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adr

民事訴訟法adr

發布時間: 2023-05-17 14:27:26

A. 民事訴訟中,法庭前調解的特點有哪些

【為您推薦】桐廬縣律師 番禺區律師 浉河區律師 平度律師 南潯律師 邯鄲縣律師 建德市律師 民事訴訟是指當事人因為民事糾紛等活動發生訴訟關系,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跟訴訟的程序有所區別也有所聯系,法庭前的調解必須是在合法和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那麼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的特點和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讓的小編為您解答。 一、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的特點 民事訴訟訴前調解(以下簡稱訴前調解),是指法院在民事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的調解。訴前調解程序獨立於訴訟程序,同時又與訴訟程序緊密相連,在性質上它屬於替代訴訟的糾紛解決機制(ADR),並且屬於法院附設的ADR或曰司法ADR的范疇。訴前調解不同於訴訟外的調解,也不同於訴訟中的調解,它有以下特點: 1、訴前調解是法院主持下的調解。 雖然訴前調解是在訴訟程序開始前的調解,但它不同於法院外的調解或曰訴訟外的調解,法院外的調解是沒有法院參與的,它們是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民間組織等法院外的組織和人員主持下的調解,包括行政調解、人民調解、民間調解、仲裁調解等調解形式。而訴前調解是在法院主持下的調解,調解的主持人是法院,法院可以自己調解,也可以同其他調解人員一起調解,還可以委託調解。例如台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規定,訴前調解由地方法院的簡易庭法官辦理,調解通常由法官選任的調解委員1~3人先行調解,等調解到相當程度而有望調解成功時或有其他必要的情形時,再報請法官到場;但如果雙方當事人合意由法官進行調解或法官認為適當時,由法官進行調解。日本的民事調停法則規定,訴前調解通常由調解委員會調解,但法院認為適當時,由法官單獨進行調解,調解委員會由3人組成,由法官擔任調解主任,調解主任由地方法院在法官中指定,其他兩名是調解委員,從民間並經事先選任的調解委員名單中指定。 2、訴前調解事項具有特殊性。 訴前調解有強制性的訴前調解和任意性的訴前調解之分。強制性的訴前調解是指某些事項在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必須進行調解,對於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而言,訴前調解是訴訟的前置程序;任意性的訴前調解是指當事人雙方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在訴前由法院進行調解,除了強制調解的事項以外,其他所有的事項都實行任意調解,對於任意性的訴前調解而言,訴前調解不是訴訟的前置程序。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是較為特殊的,而且是較為有限的。一般來說,根據糾紛事項的性質、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及居住的環境、非訟色彩、爭議金額等因素來決定訴前強制調解的范圍。如在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中,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只有11類:①不動產所有人或地上權人或其他利用不動產的人相互間因相鄰關系而發生的爭執;②因定不動產的界限或設置界標發生的爭執;③不動產共有人間因共有物的管理、處分或分割發生的爭執;④建築物區分所有人或利用人相互間因建築物或其共同部分的管理發生的爭執;⑤因增加或減免不動產的租金或地租發生的爭執;⑥因定地上權的期間、范圍、地租發生的爭執;⑦因道路交通事故或醫療糾紛發生的爭執;⑧僱用人與受僱人間因僱傭契約發生的爭執;⑨合夥人間或隱名合夥人與出名營業人間因合夥發生的爭執;⑩配偶、直系親屬、四親等內的旁系血親、三親等內的旁系姻親、家長或家屬相互間因財產權發生的爭執;其他因財產權發生爭執,其標的的金額或價值額在新台幣10萬元以下的(此項所定數額,台灣地區「司法院」可以因情勢需要,通過命令減至新台幣5萬元或增至15萬元)。 3、訴前調解是獨立於訴訟程序的,有自己獨特的程序。 訴前調解程序是在訴訟開始之前進行的程序,是一種非訴訟程序,它有一套獨特的原則、原理和程序運行機制。訴前調解程序因當事人的申請而開始;調解通常在法院進行,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在其他適當的處所進行,即使在法院進行,也不必在正規的法庭進行調解,而應當在調解室或其他有關場所進行;調解不公開進行;調解未必像訴訟那樣一定要查清事實、分清是非;調解程序中法院職權較大,法院可以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調解協議經過當事人合意而成立。 4、訴前調解協議是有法律約束力的。 調解成立以後,訴前調解程序結束,調解書或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另一方可以依據調解書或調解協議請求法院強制執行。訴前調解的這一效力是同我國現行的訴訟中調解的效力是一樣的,它不同於人民調解協議的效力,人民調解協議是不能作為執行根據的。在現代社會,訴前調解程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的作用 1、訴前調解符合解決某些特殊類型的糾紛事件需要。這是因為,在現代社會,有一些糾紛的性質、當事人之間關系特殊,它們特別需要或者特別適宜通過調解解決。台灣民事訴訟法學者邱聯恭教授指出,特別需要通過調解解決的糾紛事件包括:當事人間因事件的性質、居住環境或一定的親等關系,特別需要維持彼此之間的和諧關系的;系爭的標的金額或價額太小或所需的調查證據、認定事實特別煩瑣困難,進行訴訟程序顯然違反費用相當性原理;事件具有濃厚的非訟色彩,為解決紛爭所需的判斷主要在於斟酌決定兩造日後所應有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非論斷當事人過去之是非2、訴前調解體現了對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的尊重。訴前調解制度的設立,使得當事人雙方在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就非強制調解的事件申請法院調解,這就為當事人雙方提供了一個選擇適用成本較低的、比較靈活的訴前調解程序解決糾紛的機會。再次,訴前調解可以起到疏減訟源、減輕法官負擔的作用。通過訴前調解,一些糾紛在訴前得以解決,而不必進入訴訟程序,這可以減少訴訟案件的數量,減輕法官的負擔,同時也降低了法院的司法成本。3、訴前調解有助於推進司法民主化進程。在訴前調解程序中,具有豐富社會生活經驗、特殊專業知識的調解人員被邀請參與調解程序,擴大了人民參與司法的機會,有助於實現司法民主化功能。 民事訴訟法庭前調解主要的特點就是特殊性跟強制性,但是強制性的訴前調解事項是有限制的。法庭前調解可以維護彼此的和諧關系,尤其是事故當事人是有一定關系的。並且通過法庭前調解,可以適當的減輕法官的負擔,減少替丁的訴訟案件的數量,同時降低了民事訴訟的司法成本。 延伸閱讀: 民事訴訟費收費標准 民事訴訟有哪些案件是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在民事訴訟財產保全程序是怎樣的?

