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法產生和發展的歷程
① 中國勞動法是哪一年成立的
1994年7月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內一部保護勞動者合法容權益,全面規范勞動關系的基本法律。它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勞動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近十年來的實踐證明,《勞動法》的頒布實施,為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依法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關系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勞動關系調整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勞動法》調整的對象和有關安全生產執法主體的法律規定,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執行中出現了許多困難和問題。同時由於《勞動法》頒布時間早,在其後頒布的有關勞動保障法規中的許多規定與《勞動法》沖突,在法律適用上使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處於兩難境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行政不能落實。因此,急需對《勞動法》的有關內容進行修改,以適應勞動保障工作發展的需要。
② 勞動法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我國《勞動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屆人大通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07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審議通過,並於2008年1月1日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被俗稱為新「勞動法,對勞動合同制度做了進一步完善。【法律依據】根據《勞動法》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③ 建國後的勞動法是哪年由勞動部起草
最早的勞動法是年7月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之前的時間只有幾步不全面的法規,如《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等。
中國勞動法治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至1994年),中國勞動法治的起步階段。
從1978年到1984年,這一時期主要是適應改革開放,撥亂反正,實行經濟調整,恢復和健全勞動就業、分配、勞動保護等相關制度。從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配合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開始了市場化的勞動法治的嘗試和推進。1986年國務院《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等法規的出台,標志著計劃經濟的勞動制度開始轉變。與在改革中強調包括勞動用工權利在內的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同時,《國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的條例》的出台,為改革中勞動者權利的保障提供了依據。與當時政治領域中民主理念的活躍和高漲相一致,職工民主管理制度的實施,保證了企業改革中的利益平衡。在小平南巡重提改革後,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頒布,次年,國務院《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的實施,再到199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及一系列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出台,標志著中國的勞動法律體系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基礎。
第二階段(1995年至2007年),中國勞動法治的形成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這部在社會法領域中具有次法典意義基本法,這一法律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法治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界定了勞動者、企業和政府在勞動領域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規定了勞動關系和勞資矛盾處理的基本程序,為市場化的勞動法律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框架。市場化的勞動法律體系的框架主要包括:1.勞動標准法,主要由工資法、工時法、職業安全衛生法等構成。2.勞動關系法,包括個別勞動關系法和集體勞動關系法,作為法律制度由勞動合同制度、集體合同制度和勞動爭議處理制度構成。3.勞動保障法,主要包括就業法、勞動力市場服務法和社會保險法。4.勞動行政法,主要包括勞動行政管理和勞動保障監察的法律規定。
按照市場化勞動法律體系框架的要求,在這一階段,勞動立法一方面是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頒布實施,來完善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如在勞動標准和勞動關系以及勞動行政等法律調整方面,頒布了《集體合同規定》、《工資支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勞動保險監察條例》等。在社會保險方面,頒布的《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失業保險條例》、《工傷保險條例》、《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等法規,初步建立了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社會保險制度。
盡管這一階段在勞動立法方面有一定的推進,但在勞動法律的實施方面,則出現了相當的問題,即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是由於在改革的指導思想上,過於追求經濟效益、追求GDP而忽略了社會公平,勞動法律被邊緣化;另一原因是勞動法在立法上過於原則又缺乏相應的法律責任的明確規定,致使法律無法發揮有效規制勞動關系的作用。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相當多的企業並沒有嚴格執行勞動法律,企業勞動關系實際上是「法外運行」。這種情況的直接後果是,在改革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勞動者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由此引發的勞資矛盾和勞資沖突加劇,已經嚴重地影響了社會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在黨的十六大確定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下,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成為改革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加強勞動法治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2007年相繼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節仲裁法》,在加強和完善勞動法治體繫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勞動合同法的制定和頒布,引發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並在各種不同意見的爭論和交鋒中,極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勞動法治意識,為勞動法制的實施奠定了社會基礎。
第三階段(2008年開始),中國勞動法治的完善和實施階段。
