基層工會根據需要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或者聘任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第十條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職責為:
(一)受理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行為的舉報投訴;
(二)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行為進行調查;
(三)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行為,草擬監督意見書或者監督建議書;
(四)在參與制定用人單位的職工福利待遇、社會保險、安全生產等規章制度時,提供意見和建議。第十一條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職責為:
(一)宣傳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接受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或者基層工會的委派,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進行調查,並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
(三)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和規章行為,向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或者基層工會報告。第十二條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一般由同級工會工作人員、工會會員代表、職工代表組成,根據需要也可以聘請社會有關方面代表、專家、學者參加。委員會由3至9人單數組成,有關方面代表、專家、學者人數不超過委員會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委員會主任由同級工會主席或者副主席兼任。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討論通過有關事項。第十三條 市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具體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市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接受同級工會的領導和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任期與同級工會任期相同。第十四條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成員為同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
除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成員之外,工會還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聘任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
基層工會聘任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應當在職工中民主推選產生,並報上一級工會備案。
Ⅳ 河北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和規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是指各級工會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情況進行的有組織的群眾監督。
本條例所稱用人單位,是指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依法成立的合夥組織和基金會等組織,以及與職工建立勞動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第三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遵循依法監督、依靠群眾、客觀公正、密切協作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和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產業(行業)工會、區域性基層工會聯合會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和實施本產業(行業)、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基層工會對所在單位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安全生產主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支持工會開展勞動法律監督。第六條工會與用人單位應當建立集體協商制度,定期就涉及職工合法權益事項進行溝通協商,加強對勞動糾紛的事前預防和協商解決。
用人單位應當接受和配合工會依法實施勞動法律監督。
工會應當教育職工遵守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引導職工依法表達訴求。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工會和企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企業代表組織,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方面的重大問題。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方總工會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和開展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第二章監督組織第九條各級工會成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在同級工會領導下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並接受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由主任和委員組成,主任一般由工會主席擔任,委員由同級工會在會員中推選產生,委員人數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產業(行業)工會、區域性基層工會聯合會可以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律師等作為本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顧問,提供法律政策咨詢服務。第十條基層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由用人單位各工會小組負責人擔任;沒有工會小組的,由用人單位科室、車間、班組等各基本生產經營單元推薦一名職工擔任。
對暫未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可以由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產業(行業)工會、區域性基層工會聯合會在用人單位聘請職工擔任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產業(行業)工會、區域性基層工會聯合會的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開展勞動法律法規宣傳,指導和支持下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二)受理、交辦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投訴舉報,接受下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有關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報告,接受在未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聘請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的報告,並根據情況及時組織調查處理;
(三)向同級工會和上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監督工作情況,辦理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第十二條基層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
(一)開展勞動法律法規宣傳,對所在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
(二)受理對所在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職工合法權益行為的投訴舉報,接受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的報告,組織調查,向同級工會提出處理建議;
(三)將未能解決的有關事項,向同級工會和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
(四)辦理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第十三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在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領導下履行下列職責:
(一)發現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行為,並向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
(二)參與勞動爭議調解;
(三)辦理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其他事項。
Ⅵ 山東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和規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是指工會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情況進行的有組織的群眾監督。第三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遵循依法規范、客觀公正、依靠職工、尊重權益、協調配合、注重預防的原則。第四條地方總工會或者地方產業工會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和實施本行政區域或者本產業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基層工會負責實施本單位或者本區域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依法支持工會實施勞動法律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健全與同級地方總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在研究制定勞動就業、工資、勞動安全與健康、社會保險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時,應當聽取同級地方總工會意見。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地方總工會和企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企業代表組織,完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方面的重大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公安、司法行政、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市場監督管理、醫療保障等有關部門以及稅務機關,應當與同級地方總工會建立勞動法律監督協作機制,按照各自職責支持工會依法開展勞動法律監督。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對勞動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進行專項檢查時,應當邀請同級地方總工會參加;在處理重大勞動保障違法案件時,應當聽取同級地方總工會意見。第七條工會與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協商制度,定期就涉及職工合法權益事項進行協商,積極協調勞動關系,化解勞動糾紛。