B. 非訴訟程序是什麼意思

民事非訟案件也稱為民事非爭議案件,是指不具有民事權利義務之爭但有必要由人民法院依法處理的民事案件。民事非訟案件是民事訴訟案件的對應概念。民事訴訟案件,是指當事人行基頌之間因發生民事權利義務爭議或其他民事爭議而形成的民事案件。不管是民事訴訟案件還是民事非訟案件,都屬於民事案件范疇,都適用於民事訴訟法。民事非訟案件以「不具有民事權利義務之爭」為其本質特徵。從民事訴訟法對民事非訟程序的立法情況來看,「不具有民事權利義務之爭」有三種情況:一是當事人之間客觀上不存在著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例如,公民甲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其妻乙死亡,甲與乙之間便沒有民檔鄭事權利義務的爭議;二是沒有明確的相對應的另一方爭議人,因而在申請人請求人民法院處理有關民事問題時尚無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鋒早存在,例如,遺失票據的人由於不知現在的持票人,所以無法與他人發生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三是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本身不存在爭議,但允許被申請人在特定的時候表達對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例如,擬定債權人所主張的債權是明確而不可爭議的,但在發出支付令後的法定期間內,允許債務人就該債務提出異議。

C. 在電子商務的糾紛中,會涉及到哪些解決機制

有利益沖突的地方就可能會有糾紛。「在巨大變革的時代里,要保持遵紀守法的習慣也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人們必須不斷地使其行為適應新的法律要求,而這很難與習慣或傳統上遵守法律的思想相一致。」解決電子商務交易糾紛不僅需要實體法還需要程序法。解決電子商務交易糾紛的機制有協商、仲裁和訴訟等,此外還有較新穎的在線爭議解決方式。
如果電子商務交易的嘩返芹各方當事人之間產生了合同糾紛,而又不能協商解決,就需要工商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或仲裁機關依法裁決是非曲直。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利用合同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負責監督處理。
世岩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亂畢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
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我國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民事訴訟法。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所謂在線爭議解決方式(OnlineDisputeResolution,ODR),是指運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以替代性爭議解決方式(ADR)的形式來解決爭議。雖然在線爭議解決方式基本上沿用了己有的替代性爭議解決方式的形式,但是,由於其運用了網路這一特殊的技術手段而成為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爭議解決方式。目前,在線爭議解決方式主要有4種形式:在線清算;在線仲裁;在線消費者投訴處理;在線調解

D. 民事訴訟與ADR相比較,有哪些特點

民事訴訟與非訴訟糾紛解決程序的特點:
一、處理對象。民事訴訟指版糾紛當事人通權過向具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另一方當事人解決糾紛的形式。非訴訟業務與訴訟業務相對應,是指律師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委託,在其職權范圍內為當事人處理不與法院、仲裁委員會發生關聯的法律事務。
二、組成形式。民事訴訟是一種法律行動,原訴人是受害者當事人,因為有未可解決的爭議,所以訴諸法律。非訴訟業務主要由咨詢、代書服務、專項法律服務法律顧問服務及其他服務組成。
三、意義。民事訴訟就是通常所說的打官司,是通過國家審判機關解決爭議的過程。非訴訟法律業務的領域很廣,首先是它與所有訴訟相關的案前案外的工作,律師運用它的法律常識作一些協調工作,代為辦理事務的工作;其次,企業方面有大量的非訴訟的法律業務,它與企業的股權管理、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有緊密的聯系;再次,律師從事法律顧問服務,為當事人預防訴訟和進行庭審以後的善後處理工作也會發生很多的非訴訟業務。

E. 國際經濟爭端的解決不同國家國民間的國際經濟爭端的方法

簡言之,解決不同國家國民之間的國際經濟爭端的方法主要有司法方法和非司法方法兩種。 (一)司法方法 即通過訴訟方法解決國際經貿爭端。由於世界上並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專門解決這類爭端的、凌駕於各主權國家之上的法院,此處所談的司法方法,是在一國法院提起的涉及不同國家當事人的國際經貿爭端,各國法院根據本國的民事訴訟法對此類爭端行使管轄權。一國法院做出的判決,若需到另一國執行,還要得到另一國法院的司法協助。
(二)非司法方法 即通過法院以外的方式解決爭端的方法,如通過雙方當事人友好協商或談判,或者由雙方同意的第三人進行調解或仲裁。這種方法又稱選擇性的解決爭端的方法(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 即ADR)。這種解決爭端方法的前提是當事人之間達成的通過ADR解決爭端的協議。
在實踐中,對於何謂ADR,在西方的法律論著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ADR是指當事人之間約定的通過除訴訟以外的方法解決他們之間爭端的各種方法的總稱,如仲裁、調解和模擬訴訟(mini-trial)等方式。即除了通過法院解決爭端的方法外,其他各項解決爭端的方式均可稱之為ADR,包括雙方當事人之間進行的談判協商,或由第三人調解或仲裁等。
另一種觀點則把仲裁排除在ADR之外。該觀點認為,在ADR的情況下,爭端的解決有賴於爭端各方自動執行他們之間業已達成的解決爭端的方案。雙方也可以選擇一個中立的第三方協助他們解決爭端,但該第三方的作用不同於仲裁員,後者有權做出對雙方當事人有拘束力的決定。因此,ADR協議不能保證有一個終局的、對雙方當事人均有拘束力的決定,除非當事人之間就解決爭端達成一致,並能自動執行他們之間業已達成的關於如何解決爭端的協議。該觀點還認為,仲裁最早屬於ADR程序,但就仲裁庭可對當事人之間的爭端做出有法律拘束力的裁決而言,它是一種准司法的方法。而ADR程序則主要通過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解決他們之間的爭端,無論是當事人之間達成的解決爭端的方案,還是第三方提出的解決方案,都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不能得到法院的強制執行。

