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證明標准

行政訴訟法證明標准

發布時間: 2023-05-28 21:36:24

1. 行政訴訟證明的設置標准

行政訴訟中證明標準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根據我國《最困鍵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汪乎巧八十四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法第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行政案件,認為法律關系明確、事實清楚,在徵得當事人雙方同意後,可以進行調解。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是,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頃核件可以調解。
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八十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法第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行政案件,認為法律關系明確、事實清楚,在徵得當事人雙方同意後,可以進行調解。

2. 試論述我國行政訴訟的證明標准。

【答案】:(1)證明標準是為了實現法定證明任務,法律規定在每一個案件中訴訟證明必須達到的程度。證明標準是衡量證據的證明程度的標准,它既是衡量當事人舉證到何種程度才能滿足舉證要求的標准,又是法官據以確信案件事實以及評判法官對事實認定是否妥當的尺度。
(2)關於在行政訴訟中應當採取何種證據標准,存在著不同的意見。
在如何設定行政訴訟的證明標准上,應當考慮以下因素:第一,應當考慮法律程序的價值取向。第二,設定證明標准還應當考慮舉證責任的差異,因推進責任和說服責任的不同而不同。第三,設定證明標准應當考慮行政案件的性質及對當事人權益影響的大小纖脊程度。
(3)由於行政案件的特殊性和多樣性,證明行政案件事實的方式也具有多樣性,不可能適用單一的證明標准,而應當根據不同的案件類型,有針對性地分別適用不同的證明標准。具體來說:
①以明顯優勢證明標准為原則。除法律和《行訴證據規定》另有規定外,法庭應當適用明顯優勢證明標准認定案件事實。這種證明標准充分體現了行政訴訟的特色。
②以優勢證明標准和嚴格證明標准為補充。
對於嚴重影響相對人權利的行政案件適用嚴格證明標准或排除合理懷疑標准。因為拘留、勞動教養、責令停產停業、吊銷執照等行政案件,對行政相對人的人身權、財產權益產生重大的影響,對行政機關應當有更高的證明要求,因而應當適用與刑事訴訟相同的證明標准。
對於下列行政案件應當適用優勢證明標准:第一,財產權脊豎攔或者人身權爭議的行政裁決案件。因為這類案件在性質上屬於經櫻胡過行政機關處理的民事案件,因而應當適用通行的民事證明標准。第二,非行政行為的案件。因為非行政行為訴訟類似於民事訴訟,訴訟標的主要是民事權益,適用民事訴訟的審理規則,因而其證明標准也應採用民事訴訟的證據優勢標准,第三,行政機關適用簡易程序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以及行政機關採取臨時保全措施的案件。

3. 司法證明的標準是什麼

證明標準是對舉證責任程度的描述,對案件的勝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訴訟業務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訴點」或者「辯點」。熟練掌握不同案件證明標準的具體尺度,是律師的一項基本功。在刑事訴訟中,律師作為辯護人可以根據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看證據材料是否確實充分,並以此作為被訴罪名是否成立的一個重要依據。在民事訴訟中,代理律師也可以根據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綜合衡量己方和對方的證據材料是否「達標」,從而進一步明確訴訟重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代理方案和訴訟策略。
不同性質的案件,不同的審理階段,針對不同的舉證責任主體,法律對證明標準的規定和要求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舉證能力強的,法律賦予的舉證責任就會大一些,證明標准也會高一些,因此掌握著公共權力和行政資源的行政機關和辦案機關,比較一般的企事業單位和自然人,其舉證責任要更大一些,證明標准也要更高一些。
一、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
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專指證明犯罪事實所應當達到的舉證責任程度,該標准在學理上稱為「排除合理懷疑標准」,在《刑事訴訟法》中表述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1、偵查階段的證明標准。《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並且寫出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同時將案件移送情況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
2、審查起訴階段的證明標准。《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並將案卷材料、證據移送人民法院」。
3、審判階段的證明標准。《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規定「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
對於「證據確實、充分」這一概念的外延,《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也做了具體的規定和明確:「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主要是針對辦案機關而言,當然也包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而對於刑事案件的受害人、舉報人以及申請排除非法證據的被告人,只需要提供相關的材料和線索即可,「只要不是捏造事實、偽造證據」,就已達到證明標准。
二、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
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在學理上稱為「優勢證明標准」,又稱為「占優勢的蓋然性標准」。《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
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
「優勢證明標准」要求達到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即可,並不需要像刑事案件那樣達到確實充分,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所以在證明標准上都一視同仁,但在舉證責任的分配上,法人和非法人組織要比自然人承擔的更多一些。
三、行政訴訟的證明標准
對於行政訴訟的證明標准,《行政訴訟法》沒有明確的表述,但在學理上和實踐中,一般認為行政訴訟的證明標准具有中間性,介乎於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適用「明顯優勢證明標准」,又稱為「清楚的、明確的、令人信服的標准」。
基於效率和責任的雙重考慮,在不同的行政案件中行政訴訟的證明標准會有所不同,極端嚴格時,就採用排除合理懷疑的標准,極端寬松時,就採用優勢證明標准。
對於不同的舉證責任主體,在證明標准上也會有所不同。行政機關舉證的證明標准肯定要比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要更高一些。

