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對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看法

對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看法

發布時間: 2023-08-07 23:43:08

① 刑事訴訟法產生和修改的原因及背景

2003年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被納入了本屆人大的立法規劃,盡管這是一個政治決策行為,但我個人認為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是充滿著廣闊的歷史背景與深刻的發展動因的,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剖析此次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理由,特別是回答為什麼在短短的10年時間內兩次修改刑事訴訟法這一國家基本法律。
第一,在過去的近10年時間里,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GDP連年以9%以上的速度遞增。這種經濟發展的驚人成就也必然會推動著中國的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前發展,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逐步走向前台,成為了決策機關與社會公眾越來越關系的一個問題。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均著重強調了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司法改革在我國未來社會發展、改革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因此在過去的十年間,司法改革已經成為了推動中國法制狀況前行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司法改革如何改,風險最小、成本最低,最能為政治決策機關所認同?我個人認為,訴訟法的修改是首選的方案,訴訟法是關於訴訟程序、訴訟步驟的基本法律,其中更多地強調糾紛的程序化解決,與劇烈的司法體制、人財物等國家財政體制變革不同,通過修改三大訴訟法可以逐漸、安全地推動我國司法改革的進程。這也是為什麼刑事訴訟法等三大訴訟法要進行再修改的第一個背景與動因。
第二,尊重程序的理念在社會公眾與法律人當中越來越受到認同,這為刑訴訴訟法的修改創造了另一基礎。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後,學術界對程序獨立價值的研究逐步開始深化,新聞媒體也通過不斷的宣揚程序的價值、功用來提高社會公眾對程序獨立性、正當程序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認知程度。觀念的轉變為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創造了良好的「軟環境」。
第三,刑事訴訟法自身存在著若乾重大弊端與疏漏,亟待「大修」。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刑事訴訟法實施狀況進行了一次認真、細致的執法大檢查,檢查的結果暴露出我國刑事訴訟中長期存在三大痼疾:刑訊逼供、超期羈押、律師辯護難。近年來理論界與實務界圍繞著這三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整治,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對策,但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要依賴於立法中對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2005年頻頻發生的一系列冤假錯案使得通過立法修改,遏制長期困擾中國刑事司法的三大痼疾這一社會實踐要求顯得更加突出。要切實解決中國刑事司法實踐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避免冤案重演,是此次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又一背景。
第四,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也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走向現代化與國際化的必然之路。坦誠地講,中國刑事訴訟制度盡管有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但尚處於起步階段,與世界法治先行國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實際上,中國近年來法律制度的發展,在民商事方面進展較大,我們的民商事法律制度與世界法治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正在縮小,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更為先進。但是我們的刑事訴訟制度、刑事訴訟法的發展、發達程度卻不容樂觀。這一推論可以從質的方面與量的方面兩個角度來證明:從「質」的角度來看,國際人權公約以及法治國家通行的一系列基本准則與制度在中國目前的刑事訴訟法中都處於缺失狀態,最簡單的例子是西方國家200多年前就已經確立的無罪推定原則,在21世紀的中國刑事訴訟法中仍然沒有得到明確的規定,這恐怕很難用「中國的國情」這一借口就能解釋得通;從「量」的角度來看,中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只有225個條文,2萬字多一點,這樣的一種條文規模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見的,須知刑事訴訟法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法,它的功能就是告知執法人員、相關人如何操作,作為一部操作性質濃厚的法律必須完備、詳細,其條文數量應當多於實體法的條文數量,而我國刑法現在的條文數量都有448個,可見刑事訴訟法的條文真是少得可憐。由於條文數量少,規定粗,導致目前刑事司法實踐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各個機關的司法解釋、內部規定,這種狀況與刑事訴訟的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大趨勢是嚴重相悖的。總之,保質保量的推動刑事訴訟制度的國際化與現代化也呼喚著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

② 96年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到底修改了哪些內容

一、增加一條,作為《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

二、將《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三、將《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増加一款,作為第三款:「被開除公職和被吊銷律師、公證員執業證書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但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近親屬的除外。

四、増加一條,作為《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在人民法院、看守所等場所派駐值班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

法律援助機構沒有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的,由值班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詢、程序選擇建議、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對案件處理提出意見等法律幫助。「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看守所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約見值班律師,並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約見值班律師提供便利。

