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漏加轉

行政法漏加轉

發布時間: 2023-05-29 09:41:05

1. 行政訴訟法中漏加列,漏加轉,錯變駁是什麼意思

1、漏加列是在共同訴訟中的「復議維持共同告」,原告不同意追加漏下的原機關或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則法院依職權列漏下的為共同被告,不同意則「錯變駁」。

2、漏加轉是在共同訴訟中原告漏加被告的情形:原告同意追加的則加被告,不同意的則轉為第三人。

3、錯變駁:告錯了法院告訴當事人要念豎變更被告,不變更的就給他駁回。

(1)行政法漏加轉擴展閱讀

相對於與原告和被告為一對一的訴訟而言,共同訴訟具有以下特徵:

1、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兩人以上。這是共同訴訟的本質特徵,也是區分共同訴訟與單獨訴訟的游消標准。

2、一方或雙方為兩人以上的當事人在同一訴訟程序中進行訴訟。只有當一方或雙方為兩人以上的當事人在同一訴訟程序中進行訴訟時,才能成為共同訴訟。

在我國民事訴訟理論中,並沒有固有的必要共同訴訟和類似的必要共同神高知訴訟的區分,但按照訴訟標的的權利義務本身是共同的,還是形成訴訟標的的權利義務的原因是共同的,可將必要共同訴訟分為兩種基本類型。

2. 《行政法》-----一審判決

 一、關於判決的法律規定

(一)駁回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69條 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申請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二)撤銷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70條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1)主要證據不足的;(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3)違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職權的;(5)濫用職權的;(6)明顯不當的。 第71條 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為。

【關聯法條】《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 90 條 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行政為,被告重新作出的行政行為與原行政行為的結果相同,但主要事實或者主要理由有改變的,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的情形。 人民法院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決撤銷被訴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為不受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的限制。 行政機關以同-事實和理由重新作出與原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為,人民法密8 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根據行政據法第九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 三)履行判決和給付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 72 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第73 條 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的,判決被告履行給付義務

「關聯法條】《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 91 條 原告請求被告履行法定職責的理由成立,被告違法拒絕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二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依法履行原告請求的法定職責;尚需被告調查或者裁量的,應當判決被告針對原告的請求重新作出處理。 第92條 原告申請被告依法履行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義務的理由成立,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而拒絕或者拖延履行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相應的給付義務。第93 條 原告請求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者依法履行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給付義務,原告未先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裁定駁回起訴。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所請求履行的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明顯不屬於行政機關許可權范圍的,可 以裁定駁回起訴。

(四) 確認違法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74 條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 (一)行政行為依法應當撤銷,但撤銷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二)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需要撤銷或者判決履行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一)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 (二)被告改變原違法行政行為,原告仍要求確認原行政行為違法的;(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判決履行沒有意義的。

 【關聯法條】《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 96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對原告依法享有的聽證、陳述、申辯等重要程序性權利不產生實質損害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第 一款第二項規定的"程序輕微違法"(一)處理期限輕微違法;(二)通知、送達等程序輕微違法;(三)其他程序輕微違法的情形。

(五)確認無效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75 條 行政行為有實施主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或者沒有依據等重大且明顯違法情形,原告申請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無效。「關聯法條】《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99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五條規定的"重大且明顯違法"∶ (一)行政行為實施主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二)減損權利或者增加義務的行政行為沒有法律規范依據;(三)行政行為的內容客觀上不可能實施;(四)其他重大且明顯違法的情形。 第 94 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請求撤銷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行政行為無效的,應當作出確認無效的判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請求確認行政行為無效,人民法院審查認為行政行為不屬於無效情形,經釋明,原告請求撤銷行政行為的,應當繼續審理並依法作出相應判決;原告請求撤銷行政行為但超過法定起訴期限的,裁定駁回起訴;原告拒絕變更訴訟請求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

(六)確認判決的補充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76 條 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的,可以同時判決責令被告採取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 【關聯法條】《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 95 條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訴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可能給原告造成損失,經釋明,原告請求一並解決行政賠償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就賠償事項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一並判決。人民法院也可以告知其就賠償事項另行提起訴訟。 第 97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的損失系由其自身過錯和行政機關的違法行政行為共同造成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各方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以及在損害發生和結果中作用力的大小,確定行政機關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 98條 因行政機關不履行、拖延履行法定職責,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當考慮該不履行、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在損害發生過程和結果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

(七)變更判決 《行政訴訟法》第 77條 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 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

 ( 八)復議決定和判決形式 《行政訴訟法》第 79條 復議機關與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被告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對復議決定和原行政行為一並作出裁判。

【關聯法條】《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 136 條 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依職權追加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對原行政行為或者復議決定可以作出相應判決。 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 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 原行政行為合法、復議決定違法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撤銷復議決定或者確認復議決定違法,同時判決駁回原告針對原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 原行政行為被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應當由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因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由復議機關對加重部分承擔賠償 責任。 原行政行為不符合復議或者訴訟受案范圍等受理條件,復議機關作出維持決定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一並駁回對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起訴。 第 89 條 復議決定改變原行政行為錯誤,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復議決定時,可以一並責令復議機關重新作出復議決定或者判決恢復原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