4. 刑事訴訟證明民事訴訟證明行政訴訟證明劃分的標準是

刑法 規定了 刑事訴訟法 的證明標準的內容,刑事依據是一切案件的唯一標准,刑法主要從客觀的評析、法律評析、刑事證明標準的重構三個方面說明了 刑事訴訟 的內容。接下來本文將對其進行詳細的說明。 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是什麼 對於刑事訴訟證明標准,我國刑事訴訟法作了明確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 證據 ,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 刑罰 ;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第128條規定,公安機關「對於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案件,可以移送檢察蘆畝院審查起訴。 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檢察院決定起訴的案件,必須做到「犯罪事實已經答慶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法院經過審理以後,對於「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這些規定說明在偵查、起訴和審判工作中,必須做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要求,是辦案人員運用證據的重要原則。 1、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提供證詞的權利, 證人 如不通曉當地的語言文字,有權要求法庭為其提供翻譯人員。 2、有要求宣讀、查詢、補充、更正自己證言筆錄的權利。 3、有獲得經濟補償或報酬的權利。 4、有請求人民法院保障其人身及財產安全的權利。 5、享有特殊情況下的拒絕作證權,又稱拒絕陪舉森證言權或證言特免權,即當證人有義務向法庭作證時,法律賦予證人中的一些人因特殊情況下的情形而享有法律免除其承擔作證義務的一種特殊的權利。美國學者喬恩華爾茲描述為「特免權存在的一個基本理由是社會期望通過保守機密來促進某種關系,社會極度重視這些關系,為捍衛保守秘密的性質,甚至不惜失去與案件結局有關系的重大的情報。」 刑事證據是如何分類的 1、原始證據與傳來證據 分類標准:證據的來源 含義:原始證據是直接來源於案件事實,未經復制、轉述的證據; 傳來證據是指間接來源於案件事實,經過復制、轉述的證據。 區分意義:原始證據的可靠性和證明力大於傳來證據。 2、有罪證據與無罪證據 依據證據的證明作用是肯定還是否定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將證據分為有罪證據與無罪證據。 凡是能夠證明犯罪事實存在和犯罪行為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為的證據,是有罪證據;凡是能夠否定犯罪事實存在,或者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是無罪證據、(間接證據與原始證據不符的證據,就是無罪的證據)! 3、 言詞證據與實物證據 根據證據的表現形式不同,將證據分為言詞證據與實物證據。凡是表現為人的陳述,以言詞為表現形式的證據,是言詞證據;表現為物品和痕跡和以其內容具有證據價值的書面文件,即以實物作為表現形式的證據,是實物證據。 4、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 根據證據與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明關系的不同,可以將證據分為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直接證據是能夠單獨地直接指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間接證據是不能單獨地直接指明案件主要事實,需要與其他證據相結合才能證明的證據。 刑事證據的注意 1.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這兩種證據只有在《刑事訴訟法》中才有。《 民事訴訟法 》中這兩種證據合並為一種,稱為當事人陳述。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2.檢查筆錄是《刑事訴訟法》中特有的,《民事訴訟法》中只有勘驗筆錄。《 行政訴訟法 》中多了一個現場筆錄。 3.《刑事訴訟法》把物證和書證放在一起,《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沒有把物證和書證規定在一起。 4.視聽資料在《刑事訴訟法》中列為第七種,《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中列為第三種。 刑事訴訟證據 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是如何規定的 證據能力是指能否在審判中用來證明控辯雙方所主張的、並且必須由審判人員加以判斷的事實,也就是有無充當證據的資格,在英美證據法上,又稱為證據的可采性。 明確證據能力的意義在於:(1)沒有證據能力的材料,不得在法庭審理的證據調查階段提出來進行調查,不僅控辯雙方不能請求進行調查,法官也不得依職權主動進行調查;(2)控方或辯方對於相對方請求在法庭上調查的某一材料的證據能力存有異議的,原則上應當在法庭審理以前申請排除,由法官作出是否排除的決定;(3)經過法庭調查後判明沒有證據能力的證據,法庭應當依職權或者應當事人的異議聲明予以排除;(4)審判人員不得把沒有證據能為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如有違反,因此受到損害的一方可以上訴。 證據能力屬於法律問題,可以由法律加以限制,如規定違法方法獲得的口供不得作為證據使用等。一般來說,英美法系國家基於陪審團審判和當事人舉證原則,對於證據能力限制較嚴,大陸法系國家基於實體真實主義和職積調查原則,對於證據能力的限制較少。當然,法律上的限制主要是涉及到當事人利益的一些證據,並不是說法律上沒有限制的材料,就一定都有證據能力。某些材料由於其本身的性質或者由於違反程序禁止的規定,也不應該有證據能力,比如反映製作人主張的有關 訴訟 文書( 起訴書 、 辯護詞 等)推測、明顯缺乏關聯性的材料以及調查程序無效的證據(未經鑒定人簽名的鑒定結論等)。 國家對刑事證據的標准還是極為規范的,界限劃分相對明確,如遇類似刑事問題,需明確所需 證據種類 ,積極籌備各項證據,注意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我國的刑事訴訟證明標准嚴格,法律 法規 明確規定,不輕信口供,必須以實際證據為基準,因此,被害人不必擔心,一切違法行為終究得到法律的制裁。

