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1997年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

1997年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

發布時間: 2023-06-16 05:03:12

『壹』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的違法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不免除

這句話是錯誤的。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的違法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不免除被告舉證責任。

(1)1997年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擴展閱讀:

第六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第七條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接納。

第八條 人民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或者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其舉證范圍、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並告知因正當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證據時應當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申請。

『貳』 行政相對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必須經過怎樣的程序後才能提起行政訴訟

該題有誤。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相關內容。

《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七條對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先向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十四條法律、法規未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行政訴訟必經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既提起訴訟又申請行政復議的,由先受理的機關管轄;同時受理的,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選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申請行政復議,在法定復議期間內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三十五條法律、法規未規定行政復議為提起行政訴訟必經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後,又經復議機關同意撤回復議申請,在法定起訴期限內對原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叄』 行政機關為其行政行為舉證的法律依據

□蔣中暉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復議法》相繼施行以來,行政訴訟、復議案件已是平常事,國土資源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在行政訴訟、復議中遭到敗訴或撤銷的結果也屢見不鮮。這就要求國土資源行政機關不僅要在執法過程中堅決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沒圓判件的規定,依法行政,而且要在對相對人作出具腔閉體行政行為後,繼續甄別梳理證據,認真分析,避免在行政訴訟或復議時倉促上陣。舉證責任從法律性質上屬於一種自我責任,它是一種根據特殊法律規定對特定的事實即為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的法律責任,其特殊性在於後果可能是一種法律權利的喪失。具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有關當事人提供證據責任。二是指舉證人提供證據後可以證明案件的部分或全部事實。民事訴訟的一般證據規則是「誰主張,誰舉證」,以「舉證責任倒置」為特例。行政訴訟舉證責任源於民事訴訟舉證責任,1990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首次把舉證責任引入行政訴訟中,但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負有舉證責任」即「舉證責任倒置」,而由原告舉證只在被訴「不作為」案件中為特例。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也源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舉證責任。國土資源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有二:一是對被訴或被申請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有關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案例一:1999年3月29日,江蘇省邳州市碾庄鎮碾庄村西門二組不服邳州市國土資源局對其非法轉讓0.37畝土地給曹瑞良等四戶建商業用房的處罰決定,依法向邳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邳州市人民法院經審查立案後,向被告邳州市國土資源局送達了起訴狀副本,並要求在法定期限內將答辯狀送交法院及原告。被告邳州市國土資源局依法向邳州市人民法院提供了對原告即被處罰人違法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的證據及
法律依據:原告於1998年8月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合法審批,擅自將位於碾庄村米廠、麵粉廠門面的0.37畝的集體土地使用權,以出租形式非法轉讓給受讓方曹瑞良等四戶建商業用房的事實;被告1998年5月21日對原告及應邀參加人簽章的現場勘測筆錄、8月18日對原告調查筆錄和8月22日對受讓方曹瑞良及證人趙宗蘭等簽章所作的調查筆錄及其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等書證。如果被告邳州市國土資源局不能或逾期提供上述證據,人民法院可以直接裁決被告邳州市國土資源局敗訴。二是對被訴或被申請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事實和不履行法定職責具有合法理由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如前述案例,邳州市國土資源局最終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決定:沒收邳州市碾庄鎮西門二組所得土地轉讓價款4萬元並限期15日內令受讓方自行拆除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並對西門二組處以罰款5000元。據此,邳州市人民法院維持了邳州市國土資源局的處罰決定。
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被告對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需要承擔舉證責任,並且要求一律做到證據確鑿。這使得在行政訴訟中時,公民不需要承擔太多的舉證責任,更有利於公民權利的保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枯改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條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但是,不得為證明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作出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

『肆』 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分擔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擔的基礎是公平原則和當事人提供證據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舉證責任的分擔規則是「被告對其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原告負一定的舉證責任。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伍』 行政訴訟中,負責舉證責任的主要是

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二條 :【舉證責任的分配】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六條 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承擔舉證責任。

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交答辯狀,並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依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

第二十七條 原告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一)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

(二)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證明其提出申請的事實;

(三)在一並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

(四)其他應當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的事項。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

第三十二條 原告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被告有權提供不予賠償或者減少賠償數額方面的證據。

行政賠償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倒置,由被告方舉證。

(5)1997年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擴展閱讀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