(九)信息公開行為判決 《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9條 被告對依法應當公開的政府信息拒絕或者部分拒絕公開的,人民法院應當撤銷或者部分撤銷被訴不予公開決定,並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公開。尚需被告調查、裁量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重新答復。被告提供的政府信息不符合申請人要求的內容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適當形式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內容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適當形式提供。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不予公開的政府信息內容可以作區分處理的,應當判決被告限期公開可以公開的內容。 被告依法應當更正而不更正與原告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更正。尚需被告調查、裁量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重新答復。被告無權更正的。判決其轉送有權更正的行政機關處理。 第

 10條 被告對原告要求公開或者更正政府信息的申請無正當理由逾期不予答復的 ,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在一定期限內答復。原告一並請求判決被告公開或者更正政府信息且理由成立的,參照第九條的規定處理。

 第 11 條 被告公開政府信息涉及原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且不存在公共利益等法定事由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確認公開政府信息的行為違法,並可以責令被告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害的,根據原告請求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政府信息尚未公開的,應當判決行政機關不得公開。 訴訟期間,原告申請停止公開涉及其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公開該政府信息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公開不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裁定暫時停止公開。

 第 12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被告已經履行法定告知或者說明理由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一)不屬於政府信息、政府信息不存在、依法屬於不予公開范圍或者依法不屬於被告公開的;(二)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已經向公眾公開,被告已經告知申請人獲取該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徑的;(三)起訴被告逾期不予答復,理由不成立的;(四)以政府信息侵犯其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為由反對公開,理由不成立的;(五)要求被告更正與其自身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理由不成立的;(六)不能合理說明申請獲取政府信息系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被告據此不予提供的;(七)無法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形式提供政府信息,且被告已通過安排申請人查閱相關資料、提供復製件或者其他適當形式提供的;(八)其他應當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的情形。

(十) 行政許可行為判決形式

關於審理行政許可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 10條 被訴准予行政許可決定違反當時的法律規范但符合新的法律規范的,判決確認該決定違法;准予行政許可決定不損害公共利益和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的,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 11條 人民法院審理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案件,認為原告請求准予許可的理由成立,且被告沒有裁量餘地的,可以在判決理由寫明,並判決撤銷不予許可決定,責令被告重新作出決定。 第12條 被告無正當理由拒絕原告查閱行政許可決定及有關檔案材料或者監督檢查記錄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被告在法定或者合理期限內准予原告查閱。 復議維持後再起訴的判決形式

3. 2022年行政法變化大嗎

2022年行政法變化不大。行政法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行政法基本原則漸趨成熟行政法觀念實現重大轉變,行政法理論取得重大突破,今後我國行政法還將呈現五個方面的發展趨勢,和其他法律制度相比行政法產生較晚,但發展迅速在現代國家法治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2年行政法的特點

通過行政關系的法律調整,確認行政關系參加者的法律地位,保障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公務員正確,合法有效地行使職權,履行職責,通過行政法制監督,追究違法者的行政責任,保護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國家公務員和公民。

行政法是指調節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旳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旳法律規范旳總稱。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4. 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概念與意義

