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行政訴訟法考點

新行政訴訟法考點

發布時間: 2023-06-02 22:46:02

Ⅰ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你好,中國快律為您解答。有十大亮點:
◆ 擴大受案范圍
增加可提起訴訟的情形:對徵收、徵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等。
◆ 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 應當登記立案
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 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涉及不動產的可延長至二十年。
◆ 增加調解制度
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合法原則。
◆ 完善審判監督
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審理、執行等問題要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於行政訴訟合同的監督,檢察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 行政首長應當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 可跨區域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 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 可拘留拒不執行的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望採納~~~

Ⅱ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看點1:土地徵收爭議納入受案范圍

內容: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由原來的8點擴大至12點。其中包括「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黃捷: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納入受案范圍,這說明立法者注意到了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從而有針對性地將其列入了受案范圍之中,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有利於解決該方面的行政爭議,監督行政機關恪守法律,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

看點2:行政機關不得干預立案

內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看點3:可口頭起訴

內容:「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看點4:應當登記立案

內容:「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王才亮:上述三項內容主要是為了緩解行政訴訟案立案難。只有真正賦予立案環節的公正,才能使行政訴訟制度真正地得到社會認可。為保證立案環節的公正,此次修改從原則要求上、具體程序上等,增加了上述三項內容。

看點5: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王才亮:修訂前的行政訴訟起訴期限只有三個月,當事人很容易因超過起訴期限而失去請求人民法院救濟的權利。而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適當延長了起訴期限,有利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維護合法權益。

看點6: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內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黃捷:新修訂的這一條款,通過督促行政首長直接出庭應訴,來促進行政機關法治意識提高。其一方面可以督促行政首長必須提高法律意識,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促進行政首長擺正自己位置,消除特權思想,與相對人公平爭訟。促進行政機關,尤其是負責人尊重司法,帶頭服從法庭。

看點7:法院可跨區域管轄

內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黃捷:跨區管轄顯然是針對「審理難」這一老問題的。行政審判過去受到地方化的嚴重影響。跨區管轄正是一個能夠克服地方化傾向的有益舉措,是解決「審理難」這一傳統難題的良葯。

看點8:行政機關不執行可拘責任人

內容:「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回答
黃捷:行政訴訟除了立案難、審理難,也表現為即使法院判決原告勝訴,如行政機關不予理睬,往往無可奈何。上述規定對於解決「執行難」非常有意義。雖然限制為「社會影響惡劣」才適用,但威懾力不容小覷。

看點9:復議機關可成共同被告

內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王才亮:行政復議本來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近年來行政復議成為走過場,究其原因之一是法律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使行政復議制度發揮應當有的作用,對原有制度作有針對性的改革勢在必行。

看點10:可請求審查規范性文件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王才亮: 2000年實施的《立法法》對於地方政府的立法許可權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實踐中,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習慣於超越職權,頒布實施一些與法不符且損害利益的紅頭文件。上述規定意義十分重大,諸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隨意作出的限購、限牌等限制公民權利的紅頭文件,游離於司法監督之外的狀況將逐步得到改變。

Ⅲ 最新的行政訴訟法

明確法院必須依法受理行政案件,最新的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律立案,有利於解決行政立案難問題。《新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上述增加的內容是《舊法》中不從規定的,它明確了法院必須依法立案的法定職責。第二、登記立案制度及上級法院直接立案審理制度的確立,是解決立案難問題的重大舉措《新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起訴狀立案登記制。五十二條規定,法院接受起訴材料後應該依法進行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那麼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在《新法》五十四條還規定了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第三、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有利於解決立案爭議

Ⅳ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一、突出行政訴訟的解決糾紛功能更加強調行政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分析: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了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
行政訴訟有3個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以往,我國比較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忽視了它的解決糾紛功能。
新《行政訴訟法》第一條增加了「解決行政爭議」6個字,刪去了「維護」2個字。這一增一減,凸顯我國對加大行政爭議解決力度,加強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態度和決心。
二、受案范圍擴大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分析: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二條是關於訴權的規定,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受到行政侵權時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從上述變化可以看出,此次修改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可訴的行政行為類型增加
根據現行《行政訴訟法》,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只有具體行政行為,不包括抽象行政行為。也就是說,具體行政行為之外的行政行為一律不可訴。這大大限制了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導致一些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違法行政行為侵害卻無法得到法律救濟。
新《行政訴訟法》將相關條文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一律修改為「行政行為」,為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去除了法律原則上的障礙。在此基礎上,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以列舉的形式增加了對行政機關作出關於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決定不服、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多種新型案件。
2.行政侵權的主體范圍擴大
新《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款,明確了行政侵權主體的范圍。
近年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社會組織依法承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實踐中,這類組織實施的行為同樣會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造成實際影響,將這類社會組織納入可訴對象,有利於充分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三、明確規定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新《行政訴訟法》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第三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第三款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分析:
新增加的《行政訴訟法》第三條充分彰顯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
在實踐中,相對於行政相對人而言,行政機關往往處於強勢地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後,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也不受理。取證難、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不僅使行政訴訟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也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
新《行政訴訟法》強調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依法受理案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這是一個宣示性條款,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當事人訴權和法院獨立審判權的保障。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一方面可以緩解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推動案件的順利解決。
四、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等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
現行《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共列舉8類可訴具體行政行為: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新《行政訴訟法》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Ⅳ 司法考試行政訴訟法重點法條(三)

