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學論文投稿

行政法學論文投稿

發布時間: 2023-06-10 13:08:05

『壹』 關於」論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這篇論文的參考文獻

1.郭潤生、宋功德:《論自由裁量權》,載《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版,1997 年第 3 期。
2.楊建順:權《行政裁量的運作及監督》,載《法學研究》,2004 年第 1 期。
3.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國政法大學出
版社,1992 年版。
4.袁曙宏:《行政處罰的罰沒、實施和救濟》,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 年版。
5.傅國雲:《公平在行政自由裁量權中的價值定位及其實現》,載《行政法
研究》,1998 年第 2 期。
6.毛光烈:《試論行政合理性原則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載《汕頭大學
學報》(人文科學版),1999 年第 1 期。
7.黃賢宏:《行政法與行政程序》,載《江漢論壇》,1999 年第 7 期。
8.江必新:《用程序捍衛公平正義》,載《新華文摘》,1999 年第 10 期。
9.馬駿駒、聶德宗:《當前我國司法制度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對策》,載《法學
評論》,1998 年第 6 期。
10.皮純協:《行政審判的困境與改革思路》,載《法學家》,1998 年第 2 期。
11.孫笑俠:《法律對行政的控制——現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釋》,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貳』 法學核心期刊有哪些

問題一:全國法學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哪些可以免費投稿?謝謝! 法學核心期刊可以提供,免費投稿的很少。
法律類核心期刊表
1、法學研究
2、中國法學
3、法學
4、法商研究
5、政法論壇
6、現代法學
7、中外法學
8、法學評論
9、法律科學
10、法制與社會發展
11、法學家
12、比較法研究
13、環球法律評論
14、當代法學
15、法學論壇
16、政治與法律
17、河北法學
18、法學雜志
19、法律適用
20、行政法學研究
21、中國刑事法雜志
22、人民司法
23、華東政法學院學報(改名為: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4、人民檢察
25、知識產權
26、中國法醫學雜志
27、中國司法鑒定

問題二:想了解一下,法律和法學的核心期刊有那些啊? 中國法學 2.法學研究 3.法學 4.法學評論 5.中外法學 6.現代法學 7.法商研究 8.法律科學 9. 法學家 10. 政法論壇 11.人民檢察 12. 河北法學 13.法制與社會發展 14.政治與法律 15.環境法律評論 16.比較法研究 17.法學雜志 18.當代法學 19.人民司法 20.法律適用 21.法學論壇
以上是2004年公布的法學核心期刊目錄。此外,在綜合類核心期刊上也經常刊登高水平的法學論文。以下是綜合類核心期刊:
1.中國社會科學 2.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社會科學戰線 4.學術月刊 5.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6.天津社會科學 7.學術研究 8.江海學刊 9.江漢論壇 10.江蘇社會科學 11.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2.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15.浙江學刊 16.浙江社會科學 17.社會科學研究 18.求是學刊 19.社會科學(上海)(吸收: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 20.社會科學輯刊 21.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22.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3.中州學刊 24.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5.人文雜志 26.求索 27.思想戰線 28.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9.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30.國外社會科學 31.南京社會科學 32.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3.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4.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5.齊魯學刊 36.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改名為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37.學海 38.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39.江西社會科學 40.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1.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2.河北學刊 43.學術界 44.東岳論叢 45.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46.東南學術 47.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48.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49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並入:社會科學) 50.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1.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52.北京社會科學 53.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4.學術論壇 55.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56.廣東社會科學 57.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8.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9.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60.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1.山東社會科學 62.探索 63.學術交流 64.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65.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6.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7.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8.北方論叢 69.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70.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71.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72.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73.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74.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75.寧夏社會科學 76.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77.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78.雲南社會科學 79.長白學刊 80.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81.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82.江淮論壇 83.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84.河南社會科學 85.內蒙古社會科學 86.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87.甘肅社會科學 88.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89.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90.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91.晉陽學刊 92.四川師范大學學......>>

問題三:法學類核心期刊有哪些 核心期刊網上有各種版本,但萬變不離其宗,都差不多是那些。

問題四:法學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②公開發行的法學期刊指有公開刊號、公開發行的以刊登法學論文為主的刊物,包括區內的《檢察理論與實踐》、《廣西法治日報》、《廣西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等和區外的類似刊物處《法制日報》、《檢察日報》、《人民法院報》、《人民公安報》等。③知名期刊包括:《中外法學》、《清華法學》、《法學家》、《法學評論》、《當代法學》、《政法論壇》、《法商研究》、《法學》、《現代法學》、《法律科學》、《西南政法大學學報》、《華東政法大學學報》、《黑龍江社會科學》、《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法制與社會發展》、《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環球法律評論》、《比較法研究》、《行政法學研究》、《法學雜志》、《中國司法》、《人民司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刑事法雜志》、《人民檢察》(地方版除外)、《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天津社會科學》、《河北法學》、《內蒙古社會科學》、《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法學論壇》、《河南社會科學》、《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夏社會科學》、《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新疆社會科學》、《青海社會科學》、《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政治與法律》、《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浙江社會科學》、《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貴州社會科學》、《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湖南社會科學》、《中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江西社會科學》、《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④權威報刊是指《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求是》、《人民日報(理論版)》。
這些都是核心的法學期刊,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咨詢,如果幫助到你了 請採納 謝謝

問題五:法學核心期刊有哪些 核心期刊「『』」包括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法商研究》中外法學》清華法學》

問題六:本科生可以發表的法學核心期刊有哪些? 只要文章寫的好,不怕沒雜志發。介紹三個期刊:
政治與法律,河北法學,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第一個是雙核心難發點,後面兩個稍容易些。 可以進我的空間咨詢我

問題七:有哪些著名的法學期刊 《河北法學》,《法學評論》,《前沿》也有法學的文章

問題八:誰給介紹一下我國比較權威的法學期刊有哪些? 三大權威期刊是:《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
其他的核心期刊有《法學》《法學評論》《法商研究》《中外法學》《現代法學》《政法論壇》《人民檢察》《環球法律評論》《當代法學》《比較法研究》《法學雜志》《法律適用》《法學論壇》《法律科學》《政法論壇》《法學家》《政治與法律》《法制與社會發展》《河北法學》《華東政法學院學報》《中國刑事法雜志》《知識產權》等

問題九:求國家級法學期刊列表! 國家級法學核心期刊前十名一般是:
1.法學研究(社科院法學所)2.中國法學(中國法學會)
3.中外法學(北大)
4.政法論壇(中國政法)
5.現代法學(西南政法)
6.法商研究(中南財經政法)
7.法學(華東政法)
7.法律科學(西北政法)
8.法制與社會發展(吉大)
9.法學評論(武大)
10.環球法律評論(社科院法學所)

『叄』 法學系小論文參考

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以下是法學系小論文範文參考,請閱讀!

我國違憲審查機制的構建研究【1】

摘 要 違憲審查是憲政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憲法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違憲審查制度,取得了部分成就,但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有待從各個方面進一步完善,從而真正實現民主與法治,推進憲政文明的發展。

關鍵詞 違憲審查機制 模式 基本理念

作者簡介:周玥彤,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3)08-031-02

一、違憲審查與憲法文化

憲法是文化的產物,同時它又代表著一種文化現象,作為文化的產物,憲法是多種文化因素交織而成的作品。

本文採用周葉中教授的觀點,認為憲法文化是基於商品經濟、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的綜合作用而產生的關於憲法、憲政制度和憲法結構等的認識總和。

當今社會,在眾多寫憲法文化的文章中,無論作者在其他方面有何分歧,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憲法文化的核心是憲政。

憲政的基本理念主要包含了憲法至上、政府守法、違憲審查以及保障人權等。

憲政是憲法文化的核心,因此這些基本理念也是憲法文化的核心。

由此可見,其中的違憲審查作為保障憲法實施最重要的形式和憲法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違憲審查的含義及模式

違憲審查作為憲法監督的一種,是憲法保障機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違憲審查是指享有違憲審查權的國家機關通過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審查和裁決某項立法或某種行為是否合憲的制度。

當今世界范圍內,以違憲審查權的歸屬為標准,可將違憲審查劃分為四種模式:司法機關審查模式、立法機關審查模式、專門機關審查模式、復合審查模式。

司法機關審查模式多為美國、日本採用,它的優點在於以司法機關制約立法機關,從而保證權力的分立和制衡,但依靠法官自由裁量,自由心證的司法活動難保絕對中立;立法機關審查模式的優點在於監督的直接性與快捷性,缺點在於立法機關自己審查自己,欠缺公正性;專門機關審查模式兼具了前兩制度的優越,既避免了立法機關自己審自己的尷尬,又避免了法官的主觀任意性,但實踐中專門機關多為政治機關,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很難保證客觀公正的監督;復合審查模式多為法國、英國採用,它的優點在於多重主體相互分工和密切配合,能夠使違憲案件得到有效的審查,但多重主體也意味著權力分散、不統一。

每種模式都是精心制定,經過若干年歷史的檢驗,不斷修改,才得以沿用至今,但每種模式都有利有弊,隨著時代的變遷,需要通過完善來適應新的社會變化,以保證憲法的權威性與有效性,這就成為了值得我們在實踐中反思的一大問題。

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第62條和67條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監督憲法的實施。

因此享有違憲審查權。

同時,《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規定了司法機關有權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務行為的合憲性、合法性問題進行審查。

這就表明了,我國表面採取的是立法機關審查模式,實質上採取的是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相結合的的審查模式,由兩個機關共同行使違憲審查權。

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國採取的是復合審查模式。

三、我國違憲審查制度的現狀

縱觀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的現狀,不難發現,繼現行憲法和一些單行法律頒布之後,我國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違憲審查制度,該制度作為憲法監督的一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憲法順利實施,維護憲法權威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視。

