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A. 怎樣理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87條
第八十七條 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但沒有法定司法鑒定機構,或者法內律、司法解釋規定可容以進行檢驗的,可以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檢驗,檢驗報告可以作為定罪量刑的參考。
對檢驗報告的審查與認定,參照適用本節的有關規定。
經人民法院通知,檢驗人拒不出庭作證的,檢驗報告不得作為定罪量刑的參考。
你對這個條款有哪些疑問?
B.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屬於
發文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文號:法釋〔2012〕21號
發布日期:2012-12-20
執行日期:2013-1-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已於2012年11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59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2年12月20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2012年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59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管 轄
第二章 回 避
第三章 辯護與代理
第四章 證 據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物證、書證的審查與認定
第三節 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的審查與認定
第四節 被告人供述和辯解的審查與認定
第五節 鑒定意見的審查與認定
第六節 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的審查與認定
第七節 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的審查與認定
第八節 非法證據排除
第九節 證據的綜合審查與運用
第五章 強制措施
第六章 附帶民事訴訟
第七章 期間、送達、審理期限
第八章 審判組織
第九章 公訴案件第一審普通程序
第一節 審查受理與庭前准備
第二節 宣布開庭與法庭調查
第三節 法庭辯論與最後陳述
第四節 評議案件與宣告判決
第五節 法庭紀律與其他規定
第十章 自訴案件第一審程序
第十一章 單位犯罪案件的審理
第十二章 簡易程序
第十三章 第二審程序
第十四章 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和特殊假釋的核准
第十五章 死刑復核程序
第十六章 查封、扣押、凍結財物及其處理
第十七章 審判監督程序
第十八章 涉外刑事案件的審理和司法協助
第十九章 執行程序
第一節 死刑的執行
第二節 死刑緩期執行、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交付執行
第三節 管制、緩刑、剝奪政治權利的交付執行
第四節 財產刑和附帶民事裁判的執行
第五節 減刑、假釋案件的審理
第六節 緩刑、假釋的撤銷
第二十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開庭准備
第三節 審 判
第四節 執 行
第二十一章 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
第二十二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
第二十三章 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
第二十四章 附 則
C.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二十三條的規定
第二百二十三條 當事人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管轄異議,又針對起訴狀的內容內進行答辯的容,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對管轄異議進行審查。 當事人未提出管轄異議,就案件實體內容進行答辯、陳述或者反訴的,可以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應訴答辯。
D.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內容
共24章,548條,7萬余字,主要就以下法律適用問題作了具體規定:一是對證版人、鑒定人、有專權門知識的人出庭的相關問題作了詳細規定,以保障當事人的質證權,充分發揮庭審功能;二是設專節對非法證據排除的具體程序作出規定,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確保司法公正;三是對庭前會議的適用案件范圍、參加主體、功能等問題作了規定,以保障庭審活動順暢高效;四是明確了附帶民事訴訟賠償標准,以有效維護被害方合法權益,確保案結事了,促進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貫徹落實;五是對簡易程序的具體適用作了明確和細化,在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基礎上,確保簡單案件盡可能得到高效處理,促進審判質效整體提高;六是對二審開庭的范圍、限制發回重審、上訴不加刑等問題作了進一步明確,維護當事人訴訟權利,保障二審的監督、糾錯功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七是對查封、扣押、凍結財物的審查處理程序作了具體規定,為涉案財物及其孳息的處理提供明確依據,切實維護財產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八是對刑事訴訟法新增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強制醫療程序等四個特別程序作出了詳細規定,確保相關案件處理的合法、穩妥。
E.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350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五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訴訟程序合法的,應當裁定核准;
(二)原判認定的某一具體事實或者引用的法律條款等存在瑕疵,但判處被告人死刑並無不當的,可以在糾正後作出核準的判決、裁定;
(三)原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並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四)復核期間出現新的影響定罪量刑的事實、證據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並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五)原判認定事實正確,但依法不應當判處死刑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並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六)原審違反法定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並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5)最高法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擴展閱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四十四條 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被告人未上訴、人民檢察院未抗訴的,在上訴、抗訴期滿後十日內報請高級人民法院復核。高級人民法院同意判處死刑的,應當在作出裁定後十日內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不同意的,應當依照第二審程序提審或者發回重新審判;
(二)中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被告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抗訴,高級人民法院裁定維持的,應當在作出裁定後十日內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三)高級人民法院判處死刑的第一審案件,被告人未上訴、人民檢察院未抗訴的,應當在上訴、抗訴期滿後十日內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
第三百四十九條 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緩期執行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訴訟程序合法的,應當裁定核准;
(二)原判認定的某一具體事實或者引用的法律條款等存在瑕疵,但判處被告人死刑緩期執行並無不當的,可以在糾正後作出核準的判決、裁定;
(三)原判認定事實正確,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過重的,應當改判;
(四)原判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可以裁定不予核准,並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或者依法改判;
(五)復核期間出現新的影響定罪量刑的事實、證據的,可以裁定不予核准,並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或者依照本解釋第二百二十條規定審理後依法改判;
(六)原審違反法定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並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
高級人民法院復核死刑緩期執行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罰。
F.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失效沒
