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37條

行政訴訟法37條

發布時間: 2023-05-15 03:40:10

❶ 行政案原告在庭審中怎麼應對和注意事項

法律主觀: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37條、第38條的規定,復議機關受理復議申請並在法定的期限內作出復議決定,與復議決定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該復議決定,依照法律規定不屬於終局復議的,則可在收到復議決定之日十五日之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則應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針對行政復議決定進行合法性審查,並作出判決。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及理由,針對行政復議決定的特點,行政復議案件庭審對行政復議決定的審查要領分述如下:(一)復議申請人以外的利害關系為原告時,對行政復議決定先決程序問題世寬提出異議的審查要領。在一般情況下,原告是行政復議的申請人,其主要是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但當與行政復議決定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為原告提起訴訟時,其一般會對是否應該進入復議程序,是否應該追加其為復議第三人等問題提出異議,對此人民法院一般有針對性地進行審查。具體情形如下:1、原告認為行政復議機關對超復議范圍的復議申請進行復議並作出復議決定錯誤的審查要領。行政復議和行行政訴訟都是解決行政爭議的法定途徑,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分別對受案范圍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要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兩者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但並不完全重合。從行政相對人尋求救濟的順序看,行政復議在前,行政訴訟在後,人民法院對行政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一般應予以尊重,不宜輕易以不屬於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為由撤銷行政復議決定。但從行政訴訟的監督功能來講,行政復議決定也是一種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應該接受法院的司法監督,對行政復議機關超越行政復議范圍違法進行行政復議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實施監督。2、原告認為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與具體行政行為不具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申請人提出的復議申請,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錯誤的審查要領。對法律上利害關系的認定主要還是從是否對行政相對人產生實銷鎮際影響的角度來考量,行政復議申請人或行政訴訟原告指向的具體行政行為對其產生了直接的不利影響,一般應認定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但其前提還要看這種不利影響是否受相關行政法律、法規的調整,即相關法律、法規是否在立法時已考慮到對行政相對人造成的不利影響,可以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來加以救濟,也就是說應當存在訴的利益。如有則應認定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進入實體審查;否則就不能進入實體審查。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在調整范圍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搜斗亮對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判斷可能會存在不相一致的情形,但在相同事項上對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判斷應當盡量統一。3、原告認為行政復議機關對逾期的復議申請進行復議,並作出復議決定錯誤的審查要領。設立行政復議申請期限、行政訴訟期限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促使當事人及時行使救濟權利,維護具體行政行為的穩定性和行政管理的正常秩序。超過期限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法律後果的設置是明確的,不能因為當事人選擇申請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機關錯誤受理,而導致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期限在法律適用上的差異。復議機關未依行政復議法規定的申請復議期限受理行政案件並作出復議決定的,不拘束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起訴期限的認定(?);利害關系人即使在收到復議決定之日起15日內起訴,經審查,若對原具體行政行為屬逾期起訴且無正當理由的,應當依法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至於經過行政復議能否作為行政訴訟期限耽誤的正當理由問題,因行政訴訟尚無時效中斷制度設置,如當事人提出行政復議經過期限是否可以扣除,從有利於化解行政爭議出發,可作一定的靈活處理。對行政復議機關錯誤受理且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法院是從程序審查行政復議受理的合法性,還是從實體上審查行政復議決定的合法性,應根據原告的訴訟請求來決定。如訴訟請求是針對錯誤受理的,則法院應對行政復議受理是否合法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如何裁判?);如是針對行政復議結果的,則可對行政復議決定是否合法進行實體審查並作出裁判;對兩者兼而有之的,法院應加以釋明,並結合案件具體情況依法裁判。(內容似乎與標題不符,沒有回答行政復議機關逾期對復議申請進行復議,並作出復議決定,原告的起訴該復議決定的,如何裁判?)4、原告認為行政復議機關沒有追加原告為復議第三人,其作出的復議決定程序違法的審查要領。《行政復議法》第十條規定,同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但該規定並不明確。《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九條分三款作了相對明確的補充,即行政復議期間,行政復議機構認為申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被審查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可以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從該條款的「認為」、「可以」這二個關鍵詞意分析,表面上是賦予了行政復議機構在此問題的裁量權,但結合該條第二款的規定,這個「認為」應該隱含著申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利害關系的判斷,二者應該有機結合。故在執法和司法實踐中,有一些同志認為是否追加第三人是行政復議機構的裁量權,人民法院應予尊重,不宜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這是對行政復議設置第三人制度的偏面理解。當原告認為行政復議機關沒有追加其為復議第三人不當,從而以復議決定程序違法為由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從被訴的行政復議決定對其的合法權益是否受到不利影響的角度進行審查,如對原告有合法權益沒有實際影響,即原告在該行政復議爭議中沒有訴的利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尊重行政復議機構的判斷;但經審查該行政復議決定對原告產生實際的不利影響的,行政復議機構沒有追加其作為行政復議第三人參加復議程序,行政復議機構違反正當程序原則,應當認定該行政復議決定構成違反法定程序。對被申請人以外的行政機關是否追加為第三人的問題,主要看是否有利於查清事實、化解爭議,這一般屬於行政復議機關的裁量權范圍,法院應予尊重。