5. 作為法官如何判斷行政處罰行為認定的事實的證據是否充分(或主要證據不足),利用行政訴訟證據規定的規定

行政訴訟證據是指在行政訴訟中用以證明案件事實情況的一切材料和事實。真實可靠的證據是法院判案的根據。這部分證據稱為「可定案證據」。可定案證據具有三方面的特徵:⑴客觀性;⑵相關性;⑶合法性。

受行政訴訟性質決定,其證據制度具有如下特點:
⑴行政訴訟證據所要證明的最終事實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
⑵行政訴訟被告必須自始至終地承擔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法定舉證責任;
⑶行政訴訟被告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證人和原告收集證據,作為被告代理人的律師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⑷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有收集證據的權力,而無收集證據的義務,其主要任務是審查判斷證據。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根據證據的來源和表現形式,將其分為以下七類:
⒈書證。即以文字、符號、圖案等所記載的內容表達的與案件事實有關的人的思維或者行為的書面材料。如行政機關的文件、文書、函件、處理決定等。作為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的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在訴訟中必須提交的書證。
⒉物證。即以物品、痕跡等客觀物質實體的外形、性狀、質地、規格等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如肇事交通工具、現場留下的物品和痕跡等。
⒊視聽資料。即以錄音、錄像、掃描等技術手段,將聲音、圖像及數據等轉化為各種記錄載體上的物理信號,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如音像磁帶、計算機數據信息等。
⒋證人證言。即直接或者間接了解案件情況的證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陳述。一般情況下,證人應當出庭陳述證言,但如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精神病人、未成年人作證應與其心理健康程度、心智成熟程度相適應。
⒌當事人陳述。即本案當事人在訴訟中就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和承認。
⒍鑒定結論。即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鑒定人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就與案件有關的專門問題所作的技術性結論。根據鑒定對象的不同,可分為醫學鑒定、文書鑒定、技術鑒定、會計鑒定、化學鑒定、物理鑒定等。
⒎勘驗筆錄、現場筆錄。勘驗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或者人民法院審判人員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或者物品進行勘察、檢驗、測量、繪圖、拍照等所作的記錄。現場筆錄是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對與行政案件有關的現場情況及其處理所做的書面記錄。