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陸』 行政案件申訴的法律規定

法律主觀
按照《行政訴訟法》第六章的規定,原告提起訴訟分為直接提起訴訟和經行政復議後提起訴訟。相應的起訴期塵伏限也因原告啟動訴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差別。主要有以下兩種情形(1)當事人對復議不服的起訴期限《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猜兄埋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結合該條第一款的規定,對復議不服的起訴期限因復議期的不同又分不同情況。第一種,復議機關在法定的復議期間內作出答復,並按照規定方式送達復議申請人,告知其訴權和起訴期限的,復議申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應在收到復議決定書後十五日內提起訴訟。第二種,復議機關在規定的期限內未作出決定的,申請人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提起訴訟。該條規定中注意的問題是對「復議期滿」的理解。《行政訴訟法》對復議期限的規定是60日,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但是《行政復議法》中對復議期限的規定與《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期限不一致,但因《行政復議法》是專門性法律,且是後法,所以在復議期限的問題上應按照《行政復議法》的規定來計算。對起訴期限的限制,只有法律才有權規定。如果行政法律和規范性文件對起訴期限作出限制,則不應認可其效力。(2)當事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起訴期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對「知道」的理解,應當是明確行政行為內容(主體,權利義務等),對訴權和起訴期限也是清楚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是指特別法律中對起訴期限的不同規定,這些規定大多短於三個月的期限。但因是特別規定,應當以此來確定對不同行政決定的起訴期限。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行穗螞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

『柒』 行政訴訟應當符合哪些條件

提起行政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起訴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明確的起訴狀;以及當事人起訴的法院是對案件有管轄權的法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九條
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五十條
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捌』 行政訴訟中實行證明責任倒置原則的原因是什麼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原告所提出的特定事實主張(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合法),由被告就該事實主張承擔否定其成立的舉證責任,否則將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

行政訴訟證明責任倒置的原因,即被告(行政機關)承擔證明自己行為合法性的原因是:

被告承擔證明責任是依法行政原則的應有內涵。依法行政原則要求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不僅要實體合法,而且程序也應合法。被告有充分的舉證能力。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符合大陸法系「主張消極事實的人不負舉證責任」的原理。行政訴訟的訴訟標的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由被告承擔證明責任,還有立法政策上的考量和行政導向方面的意義。行政訴訟要解決的問題是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從行政訴訟的立法目的即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出發,擺在立法者面前的惟一合理的選擇是設置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推定原則

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所具有的行政導向方面的意義在於,有利於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促使其嚴格遵守「先取證,後裁決」的程序規則,以充分實現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 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七條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 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玖』 論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制度

律師解答:
行政訴訟證據制度與刑事和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主要差別集中表現在舉證責任制度上。如何設定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制度,使之成為確定行政訴訟的勝訴和敗訴的規則,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舉證責任的分配及其價值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分配,是一個頗多爭議的問題。我國行政訴訟法採用被告負舉證責任說,但規定得過於原則,在審判實踐中難以掌握。 1999年 11月 24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以下簡稱《解釋》 ),對舉證責任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採用由被告負舉證責任說,兼采合理分擔說,即在一般情況下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在特定的情況下由原告承擔部分舉證責任。《解釋》對於舉證責任的分配,比較1991年 5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試行 )(以下簡稱《意見》 )大大地進了一步,但仍然有不周全的方面,主要是對舉證責任的價值未作明確的設定。

舉證責任的價值,主要是指訴訟中的原告、被告或第三人所承擔的舉證責任對勝訴和敗訴所產生的決定性作用。筆者認為,法律或司法解釋,對此應作出明確的回答。譬如,法律規逗兆游定在行政訴訟中,作為當然的被告的行政機關對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承擔舉證責任。那麼,行政機關拒絕承擔舉證責任,或者所舉證據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以後收集的證據、依據,對此法院如何作出裁決,僅作出「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這樣的司法解釋是不夠的。因為我國是實行的是成文法而不是實行判例法,在行政權強大且不甘願法律束縛其手腳,司法權相對弱小的環境下,如果法律不作出明確的規定,對處於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弱者——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上述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應當舉證或者所舉證據不符合法律規定,應明確設定被告承擔敗訴的後果。同樣,行政訴訟中的原告,對於起訴是否符合法定條件,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提起行政賠償中被侵害造成損失的事實以及其他應由原告舉證的,如果原告不舉證或舉證不能的,也要明確應由原告承擔敗訴的後果。

二、證據的採信規則

我國把實事求是、有錯必糾,追求客觀真實奉為圭臬。但是,時過境遷的客觀真實不可能毫無差錯地重合再現,在法律意義上,只能是依靠證據和推理去認定事實,這就法律上的事實。法律上的事實是依靠證據支撐的。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制度對證據的採信作出規定,行政訴訟活動則難以為繼。