F. 論述人民法院調解制度

調解是我國司法制度的優良傳統之一,在民事訴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極為重視且大力倡導法院調解,審判實務中的大多數民事、經濟糾紛也是以調解結案的,法院調解已成為我國民事審判中最富有特色的制度。其發端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並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數十年間不斷得到鞏固和強化,符合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實際,它與當時經濟計劃化、利益單一化、法律簡約化、權利淡漠化的社會生活條件相適應,對於及時、有效地解決民事、經濟糾紛,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會秩序都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民事、經濟法律的不斷頒行,並經過了 「調解為主——著重調解——自願合法調解」三步曲變化發展,現行法院調解制度的弊端也日漸暴露出來。
一、人民法院調解制度之積極因素
(一) 法院調解結案較之於判決結案更為省時、省力。調解書的製作也較為簡單,不必象判決書那樣對所認定的證據、事實作出分析及需要談出判決理由。尤其是法官不必對案件的定性、證據的判斷、法律的適用、規則的解釋等復雜的專業問題作出回答,這在當前法官的業務素質普遍偏低、某些法官習慣於依經驗辦案的情況下,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對較為復雜的案件,調解結案方式十分簡便和方便。
(二) 法院調解結案有利於案件的執行。從實踐來看,調解結案較之於判決結案,確實更能減少法院的強制執行,對調解書申請強制執行的的確少於判決。尤其是通過調解解決糾紛,可以避免當事人之間因訴訟而大傷和氣,增加當事人之間的和睦團結。
(三) 法院調解結案對法官而言風險很小。調解結案以後不發生上訴問題,而且調解結案後很難適用審判監督程序,當事人也很難針對調解的結果提出申訴,因此調解對法官而言是風險很小的結案方式。
二、法院調解制度的消極因素
(一)調解制度削弱了實體法對法官的約束
在民事訴訟中,調解協議的達成以訴訟當事人的自願為基礎,這其中包含了訴訟當事人對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故調解的合法性要求僅體現在「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不違反法律」。也就是說,只要調解協議的內容不違反實體法的禁止性規定就是允許的,即使其並未嚴格遵循實體法的規范。因而,在實體法的適用上,調解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調解協議的合法需要滿足的只是以下兩個條件:1.內容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2.調解協議的達成系出於當事人自願。然而,從表面上看,當事人在調解中作出的讓步是對其民事權利自願作出的處分,因而無懈可擊。實際上,這一處分行為往往並非出於當事人自願,而是在法官的暗示、誘導甚或是別有用心的壓制下做出的,從而使得訴訟的結果可能被實體法規范之外的其它因素所左右。所以說,調解弱化了實體法對訴訟活動應有的約束。
(二) 調解制度削弱了程序法對法官的約束
審判權基於其「居中裁判」的特質又使得司法獨立成為法制基本原則,強調程序正義,以細致、嚴整的強行性程序規范來約束法官,是防止審判權的濫用的最有效的辦法。而當法官採用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時,由於糾紛的解決是以當事人合意為基礎的,所以調解在程序上具某些非程序化的特點。例如,法官可以主動地決定訴訟進入調解程序,可以隨意選擇「背靠背式」調解或「面對面式」調解,這種權力的隨意性實質上是以對當事人的部分訴訟權利進行限制為代價的使得法官可因調解而脫離程序法的規范和約束,造成其行為失范和訴訟活動的無序,並進而導致實體上的不公。
(三)調解制度削弱了審判監督機制對司法不公的防範作用
雖然民訴法允許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但對申請再審的理由作了嚴格限制:即民訴法第一百八十條所規定的「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並且,要求當事人就此負舉證責任。實際上,由於調解過程的非程式化和隨意性特點,當事人很難在事後將調解的具體過程予以再現,因而也就無法舉證證明法官在調解中違反了自願原則。所以申請再審成功的可能性相當小。這就使審判監督機制難以啟動。在監督機制被極大弱化的情況下,很難想像司法公正能僅依靠執法者的內在約束而得以實現。
(四)調解制度對當事人的權利配置不合理
我國民訴法對當事人權利有較為詳細的規定,但對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義務卻未作規定。民訴法還規定達成調解協議後調解書送達前一方有權反悔。這對反悔的一方權利保護得充分,但對另一方的權利卻沒有保護到。這使當事人之間權利的配置不合理,積極參加調解的一方的權利得不到保護和相應的司法救助,隨意反悔的一方卻得不到任何相應的法律制裁,使法律無法做到公平。
由以上對比可以發現,民事訴訟中調解制度的消極影響甚於其積極影響,極可能導致司法不公,因而法院調解制度亟待完善。
三、完善我國法院調解制度之構想
針對我國法院在立法及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重構我國的調解制度已勢在必行,理論上已經出現以下幾種建議。
(一) 建立審前准備程序,使調、審分離
審前准備是指法院受理案件之後進入開庭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訴訟活動。審前准備程序與開庭審理程序明顯分開,形成相對獨立的兩部分。它使有關訴訟的諸多問題於開庭審理前一次性得到解決,防止當事人在開庭時搞突然襲擊,保證開庭審理時雙方處於平等對抗地位,使雙方無爭議部分不再進入法庭,簡化法庭審理。經審前程序,事實已暴露無遺,雙方對所持信息和證據相互了解,勝敗之結果顯而易見,故法官稍加推動,糾紛就可在庭前以和解解決。而我國民訴法第113條至第119條盡管也屬審前准備程序,它偏重於法官的實體審查,忽視了當事人的積極參與,也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既未在理論上也未在實踐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審前准備程序。隨著審判方式的改革、大立案、大民事格局的形成,審前准備程序的構置已初見成效。美國發現程序的功能、證據開示制度已在全國部分法院推廣,各法院已初步設立庭前交換證據制度、證據開示制度。證據交換的主持人與案件的主審人並非一人,分屬兩個獨立業務庭。即審前准備法官與庭審法官相分離。這已日益成為各國改革的基本走向。
調解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程序可隨機應變。調解的正當性源於當事人自願,調解追求實質之正義,法律適用並非調解主要目的,所有調解書均沒有引用法律條文。調解顯著特點是調解人憑借生活閱歷,而非法律知識,故為合理配置司法資源,完善大立案機制,調解應設置在審前准備程序,在審前准備程序中可由法官助理、反聘法院已離、退休資歷較深法官或聘請人民調解員主持。為合理構置審前准備程序,首先從法院內部要效率、效益。因為我國法官隊伍雖然龐大,但審判人員並非太多,問題主要在於法院內部人員配備及分工極不合理。法官所佔比例太大,輔助人員過少,法官承擔了許多司法輔助性工作,鑒於這一現狀。由於大立案機制的建立,立、審、執分離,法院可對多餘的法官實行就地轉崗,擔任法官助理或其他司法輔助人員,由這些人組成審前准備法官,僅有程序審查權,不進行實體審查,有助於防止法官先入為主,庭審流於形式的弊端。這些人主要從事調解、調查、送達管轄權異議等輔助性司法工作,從而形成一名法官有二至三名法官助理協助辦案的局面。禁止准備法官與庭審法官之間交換意見,禁止法院行政首長在准備法官與庭審法官之間進行協調溝通。
