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45條
⑴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五條規定
法律主觀: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睜櫻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2、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五條法庭此慎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悉扒叢及時判決。
⑵ 民事訴訟法45條是什麼內容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五條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版時權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⑶ 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迴避對象和迴避情形
【答案】: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民事案件的公正審理,要求符合法定迴避情形的有關人員退出案件的審理活動或者其他訴訟活動的法律制度:
(一)迴避的對象與情形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45條的規定,迴避適用的對象,包括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勘驗人員,其中審判人員既包括審判員,也包括陪審員。上述人員遇有下列情形時,應予以迴避:
(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二)迴避的方式與決定權
迴避有兩種方褲前吵式:
(1)當事人申請迴避。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胡侍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悔培出。
(2)自行迴避。即有關人員遇有法定應迴避的情形時,可以自己提出迴避申請。迴避申請提出後,是否准許,由法院決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47條的規定,具體程序為: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三)迴避申請的處理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3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3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⑷ 民事訴訟庭審過程中提出迴避如何處理
首先民事訴訟法第45條規定第四十五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回須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答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上述材料中被告沒有權利去申請迴避的,因為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能證明法官與原告是否有何種關系。
其次如果有權利申請,被告要求書面回復,是否書面回復還是口頭回復應該由人民法院決定根據民訴的第48條規定
⑸ 2017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民事訴訟程序之迴避申請和執行手續
司法考試頻道為大家推出【 2017年司法考試課程! 】考生可點擊以下入口進入免費試聽頁面!足不出戶就可以邊聽課邊學習,為大家的取證夢想助力!
"迴避程序是為確保司法公正而設置的一項重要的法律程序,也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項基本訴訟權利",但在審判實踐中,每次庭審前法官詢問當事人是否需要申請迴避時,回答幾乎都是"不需要",這個程序似乎成了沒有意義的繁文縟節。造成迴避制度形同虛設的原因在哪裡呢?筆者認為主要在於這種制度在程序運作的設計上缺少科學性和實用性,迴避制度沒有落實到實處。
(1)有權申請迴避人員的范圍不明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45條的規定,有權申請迴避的人員僅限於當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其他訴訟代理人是否有申請迴避權沒有規定,有人主張,委託代理人只有在特別授權委託時,才可以代當事人申請迴避。為了程度地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筆者認為訴訟代理人可以不經當事人的授權而提出迴避申請。
(2)當事人知情權沒有落實。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迴避事由是以"關系"為核心內容的,這種"關系"能否被公開、多大程度地被公開就成為這種制度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對於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法律沒有規定庭前要向當事人告知法官的姓名,即使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法院向當事人送達了合議庭組成通知書,但對於當事人來說,那僅僅是一紙名單,對法官的簡歷、家庭成員和主要的社會關系等根本無從了解,當事人面對開庭時突如其來的是否需要申請迴避的詢問,往往只能當庭作出否定回答,所以必須全面公開法官的有關情況,落實當事人的知情權。如在法院的公告欄內,將全院法官的姓名、照片、職務、簡歷和主要的社會關系等公布於眾,便於當事人及時掌握有無迴避的情形,做好是否要申請迴避的准備;在向當事人發出受理通知書、應訴通知書、執行通知書等時,將上述情況書面告知當事人,便於當事人監督和在提出迴避申請時提供證據。
