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調整主體
❶ 行政法的主體
法律分析:「行政法主體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與監督行政關系的參加人——組織和個人。 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是行政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十七條 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❷ 我國行政法規定的行政主體是
行政主體是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依法擁有行政職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能獨立地為自己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產生的後果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國家機關或社會組織。在我國,行政主體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授權的組織。
資本主義國家的行政機關在法律上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並立,互相分權制約,實際上不同程度地影響或支配立法和司法。中國的行政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級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地方各級行政管理機關。行政機關可以分為領導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辦公機構、信息機構、咨詢機構、派出機構等。
行政法主體包括以下:
1、中央機關及其機構;行使國家行政職權,負責對國家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的國家機關;
2、行政機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因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設置的,具體處理和承辦各項行政事務的內部組織、派出組織和臨時組織;
3、非政府組織及個人:受委託的組織和個人,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實施行政行為的後果由委託機關承擔法律責任。
行政主體有哪些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的區別所在;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內部的組成機構和受行政機關委託執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務的組織的區別;
3、行政主體是能夠獨立對外承擔其行為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具體表現,也是一個組織成為行政主體的必備條件。
「行政主體」這一術語,並不存在於現行的任何一個法律文本當中,但卻是行政法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從對它的界定看,其包括如下構成要件:
1、享有並行使公共行政權力
在現實生活中,自然人以及一定組織通過其成員(自然人)從事著各種各樣的活動。必須在法律意義上給予這些活動以適當的分類、定性,才能決定適用不同的規則。以法律主體為參考對象,是其中的一種分類、定性方法。一般而言,行政主體和民事主體分別適用行政法規則和民法規則,他們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前者享有並行使公共行政權力,這種權力的行使往往在權力者和權力行使對象之間形成不對等的法律關系。而且,由於行政組織亦有可能從事民事活動,如購買辦公設備,所以,以是否享有和行使公共行政權力作為標准,也可以界分作為民事主體的行政組織和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組織。
2、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
凡屬法律規范的調整對象、從而能夠成為權利義務主體的人,即具有權利能力。享有權利能力的首先是自然人。但是,法律也可以將權利能力賦予自然人的聯合體或者其他組織。能夠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即意味著行政主體在法律上具有獨立的、完全的權利能力和地位。
科層制的行政組織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採取層級和網狀的結構,從中央到地方、從機關到每個具體的機構、從首長到最低職位的公務員,層層完成行政管理的職務。層級和網狀結構是由行政管理任務的龐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只有把這些管理任務具體分解為若干個簡單的任務,由每一個公職人員擔任其中一個小范圍內的活動,並且按照上下級的服從關系以及同一層級的分工合作關系,逐級融合成大規模的復雜活動,行政管理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完成。
實踐中,處於科層制中的每一個公務員、機構、機關都可能從外觀表現上看從事著行政管理性質的活動。行政主體概念的存在,就是旨在從這樣的一個層級、網狀結構中,剝離出那些具有獨立、完全權利能力的組織,使其對外可以自己名義進行行政管理活動,並獨立地對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承擔相應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
第九十六條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設立常務委員會。
第九十九條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遵守和執行;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通過和發布決議,審查和決定地方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公共事業建設的計劃。
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准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有權改變或者撤銷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不適當的決定。民族鄉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採取適合民族特點的具體措施。
第一百一十二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第一百一十三條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❸ 行政法主體包括哪些
一、行政主體包括:
1、中央機關及其機構。
2、地方機關及其機構。
3、非政府組織及個人。
二、所謂的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
三、行政主體的三個關鍵要素即: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其中享有國家行政權力的組織比如國家行政機關,如市政府、縣政府等。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行政主體能以自己名義行政,代表著其主體地位,而不是普通的內部機構或者是委託機構的情形。
(3)行政主體是能獨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獨立的責任承擔代表著一個組織的獨立性。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2、行政主體就是享有行政職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比如行政機關
3、行政法主體就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這是同一個概念。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與人,包括組織和個人。
4、行政法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同一概念,行政主體是不同概念。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憲法》第九十條規定,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負責本部門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委務會議,討論決定本部門工作的重大問題。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❹ 行政法中的行政主體
法律分析: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❺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是
法律主觀:
行政法調整的對象主要是行政法律關系和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其中,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職能過程中,對內、對外發生的各種關系,包括內部行政關系、行政管理關系、行政救濟關系等。而行政法制監督關系是指國家有權機關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與行政主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 法規 范調整的各種關系。它是以行政主體為監督對象的如桐法律關系。
法律客觀:
《行政處罰法渣隱坦》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攜行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第八十六條 本法自2021年7月15日起施行。
❻ 行政法中的行政主體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根據《行政法》,行政管理關系。即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等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形成的行政管理關系,是行政關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體的大量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對人為對象實施的,從而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關系。
❼ 行政法的調整對象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能型局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
行政法的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在中國,行政法僅作為學科類別的范疇內使用,沒有單一的指向性,但目前尚未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喊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卜滲讓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
❽ 行政法的主體是指
法律分析: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❾ 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
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及監督行政關系。
行政關系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依法代表國家並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管理權力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外部行政關系和內部行政關系。
外部行政關系是指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組織(行政管理方)與行政相對人(行政被管理方)之間的管理被管理關系。內部行政關系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上下級之間及國家行政機關與公務員之間的領導被領導、管理被管理關系。
監督行政關系是指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依據相關法律對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是否遵紀守法、依法行使行政職權進行監督過程中所發生的監督被監督關系,包括: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的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的專門監督和層級監督、以及國家機關體系以外的組織和公民的民主監督。
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如下:
1、法律監督: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包括組織人大代表巡視)對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執法行為進行檢查。
2、工作監督: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准同級人民政府的工作報告、審查批准同級政府預算和預算執行的報告、審查批准同級人民政府提出的重大事項報告等。
3、人事監督:任免同級人民政府組成人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