「先取證,後裁決」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必經程序,那麼,如果行政機關所取證據違法,則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就會坍塌,行政相對人倘若提起行政訴訟,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敗訴是不可避免的。

在行政訴訟中,設定證據採信規則,對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避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對於行政主體在實施具體行政行為中所取證據因違法不予採信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行政主體認定事實的證據違法

行政活動絕大多數都是依職權行使的具體行政行為。都是行政機關的主動行為,即使是依申請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也處於主導的地位。行政主體在個案出現後,也要主動收集、審定並採納證據,以便作出合法合理的行政行為。行政主體對證據從原始狀態開始收集、審定和採納的活動是一個權力運行的過程,其中證據運行活動的不正常,即可能導致作為認定事實的證據違法,其證據則不能採信。

1、證據的外在形式違法。根據法律規定,證據的形式有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現場筆錄七種。對於以上證據的形式經過法庭質證屬實則可以採信。如果外在形式不合法,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未加以補救使其合法化,則不能予以採信。

2、非法定主體收集的證據。行政主體猜棗對於非法定主體收集的證據,雖然其證據具有客觀性和相關性,但未經過行政主體的法定人員依法定程序重新收集並查證屬實取得合法性,這樣的證據不能採信。

3、違反法定程序取得的證據。行政主體不遵守法定的步驟、順序、方式和時限對證據進行收集、審查和採納,即作為事實認定的證據,如果發現後,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又未採取法定的山銷補救措施或重新通過合法程序取得,對認定事實產生嚴重影響的證據,亦不能採信。

4、採取非法職權取得的證據。行政主體違反法律規定採取的手段、方法和措施所取得的證據,比如對行政相對人採取逼供誘供、違法羈押或脅迫手段獲得的證人證言,即使其證據具有客觀性和關聯性,但由於是利用職權非法獲取的證據,也不能採信。

(二)行政主體在行政過程中舉證責任違法分配

首先舉證責任應依據法律規定。這里的法律既包括狹義的法律,也包括廣義的法律即法律精神和原則。根據現有法律規定分析,立法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常由實體法根據事實要件予以明確,通常表現為除非有例外規定,程序的發動人員負有舉證責任。

其次由行政主體依合理原則分配。行政程序舉證責任的分配可參照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兩大訴訟舉證責任分配規則及其精神,在不違背公平、顯失情理的條件下,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最後應該有利於相對人。行政程序確定的職權調查主義原則使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一方擁有特別地位,對此,行政相對人完成法定舉證之外的舉證責任在無法律明確規定,依照經驗又無法合理分配時,宜採取有利於相對人,即由行政主體一方負擔舉證責任為解決辦法。

行政訴訟中,對於舉證責任違法分配的、顯失公平、不利於行政相對人的舉證責任分配,經法院查證後應不予採信。

(三)行政主體認定事實時推定或認知違法

1、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時除運用證據外,也運用推定獲得事實結論。行政推定是在行政領域根據某一事實的存在作出另一與之相關事實存在與否的假定。正確運用推定,既可提高行政效率,也可公正分擔舉證責任,緩解某些事實證明上的困難。行政推定可分為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實上的推定兩大類。法律上的推定是指法律規定的從已知的事實推論出未知事實或不依賴某種基礎性事實即推理出另一事實存在的過程。事實上推定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根據已確認的事實,依照經驗和科學知識的推斷。其既要合法也要合理,如果據以作為事實認定的行政推定違背了法律的直接規定、法律精神、科學原理或社會公認的經驗規則,其行政推定為違法推定。

2、行政認知是行政主體在作出行政行為過程中以一定形式直接認定某種事實的真實性,並據此作為事實認定基礎的過程。但這種認知過程不能以強調提高行政效率、節約行政成本而影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分配。行政主體在行政認知上,如果對非屬無合理爭議的事實或讓相對人對應該行政認知的事實進行舉證即屬違法認知。

三、行政訴訟取證和舉證期限

行政訴訟中的取證和舉證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其聯系是,取證是前提,舉證則是取證的目的所在。其區別是,取證是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而言的,是在行政訴訟之前行政機關在其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作為;而舉證則是被告行政機關對法院而言的,是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後,特定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的作為。行政訴訟中的取證和舉證對審理結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對取證和舉證的期限作出規定是關鍵。在行政訴訟中規定取證和舉證的期限,其意義還在於防止訴訟活動的拖延,又可及早確定案件的事實和性質,實現行政效率和司法效益的統一。

(一)行政訴訟取證期限

1、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這一規定,僅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而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後,又得知原告將要提起訴訟之前,是否可以收集證據,法律出現了疏漏。

