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7行政法最新熱點

2017行政法最新熱點

發布時間: 2023-05-21 14:04:45

① 行政訴訟法2017修訂的內容有哪些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做了修改。

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具體修正內容如下:

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拓展資料:

行政訴訟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並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中國行政訴訟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法典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和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的總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一部重要的基本法律。

參考資料: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② 行政法、商法、民訴法都有哪些熱點(爭議)的問題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開漳先鋒,輔勝將軍李伯瑤之後。其祖系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渡東村人。後其祖經風水大師黃妙應指點,將李伯瑤墓遷到渡東,並按黃妙應之說定居在湖頭(其中還有段故事)。 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明末以來,戰爭頻仍,民族矛盾尖銳,朝政腐敗,水利失修,水患頻繁。至康熙親政,把「平三藩」、整治河務和漕運列為首先辦理的大事。
個人經歷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白巾軍進犯安溪,回鄉守制的李光地募鄉勇百餘人扼守險要,力保安 李光地
溪;六月,鄭經軍圍困泉州,李光地大破鄭軍,贏得地方大員薦舉,被從優授為學士,服滿赴京遇缺即補。這個時候,若是一般人,肯定會欣喜若狂,但李光地卻上疏說泉州圍解「乃將帥仰奉威靈,拯百萬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極為謙恭的態度說,所有這些都是別人故意給他讓功,他接受官職的話會於心不安,因而懇請辭去所授學士之官。這些當然是李光地以退為進的伎倆,但卻給康熙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占據台灣的鄭經一死,李光地便立即上奏收取台灣,並建議任用熟悉海上情形的內大臣施琅領兵攻打。康熙帝完全採納了他的建議,終於收復台灣。李光地因此為清朝立下了一大功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因薦施琅率軍統台有功,被擢升為掌院學士。從此李光地步步高升。三年後,因同僚誣告,被革職,降為通政使。其罪名是:湖頭李氏家族萬人,有霸王之心;早年「出賣」朋友陳夢雷,中年父喪,「奪情」任官;晚年娶妾生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為直隸巡撫。就任才三個月,康熙帝就面諭李光地親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子牙河水系包括漳河、滹沱河和滏河),並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後迅即行動,於次年四月上呈周詳的治漳河方案。康熙帝覽後表示贊同,下旨迅速施行。秋後,李光地批示兩岸州縣官府組織民眾疏浚河道,使漳、滹兩河由館閣流入大運河,又開通單家橋處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前後只用十個月,子牙河工程告竣。康熙帝親臨巡視,十分滿意,御賜李光地《子牙河詩》。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總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碩茲治理永定河,事過一年,毫無成效。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錢糧。 李光地遵旨「確查題參」,如實上奏。康熙帝 李光地
撤王、赫二人之職,授李光地負責治理永定河事宜。他認為治河不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變水害為水利。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親臨工地調查。由於因時因人制宜,李光地的治河實踐大獲成功,於是又被擢升為吏部尚書,仍管巡撫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光地為民請命,請求赦免「偷墾之罪」,允許百姓繼續耕種這些田地,以體現「皇上優恤黎民之至意」。康熙准奏。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又派工部侍郎白碩色協助。二月,李光地奏請全面動工。 李光地嚴密規劃組織,劃界承包,專人負責。他乘船駐柳坌口,每天巡視工地,督促指揮。百姓起初不解其意,消極怠工甚而口出怨言。