調解本身不屬於訴訟程序,不以事實清楚、法律適用准確為要件,屬於非訴程序,可由法官監督而無需法官主持,可由法官助理,反聘已離、退休法官或書記員或其他人員在審前准備程序進行;那些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法律知識水平有限的法官,可以轉任法官助理或專職調解員。由於這些人不掌握審判權,就不存在「以拖壓調、以調壓判」等現象。此外,將調解置於審前准備程序中可以實現「在准備中調解,在調解中准備」的機制,使訴訟效率極大化。由於准備程序雙方所持有的證據、信息互相掌握,案件事實已明確,和解機率極大。調解不僅可由法官助理、聘用人員進行,還可借鑒台灣、日本等國做法,由法院將轄區內具有一定學識身份和威望的人員聘請為調解委員,並將名單公布。法官可根據個案情況決定將案件交付給某一位或幾位調解員調解,雙方可指定調解員。這一制度建立的實質是讓民間調解員在法官的監督下進行調解,將民間調解這一非正式解紛機制與司法審判這種正式的解紛機制溶為一體,互為補充。民間調解得以規范化,法院僵硬的訴訟得以適當軟化。這種制度設立既可通過調解制度來追求實質正義,同時也可有效防止民間調解放任自流,過於隨意。可以說這是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其與國外的訴前強制仲裁、強制調解等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 以訴訟和解重塑法院調解,加重和解弱化調解
另外還有學者提出了訴訟各解制度來對調解制度進行替換。訴訟和解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經協商和讓步而達成的、以終結訴訟為目的的合意的訴訟制度。它在功能上有三要素:1.程序關聯性,訴訟系屬即屬司法解決范疇,已進入訴訟程序和法院管轄;2.主體間合意性,屬於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行為,是一方或雙方讓步結果;3.終端性,和解的結果意味紛爭的解決和訴訟的終結,即產生訴訟終止和既判力的結果。對當事人及法院都具約束力。有學者認為:訴訟和解與法院調解有很多共同之處,兩者都以當事人的合意解訟,兩者均由法官和當事人實施,協議形成都是法院訴訟行為與當事人訴訟行為交互作用的結果,兩者成立後與判決有同等效力。這些共同點表明,兩者在民事訴訟制度中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兩者實質上是同一事物。這一本質相同、名稱不同的制度之所以被界定為兩種不同的制度,是因為人們在構建訴訟制度時是從不同側面來認識定位的。和解是立足於當事人說明以合意解決爭訴,調解則是以法院為基點解釋以合意解決爭訴。兩種制度功能上的統一性是訴訟和解可以替代法院調解的基礎。訴訟和解替代法院調解既可以繼續發揮其優勢又不致因改革幅度過大而引起震盪。因法院調解省時、省力、高效,大部分民事案件終於一審,減輕了二審法院壓力。有學者稱這是調解保持高度穩定的原因之一。如將法院調解制度全盤否定,根據最高法院五年改革方案,目前法院人員不但不增,反而按照法院人員總數裁減10%,那麼,大量案件如何解決?後果可想而知。訴訟和解在功能價值追求上完全可替代法院調解。訴訟和解貫徹於訴訟任何階段,民訴法第51條審判程序,第211條執行程序。隨著訴訟程序推進案件事實逐漸清楚,雙方即可自行和解,也可在法官介入下,促成和解。經過當事人理性的協商和妥協,可能得到雙贏結果。效率、自由、公正是訴訟和解的內在價值。另外,訴訟和解取代法院調解,可推動審判方式由「調解刑」向「判決型」角色的轉換。訴訟和解能做到這一點是由其靈活性、隨意性和輔助性特點決定的。一方面和解程序的啟動是隨意的,是否自行和解或讓法官試行和解,是由訴訟主體雙方當事人操縱的,完全取決於雙方意志。另一方面:如果要求法官試行和解,其程序也只是在法官主持下進行交流、協商、傳話以及是否接受和解這樣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是靈活多樣的,不帶任何強制性,時間短暫,和解不成,轉入審判程序,不影響訴訟推進,因此和解程序必然處於輔助地位,輔助審判程序,這一定位使訴訟和解根本上失去了塑造民事審判程序結構的基本性格的潛在功能,不管其結案率多高,永遠不能主導民事審判模式結構,進而更不會成為審判模式由「調解型」向「判決型」轉換的障礙性力量。審判是法院骨髓。公正與效率是法院內在價值,是審判的血液,審判的價值構成將永遠決定民事訴訟結構,故借鑒國外立法,對我國民訴法訴訟和解制度予以重構。
1.訴訟和解時間,和解時間應從起訴後至判決前,此間任何階段當事人均可自行和解。
2.訴訟和解方式。訴訟任何階段當事人可自行和解達成協議不需法院介入,法庭外的和解或裁判外的和解德國。當事人也可要求法院主持和解即經法院主持或核準的和解法國、日本、德國。此種情形法院應具備有主持和解人員名單,人員配置同審前准備程序,以備當事人選擇。當事人不願選擇或放棄選擇的,法院為其指定。
3.訴訟和解效力。當事人自行和解的協議,經申請必須記入筆錄。記入筆錄和解協議因和解方式不同,效力有所不同、一是終結訴訟效力;一是與確定判決。有同等效力(具有執行文書效力)。
4.瑕疵和解的救濟。和解協議成立與確定判決有同等效力、當事人不是上訴,不得以該法律關系為標的再行起訴。對和解協議不得抗訴,但和解協議有無效或可撤銷的原因時,比照提起再審之訴的方法,對於該和解提起再審之訴。
(三)構建代替性糾紛解決方式即英文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縮寫ADR)。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我國加入WTO之後,現代型糾紛和訴訟在社會和法院大量涌現,改革中的政策變化如土地承包權,國企職工下崗,企業產權分離、轉讓、海事、海商、票據、破產等引發的特殊類型的糾紛更是層出不窮;而由於法制尚不夠健全以及法官的素質等原因,社會在通過司法訴訟方式處理這些糾紛方面能力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利益的多元化及價值的沖突對糾紛解決的手段的多元化要求愈顯迫切。可見訴訟並非解決爭紛唯一途徑。ADR式的「公眾司法」應用的土壤已形成。這一點《工人日報》1999年11月20日報道提出,「中國需要法制,不過是不是凡事皆斷於法,這是令人深思的問題」。方流芳教授指出:「在進入21世紀前夕,中國比任何時期都需要開拓非訴訟解決爭議的途徑,需要鼓勵�而不是限制當事人通過協議創造多種形式的民間調解,需要更為多樣化、更加靈活,更加經濟和更少官方色彩的仲裁途徑」。
正視這種發展趨勢及其所揭示的意義和價值,對於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民事訴訟程序及審判方式改革不無裨益。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本土資源,將被西方各國譽為「東方經驗」的人民調解功能發揚光大;信訪、民間權威的調解都應保留其特有地位;特別是擴大行政機關的糾紛解決功能,普及我國已經建立起的仲裁製度,加強仲裁機構的建設,將民商案件之仲裁全面推廣普及,鼓勵創建多層次,多渠道的ADR程序和制度,尤其是地方性和行業性糾紛解決機制。並逐步將訴訟程序與ADR程序協調起來,形成多網路的解紛機制。同時在法院內部據案件復雜程序和標的大小及性質實行繁簡分流,並發揮普及非訴訟程序�含督促和公示催告程序,如對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證據充分的案件使用支付令。擴大支付令使用的范圍,基層、中級法院均可使用支付令。這類程序的有效利用。將能夠極大地提高法院處理糾紛的效率和效益,減少訴累,實現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

