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內涵

勞動法內涵

發布時間: 2020-12-17 17:59:58

『壹』 如何理解工會工作法制化的內涵和外延

法治會努力推進工會工作法制化建設的進程
中國一冶工業爐公司工會
勞動法》和《工會法》是我國兩部重要的基本法律,《勞動法》規定:「工會代表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依法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工會法》規定:「工會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的同時,維護職工的合法利益。」這些規定,表明工會突出維護職能是依法辦事,是法律賦予了工會的特殊責任。工會應貫徹實施有關法律法規,更好地代表職工群眾利益,強化維護意識,突出維護職能,密切與職工群眾的關系,增強工會的凝聚力、向心力,充分發揮工會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一、
《勞動法》和《工會法》正式頒布實施後,一冶工業爐公司充分認識學習、宣傳和貫徹《勞動法》和《工會法》的重要性,成立學習宣傳貫徹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宣傳貫徹計劃,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把它作為工會工作的一項重要和緊迫任務,抓緊抓好,力求抓出成效。
第一,組織好工會戰線人員的學習,使大家深刻認識《勞動法》和《工會法》的重大意義,了解兩部法律賦予工會的權利、義務,並在工作中自覺貫徹執行。通過學習,工會戰線人員結合貫徹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准確把握《勞動法》和《工會法》的精神實質,對兩部法律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以及在今後的工作中如何貫徹執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等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全面理解,自覺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緊密聯系工會工作實際,全面推進工會法制化建設。並對照《勞動法》和《工會法》,檢查尋找工作上的差距和不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努力改進自己的工作。同時明確了工會工作的思路,即:緊緊圍繞公司的各項施工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目標,在新形勢下,加強民主管理工作,突出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工會組織建設,促進公司的兩個文明共同進步。
第二,為了推動《勞動法》和《工會法》在全體職工中的學習進程,一冶工業爐公司把《勞動法》和《工會法》作為「三五」、「四五」普法教育的重要內容,將《勞動法》和《工會法》小冊子發到每一位職工的手上,號召各工會小組組織職工踴躍參加學習,讓職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引導,對《勞動法》和《工會法》有更明確的了解,有力增強了廣大職工的維權意識,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三,運用展板、工地廣播站等傳媒在工程項目上宣傳《勞動法》和《工會法》,同時舉辦培訓班,採取以會代訓、知識競賽等各種有效形式,加大《勞動法》和《工會法》的宣傳力度,因地制宜地將兩部法律的學習面向全員、引向深入,在全公司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勞動法》和《工會法》的高潮。
通過貫徹執行《勞動法》和《工會法》,一冶工業爐公司工會從突出維護職能入手,重點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使工會工作的整體水準明顯提升,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完善平等協商、集體合同機制
集體合同的簽訂和履行是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調動職工積極性,增強企業凝聚力的一項重要手段,這一思想上的認識已在一冶工業爐公司兩級黨政工領導中普遍形成共識,為公司順利推進平等協商、集體合同機制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在推行這項制度中,一冶工業爐公司工會不斷強化「三個意識」,一是強化工會組織是職工合法權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的意識;二是強化建立平等協商、集體合同機制,是貫徹《勞動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關鍵環節的意識;三是強化狠抓落實意識,切實把推進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作為工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具體做法是:
1、結合一冶工業爐公司的實際,工會代表職工與公司行政簽訂了《中國一冶工業爐公司關於實施〈一冶集體合同〉的協議》,成為了工業爐公司的「小憲法」。成立了由公司行政、工會和職工代表組成的集體合同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小組,重點監督集體合同的實施履行實施情況。建立了定期檢查、定期通報情況制度,把工會監督、職代會監督和職工群眾監督有機結合起來。
2、建立了職工代表視察制度。以檢查、督促、協調解決問題為目的,以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定期組織職工代表對集體合同的履行情況進行視察,及時通報視察結果,把存在的問題反饋給相關工程項目經理部和機關部委室,提出整改意見,限期解決。如:大力開展勞動安全檢查工作,2003年組織安全大檢查5次,查出事故隱患30多處,並一一責成有關單位予以整改。
3、加強了平等協商機制。每年就企業行政的決策和職工關心的工資、福利、勞動關系等難點和熱點問題,進行定期和不定期協商,把協商的過程作為相互溝通和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把協商的結果及時充實到集體合同中去,使集體合同中的條款更細化、量化,便於操作。如:2001年之前,因公司實行的是綜合計算工時制度,職工在法定節假日加班的工資,均由項目部自行解決,並對節假日職工加班工資發放標準的理解上也有偏差,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職工的利益,引起了一部分職工的不滿。工會發現這一問題後,一方面據理力爭;另一方面把《勞動法》釋義送公司行政領導閱讀,圓滿解決了這一問題。既維護了職工的利益,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並加深了《勞動法》的宣傳和認識,密切了與行政的關系。

『貳』 仲裁法律關系的內涵,要素和特點

雙重勞動關系是當前勞動關系的一種重要形式。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的合法性並不違背勞動關系的從屬性特徵,而且只有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的合法性才更有利於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障。鑒於雙重勞動關系的特殊性,應該對雙重勞動關系進行規制。最高工時制度、最低保障制度、經濟補償金以及社會保險的有關規定對雙重勞動關系也應該適用。
雙重勞動關系 兼職 勞動者 保護