五、將第《刑事訴訟法》三十七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九條,第三款修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案件,在偵查期間辯護律師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應當經偵査機關許可。上述案件,偵查機關應當事先通知看守所。」

六、將《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三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監視居住應當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處執行;無固定住處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

對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査的,經上一級公安機關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執行。但是,不得在羈押場所、專門的辦案場所執行。

七、將《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増加一款,作為第二款:「批准或者決定逮捕,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等情況,作為是否可能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考慮因素。」

八、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項修改為「(一)「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於刑事案件,依照法律進行的收集證據、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九、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八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第二款修改為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

十、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八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在立案後,對於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批准手續,可以採取技術偵査措施,按照規定交有關機關執行。」

十一、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増加一款,作 為第二款:「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的,應當記錄在案,隨案移送並在起訴意見書中寫明有關情況。」

十二、増加一條,作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人民檢察院對於監 察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依照本法和監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査。人民檢察院經審査,認為需要補充核實的,應當退回監察機關補充調査,必要時可以自行補充偵查。

對於監察機關移送起訴的已採取留置措施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對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動解除。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拘留後的十日以內作出是否逮捕、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決定。在特殊情況下,決定的時間可以延長一日至四日。人民檢察院決定採取強制措施的期間不計入審査起訴期限。」

十三、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對於監察機關、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作出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十五日。

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符合速裁程序適用條件的,應當在十日以內作出決定,對可能判處的有期徒刑超過一年的,可以延長至十五日。

十四、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三條,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審査案件,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聽取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意見,並記錄在案。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出書面意見的,應當附卷。

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告知其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聽取犯罪嫌疑人、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對下列事項的意見,並記錄在案:

(一)涉嫌的犯罪事實、罪名及適用的法律規定;

(二)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等從寬處罰的建議;

(三.)認罪認罰後案件審理適用的程序;

(四)其他需要聽取意見的事項。

人民檢察院依照前兩款規定聽取值班律師意見的,應當提前為值班律師了解案件有關情況提供必要的便利。

十五、增加一條,作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四條:「犯罪嫌疑人自願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當在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犯罪嫌疑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

(三.)其他不需要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情形。」

十六、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二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増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適用緩刑等提出量刑建議,並隨案移送認罪認罰具結書等材料。」

十七、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三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第三款修改為:「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査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査封、扣押、凍結。

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十八、第二編第三章增加一條,作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犯罪嫌疑人自願如實供述涉嫌犯罪的事實,有重大立功或者案件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公安機關可以撤銷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也可以對涉嫌數罪中的一項或者多項不起訴。

根據前款規定不起訴或者撇銷案件的,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及時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作出處理。」

十九、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三條,修改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7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案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五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應當是單數。

二十、將《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五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條,増加一款,作 為第二款:「被告人認罪認罰的,審判長應當告知被告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和認罪認罰的法律規定,審査認罪認罰的自願性和認罪認罰具結書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

二十一、増加一條,作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對於認罪認罰案 件,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時,一般應當採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一)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二)被告人違背意願認罪認罰的;

(三)被告人否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

(四)起訴指控的罪名與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的;

(五)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情形。

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量刑建議明顯不當,或者被告人、辯護人對量刑建議提出異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調整量刑建議人民檢察院不調整量刑建議或者調整量刑建議後仍然明顯不當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判決。

二十二、第三編第二章増加一節,作為《刑事訴訟法》第四節:

第四節速裁程序

「第二百二十二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被告人認罪認罰並同意適用速裁程序的,可以適用速裁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侯,可以建議人民法院適用速裁程序。」

第二百二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速裁程序:

「(一)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

(三)案件有重大社會影響的;

(四)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對指控的犯罪事實、罪名、量刑建議或者適用速裁程序有異議的;

(五)被告人與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沒有就附帶民事訴訟賠償等事項達成調解或者和解協議的;

(六)其他不宜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四條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案件,不受本章第節規定的送達期限的限制,一般不進行法庭調查、法庭辯論,但在判決宣告前應當聽取辯護人的意見和被告人的最後陳述意見。

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案件,應當當庭宣判。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後十日以內審結;對可能判處的有期徒刑超過一年的,可以延長至十五日。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有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被告人違背意願認罪認罰、被告人否認指控的犯罪事實或者其他不宜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情形的,應當按照本章第一節或者第三節的規定重新審理。