1998年公布的已經廢止了,2013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專事訴訟法>的解釋屬》目前仍然有效,但是請注意以下問題:
1、解釋的有關規定適用於軍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2、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9月2日公布的《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3、另外刑事訴訟法2012年進行了一次修訂,請注意版本。
4、刑訴2016年最高院對刑訴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款進行了批復,其他的建議您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查看,以免被誤導。
G. 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刑事訴訟法解釋有幾部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現行有效的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主要有以下幾部:
最高人回民法院、最答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切實糾防超期羈押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在部分地區就加強和規范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進行試點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關於實施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印發《關於刑事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定》的通知(2013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二款有關問題的批復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H.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155條,在實踐中應如何理解和適用
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五條
對附帶民事訴訟作出判決,應當根據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失,結合案件具體情況,確定被告人應當賠償的數額。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駕駛機動車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確定賠償責任。
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就民事賠償問題達成調解、和解協議的,賠償范圍、數額不受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限制。
二、最高人民法院刑訴法解釋 第155條第二款規定之理解
「犯罪行為造成被害人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付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等費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等費用。」
上述規定,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給出了一個可予支持的范圍。
從其羅列的各種項目看,參照民法通則(1986年)第119條、侵權責任法(2009年)第16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第17條等法條的表述形式與順序看,該款規定徹底排除了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撫養人生活費(「三項賠償」)。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辦理案件時也是明確告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及其代理人「最好與被告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法院不會判決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和被扶養人生活費」、「與刑事案件一並判決時不會判,單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時也不會判」。按照上述規定,辦案法官這種告知是正確的。
三、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值得商榷
從立法目的、法律體系、價值取向、社會效果上看,刑訴法解釋第155條第二款之規定均屬於最高法有意放棄「三項賠償」形成的「盲區」,而不是有意或無意遺漏形成的「法律漏洞」。但這與現行刑法、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與任務,與立法者於立法當時確立的價值取向以及所要追求的社會效果是不相符合的。
如果對於普通的民事侵權案件,可以請求「三項賠償」並能獲得法院裁判的支持,而在侵犯生命、健康權的刑事案件中卻無權請求「三項賠償」,即使提出請求,也得不到法院裁判的支持。
這不僅凸現了公民生命健康權在不同形式的侵權案件中遭受到了不平等待遇,也顯露了我國刑事法律體系的缺陷。如果對「三項賠償」不依法予以支持,則會對刑事被害人造成「第二次傷害」。
事實上,對於法律適用產生的社會效果,既需要從當事人利益紛爭的平衡與妥當方面去考量,更需要從個案裁判結果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去考量,如果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就是符合法律所要追求的價值取向,就是合法、公正、妥當的裁判;反之則會產生負面的和消極的影響,就是不公正的判決。
從任何方面講,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都不應當排除「三項賠償」。因為,我國尚無對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制度,如果不能從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被告處獲得賠償,無異於 「死了白死」、「傷了白傷」。
所以,建議立法機關對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有關刑事犯罪的民事賠償責任以及刑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或者作出立法解釋。
將「三項賠償」納入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犯罪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范圍,在刑法、刑事訴訟法修正或者作出立法解釋前,最高法院可以對刑訴法解釋第155條進行修改,將「三項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和判決支持的范圍。
(8)最高法關於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 秘密偵查的適用原則
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採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第一百五十二條 技術偵查措施取得證據的適用原則
依照本節規定採取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如果使用該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後果的,應當採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
第一百五十三條 通緝的條件及程序
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機關可以發布通緝令,採取有效措施,追捕歸案。 各級公安機關在自己管轄的地區以內,可以直接發布通緝令;超出自己管轄的地區,應當報請有權決定的上級機關發布。
第一百五十四條 一般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逮捕後的偵查羈押期限不得超過二個月。案情復雜、期限屆滿不能終結的案件,可以經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延長一個月。
第一百五十五條 特殊偵查羈押期限
因為特殊原因,在較長時間內不宜交付審判的特別重大復雜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延期審理。
第一百五十六條 重大復雜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條規定的期限屆滿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的重大復雜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團案件;
(三)流竄作案的重大復雜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廣,取證困難的重大復雜案件。
第一百五十七條 重刑案件的偵查羈押期限
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延長期限屆滿,仍不能偵查終結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二個月。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I.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訴訟法解釋的第
第二十一條 【緊急避險】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版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權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