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負責人
① 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被訴行政機關什麼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
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委託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依法應訴。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出庭應當說明理由。
② 行政訴訟負責人出庭制度
法律分析: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是行政訴訟法的重要制度,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 設立這一制度的目的在於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質性化解行政糾紛、提高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水平。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識,發揮了實質性化解行政糾紛的作用,在司法實踐中已經產生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是指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依法應當在第一審、第二審、再審等訴訟程序中出庭參加訴訟,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獨立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出庭應訴,適用本規定。應當追加為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通知以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其負責人出庭應訴活動參照前款規定。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副職負責人、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以及其他參與分管的負責人。被訴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負責人,不能作為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
③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法律規定
為進一步規范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是指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依法應當在第一審、第二審、再審等訴訟程序中出庭參加訴訟,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
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獨立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出庭應訴,適用本規定。
應當追加為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通知以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其負責人出庭應訴活動參照前款規定。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副職負責人、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以及其他參與分管的負責人。
被訴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負責人,不能作為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
第三條 有共同被告的行政案件,可以由共同被告協商確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也可以由人民法院確定。
第四條 對於涉及食品葯品安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等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
(一)被訴行政行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重大人身、財產權益的;
(二)行政公益訴訟;
(三)被訴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規范性文件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
(四)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其他情形。
第五條 人民法院在向行政機關送達的權利義務告知書中,應當一並告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法定義務及相關法律後果等事項。
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送達出庭通知書,並告知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可能承擔的不利法律後果。
行政機關在庭審前申請更換出庭應訴負責人且不影響正常開庭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第六條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於開庭前向人民法院提交出庭應訴負責人的身份證明。身份證明應當載明該負責人的姓名、職務等基本信息,並加蓋行政機關印章。
人民法院應當對出庭應訴負責人的身份證明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不符合條件,可以補正的,應當告知行政機關予以補正;不能補正或者補正可能影響正常開庭的,視為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
第七條 對於同一審級需要多次開庭的同一案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到庭參加一次庭審的,一般可以認定其已經履行出庭應訴義務,但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再次出庭的除外。
行政機關負責人在一個審理程序中出庭應訴,不免除其在其他審理程序出庭應訴的義務。
第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意外事件;
(三)需要履行他人不能代替的公務;
(四)無法出庭的其他正當事由。
第九條 行政機關負責人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應當提交相關證明材料,並加蓋行政機關印章或者由該機關主要負責人簽字認可。
銷純岩人民法院應當虧御對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理由以及證明材料進行審查。
行政機關負責人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行政機關申請延期開庭審理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決定延期開庭審理。
第十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相應的工作人員,是指被訴行政機關中具體行使行政職權的工作人員。
行政機關委託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可以視為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
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本規定第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的身份證明進行審查。
第十一條 訴訟參與人參加訴訟活動,應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遵守法庭規則,自覺維護訴訟秩序。
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行政機關委託的相應工作人員在庭審過程中應當就案件情況進行陳述、答辯、提交證據、辯論、發表最後意見,對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進行解釋說明。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就實質性解決行政爭議發表意見。
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以侮辱、謾罵、威脅等方式擾亂法庭秩序的,人民法院應當制止,並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進行處理。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向監察機關、被訴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司法建議:
(一)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且未說明理褲頃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
(二)行政機關有正當理由申請延期開庭審理,人民法院准許後再次開庭審理時行政機關負責人仍未能出庭應訴,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行政機關負責人和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均不出庭應訴的;
(四)行政機關負責人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
(五)人民法院在庭審中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就有關問題進行解釋或者說明,行政機關負責人拒絕解釋或者說明,導致庭審無法進行的。
有前款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記錄在案並在裁判文書中載明。
第十三條 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具有本規定第十二條第一款情形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庭審筆錄中載明,不影響案件的正常審理。