第五章 證據

「重點法條」

第三十二條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第三十三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三十四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

「相關法條」《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8、22~23、52、59~61條。

「意思分解」

《行政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比較原則,《行政訴訟法解釋》關於證據的解釋,也相當少。2002年人民法院頒布了《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行政訴訟證據規定》)。此必為司法考試重要考點,我們在此不惜筆墨詳析之。

1被告的舉證責任

被告為證明其行為的合法性,必須「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而且一般僅限於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的、並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證據。因此:

(1)在行政程序中,被告可以收集到而沒有收集的證據,在行政程序終結後,特別是在訴訟程序中收集的證據,不能作為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依據。

①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②復議機關在復議程序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認定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

(2)在行政程序中已經收集,但沒有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證據,也不能作為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依據。

①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訴訟程序中提供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

②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在復議程序中未向復議機關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認定原槐陵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

2原告的舉證責任

下列屬於原告的舉證責任范圍,如果原告對下列事項舉證不力,會導致一定法律後果的產生(比如,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判決駁回訴訟請求或者判決駁回行政賠償請求):

(1)起訴條件

但是如果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則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也就是空型說,如果被告不能證明原告的起訴超過法定的起訴期限,則推定原告的起訴符合法定的起訴期限。

(2)起訴不作為

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①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②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

3行政賠償訴訟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原告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也就是說,原告必須對行為的存在、損害的存在以及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予以證明。

4原告的舉證權利

(1)原告提供證據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屬於原告的舉證「權利」,而非其「責任」,原告不能證明被訴行為違法的,被訴行為並不因此而具有「合法性」。

(2)原告提供的證據,根據在行政程序中是否已經提供,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形:斗明猜

①原告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已經提出的證據,而該證據在行政程序中未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可以作為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性的依據。

②原告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證據的,可以作為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性的依據;但被告為對抗這種「新證據」,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第一審程序中補充相應的證據。

③原告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證據,而該證據在行政程序中被告依照法定程序要求原告提供,但是原告依法應當提供而拒不提供的,該類證據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採納,不能作為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性的依據。

5被告的舉證期限

(1)一般規定

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2)延期提供

被告延期提供的證據能夠作為「定案的根據」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①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供。

②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的書面申請。

③人民法院准許延期提供。

④被告應當在正當事由消除後10日內提供。

(3)補充提供

一審程序中,被告補充提供的證據能夠作為「定案的根據」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①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證據的。

②經人民法院准許。

二審程序中,被告補充提供的證據能夠作為「定案的根據」必須是「在一審程序中應當准予延期提供而未獲准許的證據」。

(4)不提供或逾期提供的法律後果

被告不提供或者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6原告或者第三人的舉證期限

(1)一般規定

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

(2)延期提供

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

(3)補充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接納。」這意味著,原告或者第三人的舉證期限也是在一審程序中。二審程序中提出的證據沒有任何證明效力,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但是,如果原告或者第三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是在舉證期限屆滿後發現的證據,那麼也能在二審程序中進行質證,從而可以作為定案根據。

(4)不提供或逾期提供的法律後果

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7調取證據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但人民法院在這方面的職權受到嚴格的限制。人民法院調取證據分為依職權和依申請兩大類。無論是依職權還是依申請,都必須在法定情形下進行。

(1)依職權調取證據的情形

①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

②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

(2)依申請調取證據

只有原告和第三人才可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

人民法院不得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

原告或者第三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①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

②但能夠提供確切線索的。

③證據材料屬於以下類型: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材料;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材料。

④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調取證據申請書。

第六章 起訴和受理

「重點法條」

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十一條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四十二條人民法院接到起訴狀,經審查,應當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相關法條」《行訴解釋》第38~44條;《民訴解釋》第144條。