6. 行政訴訟證據保全的行政訴訟證據的基本規則

(一)提供證據的要求
當事人向法院提供的各類證據,只有合乎法定要求才會具有效力。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提供各類證據的具體要求如下:
1.書證。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所提供的書證,除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對書證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外,一般應當符合下列要求:(1)原則上應提供書證的原件,在提供原件確有困難時,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按照規定,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屬於書證的原件。(2)提供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書證原件的復製件、影印件或者抄錄件的,應當註明出版,經該部門核對無異後加蓋其印章。(3)當事人提供報表、圖紙、會計賬冊、專業技術資料、科技文獻等書證的,應當附有說明材料。(4)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當有行政執行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應當附有由具有翻譯資質的機構翻譯的或者其他翻譯准確的中文譯本,並由翻譯機構蓋章或者翻譯人員簽名。
2.物證。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物證的,原則上應當提供原物,在提供原物確有困難時,可以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者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如果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時,當事人應當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3.視聽資料。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所提供的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應當符合下列要求:(1)當事人應向法院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在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時,可以提供復製件;(2)當事人應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3)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對於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外國語視聽資料,當事人應同時附有由具有翻譯資質的機構翻譯的或者其他翻譯准確的中文譯本,並由翻譯機構蓋章或者翻譯人員簽名。
4.證人證言。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人證言應當符合下列要求:(1)載明證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住址等基本情況。(2)需有證人的簽名。如果證人不能簽名的,應當以蓋章等方式證明。(3)應註明證人出具證言的日期。(4)應附有居民身份證復印件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5.鑒定結論。被告行政機關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鑒定結論應當符合下列條件:(1)應當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2)應有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3)應有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應有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5)應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對於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還應當說明分析過程。
6.現場筆錄。被告行政機關向人民法院提供的現場筆錄,除法律、法規和規章對現場筆錄的製作形式有特別規定外,一般應當載明製作現場筆錄的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並由執行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者不能簽名的,應當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
(二)調取和保全證據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如果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不足,人民法院有權要求補充證據。但在特殊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需要由人民法院收集和調查的證據,主要有兩類:一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供了證據線索,但無法自行收集而申請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二是當事人應當提供而無法提供原件或者原物的。
人民法院調查和收集證據的基本方式有調查詢問、調取有關材料、提交鑒定和勘驗檢查。
證據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證據可能滅失或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採取製作筆錄、繪圖、拍照、錄音、錄像、提取並保管有關證據等措施使證據價值保存下來的一種訴訟行為。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對證據進行保全:(1)證據有可能滅失。 (2)證據以後難以取得。
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或者當事人申請對證據進行保全,並根據證據的屬性採取相應的保全措施。
(三)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
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是指在法官的主持下,當事人就有關證據進行辨認和對質,圍繞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及證據的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進行辯論的活動。
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是對證據進行審查的重要環節。
原則上,一切證據均應在法庭上出示,並經庭審質證,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即使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也是如此。但當事人在庭前證據交換過程中沒有爭議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在對證據進行對質和辨認過程中,經法庭准許,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證據問題相互發問,也可以向證人、鑒定人或者勘驗人發問。
(四)證據的審核認定
1.證據審核認定的含義及內容。證據的審核認定,是指法官在聽取當事人對證據的說明、對質和辨認後,對證據作出的採信與否的認定。證據審核認定的內容是:(1)審核認定證據的真實性。(2)審核認定證據的關聯性。(3)審核認定證據的合法性。
2.不能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以下證據不能作為定案根據:(1)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證據材料。(2)以偷拍、偷錄、竊聽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材料。(3)以利誘,欺詐、脅迫、暴力等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證據材料。(4)當事人超出取證期限提供的證據材料,包括原告、被告。(5)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或者在港澳台地區形成的沒有辦理法定證明手續的材料。(6)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無其他證據印證,且對方當事人不予認可的證據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7)被當事人或其他人做過技術處理而無法辯明真偽的。(8)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證人提供的證言。(9)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權益而取得的證據。(10)不具備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其他證據材料。
3.不能作為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依據的證據。下列證據不能作為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1)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或者在訴訟程序中自行收集的證據;(2)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非法剝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陳述、申辯或者聽證權利所採用的證據;(3)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訴訟程序中提供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證據;(4)復議機關在復議程序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或者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在復議程序中未向復議機關提交的證據。
4.證據效力大小的判斷。在對證據進行審核認定過程中,如果發現證明同一事實的數個證據,其證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認定:(1)國家機關以及其他職能部門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文書優於其他書證;(2)鑒定結論、現場筆錄、勘驗筆錄、檔案材料以及經過公證或者登記的書證優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3)原件、原物優於復製件、復製品;(4)法定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優於其他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5)法庭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優於其他部門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6)原始證據優於傳來證據;(7)其他證人證言優於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證人提供的對該當事人有利的證言;(8)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優於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9)數個種類不同、內容一致的證據優於一個孤立的證據。
四、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含義及其適用規則
(一)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含義及其適用規則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將法律、法規具體運用於各種行政案件,從而對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專門活動。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主要解決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判斷的標准問題,即人民法院以何種標准、依據何種法律規范來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並進而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作出裁判。
我國行政法規范制定主體多元,行政法規范的等級、效力不一,這些行政法規范是否都屬於人民法院的行政訴訟法律適用對象,它們對人民法院的約束力和效力如何,是行政訴訟法律適用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適用法律要遵循以下規則:
1.法律、法規是行政審判的依據。行政審判的依據是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和裁判的標准和尺度。我國行政審判的依據是法律和法規。這里的「法律、法規」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參照適用規章。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兩種。規章在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處於參照地位。所謂參照,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對規章進行斟酌和鑒定後,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規章予以適用,作為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根據;對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規原則精神的規章,人民法院有靈活處理餘地,可以不予適用。