雙重勞動關系指的是勞動者同時與兩個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該勞動關系可能是勞動合同關系,也可能是事實勞動關系。隨著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上多種就業形式的出現,人們的就業方式更為靈活,出現大量以兼職、勞務派遣為主要形式的雙重勞動關系;另一方面,在傳統就業體制轉軌過程中,也出現了以下崗工人再就業、退休人員重新就業等形式的雙重勞動關系。我國當前的勞動法律制度對雙重勞動法律關系基本持否定態度,這對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極為不利。兼職勞動是當前雙重勞動關系最為典型的形式,本文將結合兼職勞動,對雙重勞動關系的立法價值進行分析,認為勞動法應該明確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的合法性,同時應加強對雙重勞動關系特殊性的研究,解決雙重勞動關系中的特殊問題,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一、我國當前有關雙重勞動關系的法律規范及其問題

我國《勞動法》並沒有對雙重勞動關系做出明確規定,有關雙重勞動關系的規范主要體現在勞動部2003年發布的《關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和一些相關的地方性法規中。
當前的《勞動法》雖然沒有對雙重勞動關系做出直接規定,但大多數觀點認為,我國當前勞動法律制度對雙重勞動關系持否定態度。其主要依據是《勞動法》第99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對原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對原用人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同時,國家有關政策允許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到其他用人單位就業,原國有企業固定工停薪留職,科技人員不影響本職工作和本單位技術權益的情況下可到外單位兼職。⑴這表明,一個勞動者原則上只能與一個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除法律、行政法規有特別規定外,勞動者建立雙重、多重勞動關系就屬於違法。[1]根據該觀點,一個勞動者一般只能成為一個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得同時存在於兩個或兩個以上勞動法律關系中;勞動者已與某一企業、事業、機關等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一般就不能再與其它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更不能同時與用人單位建立幾個勞動關系,已經參加一種勞動法律關系的公民,意欲參加另一種勞動法律關系,就必須依照法律規定,解除現在的勞動法律關系[2]。
當然,隨著非全日制用工的興起,為了彌補現行《勞動法》規定中存在的不足,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3年頒布的《關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從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一個以上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同時,《意見》還對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資支付、社會保險以及勞動爭議處理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這些規定對非全日制用工中的兼職勞動當然也是適用的。此外,一些地方性法規對非全日制勞動中兼職勞動的相關問題也做出了規定。
我國現有的關於雙重勞動關系的規定存在以下問題:
1.規定不明確,造成實務界的做法不統一,不利於糾紛的解決和法律的統一適用。盡管理論界主流觀點認為我國《勞動法》對雙重勞動關系持否定態度,但由於《勞動法》規定不明確以及兼職勞動糾紛的頻繁發生,實踐中對於兼職勞動糾紛的解決還是存在一些爭議的。在司法實踐中,有法官認為,因我國《勞動法》及其規章制度不認可雙重勞動關系,對勞動爭議案件的范圍要依據勞動者的身份等要素進行限定[3]。有的法官則在判決中承認存在雙重勞動關系的可能性。[4]此外,勞動部頒發的有關規定對於兼職勞動的態度也不明朗:勞動部辦公廳1995年頒布的《關於職工從事業余兼職勞動發生勞動爭議如何處理的復函》認為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可以受理兼職勞動爭議,同時對兼職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持支持態度⑵;而勞動部1996年發布的《關於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354號)則很顯然對雙重勞動關系持否定態度⑶。各地勞動行政部門在勞動執法中對此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勞動行政管理人員在案件中解釋說,按照勞動部規定,用人單位招用職工時應查驗終止、解除勞動合同證明以及其他證明該職工與其他任何單位不存在勞動關系的憑證,方可與其簽訂勞動合同,如果該職工未解除與原單位的合同關系,新單位就不必也無權與該職工簽訂勞動合同[5]。有的地方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人士則指出,原則上國家允許1名職工與多個勞動單位建立多重勞動關系,如果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已明確禁止兼職,職工簽約時也表示同意這一條款,發現職工私自在外兼職,用人單位可要求職工承擔違約責任;如果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未對此進行約定,職工可在外兼職,但如因從事兼職工作,而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時,用人單位可要求職工及兼職單位共同承擔賠償責任。[6]
2.現有法律規定的效力有爭議,內容也不完善,不利於保護兼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意見》和相關地方性法規對於促進兼職勞動的發展以及對於保護非全日制用工的兼職勞動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內容上存在一些爭議和不足:首先,《意見》和地方性法規關於非全日制用工在勞動合同訂立、工資支付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規定均不同程度地與《勞動法》的規定相抵觸或不一致,作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部門規定以及地方立法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其內容與《勞動法》不一致,其是否仍然具有效力是存在疑問的;其次,《意見》和地方性法規法律效力低、適用地域范圍窄,無法有效地保護兼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第三,《意見》和地方性法規的調整范圍有限,只適用於非全日制用工,其他形式的靈活就業以及全日制用工中的雙重勞動關系仍然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最後,《意見》和地方性法規對兼職勞動在勞動合同管理中的一些特殊性問題缺乏具體規定,可操作性不足。比如,對兼職勞動中最高工時的管理,社會保險費用繳納、管理以及待遇等問題都缺乏規定。
3.不支持雙重勞動關系的存在,不利於勞動者權益的保障,也使得用人單位處於不平等的競爭狀態。由於認為勞動者只能與一個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兼職勞動過程中只能存在一重勞動法律關系,而不可能存在雙重和多重勞動法律關系,也就是說,兼職勞動者與第一個單位建立的勞動關系被認為是勞動法上的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而其與第二個或第三個用人單位建立的第二重、第三重法律關系不能被視為勞動法律關系,不能適用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而只能適用民法的相關規定。這一方面使得兼職勞動者的勞動權益無法獲得《勞動法》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由於第二重勞動關系的用人單位無須承擔勞動法上的一些義務,第一重勞動關系的用人單位與第二重勞動關系的用人單位的競爭處於不平等的狀態,違背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

