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工勞動法工傷
Ⅰ 臨時工工傷,需要怎麼賠償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涉及到賠償的范圍、程序、主體等方面。首先說一下賠償的范圍,主要包括: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食宿費、輔助器具費用、停工留薪期工資、停工留薪期護理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勞動關系解除的,涉及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發生工亡的,還包括被撫養親屬的撫恤金。其次說一下賠償的程序,這相對來說比較漫長,發生工傷後,用人單位應該在一個月內向勞動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如果單位不申請的話工傷者一定要在事故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向勞動部門提出申請。工傷認定後,在醫療終結或醫療期滿之後,由縣以上勞動鑒定委員會進行傷殘等級鑒定。根據鑒定結果,計算賠償標准。最後再說一下賠償的主體,如果單位繳納過工傷保險,除停工留薪期的工資及一次性就業補助金需要公司支付外,其他項目一般都是由工傷保險支付的;如果單位未替勞動者辦理工傷保險開戶的,所涉及的所有賠償應全部由單位承擔;如果單位替勞動者辦理過工傷保險登記只是未繳納保險費用的,勞動者發生工傷後能及時補繳的,相關費用由社保和公司協商承擔。
Ⅱ 臨時工工傷怎樣與單位處理
第一、雖然勞動者系臨時工,並與公司簽訂了《臨時工協議書》,但依據勞動法規定,在實行勞動合同制後,正式工與臨時工的區別實質上已消失,勞動者應享有與正式員工同等待遇,與正式員工同工同酬。
第二、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的職工,其在因公出差途中發生人身傷害符合工傷的情形,應當享有要求單位給予工傷待遇的權利。
第三、如果用人單位沒有為勞動者繳納社會勞動保險、也沒有及時為其申報工傷,故本來可以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勞動者的工傷待遇就應當由用人單位自身負擔。
臨時工賠償標准:
臨時工,作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用工形式,是相對於正式工(固定工)而言的,1989年國務院發布《全民所有制企業臨時工管理規定》中,明確「臨時工」系指用於臨時性、季節性生產崗位,簽訂、在用人單位使用期限不超過1年的人員。臨時工在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繫上、享有的勞動保障權益上、政府部門對其實行的管理方式上,都不同於固定工、合同工。但1995年《勞動法》開始實施後,全面建立通過訂立勞動合同來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合同制度,「臨時工」作為一種用工形式已經不存在。
勞動部辦公廳在《對〈關於臨時工等問題的請示〉的復函》(勞辦發[1996]238號)中明確指出:「《勞動法》實施後,所有用人單位與職工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各類職工在用人單位享有的權利是平等的。」
2001年10月,國務院在清理行政法規時,即宣布《全民所有制企業臨時工管理暫行規定》失效,理由是「調整對象已消失」。用人單位在臨時性和常年性工作崗位上的用工,都必須訂立勞動合同,參加各種保險。在臨時性工作崗位的用工,可以訂立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也可訂立短期勞動合同。因此過去意義上相對於正式工而言的臨時工已經不存在。用人單位在臨時性崗位上用工,也應當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並依法為其建立各種社會保險,使其享有相關的福利待遇,但在上可以有所區別。
用人單位的所有勞動者,不論是企業幹部、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固定工、合同工、臨時工,在工作過程中因工負傷,均應由用人單位給予,予以醫療搶救,臨時工也不例外。臨時工也屬於勞動法律法規的保護范圍,在工作中受傷理應享受待遇。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用人單位除在停工留薪期內按月支付原工資外,還應該支付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等費用。
Ⅲ 臨時工是否能認定工傷
在《中華人民共抄和國勞動法》襲頒布後,我國的勞動法律中不再使用「臨時工」這個詞,但是這類職工在現實中大量存在,他們在勞動中出現傷亡事故時,是否認定為工傷?由誰承擔責任?在《勞動法》頒布之前,勞動部已就該類問題發布了文件,這些文件至今仍然有效。
1、用人單位非法使用臨時工期間,造成臨時工工傷的,應由用人單位承擔臨時工的工傷待遇。勞動行政部門對該用人單位應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罰。包工負責人非法使用臨時工發生工傷事故的,應承擔臨時工的工傷待遇;包工負責人確實無力承擔的,由發包方承擔。
2、建設工程由若干企業承包或者企業實行內、外部經營承包時,則工傷保險責任應由職工的勞動關系所在企業負責。
3、臨時性、季節性的生產、工作崗位,仍須使用臨時工,他們因工死亡和因工殘廢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按固定工的勞動保險待遇執行。
4、在《工傷保險條件》中作出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即臨時工與企業的職工一樣,符合法定情形的,均應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
Ⅳ 臨時工工傷一般按法律程序怎麼處理
1、臨時工也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勞動關系,發生工傷,按《工傷保版險附例》處理;權
2、工傷糾紛屬於勞動糾紛,發生糾紛後,應當先協商,協商不成,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可以向法院起訴。
3、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七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
《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四條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四條 發生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與用人單位協商,也可以請工會或者第三方共同與用人單位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第五條 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不願協商、協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規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Ⅳ 中國勞動法臨時工上班受傷算不算工傷
1.工傷不存復在臨時工之說,只要與用人制單位存在勞動關系且受傷情況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十五條之規定(且不存在第十六條規定之情形)的,無論是否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都應認定為工傷並按工傷待遇獲得賠償。 2.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之規定,首先要到當地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這是所有問題的前提,不申請工傷認定,就無法通過工傷獲得賠償,如果單位不申請的話,職工個人就必須在受傷之日起一年內申請; 3.如果單位不承認和工傷職工存在勞動關系,首先確認和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就要注意收集可以證明勞動關系相關證據,如工資卡、工資單、考勤卡、暫住證以及其他一切能證明勞動關系的材料。這些證據材料可以是書面證據,也可能是證人證言、錄音證據、實物證據、電子證據等。 4.如受傷被認定為因工受傷,拿到有勞動部門出具的工傷認定決定書後,等傷情穩定後可以申請勞動能力鑒定,鑒定工傷等級,然後按照傷殘等級向用人單位索要傷殘賠償;
Ⅵ 臨時工工傷應怎樣賠付
我國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等相關規定沒有臨時工的說法與規定,只要合適年齡回的勞動者給用人答單位提供勞務,雙方就形成勞動關系,雙方必須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以便確定該勞動關系,故,勞動者就是員工,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給勞動者支付報酬。
既然是勞動合同工作,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履行職務過程中發生工傷事故,當然應該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賠償標准與勞動合同工同樣的標准。
現在沒有「臨時工」的用工概念,只要勞動合同關系。只要存在了勞動關系,即使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也不影響工傷待遇。可以申請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並主張工傷待遇。如果在維權過程中受阻可以申請勞動仲裁直至向法院提起訴訟。
請工傷受傷害者參閱《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和所在省、市、自治區的《工傷保險實施細則》。如果是非法用工造成的人員傷害則參照《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進行賠償。
Ⅶ 臨時工和正式工的工傷賠償是否都是一樣呢
不管是臨時工還是正式工
,只要是在上班時間發生工傷,用人單位或僱傭單位都必須賠償。
Ⅷ 臨時工工傷怎麼賠償
我國勞動法抄及勞動合同法等相關規定沒有臨時工的說法與規定,只要合適年齡的勞動者給用人單位提供勞務,雙方就形成勞動關系,雙方必須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以便確定該勞動關系,故,勞動者就是員工,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給勞動者支付報酬。
既然是勞動合同工作,在工作時間、工作崗位、履行職務過程中發生工傷事故,當然應該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賠償標准與勞動合同工同樣的標准。