但是,它也並非十分完善,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我國雖然採取的是復合審查模,但正如前面所說,多重主體共同審查必然導致權力的分散,實踐中難以統一。

並且,司法機關只在特定的法律規定下才享有有限的違憲審查權,其餘超出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范圍的,司法機關則無權行使,只有依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來行使,由立法機關自己審查自己,在實踐中必然會出現偏袒和怠慢,不可能達到完全公平,這使違憲審查流於形式。

而根據現行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只舉行一次,在本次會議中要解決若干與國家和人民息息相關的重大問題,可謂工作繁重,這無疑加重了全國人大的工作量,反之也難以保證審查質量。

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全國范圍內的事宜,憲法規定共21項,更是無暇顧及。

長久下來,這就成為了一大被忽視的問題。

第二,我國現行憲法中未明確規定違憲審查程序的啟動機制。

涉及違憲審查制度的僅有第5條、62、67條,以及第116條。

而其中幾乎未涉及違憲審查程序的啟動機制,唯一涉及的啟動主體僅有立法機關,方式僅有事前的備案和批准,事後的撤銷。

通過立法機關事前和事後審查相結合的自我審查模式來啟動違憲審查程序,是有必要的,但若將其作為唯一的途徑,必然達不到效果。

就憲法性法律而言,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略有涉及此內容。

根據立法法第90條第2款規定,即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建議,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研究,必要時,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由此看出,公民有違憲審查的建議權,可以向立法機關提出進行違憲審查的建議,這是我國違憲審查制度的一大突破,但仔細揣摩,弊端顯而易見。

公民只享有建議權,最終是否啟動該制度還是由立法機關決定,也就是說,啟動主體仍然只有立法機關,而在國家公權力面前,公民個人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並且,就立法機關是否必須接受,及其工作時限,公民事後的維權救濟等都未涉及。

法律賦予公民權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實現,權利就如同一紙空文。

2003年由「孫志剛事件」引發的三位博士上書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查《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是否違憲,在當時一度引起輿論熱潮,該案最終取得讓人欣慰的結果,這是中國公民首次行使違憲審查建議權。

血的教訓背後,換來的是新辦法的出台,但對於違憲審查機制本身的啟動,並未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據報道,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事件發生及學者上書後,並未給予任何形式的違憲審查或調查程序甚至是回應,可見,公民的建議權實屬渺小,若非轟動一時的大案,恐怕上書也只會不了了之,並且程序上也存在重大問題。

該案距今已10年,而違憲審查啟動機制的構建仍然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

第三,缺乏程序保障,憲法以及現行的各種法律中沒有明確規定違憲審查的審查程序。

除了該制度的啟動機制沒有依據外,進入審查後約束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的工作程序也沒有依據。

立法法第90條規定由某個機關或機構來審查;第91條規定了制定機關的義務;第92條規定由報備機關具體規定。

總之,對於審查機關審查的時間、期限、程序等方面幾乎沒有約束,對於機關工作人員不作為以及不按規定作為的法律後果更是沒有涉及。

因此,實踐中必然會

出現久拖不辦,擱置了事的情況,可見該制度亟待完善。

第四,我國至今沒有一部有關違憲審查制度的專門性的單行法律。

實踐中涉及此類案件並不常見,因此該問題在理論界探討多年,但始終未被立法機關重視。

現在只能在《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一些單行法中模糊地看到違憲審查制度的「身影」,一直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

因此,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並予以實施,將其從學界轉化為法律條文,是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四、我國違憲審查制度的構建

我國法治得以恢復的30年,也是飛速發展的30年,在這30年中,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到目前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違憲審查模式,即國家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相結合,事前審查和事後審查相統一的違憲審查模式。

但隨著人們法制意識的提高,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它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

針對前面提到的我國違憲審查制度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立足中國國情,建立專門機關審查模式為主,復合審查模式為輔的審查模式。

我國現行審查模式是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相結合的復合審查模式,審查主體多層次且單一,權力分散,難保公平。

而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涉及憲法問題的事絕非小事,因此,審查模式應該建立多重並用的方式,設立專門的憲法監督機構,即獨立的憲法專門委員會,專門負責違憲審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以及人民法院予以協助,相互分工,密切配合,統一工作。

目前全國人大中設有法律委員會,協助全國人大處理各種法律事務,但並不專門針對憲法,因此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

而設立憲法專門委員會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內部的工作人員必須為憲法專業人士,這就避免了全國人大中非法學專業人士對違憲審查的過多參與,保障了審查的科學性。

同時,憲法專門委員會工作內容專一且明確,就無久拖不辦的借口了。

這樣既減輕了立法機關的工作負擔,又提高了專門機關的工作效率,還保證了審查的科學性與公平性。

第二,制定一部專門的單行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違憲審查法》。

違憲審查作為憲法監督的一種,有些學者很早就提出我國應該制定一部專門的憲法監督法,在其中對違憲審查程序作出詳細的規定。

這個建議是可行且必要的,但至今仍然未實現。

筆者認為,憲法監督包含的方面太多,在短時間內出台是不現實的,而當今社會又急需一部有關違憲審查制度的法律,因此可以先出台一部專門的違憲審查法,在日後再制定憲法監督法予以補充完善。

在違憲審查法的結構設計中,在機構設置方面,明確規定我國的審查模式,設立憲法專門委員會,規定各自的地位、分工與合作。

在程序方面,首先明確規定啟動機制,擴大啟動主體和方式,如規定公民行使建議權時,除了可以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還可以直接向憲法專門委員會提出,而國家機關必須受理等;其次,分別針對三個主體,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專門委員會以及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圍、方式、步驟、時限以及公民的救濟做出明確的羈束性規定,建立程序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在違憲責任方面,加大對違憲者的制裁,明確規定一旦審查某項立法或者某種行為違憲,對其懲罰的主體、程序以及方式,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三,增強公民的憲法意識,形成全民監督。

具體而言,大力在高校、國家機關、老百姓當中開展普及憲法的工作,樹立民主與法治的氛圍,形成全民自覺守法,相互監督的社會風氣。

五、結語

違憲審查作為憲政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憲法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從建立至今,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我國法治進程中的一大亮點,同時又反過來推動了我國的民主與法治。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違憲審查制度,這是值得我們欣慰的,但是仔細研究,不難發現,我國只是初步建立起了現有的審查模式,其中仍然存在眾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

『肆』 法律專業的論文可發表的刊物有哪些

可發表刊物很多
法學類核心期刊有十餘種:
法學研究 中國法學 法學 法商研究 政法專論壇 現代 法學 中外屬法學 法學評論 法律科學 法制與社會發展 法學家 比較法研究 環球法律評論 當代法學 法學論壇 政治與法律 河北法學 法學雜志 法律適用 行政法學研究 中國刑事法雜志 人民司法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改名為: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人民檢察 知識產權 中國法醫學雜志 中國司法鑒定

一般刊物很多,各省都有社會科學院、法學會或者律協主辦的刊物,可法學類論文。
還有全國各綜合類高等學校都有學報,一般也可發。你要浙江省內的可以查在浙江的高校,省一級法學會,律協,公檢法等的刊物信息。

『伍』 如何發表法學論文

一、刊物選擇

光文章本身好不夠,刊物也要選擇好。刊物選擇同等重要!

(一)刊物選擇范圍

1.不建議投CSSCI來源刊物

第一,CSSCI來源刊物審稿周期長。此類刊物審稿周期一般為3到4個月,至少也需2個月。很多刊物不回復,只有少數的刊物沒錄稿還會給你回復一下。我有一次投一個刊物一個周就回復了,說是編輯初審就沒過,這種打擊很正常,我們要鍥而不舍。也投過《學海》,一個半月就回復,回復說的是我的文章不符合他們刊物的風格。

第二,發文周期長。此類刊物從文章定稿到最後刊發一般至少半年。比如,《西北人口》編輯部8月份說錄用我的文章,過了半年,到了第二年刊物才出來。可能《法學研究》這種權威刊物,要等一年多。

第三,大多CSSCI來源刊物不發碩、博士學生(獨立作者)文章。CSSCI來源刊物中的潛在錄稿規則導致學生及青年教師文章錄稿空間縮小。C刊潛在的規則:知名學者約稿、學者之間相互推薦學生發文、學者之間相互在對方刊物發文、知名學者「姓名」效應等。不像國外的匿名審稿,這些潛在的錄稿規則,佔C刊稿件比例肯定不在少數,何況還有那麼多年輕老師投稿呢。

第四,部分CSSCI刊物辦刊質量不高。不要以為C刊都好,中國要講競爭,還要平衡利益。黨政部門、名人效應都可能影響C刊的評選。你們注意觀察,有些C刊一期七八十篇,還不如普刊。收錢的C刊的,不要發這種刊物,這讓自己自我掉價。具體哪些專門收錢、質量不行的C刊我們私下交流,我這里公開講有故意損人的嫌疑,不講為好。

2.建議多投二本院校非核心的學報

這是因為這些二本學報代表學校門面和學術水平,注重辦刊質量;審稿周期較短,一般為半個月到1個月以內;發文周期較短,一般2個月內就出刊;願意錄用碩、博士生較高質量的文章。

3.建議多投黨政院校非核心的學報

官方性質,注重辦刊質量;審稿周期較短(半個月到1個月以內);發文周期較短(2個月內就出刊);願意錄用碩、博士生較高質量的文章;轉載率較高。

各省地的黨政系統學校學報,有145種左右,願意用我們學生的文章。不要小看這些文章行政院校,被轉載的機會很大。2010年轉載量中,轉載率已經很好了。有些刊物可能你們不知道,例如甘肅行政學院學報,這些的刊物的轉載率很高。黨政系統的學報轉載率高,很注重質量,有綜合指數排名,寧波市委黨校學報,大家可能沒聽過,可以成為大家以後投稿的刊物范圍。