二十三、將《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一條,第二款修 改為:「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死刑緩期執行期滿,應當予以減刑的,由執行機關提出書面意見,報請高級人民法院裁定。

如果故意犯罪,情節惡劣,查證屬實,應當執行死刑的,由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對於故意犯罪未執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期間重新計算,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二十四、將《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條改為《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修改為:被判處罰金的罪犯,期滿不繳納的,人民法院應當強制繳納;如果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等原因繳納確實有困難的,經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繳納、酌情減少或者免除。

二十五、第五編增加一章,作為第三章

第三章缺席審判程序

「第二百九十一條對於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時進行審判,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的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犯畢恐怖活動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監察機關公安機關移送起訴,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事實已經查清。

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人民法院進行審査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符合缺席審判程序適用條件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

前款案件,由犯罪地、被告人離境前居住地或者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二條人民法院應當通過有關國際條約規定的或者外交途徑提出的司法協助方式,或者被告人所在地法律允許的其他方式,將傳票和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人。

傳票和起訴書副本送達後,被告人未按要求到案的,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並對違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財產作出處理。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三.條人民法院缺席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被告人的近親屬可以代為委託辯護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四條人民法院應當將判決書送達被告人及其近親屬、辯護人。被告人或者其近親屬不服判決的,有權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辯護人經被告人或者其近親屬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的判決確有錯誤的,應當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五條在審理過程中,被告人自動投案或者被抓獲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理。

「罪犯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到案的,人民法院應當將罪犯交付執行刑罰。交付執行刑罰前,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罪犯有權對判決、裁定提出異議。罪犯對判決、裁定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理。

依照生效判決、裁定對罪犯的財產進行的處理確有錯誤的,應當予以返還、賠償。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六條因被告人患有嚴重疾病無法出庭,中止審理超過六個月,被告人仍無法出庭,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申請或者同意恢復審理的,人民法院可以在被告人不出庭的情況下缺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七條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審理,但有證據證明被告人無罪,人民法院經缺席審理確認無罪的,應當依法作出判決。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

二十六、將《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九十條改為第三百零八條,修改為:「軍隊保衛部門對軍隊內部發生的刑事案件行使偵查權。

中國海警局履行海上維權執法職責,對海上發生的刑事案件行使偵査權。

對罪犯在監獄內犯罪的案件由監獄進行偵查。

軍隊保衛部門、中國海警局、監獄辦理刑事案件,適用本法的有關規定。

刑事訴訟法的有關章節及條文序號,根據本決定作相應調整。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③ 刑訴法修改草案

我國刑事訴訟法是1979年制定的,1996年,我國對這部刑事訴訟法進行了第一次大修改。當時,徐靜村作為當時全國人大邀請的國內專家組副組長參加了修訂工作。徐靜村對記者說,那次修改完成後,絕大多數專家都以為刑事訴訟法至少20年不會再修改了。然而僅僅過了4年,徐靜村及很多法學家就分別提出了要對刑訴法進行修改的意見。

原因是什麼呢?徐靜村解釋說,1996年那次修改是為了改革庭審制度而進行的。因為過去庭審實行的是「法官一問到底」的方式,控辯雙方在庭上處於消極狀態。這種庭審方式多次受到批評,國內學術界、立法界和司法界一致認為這樣的審理方式不科學。於是,一些法學專家和法律界人士提出,要一改「法官一問到底」為「控辯雙方當庭舉證質證,法官居中審判」的形式。然而這一良好的願望並未通過那次修改而達到,後來的庭審實踐證明,至少在以下的幾個方面存在明顯的缺憾並無法克服:(1)主要證據庭前移送無法避免法官庭前形成預判的問題。(2)起訴制度的修改不盡完善,無罪推定的精神難以得到充分體現。(3)偵查制度的修改勢在必行。比如收容審查作為一個非法定程序,被普遍實行。(4)律師提前介入形同虛設。為了充分發揮辯護制度的作用,主張律師提前介入是1996年刑訴法的進步。但是,實際效果卻並不樂觀。律師介入受到諸如申請、批准、限時、偵查人員在場等種種限制,到了庭審時,由於偵查階段證據收集受到限制,律師無法提出有力的證據,當律師言辭稍有過激時,不僅庭上可能受到法官的指責,在庭外也經常受到傷害。最高法院的統計表明,1996年刑事訴訟法公布後,在全國范圍內律師參與辯護的案件,比起修改前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很多。