G. 國際經濟爭議解決的非司法方法包括

法律分析:即通過法院以外的方式解決爭端的方法,如通過雙方當事人友好協商或談判,或者由雙方同意的第三人進行調解或仲裁。這種方法又稱選擇性的解決爭端的方法(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 即ADR)。這種解決爭端方法的前提是當事人之間達成森旅迅的通過ADR解決爭端的協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六十條鎮沖:國際條約優先適用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此此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H. 國際經濟爭議當事人可以採用的解決爭議的方式通常有哪幾種

一、國際經濟爭議的解決方式�國際經濟爭議的解決方式由國際經濟活動中的當事人在相關合同或協議中協商確定。實踐中常用的國際經濟爭議解決方式有:1. 協商2. 調解3. 國際經濟仲裁4. 國際經濟(民事)訴訟5.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方式(一)協商�協商是爭議當事人在爭議發生後最先選擇採用的爭議解決方法。它是指國際經濟活動的當事人在發生爭議後,以雙方的自願為基礎,針對所發生的爭議進行口頭或書面的磋商或談判,自行達成和解協議,解決糾紛的方式。�由於協商方式不需第三人介入,而且程序筒單靈活,因而大多數當事人同意在爭議發生之初先行協商解決,很少有當事人在發生爭議後不與對方當事人協商而直接提起仲裁或訴訟。達成和解協議後,各方可以繼續根據互諒互讓的合作原則進行合作和發展。�協商方式簡單靈活的特點可以節省當事人的時間及人力和財力。然而,協商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協商解決的結果往往取決於各方討價還價的能力以及其所處的經濟狀況和經濟實力,協商所達成的和解協議可能對處於弱勢的一方利益保護不夠。此外,當各方分歧嚴重時,難以自己協商解決,只能求助第三方幫助解決。�(二)調解�調解是在當事人之外的中立第三方的主持下,由第三方以中間人的身份在分清是非和責任的基礎上,根據法律、合同規定,參考國際慣例,從中幫助和促使爭議各方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公平的調解協議,解決各方爭議。依調解人的不同,可將調解分為以下五種:�1.民間調解�民間調解是指由仲裁機構、法院或國家指定負責調解的機構以外的第三方主持進行的調解。該調解人稱"民間調解人"。2.專門機構調解�專門機構調解是指由設在商會或仲裁協會內部的專門調解機構主持的調解。�3.聯合調解�聯合調解也稱共同調解(joint conciliation),它是我國貿促會與美國仲裁協會於1977年共同開創的解決國際商事爭議的新方式。聯合調解是指由中外爭議當事人中的一方向另一方發出書面通知,邀請他按照兩調解中心的聯合調解規則調解解決爭議,如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了調解邀請,調解程序開始,當事人可以協商選定兩調解中心秘書處中的任何一個作為案件的行政管理機構,如未選定,由被申請人所在國家的秘書處進行管理。�4.仲裁機構調解�仲裁機構調解是指由仲裁機構主持進行的調解。即將調解納入仲裁程序,由仲裁機構在開始仲裁前或仲裁中徵得當事人意見,當事人同意調解的,則進行調解,調解成功則製作調解書,並撤銷案件。5.法庭調解�法庭調解也稱法院調解或司法調解。它是指由法院主持進行的調解。(三)國際經濟仲裁�1.國際經濟仲裁的概念�仲裁(arbitra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指爭議當事人通過協議方式將爭議提交第三方(仲裁機構)進行裁決解決的方式。�國際經濟仲裁也稱國際商事仲裁。概括而言,它是指國際經濟活動的各方當事人自願將其爭議提交第三者進行審理並作出仲裁裁決的方式。2.國際經濟仲裁的國際立法�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仲裁方面的法律。為統一各國仲裁法律,國際社會制定了若干有關國際商事仲裁方面的國際公約主要有:�(1)《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2)《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主要規定了如下內容:總則、仲裁協議、仲裁庭的組成、仲裁庭的管轄權、仲裁程序的進行、裁決的作出和程序的終止、對裁決的追訴、裁決的承認和執行。�3.國際經濟仲裁的國內立法�(四)國際經濟訴訟�國際經濟訴訟也稱國際民事訴訟,它是指國際經濟爭議當事人將其爭議提交某一國家的法院予以審理並作出判決的爭議解決方法。�(五)ADR方式�如上所述,調解方式主要在東方國家使用,但近年來,西方國家在調解基礎上產生了ADR方式。�由於它沒有復雜的程序,且不傷當事人之間的合作關系,被很多西方國家採用。一些商會及仲裁機構如國際商會、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倫敦國際仲裁院都以各種形式提供ADR程序。國際商會還制定了《ICC選擇性調解規則》。也有的國家的法院開始運用ADR程序,例如,英國的中央倫敦郡法院在1996年曾開始試行調停方案。�ADR是起源於美國的爭議解決的新方式,意為"解決爭議的替代方式"對ADR方式目前有兩種理解,一是理解為除了訴訟,其它方式(包括仲裁在內)均屬於ADR方式;另一種理解是,除了仲裁和訴訟,其它方式均屬於ADR方式。�通過ADR方式達成的協議並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達成的協議,仍然需要以仲裁或訴訟方式解決。因此,ADR方式並不是適用於一切爭議的解決。實踐中,一些當事人在某些合同中約定"ADR--仲裁方式"。例如,香港新機場工程即採用了此種方式。其工程承包合同規定以下順序的爭議解決方式:(1)將爭議提交工程師解決;(2)調解;(3)裁判;(4)仲裁。其中,調解、裁判、仲裁由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管理。由於ADR方式在提交仲裁或訴訟前進行,也有的學者將其稱為"過濾程序"。�現在流行的幾種主要ADR方式有以下:調解、調停、微型聽審、聘請一名法官(或稱專家裁定)、在法院協助下的ADR。�二、解決國際經濟爭議所適用的法律�國際經濟爭議的法律適用是指在國際經濟爭議發生後,適用哪個國家的法律解決爭議。由於國際經濟爭議的當事人處於不同國家、地區或爭議的標的物作跨越國界的移動,因而涉及到兩個以上國家的法律管轄問題。而各個國家對同一問題的法律規定又不盡相同,因而正確選擇解決爭議所適用的法律對維護各方當事人的利益至關重要。�國際經濟爭議的法律適用包括程序法的適用和實體法的適用。�(一)實體法的適用�實體法主要包括國內法、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在實體法的適用方面主要遵守以下原則:�1.合同中對所適用的實體法有明確規定的,按合同規定執行�但通常有以下例外:當事人選擇的實體法違反仲裁機構所在地的強制性規范或公共秩序時,選擇無效。�在適用實體法方面,一般允許國際經濟爭議的當事人在爭議發生前或後,共同協商選擇所適用的實體法,這種由當事人選擇法律適用法的原則又稱之為"意思自治原則"。�2.合同中對所適用的實體法沒有明確規定的,由仲裁員或法官決定�大多數國家規定,在國際經濟爭議的當事人對所發生的爭議未作法律選擇時,由仲裁機構或法院根據最密切聯系的原則選擇所適用的法律。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45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的聯系的國家的法律。"我國《合同法》第126條也有類似規定。�(二)程序法的適用�程序法主要包括國內法、國內仲裁機構制定的仲裁規則、國際公約。程序法的適用包括仲裁法律的選擇和仲裁規則的選擇。�1.仲裁法律的選擇�大多數國家規定採用屬地法原則,即凡在本國仲裁都要適用本國仲裁法。�2.仲裁規則的選擇�仲裁規則的選擇有以下方式:�(1)必須依照仲裁機構的仲裁規則進行仲裁;�(2)按照當事人選擇的仲裁規則進行仲裁。�三、國際經濟仲裁協議的內容�各國對仲裁協議內容的要求不一,有繁有簡。大多數國家只要求當事人表明仲裁的意願,仲裁協議就是有效的。並不要求仲裁協議必須規定某些特定的內容,如寫明仲裁機構的要求。從目前司法實踐看,各國法院對仲裁協議的法律效力採取寬松的態度。�我國《仲裁法》對仲裁協議的要求相對較為嚴格,要求仲裁協議應具有下列三項內容: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項;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如果出現下列情形,仲裁協議無效:約定的仲裁事項超出法律規定的仲裁范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一方採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此外,《仲裁法》還規定,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者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也就是說,依照中國法律的規定,當事人必須在仲裁協議中指定仲裁機構。�有學者認為,上述嚴格的仲裁協議內容的要求違背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不符合國際商事仲裁發展的趨勢,不利於中國仲裁事業的發展。實踐中,許多仲裁協議並不規范,那麼,是否都視為無效呢?這顯然並不符合現時要求。1997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與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和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在北京聯合舉行仲裁業務協調會,就常見的15種不規范的仲裁協議的效力的認定達成了共識。合同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約定合同爭議由一個或另一個仲裁機構仲裁時,該仲裁條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對於該種類型的仲裁協議,最高人民法院在1996年12月12日發布的《關於同時選擇兩個仲裁機構的仲裁條款的法律效力問題的函》中明確規定:"該仲裁條款對仲裁機構的約定是明確的,亦是可以執行的。當事人只要選擇約定的仲裁機構之一即可進行仲裁。"�如上所述,雖然各國對仲裁協議沒有統一規定,但為便於仲裁的順利進行,仲裁協議除應包括仲裁事項、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外,還應當將仲裁適用的程序法和實體法、仲裁裁決的效力、仲裁費用的承擔等予以明確規定。�四、國際經濟仲裁機構(一)臨時仲裁機構�臨時仲裁機構是指爭議雙方當事人根據達成的仲裁協議,在爭議發生後,按仲裁地所屬國的仲裁法律規定,自行選任仲裁員組成的、仲裁裁決作出後即行解散的的仲裁機構。�(二)常設仲裁機構�1.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英文縮寫:CIETAC)�2.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英文縮寫CMAC)�3. 國際商會仲裁院�4.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5.倫敦國際仲裁院�6.美國仲裁協會(英文縮寫AAA)�7.日本商事仲裁協會�8.香港國際仲裁中心(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entre,HKAC)�9.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中心�除上述機構外,瑞士蘇黎世商會仲裁院、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解決國際投資爭端國際中心等也是國際上較有影響的常設仲裁機構。�五、 國際經濟訴訟�(一)國際經濟訴訟案件的管轄權�1.屬地管轄原則�2.屬人管轄原則�3.實際控制原則�4.協議管轄原則�5.專屬管轄原則�以上確認管轄權的原則在許多國家是兼用的。�六、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一)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的概念與作用�根據國家主權原則,任何國家法院的判決原則上只能在該國領域內具有法律效力,並可以強制執行,而在外國則沒有法律效力。但由於國際經濟糾紛的當事人身處不同國家,如果一國法院對其糾紛作出的判決不能在另一方當事人所在國家執行,則這一國際經濟訴訟案件的判決就變得沒有實際意義,不能真正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使一國法院的判決在他國得到承認和執行。�所謂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和執行是指承認外國法院的判決在本國境內具有與本國法院判決同等的法律效力,並在承認的基礎上根據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或作出判決法院的請求,按照本國法和本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在本國境內強制執行外國判決。(二)關於我國與外國相互承認與執行法院判決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66條至第268條作了如下規定:�1.我國法院判決在外國的承認與執行�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被執行人或者其財產不在中國領域內,當事人請求執行的,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有管轄權的外國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中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規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則,請求外國法院承認和執行。2.外國法院判決在我國的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需要我國法院承認和執行的,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我國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承認與執行,也可以由外國法院依照該國與我國締結的或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或按互惠原則,請求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人民法院對申請或請求承認的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依照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或按互惠原則進行審查後,認為不違反我國法律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認其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命令,依民訴法規定執行。違反我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以承認和執行。