人大復印資料轉載量排名前30名的黨政系統學報中,轉載率在10%以上的共有13種,轉載數量在10篇以上的刊物共26種。轉載數及轉載量排名前30名的黨政系統刊物中,非核心期刊佔半數以上。

二、刊物確定

第一,詳細了解備選刊物的發文主題。建議進入CNKI把備選刊物過去一年的發文目錄找出來,根據目錄歸類了解刊物發文的主題,對比投稿文章是否與刊物以往發文主題相符合。大家要了解哪些刊物,去圖書館轉一轉,法學C刊有哪些,可以了解一下。刊物一年的發文目錄給看一下,這個已經進行了分類,和主題進行一個對比,看是不是這個范圍。如果你的文章主題編輯不熟悉,一般很難被錄用。

第二,地域差異對刊物主題的影響。沿海的刊物一般不會發民族、西部主題的文章。每個刊物有地域特色,比如西北地區的民族類刊物側重發藏族的,四川民族刊物側重彝族。

第三,學科差異對刊物主題的影響。法學技術性太強的文章不好投,盡量寫和相關學科沾邊的文章,這樣能夠不局限於投法學刊物。

第四,研究方法是否適應刊物風格。研究方法、數據統計也很重要,你用太專業的社會學方法、統計學的方法搞研究,投法學核心刊物可能就不合適。因為中國法學的法學研究目前還是文字到文字,屬於粗放研究階段,不像國外引入很多高度量化的研究。

三、投稿方式

(一)A4紙張列印

原則上都用列印稿。列印出來看起來比較舒服,這是一般人的心理。

電子投稿和列印郵寄任選一種的也建議用列印稿。

電子投稿一般附上文章簡要的題目,附上姓名,把文章的基本信息在文件里列出來,單位、摘要、姓名、基金項目,有項目比較好發,如果是同一個專業其他老師也可以掛,只要知會一下,也是做貢獻。編輯都是先看題目、摘要,基本信息,大概可以知道有沒可能錄用你的稿。

(二)大號信封郵寄。大號的信封郵寄,剛好裝A4紙。郵局都有的,一般可以買幾十個備著用。

(三)字型大小和間距。宋體小四號字,行距20磅,這個字型大小和行距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范圍。字太大或太小不行,20磅介於單倍到1.5之間。這個字體和行距雖然不是最好,但大部分能接受。編輯一般比較年輕,不存在老花眼問題。

(四)排版方式應當能夠參考所投刊物。

四、論文錄用

(一)編輯通知錄稿的方式

1.電話通知

(1)一般通過座機打。(2)投稿後的相應時間內要對未接座機號碼具備一定敏感性。我投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的時候,5中旬投的,6月初端午節後回校沒接到編輯部打來的電話,看到陌生電話以為是打錯了。這篇文章三月份到五月份投了20個C刊,只有《學海》回復審稿意見,雖然沒錄用,還是安慰了我一下,其他全部沒有理我。一看作者87年生的,就明白你是學生。後來我投了這個普刊,之後我想萬一是編輯部打來的呢,這叫「無心插柳柳成蔭」、「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一查是湖北的區號,就回過去,編輯說要錄用我的稿件,之後就是修改了。

也有人和我相反的處理方式。我院有同學投了關於民族地區宗教信仰調查的文章,投稿後一段時候後曾發現手機有未接座機號碼,之後沒有及時主動回復。過了段時間,他給刊物聯系,結果編輯告知他本來打算錄用他的文章,當時曾電話聯系過,但是他沒有接到電話。編輯表示,如果他本人同意,還可以發表他的文章。但是,這時已經過了中期考核的時間。一個編輯會審很多文章,具體審稿的編輯人手也不會很多,很可能一忙就會忘哪個電話沒有打通。這個例子是給大家打打預防針,這是一個教訓。

2.郵件通知

郵件的話會發一個正式的文件,附修改規范,問是否同意在本刊發文。

(1)決定錄用,問本人是否同意。可以一稿多投,但不可以一稿多用。很多刊物說不能一稿多投,但只是單方約定,錄稿了都得給你聯系,要得到作者同意。

(2)大致刊用的時間、期數。

(3)不同意發文可直接回復郵件。刊物定稿前,都可以撤稿。撤稿發郵件同時,最好電話聯系。

3、文章返修

(1)參照本刊物的排版及注釋規范。

(2)權威刊物出具匿名審稿人意見。權威刊物或者好刊物修改的次數可能多次。文科發文章,周期比較快。我知道一個華西的博士,國外的Medline資料庫刊物,從錄稿到最後發文整整用了3年時間,中間修改了8次。國內中文刊物編輯改了一到兩次就可以了。最後是發來文章校樣讓作者最後核對。

Q&A

問:二本學校的學報,什麼時候要求投稿人支付版面費?求支付版面費的問題你怎麼看呢?

答:如果真的涉及到中期考核的問題,你的文章被錄稿。可以給編輯談判的,要不就撤稿。他一般會用的,即使你說不交錢。你想一下正規的二本學報或者其他黨政系統學校學報為什麼要你一個學生的文章呢?你有要價的資本,要有自信,肯定是你寫得比一般人要好,至少有些新意。我們有博士,一家普刊說要他的文章,但說版面費的事情,他就說沒錢交,但最後還是也發了。同學們要自信,要胸有成竹,相信你就有要價的資本。但是,如果你真著急發,想交錢,但會交很少。

對於版面費或評審費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碩士生論文,有些編輯可能要看心情,也說不準,正常錄稿比找中介的花得少很多。普刊不交錢的情況還是多,C刊往往都得交評一定審費用,只是說正常錄稿交錢少。所以,我建議大家多發普刊,我導師說發文章不準交錢,評審費都不要交,那我就天天呆圖書館,熟悉刊物、改文章,即使投的文章沒回復一直也放棄。發C刊也不是交錢就一定可以的,川大6年博士畢業,要發3篇C刊,還有博士生的文章一直沒發出去。

問:師兄,我想知道C刊,B刊,A刊,核心的區別?

答:這個我可以簡單給大家說一下。好點的學校期刊的分級,大同小異。川大的期刊分級,五個等級,ABCDE。

A刊3種類型。SSCI就是,國際英文刊物。為什麼要有一個CSSCI,總體來說,我們國家老師學生掌握英語的能力不是很強,所以弄一個中文核心期刊過渡。不過,現在情況有變,浙大博士就要發1篇SSCI,川大沒要求,說不定以後2000後95後學生讀博士,以後要發這個。還有一個是權威刊物的22種,各個學科里有一種權威刊物,法學研究,政治學研究等。還有一種A刊,新華文摘摘要文章,新華社辦的,1500字相當於A刊,轉載效益。A刊就這三類。

B刊3種類型。重要刊物。各個學科里,中國法學、比較法研究,每個學科三五種,比較難發。轉載也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要,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摘要,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報紙有《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這上面發文章很牛,評職稱也需要。

C類3種類型。CSSCI一般的刊物。報紙裡面的重要報紙,比如法制日報、經濟,也算發C類刊物了。三大文科學術文摘論點摘要、學術卡片也算,這三種文摘江安圖書館三樓都可以查到,還有包括人大復印資料。

D類:非C刊的北大核心。核心期刊有兩個評價體系,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北大核心評價不規范,有很多非學術性的刊物,很多學校認是南大核心。北大核心和C刊有重復。還有一個CSSCI擴展版,平衡地域差異,比如《西南交通大學學報(文科版)》屬於擴展板。

E類:比較多。平常刊物,論文集,省級報紙也算,現在我們畢業,發兩篇普通期刊就可以了。好像你們這一級發一篇就可以了,你們再問一下。

問:師兄,你平時的發文平均周期有多長?

答:初稿很快,集中寫半個月。初稿到修改,質量比較好的文章三個月到半年。可能中間要上課,周期會長一點。大概是這個情況,快的話,投稿一個月時間在普刊就可以發表。我知道我的同學,在暑假時間把作業論文改了改,寫問題建議這種論文,三四版面的文章都發表了。有的寒假寫了,上半年就可以已經發出來了。針對大多數同學講,如果用6個月發一篇普刊,時間還是很充裕的。

《法制與社會》雜志是一本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法制類期刊,她集科學性、思想性、可讀性、紀實性為一體,以及時、生動、全面、深刻、充分報道國內外重大新聞的詳情和內幕為己任。旨在貼近百姓、關注社會、倡導法制、反映生活,為讀者提供豐富的綜合信息,法律知識;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援助,維護合法權益。
"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is the legal journals the nationally published, she is scientific, ideological, readability, documentary as a whole, to timely, comprehensive, profound, vivid, full coverage of maj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news details and insider. In order to close to the people, society, advocating legal system, reflection of life,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for readers, rich knowledge of law; legal aid provided strong,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法制與社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雙百方針」,鼓勵理論創新,支持學術爭鳴,促進思想解放,活躍和繁榮理論法學研究。該刊堅持以新世紀的時代精神和主旋律為其精神導向,以新時代的重大實踐主題為其現實坐標,努力推進法學理論認識的深化、法學理論內涵的豐富、法學理論體系的升華。
"Law and society" by Marx Lenin,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s the guide, adhere to the "double hundred policy", encourage innovation, support academic contend, promote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active and prosperous jurisprudence research. The journal adhere 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theme of new century as their spiritual guide, with great practical theme of the new age for the reality coordinate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legal theory, legal theory and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the theoretic system of the science of sublimation.
《法制與社會》雜志是一本集科學性、思想性、理論性為一體的綜合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本雜志是一本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法制類期刊。到目前為止,法制與社會雜志已經和國內多家媒體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並且和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第一線》欄目實現了互動刊播。
"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is a comprehensive periodical a scientific,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CD) full-text included journals, database origin periodical Chin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included journals. This magazine is the legal journals a nationwide public offering. So far, Journal of law and social and domestic media to establish a clos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law channel and CCTV "front-line" interactive broadcast program.
《法制與社會》雜志社理會不僅為社會各界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總結行業經驗、樹立企、事業單位形象的廣闊平台,而且以法律援助、法律服務、理事會法學專家解疑等方式為會員單位提供了法律保護的堅實後盾。該刊面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努力學習組織、引導和支持具有重大實踐意義的課題攻關,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科學而富有效益的智力支持和理論指導。
"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about not only provides a mutual exchange, summarize experience, set up enterprises, image of the broad platform for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ut also provides a solid backing of legal protection to legal aid, legal services, legal experts aimed at dispelling such means as the Council member unit. The journal for reform and opening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learning organization, guide and support the research projec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full of benefi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以上