二、雙重勞動關系的立法價值分析

對於我國在立法上是否應該承認雙重勞動關系,主流觀點持否定態度,其主要理由有以下三個:(1)從價值上看,雙重勞動關系不利於勞動者的保護,會破壞或損害社會經濟秩序;(2)從技術上看,雙重勞動關系會對勞動合同管理產生干擾和影響;(3)從法理上看,雙重勞動關系與勞動關系的特徵相違背。筆者認為,以上三種理由不能成為否認雙重勞動關系存在的依據。
1.雙重勞動關系與勞動者的保護
有觀點認為,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的存在,對勞動者而言意味著要履行雙份以上的勞動義務,但其權利根據勞動法的性質並不當然地對應獲得雙份或多份。[7]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下,雙重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勞動強度一般都較大,勞動保護條件也較差,一旦發生工傷等事故,其合法權益更無法保障。[8]筆者認為,該觀點對法的本質和功能的認識尚有不足,對勞動法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理念的領會也有不到之處。
法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體系,其本質是社會生活、特別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9]。法律具有通過調整人們的行為達到一定的社會目的的功能。社會生活的需要決定著法律的發展變化,法律的演進是為一定的社會需要服務的。作為法律體系重要部門之一的勞動法當然也不例外,其誕生與興起與勞動者的保護密切結合在一起的,勞動法的體系和內容也是適應保護勞動者的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的。當前,現實生活中的雙重勞動關系的確嚴重損害勞動者的利益,但這正是當前勞動法律規范沒有對雙重勞動關系進行調整的結果。由於在法律上不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的合法性,兼職勞動者與第一個單位建立的勞動關系被認為是勞動法上的勞動關系,適用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而其與第二個或第三個用人單位建立的第二重、第三重法律關系不能被視為勞動法律關系,不能適用勞動法的有關規定,而只能適用民法的相關規定,因此也就得不到勞動法律中的勞動安全制度、最低工資標准、最高工時標准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保護。由此可見,雙重勞動關系法律規范的缺失是造成勞動者權益受損害的根本原因,承認雙重勞動關系正是為了彌補現有法律規范的不足,進一步保護雙重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2.雙重勞動關系與勞動合同管理
有觀點認為,勞動法律規范中公法成分限制了勞動關系當事人自由選擇和設定勞動權利和義務,即如果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的合法存在,在諸多勞動條件方面將出現失控的局面,如:8小時工作制的限制可能被突破,最低工資標准也將難以得到遵守,社會保險待遇的管理將出現問題,勞動者的權益勢必受到嚴重影響[10]。筆者認為,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無疑會給現有的勞動法制度帶來很多新的問題,也提出一些新的挑戰,但以雙重勞動關系在法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困難為由來否認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無疑是本末倒置,顛倒法律與現實生活的關系。
在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中,法律技術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其他所有的技術一樣,法律技術本身只能作為一項手段為法律的調整目的服務。當社會上出現新的利益關系,需要新的法律規范進行調整時,原有的法律技術就要進行變更或調整,以適應法律調整的需要。具體到勞動法律制度來說,在勞動法律規范產生之初,勞動力市場上的典型就業形式是單重的勞動關系,雙重或者多重勞動關系的發展有限,勞動法律規范體系是為調整單重勞動關系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當勞動力市場上出現新型的勞動關系時,以單重勞動關系為典型調整對象的勞動法律規范當然會出現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改進現有的法律技術以適應調整新型勞動關系的需要。由於傳統統招統分勞動就業體制的影響,我國勞動者在過去只能與一家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1994年《勞動法》主要就是為了調整該單重勞動關系制定的,對雙重勞動關系的規范幾乎是空白。當前兼職勞動發展蓬勃,現有的勞動法律規范在調整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是必然的,這正說明了我國現有勞動法律制度和基本理論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我們加強研究,以求改進。以技術困難為由否認雙重勞動關系無疑是削足適履,本末倒置。
3.雙重勞動關系與勞動關系的特徵
有觀點認為,勞動合同是具有身份性的合同,當事人雙方存在管理上的依從關系、領導與從屬的關系。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的員工,從身份、組織和經濟上從屬於用人單位,遵照用人單位的要求,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這一特徵決定了勞動者在同一時期內,一般只能同一個企業簽訂合同[11]。筆者認為,盡管該觀點對勞動關系所具有的身份性特徵的理解是正確的,但以勞動關系的身份性特徵否定雙重勞動關系的合理性,是對身份性特徵表現形式的誤解。
從勞動法律關系的具體內容來說,勞動關系的身份性主要體現為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所承擔的勞動義務和忠實義務,但是從勞動法基本理論以及國外相關立法來看,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承擔的勞動義務和忠實義務並不排斥雙重勞動關系的存在。首先,勞動義務指的是勞動者依照用人單位的要求進行勞動的義務,也就是說,勞動者必須在一定時間內由勞動用人單位支配,該勞動義務原則上不得由他人代為履行。勞動義務只是要求勞動者必須按照用人單位的要求勤勉地完成勞動,並沒有限制勞動者在圓滿履行勞動義務之後又為其他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其次,忠實義務指的是勞動者應盡義務進行勞動,並忠實維護用人單位的合法利益。從具體內容來看,忠實義務包括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其中與兼職聯系比較密切的是保守秘密的義務和競業禁止的義務。保密義務要求勞動者應當保守商業秘密,並沒有限制勞動者到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競業禁止意即禁止勞動者從事競業行為,即禁止勞動者到可能與用人單位構成競爭的行業兼職,而不是禁止勞動者從事任何兼職活動。根據瑞士《債法》第321條第3款的規定,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勞動者不得為第三人提供勞動以獲取報酬,但不違背忠實義務,尤其是競業禁止義務者不在此限。美國實務上也傾向於不禁止一般雇員利用其工作閑暇時兼職,除非其兼職會損害僱主利益[12]。因此,即使勞動者依據忠實義務存在禁止義務,其仍然可以到其他行業兼職,兼職與競業禁止義務不是完全沖突的。
總而言之,不管從勞動者保護、勞動合同管理,還是從勞動關系的特徵來看,否定雙重勞動關系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由於兼職所具有的自由性和靈活性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所青睞,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的合法性,保護勞動者的合法勞動權益刻不容緩。