I. 什麼是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

具體如下:

一、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概述

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既可以根據字面意義譯為「替代性(或代替性、選擇性)糾紛解決方式」,亦可根據其實質意義譯為「審判外(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或「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法院外糾紛解決方式」等。ADR概念源於美國,原來是指上世紀逐步發展起來的各種訴訟外糾紛解決方式的總稱,現在一般已引申為對世界各國普遍存在著的、民事訴訟制度以外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或機制的稱謂。

由於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是一個總括性、綜合性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相對均難以准確界定。目前,學界對ADR應包括哪些程序制度仍存在較大分歧,學界爭論的焦點在於ADR是否包括仲裁。一種觀點認為,ADR「是一組供當事人任意選擇用來避免正式對抗性訴訟的辦法」,是當事人之間約定的通過除訴訟以外的方法解決他們之間的爭議的各種方法的總稱,如仲裁、調解等方式。另一種觀點則認為,ADR協議不能保證有一個終局的、對雙方當事人均有拘束力的決定,除非當事人之間就解決爭議達成一致,並能自動執行他們之間業已達成的關於如何解決爭議協議。這種觀點傾向於將仲裁排除在ADR之外。

筆者認為,仲裁是否包括在ADR之內不能一概而論。一要從形式上判斷,它是國際公法領域的仲裁,還是民商事領域的仲裁,前者的裁決基本上靠國際法主體自覺執行,應該屬於ADR。另外還要看是國際商事仲裁,還是國內商事仲裁,在英美國家,一般認為後者是ADR,而前者就不一定,如國際商會ADR(ICC-ADR)把仲裁排除在外,[4]而倫敦國際仲裁院(LCIA)就沒有。[5](P57)二要從實質上分析看它是否與普通的訴訟程序保持合理的距離,看它是否還有足夠的靈活性和較少的正式性。盡管學界對ADR爭論不休,但有一點卻達成了共識,那就是:ADR一般用來解決民商事法律領域的爭端。

二、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的特點

第一,自主性。在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中,當事人是平等的主體,雙方可自行決定爭端解決事宜,從而增加了透明度,也增加了可信度,減少了執行的難度。

第二,靈活性。由於整個爭議的解決都是建立在當事人平等自願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當事人可以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程序,如對事實審查,還是對法律審查,還是一並審查,都可以由當事人自己決定。另外,在履行時,當事人不局限於法律規定的救濟,還可以結合任何物質或非物質利益的轉移和交換。

第三,快捷性和經濟性。由於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不拘泥於程序的完整、周到,靈活多變,因而省時。而WTO爭端解決機制中,從理論上說,如無上訴,需1年,如上訴,需1年3個月,而從實踐來看,花費的時間就更長,如1995年委內瑞拉、巴西訴美國案就花了兩年零七個月。[7](P88-89)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由於節約時間,成本也相應降低。

第四,可執行性。如WTO爭端解決中採用消極協商一致的原則,把問題留到了執行階段,即使採用交叉報復等手段,可能也於事無補。而運用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處理爭端,目的是在滿足雙方基本利益的基礎上尋求合法持久的方法,其中通過達成共識來調和雙方的利益是最具建設性的方法。

第五,溫和性。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爭端解決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友好、和諧、平靜的氣氛中進行,減少了雙方的對立,有利於雙方最大限度地作出讓步。

三、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的種類

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主要包括:

(一)協商(Negotiation)

協商是最普通的解決糾紛的方式,它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方式,使利益發生沖突的當事人進行談判,共同努力消除分歧,而不訴諸仲裁和審判。協商中的聯系以尋找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折衷為中心,當事人都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積極尋求雙方都認為滿意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二)調解(Mediation)