3.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一般而言,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的范圍,對法院沒有拘束力。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中可以參考適用其他規范性文件,但應對其合法性進行更為嚴格的確認。發生沖突時,人民法院不必送有關機關裁決,可直接決定適用與否。
4.人民法院對司法解釋的援引。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對法律在審判中應用的問題所作的解釋。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援引。
(二)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的規則
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除要根據事實外,還需要依據相應的法律規范來作出判斷。在適用法律規范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同時有幾個法律規范均適用於該具體行政行為,而幾個法律規范之間卻不相一致的情形,此即行政訴訟法律沖突。
在出現行政訴訟法律沖突的情況下,其適用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規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時,為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所採取的方法和所遵循的規則,由此決定選擇適用相應的行政法律文件或具體行政法律規范條款。
行政訴訟法律沖突適用的規則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特別沖突適用規則。即特別法的規定與普通法的規定出現不一致的情形時,一般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的規定。
2.不同等級沖突的適用規則。在各種不同效力等級的行政法律規范發生相互沖突時,應該選擇適用效力等級較高的行政法律規范,即高層級的法律規范優於低層級的法律規范。
3.同級沖突適用規則。在制定機關不同而效力層級上相同的行政法律規范之間出現沖突的情況下,應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4.新舊法沖突適用規則。新的行政法律規范與舊的行政法律規范的規定不一致時,應適用的規則是新法優於舊法和法律不溯及既往這兩個原則。
5.人際沖突適用規則。不同民族、種族或特殊身份的人,適用就該民族、種族或特殊身份的人作出的特別規定的法律文件或規范。
6.區際沖突適用規則。在不同行政區域內行政法律規范發生適用沖突時,應當適用適用於該行政區域的行政法律規范。
(三)WTO規則的適用問題
1.一般而言,WTO規則不能在我國行政訴訟中直接得到適用,它只是具有間接的適用力。但是,如果出現涉及WTO規則行政案件所適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具體條文間有兩種以上的合理解釋時,應遵循同一解釋原則,即除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外,人民法院應選擇與WTO規則相關規定一致的解釋。
2.特殊情況下,WTO規則在行政訴訟中可以直接適用。這種特殊情況是指,在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或者其他中央政府措施在承諾的時限內不能到位時,主管機關可以直接援引WTO規則。
五、行政案件審理中的幾種特殊制度
(一)撤訴
撤訴,是指原告在人民法院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放棄其起訴權的訴訟行為。
撤訴經人民法院批准將導致訴訟終結。
撤訴分為兩種情況:
1.申請撤訴。申請撤訴即原告自願放棄起訴權的行為。
2.視為申請撤訴或推定申請撤訴。包括三種情況:一是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二是在開庭審理期間,原告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拒不返回的;三是原告在法定期間內未預交訴訟費用,又沒有提出緩交訴訟費用申請的。
撤訴必須經人民法院准許。一般情況下人民法院裁定準許。但是,當原告撤訴可能導致因無法對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損害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或者社會利益時,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準許撤訴;原告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決。
(二)缺席判決
缺席判決,是指合議庭開庭審理時,在當事人缺席的情況下,經過審理作出的判決。
缺席判決適用於以下三種情況:(1)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2)被告雖然到庭參加訴訟,但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3)原告申請撤訴,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准許的,原告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而中途退庭的。第三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不影響案件的審理。
(三)財產保全與先予執行
人民法院對於因一方當事人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具體行政行為或者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能或者難以執行的案件,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財產保全的裁定;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依法主動採取財產保全措施。
(四)審理程序的延阻
審理程序的延阻,是指由於某些特定的原因,使訴訟過程中斷或者不能按正常程序進行審理和裁判。
在行政訴訟中,審理程序的延阻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
1.延期審理。即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之前或者審理過程中,由於特殊情況,以致無法按預定的時間開庭審理,而將開庭審理的時間推遲。
需要延期審理的情況包括:(1)因行政機關改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2)因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沒有到庭;(3)因當事人申請迴避不能進行審理;(4)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證據;(5)因合議庭成員臨時有緊急任務或者特殊、意外情況不能出庭且無人代替的;(6)其他需要延期審理的情況等。
2.延長審限。即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由於發生特殊情況而無法在規定的審理期限內結案,經高級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而延長審理期限的訴訟行為。
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上訴案件應當在2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該審理期限是指從立案之日起至裁判宣告之日止的期間,鑒定、處理管轄爭議或者異議以及中止訴訟的時間不計算在內。
3.訴訟中止。即在訴訟過程中,由於發生某種無法克服和難以避免的特殊情況,人民法院裁定暫時停止訴訟程序的進行。
在行政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1)原告死亡,須等待其近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訴訟;(2)原告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3)作為訴訟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4)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5)案件涉及法律適用問題,需要送請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確認的;(6)案件的審理須以相關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的;(7)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訴訟中止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當事人不服,不得申請復議和提起上訴。
4.訴訟終結。即在訴訟過程中,因出現使訴訟不能繼續進行且不能恢復或者訴訟繼續進行已經沒有實際意義的情況,人民法院裁定結束正在進行的訴訟程序。
導致訴訟終結的情況有以下兩類:(1)訴訟繼續進行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如原告撤訴,法院同意,就可以終結訴訟。(2)訴訟無法繼續進行。如原告死亡,沒有近親屬或者近親屬放棄訴訟權利的;作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後,其權利義務的承受人放棄訴訟權利的。此外,上述導致訴訟中止原因中的第一、二、三條,在中止訴訟滿90日仍無人繼續訴訟的,裁定終結,但有特殊情況的除外。
訴訟終結後,當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再行起訴。
(五)被告在一審期間改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處理
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當被告發現自己作出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當或者有錯誤時,允許其依據相應的法律程序加以改變。但被告改變後的新的具體行政行為並不能從送達給當事人之日起生效,其生效的條件有二:一是原告同意並向人民法院申請撤訴;二是人民法院裁定準予撤訴。
被告在一審期間改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除告知原告外,還應當書面告知人民法院。被告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應當作出確認其違法的判決;認為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起訴被告不作為,在訴訟中被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的,參照上述規定處理。
在第二審程序中,上訴人如因行政機關改變其具體行政行為而申請撤回上訴的,人民法院一律不予准許。
(六)具體行政行為的停止執行問題
關於起訴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關系,我國行政訴訟實行起訴不停止執行的原則。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1)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2)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3)法律、法規規定需要停止執行的。
起訴不停止執行的原則只適用於行政機關有強制執行權並能夠自行強制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情況,不適用於行政機關必須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中。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不予執行,只有在不及時執行可能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才可以先予執行。
(七)合並審理
法院對某些案件進行合並審理,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訴訟經濟。
行政訴訟中,法院可以合並審理的情況有:(1)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分別依據不同的法律、法規對同一事實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2)行政機關就同一事實對若干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服分別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3)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對原告作出新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服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4)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其他情形。
(八)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
行政訴訟原告認為被告對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違法提起行政訴訟,並要求人民法院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但民事案件的各方當事人中若有一方當事人不同意一並審理的,法院不應當一並審理。
適用行政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條件為:(1)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被告對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爭議所作的行政裁決。(2)在被訴的行政裁決違法的情況下,法院才可能進行合並審理。(3)民事爭議當事人要求法院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7. 下列關於我國三大訴訟法的證明標準的說法,正確的是()