法律主觀: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徹於行政法之中,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現的基本准則。
行政滾神法的基本原則既包括行政法的實然狀態的原則,又包括行政法的應然狀態的原則。包括以下原則:行政法治原則、適度性原則、互動性原則、程序正當原則。
基本原則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在法律規范空白和出現漏洞的時候,作為共同理念可以彌補法律的不足;任何行政法律規范及其實施都不得與其相抵觸[1].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既要體現行政橡陸法的應然狀態,又要體現行政法的實然狀態,而行政法的應然和實然不過是政府與公民關系或者說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的理想和現實的反映,同時行政法又要承擔規范和改造現實以一步步向理想趨近的責任。
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性質和功能:
第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一種「基礎性規范」,是產生其他具體規則和原則的規范。
第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一種高度抽象的並體現行政法的基本價值觀念的規范。
第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一種普通性規范,它對行政關系進行整體的宏觀的調整、規范。
第四,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不僅指導、調整整個行政執法行為,而且指導和調整行政法的整個立法行為。
第五,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不僅對行政法的立法、執法起宏觀指導作用,而且在一定的場合也直接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
二、原則的理解
(一)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或稱合法性原則,是各國行政法的共同理念或基本原則,其基本含義在於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或者從事行政管理活動。
其要求為:職權法定(國家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的行政職權,必須由法律予以規定或授予);法律優先(又稱為消極的依法行政,行政活動均不得與民意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相抵觸,即法律優先於行政);法律保留(又稱積極的依法行政,具體是指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授權,法律無明文授權即無行政);
(二)行政合理性原則
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主體不僅應當在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范圍內實施行政行為,而且要求行政行為要客觀、適度,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
其要求為:比例原則(適當性--對行政行為的目的所作的要求,即行政行為的作出要適合於目的的實現,或者說不得與目的相悖離、必要性---為達成目的面對多種可能選擇的手段,須盡可能採取對人民利益影響最輕微的手段、衡量性--又稱狹義比例原則或平衡原則,指手段應按目的加以衡量);平等對待(行政主體應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國家應平等對待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正當原則(系指行政主體在作出行政行為時,應當符合一般的道德標准與生活價值觀。或者說,應當符合人們公認的「情理」標准。)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益的決定,尤其是不利決定時,必須遵需正當、公開的程序。具體要求為:行政公開(行政過程公開透明也是預防行政主體恣意、濫權和腐敗的有效手段);程序公正(在救濟程序領域,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有兩個: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對待時應當給予其陳述和辯護的機會);公眾參與(信息公開透明、充分保障公眾的參與機會、給予當事人陳述與申辯的機會)
(四)誠信原則
誠實信用,基本內涵主要包括誠實守信和信賴保護兩個方面。具體為:
1、誠實守信:
行政主體不得為了自身的利益、欺騙行政相對人,違反法律、法規、政策的初衷和目的。
政府在制定法律、政策、決定和作出承諾前,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復雜的情形,聽取多方意見,在慎重考慮的基礎上作出決定。
行政主體必須依法行政,不得任意反悔。
法治要求法律規范具有穩定性與連續性、可靠性與可預測性。
行政活動應具有真實性與確定性。行政主體作出行政活動,應出於真實的目的和意圖,意思表示真實、准確,真實性不只適用於行政法律行為,也應包括行政事實行為,如咨詢、信息提供等。虛假、錯誤的行政行為造成公民合法權益損害的,行政主體負有賠償義務。
2、信賴保護
信賴保護原則指人民基於對國家公權力行使結果的合理信賴而有所梁備頃規劃或舉措,由此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應受保護。
信賴前提:須有信賴基礎、信賴表現以及信賴值得保護
具體要求: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既得利益和合理期待。
(五)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應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人民和實現行政管理的目標。
具體要求:
1、高效原則,即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成果。
2、便民原則:是指民眾能夠方便獲得行政主體提供的公共服務。
(六)監督與救濟原則
1、所謂監督原則,即監督行政的原則,是指有權國家機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的行政活動有權進行監督與問責。基於「權責一致」和「有權力必有監督」的要求,監督原則主要包括監督與責任兩個方面的內容。
監督主要表現為:
(1)自覺接受「他律」監督。
(2)加強行政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
責任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行政機關有責任依法行使職權。
(2)對違法、不當行為及其他造成公民或組織權益損害的行為應當承擔責任。
(3)問責。
2、救濟原則
處於行政相對人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救濟權利,主要包括申請行政復議權、提起行政訴訟權、要求賠償權或補償權以及救濟過程中的相應權利等。這些救濟權的行使及實現,在我國主要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與補償等制度來保障。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六條
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
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五條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
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5. 論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論文摘要]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指導和規制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制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規范。行政法基本原則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是在行政法調控行政權的長時期中形成的,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是整個行政法的理論基礎,是貫穿於整個行政法的主導思想和核心觀念,是行政法的靈魂。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導和統率具體行政法律規范,並要求所有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在行政管理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行政法基本原則對行政法的制定、實施等全部活動過程具有「指導」作用。「指導」作用是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核心價值所在。據此,本文認為我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為:合法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及時救濟原則和統一原則。