工會應當教育職工遵守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履行勞動合同,引導職工依法表達合理訴求。
用人單位應當配合工會依法實施勞動法律監督。第二章監督組織第八條地方總工會、地方產業工會、基層工會應當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在同級工會領導下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工作,並接受上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
用人單位未建立工會的,由上級工會在用人單位聘請職工擔任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承擔所在單位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第九條地方總工會、地方產業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主要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宣傳勞動法律、法規,指導和支持下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二)受理、交辦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投訴舉報,接受下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或者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提交的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報告,並根據情況組織調查處理;
(三)向同級工會和上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監督工作情況,辦理上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
(四)提請同級工會向用人單位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
(五)提請同級地方總工會向同級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建議書》。第十條基層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主要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宣傳勞動法律、法規,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
(二)受理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犯職工合法權益行為的投訴舉報,接受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提交的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報告,並根據情況組織調查處理;
(三)提請同級工會向用人單位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
(四)向同級工會和上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監督工作情況,辦理上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履行本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職責確有困難的,可以由同級工會提請上一級工會代為履行。
未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參照上述規定履行職責。
Ⅶ 徐州市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
第一條為了保障和規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協調勞動關系,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用人單位依法用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是指工會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的有組織的群眾監督。第三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應當遵循依法監督、實事求是、依靠群眾、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的原則。第五條市、縣(市、區)總工會、經濟開發區工會和鎮(街道)、村(社區)工會負責本轄區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產業(行業)工會、基層工會負責本產業(行業)、本單位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勞動保障、安監、質監、環保、工商、衛生、人事、監察、公安、司法、國資、經貿等有關行政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支持工會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第六條市、縣(市、區)總工會與同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應當聯合建立勞動法律監督檢查制度、勞動違法案件處理反饋制度、勞動者權益保障評價制度和嚴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單位的記錄、公示制度。第七條市、縣(市、區)總工會、經濟開發區工會,鎮(街道)、村(社區)、產業(行業)工會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基層工會根據職工人數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小組或者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和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小組,由工會聘任的勞動法律監督員組成,在同級工會領導和組織下開展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相關工作。第八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熟悉勞動法律、法規;
(二)遵紀守法、公道正派,能夠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三)經過縣級以上總工會培訓合格,取得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證。第九條工會依法對用人單位下列情況進行監督:
(一)執行國家有關勞動者平等就業和同工同酬規定的情況;
(二)執行國家有關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終止和續訂勞動合同規定的情況;
(三)履行集體合同、工資集體協議、女職工權益保障集體協議的情況;
(四)執行工資支付形式和發放時間、加班工資、工資標准等有關勞動報酬規定的情況;
(五)執行工作時間、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六)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職工傷亡事故和職業病防治以及危害處理規定的情況;
(七)執行勞動者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和福利待遇規定的情況;
(八)執行女職工、未成年工和殘疾職工特殊保護規定的情況;
(九)執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考核規定的情況;
(十)內部勞動規章制度制定和執行的情況;
(十一)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其他規定的情況。
用人單位應當協助、配合工會依法開展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第十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發現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應當及時向工會報告,並提出處理建議。
勞動者認為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可以向工會或者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舉報和投訴。第十一條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行為的舉報和投訴,工會應當登記受理,及時處理並反饋。
在舉報人受到打擊報復時,工會應當維護其合法權益。第十二條對舉報和投訴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工會應當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交涉;交涉未果的,可以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移送,要求依法處理;鎮(街道)以上的工會、經濟開發區工會、產業(行業)工會也可以委派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進入本轄區、本產業(行業)的用人單位,履行監督、調查職責。
政府有關行政部門調查處理工會移送的案件時,可以邀請工會派員參加。第十三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在向被調查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時,有權查閱、復制與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事實有關的資料。被調查單位不得拒絕、妨礙、隱瞞真相。
現場調查的筆錄,由被調查人員和調查人員分別簽名或者蓋章,被調查人員拒不簽名的,由調查人員註明情況。
Ⅷ 江西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和規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是指各級工會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規章、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情況進行的有組織的群眾監督。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應當遵循依法監督、客觀公正、依靠群眾、密切合作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總工會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和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產業(行業)工會、區域(包括工業園區、鄉鎮、街道,下同)工會負責指導、協調和實施本產業(行業)內、本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基層工會負責所在單位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納入本行政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支持工會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完善與同級總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在制定涉及勞動者權益的重大政策以及處理涉及勞動者權益的重大問題時,應當聽取同級工會的意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由人力資旅穗源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工會和工商業聯合會、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等企業代表組織組成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推動工業園區、鄉鎮、街道和產業系統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住房城鄉建設、衛生計生、公安、司法、市場監管、環境保護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與同級工會建立勞動法律監督協作機制,依照各自職責依法支持工會做好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市場監管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情況記入社會信用檔案。