刑訴法修改的三種不同意見

雖然國內對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在對如何修改這一法律的問題上,專家學者們的意見也是有區別的。當時主要有三種觀點:一、不用修改刑訴法,而仿國外實行統一證據法,即通過制定統一的證據法統轄刑事、民事和人身關系三個證據法,從而達到完善法律之目的。二、只制定刑事證據法。我國的訴訟理念不同於美國等國家,我國的刑事訴訟遵循確鑿證據原則,必須排除一切合理懷疑;民事訴訟遵循優勢證據原則。而人身關系部分,涉及的主要是人的相互關系(如夫妻離婚),無關生命、自由等問題。因此,這種觀點主張不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也不制定統一證據法,只制定刑事證據法。三、全面修改現行的刑事訴訟法。這種觀點認為,一是現行的96版刑訴法本身亟待完善,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只有通過修正法律本身才能根本解決;二是司法解釋中存在嚴重的沖突。全國人大也關注到該問題,並由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中央六部委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和國家安全部作出過48條解釋。然而,這樣的解釋不僅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其本身就有問題。因為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司法部、公安部以及國家安全部四部門根本就不具備司法解釋權;三是有關證據的收集也應該與程序法相融合。我國是制定法國家,刑訴法是程序法,從偵查到起訴到審判,無一不跟證據密切相關。因此只有對刑訴法本身進行修改才能根本解決存在的問題。

徐靜村自2000年開始課題研究。他說,他的一個初衷就是為了推動國家立法機關盡快將刑訴法的修改提上議事日程。至2003年8月,該課題有了成果《21世紀中國刑事程序改革研究》,並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此書一經出版,很快引起了司法界的重視和支持。司法部在計劃外將「刑事訴訟法修改研究」增列為2004年重點研究課題直接下達給徐靜村教授。課題組在進行了廣泛收集資料,通過問卷調查、訪問座談等方式聽取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同行專家和社會各界,對於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意見和建議,范圍及於20多個盛市、自治區。

④ 辯護制度的制定與修訂刑事訴訟法

中國即將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提出意見,對涉及這部法律中律師的辯護權、律師會見、調查取證、死刑復核中的辯護等方面提出建議,旨在實現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的目的。
全國律協是以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律師建議稿與論證》一書的方式提出上述意見的。
全國律協會長於寧說,回顧1979年刑事訴訟法頒布實施、1996年修訂這20多年的歷程,中國刑事司法制度對人權的保護在實體和程序兩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其中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律師廣泛地參與了刑事訴訟活動。
但是他說,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公民權利意識增強,現行刑事訴訟法的一些內容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其結構性缺陷以及法條粗疏等問題逐漸顯現,導致律師參與刑事訴訟的途徑狹窄,行使辯護權利受限,執業風險加大等一系列問題,出現了很多律師不願辦理刑事案件,刑事案件辯護率大幅下降等問題,其結果是刑事司法活動缺乏有效制衡,司法公正難以保證,負面的社會影響逐漸增加。
因此,這本書的主編田文昌說,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作為全國律師業自律性組織,把這次修法看作是完善律師辯護制度及其他訴訟制度的重大契機。這次修改刑事訴訟法的重要出發點就是強化人權保障理念,從以打擊犯罪為中心轉變為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而保障辯護律師的職能,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刑事司法活動中,控、辯、審三方構成了訴訟基本要素,缺少任何一方、或者各方權利配置失衡,都會導致刑事訴訟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難以實現。」他說。
這次建議稿起草的擬製法律條文不涉及刑事訴訟法修改的全部內容,只是局限在與律師辯護權和嫌疑人、被告人權益保障相關的制度涉及的范圍之內。涉及辯護權、律師會見、調查取證、閱卷、刑事強制措施中的辯護、死刑復核中的辯護等16個方面。
刑事訴訟法於1979年頒布實施,作為中國的基本法律之一,其內容與中國的司法制度、公民權利等重大問題關系密切,直接體現並影響著中國法治現狀和發展進程,因此,其修改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法律於1996年進行了修訂,2007年10月、2012年3月12日又對這部法律進行了再修改。