我國三大訴訟法的證明標準是統一的,即都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這是專我國證明標準的屬最大特點,即實行一元化的證明標准,這與國外實行的不同訴訟有不同證明標準的多元化標准有鮮明區別。
我國實行一元化的證明標准,說明對訴訟中案件事實的證明程度的要求不但是一致的,而且都是很高、很嚴格的。將所有案件的結論都建立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無疑是好的。但是,盡管設定這種統一化的證明標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設定的是否科學、合理則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實際上,一些從事民事訴訟法學和行政訴訟法學研究的學者,已經開始對這種一元化的標准提出了質疑。我們認為,否定一元化的證明標准,實行多元化的證明標准,是符合司法實踐的實際情況的,也是符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要求的。

8.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如何理解和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部份 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

(第1---9條)


一、 關於被告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的具體規定

(一)、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了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這是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與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大不相同,行政訴訟法同時規定了被告的舉證期限是10天,即收到起訴狀副本後10天之內,但是,對被告不舉證或無正當理由逾期舉證應承擔什麼具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沒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若干解釋),進一步規定了被告不舉證或無正當理由逾期舉證應承擔的不利的法律後果就是: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沒有相應的證據和依據。但對被告申請延期舉證的問題,若干解釋仍沒有具體規定。證據規則進一步規定了這一問題,即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舉證期限內)向法院提出延期舉證的書面申請,經法院准許的,在正當事由消除後10日內提供證據。

(二)、關於被告補充證據的規定

一般情況下,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主要是基於調查收集的證據而作出的,即先取證,後裁決。在這種情況下,法院是不允許被告補充提供證據的,但是有些原告、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因各種原因未提出申辨的理由或相關的證據,卻在行政訴訟程序中提出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相關證據,這將使行政機關無以應對。為有助於程序公正的實現,證據規則第2條規定了被告在特定情況下可以補充證據。即在特定情況下允許被告在舉證期限後進一步提供證據。適用這一規定,要注意四個適用條件:1、適用的前提必須是原告、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證據。2、是否允許被告補充相應的證據,必須經人民法院准許。3、被告補充的證據必須在第一審程序中提交。4、被告補充的證據必須是與原告、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證據有關的證據。

(三)、對被告收集證據的限制性規定

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在行政訴訟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但在審判實踐中,經常出現被告的代理人在訴訟過程中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的現象。違背了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的原則。因為被告的訴訟代理人是基於被告的委託,代被告進行訴訟活動的人,受委託人的權力不能大於委託人的權力,這是委託代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既然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被告的訴訟代理人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因此,證據規則明確規定了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二、 關於原告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的具體規定

行政訴訟法雖然明確規定了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但是並不排除原告在特定情況下承擔舉證責任的情形。關於原告的舉證責任問題,要明確兩點,一是范圍,二是期限。范圍是:1、證明其符合起訴條件的證據材料。2、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兩個例外情況:一是被告應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是因被告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作出合理說明的)。3、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事實提供證據。

原告的舉證期限是:在開庭審理前或法院指定的證據交換之日,有正當理由經法院同意延期提供的,最遲在法庭調查中提供。

原告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理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法院不予接納。

三、法院指導當事人舉證的職責

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當事人以下舉證事項:1、舉證范圍,2、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3、有正當事由不能按期舉證的應提出延 期舉證的申請。


第二部份 提供證據的要求

(第10---21條)

一、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鑒定結論、現傷筆錄六種形式的證據的具體規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了七種形式的證據,但是,沒有對當事人提供各種證據提出明確的要求,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提供的各種證據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給法官質證和認證帶來困難,為了規范當事人提供證據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審判效率,證據規則對行政訴訟中各種形式的證據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一、書證,1、提供原件。原本、正本、副本均屬原件,提供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2、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應註明出處,經該部門核對無誤後蓋章。3、提供報表圖紙、會計賬冊、專業技術資料等書證的,應當附有說明材料。4、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有行政執法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蓋章。

二、物證,1、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者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2、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份。

(三)、視聽資料,1、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2、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3、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

(四)、證人證言,1、寫明證人的基本情況。2、有證人簽名或蓋章。3、註明出具日期。4、附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五)、鑒定結論(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1、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2、載明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3、載明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並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5、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應當說明分析過程。

(六)、現場筆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製作的),1、載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2、有執法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不能簽名的,應當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

二、當事人提交證據和法院收取證據的手續要求

一、當事人提交證據的手續要求,1、分類編號。2、簡要說明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3、由當事人簽名或蓋章,註明提交日期。

二、法院收取證據的手續要求:出具收據給當事人,收據由經辦人簽名或蓋章。實踐中要注意的是,收據要註明每一份證據的名稱、份數、頁數,註明每一份證據是原件還是復印件。

三、明確規定了證據交換制度

在理解證據交換制度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證據交換制度並不是必經程序,證據規則第21條只是規定對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2、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應在開庭以前。3、證據交換情況法院應當記錄在卷。


第三部份調取和保全證據

(第22---34條)

一、關於法院調取證據的有關規定

(一)、關於法院調取證據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三點,一是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舉證是核心,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處於輔助地位。二是法院調取證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核實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三是法院不能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收集的證據(對法院調取證據的限制)。

(二)、法院調取證據的二種情況。一是依取權主動調取,二是根據原告或第三人的申請調取。法院依職權主動調取證據的,要嚴格把握調取證據的范圍,即是證據規則第22條規定的二種情形:一是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二是涉及一些程序性事項的,如法院依取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等事項的。法院根據原告或第三人的申請調取證據的,要注意當事人申請調取證據的條件、范圍、期限、形式、申請書的內容以及對當事人的申請應如何處理。1、條件: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2、范圍:一是由有關部門保管而需由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二是涉密證據。三是當事人因其他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材料。3、期限:舉證期限內。4、形式:書面形式。5、申請書的內容:一是證據持有人的姓名、地址等基本情況。二是擬調取證據的內容。三是申請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案件事實。6、法院對當事人申請的處理:申請符合條件的,及時調取。不符合條件的,要向當事人送達通知書,說明不準許調取的理由。當事人在三日內可以申請復議一次。法院在五日內作出答復。法院經調取未取得證據的,應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