關於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概念,歸納起來無外乎下列四種:一是指導行政法制定、執行、遵守以及解決行政爭議的基本准則,是整個行政法的理論基礎,是貫穿於整個行政法的主導思想和核心觀念;二是貫穿行政法之中,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等活動的基本准則,它是人們對行政法規范的精神實質的概括,反映著行政法的價值和目的所在;三是貫穿行政法律規范之中,指導行政權的獲得、行使及對其監督的基本准則,也是揭示行政法基本特徵並將其與其他部門法區別開來的主要標志;四是只貫穿於行政法始終,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的基本准則或原理,是行政法精神實質的體現,是行政法律規范或規則存在的基礎。這四種不同的定義體現了學者們對行政法基本原則認識的逐步深化,也體現了其所依據的行政法基礎理論的發展。同時,上述四種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概念都包含了相同的含義,即對行政法制定、實施等全部活動具有指導作用。在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中,其「指導」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才是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行政法基本藉以建立和展開的基礎。
基於此,筆者認為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應為:合法性原則、民主性原則、及時救濟原則和統一原則。
一、合法性原則
對此原則有學者稱之為行政法治原則,並大都認為這一原則要求行政主體的各種行為都應嚴格依法,強調依法行政是行政法作為獨立法律部門存在的最根本性原則,也是行政法與其他部門法區別的主要標志,它是貫穿行政權力過程始終,是指導、規范行政權利運作的基本准則。首先,行政合理性問題應屬合法性原則的一個方面,理由如下:第一,行政合理性原則,有學者認為又稱公正、公平原則,是行政法基本原則之一。它要求行政主體行使權利應當客觀、適度、符合理性。學者們把行政合理性原則作為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前提是,行政活動千變萬化,錯綜復雜,行政法律規范不可能對每一種權利的每個具體方面都規定的細致入微,必然會有遺漏,特別在變動性很強,行政法律規范永遠也不可能趕上每個變化,因此,法律規范必須留給權利行使的自由空間,即行政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形勢行政權力,必須對行為的方式、范圍、種類、幅度享有一定的選擇權。正是由於自由裁量權的存在,所以要求行政權力主體在法定范圍內盡可能合理、適當地做出行政決定,採取行政措施,即行使行政權力時應適度,符合理性,符合行政法的目的,歸納為一點,即符合行政法的精神實質。法律共同的基本價值追求為自由、平等、正義、程序、效率等,行政法的精神實質應是對法律基本價值的一種反映、體現。那麼,行政法精神實質就在於保護公民的基本自由和權益,維護平等,追求正義,確保行政秩序穩定,並保證行政管理的高效率。行政法基本原則就應全面體現行政法的這種精神實質。同時,直接實用性應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特徵之一。故此,在行政法具體規范有所遺漏之下,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仍應嚴格地依據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行使,也即仍是嚴格依法行政,此合理性原則應屬合法性原則之列。第二,行政法的精神實質也包涵在行政法的規范之中,由行政法的規范得以具體體現。行政合理性原則其實也是要求行政主體依法行政,應屬於行政合法性原則的一個方面,是蘊含在行政法規范之中的。若因法律規范沒有以明確的文字形式表述其精神實質,就認為依此所謂行為為合理性之考慮,不為合法性行為,那麼,推而廣之,任何部門法都存在合理性行為問題,如刑法的量刑幅度,這豈不要求刑法基本原則也應有一合理性原則。因為刑法規范也不可能將各種犯罪行為一覽無遺地加以規定,而各種犯罪行為是多種多樣的,並隨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犯罪手段與形式呈多樣化、復雜化。這顯然是違背立法初衷的。第三,合理性原則應當也必須包含在合法性原則之中,否則就不符合我國行政法追求「法治」的發展趨勢。「法治」應是行政法追求的主要目標,它要求法律的權威,削弱甚至消滅「人治」。如果合理性原則不是以合法為基本前提就違背了「法治」的基本要求。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也必須在行政法的規范內進行,它不是任意裁量,也應有一個依據,按照行政法規范規定的幅度、范圍行使自由裁量權,既然行政法已規定了相應的幅度、范圍,就只能依據這一范圍幅度進行,不能有任何超過范圍幅度的自由裁量權,這更應是嚴格依法行政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合理問題。只要嚴格依法,就能合法,也能合理。
其次,行政合法性原則除了強調行政主體的各種行為都應嚴格依法,並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之外,該原則還應強調行政法關系中的相對人應對行政主體的行政管理行為依法進行配合、支持,並切實履行其行政法上的義務。理由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行政主體直接干預經濟、社會事務的范圍越來越小,而更多行政事務的管理、社會秩序的維護需要與行政相對人共同完成。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相對人對合法行政行為予以配合、支持,並積極地依法履行自己的行政義務,這樣就能很好地約束行政相對人,使之不會無理抗拒。同時,有利於保護其他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共利益。故此,行政合法性原則不僅要求行政主體的各種行政行為嚴格依法和符合行政法的精神實質,還應強調行政相對人在行政立法、行政執法等活動中要依法配合、支持的義務。
二、民主性原則
該原則要求一切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有關的活動都要實行民主,必須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採用適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方法。人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並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行政法基本原則也應是如此。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認為行政民主原則是行政管理的組織原則范疇,沒有貫穿行政法律關系始終,這只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認識,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民主化程度總是越來越高,人們的民主、法制觀念逐步增強。我國行政法的發展趨勢是更趨民主化。「法治」也成為我國治國安邦的重要途徑。「法治」的第一要求便是有「良法」,何謂「良法」,其價值核心應是公正、平等,它要求立法、執法等都要講求民主,特別作為影響面廣的行政法,更需要充分的民主,因行政法無時無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切身利益,行政執法最容易侵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故而,行政立法、執法等各種行政活動都較其他部門法更重民主。這一趨勢已被目前的法理所確認,如:我國的《行政處罰法》和《物價法》均規定了聽證制度。還有《立法法》也規定了行政法規、規章制定中的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在現實中,因為行政法不同於刑法具有嚴格的懲罰性;也不像民法所規定地位平等的當事人之間本就蘊含了民主因素,致使一直以來部分行政主體片面理解並認為,行政法就是管理法,是單方面要求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服從,而社會需要行政管理過程的充分民主,以求得行政相對人的配合與支持。這是一對矛盾且經常影響行政執法的效率與水平。這一矛盾的解決取決於行政主體及其執法人員的民主意識的進一步提高。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應在行政法基本原則的高度來認識民主的指導作用,將民主性作為我國行政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這無疑對我國行政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並在根本上扭轉部分行政主體的片面觀念,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的效率與水平。另外,現實中還有部分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民主沒有貫穿行政法律關系始終,這也過於片面,當今更重民主的社會,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即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的各種行為無不從始自終強調民主,要求民主:首先,行政主體的行政立法行為,要求其舉行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這就要求充分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不僅是我國行政管理的組織原則,更是立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行政立法更應如此。其次,行政執法行為中,為了取得行政相對人的理解、支持、配合、信任,更應強調民主。這已在《行政處罰法》和《物價法》中得到體現。最後,在現實的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為中,無不要求行政相對人服從民主原則,不能以單個利益違背整體利益、多數人利益。使行政相對人知曉其享有民主權利的同時,也明白民主的終極關懷為多數人的意見和利益。