調解是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在當事人之間的聯系中最有影響。簡言之,調解就是由一非當事人的中立方在當事人之間幫助其協商。從中立者的角色看,調解不同於司法解決程序。與法官或仲裁員不同,調解員無權將調解結果強加於當事人。調解員的唯一功能就是幫助發生糾紛者共同去解決其糾紛。調解員的角色和調解的程序,根據糾紛的性質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調解員可以幫助找出爭議的問題和各爭議方的利益,幫助在當事人之間傳遞信息,找出達成一致的基礎和不能解決糾紛的後果,找出一個共同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了解屬於保密范圍的當事人的利益和地位,調解員常常能夠找出當事人最初的願望以外的選擇。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加強發生爭議的當事人之間的聯系。調解員可以控制信息的傳遞,降低風險。當事人一方可以將有關信息告訴調解員而不讓對方知道,調解員的出現可以加速當事人之間通過對話協商產生結果。有經驗的調解員會激發當事人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通常,當事人在其所處的地位以及法律賦予的權利以外的利益是很廣泛的,而且常常是有重疊的,調解員就是善於幫助當事人發現其各自的利益以及他們共同的利益所在。調解員還可以幫助當事人選擇最適合的其他各種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

由於深受儒家文化傳統影響,以調解為主的非訴訟爭議的實踐在我國有著深厚而悠久的歷史基礎。實踐證明,調解方式在我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的仲裁案件中,幾乎有50%的案件經過仲裁員在仲裁程序中進行過調解,而且調解的成功率達到了40%-50%。盡管這樣,我國的調解制度也日益暴露出一些弱點和不足,致使調解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鼓勵和引導訴訟外的糾紛解決方式,尤其是訴前調解,不僅有利於減少司法資源的投入和減少案件積壓,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糾紛的解決效率,也符合訴訟經濟和鼓勵當事人調解的國際潮流與趨勢。

(三)小型審理(Mini-Trial)

小型審理是一種沒有拘束力的、可以由民間主持也可以由法院主持的解決糾紛的程序。小額審理的形式很多,但其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在小型審理中,通常由一個法官或一個中立的顧問(NeutralAdvisor)主持一至兩天的聽證。這種聽證是非正式的,通常沒有證人,因而有關的證據規則和程序也是很寬松的。被賦予解決糾紛權利的當事人的代表———通常是高級執行官(SeniorExecutives)———要親自聽取各方律師的簡短的關於案件的發言。聽證後,高級執行官常常在中立的顧問的幫助下協商解決糾紛。如果協商失敗,中立的顧問會為高級執行官提供一個該糾紛如果進行正式司法審判可能出現的判決,此時雙方再重新進行協商達成協議。小型審理是一種權利和利益基礎混合的程序,小型審理從幾個方面有利於糾紛的解決:有法官等司法人員的介入,在法官的幫助分析下有利於尋求具體的解決方式;雙方高層領導的直接對話避免了代理者決定權的限制,更利於糾紛的解決;非正式的聽證使各方當事人對爭議的問題更為明確,並直接將一方當事人的觀點展示給對方;雖然其審理結果不具有約束力,但鑒於其往往具有正式司法判決的預見性,因此雙方一般都願意採用。小型審理被典型地用於解決國際商事糾紛。

(四)調解與仲裁(Med-Arb)

調解與仲裁是,首先由一中立的第三方(NeutralThirdParty)試圖幫助雙方形成一個糾紛解決決定,如果調解不能解決,該第三方將扮演仲裁員的角色,並對爭議的問題做出裁決。當然,對於將截然不同的兩種程序———調解和仲裁———由同一人主持是否合適是有爭論的,許多從事糾紛解決的人反對這種調解與仲裁合並的糾紛解決方式,認為這樣會破壞仲裁員思維的中立性。同時,在調解中,當事人基於對調解員信任而將其想法合盤托出,以利於調解員幫助其在調解過程中找到更符合其需要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作為仲裁員必須是不偏不倚的,但其將受調解過程中當事人的傾訴的影響。同樣,因害怕調解過程中的傾訴會對仲裁程序造成不利影響,當事人將不再在調解過程中全盤托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就產生了一定的矛盾。當然,由不同的人分別主持調解和仲裁程序將會解決這一矛盾,但無疑會影響效率。[8](P163)

(五)仲裁(Arbitration)

仲裁是由一中立的第三方,在非正式的聽證程序中聽取了當事人的舉證和辯論後,對有關爭議做出有拘束力的裁決。仲裁可以是有拘束力的,也可以是無拘束力的;可以是自願的,也可以是強制性的;可以是當事人約定的,也可以是法律規定的或法院決定的;可以由一名仲裁員主持,也可以由三名仲裁員組成的合議庭主持。仲裁程序的特點在於,是由中立的第三方專家做出最後的裁決。仲裁不像調解那樣使當事人有自決的權利;而其在「或輸或贏」的特徵上與審判是相同的,只不過仲裁是非正式的、更快速、更廉價、當事人可以自己選擇裁判者。

四、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的價值分析

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是指在一個社會中,多種多樣的糾紛解決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點,相互協調地存在所構成的一種互補的、滿足社會主體多種需求的程序體系和動態的運作調整系統。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的合理性歸因於社會主體對糾紛解決方式的多樣性需求。糾紛解決方式的樣式最終也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發展所決定的。當今中國,現代型糾紛和現代型訴訟正在以多發的、史無前例的特徵在社會和法院大量出現;改革中的政策變化,例如土地承包權、國企下崗職工等引起的特殊類型的糾紛更是層出不窮,而由於法制尚不夠健全及法官的素質等原因,司法在處理這些方面的能力也是力不從心,因此利益的多元化對糾紛解決方式的多元化的要求也是日益迫切的,並進一步促進了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的發展。

J. 求2007自考法律專業本科《國際私法》考試大綱

國際私法

基本要求

掌握國際私法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制度,尤其要結合中國的有關立法、司法解釋和實踐以及中國締結或加入的有關國際條約,重點掌握國際私法的概念、淵源,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沖突規范及准據法的確定,識別、外國法的查明和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物權、合同、侵權、商事、家庭及繼承法等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國際民商事仲裁,國際民事訴訟法和區際司法協助等問題。

第一章 國際私法概述

第一節 國際私法的概念

國際私法的名稱(法則區別說 私國際法 國際私法 沖突法) 國際私法的調整對象(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 國際私法調整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的方法) 國際私法的定義 國際私法與國際私法學

第二節 國際私法的范圍

在國際私法范圍上的不同主張 國際私法的規范(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規范 沖突規范 國際統一實體私法規范 國際民商事爭議解決規范)

第三節 國際私法的淵源

國內法淵源(國內立法 國內判例 司法解釋) 國際法淵源(國際條約 國際慣例)

第二章 國際私法的主體

第一節 自然人

自然人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自然人的國籍(自然人國籍的概念 自然人國籍的積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國籍的消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的住所(自然人住所的概念 自然人住所的積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住所的消極沖突的解決) 自然人的居所

第二節 法人

法人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法人的國籍(法人國籍的確定 中國在實踐中確定法人國籍的做法) 法人的住所 法人的營業所 外國法人的認可(外國法人認可的概念 外國法人認可的方式外國法人在中國的認可)

第三節 國家

國家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概念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的產生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權的內容 關於國家及其財產豁免的理論 國家及其財產豁免與國家的民商事法律責任 中國的實踐)

第四節 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的國際私法主體資格 國際組織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特權與豁免(國際組織的特權與豁免的產生與發展國際組織享有特權與豁免的根據 國際組織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的特權與豁免的內容) 中國公務網 2004-8-5 23:26:08

第五節 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概述 關於外國人的民商事法律地位的制度(國民待遇 最惠國待遇 優惠待遇) 外國人在中國的民商事法律地位