李光地即召集父老民眾,說明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功在國家,利澤百姓,從而調動了民工的積極性,原定一年完成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親自巡視工程,為表彰李光地的功績,特頒賜詩、字,並御書「夙志澄清」匾額。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康熙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再賜李光地「夾輔高風」御匾。「夾輔」,意即左右輔佐;「高風」指李光地德才兼優,風格高尚。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康熙帝在熱河又賜李光地「謨明弼諧」御匾,以褒揚他「計謨明智,抉弼和諧」。
為官時期
李光地任直隸巡撫時,奉命修治漳河和子牙河。他認為治河不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變水害為水利。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親臨工地調查。在治河理論上,他反對人順水性之說,堅持讓水隨人意。康熙將李光地的治河思想,向黃河淮河推廣,他說:「朕觀永定河修築之法甚善,河身直,河底深,所以淤泥盡皆沖刷,今治黃河亦用此法,方為有益。」張鵬翮提出異議,康熙帝仍然堅持「姑試用之」,用後,「河堤果然堅固」。李光地在治河實踐中,因他因時因人制宜,終於獲得巨大成功康熙帝諭大學士等日「李光地自任直隸巡撫以來,每年雨水調順,五穀豐登,官吏兵民無不心服。」他還高興地說「朕用一清正撫臣,便歲豐民樂。」 李光地胸懷寬廣,「肚裡能撐船」。他當督學時,有個縣令因求他辦事而達不到目的,曾對李光地無禮。後來,李光地升為巡撫,這個縣令嚇壞了,向李光地請罪。李光地說「改了也就好了,不必再為以前的事擔心。」這個縣令感動極了,深深檢點自己,後來為公殉職。古北口,總兵馬進良,對李光地過問他的軍政很不高興。有一次,李光地在堤上行馬,他故意放出群馬,要嚇唬李光地。李光地並不和他計較,還和他交談,對他的成績給予肯定,馬進良終於口服心服。與李光地同歲舉進士的陳夢雷,因耿精忠事下獄論斬,由於誤會李光地搞鬼,他對李光地恨之入骨,寫了《劾李光地疏》、《與李光地絕交書》,李光地並不懷恨,而且「疏陳西次密約狀」,救了陳夢雷一命李光地還多方留意為國選拔人才,先後推薦了20多個碩學名臣,他們都成為康熙盛事的中流砥柱,為國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深得康熙寵信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李光地上萬言書,陳述禁海苦累百姓;寫密折給康熙,請求旗兵全部撤閩;並 康熙
以聰明睿智贏得皇女藍齊兒的芳心,但這些大多不符合歷史真實,屬於虛構。歷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長12歲,生於明末,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28歲的李光地考中進士,兩年後授翰林院編修。由於在三藩之亂時,他上蠟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報,受到康熙的贊許,很快升為侍讀學士,又由平定台灣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學士,距宰相輔臣僅一步之遙。 這時的朝廷,既有索額圖與明珠滿人間的爭斗,又有漢人徐乾學、高士奇與明珠等人的角逐,李光地作為康熙十分信賴的漢大臣,自然成為各派爭取拉攏的對象,也自覺不自覺地捲入了政治斗爭中。圍繞李光地「三案」(「賣友案」、「奪情案」、「外婦之子來歸案」)的斗爭在當時就格外引人注目。李光地平時研究《易經》,對變化之理獨有見地,同時他又是一個精通權術的人。但再好的千里馬也有失蹄的時候。一次,康熙讓他推薦精通《易經》的人。李光地推薦了侍講學士德格勒,並說德格勒文章辭賦寫得好。康熙聯想到德格勒曾在自己面前吹捧過李光地,發覺兩人互相勾結,心中不快。有一年,天下大旱,康熙令德格勒用《易經》占卜,得到是《?卦》,德格勒於是解釋說:「澤在天上,有雨,但決去小人,甘霖才能立降!」康熙問:「小人在何處?」德格勒回答說:「陰乘陽勢,逼近九五,他就是得時得位的人。」康熙已明白是指明珠了。康熙與德格勒的占卜對話,很快被明珠得知,他立即把德格勒打入大獄。李光地遂以舉薦不實被降職。 晚年的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的寵信,出任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康熙每有大事,都將他召入便殿,秘密相商。李光地感到皇帝「眷注深恩」,在「獨對」時一般能夠據情准理,抒發己見。所以康熙帝慨嘆說:「大臣中每事為我家計萬世者,獨此一老臣耳!」
人物評價
李光地一生,輔弼帝業,清勤謹慎,始終如一,其光輝業績,不勝枚舉。「三藩之亂」發生後,國家 李光地
處於分烈日裂的嚴重關頭,李光地派人冒險上京,進獻蠟丸密疏,獻策平定耿精忠在福建的叛亂。他以全家生命力薦施琅專征平台,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李光地為政席仁,他義設常平倉,荒年賑濟飢民;減免賦稅,廢除自秦以來的「十家連坐法」和「凌尺」、「滅族」等酷刑,拯救了因《[仙郊痆釩副恢炅

法學論文熱點有哪些

我知道一個 不知道算不算上海大學生參加立法 交通法規方面的 可以說引起了一定的討論

④ 2017年司法《行政法》基礎知識點:具體行政行為

司法考試頻道為大家推出【 2017年司法考試課程! 】考生可點擊以下入口進入免費試聽頁面!足不出戶就可以邊聽課邊學習,為大家的取證夢想助力!