三、完善雙重勞動關系法律規定的對策

現行《勞動法》對雙重勞動關系的模糊態度給理論和實踐帶來很多的爭議,不利於勞動者的保護,不符合勞動法的基本理念。因此,應該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確承認雙重勞動關系的合理性,將勞動者的第二重甚至第三重勞動關系都納入勞動法的調整范圍,不管該勞動關系是勞動合同關系還是事實勞動關系,這樣才能真正貫徹勞動法的精神,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當然,由於雙重勞動關系涉及到原用人單位的利益,兼職勞動不能是毫無限制的。因此,可以在勞動法中規定:「勞動者在不違反法定和約定義務的情況下,可以與一個或一個以上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同時,還應該在未來的社會保險立法中對雙重勞動關系的社會保險進行規定。下文將對雙重勞動關系涉及的具體法律問題進行探討。
1.兼職勞動必須受提供勞動義務、忠實義務、競業禁止約定以及勞動基準法的限制
兼職勞動是在已有第一重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建立第二重、第三重勞動關系,勞動者從事兼職勞動必須不侵犯原用人單位的利益。為了維護原用人單位的利益,勞動者從事兼職勞動必須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限制:(1)提供勞動義務的限制。一般來說,勞動者根據勞動合同以及相關法律的規定,對用人單位承擔提供勞動的義務,因此,勞動者從事兼職一個基本界限就是不得損害原勞動關系中的勞動給付義務[13]。在德國法律中,如果勞動者因為從事兼職勞動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原勞動關系中的勞動義務,原用人單位可以停止支付其工資,且享有不作為請求權,要求勞動者停止其兼職勞動[14];如果因勞動者從事兼職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害的,用人單位還可以要求勞動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15];如果勞動者因兼職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勞動義務構成嚴重違反合同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合同。(2)忠實義務的限制。勞動者對用人單位負有忠實義務,必須忠實維護用人單位的合法利益,如果兼職將違背忠實義務,尤其是構成競業情形的,則為違法兼職[16]。(3)競業禁止約定的限制。勞動者具有勞動權和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這直接關繫到勞動者生存權的保障問題,因此,關於禁止競業合同或禁止競業條款的效力,各國的態度都比較慎重。但鑒於競業禁止約定在保護商業秘密方面的重大意義,當今各國一般都肯定競業禁止約定的法律效力,同時施加一定條件的限制[17]。我國學者一般也都認為競業禁止約定具有法律效力[18]。因此,勞動者如果與用人單位對競業禁止進行約定的,則勞動者應當受此約定的限制,違反該約定就應該承擔違約責任。(4)勞動基準法的限制。由於兼職勞動關系仍然屬於勞動法律關系,當然也就應當受勞動基準法的約束,其中最重要的限制是最高工時的限制。根據德國勞動法的規定,原則上禁止在最高工時之外兼職、禁止利用度假從事兼職,只有非全日制勞動才能進行兼職勞動[19]。
2.兼職勞動要受工作時間的限制
為了充分保護勞動者的工作權和休息權,各國勞動法律都確立了最高工作時間制度、休假制度以及延長工作時間的補償制度。工作時間制度是以單一勞動關系為參照標準的,是否適用於兼職勞動關系以及如何適用都是值得研究的。首先,勞動者是否可以主動放棄休息休假權,在最高工作時間以外或者在假期從事兼職勞動,這涉及到對最高工時制度以及休息休假制度相關規定存在意義的認識問題:如果該規定僅僅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則勞動者個人是可以放棄該利益的;如果該規定除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外還涉及到社會利益,則勞動者不得任意違反該規定。在德國,休假制度是為了保持雇員的身體健康和勞動能力而給予雇員的修養時間,不允許雇員從事與休假目的相違背的職業活動。勞動者為多個僱主勞動的時間應當合並計算,每天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20]。法國《勞動法典》第324—2條明確規定,工業、商業與手工業的任何雇員均不得在法律規定與本行業規章規定的最高工時制外從事屬於本行業的領取報酬的工作。我國台灣地區學者也認為休息休假制度具有社會利益,不允許雇員在假期出售勞力[21]。在我國,學者們一般認為,工作時間立法除了具有保障勞動者權益之外,還具有提高勞動者素質以及勞動效率、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等意義[22]。根據該觀點,兼職勞動時間應受最高工作時間以及休息時間的限制,勞動者不能在最高工作時間之外以及假期從事兼職勞動⑷。問題是,如果勞動者在最高勞動時間之外或者在假期從事兼職勞動,其勞動合同是否有效?其勞動報酬請求權是否應該支持?在德國,雇員違反工作時間規定的兼職勞動合同是否無效主要取決於有關法律禁止性規定的目的[23]。用人單位對利用假期從事兼職勞動的勞動者可以行,使不作為請求權,在警告無效後,用人單位可以針對該行為解除與該勞動者的合同。而且在以前的司法判例中,如果雇員在休假期間從事與休假目的相違背的職業活動,則將喪失休假工資請求權,僱主還可以按照《德國民法典》第812條第1款第2項的規定要求返還已經支付的工資[24]。筆者認為,對於德國法律關於在法定工作時間之外從事兼職勞動的合同效力規定以及原用人單位對非法兼職勞動者的不作為請求權規定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而對非法兼職勞動的報酬請求如何處理則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延長工作時間的有關規定如何在兼職勞動中適用也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3.兼職勞動的勞動者應該受最低工資制度的保障