原告以行政機關具有本規定第十二條第一款情形為由拒不到庭、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撤訴處理。
原告以行政機關具有本規定第十二條第一款情形為由在庭審中明確拒絕陳述或者以其他方式拒絕陳述,導致庭審無法進行,經法庭釋明法律後果後仍不陳述意見的,人民法院可以視為放棄陳述權利,由其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可以通過適當形式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向社會公開。
人民法院可以定期將轄區內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評價,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向同級人民政府進行通報。
第十五條 本規定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④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副職負責人、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以及其他參與分管的負責人
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為了進一步推進負責人出庭應訴工作,適度擴大負責人范圍。在《行訴解釋》的基礎上,增加了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
二是,確保符合法定要求的負責人或者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即出庭應訴的負責人應當分管或者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同時,明確規定相應的工作人員限於被訴行政機關中具體行使行政職權的工作人員。
三是,依法限定負責人的范圍。被訴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負責人,不能作為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但行政機關委託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可以視為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
⑤ 行政訴訟,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如何處理
行政訴訟是常見的訴訟之一,行政訴訟是由公民咐稿、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為原告,行政機關作為被告,行政機關對行政訴訟承擔舉證責任,那麼行政訴訟,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怎樣何處理?我整理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一、行政訴訟,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如何處理
在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向監察機關、被訴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司法建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向監察機關殲轎、被訴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司法建議:
(一)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且未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
(二)行政機關有正當理由申請延期開庭審理,人民法院准許後再次開庭審理時行政機關負責人仍未能出庭應訴,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行政機關負責人和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均不出庭應訴的;
(四)行政機關負責人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
(五)人民法院在庭審中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就有關問題進行解釋或者說明,行政機關負責人拒絕解釋或者說明,導致庭審無法進行的。
有前款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記錄在案並在裁判文書中載明。
二、行政訴訟證據有什麼特點
衡改孝1、行政訴訟證據所要證明的最終事實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人民法院在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時,主要審查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事實依據;二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法律依據。相應地,當事人所提供證據的證明對象包括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兩個方面。
2、行政訴訟被告必須自始至終地承擔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法定舉證責任。
3、行政訴訟被告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證人和原告收集證據,作為被告代理人的律師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4、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有收集證據的權力,而無收集證據的義務,其主要任務是審查判斷證據。
依據《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行政機關的負責應該出庭應訴但沒有出庭的,人民法院應當向監察機關、被訴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提出司法建議。
⑥ 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哪些人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是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副職負責人,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以及其他參與分管的負責人。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凱納起的下列訴訟,對行盯野沒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脊團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副職負責人,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以及其他參與分管的負責人。被訴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負責人,不能作為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
⑦ 行政訴訟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嗎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是指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依法應當在第一審、第二審、再審等訴訟程序中出庭參加訴訟,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需要履行他人不能代替的公務;無法出庭的其他正當事由。
一、被告可以不出庭的情況
離婚案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被告因下落不明,無法通知其到庭;二是被告有明確的地址,又通知了其本人,本人因種種原因不出庭應訴。
對第一種情況,用公告送達加缺席審理可以解決問題。一方起訴離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的,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公告送達,自公告之日起60日,即視為送達。法院在報刊上登載公告,即依法向對方公告送達起訴狀副本及開庭傳票。公告期滿後,被告未到庭參加訴訟,法院便可依法缺席審理。對第二種情況,被告既不願意出庭應訴,又不向人民法院出具書面的離婚意見,可以用缺席判決的方式解決。
在被告不出庭的情況下,如果原告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雙方感情確已破裂,法院可以判決離婚。但是如果無法證明感情破裂,對方又沒有到場表達願意離婚的態度,法院一般不會判決離婚。
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二、被告人不出庭可以委託別人出庭嗎
被告人不出庭可以委託別人出庭。
三、被告可以不出庭嗎?
法律規定,被告無正當理由不出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判決。如果是必須到庭的被告,無正當理由不到庭的話,法院可以決定延期審理,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也可以適用拘傳。
被告無正當理由不出庭的,法院可以缺席判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 第三款
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應訴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
⑧ 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
一、行政訴訟,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有哪些
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需要履行他人不能代替的公務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意外事件;
(三)需要履行他人不能代替的公務;
(四)無法出庭的其他正當事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