二、關於證據保全的有關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36條只規定了在證據可能滅失和證據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證據保全措施。但規定的很原則。證據規則進一步規定了申請證據保全的期限、形式、申請書的內容、擔保以及法院進行證據保全的措施。1、期限:舉證期限內。2、形式:書面形式。3、申請書的內容:一是證據的名稱和地點。二是保全的內容和范圍。三是申請保全的理由。4、擔保: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提供擔保(但不是申請的必要條件)。5、法院採取證據保全的措施:法院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鑒定、勘驗,製作詢問筆錄等九種措施,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到場。

三、對鑒定結論的審查的有關規定

(一)、法院對鑒定結論的審查內容:1、鑒定的內容。2、鑒定時提交的相關材料。3、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4、鑒定的過程。5、鑒定結論是否明確。6、鑒定人和鑒定部門鑒定資格的說明,鑒定人和鑒定部門有無簽名蓋章。

(二)、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條件:一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對被告在行政程序中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鑒定結論要求重新鑒定的,要在舉證期限內提出,並有證據或正當理由表明該鑒定結論可能存在錯誤。二是對在行政訴訟程序中,由法院委託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要求重新鑒定的,必須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1、鑒定部門或鑒定人不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的。2、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3、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4、經過質證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四、關於勘驗的有關規定

勘驗是指法院對與案件事實有關的場所、物品進行現場勘測,以發現、提取、收集和保全證據。(這個問題行政訴訟法和若干解釋均無規定),勘驗的啟動:可以由法院依職權啟動,也可以由當事人申請啟動。勘驗時,法院應提前通知當事人到場,當事人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但要在勘驗筆錄中說明情況。勘驗筆錄的製作應符合以下要求:1、載明勘驗的時間、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和結果。2、由勘驗人、當事人、在場人簽名。當事人對勘驗結論存在異議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內申請重新勘驗,是否准許由法院決定。


第四部份 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質證)

(第35---52條)

一、質證原則

證據規則第35第明確規定了二點:一是未經庭審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二是當事人在庭前證據交換過程中沒有爭議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在此規定出台以前,若干解釋第97條規定: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法院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已基本上按上述規定來操作。但從若干解釋第97條規定的字義來看,民事訴訟法第66條的規定對行政訴訟而言,是一個選擇性條款。證據規則作了上述規定後,則質證原則在行政訴訟中屬於強制性規定。使在行政訴訟中未經質證的證據不得採納的原則具在更強的法律效力。再一點,根據現在審判方式改革的要求,庭前證據交換程序已成為庭審程序的一部份,因此,證據規則規定:在庭前證據交換中,當事人沒有異議的證據,經法官在庭審中說明後,可直接認證(實踐中要注意兩點,一是開庭審理時無需再重復質證,二是要對當事人作出說明)。

二、對被告不出庭時被告提供的證據的認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被告不出庭時法院可以缺席判決,但沒有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認定被告提供的證據。證據規則第36條規定:被告無正當理由不出庭而要缺席判決的,被告提供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證據規則作此規定有二個原因,一是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依據,被告不出庭,其提供的證據無法進行質證,自然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二是體現了保障司法權威的內在要求,行政訴訟的被告是國家行政機關,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的被告不出庭,對司法權威的影響更大,有必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給被告一定壓力,促其依法出庭應訴。

三、關於證人出庭作證的有關規定

(一)、證人資格,只需符合一個條件:能正確表達意志。

(二)、證人原則上要出庭作證,只有在以下情形下,經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1、當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證據交換中對證人證言無異議的。2、證人因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3、證人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無法出庭的。4、證人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無法出庭的。5、證人因其他特殊原因確實無法出庭的。

(三)、對證人出庭的具體要求:一要表明身份。二要誠實作證。三不得旁聽案件審理(組織證人對質時除外)。

(四)、對證人陳述的內容要求:證人應當陳述其親歷的事實。「親歷」不僅限於在案件事實現場耳聞目睹的具體事實,也包括聽別人轉述的事實。也就是說「親歷」不限於直接經歷,也包括間接經歷。(99頁例子)

(五)關於被告執法人員出庭作證的規定

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往往是被告所屬人員,與被告持同一立場,要求其作為原告或第三人的證人出庭作證,則由於證人立場所限,其證言往往對被告有利,而不利於原告或第三人。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許可原告或第三人申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在某些情況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有利於查明一些特定事實。因此,證據規則規定原告或第三人可以就這些事項申請相關行政執法人員出庭作證。具體包括五種情形:1、對現場筆錄的合法性或者真實性有異議的。2、對扣押財產的品種或者數量有異議的。3、結檢驗的物品取樣或者保管有異議的。4、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身份的合法性有異議的。5、需要出庭作證的其他情形。

四、關於鑒定人和專業人員出庭的有關規定

(一)、關於鑒定人出庭接受詢問的有關規定。鑒定人出庭的基本要求同證人出庭的基本要求相同,當事人要求其出庭接受詢問的,應當出庭。出庭要表明身份,表明與當事人的關系,要如實說明鑒定情況。鑒定人不能出庭的正當事由,參照41條的規定。