『陸』 行政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行政管理論文的參考文獻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論文的整體的參考或借鑒,是論文的重要構成部分。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行政管理論文參考文獻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行政管理論文參考文獻(一)
[1]趙格格。服務,而不是掌舵:政府責任的皈依--兼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及啟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03)

[2]郁建興,徐越倩。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浙江經驗[J].中國行政管理。2012(02)

[3]朱滿良,高軒。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務:緣起、爭辯及啟示[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0(04)

[4]甘黎黎。服務型政府構建的路徑選擇--基於新公共服務理論的視角[J].黑河學刊。2010(07)

[5]甘黎黎。新公共服務理論視域中的服務型政府構建[J].傳承。2010(15)

[6]李松林。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啟示[J].理論月刊。2010(02)

[7]施雪華。“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涵義、理論基礎和建構條件[J].社會科學。2010(02)

[8]蔣嶸濤,彭京京。服務型政府價值取向研究[J].求索。2009(10)

[9]儲岳峰。服務而非管制--新公共服務理論對中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借鑒[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11)

[10]金晶,王穎。委託代理理論綜述[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06)

[11]潘勁穩。服務型政府的目標意涵及其實現途徑[J].法制與社會。2007(10)

[12]任勇,李曉光。委託代理理論:模型、對策及評析[J].經濟問題。2007(07)

[13]費玉春,李正明。論公共服務型政府與政府信息公開[J].安徽農業科學。2007(20)

[14]楊楊。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啟示[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6(03)

[15]段黎。淺談新公共服務理論下的政府責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

[16]劉熙瑞,井敏。服務型政府三種觀點的澄清[J].人民論壇。2006(05)

[17]許明星,劉兵榮。非典過後加強農村衛生建設的思考[J].國際醫葯衛生導報。2005(07)

[18]何穎。加快政府轉型塑公共服務型政府[J].技術與市場。2005(03)

[19]謝慶奎。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基本途徑:政府創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

[20]吳家慶,徐容雅。提升地方政府能力的幾點思考[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
行政管理論文參考文獻(二)
[1]室井力.日本現代行政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2]哈特穆特·毛雷爾著,高家偉譯.行政法學總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鹽野宏著,楊建順譯.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南博方.日本行政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5]皮純協.行政法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2

[6]羅豪才.行政訴訟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0

[7]楊惠基.行政執法概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1998

[8]姜明安.行政執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何士青.以人為本與法治政府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0]張金鑒.行政學典範.台灣:台灣三民書局,1986

[11]林尚立.國內政府間的關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2]應松年、袁曙宏.走向法治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3]姜明安,皮純協.行政法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14]張慶福.行政執法中的問題與對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

[15]湯唯、孫季萍.法律監督論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l

[16]王姝.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體制構建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6—9

[17]劉春禾.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體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4

[18]王毅.城管行政執法體制的現存問題與改革構想.城建監察,2006,4

[19]胡建淼.行政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43

[20]樓向輝.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研究——以義烏為個案.2008
行政管理論文參考文獻(三)
[1]王亮。完善中國公務員培訓的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9

[2]馬光濤。西藏林芝地區公務員培訓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

[3]高敬偉。我國公務員培訓市場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9

[4]王璐。我國公務員培訓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D].河南大學2009

[5]柴曉麗。公務員培訓有效性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

[6]王召征。新疆公務員培訓市場化探索[D].新疆大學2009

[7]趙玲玲。我國公務員培訓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10

[8]程倩倩。基於勝任力的公務員培訓模式研究[D].西北大學2010

[9]李青青。職業生涯導向的公務員培訓模式研究[D].西北大學2010

[10]趙永生。“以人為本”視角下的我國公務員培訓的有效性分析[D].蘭州大學2010

[11]任莉星。我國縣級政府公務員培訓研究[D].山西大學2009

[12]於森。陝西省公務員培訓模式探討[D].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0

[13]龍國良。基於有限市場化模式的湘潭公務員培訓政策創新研究[D].湘潭大學2007

[14]陳婷婷。重慶市公務員培訓效果評估體系創新研究[D].重慶大學2008

[15]張榮學。地方政府公務員培訓工作探索[D].吉林大學2008

[16]盧韻瑒。我國公務員培訓評估體系構建研究[D].蘇州大學2009

[17]張波。重慶市公務員培訓效果評估體系研究[D].重慶大學2009

[18]劉雅靜。公務員培訓效果評估體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

[19]韋忠繼。欠發達地區基層公務員培訓問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8

[20]何玉姍,劉廣磊。加拿大人事制度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企業導報。2011(08)
猜你喜歡:
1. 行政管理論文參考文獻範文

2. 大學行政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3. 2017行政管理論文範文參考文獻

4. 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參考文獻

5. 2017年行政管理論文範文參考文獻

『柒』 尋求行政管理畢業論文一份,謝謝!