民主性原則應作為行政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其中包含參與性原則、公開性原則,內容包括:(1)行政法規、規章的制定程序,除不宜公開外都應公開,充分徵求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必要時還得舉行立法聽證會、論證會和座談會的民主性形式。這樣做才能符合「法治」的前提要求,即有「良法」,使行政法規范的內容充分體現民主。行政法規范的調整涉及作為管理者的行政主體及被管理的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權利和義務,該行政權利和義務與當事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它是行政執法的依據和基礎,如果行政法內容不能充分體現民主,就不會確保人民群眾利益的切實維護,也不能取得行政相對人對行政管理行為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勢必影響行政管理的效率。只有行政法規范的內容充分體現民主,才能在行政執法中真正做到民主,更有效地實施對社會的管理。(2)公民有權要求政府提供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信息,回答有關咨詢,以便公民參加經濟和社會活動,對此,各行政主體應創造條件。這也是行政相對人積極參與各種社會管理活動,主動配合並履行其行政法義務的重要保障。(3)在做出具體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決定時,必須聽取相對人的意見,即建立聽證程序。(4)行政相對人應遵循民主程序的約束機制,在其充分行使民主權利的同時,當其私自、個別利益與意志與公共利益、多數人意志發生沖突時,其應讓位於公共利益及多數人利益,服從行政主體的行政管理行為,積極支持、配合,並切實履行其行政法義務。
三、及時救濟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影響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時,行政主體應始終確保行政相對人受損權益的及時恢復和補救。
行政法所追求的價值之一就是促進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行政效率除了講求時間、數量等量上的效率外,還應包括質的效率,亦即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它要求得到行政相對人的心悅誠服並積極地予以協助。單純的強制服從是不能取得很好的效率的。若某一行政行為不能取得行政相對人的支持與協助,甚至認為侵害其合法權益,這就應給予行政相對人一定的救濟途徑。但行政救濟也應講求效率,盡快地解決爭議,否則也會影響整個行政效率的提高。而目前我國的現實是:無論是某一具體行政行為是否為明顯的違法與不當,都只能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來解決,這對於那些需要調查取證的違法不當不很明顯的具體行政行為來說是可行的、必要的,可對那些有明顯的違法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就顯得不必要而徒耗時間、人力、物力,無疑也導致行政效率低下,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還應把視線放在行政實體法本身上。要求行政主體在做出行政行為時,包括行政立法行為,始終有一套給予行政相對人及時救濟的機制,要建立這一機制,就應有一指導性原則給予概括或指導,這便是及時救濟原則,它要求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以合法行為行使其獲得及時救濟的權利,監督行政主體的各種行政行為。為此,才能做到行政法治。
行政法較其他部門法而言,其影響是最廣泛的,涉及到公民、法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也正是這個道理。那麼,行政主體在各種行政行為中,最經常也最直接地影響甚至最有可能侵害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這是行政法及其實施過程中的特點。這樣,給權益受侵害的行政相對人一個及時救濟就尤顯重要,並且這種救濟應貫穿於行政法的始終,也體現了行政法的精神實質。及時救濟的原則要求建立行政糾錯制度,「對於行政行為特別是具體行政行為存在一般人都能以常理判斷為違法不當的,應有一個獨立於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制度之外的行政糾錯制度,並相應地在行政機構內部設立獨立辦案的行政糾錯機構,以經常性地對明顯違法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及時地修正,以盡快地恢復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提高行政效率」。同時,及時救濟原則是和合法性原則相輔相成的,共同保證行政法治的實現,並促使行政主體能及時主動地糾正錯誤,盡快地理順行政法律關系。
四、行政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國家行政權的實施必須統一,與國家行政管理有關的活動都必須統一協調,統一指揮,統一組織,統一規定。同時,要求行政相對人服從行政主體的統一管理行為,並予以支持配合。
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展開和深入進行,行政事務及行政法律關系急劇增長,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部門法的地位在我國得到確立。在行政法學領域深入研究的展開以及行政法的實施、實踐取得一定成功並積累相應經驗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需要吸取一定的教訓。如:行政規章之間的矛盾問題及其繁雜無序問題;行政主體之間的行政執法行為的彼此沖突、矛盾和重合、重復等等;不同行政的相對人因同種或類似的違法行為卻受到行政機關不同的處罰決定,皆因依據不同的行政法規及規章,使其不能申辯,獲得及時救濟,等等。「法治」時代,就是要求事事皆有法可依,特別是涉及人們切身利益的行政事務的管理,都要於法有據。行政主體之間的行政行為應密切配合、彼此協調,行政相對人的同種行為應同等對待。所有這些都有賴於行政統一性原則的指導。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和行政守法都應遵循這一原則,具體有五個要求:
一是理順現有行政法規之間、行政規章之間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消除彼此沖突的地方,並在以後的行政立法中始終本著統一的要求,實行行政立法程序的統一化,確保我國行政法律規范體系的統一和協調(如我國已經頒布的《立法法》)。
二是要求行政法能盡其涵蓋力,應根據國家行政事務不斷發展變化及其趨勢,及時將新生的乃至今後可能產生的行政事務統一由行政法規加以規定,使行政執法的法律依據協調、一致、統一(當然,這還依賴於一定的立法技術性規定)。
三是要求實行行政程序統一化。盡快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使各種行政行為的程序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致行政行為之間前後矛盾和沖突。不同的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必須統一、一致不應彼此矛盾、相互沖突。
四是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及其機構設置應以職能為依據,以統一精簡為原則,在一定行政區域內的國家行政機關各個機構要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防止機構重疊,職能重復,相互推委扯皮,防止政出多門,朝令夕改;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職位、職權、工資、任免、獎懲、選舉、退休等等都要有統一的規定,以便使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管理走上統一的法治軌道。
五是要求行政相對人服從行政主體的統一管理,同時監督行政主體的各種行政行為,使同一行政主體的前後行為及不同行政主體之間的行政行為的協調一致,促進我國行政法治進程。