法律客觀: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❷ 如何加強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制度銜接

(一)應嚴格限定行政復議前置適應的范圍
所謂行政復議前置,即行政復議是提起行政訴訟的必經程序,是指行政相對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必須先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仍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法律制度②。雖然實行行政復議有一定的合理性,如:1、實行行政復議有利於行政機關糾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有利於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檢查義務便於行政職權的行使。2、將大量行政糾紛全部推之於法院法院將無力承擔,行政復議在這方面起著「過濾的作用」,使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糾紛由法院來承擔。但筆者認為,鑒於我國目前行政復義案件居高不下的維持率和判決改變率,行政復議前置所具有的減輕法院負擔、加速救濟程序等內在功能不僅難以發揮,甚至還阻礙了當事人合法權益及時維護,因而必須減少目前單位立法所規定的行政復議前置情形,將復議前置引向那些真正能夠發揮行政機關優勢的事項中。具體構想如下:
第一,對《行政訴訟法》第37條第2款進行修改,取消「法規」可以設置復議前置程序的規定,將此項權力僅僅賦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所制定的「法律」。如此以來,復議前置的范圍有所縮減,作為相對人程序性權利的救濟選擇權將獲得更為有效的保障。
第二, 將復議前置模式限定於某些具有極強技術性、專業性的案件領域,以便充分發揮行政機關的專業和技術優勢。這些行政爭議大致包括:商標、專利、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交通事故、環保、稅務、海關、商檢、外匯等。
第三,鑒於我國目前的行政訴訟僅僅局限於合法性審查,因而對於涉及行政行為合理性問題的案件應以復議前置為原則,避免因法院判決駁回訴訟請求而導致當事人無法獲得行政救濟。如果相對人因無法辯認而直接向法院起訴,法院有義務在案件受理之後的合理期限內以案件所涉性質(即合法性、合理性還是二者兼具)進行初步審查。一旦發現案件涉及例題性爭議而法院無法進行審查時,應當告知相對人撤回起訴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
(二)明確司法最終原則。
司法最終原則,亦稱救濟原則,是確定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關系的重要准則。行政復議活動雖然是行政機關內部層級監督與救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最終的救濟方式。當事人對行政復議不服的,除法律規定的例外情況外,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審理後作出的終審判決為發生法律效力的最終決定③。為什麼實行司法最終原則有其合理性: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利於對行政機關進行外部監督便於更好的依法行政;有利於實現司法的公正。

❸ 以下關於行政訴訟中的證據制度的說法,哪些正確:

【答案】:A、B、C
①A選項,行政訴訟中的原告既負有舉證責任,同時也享有舉證權利。《行政訴訟法》第37條規定:「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如寬被告的舉證責任。」故A項正確,渣轎亮當選。
②B選項,《行政訴訟法》第38條第2款規定:「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故B項正確,當選。
③C選項,《行政訴訟法》第40條規定:「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但是,不得為證明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作出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故C項正確,當選。
④D選項,《行政訴訟法》第43條第3款規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據此可知,凡是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一律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故D項錯誤,帆睜不當選。
綜上,本題正確答案為ABC。
行政訴訟中對於非法證據的立場較為單一,凡是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一律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並不存在瑕疵證據補正規則。這一點與刑事訴訟並不相同,注意區分。