根據我國的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判斷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基本標準是:(1)行使行政職權的主體合法;(2)合乎法定職權范圍;(3)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確鑿;(4)適用法律法規正確;(5)符合法定程序;(6)不濫用職權。行政機關採取的具體行政行為,符合以上條件就是合法的,將得到司法審查機關或者行政復議機關的支持。否則就構成違法,將被撤銷、變更。以下對事實證據、法律適用、法定程序和濫用職權幾個要件做些討論。
一、有確鑿的事實證據
這一要件的直接意義,是要求行政決定應當有確實可靠的證據。證據是客觀存在的、關聯行政的和依法收集和認定的事實。這一要件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第一,作出行政決定首先要有事實,即存在需要行使行政職權的客觀事實。事實是行使行政職權的第一個法定條件,是判斷行政合法性的第一個條件,也是保證行政職權不濫用的第一個條件。否則就無異於放縱任性的行政職權,國家利益和公民權利就沒有安全保障。安全來自於將行政職權聯系在一定的事實條件上。沒有事實不能行使權力;事實不變,行政決定就不能變。沒有充分的證據就不能行使國家行政職權,沒有證據就是違法行使行政權力。事實和證據有約束和穩定行政活動的功能。
第二,事實應當是確實充分的。只是有事實還不夠,事實必須是客觀的、合法的和與行政決定相關聯的。
對於行政活動中的事實證據問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了一些重要的制度。第一,證據的法定種類,回答什麼屬於證據和證據表現為什麼形式的問題。第31條規定了七種證據,如果行政機關使用的證據材料不符合該條規定的證據特徵和形式,那麼在訴訟上就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第二,證據應當是充分的,不是零散的,殘缺不全的,能夠足以證明採取行政行為是正確合法的。在訴訟中,如果法院認為證據不夠,法院有權向當事人、向有關行政機關、其他的公民和組織收集證據。法院還可以組織證據的鑒定。經過取證和鑒定,法院確定行政機關所依據的證據不可靠不充分,就察扮鎮可以判決行政機關敗訴。
二、正確適用法律法規
第一,行政管理是一種適用法律的國家活動。如果行政機關打算使自己的意志產生預定的法律效果,必須依法處理行政事務。
第二,將法律法規作為處理行政事務的根本准則和依據。行政機關的活動應當服從上級的指示、命令,執行國家發布的關於行政管理的文件,但是根本的依據是憲法和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法規。將法律法規作為處理行政事務的准則和依據,是講它的性,而不是講它的性。
第三,正確適用還表現於正確把握法律法規與調整對象的聯系。法律法規的適用是有條件的。法律是對社會關系的調整,社會關系的性質和狀況是適用法律的條件。適用法律不能取決於行政官員的任意和偏好,而必須以法律所要求的事實條件作為適用法律的根據。
第四,只能適用有效的法律。適用法律的含義之一,是對現行有效法律的遵守。已經失去效力的法律和尚沒有生效的法律,都不得適用。
如果行政機關在上述有關方面有缺陷,法院就可以在行政訴訟中以適用法律法規錯誤撤銷行政決定,判決行政機關敗訴。
三、符合法定程序
程序是實現行政管理目標過程中的行政方法和形式。法定程序賦予這些方法和形式以權利義務的法律屬性,要求行政機關行使職權時必須遵守,成為判斷行政行為是否正確合法的重要標准。例如,行政決定送達至當事人,是行政決定生效的必要程序。送達之日是行政決定生效之時,生效的內容限於送達的內容。沒有完成送達這一程序,行政決定的法律效力就是有缺陷的。行政訴訟法規定法定程序是行政行為合法的必要條件,在我國立法第一次將程序法提到與實體缺汪法同樣重要的地位。
目前行政法中對行政程序規定得比較好的和體現時代精神的,是行政處罰法。該法規定了行政處罰的決定程序和執行程序。決定程序有簡易程序、昕證程序和一般程序,這三個決定程序中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當事人的程序權利必須得到滿足,即當事人的了解權、陳述權和申辯權必須得敗粗到行政機關的尊重。如果行政機關不尊重不滿足當事人的程序權利,行政處罰決定就無效。所以這種對程序權利的尊重和滿足,具有法律強制性。法律 教育 網
四、不得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
除了上面講的三個基本條件以外,行政訴訟法還對行政機關提出了兩個禁止性要求,即不得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超越職權和濫用職權,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院可以予以撤銷。
關於超越職權的要件,是要求行政機關應當在法律授予的許可權以內活動。不能以公共需要的理由對抗職責許可權的要求,過於熱心也會構成違法和侵權。法院不是按照行為人的動機,而是按照法律的規定來判斷行政行為的合法性。
行政機關的職權范圍主要由行政組織法和授權法規定。首先是國務院組織法、地方組織法,包括行政機構的編制方案和公務員的職位分類;其次是單行的授權法。行政機關一定要按照行政組織法的規定,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進行管理活動。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是享有事務和地域管轄權的行政機關。地域管轄權涉及交由主管部門的空間范圍,事務管轄權涉及委託給主管部門的行政任務內容。
濫用職權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它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義。在行政法上它是一個實質違法的概念和制度。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違反了授權法的立法目的,即使在形式上符合條件,它仍然是一個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在進行行政管理時,不只是機械和簡單地按照有關法律和有關條款辦事,而且還要執行法律的精神和立法目的。這就需要對法律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基本原則、制度和規則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具體行政行為表達中的明顯疏忽,不具有違法性。行政意思的表達錯誤,如書寫錯誤、計算錯誤、顯然的遺漏以及數字化加工過程的錯誤,因為它不是行政意思本身的錯誤,所以應當排除其違法性,可以由行政機關進行更正。如果給公民權益造成損害,因為行政機關有過錯,應當給予賠償,但是不應當認定為違法。
應當區分具體行政行為原始的違法和客觀情形變化後的「違法」。違法行政行為的規則只是約束原始性的違法行政行為,對後來的所謂「變化違法」要按照行政廢止的規則處理。評價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時間界限,是具體行政行為的發布時間。如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所根據事實和法律狀態發生變化,不應當影響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問題,也不會構成違法。對於一次性可以執行完畢的具體行政行為是這樣,對於延續性具體行政行為也是這樣,如工商許可。