參考文獻資料:
1、韓國章.行政法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52.
2、王連昌.行政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42.
3、王連昌.行政法學(修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9
4、方世榮.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
5、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5
6、胡建淼.行政法教程[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53
7、羅豪才.行政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47
8、薛剛凌.行政法基本原則研究[J].行政法學研究,1999,(1)
9、應松年.行政法新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36
10、朱維究,吳華.論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兼論21世紀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發展趨勢[J].政法評論,2002,(4)
11、修斯歐E.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6
12、皮純協.對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可貴探索[J].中國行政管理,1998,(8)
13、高軒.行政效率機制的行政法保障[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
14、任建新.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知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56
15、黃賢宏,吳建依.關於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再思考[M].法學研究,1999,(6)

6. 法律漏洞的法律漏洞類型

法律漏洞源自於法律的概念和區分,由於人們對法律可以依照不同的標准作不同的劃分,與此相對應,對法律漏洞也可作不同的分類。德國及我國台灣學者對法律漏洞曾有如下分類:制定法漏洞與習慣法漏洞、自始漏洞與嗣後漏洞、明知漏洞與不明知漏洞、明顯漏洞與隱藏漏洞、碰撞漏洞以及真正漏洞與不真正漏洞、部分漏洞與全部漏洞等。除此之外,筆者以為對法律漏洞還可作多種劃分,如:以部門法為標准可分為憲法漏洞、刑法漏洞、民商法漏洞、行政法漏洞等,以法律形式為標准可分為法律漏洞、行政法規漏洞、地方性法規漏洞和規章漏洞等,以漏洞是否只存在於一法律形式內部可分為內部漏洞與外部漏洞,等等。對法律漏洞作科學的分類,無疑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棘手的難題。鑒於我國是成文法國家,因此本文的法律漏洞在內容上僅就制定法漏洞而言,所作的分類也只限於該范圍。基於一般性的分析,法律漏洞作出如下幾種歸類: 法律漏洞以存在的時間先後為標准,有自始漏洞與嗣後漏洞之分。所謂自始漏洞是指法律漏洞在法律制定時即已存在。所謂嗣後漏洞是指在法律制定和實施後,因社會客觀形勢的變化發展而產生了新問題,但這些新問題在法律制定時並未被立法者所預見以致沒有被納入法律的調控范圍,由此而構成法律漏洞。
其中,對自始漏洞又可將其分為明知漏洞與不明知漏洞。此是以立法者在立法時對法律規定的欠缺是否已有認知為標准而作的劃分。明知漏洞是指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已意識到法律的規定存在不完善或缺漏但卻將這一問題保留給其他機關或部門,通過解釋或補充細則等其他途徑來建立規范。明知漏洞是基於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尚不成熟,如法律當時予以規范恐致日後產生弊端,而這些問題有可能通過法律解釋、法律補充、司法判例或學理等來解決。在我國立法中存在大量的明知漏洞。如《行政處罰法》在行政處罰的決定程序中,對立案程序、對聽證的如何召集和主持等具體問題未作規定,而由解釋或行政處罰法的實施細則等予以規定。不明知漏洞是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沒有意識到(或因疏忽或因認知能力的限制)法律規定存在欠缺或是對應予規定的事項誤認為已予規范而致形成法律漏洞。
對嗣後漏洞德國及台灣學者又將其劃分為明顯漏洞(積極漏洞)與隱藏漏洞(消極漏洞)。前者是指法律應對某問題明文規范卻未加規范而致的法律漏洞;後者指法律對某一問題雖有規定,但缺少對該問題的特殊情形的規范以致消極地呈現為一定的欠缺狀態,這種情況實則指對有一般規范而無針對特殊問題的個別規范,對此在凱爾森看來為一種虛構的公式――法律間隙(gaps)。在我國法律中這兩種漏洞形式都是存在的。前者如關於法人或組織違法犯罪的,對其處罰應與公民個人違法犯罪而受到的懲處有所區別。世界各國對法人違法犯罪的往往作出了「兩罰」的規定,在我國也有必要對此作出規定,但我國新出台的《行政處罰法》對法人違法的「兩罰」問題卻未作出任何規范。後者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對「具體行政行為」雖有規定,但對其范圍只是幾種列舉性的規定,對在實踐中遇到的許多種行政行為,很難把握是否屬於具體行政行為;即使按最高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所作的司法解釋標准,也不適用於雙方行為如行政合同行為等。 依法律漏洞是否存於一法律部門內或是各法律部門間,筆者將其分為部門漏洞與部門間漏洞。部門漏洞是指一法律部門的欠缺或不完善,它只存在於一法律部門內,如憲法漏洞、民法漏洞、刑法漏洞等;部門間漏洞是指各法律部門之間相互沖突、不協調等從而使法律漏洞出現在各法律部門關系之中。部門間的法律漏洞既有兩個法律部門間的漏洞如憲法與行政法間的漏洞、刑法與行政法間的漏洞、刑法與民法間的漏洞、民法與行政法間的漏洞、行政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間的漏洞等,也有跨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漏洞,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相互之間的法律漏洞。
在部門漏洞中,法律漏洞的表現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在一法律部門中各種法律形式之間的漏洞,如《刑法》與某些單行刑法的不銜接、缺漏,也可以是在一部法律或法規及規章中的漏洞。在部門漏洞中根據存在漏洞的多少,還可分為單個漏洞、多個漏洞甚至漏洞群。法律漏洞既可以是邏輯體繫上的漏洞,也可能是條文內容的漏洞,還可能是概念漏洞、規范漏洞等。
部門間漏洞主要是由於各法律部門間相互照應不夠或相互抵觸而直接導致的,因此筆者以為該種法律漏洞在內容上具體表現為部門空缺和部門沖突。前者即在兩個或多個法律部門間對某個法律問題的規定出現了空白,如許多屬於行政法這一法律部門的單行行政管理法規往往規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在刑法中並無相應罪名和刑事責任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追究因違反行政管理秩序同時又構成犯罪的人的刑事責任呢?如此,則在行政法與刑法之間留下了空白從而構成了部門間的法律漏洞。後者則是兩個或多個法律部門對同一法律問題有相互抵觸的規定從而構成一種沖突,如果它們在法律效力上有層次之分,該沖突可能依效力層次得到化解;如果效力層次相同或不能依照沖突規則解決它們之間的沖突,就構成了一種沖突漏洞。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16條規定:「國務院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此條規定與《憲法》和組織法的規定是相違背的,國務院只有「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憲法》第89條);此條規定還與其他法律的規定相沖突:行政處罰權是種法定職權,每一行政機關都有其自身的行政管理許可權范圍,其行政處罰權也都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此條規定破壞了其他法律所作的行政機關間的行政處罰許可權與分工。 公民的訴權都可以得到法院的保護是市民社會對其法律制度提出的基本要求。這一現代法律的基本原則,不允許法院以法律沒有對該事實的規定或者說規定並不明確而拒絕判決。拉倫茨曾做出分析:「法官具有發現法規范這種有創意的任務及許可權,這點在基本法的法秩序中並無異議。各最高審級法院自始就應該主張這項許可權,立法者也應該明白賦予他們的大合議庭續造法規范的任務。在某些法律領域,由於立法遲遲未趕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司法裁判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法官對法律漏洞進行補充就稱為必然的選擇。