經濟法與現代行政管理
一、經濟法的使命在於規范國民經濟關系
1.經濟法的實質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調整社會關系,以形成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秩序。其中,經濟法調整國家因素影響的經濟關系,亦即國民經濟關系。
這里所說「國家」,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它的執行機關——行政機關。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有關經濟的基本法律,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關於經濟的一般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有權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修改和補充,審查和批准國家計劃和預算的部分調整方案。國務院制定有關經濟的行政法規,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根據憲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對各級國家機關,主要對政府領導、組織和管理國民經濟的職權以及行使職權的程序作出具體規定,以利貫徹執行。這就是「國家因素」。
國家因素影響的范圍,包括宏觀方面和微觀方面。宏觀方面,指的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全局,重點為計劃、預算、稅收、金融、物價、工資、產業政策、對外經貿等。微觀方面,指的是政府有關部門對企業、對市場的具體事項的必要管理。
國家因素影響的方式,包括干預和參與。干預,說的是間接調控和直接管理。宏觀調控主要採取經濟辦法,按照經濟規律特別是價值規律辦事,並且盡可能納入法製程序。直接管理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採用行政手段,但也應當是依法行政。干預又可分為積極干預與消極干預,前者指保護、鼓勵,後者指限制、禁止。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們已形成了這樣一條指導原則:「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1 〕這就明確了什麼叫「國家適度干預」。參與,說的是國家投資,舉辦企業、事業。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而公有制中又以國有為主體,國家對國有資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但國有並不等於國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可以分離。嚴格地說,干預是「管」,參與是「辦」,管、辦應當分開,前者屬於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的職能,後者屬於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的職能。經濟法側重規范國家管理國民經濟、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活動。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認識:經濟法是國家管理和協調國民經濟運行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的基本組成部分有三大塊:一是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宏觀調控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二是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自主經營,構成經濟法的基調。
根據這種認識,經濟法與民法作出了基本的劃分。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而經濟法調整國家因素影響的經濟關系。當然,在某些情況下也會發生一定的交叉聯系。在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過程中,民法、經濟法既有相對分工,又共同發揮作用。
2.經濟法在國家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一國的法律體系是指由具有內在聯系的各個部門法組成的統一體。對法律部門的劃分和法律體系的框架,中外法學界歷來存在多種意見。我們認為,設計一國的法律體系,一方面要適合本國的國情,另一方面要考慮與國際接軌。筆者曾經提出:「從中國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在憲法這一根本大法之下,主要有六大法律門類: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社會法和訴訟仲裁法。」〔2〕去年初, 王家福等六位研究員著文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主要應由以下九類法律構成:憲法,行政法,經濟法,行政訴訟法,民商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社會法。其中,列在第三位的是「國家從整體利益出發對經濟生活進行必要干預、對經濟秩序予以維護和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經濟法。」〔3〕如此突出經濟法的位置,在目前所看到的著述中, 還是不多的。
經濟法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首先表現為它已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的經濟關系,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又有一定的范圍。經濟法的調整方法,具有直接性和綜合性。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之初,經濟法尚處於一種理論形態的話,那麼,今天可以說,一系列的、調整國家因素影響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已經組合成整體意義上的經濟法部門。
作為一種新型的法律形態,經濟法在國家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不僅表現為它是否為一個法律部門,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它是否為一個基本的法律部門。建立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市場經濟模式,綜合協調國家、市場、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主要依賴於民法和經濟法,而其中宏觀調控為經濟法特有的功能。經濟法解決的社會矛盾屬於基本的經濟關系,所起的作用是別的法律部門無法替代、因而不可或缺的。有鑒於此,稱之為基本的法律部門,不是順理成章嗎?
二、行政機關最大量的工作是依法管理國民經濟
1.現代行政管理的職能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行政、司法往往混為一體,知縣、知府大量的事務是審理案件。現代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則是把立法、行政、司法分開來了。雖然我國不照搬西方某些國家的「三權分立制」,但也將國家機關劃為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三類。考察現代行政管理的職能,必須以此為起點。這還只是一般性。
特殊性在於體現時代特徵。在經過正、反兩種經驗比較之後,中國人民在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終於找到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路線,現已庄嚴地記載於黨章和憲法之中。這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既然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那麼,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行政機關,最大量的工作必然是管理國民經濟。與此同時,還要管理各項行政事務、文化事業及其他社會事務。
2.經濟法與行政管理的結合點
前面已分析經濟法的使命和現代國家的職能,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探討經濟法與行政管理有些什麼關系。經濟法從法律的角度反映國家因素如何對市場經濟秩序發生影響,行政管理從行政的角度規范行政機關如何領導和管理國民經濟建設,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對此,行政學家和法學家是達成了共識的。不妨援引如下兩份資料:
(1)夏書章教授主編的《行政管理學》, 對當代行政的概念作了下述界定:「行政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機關內部事務的活動。」〔4〕
(2)張尚zhuó@①教授所著《行政法教程》, 提出下述觀點:「在我國,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設,主要是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兩大法律部門緊密相關的,這就是經濟法和行政法。當然,經濟法,除它的一個大的分支——經濟行政法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關的以外,它還有另外的一些內容。而行政法,包括它的同經濟法交叉的一個大的分支——經濟行政法在內,則全部是同政府工作密切相關的。總之,加強政府工作的法制建設,在我國,主要就是要大力發展經濟法和行政法。」〔5〕
毋庸置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就包含著依法管理國民經濟,特別是將經濟法行政法運用於行政管理之中。
經濟行政法是調整國民經濟管理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如我國現已制定出來的《預演算法》、《稅收徵收管理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審計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條例》、《外匯管理條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等。因其以經濟法與行政法相交叉的形態出現,兼具經濟法和行政法兩方面的屬性,一些學者稱之為經濟行政法,也有人認為應稱之為行政經濟法。因其強調國家因素的作用,行政管理服務於經濟建設,所以它也就是國民經濟管理法。
據統計,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約有80%的法律和行政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而其中,最大量的行政執法活動是由經濟行政管理機關進行的,如計劃、財政、稅務、中央銀行、審計、統計、物價、工商行政、技術監督、規劃、土地、城市建設、勞動、海關、自然資源管理、環境保護和各產業部門,既是行政機關,同時又是執法機關。
經濟法立足於國家整體,顯示出社會公共性的根本特徵; 現代行政管理又稱公共行政管理,即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作用。結論自然而然地得出來了:經濟法與現代行政管理有不解之緣;現代行政管理中必須運用經濟法這種手段。
三、經濟法在現代行政管理中的具體運用
1.目標
在現代行政管理中運用經濟法,期望實現什麼目標呢?眾所周知,一切經濟工作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我們正在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前一個轉變,本世紀之內要求初步實現;後一個轉變,則需要更長的時間。當前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企業,面臨不少困難,某些企業效益不甚理想。因此,我們的著眼點應定為效率優先,同時也要兼顧公平。
經濟法對國民經濟發生影響,一般通過經濟基礎作為中介,或是改造舊的生產關系,或是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也有些涉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經濟法律,可以直接對生產力起到保護和促進的作用。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熟練地掌握履行行政管理職能所必需的法律知識,特別要提高運用經濟法管理國民經濟的意識和能力,努力實現國家提出的目標:「經濟管理法制化達到較高水平。」〔6〕制定社會主義法律必須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按法律辦事與按規律辦事要盡可能一致起來。實現經濟管理法制化,也就是實現經濟管理科學化。科學管理,治國之道。
2.原則
在現代行政管理中運用經濟法,必須堅持什麼原則呢?概括地說,就是依法行政。其理由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當是法制型經濟。
依法治國的基礎環節是行政管理法制化。行政機關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國家事務,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即從人治走向法治。現代國家政府普遍奉行這一準則,我國於改革開放之後亦確立了這一原則。依法管理國民經濟,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方面。
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依法行政,以規范化的制度,正確處理人民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有利於保證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利於保證行政管理的規范性和科學性,也有利於保證社會對行政工作的監督。
近二十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在經濟領域,侵佔、破壞國家的和集體的財產,製造、銷售偽劣產品,搞不正當競爭,擾亂市場經濟秩序,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政府機關濫用職權、自辦公司、巧立名目、與民爭利等等,人民群眾對這些社會公害深惡痛絕。1996年3月, 在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各級政府及國家公務員都要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堅決維護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統一性與嚴肅性。」
3.基本內容
在現代行政管理中運用經濟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內容呢?可分為宏觀調控與具體行政管理兩大環節。
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主要是把宏觀管住,包括規劃整體發展、制定方針政策、協調市場運行、組織社會保障,通過立法確立計劃、財政、金融三者之間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約的機制,確立價格、工資綜合改革方案。因此,計劃法、財政法、稅法、銀行法、價格法、工資法等在經濟法體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代經濟法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法律,顯示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的作用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是高屋建瓴的管理,而不是拾遺補缺。
這里有一個成功的例子。1993年3月, 我國修正《憲法》,增加了一項重要條款:「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同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提出了16條措施。中央領導同志說,16條中有13 條屬於經濟手段。 從1993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實施了以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宏觀調控。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底,國民經濟的運行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在此期間,立法上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1)1993 年12月制定的《公司法》,確定「公司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按照市場需求自主組織生產經營,以提高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為目的。」(2)1994年3月的《預演算法》,開宗明義提出:「為了強化預算的分配和監督職能,健全國家對預算的管理,加強國家宏觀調控,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3)1995年3月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一條規定:「為了確立中國人民銀行的地位和職責,保證國家貨幣政策的正確制定和執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對金融業的管理,制定本法。」第三條規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上述經濟法律都強調了「完善宏觀調控」這一最重要的管理手段。
另一個環節為對國民經濟活動的具體行政管理。例如,公司注冊登記,頒發各類許可證和執照,征稅,物價檢查,商品市場管理,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等等。行政法上稱之為具體行政行為。
至於抽象行政行為,那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有關部委局和地方有關政府制定規章,各級行政機關制定、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這些行政法規、規章、決定、命令,有的涉及宏觀的即全局性的方面,有的涉及微觀的即個別性的事項。宏觀管住、微觀搞活,並非指宏觀管死、微觀自流。政府的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都可以對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
4.可操作性
在現代行政管理中運用經濟法,需要注意哪些可操作性的問題呢?根據我國的實踐,主要應當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第一,國民經濟法制管理的層次劃分——基本層次與補充層次。行政機關是社會經濟的管理者,同時又是行政執法者。依法行政的第一個層次或曰基本層次的內容,即是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權,包括行政處罰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機關面臨著大量的社會、經濟問題,需要作出許多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之後,行政機關則依法對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依法行政的第二個層次或曰補充層次的內容,即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處理、行政處罰不服,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和要求取得國家賠償。這三項相互關聯的法律補救制度,其結果,可能是對行政處理、處罰的認可和維護,也可能是對行政處理、處罰的否定和制約。行政機關享有行政管理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法律救濟權,從中亦可體現社會主義法制的公正性。
第二,行政管理許可權的范圍——法定職權與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行使權力遵循法定原則,即只有法律規定的行政權力才能行使,法無明文授權則不得為之。違反這一原則辦事,就構成越權。針對目前對某些違法行為打擊不力的情況,人們要求加大執法的力度,這從一般意義上講也是對的,但全面理解,應當是:行政執法、行政處罰既要有力度,也要有限度。這個「度」,就定在法定職權上。由於社會經濟生活復雜多樣,完全採取「一刀切」的方式並不恰當,法律常常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列出一個幅度,行政機關可在法定的幅度內享有自由裁量權,但不能顯失公正。如一般違反治安管理行政秩序的罰款幅度為1元以上、200元以下;對虛假廣告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行政機關行使職權不能越出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范圍。因此,自由裁量權不等於無所不為。行使法定職權和自由裁量權都屬於依法行政。
第三,行政管理職權的內容——權力與義務。行政管理職權是代表統治階級意志(在社會主義國家,就是代表人民意志)的國家通過立法授予的,它不僅意味著權力,而且同時意味著義務,因此又稱為職責。既然承擔了義務,就應當作為,而不能不作為。亂作為是越權,不作為是失職。權力也好,義務也好,說到底,都是為了實踐人民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的人做了官(准確地說,應是公務員),只想到自己是管老百姓的,沒有想到為老百姓辦實事。人們感嘆到某些地方、部門辦事難,其源蓋出於此。所以,國家工作人員需要樹立統一的權力、義務觀。政府與企業的正確關系,應當是:管理中有服務,服務中有管理,管理也是服務。
第四,行使行政管理職權的過程——實體許可權與程序要求。實體法規定實際的權利、義務,程序法規定行為的方式、步驟。前面所講作為和不作為,亦適用於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執法。不論行政處理、行政處罰,抑或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都不能違反法定的程序要求。例如《行政處罰法》規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所以,行政管理一要講許可權,二要講程序。但須注意,程序不能太繁,應當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又方便人民群眾。
四、經濟法學與行政管理學的密切關系
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發展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公共行政管理。1996年4月聯合國首次專門討論這個問題。 國際行政科學學會為目前世界行政科學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為重要的學術組織,第三屆國際行政科學大會於1996年10月在北京舉行。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吸收外國的先進經驗,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行政管理模式。我們對行政管理學的重要性應當有足夠的認識。
行政管理學又稱行政學,或公共行政學,或公共管理學。前述《行政管理學》一書指出:「行政管理學是研究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機關內部事務的客觀規律的科學。」〔7〕
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行政管理學同其他許多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經濟法學。經濟法學是整個法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研究經濟法的產生、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規律性。它的學科對象中,包含政府的法律地位和經濟管理行為的規范化問題。政府作為體現公共權力的國家機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以及作為民事關系中的機關法人,這三重性法律身份必須嚴格區分、正確適用,否則就會因法律地位模糊而導致管理秩序混亂。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還需繼續,同時對外國的特別是以日本、法國、韓國等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應予關注並進行一些比較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國民經濟,協調市場經濟運行,既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又是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手段。由是觀之,經濟法成為現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乃是題中應有之義。
誠然,經濟法學與行政管理學各有特定的內容和體系,但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體制、依法管理國民經濟這一主題上,它們發生交叉的關系。我們可以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將它們統一或結合起來。日本法學家曾經說過:經濟法中的大部分規范,是要由國家各種行政機關來執行的〔8〕。中國亦如是。經濟法學中包含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學中包含經濟法。學科交叉是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向之一。
〔1 〕見《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3年11月14日)。
〔2〕拙作:《經濟法新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版, 第4頁。
〔3〕王家福等:《論依法治國》,《法學研究》1996年第2期。
〔4〕〔7〕夏書章主編:《行政管理學》,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頁、第6頁。
〔5 〕張尚zhuó@①:《行政法教程》,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8~29頁。
〔6 〕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1996年3月17日)。
〔8〕【日】金澤良雄:《經濟法概論》, 中文版見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第118頁;【日】江上@②:《經濟法、禁止壟斷法概論》, 中文版見國外法學知識譯叢:《經濟法》, 知識出版社1982年3月第一版,第8頁。