「意思分解」

1有關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應重點掌握第39條及《行訴解釋》第39、41、42條之規定,尤其是第41、42條之規定。《行訴解釋》的規定可視為特殊情形,主要有:

(1)行政機關不履行職責的;

(2)行政機關未告知訴權或起訴期限的;

(3)相對人不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

2務求掌握《行訴解釋》第40條之規定:

行政相對人手中沒有有關具體行政行為決定的法律文書,並不影響其起訴,法院應予受理。

3對《行訴解釋》第44條所列情形,尤其注意第(四)、(五)、(九)項,。其中第(九)項與民事訴訟法完全不同。參見《民訴解釋》第144條。

「不要混淆」

1依《行訴解釋》第44條,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法院應裁定不予受理而非駁回起訴;惟對於已經受理的,才適用裁定駁回起訴。

2務必注意第39條與《行訴解釋》第41、42條的適用關系。

3《行訴解釋》第39條規定了「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4類似除斥期間的規定,如2年、5年、20年須要注意(《行訴解釋》第41、42條)。

Ⅵ 司法《行政訴訟》考點:行政訴訟的第三人

導語:在司法考試中,行政訴訟的第三人的相關考試內容有什麼?行政訴訟法第27條規定,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第三人的概念

行政訴訟法第27條規定,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行政訴訟的第三人是指因與被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通過申請或法院通知形式,參加到訴訟中來的當事人。

1.第三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這里的關鍵是「利害關系」如何解釋。《行訴法解釋》規定是「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第三人參加訴訟具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目的,也有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正確解決糾紛的客觀作用,因此,應當對「利害關系」作寬泛的解釋。這種利害關系既包括與被訴行政行為的利害關系,也包括與訴訟結果的利害關系;不僅包括直接利害關系,也包括間接利害關系。

(l)直接的利害關系是指其權益必然受具體行政行為影響的人。例如,知識產權局把某項專利權授予甲,乙對知識產權局的授權決定不服提起訴訟,丙認為該項專利應當屬於自己,也提出撤銷知識產權局授權決定的請求。在這個訴訟中,丙作為第三人請求撤銷知識產權局的授權決定這一點和乙是相同的,但對專利權的歸屬和乙的主張是各自獨立的,即第三人對專利權歸屬的請求與其他當事人是不同的。

(2)間接的利害關系是指權益受到具體行政行為波及。例如,規劃部門批准了甲的建房申請,但甲的房屋被水利部門以違章建築強制地拆除,甲對水利部門的拆除決定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規劃部門與水利部門的拆除決定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但是對拆除決定審查的結果有利害關系。如果人民法院判決拆除決定合法,甲就可能向規劃部門提出賠償建房損失的要求。因為規劃部門批准甲的建房申請,對造成甲的建房損失也有責任。因此在本案中,規劃部門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總之,只要是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涉及當事人法律權益的'關系,都可以成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根據。

2.第三人是參加到他人訴訟中來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第三人並非原來就不可能成為原告,只是沒有作為原告起訴。在他人開始訴訟之後,認為有必要參加訴訟的,才申請參加訴訟或者被法院通知參加訴訟。這個參加訴訟的時間差是第三人與原告的重要區別。

3.第三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第三人參加訴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在這方面,第三人獨立於原告、被告,即使其訴訟主張與原告或者被告可能一致或者部分一致。但是,第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既不依附原告也不依附被告,可以提出自己的請求,對第一審判決不服有權提出上訴。

二、第三人的確認

第三人總體上可以分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證人型第三人。所謂原告型第三人,是指享有訴權的公民沒有在法定期限內起訴,而是參加他人提起的行政訴訟的第三人。例如,行政裁決案件中沒有起訴的一方當事人。所謂被告型第三人,是指應當作為被告參加訴訟,但因原告不指控,而被法院作為第三人通知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例如,若干行政機關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原告堅持起訴其中的一個,其他沒有被訴的行政機關則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所謂證人型第三人,是指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主要作用是協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實的第三人。

從行政訴訟法、《行訴法解釋》、司法實踐和相關學理來看,第三人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行政處罰案件中的受害人或加害人。在行政處罰案件中,加害人不服處罰作為原告起訴,受害人則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果受害人對處罰不服而以原告身份向法院起訴,加害人可以第三人名義參加訴訟。