(3)對申請迴避權的提出時效未作相應規定。民事訴訟法第46條第1款規定森乎和: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頃旁出。審判實踐中的通常做法是在庭審時詢問當事人是否要申請迴避,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此盯見的。首先容易使庭審中斷,導致案件延期審理,浪費有限的司法資源。更為嚴重的是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影響審判效果,申請迴避的結果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申請被駁回,另一種是申請成立。對於前者,容易使法官自覺或不自覺的偏袒另一方當事人,甚至因此挾嫌報復申請人,案件最終即使得到了公正的審理,也難免使申請人及旁聽人員對公正性產生疑慮,產生不好的社會效果;對於後者,被決定迴避的人員有一種當眾亮醜感,使本人和旁聽群眾產生不滿情緒,所以迴避權應在庭前行使完畢。立法上可規定申請人至遲在第一次庭審三天前向人民法院提出,逾期則視為放棄,當然迴避事由在事後知道的除外。這樣做,還可以促使當事人積極找尋和發現迴避情形,將迴避制度真正落實到實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當事人對申請迴避權的濫用。
(4)迴避申請提出後應告知被申請的人員和其它當事人。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的迴避申請以口頭或書面方式提出即可,筆者認為當事人還應根據相關當事人的人數提出申請副本,法院接到申請後應在一定期限內送達相關當事人並通知被申請迴避的法官,他們有權進行答辯和解釋,這樣有利於迅速查明情況作出正確決定,同時這也是平等公正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的需要。
(5)決定迴避的體制有待完善。無論是申請迴避還是自行迴避,都必須由有權決定迴避的組織或個人決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47條規定,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筆者首先想指出這條規定在立法上的一個小小失誤,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中的迴避由誰決定呢?根據此條規定也應由審判長決定,可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中只有獨任審判員而沒有審判長,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民事訴訟立法的不嚴謹和不成熟。其次這種決定體制也不科學:其一,在如此體制下,迴避的決定者和被決定者,在工作上大都是直接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決定者在決定是否迴避時會受到工作上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導致對所作決定的正確性受到挑戰。其二,院長的迴避由他所領導的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雖然院長本人不參加,但平時受其領導的審判委員會其他委員難免心存顧慮,所作出的迴避決定的客觀公正性無法令人信服。對此,義大利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值得我們借鑒,該法第40條規定,對於要求獨任法官迴避的請求,由法院決定;對於要求法院的法官、陪審法院的法官的迴避的請求,由上訴法院決定;對於要求上訴法院的法官迴避的請求,由法院中與被要求迴避的法官無隸屬關系的審判廳決定。這種體制對於正確執行迴避制度和保障程序的客觀公正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6)迴避決定前,被申請迴避人員可以採取緊急措施不妥。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後,法院作出迴避決定之前,承辦人仍應執行一定的職務,許多國家民事訴訟法有這樣的規定。如日本民事訴訟法第42條規定,經提出排除或忌避的聲請時,在就該聲明所作裁判確定之前,應當停止訴訟程序,但關於需要急迫的行為,不在此限,我國台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也有類似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46條第2款規定,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但這期間所採取的"緊急措施"是否都有效呢?法律和司法解釋都沒有規定,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應作具體分析:因為沒有迴避而影響措施公正合法性的,應裁定無效;如沒有迴避但措施經審查公正合法的,應予維持;但若有關人員故意不依法自行迴避或對符合迴避條件的申請故意不及時作出決定的,應裁定一律無效。筆者這樣的分析明顯是一種折中,甚至完全是一種猜測,問題的關鍵是被申請迴避主體繼續參與"採取緊急措施"是否合理?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很有啟發性,該法第346條規定,緊急情況下,得指定另一位法官進行必要的辦案活動。顯然,讓其它法官代替被申請迴避人員去"採取緊急措施"更具合理性,更符合迴避制度的理念和本義。
(7)迴避決定救濟程序應該加以改進。各國民事訴訟法關於迴避決定救濟程序方面的規定並無多大不同,只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對迴避決定有異議的,申請人只能"申請復議一次",而義大利刑事訴訟法規定,對迴避決定不服的,請求者不論是否符合法定條件或程序,均可以向法院提出上訴,澳門民事訴訟法第312條規定,不論有關案件之利益為何,得就駁回聲請之裁判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相比較,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這樣的救濟措施就顯得軟弱無力。前已論及,有本院院長或審判委員會作出迴避決定就已不妥,依然由本院來進行審查復議就更不妥了。
⑹ 最高法院關於民訴法的解釋第四十五條應如何理解
該條第一款的意思是,如果一位法官參與了一審案件的審理,就不能參與內該案件以後其他容程序,如發回重審、二審或者再審案件的審理了。
該條第二款的意思是,審理案件的二審法院的法官,在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審後,當事人再次上訴,這位法官以及其他合議庭成員可以再次參與審理這個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十五條 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不得再參與該案其他程序的審判。