『捌』 急求一篇如何「加強我們的行政法制建設」畢業論文

加強行政組織法制建設 國家行政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法成為發展最快的部門法之一,行政法制逐步完善。從1979年開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陸續頒布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地方政府組織法》)、《憲法》和《國務院組織法》,初步建立了以行政機關產生、組成、職權為主要內容的行政主體法律規范,健全了行政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的政治體制,確立了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必須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則。此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陸續制定了一大批政府管理經濟事務、政治事務和社會事務的行政法律、法規,政府的行政執法領域越來越寬,行政執法部門越來越多,行政執法權力越來越大。自1989年以後,為了加強對公民、法人人身權、財產權的保護,控制行政權的違法使用,我國陸續頒布了《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和《行政復議法》這四大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標志著我國公民、法人權利救濟和權利保障法律制度已基本形成。但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入,規范行政主體的組織以及內部行政行為和內外行政程序的法律規范或者過於簡略,或者已經過時,或者完全或缺,嚴重滯後於改革實踐,阻礙改革的繼續推進。為了迅速改變這一狀況,/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實現國家機構組織、職能、編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李/鵬/總/理在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指出:「要加強行政組織立法,實現各級政府機構、職能、編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因此,如何以鄧/小/平/行政法治理論為指導,運用法律手段加快政府機構改革,規范政府機構改革的秩序,保障政府機構改革的實施,鞏固政府機構改革的成果,就成了我國行政法制建設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盡快實現各級行政機關組織、職能、編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將成為我國行政法制建設的重心和行政法學研究的熱點。 一 我國關於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古已有之,而且遠較其他法律規范完備。自秦漢而下,古代中央政府為適應自然經濟條件下國家行政管理的需要,一直建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並設置3 — 4級地方政府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唐六典》、《明會典》等就是中國古代行政組織法律規范的集大成者,其詳盡、細密、完備程度,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罕見的。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人民政府不僅在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中規定了行政組織法律規范,而且制定了專門的《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政務院及所屬機關組織通則》、《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通則》、《省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大城市區人民政府組織通則》、《縣人民政府組織通則》、《鄉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同時還制定了一些部門組織法,如《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試行組織條例》、《海關總署試行組織條例》等。1954年,我國第一部《憲法》、《國務院組織法》、《地方政府組織法》的頒布,開創了我國行政組織法制建設的黃金時代。此後,陸續制定了國家計委工作條例和監察部、勞動部、國家體委、國務院秘書廳、國家計量局,國務院法制局、國務院專家局、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委辦局的組織簡則,制定了《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公安派出所組織條例》等基層政府派出機構的行政組織法,健全了各級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組織法,這就標志著我國當時已初步形成了涵蓋中央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派出機構,民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行政組織法律體系。在經歷文革十年動亂和停頓之後,新時期我國的行政組織法制建設主要是撥亂反正,恢復五四憲法、《國務院組織法》和《地方政府組織法》的規定,其間雖然也有局部內容的增刪和修改,雖然也有一些新的法律、法規規定有新的行政組織法律規范,但總體上行政組織法制建設一直沒有達到五四年以後的完備程度。 從國外的行政組織立法來看,由於存在著聯邦制和單一制、普通法系和大陸法系、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因此,不可能存在統一的立法模式。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主要是以憲法來規定行政組織法律規范,美國、法國、德國等均是如此。英國作為普通法系的代表國家,則既沒有憲法法典,也未制定專門的內閣法或中央政府組織法之類的法律、法規,而是以大量的憲法性慣例來規定行政組織法律規范。這些憲法性慣例主要有:內閣的主要職責及其與議會的關系,首相和部長的許可權,部的設置、變更、規模、組織等。英國雖然沒有法律對部的數目加以限制,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部一直保持在18 — 21個左右,沒有大幅度膨脹。與沒有專門的內閣法相反,英國的部門組織法卻較為完善。在英國,如需設立一個新的部,必須通過法律加以規定,一般稱作《××部法》或《××委員會法》。英國部門組織法的歷史與中央各部的歷史同樣悠久,許多部門組織法制定於十八、十九世紀,以後隨著該部職能的變化而不斷修改。部門組織法的內容主要包括:(1)序言,即設立某某部,從何時開始行使職權;(2)部長(部)的職權;(3)部長(部)行使職權的方式及程序;(4)部的主要內設機構;(5)有關部的人員結構方面的規定,如1919年的《農業和漁業部法》規定設立若干名部副長,1919年的《衛生部法》規定該部的內設委員會必須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組成。與英國沒有一部成文法來規定中央政府的組織規范相反,印度憲法則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權進行了最明確、最具體和最嚴格的規定,但實際執行情況卻很不理想,各邦自行其是,中央政府缺乏權威,以致一位美國官員竟如此評論:「印度的憲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憲法之一,而印度政府的腐敗現象、執行不力情況與其他國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世界主要國家的行政組織立法方面,似應以日本的立法最為完備,執行得也十分嚴格。日本除在《憲法》中規定行政組織法律規范外,還制定有專門的《國家行政組織法》、《內閣法》、內閣各省廳設置法,以及規定地方政府機構設置的《地方自治法》、各郡道府及市町村機構設置法等。 綜合比較世界各國的行政組織法,是為了為我所用,借鑒適合於我國國情的做法和經驗。就我國行政組織立法的現狀來看,的確存在著諸多問題。擇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內容上不能與正在逐步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民主法治體制和精簡、統一、效能的行政管理體制相適應。《國務院組織法》和《地方政府組織法》基本上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沒有很好地體現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政府權力下放、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在這方面要下大的工夫研究,動大的動作修改。其二,條款上過於簡約、粗疏,有些條款法律含義不明確。《國務院組織法》只有十一條,不到1200 字;《地方政府組織法》規定政府的條款也只有15條,3300字左右。這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有著12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來說,顯然是過於簡單了。如在憲法、《國務院組織法》中要不要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的人數進行限定,要不要對國務院組成部門的數目進行限定,要不要對國務院直屬機構、辦事機構、議事協調機構的法律地位、設置條件和程序等作出規定。又如國務院實行總理負責制與重大問題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或國務院全體會議討論決定之間是什麼關系,遇意見分歧時決策是實行合議制還是實行一長制,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全體會議是決策機構還是決策咨詢機構,哪些重大事項應當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決定,哪些重大事項應當由國務院全體會議討論決定,等等。又如是否應當對不同地區、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政府的設置、組成、職能等作不同的規定。其三,體繫上很不健全和完備,沒有形成一個相互配套的行政組織法體系。中央政府只有《國務院組織法》,沒有各部委辦局組織法;地方各級政府不僅沒有分級的政府組織法,而且現行的政府組織法還與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放在一起,沒有獨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城市政府也沒有自己的組織法。 綜上所述,我國應當在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與機構改革不斷走向深入的有利條件下,抓緊修改《國務院組織法》,使其更加科學、具體、完備;抓緊制定國務院各組成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和議事機構的組織簡則,可以考慮將「三定方案」上升為由國務院批准頒布的行政法規,以加強其權威性,增加其規范性;適時修改《地方政府組織法》,將其與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分開制定,最好在《地方政府組織法》外,再分別制定《省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市人民政府組織通則》、《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組織通則》、《縣人民政府組織通則》、《鄉鎮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地方政府組織法》規定各級地方政府設置、組成、職權、撤銷等共性內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地方各類政府組織通則則規定各類別政府設置、組成、職權、撤銷等個性內容,並可考慮再根據管轄人口、土地面積、經濟發達程度等不同情況,對各類別政府分別作出不同的規定,如同是縣級人民政府,由於上述諸因素不同,其副縣長人數、組成部門數目和工作人員編制等均應有所不同,該類組織通則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在修改和制定了《國務院組織法》、國務院各組成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和議事機構組織簡則、《地方政府組織法》、地方各類別政府組織通則之後,我國的行政組織立法將形成一個以憲法為統帥、以《國務院組織法》和《地方政府組織法》兩個基本法律為主幹、以地方各類別政府組織通則(法律)和國務院各部委辦局組織簡則(行政法規)為輔翼的、完備的行政組織法律體系,它既是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成果的直接確認與總結,又是防止舊體制回歸的有效法律控制。 二 所謂政府職能的法定化,就是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管理領域以及實現該管理任務所應具有的行政職權。政府職能是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是行政組織法的核心。行政機關是否需要設立,其主要依據是職能;甲行政機關區別於乙行政機關,其主要依據也是職能。職能的內核是職權。我國的整個改革過程,就是政府職能不斷轉變、過分集中的權力逐步下放的過程。對此,鄧小平曾作過大量的論述。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們的各級領導機關,都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規章,放在下面,放在企業、事業、社會單位,讓他們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本來可以很好辦,但是統統拿到黨政領導機關、拿到中央部門來,就很難辦。誰也沒有這樣的神通,能夠辦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 完整的政府職能包括政府的政治職能、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三個方面。而在我國現階段,政府職能的法定化則主要是對政府的經濟職能轉變、社會職能加強以及權力下放等改革成果的一種法律確認。它涉及到對三個方面關系的行政法調整: (一)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政企職責分開,轉變政府職能,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主要內容。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把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權力切實交給企業。」