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攻訴訟法修改
『壹』 最新行政訴訟法最後一次修訂是哪年哪月
2014年11月1日
2014年11月1日,。這是的十八屆四中後。最新或2022(歷屆)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
『貳』 行政訴訟三大功能
北京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對這部和百姓息息相關的「民告官」法做出了重要修改。
一:受案范圍擴大
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經過20多年的實踐,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已經不僅僅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權利范圍在單行法中不斷擴大。「這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進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認為,擴大受案范圍是總體趨勢,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
二: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長龍非認為,雖然這是一個宣示性的條款,但把這個要求寫進來,體現了在行政訴訟中對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保障。這是四中全會精神在行政訴訟法修改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和具體化。
「當然,要讓這一規定得到真正的落實,我族灶明們期待下一步還會有更具體的制度來配套完善,使之具體化。」龍非說。
三:可口頭起訴
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認為,這一規定方便了當事人行使訴權。「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更希望採用口頭方式起訴。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操作性較強。但不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起訴都要符合條件,如有明確被告、基本事實等。」沈巋說。
四:應當登記立案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這樣做減少了對原告起訴的阻礙。」龍非說,以前立案很大程度上是實體審查,以後法院立案主要是對原告的起訴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要求進行判斷。新規定同時要求法院要對當事人不清楚的地方進行釋明,給予指導。雖然會給法院增加工作量,但這是對當事人訴權的一種保護。
五: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延長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原告的起訴期限,由現行的行政訴訟法當中的三個月延長到了六個月,並且對一些特殊情況,都做了比較明確的規定。這樣就可以給原告更多的時間來提起訴訟。
六:行政首長出庭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修改後的法律把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特別強調,老百姓告官要見官。雖然由誰到法院去應訴,並不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但是通過這種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案件的解決。七:可跨區域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辯擾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行政審判面臨的症結性問題就是行政的干預。一些基層法院人、財、物受制於地方和行政兆告機關,導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這次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法院的「地方化」問題對公正審判造成的影響,從體制層面給行政審判注入了一劑十分有效的「強心針」。
八:不執行可拘留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這一規定對於促進執行還是比較有力度的,雖然有『社會影響惡劣』的限制,實踐中可能會慎重使用這個手段,但是拘留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
九: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行政復議制度未能很好發揮作用。「這一修改有利於改變長期以來行政復議因許多地方和部門復議機關做『維持會』而導致復議公信力嚴重下降的現實困境。
十:明確提出要解決行政爭議
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行政訴訟本來有三大功能: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保護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和解決行政爭議,即監督、救濟、解紛。過去僅注重行政訴訟的監督和救濟功能,而忽視了它的解紛功能。
把解決爭議納入行政訴訟目的是對行政訴訟性質、功能正確認識的結果,為擴大行政訴訟調解的適用范圍提供了立法目的依據。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一條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叄』 最新行政訴訟法最後一次修訂是哪年哪月
2015年5月1日。最新行政訴訟法最後一次修訂是2015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餘組織的合法權益。
『肆』 1.為什麼要修改行政訴訟法2.修改後行訴法有哪十大亮點
修改行政訴訟法,有利於政府轉變職能,強化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的宗旨與原則。有利於貫徹依法治國方略,規范政府用權,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有利於改進政府工作和工作效能,減少和防止腐敗。有利於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加強對政府的監督,有利於政府樹立威信。
1、擴大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2、加強訴權保護,建立登記立案制度和懲罰機制。
3、增設了調解制度以及調解案件的擴大適用。
4、增設簡易程序以及簡易程序的擴大適用。
5、建立行政機關首長出庭應訴制度。
6、完善和加大了妨害訴訟的懲罰力度。
7、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8、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9、改變、增加和擴大了行政訴訟裁判方式。
10、增強了人民法院司法權威。
『伍』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2014)
一、將第一條修改為:「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二、第二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三、增加一條,作為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四、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將第一款修改為:「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六)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經營自主權或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經營權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
「(九)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十)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撫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十二)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五、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五條,修改為:「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二)海關處理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四)其他法律規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六、將第十七條改為第十八條,修改為:「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七、將第二十條改為第二十一條,修改為:「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八、將第二十一條改為第二十二條,修改為:「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九、將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四條,修改為:「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十、將第二十四條改為第二十五條,將第一款修改為:「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十一、將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二十六條,將第二款修改為:「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將第四款改為第五款,修改為:「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將第五款改為第六款,修改為:「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陸』 2022年行政訴訟法修改內容
行訴法被稱為「民告官」的法律,規定了行政訴訟程序的基本規則,為受到國家行政機關非法侵犯合法權益的公民和法人,提供了法律救濟途徑。此次修改主要針對實踐中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三難」問題,從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管轄制度、訴訟參加人制度、證據制度、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完善判決形式等十個方面進行完善。修改後的行訴法從明確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擴大受案范圍、強化受理程序約束等五方面保證行政訴訟的入口暢通,完善了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如修改後的行訴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的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柒』 行政訴訟法院管轄
法律主觀:
新行政訴訟法(於2014年11月1日通過,於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修改了關於管轄范圍行政訴訟的管轄范圍和條件的規定,強化了行政相對人的訴權保障,主要表現在:1、排除和減少行政機關對司法的干擾,將級別管轄權上收——新行政訴訟法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案件、海關處理的行政案件,由中級法院管轄。2、洞虧經過復議的案件,無論是否改變原具體行政磨顫敏行為,給予行政相對人選擇權——新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可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3、確認和吸收了行政案件的特殊管轄規原則:跨區域管轄原則——新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瞎枝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4、明確管轄權爭議的可操作性規定——新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5、吸收了司法實踐的經驗性原則:指定管轄——第二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第二十四條規定: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九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捌』 行政訴訟法修改時間
根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轎返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閉飢飢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肢弊二次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