⑤ 2017年司法考試行政法與刑訴法考點:特殊地域管轄

司法考試頻道為大家推出【 2017年司法考試課程! 】考生可點擊以下入口進入免費試聽頁面!足不出戶就可以邊聽課邊學習,為大家的取證夢想助力!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族消特殊地域管轄有兩種情況:
1.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而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對此,《行訴法解釋》第9條第1款規定:行政訴訟法第18條規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所謂經常居住地,是指族基公民離開住所地連續居住滿1年以上的地方。所謂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是指公民被羈押、限制人身自由的場所的所在地。
行政訴訟法作這種規定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公民起訴,防止行政機關規避法律。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1)凡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兆穗謹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無論其名稱、措施、程序和實施狀態如何,一律適用該特殊管轄。(2)行政拘留是否屬於這里所說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學理上存在爭議。從保護公民訴權的角度來看,對公民採取行政拘留措施應當適用特殊地域管轄。(3)針對同一個案件,同一個或者不同的行政機關採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限制財產權利的強制措施、行政處罰的,原告可以選擇管轄法院,受訴人民法院可以一並管轄。如果原告要求一並管轄,則受訴法院應當一並管轄。對此,《行訴法解釋》第9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對人身又對財產實施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南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沒收財產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上述行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受訴人民法院可一並管轄。
2.因不動產而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所謂不動產,是指形體上不可移動或者移動就會損失其經濟價值的財產,如土地、建築物、灘塗、山林、草原等。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是訴訟管轄制度中的一般規則,主要是為了就近調查,便於法院執行。
這里需要注意的問題是:(1)「不動產」的范圍。行政訴訟法所稱的「不動產」,應當是指「不動產權」,而不是「不動產物」;也就是說,屬於不可移動或者移動即損失其價值的物權。具體包括:不動產所有權、使用權案件,建築物的拆除、改建案件,不動產污染案件,自然權屬徵收案件,自然資源採伐許可案件等。(2)必須是「不動產案件」,即「不動產」必須是案件的客體或者當事人爭議的標的,或者「不動產」是產生行政訴訟的原因,當事人起訴就是為了解決不動產權屬問題。如果不動產僅僅是證據或者關聯情況,則不屬於不動產案件。
根據人民法院《關於國有資產產權管理行政案件管轄問題的解釋》(2001年2月21日),當事人因國有資產產權界定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應當根據不同情況確定管轄法院。產權界定行為直接針對不動產作出的,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產權界定行為針對包含不動產在內的整體產權作出的,由最初作出產權界定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過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產權界定行為的,也可以南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⑥ 國務院關於修改《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決定(2017)