這段話說得十分明確,十分到位。至於哪些屬於企業的權力,哪些屬於政府的權力,其中大部分已經在改革的實踐中逐步達成共識,少部分還需要根據改革的深入發展,從經濟學、法學和行政學的角度多方加以研究。 行政組織法要調整和解決的,是對轉變後的政府職能進行確認。這大體有五種情況:一是保留政府的一部分職能,如保留綜合經濟部門的宏觀調控職能,同時某些保留的職能也有局部調整或內容更新,如宏觀調控從行政手段為主轉向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二是取消政府的一部分職能,如取消專業經濟部門對企業直接進行管理的職能;三是轉移政府的一部分職能,如將專業經濟部門的職能轉移到綜合經濟部門;四是加強政府的某些職能,如加強工商、稅務、審計等政府部門行政執法和監管的職能;五是增加政府一些新的職能,如社會保障職能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新的職能。 要根據政府職能總體轉變和總體配置的要求來決定政府機構的保留、新設、合並、分立、更名或撤銷,並以行政組織法加以確認。如這次政府機構改革撤銷15個部委,新設4個部委,更名3個部委,保留22個部、委、行、署。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列入國務院組成部門序列的共有29個部、委、行、署。要在政府的經濟職能中強調為企業服務,而不是過多干預企業。在這方面一些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做得比較好。如英國的貿工部是負責英國貿易和工業發展的主要部門。該部職能中規定的總目標是「全心全意為在歐洲及世界各國的英國企業服務」。其具體職責是:「(1)通過對話和分析國內外競爭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了解企業的需求;(2)保證和促使政府及歐共體考慮企業的這些需求;(3)努力實現全球的自由貿易,使英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發揮優勢;(4)創造競爭環境,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5)開發能源並監督能源的有效利用;(6)在減少政府加給企業的負擔的同時,通過立法保證公平競爭和消費者的權益;(7)鼓勵技術創新;(8)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9)針對不同地區的特殊困難和需要,採取不同的策略;(10)合理考慮環境問題,確保政府的環保政策對企業的影響;(11)教育、引導貿工部的全體職員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是行政組織法調整的主要內容,它的實質內容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職權劃分。我國憲法第三條第四款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原則。」憲法和《地方政府組織法》分別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職權范圍。但是,這些規定顯然過於籠統和原則。 在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協調程度,直接決定著每個朝代的興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既產生過中央與地方關系協調時期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也出現過中央與地方權力失衡時期的社會動/盪/、封建割/據。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經歷了1956年到1958年、1970年到1974年、1978年以後的三次大調整,目的都是為了將中央與地方關系調整到既能保證國家穩定、又能利於經濟發展的最佳狀態。 國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主要是通過憲法加以調整。其中聯邦制國家中央政府的權力相對小一些,地方政府的權力相對大一些,但各國的規定也不盡相同。如美國憲法對聯邦政府的權力採取列舉式規定,剩餘權力屬於各州所有,聯邦政府不得行使。而印度憲法則既規定了中央政府享有的97項許可權,又規定了地方政府享有的66 項許可權,同時還規定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享有的47項許可權。單一制國家中央政府的權力較大,地方政府的權力較小,法國即是典型代表,英國雖然實行地方自治,但地方政府實際上權力也很小。目前世界各國總體上是要求擴大地方政府權力的呼聲較高,一些國家也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我國在運用憲法、政府組織法規范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時,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做法,將外交、國防、國家安全、貨幣、郵政、宏觀經濟調控等涉及國家主權、安全、統一的職能劃歸中央政府承擔;將管理純地方性事務的政府職能劃歸地方政府承擔;介於兩者之間的政府職能,則或者歸中央政府承擔,由中央政府直接在地方設置機構管理;或者歸地方政府承擔,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統一規范和領導下管理。 (三)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 職能交叉,機構重疊,效率低下,是這次機構改革之前各級政府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統一配置政府職能,理順政府各工作部門之間的關系,對職能相近的部門予以合並,成立綜合管理部門;對職能交叉的部門進行重組,成立新的部門;對職能重疊或消失的部門予以撤銷。要以各部門組織通則的形式對各部門的職能進行梳理、規范和確認,以調整好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杜絕「五/龍/治/水」之類現象的發生;同時,也要對各部門內設機構的職能予以規范。 三 早在1975年7月,/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編制的法定化問題。他嚴肅地指出:「這一次編制要嚴格搞,要切實遵守編制。可以說編制就是法律。」 1980年3月,他又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思想,指出:「制度化以後,編制就不會臃腫,該用一個人就是一個人,該用幾個人就是幾個人。總之,這一套制度要建立起來。」 「這一套制度」就是編製法律制度。 所謂編制,狹義上指的是一個單位的人員定額和人員結構。行政編制是編制的核心部分,屬於行政法的調整范圍。要實現行政機關人員定額和人員結構的法定化,防止公務員人數和職數無限膨脹,就必須完善行政編製法律制度。《貞觀政要》一書的法釋者在評論唐代「貞觀之治」時,認為「貞觀之善政,以省官為首」。由此可見行政編制的重要。而唐貞觀年間之所以能做到省官,皆應歸功於《唐律》的嚴厲規定。《唐律。職制律》規定:「諸官有員數,而署置過限,及不應置而置(謂非奏授者),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 行政編制到底是應由行政組織法統一調整,還是單獨制定行政編製法專門予以調整,在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均有爭論。贊成由行政組織法統一調整者的主要論據是:(1)行政編制是行政組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可能離開行政組織而單獨存在;因此,行政編製法律規范顯然應當放在行政組織法中統一規定。(2)世界各國除了日本的《行政機關職員定員法》外,尚無制定獨立的行政編製法的先例;而且即使日本的《行政機關職員定員法》,也僅是規定行政機關職員總數和各部門職員數,而沒有關於編制核定的實體和程序的規定。贊成單獨制定行政編製法專門調整編制者的主要論據也有兩點:(1)現行《國務院組織法》和《地方政府組織法》關於編制的規定過於簡單,而修改這兩個組織法的動作又太大,難以迅速完成;(2)雖然外國沒有單獨的行政編製法,但我們完全可以根據中國國情和實際需要制定。 爭論可以不必停止,法制建設卻絲毫不能停頓。1997年8月3日,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現在看來,該條例的頒布雖然滿足了編制管理的亟需,但似也存在著幾個明顯的弱點:其一,該條例的大部分內容規定的是國務院的機構設置管理,而這本來應當由《國務院組織法》加以規定,有越俎代庖之嫌;其二,該條例未對編制的申報、審查、論證、批准等各項程序作出具體而嚴格的規定,不利於從程序上加強對編制的嚴格控制;其三,該條例的法律責任條款尚不夠細密、有力,不利於條例的嚴格實施。 為了有利於對行政機關的組織、職能和編制進行統一規范,同時也提高編製法律規范的立法層次,建議在修改《國務院組織法》和《地方政府組織法》時,列專章規定行政編制管理問題。在該章中,要突出對行政編制的實體和程序雙重控制,要加大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在行政組織法之外,可不再制定單獨的行政編製法,但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以《國家公務員定員法》(法律)的形式規定中央政府公務員的最高限額,以《國家公務員定員令》(行政法規)的形式規定中央政府各部門公務員的定額;後者由中央政府在一定時期內發布,人員總數不得突破中央政府總人員限額,但可根據行政職能的變化在各政府部門之間靈活配置與調劑。按照這樣的立法設想,就可以形成以行政組織法規定行政編制實體與程序控製法律規范,以公務員定員法和定員令規定行政編制人數的總量守恆與「動態」調節相結合的、完備的行政編製法律規范體系。 四 實現行政機關工作程序的法定化,這是黨的十五大和這次行政管理體制與機構改革提出的又一項迫切任務。行政機關的工作程序,既包括外部的行政執法程序,也包括內部的行政管理程序;前者直接影響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後者直接影響行政機關的內部管理。二者共同構成完整的行政程序。我國現行調整行政程序的法律規范,主要散見於大量的單行法律、法規中,如《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審計條例》,等等。這些程序性的規定既很不系統和完整,也缺乏一個明確而統一的立法宗旨加以統率,有些程序之間甚至相互沖突;因此,亟需制定一部行政程序法典統一規范內外行政程序。 1989年我國《行政訴訟法》的頒布,為提高行政程序的地位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它在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違反法定程序的」,應當判決撤銷。該規定向我國一直重實體、輕程序,重司法程序、輕行政程序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傳統提出了挑戰。1996年頒布的《行政處罰法》,則第一次對行政處罰程序作出了較為系統、完整的規定,特別是關於聽證程序的規定,更是我國行政程序立法的重大突破,對於切實維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正是由於有以上行政程序立法的法律基礎和理論基礎,更由於我國法制建設實踐的迫切需要;因此,近年來我國行政法學者和全國人大法工委一起開始討論制定《行政程序法》問題,並即將進入試擬稿的起草階段。毫無疑問,《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實施,將全面解決我國行政機關工作程序法定化的問題。 要制定行政程序法,首先必須解決行政程序的功能問題。對此,國外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行政程序的主要功能是提高行政效率。這一觀點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1889年西班牙制定世界上第一部行政程序法為標志,以生產的高度社會化要求政府予以迅速、有效的干預為背景。第二種觀點認為,行政程序法的主要功能是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這一觀點興起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1946年美國行政程序法的頒布為標志,以公眾強烈反對行政權專橫、武斷、不受制約為背景。在美國,正當法律程序是其法治的基石之一,行政程序法是其行政法的核心。很多美國行政法學者甚至認為,美國行政法的主要內容甚至全部內容就是行政程序法。第三種觀點則認為,行政程序兼有保護公民權利和提高行政效率的雙重功能,二者可有所側重,但不可偏廢。這種觀點體現在六、七十年代以後一些國家制定的行政程序法之中。由於第三種觀點兼顧了民主與效率的統一,因而為愈來愈多的人所接受。 行政程序對民主和效率的雙重保護功能主要體現在它對行政權與公民權之間的平衡與調和作用上。一方面,在行政行為的實施過程中,行政機關處於主導地位,公民在強大的行政機關面前顯得較為弱小;因此,為了在行政權與公民權之間設置一個緩沖地帶,在行政行為的實施過程中摻入一定的民主因素和建立某種事前制約機制,行政程序保障公民權利的功能就顯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行政行為的實施過程又是一個迅速執法的過程,違法行為應當盡快予以追究,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應當始終處於確定和穩定的狀態;因此,行政程序又必須具有促進行政效率的功能。正如美國一名行政法學家所言:「行政程序最基本的任務是如何設計一項制度既使行政機關官僚武斷和伸手過長的危/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又能保證其能夠靈活有效地進行管理。」 當然,行政程序作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每一項環節、步驟和方法固然可以在保障民主或保障效率方面有所側重,但卻不可能脫離行政程序的整體功能而絕對地保障一方面,舍棄另一方面。如行政處罰程序中的時效規定固然對提高行政效率有重要作用,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行政機關超過法定期限實施的處罰無效,則又保護了相對一方的權益。再如聽證程序固然是保障民主的重要手段,但它又保證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一致,改善了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的關系,調動了執法者與守法者雙方依法辦事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推動了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從而在深層次上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正如美國的韋德法官所言:「對行政機關而言,遵守程序會耗費一定的時間和金錢,但如果這能夠減少行政機關運轉中的摩擦也是值得的。因為程序促進了公正,減少了公眾的怨言,其作用是促進而非阻礙了效率。」 可以認為,設立完備的行政程序並保證其得到嚴格執行是解決民主與效率這一現代二律背反難題的一項重要措施。