2.行政處罰案件中的共同被處罰人。在一個行政處罰案件中,行政機關處罰了兩個以上的違法行為人,其中一部分人向法院起訴,而另一部分被處罰人沒有起訴的,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3.行政裁決案件中的當事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發生民事權益糾紛,由行政機關確權裁決,一部分當事人不服向法院起訴,另一部分可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4.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相互矛盾的具體行政行為,非被告的行政機關可以是第三人。

5.與行政機關共同署名作出處理決定的非行政組織。這種組織既不是行政機關,也不是授權組織,不能作被告,但賠償責任不免除。該組織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以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6.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法院應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果只有一個被告而原告指控又不正確的,法院應要求原告變更為正確的被告。原告如不同意變更的,則駁回起訴。但是,如果應當有兩個和兩個以上的正確被告,而原告只訴其中部分被告,不同意訴其他具有被告資格的行政機關的,這些行政機關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三、第三人參加訴訟的程序

這里需要把握的問題是:

1.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時間。第三人參加行政訴訟,須在原、被告的訴訟程序已開始,判決未作出以前。

2.第三人參加訴訟的途徑有申請參加和通知參加兩種。

申請參加是指第三人向法院提出申請,經法院准許而參加訴訟。法院同意的,書面通知第三人;法院不同意的,裁定駁回申請。申請人不服裁定可在I0日以內上訴。

通知參加訴訟必須具有根據和理由,第三人有拒絕的權利。

3.第三人享有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享有上訴權,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參加訴訟而不通知的,構成訴訟主體的遺漏。

Ⅶ 2015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考點串講:行政立法行為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質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法學上往往賦予「行政立法」以不同的含義。筆者認為,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根據法定許可權並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
(二)行政立法的性質
1、憲政行為說
2、行政行為說。該說又可分為授權立法說和職權立法說兩派。
二、行政立法的分類
(一)職權立法和授權立法
分類標准:行政立法權的取得方式。
1、職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組織法所賦予的行政立法權所進行的立法活動。
2、授權立法。是指行政機關根據單行法律和法規或授權決議所授予的立法權而進行的立法。
(二)執行性立法和創制性立法
分類標准:行政立法的功能。
1、執行性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執行或實現特定法律和法規或者上級行政機關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規定而進行的立法。
2、創制性立法。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填補法律和法規的空白或者變通法律和法規的規定以實現行政職能而進行政法英傑的立法。
(三)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分類標准:行政立法的主體。
1、中央行政立法。是指中央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活動。
2、地方行政立法。是指地方行政機關依法制定和發布行政規章的活動。
三、行政立法的原則
(一)民主立法原則
(二)法制統一原則
(三)可操作性原則
四、行政立法的程序
(一)行政法規、規章的提議和起草
(二)行政法規、規章草案的審查和審議
(三)行政法規、規章的發布
(四)行政法規、規章的修改和廢止
制定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行為
褲銷仿一、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概念
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是指行政機關及被授權組織實施法律和執行政策,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的除行政法胡纖規和規章以外的決定、命令等普遍性行為規則的總稱。
(一)制定主體
(二)制定程序
(三)名稱
(四)性質
二、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種類
(一)創制性文件
創制性文件,是指行政機關或被授權組織為不特定公眾創設新的權利義務的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它有兩類,即政法英傑依職權的創制性文件和依授權的創制性文件。
(二)解釋性文件
解釋性文件,是指行政機關為了實施法律、法規和規章,斗搜統一各個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對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理解及執行活動,對法律、法規和規章進行解釋而形成的規范性文件,包括法定解釋性文件和自主解釋性文件。
(三)指導性文件
指導性文件,是指行政機關對不特定公眾事先實施書面行政指導時所形成的一種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
三、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
(一)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並非都是法源
(二)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都是「依據」
(三)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位階
本章思考題:
1、簡述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質。
2、簡述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的區別。

Ⅷ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行政訴訟法》第48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用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第五十條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第51條,人民法院應當在接到起訴狀時當場予以登記,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既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接收起訴狀受理。

熱點內容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觀 發布:2025-01-12 02:26:07 瀏覽:496
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目的 發布:2025-01-12 01:43:57 瀏覽:144
勞動法婦女節 發布:2025-01-12 01:37:44 瀏覽:228
古田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2 01:10:23 瀏覽:489
行政法哪些法規重要 發布:2025-01-12 01:08:44 瀏覽:407
試論述國際商法的基本作用 發布:2025-01-12 00:03:41 瀏覽:725
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法學 發布:2025-01-11 23:36:41 瀏覽:222
司法部公證管理規章有哪些 發布:2025-01-11 23:03:26 瀏覽:269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