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在兼職勞動中,由於存在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和兩份以上工資的情況,對最低工資標準是分別適用於每個用人單位還是合並適用於所有的用人單位則存在疑問:如果分別適用,則每個用人單位支付的工資都必須達到最低工資標准;如果是合並適用則是所有用人單位支付的工資總額必須達到最低工資標准。筆者認為,鑒於最低工資保障的根本目的是為工資勞動者得到可容許的最低水平生活提供必要的社會保護[25],最低工資標准應分別適用。具體來說:在並列型兼職中,勞動者所參與的兼職勞動屬於非全日制勞動,每個用人單位支付的工資都必須達到小時最低工資標准;主從型兼職勞動中,勞動者同時建立全日制勞動和非全日制勞動關系,全日制用人單位支付的工資必須符合月最低工資標准,非全日制用人單位支付的工資必須符合小時最低工資標准⑸。
4.兼職勞動者在被解僱時可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
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非過失性解除以及經濟性裁員等情況下必須支付經濟補償金。在兼職勞動中,勞動者與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是否每一重勞動關系的用人單位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都必須支付經濟補償金?有觀點認為,由於兼職勞動關系具有雙重性特徵,根據勞動部《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標准》,經濟補償金的計算標准為「本單位工作年限」,而兼職工作過程只是與原單位存在勞動法律關系下的一個「插曲」,該「插曲」並不影響職工在原單位的工作年限,因此用人單位解聘兼職勞動者不用支付經濟補償金[26]。筆者認為,經濟補償金是勞動法一項極有特色的制度,不管將經濟補償金的性質界定為勞動貢獻補償說、法定違約金說還是社會保障說,都必須承認經濟補償金是以勞動者的傾斜保護為目的,因此,在兼職勞動中,任何用人單位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都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也就是說,在兼職勞動中可以存在雙重經濟補償金的情況,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勞動者權益的傾斜保障。
5.兼職勞動者可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享受社會保險的權利是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兼職勞動者與其所有的用人單位都建立了勞動關系,當然應當要求所有用人單位為其繳納有關保險費用,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根據我國現有規定,用人單位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代勞動者繳納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費,而勞動者並不直接在社會保險機構以個人名義建立個人終身賬戶。這種社會保險費用征繳模式與單一勞動關系相適應,而不能滿足兼職勞動過程中的雙重甚至多重的勞動關系的需要,這使得兼職勞動者多勞未必能多得,而且在為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費用的用人單位與沒有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用的用人單位之間造成不公,存在不平等競爭。因此,應該加快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為每個勞動者建立獨立的社會保險資金個人賬戶,所有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用人單位根據勞動者工資的一定比例向這一勞動者的個人賬戶繳納社會保險費,保障勞動者的權益。

『叄』 下列表述中,不屬於勞動法中所指勞動的特徵的是( )。

D. 勞動法上的勞動,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所有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肆』 報考法院和檢察院需要考什麼

報考檢察院和法院:需要參加吉林省公務員統一考試,要考申論和行測,不考法律基礎知識。

但要先查詢是否檢察院和法院招收的條件

條件:需要通過司法考試

分為筆試與面試:筆試考申論與行測,面試為法院自主命題。

測試內容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型多樣,且不拘泥於固有測試模式,其主要內容涉及:

1.言語理解與表達

主要測查考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含義;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據上下文內容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判斷作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目的;准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

2.數量關系

主要測查考生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系和解決數量關系問題的能力,主要涉及數據關系的分析、推理、判斷、運算等。

3.判斷推理

主要測查考生對各種事物關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

4.常識判斷

主要測查考生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對常見現象或事物進行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主要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本常識。

5.資料分析

主要測查考生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表等資料的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能力,這部分內容通常由統計性的圖表、數字及文字材料等構成。

(三)作答要求

1.《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試題全部為選擇題。測試材料分為兩部分:試題本和答題卡。考生必須將題本上的條形碼揭下,粘貼在答題卡指定位置,否則因未粘貼、粘貼錯誤等造成的後果由考生自負。

2.考生須用黑色墨水筆在答題卡的姓名、報考部門欄上填好本人姓名和報考部門,並在准考證號一欄的空白方框中填上本人准考證號。用2B鉛筆將「准考證號」欄中相應方括弧內的數字塗黑,黑度以蓋住框內字母為准,不要塗到框外。

3.考生閱讀試題本上的試題,然後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的題號下所選答案的標號塗黑,作答在題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無效,用其他筆填塗的一律無效。

4.考生務必攜帶的文具以准考證要求為准。

三、《申論》應考須知

(一)科目介紹

主要測查考生通過對給定資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等,所體現出的把握現象、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申論》全部為主觀性試題,考試時限120分鍾,滿分100分。其中《申論》(甲)、《申論》(乙)和《申論》(丙)在題型、題量和難度等方面會有所不同。

(二)測試內容

根據背景資料和測量目標的不同,《申論》題型及要求會有所變化,其測試重點主要涉及:

1.閱讀理解能力

要求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內容,准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准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並揭示所反映的本質問題。

2.綜合分析能力

要求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內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

3.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

要求藉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生活體驗,在對給定資料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和界定問題,作出評估或權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措施。

4.文字表達能力

要求熟練使用指定的語種,運用說明、陳述、議論等方式,准確規范、簡明暢達地表述思想觀點。

5.貫徹執行能力

要求能夠准確理解工作目標和組織意圖,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則,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地完成任務。

(三)作答要求

1.《申論》試題全部為主觀題。測試材料分為兩部分:試題本和答題卡。考生須將答案作答在申論答題卡上,在非指定位置作答的一律無效。

2.考生須用黑色墨水筆在答題卡的姓名、報考部門欄上填好本人姓名和報考部門,並在准考證號一欄的空白方框中填上本人准考證號。用2B鉛筆將「准考證號」欄中相應方括弧內的數字塗黑,黑度以蓋住框內字母為准,不要塗到框外。

3.使用少數民族語言試卷的考生,必須用少數民族語言答卷,否則後果自負。

4.考生務必攜帶的文具以准考證要求為准。

拓展內容:

吉林省各級機關錄用公務員考試採取分級考試的形式進行,筆試科目為公共科目、公安專業科目(報考公安機關執法類職位考生加考該科目)。報考省直、市(州)直機關(含垂直管理系統的市州局和長春市所轄區)和選調生職位的考試級別為甲級,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甲)、《申論》(甲)。報考縣(市、區)機關(含垂直管理系統的縣和除長春市轄區之外的區局)、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及省和市(州)直機關(單位)駐本級政府所在地之外縣(市)的考試級別為乙級,筆試科目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乙)、《申論》(乙)。其中報考鄉鎮機關錄用優秀村幹部和街道辦事處錄用優秀居委會幹部職位的考生,考試級別為丙級,筆試科目為《申論》(丙)和《農村工作常識》或《街道工作常識》。報考公安機關執法類職位的考生筆試科目除《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甲或乙,根據公安機關級別確定)、《申論》(甲或乙,根據公安機關級別確定)外,還需參加《公安專業科目》考試。

筆試考點設置在市(州)政府所在地。報考省社保系統、省統計系統、省地稅系統(不含長白山地方稅務局)職位的考生筆試考點設置在各級社保局、統計局、地稅局所在市(州);報考長白山地方稅務局職位的考生筆試考點設在長春(省直考區)。

本次考試各級公務員主管機關和考試機構,不指定考試復習資料,不舉辦也不委託任何機構舉辦考試輔導培訓班。

『伍』 「勞動關系內涵發生巨變 十一年前法律相對滯後」這篇文章在2005年9月21日的法制日報上的第幾版

你上法制網查查http://www.legaldaily.com.cn/bm/2005-09/21/content_197406.htm!
勞動關系內涵發生巨變 十一年前法律相對滯後

糾紛激增勞動爭議處理筐小難容

今日關注

重新界定並擴大勞動關系的范圍

細化勞動法制定下位法完
善體系

出台規范勞動爭議處理專門法律

編者按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全國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勞動爭議已經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生活。勞動爭議在現階段的多發,也是一種正常的「異常」。說其異常,是因為無論是勞動爭議案件的數量和增長幅度,還是勞動爭議的復雜程度,都保持著上揚的趨勢;說其正常,是因為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體制轉軌的特殊時期,相關制度還不健全,勞動爭議多發不過是特殊時期諸多比較突出的矛盾之一。
正常也好,異常也罷,建立完善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法律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的課題。為此,我們推出「關注勞動爭議」系列報道,用發生在您身邊的事,用最前沿專家的眼,探討解決勞動爭議案件的辦法。