第七條用人單位應當配合工會開展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工會應當尊重用人單位及其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引導勞動者遵守勞動法律法規規章、依法表達訴求。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和工會對在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中成績顯著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監督組織和職責第九條企業、事業單位和機關應當依法建立工會。各級總工會、產業(行業)工會棗鎮段、區域工會以及工會會員二十五人以上的基層工會應當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工會會員不足二十五人的基層工會可以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或者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
對暫未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應當由地方總工會或者產業(行業)工會、區域工會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向用人單位選派或者在用人單位聘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或者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在同級工會領導下開展工作,並接受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業務指導。第十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的成員由同級工會會員推選的代表、工會工作人員組成,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聘請社會有關方面專家、學者參加。委員會由三人以上單數組成,委員會主任由同級工會主席或者副主席兼任。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由同級工會在會員中推選產生。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和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與同級工會委員會任期相同。第十一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成員和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凳譽(一)熟悉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熱心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三)具有履行職責所需的業務能力;
(四)清正廉潔,公道正派。
各級總工會或者省產業工會應當向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成員和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頒發《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證》,定期組織培訓考核,並負責日常管理工作。第十二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和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依法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接受勞動者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行為的情況反映;
(三)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了解,參與本區域、本產業(行業)內勞動關系重大問題的調查;
(四)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建議工會提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行政主管部門處理;
(五)向同級工會和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
(六)辦理同級工會或者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
Ⅸ 浙江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和規范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是指工會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情況進行的有組織的群眾性監督。第三條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應當遵循依法監督、客觀公正、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的原則。第四條地方總工會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和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產業工會、基層工會的聯合會負責協調和實施本行業、本區域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基層工會負責實施本單位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完善政府與同級工會聯席會議制度,支持工會依法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涉及職工勞動權益的重大政策以及處理涉及職工勞動權益的重大問題時,應當聽取同級地方總工會的意見。
有關單位和個人在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促進勞動關系和諧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六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公安、司法行政、住房城鄉建設、衛生計生等有關部門,應當與同級地方總工會就勞動法律法規實施情況進行通報、定期會商,按照各自職責支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進行專項檢查時,應當邀請同級地方總工會參加;在處理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重大案件時,應當聽取同級地方總工會的意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將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情況記入社會信用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第七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會同地方總工會和企業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企業方面代表組織,建立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有關勞動關系的重大問題。第八條用人單位應當配合工會依法實施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
工會應當尊重用人單位及其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支持用人單位依法開展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教育職工遵守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和履行勞動合同,引導職工合理有序表達訴求。
工會與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協商制度,定期就涉及職工合法權益事項進行協商。第二章監督組織和職責第九條工會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下列情況進行監督:
(一)平等就業情況;
(二)涉及勞動者利益的規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執行情況;
(三)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情況;
(四)工資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的簽訂、履行情況;
(五)勞動報酬支付、福利待遇落實和最低工資標准執行情況;
(六)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制度的執行情況;
(七)安全生產、職業危害防護等勞動安全衛生情況;
(八)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情況;
(九)女職工、未成年工和殘疾職工特殊權益的保護情況;
(十)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等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實情況;
(十一)職工教育培訓開展及其經費的提取、使用情況;
(十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況。
工會應當加強對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保障被派遣勞動者合法權益情況的監督。第十條地方總工會、產業工會、基層工會的聯合會和基層工會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具體實施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主要履行以下職責:
(一)宣傳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具體實施對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的培訓;
(三)就有關監督事項與用人單位溝通協商、促成和解;
(四)提請工會同意後對有關單位和事項進行調查;
(五)提請工會向用人單位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
(六)提請地方總工會向同級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建議書;
(七)向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報告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重大情況;
(八)指導和支持下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開展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工作;
(九)辦理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交辦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