一、將第三條修改為:「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四條:「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規,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
「制定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重要行政法規,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或者行政法規草案涉及的重大問題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三、將第七條改為第八條,修改為:「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國務院編制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國務院有關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應當說明立法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依據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以及擬確立的主要制度。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行政法規制定項目建議。」四、將第八條改為第九條,第一款修改為:「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對行政法規立項申請和公開徵集的行政法規制定項目建議進行評估論證,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第二款第一項修改為:「(一)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五、將第九條改為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對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承擔起草任務的部門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國務院;上報國務院前,應當與國務院法制機構溝通。」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六、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修改為:「起草行政法規,應當符合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轉變;
「(三)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規定由一個行政機關承擔,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四)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利實現的途徑;
「(五)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七、將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三條,修改為:「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對社會公眾有重要影響等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應當進行論證咨詢。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
「起草專業性較強的行政法規,起草部門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八、將第十三條改為第十四條,修改為:「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應當就涉及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者與其他部門關系緊密的規定,與有關部門充分協商,涉及部門職責分工、行政許可、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政策的,應當徵得機構編制、財政、稅務等相關部門同意。」九、將第十五條改為第十六條,修改為:「起草部門向國務院報送的行政法規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起草部門主要負責人簽署。
「起草行政法規,涉及幾個部門共同職責需要共同起草的,應當共同起草,達成一致意見後聯合報送行政法規送審稿。幾個部門共同起草的行政法規送審稿,應當由該幾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十、將第十六條改為第十七條,第二款修改為:「行政法規送審稿的說明應當對立法的必要性,主要思路,確立的主要制度,徵求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意見的情況,各方面對送審稿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及其協調處理情況,擬設定、取消或者調整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的情況等作出說明。有關材料主要包括所規范領域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數據、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國內外的有關立法資料、調研報告、考察報告等。」

⑦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行政法規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第四條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規,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
制定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重要行政法規,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或者行政法規草案涉及的重大問題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第五條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例」或者「暫行規定」。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條例」。第六條行政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章、節、條、款、項、目。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第二章立項第七條國務院於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計劃。第八條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於國務院編制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前,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國務院有關部門報送的行政法規立項申請,應當說明立法項目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依據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以及擬確立的主要制度。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行政法規制定項目建議。第九條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對行政法規立項申請和公開徵集的行政法規制定項目建議進行評估論證,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報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
(二)有關的改革實踐經驗基本成熟;
(三)所要解決的問題屬於國務院職權范圍並需要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第十條對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承擔起草任務的部門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國務院;上報國務院前,應當與國務院法制機構溝通。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第三章起草第十一條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的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具體負責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第十二條起草行政法規,應當符合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轉變;
(三)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規定由一個行政機關承擔,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四)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利實現的途徑;
(五)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第十三條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對社會公眾有重要影響等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應當進行論證咨詢。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起草行政法規,起草部門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國務院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
起草專業性較強的行政法規,起草部門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⑧ 有關「不可訴行政行為」以及「公法上的利害關系」的案例淺析

        「AB基地項目」,由A公司於2014年12月通過C縣發改委轉報方式向S市發改委申請項目核准。

        2015年1月,S市發改委作出《關於A公司和B公司合資建設「AB基地項目」核準的批復》,同意A公司、B公司合資設立項目公司建設「AB基地項目」。核准文件的有效期為2年,若在核准文件有效期內未開工建設項目的,應在有效期屆滿前向S市發改委申請延期。