❹ 行政拘留當事人拒絕應如何處理

一、行政拘留當事人拒絕應如何處理
行政拘留當事人拒絕,只要證據充分,可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不影響下達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但是,當事人之後也可以提起行政復議。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39條的規定,當事人不服的,在接到通知書後5日內,可以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起行政復議,不服裁決可以在接到通知書後5日內再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據此,對公安機關拘留、罰款不服的,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必須在規定慎褲的期限內先向上一級公安機關提起行政復議,仍不服的,再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所謂行老埋政復議,就是上級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和是否適當作出裁決。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37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既可以先經過行政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但《行政訴訟法》第37條第一款同時又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二、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沒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一般不能實施行政處罰。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
享有行政處罰權、能夠實施行政處罰的機關應具備以下條件:
侍孝螞第一,必須是行政機關。
第二,必須具有外部管理職能。
第三,必須取得特定的行政處罰權。
第四,必須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實施。
行政拘留當事人拒絕應如何處理?行政拘留屬於強制處罰措施,並不是當事人拒絕就可以免除,不要輕易了行政拘留的執法性。

❺ 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法人

法律主觀:

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指的是對行政相對人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以該行政機關作為被申請人,依法向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的申請。

法律客觀:

行政復議不予受理如何維權所謂行政復議前置,是指行政管理相對人對某個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向法院提起行瞎告政訴訟之前,必須先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復議,由行政復議機關先行審查,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行政復議決定仍不服的,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只有法律、法規可以規定行政復議前置的情形,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不能規定。我國目前只有少數法律、法規規定了行政復議前置的情形,法律、法規規定行政復議前置的原因,是因為具體行政行為所涉及事項屬於行政機關法定的專屬管轄權,由行政機關先行對這些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處理,可以發揮行政機關的管理優勢,盡可能迅速、有效地解決行政爭議,減輕人民法院的負擔。行政訴訟法第37條第2款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3條第1款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申請復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未申請復議直接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行政復議法第30條第1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是行政復議法規定的復議前置情形。對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的決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只限於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即行政復議前置)的行政爭議,而非全部的行政復議不予受理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十九條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復議機關決定不予受理或者受鄭族理後超過行政復議期限不作答復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決定書之日起或者行政復議期喊神弊滿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本條的規定是對行政復議前置原則的補充規定。當行政相對人提出行政復議申請後,該申請只要符合申請行政復議的條件,行政復議機關必須受理。但如果接受行政復議申請的行政機關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從這一法律規定就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不服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的決定依法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而是有范圍限制的。該規定的司法救濟程序是專為行政復議前置的情況設置的。因為,對於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爭議,沒有必要對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的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完全可以就原具體行政行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對於行政復議前置的行政爭議,行政復議機關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後,如果不允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那麼,行政管理相對人也就喪失了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訴權。如此,顯然不利於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也不利於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因此人民法院對此類起訴,必須依法嚴格界定其可訴性范圍,對於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積極受理,以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而對於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迅速裁定不予受理,以防止纏訟,減少不必要的訟累。(一)從法律後果看,行政復議機關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既不是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維持,也不是改變或撤銷原具體行政行為,而是作出的另一個新的具體行政行為。根據職權和職責相統一的觀點,誰行使職權,誰就應當承擔行使該項職權所引起的法律責任。作為行政復議機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相對人的原告,法律只賦予其就該決定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權利,人民法院也不能對原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和裁決,而只能依照法律規定就該不予受理決定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和裁判。(二)從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的承擔這個角度看,行政訴訟中被告負舉證責任,只有直接、具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才能迅速、有效、准確地向人民法院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那麼,在不服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決定的行政訴訟中,行政復議機關正是直接、具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的精神,將作出該決定的行政復議機關作為被告,這樣有利於法院對證據的調查收集和審查判斷,能使案件得以及時、公正的判決。(三)從人民法院裁決的拘束力來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精神,對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的決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審理後,可依法分別作出一是對不予受理決定的維持,二是確認行政復議機關的不予受理決定違法,三是撤銷並責令行政復議機關重新受理。這就是說,人民法院的判決是針對不予受理決定的,受人民法院判決拘束的是行政復議機關,而非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因此,為了有效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使人民法院的判決得以順利執行,應以作出不予受理決定的行政復議機關為被告。另外,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二條「當事人對復議機關不作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復議機關為被告」的規定,在對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的決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訴訟中,確定作出該決定的行政復議機關為被告,符合行政訴訟的原則,符合訴的請求。