報道策劃 陳曉英 采寫 陳磊 陳修琪 本報記者 李青

勞動爭議范圍窄 勞動者維權艱難

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從貧窮的山區來到繁華大都市———上海打工的周岱蘭並不知道,她的命運會和一個她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詞———「勞動爭議」聯系在一起。這個她至今還未理解的詞語讓她的生活陷入了一個新的困境。
周岱蘭是安徽省廬江縣農民,家境貧困。2002年6月,經保姆中介所介紹,周岱蘭來到上海市普陀區一戶人家當保姆。2003年12月24日,周岱蘭在僱主家擦玻璃時,不慎失足從4樓摔了下去。僱主及時將受傷的周岱蘭送到普陀區一家醫院急救。這時,產生了一個難題,誰來承擔周岱蘭的治療費用。僱主認為,自己雖然墊付了大量醫葯費,但這只是盡道義上的責任,從法律層面上來說,自己並沒有責任為傷者支付所有費用。周岱蘭能否向保姆中介所索賠呢?為周岱蘭提供法律援助律師表示,周岱蘭只是經過保姆中介所介紹就業的,而不是保姆中介所委派去工作的,她和保姆中介所沒有隸屬關系,不屬於勞動爭議范疇。因此,周岱蘭無法進入勞動爭議的范疇。
9月16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長黎建飛教授的家中,他為記者講述了上述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在略顯憂傷的敘述中,黎建飛的語氣突然加重:「周岱蘭案件並不是特例。」
黎建飛告訴記者,在北京,像保姆、清潔工等家政工作人員因為擦玻璃、打掃房子等家務活從高層建築掉下去的事件時有發生。而像保姆、導游、翻譯人員等與僱主的關系,根據原勞動部的有關規定,不屬於勞動關系,其與僱主發生糾紛,不能申請勞動仲裁,也無法提起勞動訴訟,勞動者的權益一旦受到侵犯,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案件提起訴訟。比如周岱蘭案件,就不能按照工傷認定提起訴訟,只能按照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提起訴訟,但具體操作起來難度非常大,賠償的數額也很少,更重要的是,案件的性質變了。
江西省於都縣燕向鐵山壠鎢礦子弟學校教師吳仕燕也同樣碰到了勞動爭議的難題。
2000年12月4日,她向校長遞交了辭職信,並於2001年1月5日,回到老家雲南。2001年2月26日,該校以曠工為由,對她給予除名處理。2005年4月,她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原單位撤銷除名決定。但省勞動廳勞動仲裁處駁回了她的仲裁請求。
江西名德師律師事務所萬律師告訴記者,像教師、律師、醫生等類似於公務員的職業,與單位產生勞動糾紛的,只能按相關的行業法律向法院進行專門的行政人事申訴。這些勞動關系不屬於勞動法第2條規定的范疇,因此,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都無法按勞動案件進行處理。
對此,黎建飛認為,現在很多明明屬於勞動糾紛的案件既不能申請勞動仲裁,也不能按照勞動爭議案件提起訴訟,致使許多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這一切的根源是因為「目前我國勞動爭議的受案范圍太窄了」。
長期研究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系副主任孫德強副教授在接受采訪時也告訴記者,我國現在的勞動爭議范圍非常狹窄,很多應該納入勞動爭議范圍的勞動糾紛都沒有被納入,導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糾紛時告狀無門。

范圍為何過窄 兩大原因制約

是什麼導致我國的勞動爭議范圍太窄了呢?
孫德強一針見血地指出,根源在於勞動法在做相應規定時,運用的是列舉式立法方法,而不是概括式立法方法,這就導致無法通過司法實踐擴大勞動爭議的范圍。
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黎建飛說,我國的勞動法公布於1994年,當時的勞動關系主要指單位和職工之間的關系。就單位來說,企業都是清一色的國有單位,並且大多是民法上所稱的「法人」的表現形式,所以勞動法使用了「單位」這一稱呼。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單位」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僅僅包含國有企業,還包括個體經濟組織、私營企業、三資企業等經濟組織形式。在這種意義上,傳統觀念中的規范性單位的范圍日漸縮小,非規范性的單位的范圍日漸擴大。但是,這些非規范性的單位並未進入勞動法調整的范疇,勞動者與之發生勞動糾紛後,無法依照勞動法進行維權行動。
從職工方面來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的職工都有固定的身份,屬於固定工,人數大概有五千萬,這是當時的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主要范圍。目前,擁有固定工身份的職工越來越少,非固定工身份的職工越來越多。比如承包經營中的勞動糾紛。一項建築工程經過層層轉包,最後到了個人手中,於是,個人拉起一班人馬開始施工。一旦其中一個勞動者出了事故,他該找誰呢?發包工程方通過承包合同發包了工程,其沒有直接使用勞動者,與勞動者沒有建立勞動關系;施工方雖然是用了勞動者,但他又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用人單位。結果是勞動者自己來承擔勞動風險,同時無法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還有大量的自由職業者,比如保姆,上海市有幾十萬人,北京市僅城八區就有20萬戶人家請了保姆,保姆總數也在幾十萬人。這么大的人群,卻被排除在勞動法調整范圍之外。
「也就是說,我國的勞動關系的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相比之下,相關法律法規就顯得滯後了。」黎建飛說。
黎建飛指出,除此之外,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新情況還沒有進入勞動爭議的范疇,也是導致勞動爭議的范圍太窄的一個原因。
何潔的遭遇就是一個典型。何潔原是江西某造紙廠的職工,由於企業效益不佳,她下崗了,廠里只發給她最低生活費。為了生活,她又去了一家百貨超市做營業員。一天,她騎著自行車去上班,由於下雨路滑,再加上擔心上班遲到車速較快,在一次避讓中摔倒,卻不想摔得不輕,住院花去了三千多元。找超市老總報銷醫葯費,老總說:誰知你是怎麼摔的?再說你的醫保關系不在我這里。找造紙廠,造紙廠說你不是為我上班摔的,怎麼能找我報銷醫葯費呢?
孫德強認為,制定勞動法時沒有的勞動糾紛或者很少出現的勞動糾紛,已經大量出現,然而卻找不到救濟渠道。