⑤ 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的特點

法律分析:確立了法院統一定罪原則;改革刑事辯護制度,使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即可聘請律師協助;改革刑事強制措施制度,放寬逮捕的條件,完善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適用程序;廢止收容審查,並將其原適用的對象納入到拘留中來;改革審查起訴制度,廢除免予起訴;改革刑事審判程序,取消開庭前的實體審查,改革法庭調查程序,擴大控.辨各方的參與權;設立簡易程序,使輕微案件得到迅速處理;加強對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使其擁有當事人的地位和訴訟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⑥ 試論我國刑事訴訟結構之特點

【刑事訴訟】我國的刑事訴訟結構兼具三角結構的特點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對我國原有的刑事訴訟結構做了重大的變革。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刑事訴訟結構淡化了職權主義刑事訴訟結構的色彩,吸收了當事人主義刑事訴訟結構的成分,取長補短、兼收並蓄,是我國的刑事訴訟結構兼具了三角結構的特點。
我國刑事訴訟三角結構的特徵是:
首先,審判中立。第一,不告不理。法院作為爭議事實的裁決者決不能主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只有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或自訴案件原告起訴後,方可依法予以審理。第二,審判的非偏向性。在審理過程中,人民法院有義務與控、辨雙方保持同等的司法距離,不得偏向任何一方,在當前尤其不能偏向檢察機關。
其次,控、辨平等。它包含一下兩層含義。其一,控、辨雙方在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雙方都是訴訟主體,而非一方是訴訟主體,一方是訴訟客體,或雙方都是訴訟客體。這一點在自訴案件中自不待言,即使在公訴案件中,也不能應為控方是國家機關的檢察院,辨方只是普通的公民而有所區別,須知雙方在社會中雖具不同身份,但在刑事訴訟中,在法庭的審理中都只是所審案件的雙方當事人。其二,控辯雙方權利相同或對應。既然控辯雙方法律地位完全平等,其訴訟權利自然應相同或對應。相同是指雙方完全享有同樣的訴訟權力。如:庭審雙方都有權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物證,重新鑒定或勘驗,都有權申請相關人員迴避等。相對應指一方行使與他方相對應的權利。如:辯護方的辯護權對應與控訴方的控訴權,一方的反對權對應與另一方的請求權等。
再次,控辯積極對抗。刑事訴訟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被追訴者刑事責任的有無及大小。很明顯,控辯雙方對此的看法和主張是截然不同的,這種對立勢必體現為訴訟行為方式上的對抗。由於控訴方是刑事訴訟的發動者和刑事責任的追究者,整個訴訟過程基本上呈現出控方的進攻性訴訟活動和被告方的防禦性訴訟活動相互交織的情景。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最大的修改處之一就是審判方式上的變化,即強化控辯雙方的舉證和辯論,使得雙方積極對抗,以推動刑事訴訟活動向前發展。因為,「控辯雙方的相對辯論,是法官發現客觀真相,正確運用法律的基礎和前提,所以,這種變化能夠充分推動控辯雙方的控訴職能和辯護職能的發揮,增強庭審的辯論性和透明度,以便法庭審理更趨科學,審理結果更能為當事人接受。

⑦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1996)

一、第一編第一章的題目修改為:「任務和基本原則」。二、第一條修改為:「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三、第二條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四、第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五、第三條後增加二條,作為第四條、第五條:
1、「第四條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2、「第五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六、第五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七、第八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八、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五條,其中關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宣告無罪」的規定修改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第六項修改為:「(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九、第十二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七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十、第十三條改為第十八條,修改為:「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十一、第十五條改為第二十條,修改為:「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
「(一)反革命案件、危害國家安全案件;
「(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三)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十二、第十八條改為第二十三條,刪去關於「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交由下級人民法院審判」的規定。十三、第二十三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九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的請客送禮,不得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託的人。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違反前款規定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十四、第二十四條改為第三十條,第三款修改為:「對駁回申請迴避的決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十五、第一編第四章的題目修改為:「辯護與代理」。十六、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三十二條,修改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
「(一)律師;
「(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
「正在被執行刑罰或者依法被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擔任辯護人。」十七、第二十六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三條:「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自訴案件的被告人有權隨時委託辯護人。
「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訴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內,應當告知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