        2015年3月,C縣發改委向A公司發出《關於轉發<關於A公司和B公司合資建設「AB基地項目」核準的批復>的通知》,將前述批復轉發給A公司,並要求A公司嚴格落實批復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之後,由於土地收儲及出讓等工作的遲延,導致「AB基地項目」無法在核准文件的2年有效期內開工建設。於是,2016年12月,A公司根據批復的要求,向C縣發改委提交了核准文件的延期申請。但C縣發改委並未將該延期申請文件轉報到S市發改委,導致項目核准文件過期失效。

        出於某些原因,對於上述情況,A公司、B公司皆未提起行政訴訟或向縣、市發改委提出任何異議。但B公司的股東之一W公司卻認為C縣發改委不轉報申請的行為屬於「行政不作為」,侵害了其合法權益,准備就該「行政不作為」提起行政訴訟。

        引例中,W公司擬起訴的C縣發改委不轉報申請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該行為屬於下級行政機關與上級行政機關的內部行為,並無直接的對外效力。這就不難讓人產生疑問:C縣發改委不轉報申請的行為是否具有可訴性?

        關於不可訴行政行為的類型、范圍,主要規定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8]1號,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內部人事管理行為、行政終局裁決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根據《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條,以下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1、刑事司法行為;

        2、行政機關的調解或仲裁行為;

        3、行政指導行為;

        4、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5、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

        6 、過程性行為(包括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

        7、根據法院文件作出的執行行為;

        8、上級對下級作出的行為(如檢查、聽取報告等);

        9、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行為(如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

        10、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不難發現,W公司擬起訴的C縣發改委不轉報申請的行為,屬於《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條列舉的 「層報」類過程性行為 ,並且其不直接產生外部法律效力。故而,筆者初步認為該行為的可訴性存在問題。

        部分研究者認為,行政行為需具有職權性、單方性、效果性。職權性,即是行政主體運用行政職權的行為;單方性,即以行政主體單方的意思表示即可發生法律效力; 效果性,即該行為發生了法律效果。[1]  內部行政行為對外不直接發生效力,因而並不具有效果性,一定意義上也不具備單方性。

        在《潁上縣恆運矸石廠、安徽省潁上縣凱事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行政裁定書》(案號「(2017)最高法行申295號」)中,最高法院認為,行政行為需具有單方性、個別性、法效性。「 法效性強調的則是,行為直接對外發生法律效果。所謂直接,是指法律效果必須直接對相對人發生,亦即行政行為一旦作成,即導致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所謂對外,是指行政行為對於行政主體之外的人發生法律效果,行政機關之間或行政機關內部的意見交換等行政內部行為因欠缺對外性而不具有可訴性 。」 就本文引例而言,C縣發改委的內部層報行為,顯然不具有直接對外的法效性。

        不過,前沿行政法理論和司法實踐早已對內部行政行為的外化及其可訴性進行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發布的《指導案例69號:王明德訴樂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傷認定案》中認為,當事人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程序性行政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 對其權利義務產生明顯的實際影響,且無法通過提起針對相關的實體性行政行為的訴訟獲得救濟 ,而對該程序性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按照該指導案例及相關觀點,過程性行為要獲得可訴性, 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1、過程性行為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產生了實質性影響;2、當事人無法通過提起針對相關的實體性行政行為的訴訟獲得救濟。

        具體到本文引例,為便於討論,我們假設准備起訴的系行政相對人A公司,筆者認為A公司似可通過提起針對S市發改委的不作為(即對其延期申請無任何反饋)獲得救濟。本案行政法律關系實際發生於行政機關S市發改委與行政相對人A公司之間,C縣發改委僅起接受材料和內部層報職能。對於A公司而言,其關注的事實應該是提交的延期申請未獲市發改委答復,而不是C縣發改委是否履行了內部層報手續。因而, 本文引例的過程性行為並不滿足最高院在指導案例69號中明確的可訴性條件 。

        本文引例中,作為行政相對人的A公司以及A公司的合作方B公司皆不準備採取維權措施,B公司的股東之一W公司卻有意起訴。那麼,W公司是否屬於適格的原告?