以勞動合同法的實施為標志,中國的勞動法治進入到完善和實施的階段。特別是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於推進中國勞動關系法治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法明確了勞動法律關於勞動合同的相關規定的法律責任,將相關規定具體化並具有可操作性,該法實施的實際意義,是要將已經基本確立的勞動法治具體實施,促使以往的企業勞動關系「法外運行」轉變為「法內運行」。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處理法等構建了個別勞動關系運行全過程更為嚴格的法律規制。這三部法律的具體實施,將中國的勞動法治進程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④ 建國後我國勞動法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各個階段勞動立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中國的勞動立法,出現於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農商部於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暫行工廠規則》,內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齡、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對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資福利、補習教育等規定。國民黨政府則沿襲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勞動關系作為僱傭關系載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頒布的《工會法》,實際上是限制與剝奪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為了維護工人利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1922年發動了大規模的勞動立法運動,並提出《勞動法大綱》19條等等。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大綱》並未得到當時政府的確認。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才產生了真正代表職工利益的勞動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抗日戰爭時期,各邊區政府也曾公布過許多勞動法令,如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過《晉冀魯豫邊區勞工保護暫行條例》。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1948年8月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對解放區的勞動問題提出了全面的、相當詳盡的建議,對調整勞動關系提出了基本原則。各個解放區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後頒布過不少勞動法規。這一切,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立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年,勞動部公布《關於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定》,1951年2月,政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1953年1月經修正後重新公布),1952年8月,政務院發布《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1954年7月,政務院公布《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1956年6月,國務院公布《關於工資改革的決定》,1956年國務院公布《工廠安全衛生規程》、《建築安裝工程安全技術規程》和《工人職員傷亡事故報告規程》。
在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中國的勞動立法有了進展。1958年,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等4項重要規定。1966~1976年,勞動立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則上批准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實行獎勵和計件工資制度的通知》。
198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礦山安全條例》、《礦山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等3項法律文件。1982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1986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條例》。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同年勞動部發出了《關於禁止招用童工的通知》。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1992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4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這些勞動法規在調整勞動關系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頒布標志中國勞動法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勞動法》共13章107條,包括總則;就業促進;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勞動法》是中國的基本法,為勞動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⑤ 勞動權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1947年公布的憲法中也規定人民之工作權應予保障,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失業人員竟達400多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解決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失業問題,曾制定和發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50年6月7日政務院發布的《關於救濟失業工人的指示》,勞動部同年7月1日又公布《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等,各省市也都公布了本地區的救濟辦法或試行細則。採用包括以工代賑、生產自救、還鄉生產、轉業訓練和發放救濟金等辦法,逐步解決了失業問題。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中國歷次公布的憲法都確認勞動權是公民的一項根本權利。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這不僅確認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工作的權利,而且在勞動報酬、勞動條件、集體福利等方面都有切實的保障,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了物質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07年6月29日通過,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⑥ 我國勞動法的淵源
勞動法最早屬於民法的范圍,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勞動法在各國的法律體系中日益佔有重要的地位,並逐漸脫離民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勞動法——《學徒健康與道德法》,禁止紡織廠使用9歲以下的學徒,並規定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2小時,同時禁止做夜班。
十月革命後,1918年蘇維聲政府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勞動法典,並於1922年頒布了新的《蘇維埃勞動法典》。
早在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先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合同》、《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條例》等一系列勞動法規。
(6)我國勞動法產生和發展的歷程擴展閱讀:
《勞動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勞動法
⑦ 勞動法是哪一年提出的
《勞動法》是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⑧ 現代意義上的勞動法是如何產生的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⑨ 勞動法產生的歷史背景
勞動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體系,產生於19世紀,與產業革命的蓬勃發展及工內人運動的日益壯大容密切相關。
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西方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逐步興起,
工人階級強烈要求廢除原有的「工人法規」,頒布縮短工作日的法律;要求增加工資、禁止使用童工、對女工及未成年工給予特殊保護以及實現社會保險等。
資產階級政府迫於上述情況,制定了限制工作時間的法規,從而促使了勞動法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