(二)、專業人員出庭說明的有關規定。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訴訟涉及的專業性問題越來越多,為了查明事實,公正審判,有必要藉助相關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解決訴訟中的專業性問題。因此,證據規則第48條對專業人員出庭說明作了專門規定,即可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請,也可由法院直接通知專業人員出庭。必要時,法庭可以組織專業人員對質,以確認何種觀點更為可靠。因為同一個問題,在專業領域可能存在不同的見解和認識。

五、沒有關聯性的證據予以排除的規定

證據只要不具有關聯性、合法性、真實性之一,就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如果某個證據明顯與案件沒有關聯性,則繼續質證已無任何益處。為了提高審判效率,證據規則規定沒有關聯性的證據,法庭可以在庭審中徑行排除,但應向當事人說明理由。


第五部份證據的審核認定(認證)

(第53---73條)

一、明確規定了行政訴訟以「法律真實」為證明要求。

審理案件,就是要通過證據來證明已經發生的過去的案件事實,運用證據證明已經發生的過去的案件事實,要證明到什麼程度,或者說達到什麼要求,以往都是講要達到「客觀真實」,但訴訟證明是事後證明,其只能與客觀真實接近,而不可能與客觀真實完全一致。如果以客觀真實為證明要求,有許多案件會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使法院處在兩難選擇中,要麼所有的判決都是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裁判的,要麼拒絕裁判。這兩種情況又都是法律不允許的,證據規則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這標志著我國行政訴訟以「法律真實」為證明要求在司法解釋上得到正式確立。

二、明確規定了法官認證的基本方式。

證據規則第54條規定了法官認證的基本方式,這一條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認證的主體是法官。

2、認證的對象是證據,法庭需要先認定證據,然後才能認定案件事實。

3、法官認定證據的主觀態度是要全面、客觀、公正。達到上述要求的具體方法是要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進行證據認證。

4、認證方式可以逐一認定和綜合認定。

5、證據的關聯性是認證首先要解決的任務。

三、證據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審查范圍和標准。

關於合法性的審查范圍和標準是:1、證據要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根據行證訴訟法的規定,行證訴訟中的法定證據形式有七種: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只有這七種形式的證據才符合行政訴訟證據法定形式的要求。其他形式一律不能做為證據使用。2、證據的取得程序要符合法律規定。3、是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情形。(第五部份57-62條所講的非法證據的排除、違反法定程序的證據的排除等,照此規定即可排除)

關於證據真實性的審查范圍和標準是:1、證據形成的原因。2、發現證據時的客觀環境。3、證據是否為原件、原物,復製件與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4、提供證據的人或者證人與當事人是否具有利害關系。5、影響證據真實性的其他原因。

四、最佳證據規則的具體規定

最佳證據規則解決的問題是,在審判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多個證據證明同一待證事實,但證明的結果又不同。比如,原告的親屬講原告沒有橫穿公路,其他證人講原告有橫穿公路,這時候應採用哪一份證據的問題,就涉及最佳證據規則的問題。

五、當事人自認效力和本證證明效力的規定

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主張的對自已不利的事實向法庭明確表示認可。

本證是指一方當事人主張某種事實,並提出證明其主張存在的證據,即對其主張起肯定作用的證據。

根據證據規則第65-67條規定,自認的法律後果就是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或者無需其他證據對自認事實加以證明,法院對自認事實可直接加以認定。(除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關於本證的證明效力,如對方當事人明確表示認可的,可以直接加以認定其證明效力。如對方當事人予以否認,但又不能提供充分的證據進行反駁的,可綜合全案情況認定其證明效力。

六、關於司法認知和推定的規定

證據規則第68條第一款(一)、(二)項規定的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及定理,是可以司法認知的事實,即法官憑借自已的知識可以直接加以認定的事實。證據規則第68條第一款(三)、(四)、(五)項規定的按照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已經依法證明的事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屬於推定的事實。推定的發生根據是法律規定和經驗法則,推定是一種證明方法。依據法律規定進行的推定為法律推定。依據經驗法則進行的推定為事實推定。

七、合議庭認定證據的方式和糾正當庭認證錯誤的程序規定

認定證據的方式:能當庭認定的,當庭認定。不能當庭認定的,合議庭合議時再認定。

糾錯程序:1、庭審結束前發現錯誤的,當庭重新認定。2、庭審結束後宣判前發現錯誤的,在裁判文書中予以更正並說明理由,也可以再次開庭予以認定。3、有新的證據材料可能推翻已認定的證據的,應當再次開庭予以認定。


第六部份 附則

(第74---80條)

一、規定了對證人、鑒定人的具體保護措施

如法院應當對證人、鑒定人的住址和聯系方式予以保密。證人、鑒定人因出庭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鑒定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二、規定了以前有關證據的司法解釋與證據規則的關系問題和證據規則的時間效力。

證據規則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行政訴訟證據的專門規定,最高院以前有關行政訴訟證據的規定與本證據規則不一致的,自2002年10月1日起不再適用。2002年10月1日起新收的一審、二審、再審案件,均應適用本證據規則。2002年10月1日之前受理,之後尚未審結的一審、二審、再審案件,不適用本證據規則。當事人對本證據規則施行以前已經審結的行政案件不服,以違反本證據規則為由申請再審的,法院不予支持。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