        按照《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主體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十二條對「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進行了列舉式解釋,但該等解釋不能用來直接回答上述問題。

        在《王龍英、常州市金壇區人民政府城鄉建設行政管理:房屋登記管理(房屋登記)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行政裁定書》(案號「(2017)最高法行申4983號」)、《關卯春、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鄉建設行政管理:其他(城建)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行政裁定書》(案號「(2017)最高法行申4361號」)以及《劉英超、上海市人民政府再審審查與審判監督行政裁定書》(案號「(2017)最高法行申4295號」)中,最高人民法院皆認為:

        1、 在行政訴訟中,利害關系是指公法上的利害關系,並不包括私法意義上的利害關系。

        2、公法上利害關系的判斷,一般以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時所依據的行政實體法和所適用的行政實體法律規范體系,是否要求行政機關考慮、尊重和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訴請保護的權利或法律上的利益,為重要標准。

        3、只有行政實體法對當事人所主張的權益明確加以保護的情形下,該權益才能成為行政法上受保護的權益,當事人與行政行為之間形成行政法上的利害關系,並取得可請求司法保護的原告主體資格。換言之, 只有當起訴人訴請保護的權益,恰好落入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時所依據的行政實體法律規范的保護范圍時,起訴人的原告主體資格才能被承認。

        4、人民法院對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評價,主要依據行政行為作出時的事實和法律狀態,一般不受事後變化了的事實等影響,因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張的權益,應當是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存在和需要考慮的權益。

        具體到本文引例,筆者認為:

        1、A公司作為行政相對人,具有成為相關行政訴訟適格原告的可能性。

        2、B公司作為A公司的合作方,且系項目核准批復中明確的「AB基地項目」的建設方之一,故而其項目建設和經營權可被認定為屬於與核准行政行為相關的利益,具有成為相關行政訴訟適格原告的可能性。

        3、W公司是B公司的股東,在民商法的私法層面,享有相關股東權益,並通過股權對於「AB基地項目」的建設和經營具有私法上的利害關系。但是,若討論其通過股權所建立的利害關系是否能夠被認定為公法意義上的利害關系,筆者暫持否定態度。

        行政行為的可訴性問題以及原告的主體適格性問題一直是行政訴訟的常見爭議焦點,律師辦案及司法實踐中需要重點關注。本文引例案情雖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反映的問題卻十分典型,故進行初步的研究和總結,望能產生拋磚引玉之效。

參考文獻:

[1] 周律格. 試論內部行政行為的外化和其可訴性[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8)第31卷第10期:86頁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2017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第三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第四條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第五條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第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第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第二章行政處罰的種類和設定第八條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第九條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第十條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第十一條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第十二條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款規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可以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規定行政處罰。第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規的,前款規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第十四條除本法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以及第十三條的規定外,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第三章行政處罰的實施機關第十五條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第十六條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第十七條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第十八條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可以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符合本法第十九條規定條件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行政機關不得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委託行政機關對受委託的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應當負責監督,並對該行為的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受委託組織在委託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名義實施行政處罰;不得再委託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實施行政處罰。

⑩ 對新行政法的理解與認識

新行政法是指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三部法律的總稱。新行政法在加強行政監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規范行政行為等方面都有新的規定和要求。以下是對新行政法的理解和認識:

  • 加強行政監督:新行政法明確規定了行政監察委員會的設立和職責,加強了對公職人員行政行為的監督,有效地防止了權力濫用和腐敗行為的發生。

  • 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新行政法規定了公民提起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的程序和條件,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新法還明確規定了行政機關應當依法公開信息,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

  • 規范行政行為:新行政法對行政行為的程序和內容都做出了規范,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必須依法行政、公正文明,保障公民的轎段合法權益。同時,雀坦新法還加強了行頃帆桐政處罰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權利保障。

  • 推進依法治國:新行政法的出台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提高行政機關的法制意識和行政能力,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公正文明,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總之,新行政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對於加強行政監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規范行政行為、推進依法治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

熱點內容
開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單位有哪些 發布:2025-01-12 11:49:46 瀏覽:340
上海高溫費勞動法司機 發布:2025-01-12 11:48:08 瀏覽:257
法學碩士住宿 發布:2025-01-12 11:39:40 瀏覽: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條 發布:2025-01-12 11:10:15 瀏覽:44
企業融資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0:50:34 瀏覽:727
執行司法解釋2015 發布:2025-01-12 10:47:32 瀏覽:521
青少年網路法治知識 發布:2025-01-12 10:29:31 瀏覽:95
程序道德性 發布:2025-01-12 10:24:37 瀏覽:253
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872
開放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