發回重審的案件,在一審法院作出裁判後又進入第二審程序的,原第二審程序中合議庭組成人員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⑺ 民事案件申請法官迴避的法律依據
法律主觀:
《 民事訴訟法 》第45條規定巧做第四十五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 代理 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本尺寬皮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上述材料中被告沒有權利去申請迴避的,因為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能證明法官與原告是否有何種關系。 其次如果有權利申請,被告要求書面回復,是否書面回復還是口頭回復應該由人民法院決定根據民訴的第48條規定
法律客觀: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陵差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⑻ 民事訴訟法的迴避制度
法律主觀:
第一,迴避主體 根據《 民事訴訟法 》第45條規定,迴避的對象包括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對於審判人員的范圍,《若干規定》明確為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其他人員包括人民陪審員、執行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勘驗人員。 激氏第二,迴避方式和程序 《民事訴訟法》粼5條規定,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須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可見我國迴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迴避和申請迴避並用。自行迴避即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在法律規定的情形出現時,應主動退出該案件的審判及其他相關工作;申請迴避則是僅屬於當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權利,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申請,說明理由,如果迴避事由是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肆鉛叢決定。 第三,迴避事由 《民事訴訟法》粼5條規定了三種情況可作為迴避事由: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 代理 人的近親屬;二是與本案有利害關系;三是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的。但是《民事訴訟法》並沒有對「利害關系」、「其他關系」、「可能影響」等較為模糊的詞語具體規定。學術界中,一般認為「與本案有利害關系」主要是指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涉及相關人員的利益:「其關系」是指在前兩種情形之外的某種關系,諸如老上級、老部下、老同事、老同學、老朋友等;有可能影響秉公辦案的,但是必須以「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為前提條件,不能不加分析的一律迴避。「除了這三種情形,《若干規定》還增加了若干種情形,如擔任過本案的 證人 、鑒定人、勘驗人、訴訟代理人的;審判人員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同時還規定了參與五種不法行為的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也必須迴避。雖然這些情形也可以概括為」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的「,但是更為明確的法律規定對司法實踐的統一無疑是有巨大幫助的。同時,這些補充性質的規定,也為完善民事 訴訟 迴避事由提供了思路和啟示。 第四,迴避的法律後果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該案的工作,除非需要採取緊急措施;但被駁回申請的當事人申請復議的,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該案的工作。關於「緊急措施」的范圍,法律缺乏明確的界定,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主要是指 財產保全 和 證據保全 。『』迴避的另一個法律後果,是法院作出裂櫻迴避決定後,被決定迴避的人員已完成的有關工作是否有效。對此,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有學者認為對被決定迴避的人員已完成的訴訟行為應當一律規定為無效,也有學者認為應當區別情況對待,若審判人員被決定迴避,則由審判長或更換後的審判長對該迴避人員所作的訴訟行為進行審查,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才被認定無效,但鑒定行為一律無效。「筆者認為兩種思路各有利弊,本文將在其後闡述自己的觀點。 第五,違反迴避制度的法律責任 《民事訴訟法》並沒有對違反迴避制度的法律後果及法律責任作出明確規定,但是在第153條、第179條涉及上訴案件、再審案件的法律條文中有如下內容「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由此可見,應當迴避而未迴避的案件由於程序的不合法,效力也是有瑕疵的。但是在上訴案件中,如果僅違反法定程序,而未影響案件實體判決、裁定的,並不在發回重審的范圍之列。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我國重實體、輕程序的司法理念。慶幸的是,這種做法在《若干規定》中被修正過來,《若干規定》第6條對違反法定程序、不執行迴避的情形作出了「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規定。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七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