第三章 法律沖突、沖突規范和准據法

第一節 法律沖突

法律沖突的概念和類型(法律沖突的概念 法律沖突的類型) 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產生和特點(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產生 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特點) 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的解決方法(沖突法解決方法實體法解決方法)

第二節 沖突規范

沖突規范的概念(沖突規范的名稱和定義 沖突規范的特性) 沖突規范的結構(沖突規范的構成 連接點 系屬公式) 沖突規范的類型(單邊沖突規范 雙邊沖突規范 重疊適用的沖突規范選擇適用的沖突規范)

第三節 准據法

准據法的概念和特點(准據法的概念 准據法的特點) 准據法的選擇方法 准據法的確定(區際法律沖突與准據法的確定人際法律沖突與准據法的確定 時際法律沖突與准據法的確定)

第四章 適用沖突規范的制度

第一節 識別

識別的概念 識別的依據(依法院地法識別說 依准據法識別說)

第二節 反致

反致的概念和類型(直接反致 轉致 間接反致 包含直接反致的轉致 完全反致) 反致問題的產生 關於反致的實踐 中國關於反致問題的規定

第三節 外國法的查明和解釋

外國法的查明的概念 外國法的查明方法 無法查明外國法的解決辦法 外國法的錯誤適用(適用內國沖突規范的錯誤 適用外國法本身的錯誤) 外國法的解釋 中國關於外國法的查明的規定

第四節 公共秩序保留

公共秩序保留的概念 關於公共秩序保留的實踐 中國關於公共秩序制度的規定

第五節 法律規避

法律規避的概念 法律規避的效力 法律規避的對象 中國關於法律規避的規定

第五章 國際民商事法律適用

第一節 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適用(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沖突 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適用) 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沖突自然人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 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沖突 法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法律適用)

第二節 法律行為、代理和時效

法律行為的法律適用(法律行為的法律沖突 法律行為的法律適用) 代理的法律適用(代理的法律沖突 代理內部關系的法律適用 代理外部關系的法律適用) 時效的法律適用(時效的法律沖突時效的法律適用)

第三節 物權

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物之所在地法原則的含義和理論依據 物之所在地法的適用范圍 物之所在地法適用的例外) 物權關系的法律適用(動產物權的法律適用 不動產物權的法律適用)

第四節 債權

合同的法律適用(合同准據法的概念 分割論與單一論 主觀論與客觀論 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客觀標志說 最密切聯系原則 特徵性履行方法 合同自體法 中國的有關規定) 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侵權行為的法律沖突 一般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特殊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中國關於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規定)

第五節 商事關系

票據關系的法律適用(票據當事人能力的法律適用 票據行為方式的法律適用 票據追索權行使期限的法律適用 持票人責任的法律適用 票據喪失時權利保全程序的法律適用) 海事關系的法律適用(海事關系的法律沖突海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民用航空關系的法律適用(中國民用航空法的有關規定)

第六節 家庭

結婚的法律適用(結婚實質要件的法律適用 結婚形式要件的法律適用 中國關於涉外結婚的規定) 夫妻關系的法律適用(夫妻人身關系的法律適用 夫妻財產關系的法律適用) 離婚的法律適用(離婚案件的管轄權 離婚的法律適用 中國關於涉外離婚的規定) 父母子女關系的法律適用(婚生地位的法律適用 非婚生子女准正的法律適用 父母子女關系的法律適用) 收養的法律適用(收養成立的法律適用 收養效力的法律適用 收養解除的法律適用 中國關於收養法律適用的規定) 監護的法律適用 扶養的法律適用

第七節 繼承

法定繼承的法律適用(區別制 同一制 繼承准據法的適用范圍 中國關於法定繼承法律適用的規定) 遺囑的法律適用(立遺囑人能力的法律適用 遺囑方式的法律適用 遺囑內容和效力的法律適用) 無人繼承財產歸屬問題的法律適用(關於無人繼承財產的理論 無人繼承財產歸屬問題的法律適用)

第六章 國際民商事爭議的解決

第一節 國際民商事爭議的概述

國際民商事爭議的概念和特點(國際民商事爭議的概念 國際民商事爭議的特點) 國際民商事爭議的類型 國際民商事爭議的解決方式[協商 調解 仲裁 司法訴訟 替代爭議解決方式(ADR)] www.GONGWU.COM.CN 2006-9-14 4:34:57

第二節 協商和調解

協商(協商的概念 協商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協商的原則) 調解(調解的概念 調解的類型 調解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調解的原則)

第三節 國際商事仲裁

仲裁概述(仲裁的概念和特點 仲裁的類型 國際商事仲裁的概念和特性) 仲裁機構(臨時仲裁庭 常設仲裁機構 中國的常設涉外仲裁機構) 仲裁協議(仲裁協議的概念 仲裁協議的類型 仲裁協議的基本內容 仲裁協議的法律效力 仲裁協議的有效性及其認定) 仲裁程序(仲裁的申請和受理 仲裁庭的組成 審理 裁決 法律適用) 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國際公約中國仲裁機構涉外仲裁裁決在我國的執行 中國仲裁機構涉外仲裁裁決在外國的承認與執行 外國仲裁裁決在我國的承認與執行 申請撤消仲裁裁決)

第四節 國際民事訴訟

國際民事訴訟和國際民事訴訟法(國際民事訴訟的概念和特點 國際民事訴訟法的概念和特點) 外國人的民事訴訟地位(有關外國人民事訴訟地位的一般原則 外國人在中國的民事訴訟地位)國際民事案件管轄權(國際民事案件管轄權概述 確定國際民事案件管轄權的原則 一事再理或一事兩訴訴訟管轄權和仲裁管轄權中國關於國際民事案件管轄權的規定) 國際民事訴訟的期間、訴訟保全、訴訟時效(期間 訴訟保全 訴訟時效) 國際司法協助(司法協助的概念 司法協助的途徑和履行 中國關於司法協助的規定 域外送達的概念 域外送達的方式 中國關於域外送達文書的規定 域外取證的概念域外取證方式 外國法院判決承認與執行的程序和條件 中國關於外國法院判決承認與執行的規定)

第七章 區際法律問題

第一節 區際法律沖突與區際沖突法

區際法律沖突與區際沖突法的概念區際法律沖突的解決(區際沖突法解決途徑統一實體法解決途徑) 區際沖突法與國際私法的關系(在區際沖突法與國際私法的關系問題上的理論與實踐 區際沖突法與國際私法的聯系與區別) 中國區際法律沖突的解決步驟(中國區際法律沖突的解決途徑 中國區際法律沖突的解決步驟) www.GONGWU.COM.CN 2004-8-5 23:26:08

第二節 區際司法協助

中國內地與港澳台地區之間的送達(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之間的送達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之間的送達) 中國內地與港澳台地區之間的調查取證中國內地與港澳台地區相互執行法院判決 中國內地與港澳台地區相互執行仲裁裁決

熱點內容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發布:2025-01-12 12:24:08 瀏覽:893
特別行政法律是我國法的淵源嗎 發布:2025-01-12 12:24:00 瀏覽:841
行政法庭調查質證 發布:2025-01-12 12:07:19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