❻ 請問:李某被縣公安局處以10日行政拘留,3個月後李某向縣政府申請申請復議

1、根據我來國《行政訴訟自法》第37條第一款規定「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即當事人可以在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之間自由選擇,如果選擇了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受理後,要審查,如果期限過了,應當駁回起訴。
2、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期限已經很明顯了,不需要審查了。

❼ 復議前置的案件,如果過了復議時效,直接向法院進行行政訴訟,可以嗎

對於超過行政復議訴訟期限的具體情況,根據相關法律可知,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復議申請之日起六十日內作出復議決定,行政復議機關逾期不作出決定的,申請人應當自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法院起訴。
法律分析
行政復議是依當事人申請而啟動的行政行為,不申請不啟動;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復議前置的行政案件,從不剝奪當事人在法定訴訟時效內的訴權,即使當事人主動放棄或者過了復議時效;復議前置的行政案件在法定行政復議期限內不得提起行政訴訟。申請行政復議的期限是自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六十日內,在提出復議前應確認在合法期限內。如果超過六十日,應說明為何超期,是否仍在合理期限內。到法定復議機關提交復議申請和相關材料,當面提交或郵寄均可,復議機關會在五日給予答復是否受理,受理會有受理通知書,不受理則有不予受理通知書。復議機關認為需要補充證據材料後才能作出決定的,還會發出補正通知書,申請人必須按要求在規定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否則就會被視為放棄復議申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 二十四、 將第三十七條改為第四十四條,修改為:「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❽ 工傷認定應注意的問題及行政應訴技巧介紹

工傷認定應注意的問題及行政應訴技巧介紹

工傷認定應注意的問題及行政應訴的技巧

工傷認定屬行政確認,是具體行政行為的一種。只要用人單位、勞動者一方對是否因工傷亡的認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就得走上被告席應訴。在行政訴訟中,依照《行政訴訟法》第32條的規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作為被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規范性文件。要在行政訴訟中勝訴,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需要換位思考,從法院審理案件的角度研究行政訴訟的審理對象、審理內容、審理程序,從而規范工傷認定的程序、事實依據和法律適用。

一、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主要內容

1.職權來源審

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首先審查授權作出相應行為的行政組織法規定(法定許可權)。行政主體對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應具有行政許可權。“越權無效”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則。《工傷保險條件》(國務院令第375號,以下簡稱《條例》)第17條、第20條將工傷認定的決定權賦予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應當由省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也交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辦理。如福建省,工傷保險實行設區的市級統籌,這表明該省工傷認定的決定機關、行政訴訟被告都是各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可以依照法規、規章的規定,將工傷認定職權委給縣級實施。縣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市級委託從事工傷認定工作,並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其實施受委託行為的法律後果由委託行政機關承擔。也就是說,工傷認定的決定仍應以市級的名義作出,如引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其被告是委託行政機關即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而不是受委託行政機關,在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應訴說明職權來源時還應提交上下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簽署的授權委託書。

2.事實審

即作出工傷認定要有充分的事實根據,證據要確鑿、充分。《行政訴訟法》第31條根據證據載體的不同對證據的類型作了法定的列舉:一是書證。通常表現為各種文書、文件、證書、合同書等;二是物證。可以是原物,也可以是原物的復製品、照片;三是視聽資料,包括錄像帶、錄音帶、唱片、電影膠卷、光碟、電子計算機儲存的數據或圖像;四是證人證言;五是當事人陳述;六是鑒定結論;七是勘驗筆錄和現場筆錄。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8條、第19條的規定,在工傷認定案件中可作為事實根據的證明材料,主要有勞動合同、工作證牌、工資支付憑據、病歷材料或死亡證明等證明勞動關系確立及工傷職工傷亡情況的書證,事故現場圖片等物證,受傷人員情況自述、企業調查報告等當事人陳述,當事人各方提供的證人證言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公安、安監等相關部門的勘驗筆錄、現場筆錄和調查筆錄等。在事實方面要證明的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傷亡者與哪個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二是是否因工傷亡。