修訂細化勞動法 出台勞動爭議法

怎麼解決勞動爭議范圍太窄的問題呢?黎建飛認為:「首先必須對勞動關系進行正確的認定。」
黎建飛說,用「僱主」和「勞動者」的概念稱呼勞動關系雙方比較准確。司法實踐中,只要使用了勞動者的勞動力,並為其支付報酬,就是僱主。僱主不一定局限於現實中有完整結構的組織和民法意義上的法人,還包括個人。另外,臨時用工的、靈活用工的,全部要納入僱主的范疇。「倘若我家需要人打掃衛生,我就找來一個人給我家打掃衛生。這時,我就是僱主,出了事故,我負責。」
「同樣,只要是為他人勞動並收取勞動報酬,就是勞動者。」黎建飛補充說,「比如我了解的一個案件,當事人為一個工地做飯,由於地滑,摔了一跤,導致身體癱瘓。當其找工地要求賠償時,工地負責人不承認,說『我不認識你,跟我們沒有關系』。我當時就評說,只要他不是給本人和妻子兒女做飯,而是為他人做飯,就與他人存在勞動關系,就一定有相對方。在這個案件當中,工地就是相對方。」
明確了僱主和勞動者的范疇,也就明確了勞動關系的范疇。黎建飛認為,勞動關系就是僱主和勞動者之間基於使用勞動而產生的關系。無論是勞務派遣,還是為多個用人單位提供勞務,只要勞動者通過出讓勞動力支配權給用人單位並獲得勞動報酬,用人單位通過管理、支配使用勞動力,組織開展勞動並獲取勞動成果,雙方形成的關系即為勞動關系。如果在這樣的視野下認定勞動關系,我們就可以將很多勞動糾紛納入勞動法的調整范疇。
黎建飛教授提醒說,只有從根本上改變勞動關系的認定,突破現行勞動法對勞動關系的規定,才能推動勞動爭議范圍的擴大。如果盲目要求擴大勞動爭議的范圍,必然遇到沒有法律依據的尷尬局面。另外,要考慮勞動仲裁和勞動訴訟的銜接。例如,大量不進行登記或者已被注銷的非法用工單位產生的工傷,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然而,如果任何一方當事人就工傷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時,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勞動仲裁可以裁定非法用工單位承擔責任,但是,人民法院受理案件要求訴訟主體必須適格,從法律上看,該用人單位是虛擬登記的,並不存在,法院不能認定其具有訴訟主體資格,不能成為承擔責任的主體。一旦法院要求其變更訴訟主體,由用工單位的負責人出任,勢必改變案件的性質。
因此,黎建飛建議,要擴大勞動爭議的范圍,首先在理論上要正確理解和界定勞動關系。然後,在適當的時候修改相關法律,包括勞動法第2條,擴大認定勞動關系的范圍。最後,細化勞動法,在勞動法內部對勞動爭議進行規范,制定家庭勞動法等下位法,完善勞動法的體系。
只有勞動的內涵清楚了,勞動關系的內涵才能清楚,勞動關系的主體才能擴大,勞動法調整的范圍才能擴大,勞動爭議的范圍自然就會擴大。
孫德強也認為,只要我們承認,勞動關系不同於民事關系,勞動法律關系不同於民事法律關系,勞動爭議訴訟不同於民事訴訟,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勞動爭議的處理不同於民事爭議的處理,出台規范勞動爭議處理的專門法律也就成為必然。目前,一方面,我們可以建議立法機關盡快修訂勞動法,擴大勞動法對勞動爭議的調整范圍。另一方面,建議立法機關對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進行審查,並予以廢除,在此基礎上出台勞動爭議法,對勞動爭議的范圍作出明確的概括式規定,將近年來出現的新的勞動關系納入勞動爭議的范圍,並留夠足夠的解釋空間。

熱點內容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
靖邊法官 發布:2024-11-17 16:34:25 瀏覽:76
民事訴訟法修改了多少處 發布:2024-11-17 16:26:29 瀏覽:667
魔法學院頁游 發布:2024-11-17 16:11:07 瀏覽:371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 發布:2024-11-17 16:10:10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