1991年的《意見》未作解釋。 1999年的《解釋》已經明確,其第 26條第二款規定:「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 10日內提交答辯狀,並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證據、依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為沒有證據、依據。」這一規定明確地阻斷了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後,在提起訴訟以前的取證行為,也就是取證的期限只能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

2、行政復議機關取證的期限。有觀點認為,復議機關的復議程序的插入導致了情況的復雜化。其實不然。行政復議機關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經過全面審查,可以變更,甚至撤銷。那麼,行政復議機關如果不行使調查收集證據的權力,就談不上全面審查。筆者認為,復議機關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應局限在全面審查原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如果經復議維持的,提起訴訟因為原行政機關是被告,其取證期限仍然限於其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解釋》明確規定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所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如果復議機關作出變更或撤銷原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提起的訴訟,由於復議機關成為被告,形成了一個新的具體行政行為,其取證期限亦可延續到復訴機關作出新的具體行為之前,其取證期限與《解釋》「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並不矛盾。

3、取證期限的例外情況。根據《解釋》只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理由不能提供的;二是原告或者第三人在訴訟過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實施行政行為過程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證據的。上述兩種例外情況,表面看來,取證期限放到了作出行政行為之後。但筆者認為其取證的期限實質沒有變,其取得的證據仍然要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前存在的證據,而決不能是作出行政行為之後出現的證據。

(二)行政訴訟舉證期限

1、行政主體的舉證期限。根據《解釋》,筆者理解為其舉證期限應當在收到起訴狀 10日內,而不是在整個一審作出裁判之前。在上述期限內不提供即可認定為舉證不能,被告承擔敗訴的後果。如果有正當理由逾期提供的,即出現上述例外取證理由的 (僅局限於這兩種正當的理由 ),可將舉證期限延長到整個一審作出裁判之前。《解釋》第 31條第三款規定:「被告在二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審過程中沒有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二審法院撤銷或者變更一審裁判的根據。」這說明,被告的舉證期限局限在一審作出裁判之前,超過舉證期限的證據則失去價值。

2、原告或第三人的舉證期限。《解釋》對原告承擔的舉證責任作了規定,但對舉證期限,法律和《解釋》未作規定。筆者認為,既然對被告的舉證期限作了限制,為了保證訴訟的效率,對原告或者第三人的舉證期限也應作出規定,可以放寬到整個一審作出裁判之前。這與立法本意,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並不矛盾。

四、被告履行舉證責任的標准
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制度作為確定行政訴訟勝訴和敗訴的制度,設定被告履行舉證責任的標準是十分必要的。在什麼條件下說明被訴行政機關完全履行了舉證責任,法律或司法解釋應該作出規定。筆者認為應具備以下標准:
1、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事實,必須是特定法律規范所要求具備的事實。所謂「依法行政」,具體的行政行為所適用的法律規范所預先設定的事實要件必須得到滿足後方能實施。一是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事實,必須是特定法律規范所要求具備的事實。如果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事實,不是特定法律規范所要求的事實而適用特定的法律規范而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則無法可依。二是特定法律規范規定的幾個事實要件,必須滿足幾個事實要件,缺一不可。例如,工商部門對某商場銷售超期食品進行處罰,必須存在兩個事實要件,其一,商場有銷售超期食品的行為;其二,查出的食品確是超過保質期的。兩者缺一不可,否則,據此作出的處罰的證據便得不到滿足。
2、任何事實要件都要有確鑿的證據支持。行政機關不得以強大的行政職權採取武斷專橫的態度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它所認定的每一個事實都應當有根據。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如果堅持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是合法的,就應當提供證據證明它所認定的事實確實存在。如果沒有相應的證據支持,行政機關所認定的事實即為子虛烏有。
3、每一證據必須是可定案的依據。可定案的證據,同三大訴訟的證據規則一樣,其標準是必須具備法律上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其真實性,即證據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能帶有任何主觀的成份。證據本身不能存在假定、推測、想像的成分。作為定案的證據,一定要在當事人所爭議的法律關系發生、變更、終止過程中和案件發生時形成的客觀事實。其關聯性,作為定案的證據必須與案件事實存在著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系和因果關系。其合法性,一是證據的收集、調查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程序,違反程序取得的證據是非法的證據;二是事實必須具備法律所要求的特定形式,不具備法律要求的特定形式的證據也是非法證據。筆者認為,非法證據決不能提倡採納說,如果那樣,「無法無天」的悲劇將會重演。
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制度處於行政訴訟證據制度的核心地位。這一制度對於行政訴訟的後果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法律或司法解釋應對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制度不斷地加以充實和完善。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