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㈠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法律主體包含有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行政主體一般指享有行政職權、行使職權的組織如行政機關;行政相對方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所指向的對象。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四條
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五條
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有關行政許可的規定應當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實施行政許可的依據。行政許可的實施和結果,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
符合法定條件、標準的,申請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許可的平等權利,行政機關不得歧視。
㈡ 行政法主體包括哪些
一、行政主體包括:
1、中央機關及其機構。
2、地方機關及其機構。
3、非政府組織及個人。
二、所謂的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
三、行政主體的三個關鍵要素即: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力,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其中享有國家行政權力的組織比如國家行政機關,如市政府、縣政府等。
(2)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行政主體能以自己名義行政,代表著其主體地位,而不是普通的內部機構或者是委託機構的情形。
(3)行政主體是能獨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獨立的責任承擔代表著一個組織的獨立性。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2、行政主體就是享有行政職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比如行政機關
3、行政法主體就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這是同一個概念。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與人,包括組織和個人。
4、行政法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是同一概念,行政主體是不同概念。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憲法》第九十條規定,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負責本部門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委務會議,討論決定本部門工作的重大問題。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㈢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法律主觀:
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法律主體包含有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行政主體一般指享有行政職權、行使職權的組織如行政機關;行政相對方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所指向的對象。
法律客觀: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指狹義的行政法律關系,廣義的行政法律關系含行政關系與監督行政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與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社會組織。行政主體從形式上分,包慎困洞括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具體如下:一、國家行政機關國家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行政主體,行政機關是指依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規定設置的,行使國家行政職權,負責對國家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的國家機關。行政機關屬於國家機關(包括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軍事機關等)。根據職權管轄范圍,可將行政機關分為中央行政機關和地方行政機關。中央行政機關包括國務院、國務院組成部門、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辦事機構。地方行政機關包括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要注意的是派出機關包括行政公署、區公所、街道辦事處。此外,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的管理委員會也屬於派出機關。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並不是一級人民政府,但實際上卻履行著一級人民政府的職能,在一定區域內依法行使對所有行政事務的組織和管理權,能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對其行為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因而它們具有行政主體資格。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具體可分為:1、行政機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因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設置的,具體處理和承辦各項行政事務的內部組織、派出組織和臨時組織。(1)內部機構:行政機關的某些內部機構在得到法律、法規授權情況下,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如工商總局內設的商標局(《商標法》授權)、國家專利局內設的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法》授權)等。(2)派出機構:是指政府職能部門根據行政管理的需要,在一定行政區域內設置的,代表該職能部門管理某項行政事務的派出工作機構。如審計署駐各地辦事處、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稅務所、財政所等。(3)臨時機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設立的,協助其處理某項臨時性行政工作的組織。如國務院就曾設有國家防汛救災指揮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辦公室等。2、企業組織:在特定情況下,通過法律、法規授權,企業組織也成為行政主體。如我國的公用企業(郵電部門、鐵路運輸部門、煤氣公司、自來水公司等)、金融企業、行政性專業公司(如國家電網公司)等。3、事業單位:教學科研單位和從事某種專門技術檢驗或鑒定的事業單位等,經尺凳行政法律、法規的授權,可成為行政主體。如《高等教育法》授予高等院校學位授予權等。4、社會團體:它們之中被授權成為行政主體的多為公益性社會團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授權的消費者協會。5、其他組織:一些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如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等經授權,也可從事一定行政職能活動,成為行政主體。行政主體以權力來源為標准,可分為:職權行政主體,即地域性行政主體,主要賦予行政機關;授權行政主體,即公務性行政主體,主要授予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行政主體的概念、構成與分類告訴我們,某一社會組織成為行政主體必須具備:享有行政權力(先決條件)、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主要標准)、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關鍵條件,這里指行政責任,還有民事、刑事責任)。總之,國家行政機關是最主要的行政主體,但並非所有的行政機關都能成為行政主體,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為行政主體;成為行政主體(還有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也不一定都是行政機關。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或者成為行政主體)的社會組織(含國家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也不一定在任何場合都以行政主體的身份(在民事活動中是民事主體)出現。只有在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寬枯,並能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責任時才是行政主體。
㈣ 行政法的行政主體有哪些
行政法的行政主體有哪些解釋如下: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