⑧ 比較2012年刑事訴訟法與1996年刑事訴訟法對逮捕條件的規定有什麼不同

新刑訴法中關於逮捕條件的規定應該進一步細化
    我國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定的逮捕條件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當依法逮捕。
    新刑訴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逮捕條件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對比新舊兩種對逮捕條件的規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1996年刑訴法對逮捕條件規定得比較籠統,新刑訴法的立法者力求將逮捕條件規定得詳細,更便於操作,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易操作的問題,如新刑訴法採取列舉式的方式來規定逮捕的條件,盡量做到便於對照操作,但無論是「可能實施新的犯罪」還是「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或者是「企圖自殺或者逃跑」,均為對犯罪嫌疑人主觀的判斷,是一種預期可能性,和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認定不同,是否可能發生,只能通過相關間接證據的分析來推斷,判斷者的認識主觀性更強。
    因此,如何正確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發生新刑訴法列舉的逮捕條件,就對偵查監督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公安機關對這些主管判斷逮捕必要性證據收集也是一個問題。例如:某甲盜竊一輛摩托車價值5000元,既無前科又非累犯,又無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行為,也無可能實施新的犯罪跡象,也沒有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或者是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等證據,僅僅一次盜竊5000元屬數額較大,有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總之不符合刑訴法第七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是批准逮捕還是不批准逮捕,如果批准逮捕,顯然屬欠缺逮捕必要性證據,不符合逮捕條件,那麼如果不逮捕,誰又能保證其不繼續犯罪和打擊報復呢?如果繼續犯罪,誰又能承擔起此責任呢?
    對此,筆者認為應該繼續細化逮捕條件,使偵查監督部門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例如可以規定:屬於預備犯、中止犯,或者是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犯罪後自首、有立功表現的;因防衛過當造成重大損害或者避險過當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犯罪後有悔罪表現並積極賠償損失的;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偶犯,犯罪後有悔罪表現且明顯符合緩刑條件的;過失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後有悔罪表現,積極賠償損失並取得被害人諒解的等為沒有逮捕必要的情形。
    此外,還可以增加偵查機關提請前論證,提高審查針對性和准確性,也有助於防止對明顯無逮捕必要的盲目報捕,從而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

⑨ 為什麼要修改刑事訴訟法有什麼政治意義(或作用),有什麼重要性

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必要性
刑事訴訟法是規范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法律。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於1979年制定,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進行了修正。實踐證明,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總體上是科學的、合理的。刑事訴訟法修改16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刑事犯罪方面也出現了新的情況,有必要在認真梳理代表議案、深入總結實踐經驗、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按照中央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要求,對刑事訴訟法予以修改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修改刑事訴訟法是進一步加強懲罰犯罪和保護人民的需要。當前,在懲罰犯罪工作中面臨許多新的情況,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和人民群眾法制觀念的增強,對維護司法公正和保護公民權利提出了更高要求。各方面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十分關注。本屆以來,全國人大代表有2485人次和1個代表團提出相關議案81件。司法機關和其他方面也在不斷提出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建議。迫切需要通過完善刑事訴訟程序,進一步保障司法機關准確及時懲罰犯罪,保護公民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利。

各方面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十分關注。本屆以來,全國人大代表有2485人次和1個代表團提出相關議案81件。司法機關和其他方面也在不斷提出修改刑事訴訟法的建議。迫切需要通過完善刑事訴訟程序,進一步保障司法機關准確及時懲罰犯罪,保護公民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利。

修改刑事訴訟法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刑事案件居高不下,嚴重暴力犯罪增多,犯罪的種類和手段出現了新的變化,這些都對我國社會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通過刑事訴訟准確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對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適時修改刑事訴訟法,著力保障公共安全,著力化解社會矛盾,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對於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具有重要意義。

修改刑事訴訟法是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需要。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是中央從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高度,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進一步規范司法行為,推進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需要加快完善刑事訴訟制度。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是貫徹落實中央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要求的具體舉措。

熱點內容
一元麻將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10:51:36 瀏覽:808
經濟法專業可以兼學民商法專業嗎 發布:2025-01-11 10:36:34 瀏覽:600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
律師申請執業材料 發布:2025-01-11 09:14:28 瀏覽:551
衡量社會道德好壞 發布:2025-01-11 09:14:24 瀏覽:286
涇源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8:58:21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