3.法律審

即認定或不認定工傷所適用的法律依據應正確。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包括法律、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目前,在工傷認定案件中應適用《條例》第14條認定工傷、第15條視同工傷、第16條不得認定工傷或視同工傷的規定。對於既不屬於第14條、第15條認定工傷、視同工傷的情形,又不屬於第16條不得認定工傷或視同工傷的情形,對於這種情況的工傷認定問題成為法律規定的盲區,並給法律適用帶來了困難。建議在以後的配套規定或相關解釋中對工傷的內涵作個明確規定,從受案范圍上更加清楚地區分工傷與非工傷的界限。

以上事實審和法律審都屬行政實體法審查。

4.程序審

屬行政程序法審查。行政行為不僅要求證據確鑿,而且必須符合法定程序。行政程序須遵守先取證,後裁決的權力規則。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至第20條、《工傷認定辦法》(勞動保障部令第17號)的規定,工傷認定的程序主要為:

(1)申請,用人單位與工傷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分別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1年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填寫《工傷認定申請表,提交材料:傷殘職工的身份證或戶口薄或當地居委會的證明等、授權委託書和受託人的身份證明材料、勞動合同文本或其他建立勞動關系的有效證明、醫療診斷證明書或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此外還應提交被訴人企業工商登記注冊資料、未注冊登記單位負責人個人身份證明材料等。

(2)補證告知,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應當當場或者在15個工作日內一次性書面告知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

(3)立案受理,提供的申請材料完整、在受理時效內、屬管轄范圍的予以受理;不符合受理條件的作出不予受理通知。

(4)調查核實,要求用人單位據實提供情況和證明材料,根據審核需要向用人單位管理人員、工友、目擊證人等有關單位管理人員調查取證,向有關單位調閱案卷復制相關內容。對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鑒定書不再進行調查核實。進行調查核實時,應由兩名以上人員共同進行,並出示執行公務的證件。

(5)作出書面的工傷認定決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是或不是工傷的決定;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和該員工所在單位,並抄送工傷社保機構。

二、工傷認定應注意的問題

1.關於證明材料的調取

調取的書證為復印件的,應在復印件上註明提供人、核對人、與原件核對無誤章。復印有關部門保管的.書證原件的復製件或抄錄件的,應當註明出處,經核部門核對無異後加蓋其印章。調查類筆錄,應當表明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有行政執法人員(2人)、 被調查人簽名或蓋章。註明被調查人、證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住址等基本情況,有被調查人、證人的身份證明材料。

2.告知當事人申辯、舉證的權利

《行政訴訟法》第33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對於原告在訴訟階段才提出的反駁理由,根據高法《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21號)第2條規定,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原駁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在第一審程序中補充相應的證據。因此在工傷認定調查筆錄中,應詢問雙方當事人是否有新的理由要說明。如果當事人在復議或訴訟中提出新的反駁理由或證據,被告有要求補充證據的權利。

3.正確告知當事人法律救濟的途徑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37條的規定,相對人是否必須先申請行政復議後起訴,取決於法律的具體規定。勞動部發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勞部發[1996]266號)第56條規定,工傷職工及其親屬或者企業,對勞動行政部門作出的工傷認定不服的,按照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有關法律、法規辦理。該辦法對是否必須經過申請復議後才能起訴未作規定,由當事人自己選擇復議途徑或訴訟途徑。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當地人民政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法院起訴;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條例》對此種法律救濟的途徑作了調整,設定了復議前置的原則,即復議為提起訴訟必經程序,當事人未申請復議直接提起訴訟的,法院不予受理。《條例》在第53條規定,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工傷認定辦法》在第16條關於工傷認定決定應當載明的事項中,也只要求告知不服認定決定申請行政復議的部門和期限,不須告知訴權。

4.向復議機關提交證據應完整、充分

根據高法《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1條規定,復議機關在復議程序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或者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在復議程序中未向復議機關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法院認定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因行政訴訟合法性審查是針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復議法雖賦予復議機關在行政復議過程中收集和補充證據的權力,但是復議機關收集補充的證據對原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不具有證明力,不能作為法院認定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被申請人行政機關在復議程序中負有法定證明責任和舉證的義務,其在復議程序中不提供證據,屬於不履行法定義務。其不提供證據的行為無論是否會影響復議結果,在訴訟階段其提供未在復議程序中提交的證據都不具有可採納性。