『玖』 依法治國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依法行政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年版。
2、羅豪才、湛中樂:《行政法回學》,北京大學出答版社2012年版。
3、孟鴻志:《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4、張步洪:《中國行政法學前沿問題報告》,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5、李貴顯、陳福信、張德信:《公共行政概論》,北京新魏出版社2002年版。
7、《社會主義法制理論讀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選》2014年版,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9、《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2014年10月。

『拾』 薛剛凌的學術論文

在《中國法學》、《政法論壇》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共計70餘篇:
1. 《行政體制改革基本問題研究——兼論行政體制改革與行政法治的關系》,載《中國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
2. 《社會自治規則探討》,載《行政法學研究》2006年第1期;
3. 《行政法的主體論》,載《憲政與行政法治發展報告》,2006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 《開創公法學科的奠基之作》,載《法制日報》2006年5月25日第11版;
5. 《行政法發展模式之檢討與重構》,載《公民與法》2006年第3期;
6. 《將公共財政納入法治軌道》,載《中國審計》2006年第2期;
7. 《論府際關系的法律調整》,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5期;
8. 《土地徵收補償制度研究》,載《政法論壇》,2005年第2期;
9. 《價格聽證制度研究》,載《憲法與行政法治評論》2005年第2卷;
10. 《論行政程序制度的理性價值》,載《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11. 《BOT項目中特許經營人的風險防範及利益保護研究》,載《浙江學刊》2005年第5期;
12. 《地方政府是否有權管轄中央企業資產》,載《法制日報》2005年10月13日;
13. 《立法機關和社會如何形成良性互動》,載《法制日報》2005年8月15日;
14. 《行政訴訟法修訂之結構模式研究》,載《訴訟法論文集》,2005年9月;
15. 《依法管理和監督各類社會組織》,載《人民日報》2005年12月6日;
16. 《依法行政與行政體制改革》,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7. 《行政合同訴訟研究》,載《訴訟法學研究》2004年第7卷;
18. 《國家治理的理性選擇》,載《紫光閣》2004年第8期;
19. 《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4年年會及第七屆海峽兩岸行政法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4年第6期;
20. 《論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載《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4期;
21. 《論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下)》,載《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5期;
22. 《論公務員錄用平等之保護》,載《依法治國新視點》,2004年9月;
23. 《從認識到規范——悄悄走近的特許經營制度》,載《法制日報》2004年2月19日;
24. 《車牌拍賣是否違法》,載《法制日報》2004年5月19日;
25. 《誰應對三警員的損害負責》,載《人民公安》2004年第4期;
26. 《國家賠償為何如此艱難?》,載《法制日報》2004年8月10日;
27. 《公共服務中的特許經營》,載《公共服務創新》,2004年12月,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8. 《論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和完善》,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1期;
29. 《公聽代表人制度研究》,載《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2003年第3期全文轉載,並收入《中國行政法學精萃(2004年卷)》;
30. 《行政訴訟被告制度之檢討》,載《訴訟法的理論與實踐》2003年卷;
31. 《農村法治發展之思考》,載《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5期;
32. 《「行政審判制度改革」調查報告》(上),載《訴訟法學研究》2003年第4卷;
33. 《「行政審判制度改革」調查報告》(下),載《訴訟法學研究》2003年第5卷;
34. 《法治的呼喚:對孫志剛案的行政法學思考》,載《中國訴訟法判解》2003年第1期;
35. 《美國行政裁決替代法》,譯文,載《公法研究》2003年第2輯;
36. 《美國規章協調制定法》,譯文,載《公法研究》2003年第2輯;
37. 《行政判決制度研究》,載《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38. 《地方制度研究新思路:中央與地方應用法律相規范》,載《中國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39. 《第五屆東亞行政法學術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
40. 《行業腐敗,是誰惹的禍?》,載《時代潮》2003年第1期;
41. 《民營化: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路徑》,載《法制日報》2003年2月13日;
42. 《居民身份證制度透析》,載《法制與新聞》2003年8月;
43. 《軍事法學是法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載《法制日報》2003年12月11日;
44. 《行政訴訟類型研究》,載《訴訟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
45. 《WTO與行政組織法的改革》,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1期;
46. 《行政法理論與實踐關系研究》,載《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第1期;
47. 《中央行政組織法律問題之探討》,載《公法研究》2002年第1期;
48. 《地方行政組織法完善與構想》,載《東吳法學》2002年第1期;
49. 《WTO與中國行政法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50. 《完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的思考》,載《中國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
51. 《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之探討》,載《法學雜志》2002年第3期;
52. 《審視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載《法制日報》2002年1月20日;
53. 《法官與法官文化》,載《法制日報》2002年4月21日;
54. 《重構行政判決制度》,載《法制日報》2002年3月3日;
55. 《程序與法治》,載《法制日報》2002年8月18日;
56. 《行政組織法基本原則之探討》,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2期;
57. 《中美行政執行制度比較》,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58. 《行政主體之再思考》,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
59. 《機構改革也需要法律規制》,載《法制日報》2001年1月28日;
60. 《論行政權》,載《政法論壇》2001年第4期;
61. 《第四屆東亞與海峽兩岸行政法學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1期;
62. 《〈WTO與中國行政法的改革〉國際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5期;
63. 《第五屆海峽兩岸行政法學術研討會綜述》,載《行政法學研究》2001年第4期;
64. 《行政訴權的價值》,載《法制日報》2000年9月24日;
65. 《行政法基本原則研究》,載《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1期;
66. 《行政訴訟十年回顧》,載《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4期;
67. 《東亞行政法研究會第三屆年會暨行政程序法國際研討會綜述》,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1期;
68. 《行政訴訟受案標准研究》,載《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
69. 《處理行政、民事爭議重合案件的程序探討》,載《法律科學》1998年第6期;
70. 《我國行政主體理論之檢討》,載《政法論壇》1998年第6期;
71. 《行政組織法與依法行政》,載《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1期;
72. 《市場經濟與行政法的發展思路》,1998年9月,載中國政法大學科研處編《優秀論文集》;
73. 《論行政法的目的、手段和體系》,載《政法論壇》1997年第3期;
74. 《對行政訴訟審查范圍的幾點思考》,載《行政法學研究》1997年第2期;
75. 《論行政組織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載《中國行政法學新理念》,1997年11月,中國方正出版社;
76. 《關於行政處罰主體制度的思考》,載《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77. 《論行政行為與事實行為》,載《政法論壇》1993年第4期;
78. 《行政機關編製法論綱》,載《法學研究》1993年第3期;
79. 《論行政機關的不作為引起的訴訟》,載《法學雜志》1993年第1期。

熱點內容
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法學 發布:2025-01-11 23:36:41 瀏覽:222
司法部公證管理規章有哪些 發布:2025-01-11 23:03:26 瀏覽:269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
關於黨支部上牆張貼的規章 發布:2025-01-11 22:11:03 瀏覽:146
在職法律碩士報名條件 發布:2025-01-11 22:10:51 瀏覽:764
醫生的診斷證明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1 22:04:02 瀏覽:647
江蘇省法律援助機構接待的來訪咨詢量 發布:2025-01-11 21:56:07 瀏覽:884
環境法律責任的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1 21:24:29 瀏覽:906
泰州法院颶風行動 發布:2025-01-11 21:24:21 瀏覽:349
行政法原則口訣 發布:2025-01-11 21:15:06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