7. 行政法原則包括哪些內容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
1、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可以理解為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合法行政原則的根據,是行政機關在政治制度上對立法機關的從屬性。合法行政原則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行政制度上的體現和延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定了國家行政機關對人民代表大會的從屬性。
憲法第2條和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行政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這樣就從根本法上解決了國家行政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問題。憲法第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國家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行政職權。
合法行政的內涵和要求,隨著憲法制度的演變、行政職能的消長而不斷變化。早期的合法行政是絕對、消極和機械的公法原則。為適應時代變遷和行政職能變化的需要,合法行政原則不斷得到新的解釋。從歷史發展看,我國的行政法制度尚處於發展進程中的初級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到憲法規定實行依法治國,我國法律在規范行政活動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強。
我國合法行政原則在結構上包括對現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兩個方面。
行政機關必須遵守現行有效的法律。這塌物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禁止行政機關違反現行有效的立法性規定。
(1)行政機關的任何規定和決定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機關不得作出不符合現行法律的規定和決定。行政機關的規定和決定違法,就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2)行政機關有義務積極執行和實施現行有效法律規定的行政義務。行政機關不積極履行法定作為義務,將構成不作為違法。
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授權活動。這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在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關繫上:第一,行政機關採取行政措施必須有立法性規定的明確授權;第二,沒有立法性規定的授權,行政機關不得採取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行政措施。行政機關不遵守這一不作為義務,將構成行政違法。
2、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鋒衫運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更為規范的行政理性表現為以下三個原則:
(1)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
(2)考慮相關因素原則。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3)比例原則。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3、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當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則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幾個原則:
(1)行政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
(2)公眾參與原則。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或者決定,應當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特別是作出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利的決定,要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
(3)迴避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4、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
(1)行政效率原則。基本內容有一、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者不完全作為;其次是遵守法定時限,禁止超越法定時限或者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
(2)便利當事人原則。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權銀梁行為。在國際貿易中,行政當局不合理延遲和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也被認為是政府設置的貿易壁壘形式。
5、誠實守信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
(1)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2)保護公民信賴利益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6、權責統一原則
(1)行政效能。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管理職責,要擁有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強制執行手段,用國家強制力作保障,行使行政優益權,保證政令有效。
(2)行政責任。是指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權責統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權力和法律責任的統一,即執行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行政法基本原則定義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反映行政法本質和具體制度規則內在聯系的共同性規則。基本原則的作用主要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指導行政法的統一適用和解釋,彌補法制漏洞。
行政法基本原則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國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規定;二是行政法學理論的闡述。法學理論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闡述注重反映人們對一般規律的認識,但是由於認識上的差異,法學著作對基本原則的表述會有所不同。國家相關文件的規定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吸收理論研究的成果,因此,這兩種來源會在一定程度達達到統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8. 行政法發展的五大趨勢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同經濟建設一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伴隨著一這歷史進程,我國行政法也從無到有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到1988年以重建行政權立法為重點階段;第二階段是從1989年到1996年以加強行政監督立法為重點
階段;第三階段是從1996年至今以加強程序立法為重點階段。
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正進入一個關鍵時期,正向著科學發展的轉折時期。在這樣一個時期,我國的法治建設,包括行政法發展,既面臨著良好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今後一段時期,我國行政法的發展將會呈現以下五個趨勢:

一、逐步從形式法治向實質法治過渡

由於我咐高信國歷缺乏法治傳統衡輪和習慣,法律制度很不完善,特別在「文化*」期間更是無法無天,因此,30年來我國法治建設的任務首先是致力於形式法治的實現,側重於法律制度的建構和保證現行法律規范得到確實有效的貫徹實施。應當說,在法治建設的初期階段,這是完全正確的。但隨著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僅停留於形式法治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向法治的更高層次即實質法治發展。所謂實質法治,就是要求法治不僅必須具有必要的形式要求,更要符合時代的價值追求,符合時代對民主、人權、自由、公平、正義等價值的普遍共識;不僅重視秩序和效率,更要重視自由和活力;不僅要求整體公正、形式公正,還要體現個體公正、實質公正;不僅要求最後公正,還要求及時公正,等等。

二、逐步從國家行政法向公共行政法轉變

目前,我國行政法主要是調整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這是與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政國家」、「全能政府」緊密相聯系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行政國家正在向法治國家轉變,全能政府正讓位於有限政府,過去許多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務正越來越多地轉由社會通過各種行業協會、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依法管理。這些行業協會、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與一般民事活動不同,而與行政活動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因此,不應由民法調整,而應由行政法調整。比如,律師協會對律師、學校對學生、醫院對醫生的懲戒行為,如果由民法調整,起訴到法院適用民事訴訟程序,採取誰主張權利誰舉證的原則,顯然不利於律師、學生、醫生權利的保護。因此,把這些納入行政法調整范圍,將是今後行政法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三、實現行政程序法典化

制定一部統一的行政程序法,是我國行政法學界和立法工作者的共同願望,也是一個完善的行政法體系必不可少的內容。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著手起草制定行政訴訟法之前,就已經研究過是否直接制定一部統一的行政程序法。但當時考慮到實踐經驗不足,加上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正在進行之中,制定統一的行政程序法的條件不成熟,因此,決定改批發為零售,陸續制定出台了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等,目前又正在審議制定行政強製法。200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就委託行政立法研究組著手研究起草行政程序法,行政立法研究組已將草案送交法工委。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行政程序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規劃。相信在可見的不久,行政程序法典化終將得到實現。

四、繼續推進放鬆規制

規制,又稱管制,主要指國家採取許可、審批等一系列措施控制經濟無序發展的一種制度。規制的出現,是西方在自由市場失靈情況下提出的政府介入市場的一種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物品可以分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兩大類。私人物品可以由私人生產,公共物品必須由國家組織生產或者必須在國家監管下生產。私人物品雖然可以由私人生產,但有些私人物品具有外部性,這種外部性有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對負外部性,必須由國家加以監管,把它減低到最小限度。由此,西方國家開始大肆介入市場。但後來發現,政府也會失靈,政府管制過多,也會造成成本過高、腐敗現象嚴重等問題。因此,又開始放鬆管制。我國解放後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政府是一個全能的政府,直接管理著各個方面的事務,不經政府事先審批、許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什麼事也辦不成。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這種狀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變,特別是經過2001年以來的三輪行政審批改革和行政許可法的頒布實施,國務院及其各部門和各地念彎方都廢止了一大批審批事項,過度規制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按照發達市場經濟要求,實現與國際接軌,我們的差距仍然很大,過度規制問題並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因此,繼續推進審批改革,進一步放鬆規制,仍是今後行政法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五、進一步完善行政救濟制度

經過30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行政訴訟、行政復議、國家賠償等行政救濟制度。但受歷史條件制約,這些制度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實施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響,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國家賠償法修改已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程序,賠償范圍、標准和簡化賠償程序等,是國家賠償修改的重點問題。行政訴訟法修改也已經列入立法規劃,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公益訴訟等問題,將是行政訴訟法修改的重點問題。因此,進一步完善行政救濟方面的法律制度,是今後行政法發展的一個重點領域。

9. 什麼叫行政法

行政法部門泛指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回法之分。
所謂行政法,是答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鄙視長篇大論搞復制的,沒有經過自己的努力就想拿分,丟人!

熱點內容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小抄 發布:2025-01-12 05:54:29 瀏覽:915
廉潔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2 04:24:50 瀏覽:976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觀 發布:2025-01-12 02:26:07 瀏覽:496
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目的 發布:2025-01-12 01:43:57 瀏覽:144
勞動法婦女節 發布:2025-01-12 01:37:44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