㈤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如下: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並能獨立地承擔因此而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組織。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的組織:
(2)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
(3)行政主體是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
0行政決策權。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對其所轄領域和范圍內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項作出決策
@行政決定權。行政決定權,包括行政主體依法對行政管理中的具體事宜的處理權,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未明確規定的事項的規定權。
4行政命令權。行政命令權,即在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主體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行政決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而相對方必須服從的權力。
5行政執行權。即行政主體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或者有關上級部門的決定和命令等,在其所轄范圍內具體執行行政事務的權力。
@行政處罰權(行政制裁權)。即行政主體對其所轄范圍內的行政相對方違反有關法律規范的行為(包括某些未依法履行義務的行為),依法對其實施處罰等法律制裁的權力。
㈥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包括行政相對人和行政主體。具體而言,包括依法成立的組織。該組織是由有權機關依法批准成立,包括行政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具有法定的機構編制、職權與職責,同時必須在法律上擁有獨立的行政職權與職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㈦ 行政關系的主體包括哪些
行政關系的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
1、行政主體。
具體說來,那些行政機關、機構、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我們把它分為中央機關與機構、地方機關與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與個人
1. 中央機關與機構主要有六類:
a.國務院;
b.國務院組成部門,包括部委行署;
c.國務院直屬單位和特設機構
d.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機構
e.授權的內設機構,原則上內設機構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些內設機構經過法律法規特別授權而享有了一定的行政職權,考試中常見的有專利評審委員會,它是知識產權局的內設機構,商標評審委員會是工商局的內設機構,公安部下屬的公安消防局,公安交管局以及公安邊防局是公安部的內設機構。
f.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
除了以上的六類,其他的國務院辦公機構、辦事機構、未經授權的內設機構、未經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這時中央機關與機構,地方機關與機構也分為六類:
a.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縣級到省級人民政府。
b.縣以上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這里與中央工作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是一樣的,基本上中央有什麼部門,地方也有什麼部門,這里要注意的是定語,必須是縣級以上,鄉鎮人民政府是沒有工作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的,鄉鎮人民政府沒有工作部門。
c.各種派出機關,具有準政府的地位,包括省級人民政府派出的地區行政公署,縣級人民政府派出的區公所及縣級政府或市轄區人民政府派出的街道辦事處。
d.中央機關或機構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
e.授權的派出機構、內設機構,包括派出所,公安所,稅務所,
f.一定條件下的綜合執法機構,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和組建的綜合執法機構
除以上六類之外,其他的地方政府辦公機構、辦事機構、未經授權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以及未經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都不具有行政主體的資格。第三大類是非政府組織和個人,非政府組織經過授權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包括四類:
a.授權的企業組織,如鐵路運輸企業,郵政企業,電信企業等公用事業企業。
b.授權的事業單位。
c.授權的社會團體,如行業協會。
d.授權的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
以上四類組織可以根據授權獲得行政主體資格,這里必須是授權,僅僅委託不產生主體資格的取得。
2、行政想對人。
行政相對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其權益的個人或組織。
㈧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有: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行政主體就是享有行政職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職權並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比如行政機關。
行政法主體就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這是同一個概念。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與人,包括組織和個人。具體就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組織和個人。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㈨ 軍轉干考試輔導: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及主體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及特徵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行政法調整的具有行政法律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關系。
其具有以下特徵首顫凱:(1)主體的恆定性和不可轉化性。(2)意志的單方性。(3)內容具有法定性、不對等性、洞洞統一性和不可自由處分性。(4)爭議解決的特殊性。
二、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一)行政主體
行政主體是指依法能以自己的名義代表國家對外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參加行政訴訟的組織,即行政管理過程中的管理者,具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公務組織)。行政主體具有以下特徵:(1)行政主體是一種組織,而不是個人。(2)行政主體是依法擁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是行政權的歸屬者。(3)行政主體有權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並獨立行使職權。(4)行政主體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加訴訟。
(二)行政相對人
行政相對人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行政主體行政行為影響其權益的個人、組織。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方主體。行政相對人包括:(1)國家行政機關在內的國家機關。(2)我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3)我國境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
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1)行政相對人是者喚行政主體行政管理的對象。(2)行政相對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參與人。(3)行政相對人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可以轉化為救濟對象和監督主體。
三、監督行政法律關系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是基於對行政權力控制的需要而依法產生的,它是指國家有權監督主體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與行政主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