三、工傷認定案卷材料編排目錄

1.卷內目錄

2.工傷認定申請表

3.補正告知書

4.立案審批表

5.舉證告知書

6.申請人身份證復印件等身份證明材料

7.授權委託書及受託人身份證明材料

8.被申請單位注冊登記材料

9.醫療終結證明、疾病診斷證明書或死亡證明

10.被申請單位調查報告、答復

11.證人證言

12.現場筆錄、詢問筆錄、調查筆錄類

13.工傷認定呈批表

14.工傷認定結論

15.送達回執

16.備考表

在以上目錄材料中,工傷認定申請表、申請人身份證復印件等身份證明材料、授權委託書及受託人身份證明材料、被申請單位注冊登記材料、醫療終結證明、疾病診斷證明書或死亡證明、被申請單位調查報告或答復、證人證言、調查筆錄類、工傷認定結論等屬實體性證明材料。補正告知書、立案審批表、舉證告知書、工傷認定呈批表等屬程序性證明材料。在行政應訴中,不僅要提供實體性依據,即作出工傷認定的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還要提供程序性依據,即有關程序性法律文書和法律規定,要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程序合法,才能在行政應訴中立於不敗之地。

;

❾ 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區別

第一,行政訴訟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則」一般都是參考民事訴訟中的這一原則。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五款被普遍視為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法律淵源。該條款規定,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第二,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判斷標准

(一)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第一款明確了重復起訴的構成條件,按照該規定,法院應從當事人、訴訟標的、訴訟請求三個方面對後訴是否構成重復起訴進行考量和認定。

  1. 當事人相同。按訴訟法理論,當事人的「同一性」並不僅限於前訴與後訴的當事人名稱相同,即使數量不同也不影響構成重復起訴。比如前訴為多人共同訴訟,則只要後訴中訴訟請求與訴訟標的與前訴相同,則無論前訴中共同訴訟人是否全部參與,都不影響構成重復起訴。因此,滿足該條件的關鍵是,後訴的當事人是否是前訴裁判中所約束的人。

2.訴訟標的相同。訴訟標的相同是指訴訟對象相同,即前訴和後訴的當事人所主張的實體權利或法律關系相同。該條件是判斷訴訟標的同一的核心要素,目前對判斷訴訟標的觀點各抒己見,但都莫衷一是。

3.訴訟請求相同。訴訟請求是指當事人通過法院向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具體權利。同一訴訟請求是指當事人相同的實體權利的主張。

若當事人又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就同一訴訟請求再行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使前訴與後訴的訴訟請求有所不同,但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了前訴的裁判結果,就構成實質上的同一。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八條所規定,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新的事實,當事人再次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如何理解「發生新的事實」是能否被法院受理的關鍵點。

其中「發生新的事實」,需滿足以下條件:

1.「發生新的事實」是指生效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的事實,而不是原生效裁判未查明或涉及的事實,也不是當事人在原裁判中未提出的事實。

2。原審裁判結束前已經存在的事實,當事人應主張而未主張的事實,不屬於「新的事實」。判決生效後獲取或製作的,用以證明裁判生效前已發生事實的補強證據,不屬於「新的事實」。

3.「新證據」的提出不能等同於「發生新的事實」,只有新提供的證據能證明雙方爭議的主要糾紛,也證明了新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受理。(注意:新的證據必須是生效判決書做出後新發生的。

(9)行政訴訟法37條擴展閱讀:

另外在行政處罰中也參考「一事不再罰」的原則

一、何為「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原則是法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對違法行為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同一依據,給予兩次以上的同種類處罰。「一事不再罰」作為行政處罰的原則,目的在於防止重復處罰,體現「過罰相當」的法律原則,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此規定,「一事不再罰」可界定為:行為人的一個行為無論是違反一個規范,還是數個規范;受一個行政主體管轄,還是數個行政主體管轄,可以給予兩次以上的行政處罰,但罰款只能一次。

參考法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 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 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 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百四十八條

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發生新的事實,當事人再次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 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 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 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 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 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 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熱點內容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發布:2025-01-12 12:24:08 瀏覽:893
特別行政法律是我國法的淵源嗎 發布:2025-01-12 12:24:00 瀏覽:841
行政法庭調查質證 發布:2025-01-12 12:07:19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